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青春追忆 | 川端康成 | 本书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群聚居在作家御木家中的五位身世不同的女子的青春爱恋与痛苦,展示了女主人公们细腻而委婉的情感世界,是一幅清新动人又略带伤感的生活画卷。 |
美好的旅行 | 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少男少女小说集,少男少女小说系列”是川端康成别具特色的作品,主要以大中学生为读者对象。作品展示了少男少女丰富的感情世界,无论是学友情、师生情、兄弟姐妹情、父母子女情等,都饱含着青春的纯爱。请打开一副副人情美、心灵美的画卷。请唱起一曲曲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 |
花的日记 | 川端康成 | 《花的日记》以东京为主要背景,并选择以千叶县的北条海岸为避暑地、神奈川县的辻堂为英子的疗养场所,将英子的日记穿插交织其间。借由日记的形式,将青春期少女的烦恼、爱情及生活细腻地呈现在作品中。不过,由于内容太过繁杂冗长,主题到底是少女的同性友爱关系,还是家人间的亲爱关系,有重点不明确之感。 |
山之音 | 川端康成 | 《山之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时间是1949年到1954年之间。《山之音》主要描写了一位孤独地眺望自然,凝视内心世界的老人——尾形信吾。信吾的活动使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有机整体。他对死亡的恐惧和预感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作品中飘荡着晚年川端孤独、寂寞的面影,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是作者对死亡意识的探讨。作品一开始,就在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主人公信吾年过花甲,非常健忘,吐过血。深夜,发出了可怕的叫声,远方的风中混杂着令人毛骨惊然的山之音。信吾觉得这是在预告着自己的死亡。儿媳菊子告诉他:她有一个姨妈,是在临死前听到了山吼。信吾对死深深地恐俱,恐惧带来他对生的执着,这执着一旦落入潜意识的层次,然形成对性的执着,因为性是生的最直接的代表。 |
千只鹤 | 川端康成 | 《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52年,主要讲述的是一段涉及两代人的畸恋故事,表现了爱与道德的冲突,同时对日式风物与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字里行间仿佛有洁白的千只鹤在晚霞中翩翩飞舞。”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个著名的茶道师匠,他生前与一位叫栗本近子的女人有染,后来又钟情于太田夫人,而且由于后者而疏远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于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后的一天,在栗本近子举行的一次茶会上,太田夫人与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恋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于他的儿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这一不道德的爱,在圆觉寺附近的一家旅馆过了一夜。后来太田夫人似乎出于负罪感的恐惧而自杀。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在代母谢罪和以后与菊治的接触中又成为母亲的分身,继续对菊治作了“奉献”。近子原本要把她的一个女弟子雪子这位纯洁的处女介绍给菊治。最后只有那位左乳上长着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长着毛成了中性人的栗本近子仍按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
古都 | 川端康成 |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千重子被弃掉,结果被一富户收养。两姐妹在贫富不同的家庭长大,后来重逢。千重子一再邀妹妹来家一起生活,苗子害怕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织工秀男爱慕千重子,为她织了一条华丽的腰带,但他误把苗子认做了千重子。后来他明白了自己和千重子身份悬殊,便移情于苗子。小说以感伤的笔调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
伊豆的舞女 | 川端康成 | 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发表于1926年的中篇小说,为作者成名作。小说以沉郁的浪漫笔调描写青春的觉醒和真诚的爱情。主人公——20岁的大学生“我”在旋途中和情窦初开的14岁舞女萍水相逢,逐渐倾心,“我”尾随舞女所属的民间表演艺人一路飘流,希望能与她朝夕相伴。最终因经济困窘,兼之舞女养母的干涉,“我”不得不忍受感情的折磨与其分手。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而古朴,但作者却凭借丰富的感觉和心理描写,使古意翻新,别取蹊径。它赋予书中景物以灵魂和性格,使环境与人物合成一体,将感觉隐藏于抒写之中。通篇讲爱,却无一个爱字,但又令人幽忽心醉。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我”雨夜听鼓,先怕舞女受不三不四客人的欺侮,心感种种不安,既而又恐自己心念不净,将丰富感觉传达给了读者。语言朦胧深婉,以静写动,含情脉脉,余音颇多。正如郁达夫所评:“写男女的恋情、写思妇怨男的哀慕、或写家国兴亡、人生的流转、以及世事的无常,风花月夜的迷人等等,只有暗暗淡淡、疏疏落落几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将得纤屑不遗。” |
