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第四十一 | 拉夫列尼约夫 | 苏联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渔民孤女马柳特卡报名参加赤卫队。她爱好写诗,诗作屡屡失败;但她的枪法却很高明,是叶秀可夫率领的队伍里的神枪手,已击毙四十个敌人。在一次沙漠遭遇战中,叶秀可夫命令她对准一名军官射击,但未击中。红军队伍包围了敌人,活捉了这一名有着“最蓝最蓝的眼珠”的军官。原来他是邓尼金的全权代表、白军中尉郭鲁奥特罗,负有重要的使命。此人顽固,守口如瓶。叶秀可夫把他交给马柳特卡看管。当弄到一只仅能载四人的小船时,叶秀可夫决定让马柳特卡和另外两名战士押送中尉去司令部,并嘱马柳特卡务必完成任务。不久,海上风暴骤起,两名战士牺牲,马柳特卡与中尉被海浪推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马柳特卡对他产生了感情。后来,海面上出现一条船,中尉认出是白军方面的,不顾一切向那条船奔去。马柳特卡记起叶秀可夫的嘱咐,举枪射击,中尉应声倒地。马柳特卡哭喊着扑过去,但他已被击毙。 小说着力于探索正确地处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并借此表达其中心思想:来自社会下层的普通女战士在严酷斗争中的成长过程及其革命的责任感。马柳特卡为人热情,好幻想。她与中尉在孤岛上处在“谁也离不开谁”的特殊境遇中,特别是在那只被风雨打坏的木船漂走、中尉又长时间昏迷不醒的情况下,她的心里出现了对他救护和温存的感情。但是,在马柳特卡与中尉的接触过程中,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在冲突。马柳特卡最后的抉择正是以其爱憎观念和革命战士的责任感为依托的。 小说的情节、安排的冲突紧张尖锐,不落俗套;主人公的复杂心理被描绘得很深刻和合情合理。小说于1927年和1956年被改编成电影、 |
道德与人性 | 康德 | 康德的道德神学肇始于对人性的基本分析。 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之中包含了向善的原初禀赋以及趋恶的自然倾向。 道德根基的确立表明康德宗教思想的基础问题的圆满解决,但对于一种成熟、完整、系统化的宗教思想而言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和奠基。 |
自我超越 | 阿德勒 | 在书中,阿德勒为我们描述了个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认为一个有热情的人群,是能够与人合作愉快,并希望对人类福祉有所贡献的。在越来越冷漠的社会,阿德勒所提倡的这种合作、奉献的精神可以使个人与社会形成更加亲密的关系,沟通心灵,继而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
完美人格 | 马斯洛 | 马斯洛在心理学领域有“第三势力”之称,他的人格论、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等,至今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商业等多领域的必读经典,《马斯洛说完美人格》即对他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处理。 |
潜意识与生存 | 荣格 | 本书对荣格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了梳理,将他一生研究的精华注入其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富个人魅力并带有强烈宗教情怀的思想家。如果想了解荣格派的心理学,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好的导读作品。在“自我与潜意识的关系”里,荣格对潜意识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描述,直到面对个人的意象时,才了解到潜意识会产生变化。当对炼金术有了更深一层的接触之后,终于发现潜意识原来是一种过程,而且心灵的变化及其进展是决定于自我与潜意识的关系。 |
欲望与幸福 | 叔本华 | 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苦恼和争斗的世界?叔本华提出两条途径:第一是艺术的解脱,艺术具有超越自我和物质利害的力量,而达到无意欲的境界。第二是寻求永恒的解脱,唯有从根本上否定意志,基督教和佛教的苦修生活,即是一种否定意志的状态。这是现实中的人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
百味人生 | 培根 | 《百味人生》力图向读者展示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引领读者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感悟人生真谛、关注生活现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主要涉及培根对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论述的内容,包括九讲。从字里行间中,就可知道培根的成功是靠他的智慧,他把这些智慧写下来传给后人,这是他对人类文化的一种奉献、一项恩典。 |
理想与历程 | 罗素 | 这本书集结了罗素的诸多理论,比如爱情、婚姻、理想、爱欲、人性、家庭、心理等诸多方面,内容详实,并且分析精到,独具匠心。内容给我们最直接的启迪,也教会我们健康的思维方式。 |
梦境与意识 | 弗洛伊德 | 在弗洛伊德看来,理性维持着人们现实生活的稳定的秩序和健康的发展,而非理性则是在人们最关键的时候,暴发出的有力冲刺。人的成功发展,除了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热情以外,更需要本能的冲动、非理性的热情。通过阅读,读者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性本能对个人成功奋斗的意义。 |
