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伦理学导论 | 弗兰克·梯利 | 《伦理学导论》是一部导读性的伦理学著作。与时下的以说教为主的规范伦理学相异,本书追根溯源,从史的角度探讨了“伦理”即“道德”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追问了人性中“德性”“至善”的最终根据。对于时下浮云蔽日的道德精神时空,本书不啻为一剂祛除迷雾的清新剂。 |
人都是要死的 | 波伏娃 | 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6年。中世纪,意大利城邦的君主福斯卡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统治者,但他感到短短一生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盼望长生不老。他偶然得到了不死药,服下后摆脱了死亡的威胁,一路高歌,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意大利的霸主,但反而引来了法国的入侵。 他觉得分裂的国家无法长久,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于是把自己的国家献给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但是皇帝非但没有照他的意愿建立一个超级帝国,反而忙于镇压各地的叛乱,最后帝国分崩离析。福斯卡后来到了美洲、加拿大,还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人运动。最后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
剧院情史 | 布尔加科夫 | 《剧院情史》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小说主人公马克苏多夫实际上便是布尔加科夫本人,独立剧院即莫斯科艺术剧院,而剧院领导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分明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化身。 |
教育的目的 | 怀特海 | 英国怀特海著,1932年出版。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曾参加英国“古典语在教育中的地位”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学校课程改革有一定影响。本书是西欧新教育运动的重要理论著作。作者反对英国古典主义教育重虚饰,轻实用和缺乏活力的弊端,强调通过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使教育保持活力和不断创新。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经过浪漫、准确和概括等3个阶段,要求教育工作适应儿童发展的特点,因才施教。主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调通过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联系,使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都得到充分发展。作者认为大学教育应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基本目标,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认为审美在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学校应当加强艺术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发展。本书出版后,先后被译成法、德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对西欧新教育运动和英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本人因此被认为是与卢梭,杜威齐名的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
彼得大帝 | 雅各布·阿博特 | 彼得大帝(1672—1725年)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17世纪末叶至18世纪初叶俄国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和封建贵族阶级改革家。彼得大帝掌握政权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建立起强大的正规陆军和海军舰队,通过长达21年对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战败了当时的西欧强国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东南沿岸广大地区,使俄国由内陆国成为濒海强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之一。通过政治改革, 他设立参政院和主管各部门的各委员会取代了各旧衙门,制定法令,设置监察机构,把教会归国家管辖,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通过经济改革,他改变了俄国严重落后于西欧的状态,发展了近代工业和国内外贸易。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他创办科学院,开办了许多学校,并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印刷所、剧院等,还创办了一份全俄报纸,大大发展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 |
罗马帝国:神的统治 | 格雷夫斯 | 本书作者借用古罗马第四任皇帝提贝里乌斯·克劳迪乌斯的口吻,叙述了这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历史故事。在罗马暴君卡里古拉被杀以后,人们立刻拥立了克劳迪乌斯成为皇帝。这位皇帝从小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说话口吃结巴,一直被人当做傻瓜,受人嘲笑,但却因此逃脱了暴君的猜忌以及宫廷的政治斗争,使得他在年纪颇大的情况下成为统治者。历史上的克劳迪乌斯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是极其勤奋的一位,他写了二十卷的埃特鲁里亚史,八卷迦太基史,全都是用希腊文写的,外加一本自传,一部关于罗马字母表的专著。 这一部用历史学家口气写就的小说充满了我们熟知的罗马历史故事,也充满了我们所不熟悉的宫廷轶事和权力斗争。这一切都记载了罗马帝国诞生初期的罪行与蠢事,当然还有它的辉煌。克劳迪乌斯可能相比其他的罗马皇帝显得个性平平,但他统治期间彻底整顿和收拾了被暴君卡里古拉搅得一团糟的国家状况,并且,他美丽的小妻子梅萨丽娜和继任的妻子小阿格里皮娜也在历史上留有大名。 |
