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 海德格尔 |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是马丁·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巅峰。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现代元素”。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本书分为揭示当前哲学的基本趋势、与德国观念论的争辩两部分,具体包括当前的问题情境;阐明人类学的趋势;阐明形而上学的趋势等。 |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 卡尔·洛维特 | 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洛维特认为,在德国哲学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能与他的前辈产生关联并把他当作旗鼓相当的伙伴,一个康德和一个黑格尔不会觉得自己出色得不用回应同时代次要者的异议,而海德格尔固执己见的独白发生于一个缺乏讨论的空间,着迷者、复述者和违心者们一方面站在它边上,另一方面把海德格尔所挣得的东西当作硬通货转手。但当海德格尔提出“倘若沉思者终于在运思之际着手探讨这个二十年来一直等待着的……实事,情形又会怎样呢?” |
正常与病态 | 康吉莱姆 | 《正常与病态》一书是康吉莱姆的成名作和“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作品”(福柯)。在书中,康吉莱姆对医学中的“正常”的意义进行哲学反思。《精神译丛:正常与病态》的第一部分对正常与病态的规定性进行历史研究,继而对19世纪的医学思想中有关正常与病态的教义进行了考察。第二部分则是对“正常”与“病态”的批判性分析。全书勾勒出“正常”与“病态”被建构的轨迹。《正常与病态》是20世纪科学史哲学的名著,更是当代知识话语理论的诞生地。 |
密使 | 格雷厄姆 | 在本书中格林描述了一个因战争而充满怀疑的世界,并着力刻画了秘密使者D——一个软弱的英雄,一个渴望得到信任与爱的职业间谍。 因为内战,D带着秘密使命前往英国,他能否完成使命将左右内战的格局。然而在尚未到达英国前,D就不幸被另一派势力的人发现,围追堵截、诬陷、谋杀接踵而至,甚至他的同伴们也在怀疑他。 这个时候,D得到了一位少女的信任和帮助,但敌方却残忍地杀害了少女并栽赃给了D。为了替少女报仇,D发誓,他将从一个猎物变成一个猎人,一个狙击手,一个复仇者…… |
恐怖部 | 格雷厄姆 | 在本书中,格林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伦敦为背景,刻画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恐怖组织和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 阿瑟·罗在一次游园会上偶然对上了某组织的暗号,赢得一块蛋糕,谁知蛋糕中竟藏有记录军事机密的胶卷。罗因此被卷入一场又一场离奇事件。为夺回胶卷,敌方间谍对他紧追不舍,威逼利诱、栽赃陷害层出不穷,直到一场爆炸让罗失去记忆。 失忆后的罗被间谍组织改名换姓,软禁于一所精神病院,但医院里一系列离奇之事令他感到恐惧又迷惑,他逃出精神医院,决定亲自弄清所有的真相…… |
斯坦布尔列车 | 格雷厄姆 |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斯坦布尔列车》是其第一部“消遣小说”。 故事发生在斯坦布尔列车,这一名噪一时的连接欧亚大陆的东方快车上,围绕逃亡与追捕、梦想与现实展开,浓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各国的社会问题与精神风景。从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德国的科隆、奥地利的维也纳,到塞尔维亚的苏博蒂察,主人公们相继登场:精明又多情的犹太商人迈亚特、高贵而失意的政治流亡者津纳、柔弱而善良的歌舞演员科洛尔、强悍而机敏的小报记者兼女同性恋梅布尔、虚伪又做作的畅销书作家萨沃里、猥琐而凶残的惯偷格伦利希等各色人物,怀揣各自的梦想与企图,在这趟浪漫和冒险之旅上相遇、碰撞,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场景。暴风雪中,革命者津纳为信念命丧异国车站。车至终点君士坦丁堡,虚假的欢乐奢侈、诱惑勾引的气氛消解了对艰难旅程不安的记忆,主人公各自有了不曾预料的归宿,一切恍若隔世。 在这部被作者自称为“刻意讨好读者”的书里,作者假借那部名噪一时的洲际快车,将异国情调、浪漫奇遇与污浊世态及庸常俗事杂糅混合;通过对信仰与背叛的描写,毫不躲闪地直视人类生存中的卑劣和自欺,心怀谴责地将无情的客观实在展示成为某种“消遣读物”。 |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 格雷厄姆 |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幽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特别的一部小说。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百大推理小说;1987年,格林访问苏联时,苏联宇航员格列奇科表示,因为太喜欢这部作品,将其带上了太空。英国商人伍尔摩在古巴哈瓦那经营一家吸尘器代理店,独自抚养十七岁的漂亮女儿米莉。女儿一天比一天大,也一天比一天会花钱,令伍尔摩烦恼不已。 这时,一位英国情报人员突然出现,要求伍尔摩做他的下线并搜集当地情报。伍尔摩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挣钱的好机会。为了让女儿拥有更好的生活,伍尔摩编造了一个又一个弥天大谎:虚构的经济数据、从不存在的线人、按照吸尘器零件画出来的“核武器构造图”。可笑的是,情报部门居然信以为真。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虚构的一个人物竟然真的出现了…… |
