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天花板上的足迹 | 克莱顿·劳森 | 降灵会开始前,在斯凯尔顿海岛尽头一栋有闹鬼传闻的古屋里,患有怪病、不能离开房子的女主人琳达暴毙……现场房门紧锁,一串脚印清晰地印在墙面和天花板上……暴雨袭来,船舶被人破坏,各怀鬼胎的众人困在了孤岛之上……相貌英俊、皮肤殷蓝的阿诺德,神秘失踪的海盗宝藏狂热爱好者佛洛伊德,美丽动人却忧心忡忡的维瑞尔小姐,形迹可疑的前黑帮头目兰博,神秘的发明家埃拉·布鲁克,心机深沉、别有图谋的灵媒拉波特夫人,看似与案件毫无关系的盖尔医生和瓦托斯上校……凶手到底是谁?伟大的魔术师马里尼再次挑战不可能犯罪! |
小银和我 | 希梅内斯 | 西班牙散文诗集。胡·拉·希梅内斯著。1913年西班牙阅读出版社出版。中译本有达西安娜·菲萨克译,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孟宪臣译《我和普拉特罗》刊登在《朝花》杂志1982年第8期。胡·拉·希梅内斯(Juan Ramon Jimenez,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安达卢西亚莫格尔镇。曾在塞维利亚上学,早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在马德里出版诗集《紫罗兰的灵魂》、《白睡莲》,与友人创办《赫利奥斯》、《复兴》等诗歌杂志,曾与妻子合译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流亡到拉美,1938年去美国从事创作和学术活动,1952年迁居波多黎各,在大学任教。主要诗集有:《悲哀的咏叹调》、《遥远的花园》、《哀歌》、《有声的孤独》、《牧歌》、《新婚诗人的日记》、《石头与天空》、《一致》、《美》、《全集》等。《小银和我》描写诗人和可爱的小毛驴小银在故乡莫格尔镇的生活,由137节散文诗组成,在1915年、1916年的版本中又补充了两节。诗歌讲述小银的生活、经历和死亡,有时带有伤感情绪,有时具有批评意味。作者以充满乡土气息、亲切感人、充满诗意的画卷向人们展示了莫格尔小镇的生活。作品曾用过一个副标题:“安达卢西亚的挽歌”。更确切地说,这本书是一部自传,展现了作者的忧愁和伤感。是一部供儿童阅读的经典著作,同时,对大人也很有教益。 |
黑色的春天 | 亨利·米勒 | 这是亨利·米勒的一部自传小说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要向人们展现作家本人的真实境况。作家将此看做他自己的一幅“自画像”。在亨利·米勒看来,真实的自我不仅在于自我的外在经历,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的各种感觉、感受,自由的思想以及梦境与幻觉。于是,构成作品的是大量的超现实的梦幻、纷繁多变的象征以及对往事意识流式的追忆。除去魔幻一般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家苦苦寻求梦想中的精神家园的执著一样惹人感动。 |
南回归线 | 亨利·米勒 | 《南回归线》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自传性三部曲之一,描写了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描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弄。《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这部主要描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运用音乐、性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本书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以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
北回归线 | 亨利·米勒 | 《北回归线》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小说通过一个失意的美国电报公司的职员孤身来到巴黎寻求新生活而处处碰壁的故事,反映资本主义世界的重重危机。作品情节简单,主要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巴黎参加的文化活动。此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描写一位侨居巴黎、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小说的叙述者虽然是作者自己,却以作者第二位妻子琼的故事和作者自己30年代初在巴黎的经历为素材。主人公在当教员期间感到生活枯燥乏味,因而陷入了精神总崩溃的边缘。米勒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的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描写来揭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将自己造就居艺术家这一传统西方文学的主题。 |