江户时代 | 北岛正元 |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时代,是为当今日本留下很多遗产的时代,是日本文化全面走向成熟的时代。 17世纪,逐渐站稳脚跟的德川氏无需再以宽容基督教传教来换取与西方的贸易,当幕府军疯狂虐杀基督教徒时,教徒们秉持着“若抵抗,便无法沐浴在殉教的荣光中”的信念,任由他人斩杀。与此同时,农民、僧侣形成强大的势力团体,他们不惧怕官吏的屠刀,动辄越级上诉、发起暴动,怒斥拦路的官吏:“汝等岂非百姓所养耶。”随着城市的发展,有钱的町人开始挺直腰板,敢于奚落贫穷落魄却又不肯低头的武士,笑骂他们活像插着两根扦子的豆腐……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风起云涌的历史。翻开它时,是芸芸众生之像。合上它时,是天地悠悠之感。 |
情迷佛罗伦萨 | 毛姆 | 美艳动人的玛丽•潘顿一年前失去了她深爱的浪荡子丈夫,好在丈夫因为车祸死得早,还为她剩下了点财产,加上她手头的一些珍贵首饰,倒也足可逍遥度日了。埋葬了丈夫,清理完家产后玛丽来到佛罗伦萨,租下近郊小山上的一幢美丽的古董别墅休养身心。玛丽多年的仰慕者、“大英帝国的建造者”埃德加爵士多年来飞黄腾达,即将荣任孟加拉总督,在受命前特地赶来佛罗伦萨向她求婚。但是一天深夜,只不过由于玛丽的一时情难自己,却导致了一出梦魇般的暴力事件。危急关头她不得已求救于声名远播的浪荡子劳利•夫林特,而通过他,她终于认识到否定了爱情——以及包蕴于其中的所有激情与冒险,也就等于否定了生活和生命本身。 毛姆最为成熟的小长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 |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 布克哈特 | 这是一部展现古希腊无穷魅力的文化史巨著,是文化历史学大师布克哈特里程碑式的力作。本书系布氏身后出版的演说集《希腊文化史》的最新英文选译本,芬利、穆瑞等当代古典学名家曾为之付出了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书中,布克哈特展现了对古希腊文化本质的深刻的洞察力,他对希腊的赛会精神、悲观主义、希腊民族及其城邦政体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希腊的艺术、宗教、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后来的古典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也因而被誉为现代关于希腊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阐述。 |
法兰西内战 | 马克思 | 德国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著。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举行了革命,本书是马克思受第一国际总委会委托,就巴黎公社革命而写的宣言,定稿于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在书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政客的本质,论述了巴黎公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无产阶级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进而夺取政权的经验教训;提出并论证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原则;高度赞扬了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精神。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国家机器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必须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马克思阐明了公社的实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是生产者同占有者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高度赞扬了公社实行的真正民主制度,该著作还指出,公社式的工人政府,不是资产阶级议会式的,它应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经过长期斗争,经过一系列使环境和人都改变的历史过程。该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力作。中译本由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
德国农民战争 | 恩格斯 | 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著。本书是1850年恩格斯旅居英国伦敦时所写,并在同年《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号上首次发表。作者引证齐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史》一书中的史料,叙述了从1524年8月德意志施图林根农民拒绝向领主缴纳贡赋举行起义,到1526年秋起义最后失败的历史进程。阐明了农民战争的起源、参加这一战争的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他们各自的宗教观念和政治理论,以及从当时这些阶级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中必然产生的斗争结局。从唯物史观出发,作者指出,当时德意志的政治制度和反对这一制度的起义,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理论,并不是德意志工农业经济、商业贸易、水陆交通和货币流通所达到的发展程度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农民战争所产生的震荡,不过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本书联系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农民作为工人运动同盟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策略。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
