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太宰治短篇小说集 | 太宰治 | 《太宰治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美男子和香烟》《皮肤和心》《雪夜的故事》《阴火》等11篇中短篇小说,是作者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的代表作。阅读这些文字,深入太宰治的内心,感受喧嚣之下的伤感,在孤独中寻找希望,这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宿命,也是太宰治献给每一个人的宽容与安慰。 |
高加索回忆片段 | 托尔斯泰 | 《高加索回忆片断》以高加索为主题,所选篇目都与作家曾经亲历战争的高加索有关,传达了作家对高加索问题、对战争问题的思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高加索的历史。 |
Good bye | 太宰治 | 太宰治著,未完。昭和二十二年6月,时年39岁的太宰治在《朝日新闻》开始连载新小说《goodbye》。 故事讲述的是《OBELISK》总编辑田岛周二经年游戏花丛,英俊,富有,多情,又具备不可思议的道德感,故此颇受女性欢迎。即便已有继室,身边情人仍逾十位。战后第三年,因其身体愈加羸弱,情欲之念减退,故生出回归家庭打算。左思右想之后,决定跟情人一一作别了断。但是发现一团乱麻,无从着手,想出找绝世美人让情人自惭形秽退后的无良办法。 正遍寻美人无处之际,田岛忽然发现此前未曾注意、大力、暴食、粗鲁又贪婪的绢子,着洋服忽然焕然一新,决定以日薪五千元雇其作为辅助自己分手。两人由此也开展了一段啼笑皆非、斗智斗勇的交往。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阿德勒 | 《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阿德勒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阿德勒告诉我们,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家长暴力地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 《儿童教育心理学》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个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为人父母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此外,《儿童教育心理学》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
最后一役 | 瑞恩 | 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 |
最长的一天 | 瑞恩 |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
遥远的桥 | 瑞恩 | 1944年9月17日,诺曼底登陆后的第11个星期日。 为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结束欧洲战场,志得意满的盟军指挥高层,决心对德军发动一场大胆攻势,代号“市场—花园”行动。这次行动由空降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协同作战,战斗地点选在荷兰境内的阿纳姆市,那里有一座横跨莱茵河的大桥。夺下该据点,盟军就能跨越德国边境最后的天然屏障,直插德国腹地。 17日上午10点整,盟军近5000架战斗机、轰炸机与2596架滑翔机,组成两个巨大的空中队列,以纵深150公里、横贯4.8公里的惊人之势,向荷兰境内的德军阵地压去。二战史无前例的昼间空降突袭从这里正式开启。德国士兵惊恐而又敬畏地注视着35000万名盟军士兵从天而降;渴盼解放的荷兰平民向盟军热烈欢呼,他们确信胜利在望。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接下来将见证的,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蒙受的一次空前惨痛的失败。 |
贝思福考察记 | 佚名 | 《贝思福考察记》是查尔斯·贝思福1898-1899访华后对中国的描述。作者描写了到达中国后拜访北洋大臣、被邀请参观旅顺港、拜访总理衙门、参观天津、唐山、烟台、威海、上海、南京、汉口等地的情况,还描写了中国的军队,俄国对中国的渗透,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等等。 |
穿越扬子江峡谷 | 立德乐 | 《穿越扬子江峡谷》记录了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在十九世纪80年代,乘船由武汉到重庆的考察经历,具体内容有宜昌及其市郊、扬子江帆船、夔州、丰都与涪州、重庆初印象等等。书中不仅描写了沿路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描写了清朝末期的人文情况。可以说,《穿越扬子江峡谷》是一本研究清代末期自然与社会的佳作。 |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 | 埃迪·德文德 | 在本书中,作者埃迪·德文德以第三人称“汉斯”的角度讲述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骇人听闻的亲身经历。在那漫长的16个月,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食物、少之又少的休息时间,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然而即便在这形同地狱的残酷环境中,依然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囚犯之间的相互扶持、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恋、在重压之下为捍卫自由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向世人揭露纳粹罪恶的决心…… 这是唯一一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创作完成的作品,正是这种“在风暴中心写作”的即时性,使这个故事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经过任何润饰,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干预,以其公正、客观的纪录,为后世学者研究集中营大屠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
大秦国全录 | 夏德 | 亦名《中国与罗马东部》,研究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关系史的史学专著。夏德著。1885年开蕾公司出版。中译本据1939年重印本译出,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朱杰勤译。夏德 (Friedrich Hirth1845—1927),生于德国萨克斯科堡格腊芬顿纳。早年就读于戈特、莱比锡及柏林等地学校,以后专攻汉学,是德国重要汉学家。1870年(同治九年)考入中国海关,后任厦门海关帮办。1878—1886年在上海海关工作,历任九龙、淡水、镇江、宜昌、重庆等地副税务司、代理税务司和税务司等职。1897年辞职回国,从事汉学研究和著述。本书刊印后,引起东西方汉学家和中国学者的广泛注意。中译本按原书目录分为自序、导言、史料考证和语言学上的推究结果4部分。认为:中世纪称为拂菻的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东部,即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而首先是指叙利亚。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史书上有关大秦的记载作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如果是指全帝国、意大利或古罗马的任何其他部分,便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臆说。本书的重点在考证部分,尽管作者考证的项目庞杂,但大致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1.从地理位置考证大秦及和大秦有关的国家之所在;2.从物产和东西方贸易来考证大秦并非指罗马帝国全部;3.中国和大秦的使臣往来。总起来说,作者确认中国古代所称的大秦国(又称黎轩、犁轩、犁犍海西国、拂菻或箖)主要是指叙利亚而言,隋唐以前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唐代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省,宋代则是塞尔柱帝国的一省。最后还就语言学上的推究结果作考证,但夏德自己也承认,在这方面“所提出的考证中,有些只是作为可能的假设”,供作参考。 |