玻璃球游戏 | 黑塞 |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主人公约瑟夫·克纳西特是个孤儿,被卡斯塔利恩宗教团体收养。他聪明、刻苦,后来被送进卡斯塔利恩最高学府——瓦尔特泽尔学院,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掌握了历史上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精华——玻璃球游戏的真谛,最后当选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是克纳西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地位的提高,逐渐不满足于这个脱离现实的精神王国里的生活。他认为在这样的象牙之塔里不可能为人民做出贡献,于是决定离开卡斯塔利恩,到现实中去用教育来改造世界。可是他刚刚向新生活迈出第一步,就和他的学生一起在湖水里淹死了。小说批判了资产阶级知识界脱离现实的倾向,但克纳西特新的理想并无科学依据,他的死象征这一理想的破产,作者无力为改造世界提出切实可行的途径。 |
席特哈尔塔 | 黑塞 | 《席特哈尔塔》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故事比较简单,它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的一生历程:锦衣玉食—游方为僧—骄奢淫逸—摆渡济世—修道成佛。结尾是主人公向后来者传授“道”的庄严图景。小说第一部分为四章:婆罗门的儿子、和沙门在一起、迦泰玛、觉醒;第二部分为八章:卡玛拉、和儿童似的人在一起、僧娑洛、河边、渡船夫、儿子、喳、戈文达。作品描写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终悟道成“佛”。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出生于一个宗教气氛浓郁,家境优越的印度婆罗门家庭。少年时,他就想冲破家庭的传统,不愿从事父亲希望他继承的宗教事业。自此,他离开家,开始闯荡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不同的宗教学说,也尝试过世俗的生活。最终在一位渡船人的引导下,席特哈尔塔在一条小河的河水中看到了自我,他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了绝对的自己,最终找到了通往内心之路。 |
盖特露德 | 黑塞 | 《盖特露德》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910年。《盖特露德》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以及回忆的方式,虽然是以女性名字命名,实则讲述了男主人公库恩(Kuhn)从一个喜欢音乐的学生逐渐成为作曲家的成长过程。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与男主人公库恩因音乐相识、相知,却最终成为库恩好友穆奥特的妻子。库恩年少轻狂时因一场恋爱事件意外残疾,尽管饱受残疾与爱情所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仍在音乐之途不懈追求,最终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成为了一位大音乐家。最后,盖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剧告终。这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
彼得·卡门青 | 黑塞 | 《彼得·卡门青》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第一部小说,此书出版后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誉,是他的成名之作。书中写了一个在瑞士中部山区的农家弟子,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寻求理想的人生,进入都市上流社会,但是却与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大失所望。经过一番苦苦探索,他终于回归故乡,在大自然的怀抱和纯朴的乡人中得到了精神慰籍。作品文笔优美,抒情、写景、哲理思考,交相映发,具有诗与绘画的魅力。 |
神食 | 威尔斯 | 《神食》讲述的是两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营养品“神食”,这种营养品能让食用者生长加速且变得巨大:鸡吃了后大得能食人,黄蜂和老鼠吃了后也能大得攻击人,婴儿吃了后则很快长成巨婴乃至巨人。然而就在读者眼看着故事中的世界即将陷入一场恐怖的危机、人类社会将可能被斯威夫特笔下的“巨人国”所取代之时,威尔斯却笔锋一转,描绘起被排挤的巨人…… |
彗星来临 | 威尔斯 | 一颗彗星引发的人间巨变,生存还是毁灭? |
月球上最早的人类 | 威尔斯 | 长篇科幻小说,英国作家威尔斯著。作品通过描绘月球上光怪陆离的、完全是虚拟的生活图景,来曲折地反映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幸,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造成的种种危害,同时还描述了宇宙航行中的失重问题,以及人类在月球上的软着陆、月球上的无数坑穴等等科学预见,而这些预见,都已为后来美国阿波罗13号登月航行的实践所证实。这部作品,具有认识社会和认识科学发展趋势的双重价值。 |