爱的秩序 | 舍勒 |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 舍勒 |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 舍勒 | 1913年和1916年分两部分发表于E.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第一、二辑上。是舍勒哲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初次发表时带有一个副标题“尤其关注伊曼努尔·康德的伦理学”,后来在第二版时修改为“为一门伦理学人格主义奠基的新尝试”。 舍勒认为,对I.康德伦理学说及其形式主义问题的批判只是这部著述的一个次要目的。他为本书预定的主要任务是“对哲学的伦理学进行严格科学的和实证的奠基”。这也是他为何在书中一再地借助于帕斯卡尔的“心有其理”之说法的原因。这里所说的“心”,指我们对各种价值的不同意向体验和感受活动;这里的“理”,指在这些意向感受之间的奠基关系和奠基顺序。在舍勒看来,各种不同的价值处在一个客观的、等级分明的体系之中:从感性价值(舒适-不舒适)到生命价值(高尚-庸俗),再由此而上升到精神价值(善-恶、美-丑、真-假),直至神圣之物和世俗之物的价值。这个奠基关系体现在价值的等级秩序上便是四个层次的划分:感性价值与有用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以及世俗价值和神圣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的感受层次:感性感受、生命感受、心灵感受、精神感受。对价值的感受和被感受的价值之间具有类似于胡塞尔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之间的对应性。它也被描述为“价值高度与感受深度”的相应性。在这里起主宰作用的本质法则是:价值越高越是难以制作,而对它的感受就越深;价值越低越容易制作,对它的感受就越浅。 舍勒在书中基本勾勒出了他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体系的总体轮廓。既体现了舍勒伦理学的“严格的伦理学绝对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精神,也代表了在它之中同样含有的“情感直觉主义”和“质料先天主义”的立场。 除此之外,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现象学伦理学和现象学社会学的著作,它的实际讨论涉猎极广,与各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相关联。哲学、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甚至经济学,都可以在其中获得现象学的启示和教益。 |
哲学与现象学 | 舍勒 |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
世界观与政治领袖 | 舍勒 | 舍勒不仅是现象学运动中的“施魔者”,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开创者。在采纳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同时,舍勒就自觉地致力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与韦伯、桑巴特和特洛尔奇的历史社会学结合起来。在他审视资本主义的市民世界观及其伦理和由此引导出的生活秩序时,现象学与新兴的历史社会学已经结合起 来,不少思考更是在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和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理论的论争中形成的,其理论意义可想而知。 |
退休探长 | 迪伦马特 | 《退休探长》是迪伦马特侦探小说的未竟之作。小说主人公赫希施泰特勒探长几乎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和《嫌疑》中的贝尔拉赫探长形象的翻版。按照迪伦马特的说法,这部小说原本打算描写这样一个故事:“在他长久的职业生涯里,一个伯尔尼探长出于人道,出于对人类法律缺陷的了解,放手让一些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退休后的最初日子里,他要一一去拜访这些人。”这部小说于1995年在苏黎世《世界周刊》连载,瑞士作家韦德默为之续写了一个可能的结局:多年以后,探长又与同一伙犯罪分子再次实施了入室抢劫,进入作家迪伦马特的酒窖里。最终是入室抢劫犯、政治家和作者济济一堂,品酒探讨法律和公正问题,直到黎明的曙光照耀大地。《退休探长》呈现出一种断断续续万花筒般的叙事结构,其中交织着各种令读者难以想象的社会问题和冲突,这也许是迪伦马特留给读者一个品味不尽的“悬案”。 |
司法 | 迪伦马特 | 在小说《司法》中,迪伦马特更加激进地表现了关于公正的主题。这部筹划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直到1985年才问世。小说描写的是一场非同凡响的凶杀案件。同作者的前几部侦探小说一样,《司法》也把嘲讽的目光指向传统侦探小说的陈规俗套和千篇一律的行为方式。小说的叙事从始至终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从而也引起了批评家激烈的争议。实际上,《司法》从根本上表明了迪伦马特对传统侦探小说文本概念的颠覆,为读者提供了更复杂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
承诺 | 迪伦马特 | 《承诺》是在迪伦马特之前完成的电影脚本《光天化日之下》的基础上创作的。作者在这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错综交织的叙事形式,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这部小说多层次多视角的表现既是对主人公近乎宿命的正义感的悲剧性讽刺,因为他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格格不入,也是作为侦探小说作家的小说叙事者的自我嘲讽,因为他试图将这种叙事表现为人的理性和信仰的必然见证,同时是对传统的侦探小说的戏讽,因为它要以成功的侦探结局来伸张正义。《承诺》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安魂曲”。 |
嫌疑 | 迪伦马特 | 侦探小说,发表于1953年,《嫌疑》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续篇。小说的情节开始于1948年12月27日,表现的主题是战争罪行。如果从传统侦探小说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直像童话一样。但这样的拯救正是作品表现的意图所在:“凡是关系到大家的事,只有大家才能解决。任何个人试图自己去解决关系到大家的事的努力都必然会失败。”显而易见,贝尔拉赫在这里被看成失败者,他试图独自揭穿埃门贝格的英雄行为失败了,因为没有人相信他的控告是真的。而战争罪犯埃门贝格无疑也心里明白,不仅是他,而且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对贝尔拉赫的怀疑做出这样的反应,正如他所说的:“这不应该意味着在瑞士会存在战争罪犯吧!”而贝尔拉赫给了不仅让埃门贝格,而且让自以为是的瑞士人感到无地自容的回应:“凡是在德国曾经发生的,只要一出现某些条件,便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民族会是例外。”这部小说不仅一反传统侦探小说的俗套,而且饱含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批判因素。 |
骑马出走的女人 | 劳伦斯 | 本书收入劳伦斯 中短篇小说十二篇,涵盖了他创作的各个时期,体现了劳伦斯从早期的写实主义直到中晚期的现代主义和实验文体的创作历程。《英格兰,我的英格兰》对英格兰民族性格进行解剖,对民族国家命运深度思考;在《普鲁士军官》里描写了军官与士兵之间的紧张对峙,沉重且压抑;在《骑马出走的女人》里指望寻找一种原始宗教来替代堕落的欧洲文明;在《狐》里以一只狐狸作为象征,表现人物隐秘的潜在意识…… |