人性的因素 | 格雷厄姆 | 《人性的因素》是被马尔克斯誉为完美的小说,也是格林探讨人性的终极之作,写尽了人性的所有可能:残忍的、恐怖的、冷漠的、无力的、天真的、自由的、善良的、悲悯的、充满爱的……而影响我们人性作出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是工作、家庭、国家?真正了解人性的人,才知道始终坚持善良有多难得。 冷战期间,英国情报人员卡瑟尔,每天过着最为普通的生活:上班、下班、遛狗、陪伴妻子和孩子、晚上喝一两杯威士忌,但他却是一名双重间谍。多年前,一名苏联特工救过他的妻子,为了报答感激之情,于是向苏联提供情报。然而,一份秘密文件的泄露,让他有了被暴露的危险,他不得不再一次作出人性的选择。 |
海蒂 | 约翰娜·斯比丽 | 是瑞士19世纪末期的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约翰娜·斯比丽(Johanna Spyri,1827—1901)的家庭教育小说代表作。小姑娘海蒂自幼父母双亡,由姨妈抚养。姨妈为了要到德国法兰克福去谋生,把5岁的小海蒂交给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奥希去抚养。奥希被人说成是性情怪僻、人们见他都要退避三舍的老头子。但小海蒂上山后,饱经沧桑、心情悒郁的奥希被小海蒂天真、活泼、善良、纯朴、活泼的品性所感染,逐渐改变了孤僻的性格而变得开朗起来。不料,姨妈又突然来把小海蒂带到法兰克福一个有钱人西斯曼家,去同他那不能走路的女儿克拉娜作伴。从此,小海蒂过上了优裕却终日思念阿尔卑斯山的生活。她和克拉娜交上了朋友,但这一点治了她的“怀乡病”。西斯曼在大夫的劝说下,决定把小海蒂送回瑞士爷爷居住的山上去。这样,小海蒂又来到了奥希爷爷、牧羊人彼得和双目失明的老奶奶身边。奥希在小海蒂的影响下搬到山下来过冬。大家在和奥希的往来中发现他也是个慈祥的老人。第二年春天来到,克拉娜也到阿尔卑斯山上来养病。克拉娜在小海蒂的帮助和鼓励下竟能自己行走了。最后,从法兰克福到阿尔卑斯山上来给奥希老人看病的大夫把善良的小海蒂认作自己的继承人,从此,海蒂一生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海蒂》写小海蒂怀乡、同情贫弱者的情节写得特别动人心弦。《海蒂》写作的本意在于说明一个宗教训条:贫困是上帝安排的,只有唯天命是从才能过上满意的生活。但读者喜爱这部作品,从而一再搬上银幕和银屏,主要是由于它真实感人,儿童心理刻画得细致,思想境界高远,作品富于诗意。 |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 尼采 |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具有十分典型的尼采式的文风:热烈、有力,痛快淋漓的批判,看似偏激的措辞,读来却给人以一种振奋感。 |
美学 | 黑格尔 |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是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且自从翻译到中国以来,对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相关学者及普通大众都有很大的启发。 本书中,黑格尔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继而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核心观点,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理念与理想,同时对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艺术类型进行了分析,也从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等艺术门类进行了具体阐述。 |
自然哲学 | 黑格尔 | 黑格尔海得堡时期的主要哲学著作、《哲学全书》的第三部分。发表于1817年,在1827年第二版和1830年第三版时又作了修订和增补。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本书用唯心辩证法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作了百科全书式的概述。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它属于“应用逻辑”,是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书中把自然的发展分为“力学”、“物理学”和“有机学”三阶段,分别论述了:(1)物质的“直接性”,即时空、惯性物体和落体、太阳系;(2)物质的“反映关系”,即天体、各种元素和气象系统,比重、内聚性、声、热,以及磁、电和化学过程;(3)自身相关的“否定的统一性”,即地质有机体、植物和动物。该书不承认自然界有任何时间上的发展,反对进化论,把辩证规律从外面强加于自然界,这些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把自然界的发展分为机械论、化学论和有机论三阶段,这在当时是相当完备的。