我的朋友中国人 | 卡尔·克劳 | 《我的朋友中国人》作者为美国人卡尔·克劳,他曾长期在中国经商生活。《我的朋友中国人》描写了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见闻,有饮食、黄包车夫、知识分子、邻里之间等。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在书中为中国人辩护,同时也驳斥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我的朋友中国人》语言诙谐,读起来妙趣横生,通过《我的朋友中国人》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与生活。 |
尼克松回忆录 | 尼克松 | 从草根之子到美国总统,从顽固的“反共分子”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缓解美苏关系、中美关系,结束越战,推行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直到水门事件,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因弹劾而辞职的总统。作为跨越整个冷战时期的政治人物,他的一生跌宕传奇,是美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总统之一。水门事件一出,他的所有政治声誉一夜之间尽毁。此后的数年,尼克松以在野身份继续关心和介入美国内政外交,直到生命的终点。他去世时,克林顿及四位前总统同时出席葬礼。本书是尼克松唯一的回忆录,内含大量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尼克松的笔记、口授日记记录,对会议、谈话或事件的口授录音,“根据这些录音带提出的报道,比过去的一切报道都更为完整”。从事件中心者的视角进入这本书,你会发现一个更全面、更复杂的尼克松,进而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思想脉络、总结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历史、认识其后的世界发展趋势。 |
随军六月记 | 乔斯林 | 《随军六月记》内容为第1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士兵的笔记。作者在书中回顾了中英贸易,在新加坡的见闻,舟山之战,占领定海,进攻北直隶,中国的民居,定海的状况,清朝官员,穿鼻之战,与琦善的谈判,调查长江等。《随军六月记》历史价值较高,曾被一些著名的学术作品引用。 |
罗马与中国 | 泰加特 | 《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的部代表作,出版于1939年。这部书突破传统的史学研究观念,提出并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针对历史上某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将与之有较密切关系(在时空上)的历史事件详加罗列,在精细的对比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该书列举的大量史实表明,在罗书帝国的盛衰期,其本土及北境、东境经常遭受蛮族的进攻、骚扰,而这类“侵扰”,以及罗马帝国主动发起和被动接受的诸多战争,又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中国对西域地方的经营及政局变化的影响,从而在理论上将古代东西方的交往(尽管在当时应属于较疏松、较间接的交往)由简单的经济关系上升到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当时的世界形势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画面…… |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 埃德蒙·伯克 |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博克的作著,1756年出版。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论崇高与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第二部分为《论崇高》;第三部分为《论美》;第四部分为《论崇高与美的成因》;第五部分为《论文学的作用与诗的效果》。再版时(1757)又加进《论审美趣味》一文,为全书《导论》。孟纪青、汝信将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有关章节译成中文,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博克把经验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他采用培根所制定的经验归纳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经验的事实为出发点来解释审美现象。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美是客观的,即“美大半是借助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他把这种品质概括为七点:小、光滑、渐次的变化、不露棱角,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色彩洁净明快等。崇高的对象的感性因素,其体积一般说来是巨大的,其力量是无限的,其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其色彩是朦胧晦暗的,其线条是径直的。不过,他还认为对象感性因素的可怖性仅仅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在美的观念和崇高观念的起源问题上,他以人类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为基础来探讨美感的根源。他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前者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只能引起恐惧的感觉,即痛感。但人和实际危险或痛苦间隔一定的距离,痛感亦可转化为快感,即崇高感。后者是由“爱”引起的,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社会交往又分为两性交往和一般交往。动物并不以美感为标准去选择异性,人爱异性固然以异性为先决条件,但同时亦由于异性的“美”,这种“复合的情欲”叫做爱,美感是爱引起的积极的快感。 |
古代的艺术与仪式 | 哈里森 | 哈里森是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神话一仪式”学说主要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认为所有神话部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而原始仪式在褪却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古希腊悲剧就是由旨在促进农作物增殖的春天庆典仪式(即所谓酒神节祭典)演变而来的。 |