哲学人类学 | 舍勒 | 舍勒思想以其哲学人类学最富盛名,但舍勒为何要提出哲学人类学构想,其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并未得到恰当的把握。舍勒的整个思想建构是从现代性问题出发的,其哲学人类学构想亦如此。对人的观念嬗变的关注,是舍勒的现代性思想的重要基点。凭着展开一种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的综合学术,旨在推 出一种新的与市民时代有内在联系的哲学,确立一种能埋葬市民时代的思想方法的具有规范性的思想体系,这就是舍勒哲学人类学的关怀所在。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恩格斯 | 副题《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恩格斯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用德文写成的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恩格斯通过考察和调查,用大量的事实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尤其产业革命是造成工人道德堕落的根源,满怀义愤地控诉英国资产阶级对工人犯下的种种罪行。指出大工业运用新机器,对工人带来严重的道德伤害,现存社会秩序对工人只有一切害处而得不到些微好处,工人不可能尊重这个社会秩序。一些工人不由自主地犯罪,这是资产阶级的粗暴野蛮、摧残人性的待遇种下的恶果。大工业造成的劳动强制性和人口集中,使工人的道德堕落现象更加扩大,并达到了极点。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社会条件,是造成工人道德堕落的总根源。恩格斯肯定并赞扬了逐渐形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互助、勤劳诚实,不贪财、不自私,富于反抗精神和献身精神以及国际主义精神的崇高道德品质,认为这是人类道德的希望。他第一次系统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道德原则、金钱万能的人生观、幸福观,批判了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的虚伪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竞争关系、利用关系、剥削关系和金钱关系,揭露了资产阶级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不把工人当人看的“奴隶主”的野蛮道德。提出了“个人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相一致”的道德理想和原则,这种道德原则只有工人阶级才能具有。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只有依靠在过去成长起来的、通过斗争成熟起来的工人才可能,这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号召工人阶级为自己的最终解放而斗争。这是恩格斯伦理思想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著作,列宁称之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杰作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一份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 马克思 | 也称《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德国马克思著。1851年12月至1852年3月间,马克思利用法国报刊、官方资料及个人通讯写成本书,并于1852年5月首次在魏德迈创办的《革命》杂志上发表。本书叙述和分析了从1848年的二月革命到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倾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法国历史,并把它划分为3个阶段,即二月革命时期、制宪国民议会时期和宪制共和国时期。作者认为,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并不说明他具有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毋宁说这是由当时法国的阶级斗争形势所决定的。二月革命以后,法国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不定之中。资产阶级共和派镇压了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其政策使它更加丧失人心,大资产阶级急需建立稳定的秩序,其他下层群众也已厌恶动乱。于是,人们寄望于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当政以实现稳定。路易·波拿巴就在这种形势下凭借昔日拿破仑一世的影响,依靠大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支持,拉拢军队特别是企求维护其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复活了他们作为小生产者的皇权主义传统,从而轻易地实现了政权的转换。作者用法国这段历史验证了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此外,本书还提出了关于胜利的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工农联盟等论断,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
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 |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要文献。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写成,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宣言》正文共四章,前面有一个简短的序言。序言明确指出了《宣言》是共产党的纲领,它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宣言》正文的主要内容是: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②说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诬蔑、诽谤共产主义的谬论,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必须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③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深刻地分析了这些思潮的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④说明了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派的态度,阐明了党的基本策略思想。《宣言》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结束。《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宣言》的发表,开创了用科学共产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