此外,书中还举出成百个最恰当的例子来确证辩证法的规律,并提出不少走在科学前面的预言和猜测。恩格斯说,黑格尔“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合理分类是比一切唯物主义(按:指庸俗唯物主义)的胡说八道合在一起还更伟大的成熟”。 |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 黑格尔 | 本书收辑了黑格尔早期的五篇神学著作:《民众宗教和基督教》《耶稣传》《基督教的权威性》《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以及《1800年体系残篇》,是了解和研究黑格尔早期神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在本书中,黑格尔以不同于在历史学家、宗教学家中流行的对史实作琐碎考证、对教会史作宏大叙事的方式,试图在历史中探究宗教精神—它又是精神发展的某一阶段—的发展,反映出黑格尔从康德出发走向自己哲学的思想脉络。 |
家庭 | 乔治·西默农 | 我们将在西默农的这组小说里看到,人们有时候会用一种只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憎恨的眼神互相审视对方。这是一种很容易看到、也很容易感知到的强烈情感。你也许会觉得西默农的描绘非常真实,没有一丝虚构。 小说《忏悔者》的内容正如题目所示,一户人家的所有成员似乎都急于为自己辩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在《其他人》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再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还创造了一个从失踪到归来的家庭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秘密、指责、怨恨、尔虞我诈和诺言将轮番上演。 西默农的女儿自杀而死。在《奥古斯特之死》中,西默农说出了他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感悟到的一句话:“我太野心勃勃,因此最终一无所有。” |
自杀 | 乔治·西默农 | 西默农总是对自杀很着迷。从年轻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自杀的念头从未离开过他的脑海。此外,他最疼爱的女儿在二十五岁时自杀而亡。 读者在读《奥迪尔的失踪》时,必然会想到他的爱女在头脑中和书信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个神经质的年轻女孩子的故事:离开家和作家爸爸,不是离家出走,而是去自杀。 《鲁埃家的窗户》讲述的是一个老处女通过一扇窗户看世界,最终自杀的故事。她不停地监视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最后忍受不了自己失败的一生,服用安眠药自杀。 还有些人通过手枪来结束生命。《麦格雷与老人们》里面那些年迈的贵族经历了一场凄惨的自杀事件。 |
复仇 | 乔治·西默农 | 复仇是隐秘的。在书中,作者对这两个字惜墨如金。然而,可怕的复仇在字里行间暗潮涌动。 在《监狱》中,隐藏多年的仇恨在血淋淋的命案后慢慢浮出水面。姐姐对妹妹开枪后,真相扑面而来。 在《不速之客》中,陌生人悄然来到美国北部的一个小镇,一位酒吧老板在莫名好奇心的驱使下展开调查,揭开陌生人是杀人凶手的真实身份,并把他交付给仇家。就这样,没有警察,没有审判,小镇又悄悄地恢复往日的宁静。 西默农钟爱的麦格雷在面对外国人时也会慌了阵脚。异乡人的行为,似乎有着麦格雷琢磨不透的独特逻辑。在《麦格雷与纳乌赫事件》中,麦格雷起初无法理解异乡男子的作案动机。真相大白之后,他才发现,血案的背后是经年累月的屈辱…… |
哲学问题 | 罗素 | 《哲学问题》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2年。 书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对笛卡尔、贝克莱、休谟、康德和其他主要哲学家的作品的简要概括。罗素将自己基本性的哲学观点放进《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该书清晰明了的表达了罗素的思想,范围适用于全世界的哲学研究。罗素的《哲学问题》一书代表了罗素早期的基本论点:新实在主义,也就是马赫主义重新武装了、补充了的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它分为十五个章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论”,“认识论”,“共相论”,“真理论”,“哲学价值论”。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 康德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该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故又有“第四批判”或“历史理性批判”之称。 |