美国记者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 哈雷特·阿班 | 本书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描写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中国的情形。既有对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天灾人祸等情况的描写,也有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小客栈、外国商人等情况的描写。总之,《美国记者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部了解二十世纪上叶中国社会的佳作。 |
龙与洋鬼子 | 安特生 | 《龙与洋鬼子》一书是民国初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亲历记。作者于1914—1925年受聘于北洋政府,作为地质学家帮助中国寻找矿藏,亲身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完成北伐的巨变,也与胡适、傅斯年、丁文江、袁世凯等重要人物有直接的交往,对于袁世凯的统治,张勋复辟,段祺瑞、张作霖等军阀的争斗,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都有细密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与思考。除此之外,作为“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者,安特生对于中国史前考古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既包含作者对中国大历史的梳理,也有他作为亲历者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记录与反思,对于研究当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 | 韦斯特曼 |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阐述了从荷马时代直至罗马帝国晚期的奴隶制度,展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制兴起、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具体到每段历史时期,作者都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奴隶的来源、数量、使用情况、社会和法律地位等问题。在史料的收集和运用上,《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使用的史料包括古典作家作品、碑铭、纸草文献等,在这方面作者所下的功夫尤其突出,这也使得《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成为研究古代奴隶制度的重要作品。 |
维柯的哲学 | 克罗齐 | 维柯是西方人文科学、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天才辈出的17世纪,他以创建一种人类社会的科学为己任,《新科学》是他的代表作。维柯的思想影响了赫尔德、洪堡、黑格尔和马克思,更准确地说,维柯是19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根源。维柯是一位思想的天才,然而他不是驾驭自己思想的高手,他未能把自己原创性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这位意大利哲学家的思想光辉闪烁于他的零散论述中。 《维柯的哲学》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美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对维柯思想的重新阐释。克罗齐在本书中提炼了维柯历史哲学的精华,深入分析了维柯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引领读者领悟维柯思想的本意,把历史哲学的研究推向更深广的层面。本书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入门书,也是探究维柯思想堂奥的垫脚石。 |
耶路撒冷史 | 亚琛的阿尔伯特 | 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最初20年的历史。所谓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第一次十字军战争记载最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最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最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地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
哲学的安慰 | 波埃修斯 | 中世纪早期的宗教和道德哲学著作。波埃修斯著。出版年月不详。波埃修斯(AniciusManilius Torqatus Severinus Boethius 约480—524),早年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受教育,曾任宫廷顾问和执政官,后因被怀疑与东罗马勾结被判通敌叛国罪入狱,约524年被处死刑。波埃修斯有大量著作和翻译,他最早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其他残篇译成拉丁文,使之传到西欧,著有《论三位一体》等5种神学著作,《哲学的安慰》和《波菲利〈引论〉注释》等哲学著作,以及有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四艺”的著作等。他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之间起重要的桥梁作用。本书共5卷。以波埃修斯与哲学之女神进行对话的形式,用散文诗体抒发其受诬陷而被捕入狱的委屈心情。通过论述知识,道德、痛苦、幸福、名利权势、灵魂、赏罚善恶、天意和自由等问题,表述了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以哲学沉思为最大安慰的思想。本书在中世纪广为流传,有多种文字的译本,英王阿尔弗雷、英国诗人乔叟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曾为它作英译。在哲学上和文学上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 费正清 |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
夜窗鬼谈 | 石川鸿斋 | 《夜窗鬼谈》系日本最著名的汉文短篇志异小说集,《东齐谐》是其姊妹作。两者有日本《聊斋志异》与《子不语》之美誉。作者石川鸿斋以儒学家和汉学大家的身份纵谈玄幻,在儒家裨益世风的框架下自行怀抱,熔炼阐释,闯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文路。《夜窗鬼谈》是他以收集的前人著作和民间掌故为坯胎,剪裁、润色、编改、加工,二次发挥而成的,颇能“追踪晋宋,不在唐人后乘”的一流志异小说集。而《东齐谐》则是他原创的神鬼故事,也有些是利用既成的传统怪谈,改编为诙谑笑话,博人一悦。多年游历中国的经历、长期苦读汉文典籍的用功,让石川鸿斋拥有了极高的汉学素养与汉文写作功底,所以《夜窗鬼谈》与《东齐谐》无论写人写景、叙事叙情,皆能做到构思巧妙、造句凝练、用笔明雅,同时在故事情节上亦有设想空灵、宛转动人之长,堪称日本汉文文学史上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