神秘主义与逻辑及其他论文 | 罗素 | 《神秘主义与逻辑及其他论文》是一部论文集,收录的是罗素于1901-1915年间所写的十篇论文。罗素分析哲学的实质就在于把新的哲学方法即逻辑分析应用于哲学研究,而1901-1915年正是罗素新方法的诞生、成熟及应用时期。这部文集中的绝大部分论文呈现给读者的正是罗素在这一时期对新方法的性质、功能及限度的系统而又深入的思考,以及他对这种方法的一系列具体应用;除了关于新方法本身的阐述外,罗素在这些论文中对新方法的应用主要涉及物质问题、物理学知识问题、外部世界的构造问题、因果性问题、自由意志问题、摹状词问题,等等。从这些论文中,我们能看出逻辑分析方法如何能有效解决传统哲学所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它可能给罗素之前的传统哲学带来哪些崭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另外,罗素关于哲学分析的许多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也都在这部文集中得以体现。尽管罗素在后来的岁月中仍有大量论述发表,这部文集中所体现的哲学原则与哲学方法基本上奠定了其后来哲学的整个发展。 |
罗素自传 | 罗素 | 三卷,第一卷从1872年起至1914年止,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青少年时代、最初的婚姻和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等。第二卷从1914年起至1944年止,记叙了罗素这段时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第二次婚姻、对苏联的态度、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各界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三卷记叙了罗素在1944至1967年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的和平主义主张。 |
人生道路诸阶段 | 克尔凯郭尔 | 在书中克尔凯郭尔以威廉·奥海姆讲述回忆录的形式,以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最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本书分为:“酒中真言”,“对婚姻的不同看法”,“无辜有辜?”“失物招领”等章节。 |
日本与日本人 | 小泉八云 | 该书是落合贞三郎从小泉云八评论日本与日本人的著作中选编辑录而成的一本书,为小泉八云的日本观的代表作品,作者对日本与日本人的评价总体上是客观的,公正的,其价值在于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 |
英国人的特性 | 爱默生 | 爱默生著,《英国人的特性》初版于1856年8月,此时作者53岁,正在进行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范围演讲。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同年稍晚即开机再印。次年稍事修订后,第三次印刷。1870年并入《散文集》再版,1876年编入“小经典”再版。至1883年,其重印次数之多,已无法统计。全书只涉及一个具体的题材,不像爱默生的散文那样暧昧、松懈、思想肤浅,是一本生动的作品。 全书讲到了英国的国土、种族,英国人的才能、习俗,他们的真诚、性格,说到了英国的贵族,他们的大学、宗教、泰晤士报,历史遗迹巨石阵,还有英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等等,精彩纷呈。 |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 桑塔亚纳 |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主要由“给英国听众所做的演讲稿”构成。第三、四章是在剑桥大学“本地夏季讲演会”上讲演(1918)之修改稿;第五章为在“不列颠学会”及“鲁利塔埃·赫茨演讲会”上之讲演稿(1918),原题“美国的哲学观”,曾由“不列颠学会”出版。《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曾部分被译成德文(1936)与意大利文(1939)。 |
德国人 | 路德维希 |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是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温千百年来的德国人历史。作者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人非同寻常的历史。他以挚爱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 |
日本史 | 坂本太郎 | 《日本史》是了解日本历史的入门书,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坂本太郎的著作,《日本史》简明扼要,实事求是,不回避不夸张,是一本优秀的日本史著作。坂本太郎被中国学者视为“一个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文学家”,“有数的日本史权威”。曾长期担任东京大学教席(27年),日本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在二战后日本人所撰众多通史性著作中,本书被认为是一部“既不套公式,也不虚构捏造”的研究日本历史的“入门书籍”。 |
英国史 | 特里维廉 | 英国通史专著。乔·麦·特里维廉著。192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中译本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端升译。乔·麦·特里维廉(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1876—?),英国史学家,曾任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英国史》、《安娜女皇治下的英国》、《英国社会史》、《十九世纪英国史》、《加里波第和意大利的形成》以及布赖特、格雷等人的传记。本书分为6卷,前有著者序,后附1770年以来的内阁和参考书目。中译本约60万字。第1卷:种族的混合,自最古迄诺曼征服;第2卷:民族的造成,自诺曼征服迄宗教改革;第3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及海权,推铎尔时期;第4卷:国会的自由及海外膨胀,斯图亚特时期;第5卷:海权华族政治及工业革命的初期、自乌得勒支迄滑铁卢;第6卷:机器时代的海权及民主政治的趋近,汉诺威王朝的后期。