船:航海的历史 | 房龙 | 讲述的是一个人类冒险的故事。书中主宰时空的众神,将那些违逆其旨意的罪人关在狭小的舱室中接受惩罚。而这些专门用于折磨人的舱室,就是船。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人,受了自己躁动不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的蛊惑与驱使,迫切地想要探寻在那遥远的天际,在我们的目光无法触及的远方,到底隐藏着怎样奇伟秀丽的景色。 在20世纪初现代船舶出现之前,船上的生活对于被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人类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磨难。船上的生活不洁不雅,最终的回报也不过是将一张“千疮百孔的裹尸布”扔向大海这样一个“巨大而流动着的坟墓”。 |
中国大历史 | 格鲁塞 |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远比国人看到的更加美妙,也更加生活化。翻开格鲁塞的这本《中国大历史》,五千年间的一个个场景就会历历在目,它栩栩如生,毫不枯燥。历史,终归是民众生活的写照,终归是一种文明的展现。与诸多大人物的南征北伐,以及乏味而不忍卒读的军事、政治、经济……相比,这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验和感受到的细节,恐怕才是真的历史。格鲁塞告诉我们,如果避开教科书式的条目罗列和枯燥说教,读历史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个莫大享受。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这位史学大家,文化泰斗,去感受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吧! |
婚外情 | 乔治·西默农 | 小说,除了仇恨和暴力,导致情感危机的另一根源就是冷漠。两个人在相对私密的地方相处几年,无聊、烦琐、平庸的氛围便形成,沟通困难,进而导致冷漠。 一男一女,一见钟情,但没能在一起,各自结婚。多年后他们在旅馆的“蓝色房间”里重逢。他们从重逢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卷入一场充斥着谋杀和猜疑的错综复杂的风波。 相遇的巧合在《火车》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一九四〇年五月大撤退,安静的收音机商人认识了一名年轻的捷克籍犹太女子。他们在这趟逃亡者的列车上相爱了。但是一到目的地,他们就分手了,因为收音机商人得找家人。可是,偶然的婚外情并不比长期的婚外情更容易淡忘。 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让巴黎的一个珠宝商发现妻子与合伙人一起背叛了他十八年。但是我们为了弄明白为什么他们都是“无辜者”,应该好好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
夫妻地狱 | 乔治·西默农 | 西默农不相信婚姻,从心底里抵触婚姻,甚至拒绝参加自己孩子的婚礼。 知道这一点,理解西默农试图将现实婚姻生活中夫妻所受的折磨在作品《猫》中重现就容易多了。《猫》讲述一对老年夫妻在生活中不断冲突、相互伤害的故事。两人为了让对方深陷痛苦,都向对方的宠物下毒手。 相比之下,第二个故事《伦敦来的男人》就显得温和很多,扳道工给女儿买礼物,在妻子看来这无疑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们能够猜到窗帘后面就是单调无趣的地狱般的夫妻生活,但这个故事对夫妻生活的描写确实温和了许多。 第三个故事《不幸时刻》发生在大资产阶级阶层。主人公是一位事业达到顶峰的著名律师.他的成功要归功于妻子,但是他背着妻子不停地搞外遇。他深陷爱情中不能自拔,即将失去一切。 西默农笔下的家庭争吵都比较文明,但是巴黎权贵家中的争吵并不比扳道工人家中的争吵逊色。 |
然后在第八天 | 埃勒里·奎因 | 二战时,埃勒里·奎因在荒野中迷失方向,误入与世隔绝的奎南山谷。虔诚的人们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完全不知道战争的存在。然而,随着奎因的到来,平静的山谷里发生了第一件谋杀案……这是奎因的探案生涯中最匪夷所思的案件,找出凶手绝不是故事的结尾…… |
另一方的玩家 | 埃勒里·奎因 | 故事发生在一个广场。广场的四个角立有四个城堡,住着一位富翁的四个侄儿和侄女。孩子们十分不满“爸爸”的“统治”,但没有办法,谁离开城堡,就意味着放弃了巨额遗憾的继承权。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忍气吞声留在城堡里,等待“爸爸”死去。终于,富翁死了。但是,四个孩子却也一个一个先后被杀!侦探奎因介入调查,广场变成了棋盘,生命和城堡变成了棋子!奎因在和不知名的凶手下一盘棋,赌注是生命! |
最后一击 | 埃勒里·奎因 | 全书情节设置比较传统:由一对双胞胎的出生,和分离作为开场。25年之后,双胞胎之一,即将成为巨富的约翰的举办了一个从圣诞节一直到主显节前夜的派对,邀请来11位客人。派对进行了一两天过后,一个陌生的老人死在了藏书房里,后来警察也一直没确认出其身份。派对继续着,每晚上,约翰都会收到神秘的包裹,里面放了一些奇怪的礼物,还附着一些诗,意思似乎想威胁他的生命。与此同时,约翰似乎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而且会奇怪地忘掉就在几分钟前和别人进行过的对话。然而艾勒里却发现约翰的双胞胎兄弟不可能在屋子里。第十二晚,约翰在卧室被杀,凶器是附着的卡片上所说的用来作为“最后一击”结束其生命的一把匕首。经过一番推理后,艾勒里似乎看清了一些真相,可是由于某种原因,他选择了沉默。案子就这样不了了之。直到27年后,一次机缘巧合,悬案又重回艾勒里的视线。经过一系列重访,他最终踏上了指认凶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