新人来自火星 | 威尔斯 | 约瑟夫·戴维斯先生大学毕业后家庭美满,事业顺利,并成为颇有名气的作家。可近来他对身怀有孕的妻子的行为举止常常感到迷惑不解。一次,在天文俱乐部里,他听到了有关火星人利用宇宙射线改造地球人的说法,联想妻子的情况,他十分担心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受到宇宙射线的影响:于是,戴维斯前往赫德曼·斯代玎大夫处咨询,大夫建议他到各处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地球上确实出现了一批不同于普通人、头脑异常清晰的高智慧型人类。经过分析;他们认为,企图入侵地球的火星人由于无法适应地球的生存条件便试图通过改造地球人的大脑来达到这一目的,制造出地球人身体、火星人头脑的新人类,并且新人类已经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大家对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十分担心。戴维斯的儿子降生了,是个非常健康相貌聪慧的孩子,戴维斯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紧接着,在与妻子一番谈话后,戴维斯猛然醒悟到,其实他自己就是新人类中的一员。 |
时间机器 | 威尔斯 | 英国小说家H·G·威尔斯在1895年写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写一个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时间机器,可以自由穿行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有一天,他向来他家里吃饭的朋友们讲述了他的冒险经历。他坐上这架机器,飞向80多万年以后的遥远未来。他降落在一个地方,发现那里有两种人。一种人住在地上,叫哀洛伊人,他们生活优裕,但身体萎缩,不会做工,也不能繁殖; 另一种人住在地下,叫莫洛克人,他们怕见光,连划一根火柴都可以叫他们害怕,但是他们像蚂蚁 一样能干,繁殖也快。工程师很快就发现这两种人之间充满着斗争,并且哀洛伊人面临着失败。因为他们不会做事,只知玩乐,他们一个个都被拖进莫洛克人的地洞,被当做鲜肉吃掉。工程师的时间机器在当天晚上也被莫洛克人偷走。经过一番战斗,他夺回了它,回到人间。 |
莫罗博士的岛 | 威尔斯 | 《莫罗博士的岛》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96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普伦狄克在孤岛上的不寻常经历。一名叫做莫罗的科学家,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技力量,利用器官移植和变形手术等一系列惊世骇俗,前所未闻的实验创作了新的动物物种。这些创造出来的兽人,具备人的习性,并且养成了社会习惯,具有事先人类的某些功能,能力,如搬运物品、建造房屋等。疯狂的博士甚至为他们做了声带手术,并教会他们说话。莫罗博士利用一切手段,使自己成为这些兽人所崇拜的神,统治着这个不知名的岛屿。普伦狄克并没有办法面对他所目睹的一切,最终逃离了这个无名岛,但心里却很难摆脱这个世界对他的心理影响。 |
世界之战 | 威尔斯 | 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触目惊心的情况。火星人比地球人更为发达,状似章鱼,体大如熊,他们的武器能发射出热线和黑烟。热线过处留下死亡与毁灭,黑烟起处城市顿成废墟。地球上的枪炮炸药对他们都无济于事,一艘英国装甲战舰虽然与他们英勇奋战,结果还是化为一团火焰。火星人没有生殖器官,以分裂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他们不饮不食,也不会消化,靠把捕获的地球人的血液直接注入血管而生存。正当他们所向披靡,即将把伦敦夷为平地的时候,他们却不战自败。原来他们对地球上的病菌没有免疫能力,因而一批一批地死去。 |
隐身人 | 威尔斯 | 中篇科幻小说,系英国杰出的科幻作家威尔斯的早期作品。故事写一个名叫格里芬的青年物理学家发明隐身术,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欢乐,反而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引诱下,他逐渐成为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梦想建立恐怖统治,从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后终于走向毁灭。作品描绘了一个科学家不幸沉沦的故事,情节奇特、紧张,引人入胜。作品出版后流传到世界各国。威尔斯的《隐身人》和他的其他一些科幻名作一样,通过奇幻的环境和离奇的怪诞人物编故事,这些故事威尔斯曾在一篇序文中表示不是希望读者对故事深信不疑,而是让读者联想起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和政治冲突。他的小说特点就是把社会内容纳入科学幻想,使作品明显带有进步的社会学意义。 |
鼻子 | 果戈理 | 1835年,俄国作家果戈里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彼得堡的故事》,其中小说“《鼻子》的‘荒诞无稽’,使他具有果戈里最神秘的作品之一的声誉”。故事描写了一个八等文官柯瓦廖夫,有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鼻子丢失,于是心急地四处寻找,而这鼻子却穿了件五等文官的礼服在街上游荡。后来鼻子被警察抓获,柯瓦廖夫的鼻子终于失而复得。 |