本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并广泛采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可以收集到的各种史料,行文流畅生动,但作者是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历史学家,也有很大局限性。书中赞美英国的议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颂扬自由党及其活动家,为英国的殖民政策作辩护,完全不谈英国的阶级斗争和人民运动,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本书作为英国通史专著曾颇受推崇,广泛为欧美选为英国史大学教材,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日本昔话 | 柳田国男 | 《日本昔话》共收录日本各地口传故事一百零八篇。 最早作为少儿读物出版于1930年。内容质朴而生动,保持了日本各地传说故事的原型。“昔话”即民众间口头流传的传说故事。柳田国男使用这一名称,是为了与那些被刻意加工整形的“民间故事”区别开来。 |
远野物语 | 柳田国男 | 日本柳田国男著,1910年发表。内容为著者对出生于岩手县远野乡的佐佐木喜善所讲述的有关当地传承的记录。书中共记录了田神、家神、山神、一年中的例行节日等100多项民间传承。此书与柳田国男另两部著作《后狩词记》、《石神问答》,被称为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书”。远野乡地处日本岩手县,群山苍翠,风景秀美,同时也流传着很多奇妙的故事。既有天狗、河童等妖怪的传说,也有某个女人进山后神隐而去,几年后突然归来的奇闻,更有男子难舍爱妻尸体而食其肉的怪谈,数量众多,又诡异神秘,充满了远野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 |
十一种孤独 | 耶茨 | 《十一种孤独》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62年,收集了作者在1951至1961年创作的11篇短篇小说。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十一种人的十一种孤独的人生。 《十一种孤独》用简约的语言塑造了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且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描写,来剖析当时美国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况。该书充满活力、引人入胜。 |
没有个性的人 | 穆齐尔 |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小说的背景是1914年前的奥匈帝国。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而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在故事开始时32岁,他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同他一起经历乱伦之爱的胞妹阿加特,等等。 |
一间自己的房间 | 伍尔芙 | 《一间自己的房间》 基于伍尔夫1928年在剑桥大学所做的两次演讲。1929年,伍尔夫将两次演讲合一,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后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名出版成书,引发轰动。“房间”风格诙谐幽默,古灵精怪,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辞拷问法制史、社会史中对“女性”这一第二性别的不公与压迫,掷地有声地提出经济基础、独立空间对女性心智自由的重要性。对“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一观点亦有精彩论述。伍尔夫鼓励女性打破头脑中的樊笼,勇敢走向外部世界,培养自由的习性,尽情去创造。 |
月界旅行 | 凡尔纳 | 署美国查理士・培伦著,周树人译。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东京进化社1903年发行,封面题“科学小说月界旅行”。上海昌明公司同年另行出版。著者实际上是法国的Jules Verne(1828~1905),今译为儒勒·凡尔纳。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自由精神贯穿其一生。他创作了一系列颇为流行的融科学与冒险于一体的科幻小说,最成功的有《地心游记》《海底二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是晚清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清末民初,其小说作品有10余种被译为汉语。汉译者是周树人(鲁迅),他根据日本井上勤的日译本重译。晚清兴起一股浓厚的科学思潮,科学小说的译介就是这种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留日学生的周树人,最早译介科学小说。首译的是凡尔纳的《海底旅行》,此外还有《地底旅行》。他积极提倡科学,破除迷信,输入文明,赞同群治。其《<月界旅行>辨言》云:“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他译介的科学小说十分流行,以至于产生盗版。 |
作家笔记 | 毛姆 | 本书中处处皆是敏锐的观察、自传性的笔记,以及毛姆很多最杰出作品的萌芽。《作家笔记》是我们对于一位伟大作家的活跃的心灵,得以进行令人愉悦的窥探的独一无二的窗口。 在差不多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毛姆记了一部私密的日记。在这部日记里,我们看到了毛姆无可比拟的洞察力,以及他作为一名作家的非凡职业生涯的萌芽与发展。年代跨越他在伦敦作为一名青年医科学生,到他成为经历丰富的世界旅行者。《作家笔记》有趣、睿智,充满启示。无疑,这是毛姆最富有意义的作品之一,对于他的粉丝,以及任何对创作过程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