外套 | 果戈理 | 《外套》是俄国作家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彼得堡故事》,首次发表于1840年。《外套》反映了一个地位卑下的小公务员是怎样在反动官僚制度的沉重压力下生活着、挣扎着、以至死亡的过程。 果戈理以普通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其中渗透着作者对造成小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果戈理认为小说主人公这种扭曲的性格是长期贫困和备受压迫造成的,是彼得堡贵族官僚尔虞我诈的罪过,是农奴制不公平的结果。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维奇平日兢兢业业,奉公守法,但由于官职微薄,生活穷困,终年只得穿一件破旧外套去上班,常常受到同僚们的奚落。经过一段时间的节衣缩争,苦心经营,他好不容易添置了一件可以御寒的新外套。新外套刚穿上一天,当晚便被一伙强盗剥走。他来到警察局和“某要人处”请求寻找失去的外套,却遭到局长大人和“某要人”声色俱厉的呵斥和凌辱。这一连串意外的打击,终于使他惊吓成疾,最后在一片念念不忘“外套”的呓语和胡话中死去。 |
塔拉斯·布尔巴 | 果戈理 | 《塔拉斯·布尔巴》是俄国文学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5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小说描写了乌克兰民族英雄抗击波兰贵族压迫的历史,浓墨重彩地勾勒了高大英勇的哥萨克首领塔拉斯·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乌克兰查波罗什哥萨克为祖国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充满诗意的非理性的哥萨克精神及其在战斗中产生的一种疯狂的快乐和陶醉。果戈理在小说中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段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文笔遒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死灵魂 | 果戈理 | 死灵魂(俄语:Мёртвые души),为俄国文学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小说的第一部出版於1842年,果戈理还没有完成预定计划中的第三部,便於1852年去世。这本书的主题得自於普希金。虽然这部小说最後以中断的句子做为结束,它仍被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是四大著名吝啬鬼小说之一。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查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
芥川龙之介作品集 | 芥川龙之介 | 芥川龙之介,日本小说家。 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及《秋》等。 |
牛虻世家 | 伏尼契 | 比阿特丽斯是牛虻的曾外祖母,她的一生遭受过各种苦难:婚前,她失去父亲;又险遭继父的蹂躏;婚后,爱子包比惨死,次子迪克天性贪婪,去做有钱人家的养子,她最敬爱的哥哥沃尔特舍己救人,横死海上;她本人又身患癌症。弥留时,她向养子亚瑟和女儿格拉迪斯祝福,希望他们能成为善良的人。这是一部心理小说,它着力塑造了比阿特丽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从她的坚强、善良和正直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到牛虻性格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 |
中断的友谊 | 伏尼契 | 《牛虻续集:中断的友谊》主要内容:读完《牛虻》后,大家总感到美中不足,不知道牛虻是怎样在南美洲度过十三年的。每当读到《牛虻》第二卷卷首“十三年之后”,人们不禁都要关切地提出这个问题。作者仿佛猜透了广大读者的心思,于《牛虻》问世十三年后的1908年,又动笔写了《中断的友情》一书,描写牛虻在南美洲的悲惨遭遇及回巴黎后参加意大利亚平宁山区的暴动等不平凡经历。 |
萨朗波 | 福楼拜 | 《萨朗波》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现代小说的写法将源于古代的一个幻想永存。《萨朗波》的史诗特征十分明显。福楼拜选取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去再现古代迩太基社会矛盾达到白热化的一段历史。雇佣军起义发生在迦太基的霸权受到重大打击,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处于内外交困的严峻时刻。福楼拜选取这一历史时刻来表现迦太基各种社会势力的斗争。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和罗马正在进行激烈的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战败,担负巨额赔款。由于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鼓动和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雇佣军发动起义,使迦太基一度陷入困境。领导者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而萨朗波却帮助父亲战胜了马托率领的雇佣军。马托被残忍地处死,而萨朗波也随着马托——她神秘的爱、梦想的英雄、假想的仇敌——的死亡,倒地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