雪国 | 川端康成 |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自1935年~1948年前后用了12年陆续写成。小说描写主人公岛村去雪国旅行,途中遇见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叶子细心护送着一个男病人回雪国去,岛村被她纯真的美所深深吸引。到雪国后,岛村在旅馆结识了一个艺妓,恰巧她就是途中遇到的病人行男的未婚妻,名叫驹子。她对行男并无爱情,只是出于同情,甘愿用当艺妓赚来的钱为行男治病。她在和岛村相识,特别是在行男病故之后,对岛村的爱如痴如狂。而岛村却倾心爱恋着叶子,叶子则矢志不渝地爱着病弱卧床的恋人行男,她同情驹子,并要岛村照顾好驹子。故事最后,叶子在一场大火中死去。作家通过作品中4个人物的爱情纠葛,意在表明:爱是虚无的,对美的追求是徒劳的。叶子爱行男是单纯的徒劳,驹子爱岛村是美的徒劳,岛村爱叶子是虚无的徒劳。大火夺去叶子的生命,使岛村的爱成为一场虚幻的梦。作品因消极的倾向,虚无的情调,被称为“颓废和死亡的文学”。但其艺术成就很高,开创了将日本的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完美结合的道路。因《雪国》、《千只鹤》、《古都》“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川端康成获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第2个获这个荣誉的东方作家。他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共有100余篇,《伊豆的舞女》、《母亲的初恋》等作品曾被介绍到中国。《雪国》有1981年侍桁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 |
人生的智慧 | 叔本华 | 亦译《生活的智慧》,19世纪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重要伦理学著作之一。1890年出版。书中认为:人的命运自生开始就不能改变,只能在注定的生命线上展开自己,生命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人唯一能做的是借助意志努力发挥生命中固有的能力。“命运就是指人拥有什么”。由此把人的命运分为三类。其一,拥有人格之命运。人格是人身固有的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等特性。它是自然界赐予的,个人不能加以扭曲。人格中具有的特质是人幸福和快乐的直接源泉,具有绝对价值。但人无法摆脱痛苦与厌倦,人生仍在二者之间摆动;其二,拥有财富和其他占有物之命运。这种命运不断地追求财富,又不断地使希望落空。好比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得来的快乐随之消失,到头难免痛苦一场;其三,拥有地位之命运。对地位的追求就是对官位、名声、荣誉的追求,这如同对财富追求一样不能带给人幸福和快乐,反而更加危险,使人陷入绝望之境。无论哪种命运,我们都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地活到死——虽然各人展开的命运类型不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此应有充分认识。该书所述内容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一个缩影。 |
荒原狼 | 黑塞 | 长篇小说。作者瑞士著名作家赫尔曼·海塞(1887~1962)。《荒原狼》一反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怜爱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了那个时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虚荣,浅薄的宗教。小说主人公哈立·哈勒是一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博学多才,但对日常生活却笨拙无能。他憎恨将军、大资本家在煽动一场新的战争,但他的行动却不为人们所理解。他讨厌资产阶级处世哲学,而他自己却又在银行有存款,昧着良心吃利息。他同情穷人,同情革命,却又反对任何暴力。他自称在自己身上有着狼心和良心的对立,孤独徬徨,找不到出路,只能在歌手和吹鼓手处寻求安慰,看魔术剧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反抗、颇有点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味道,但最后还是从歌德和莫扎特那里学会了幽默。故事以一个出版者的前言为开端,概述了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接着以主人公的手记摘抄形式描述主人公在某城市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最后以魔术剧来演示当时的社会动乱,人生混乱和主人公的理想。 |
春潮 | 屠格涅夫 | 《春潮》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写于1871年。小说以作者的一段真实经历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俄国的“多余人”的看法。《春潮》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其篇幅与作者的长篇小说相差无几,但屠格涅夫却称其为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叫杰玛,是个既美丽、文静又坚强、果断的姑娘。先前在她母亲的主持下与一个名叫克吕贝尔的青年定了婚。然而,当她后来发觉未婚夫是个虚伪、自私和地道的市侩后,断然拒绝与他结婚。她的母亲莱诺雷太太知道女儿不肯结婚,生怕以后他们家的生活没有依靠,痛哭流涕,再三劝女儿改变主意,都遭到女儿的坚决拒绝。杰玛断然拒绝与克吕贝尔结婚,却爱上了俄国青年萨宁。萨宁不仅真诚、果敢地救助了她的弟弟,而且还在一次出游时,勇敢地斥责了几个德国军人对杰玛的调戏,维护了姑娘的尊严。杰玛爱上的俄国贵族青年萨宁,就是屠格涅夫自我形象的再现。萨宁为了与杰玛完婚去借钱,却被玛丽娅——一个百无聊赖、饱食终日并以极端享乐为目的贵妇人拉下水,从而终结了他与杰玛的感情。三十年后的萨宁决定把自己当年和杰玛的定情信物送给杰玛的女儿作为结婚礼物,同时自己也开始新的生活。 |
还乡 | 哈代 |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古老的艾登荒原上。老船长斐伊的孙女游苔莎厌恶家乡的阴郁荒凉,一心想到大城市里去过荣华的生活。姚伯太太的儿子克林原在巴黎某珠宝店当经理,因厌倦城市闹嚷生活,回到故乡,爱上了游苔莎,游苔莎怀着上巴黎的希望和他结了婚。不料克林决心留在家乡办学启蒙,还当伐木工人,游苔莎大失所望,又暗中和旧日的情人韦狄来往。克林发觉此事,又得知游苔莎未给前来探望的母亲开门,致使伤心疲惫的老人在归途中休息时被毒蛇咬死,便愤怒地赶走了游苔莎。游苔莎去找韦狄,正好韦狄得到一笔遗产,两人商定夜间私奔巴黎,结果在途中被水淹死。克林当了传教士,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哈代以此表明:游苔莎之死,既非受人迫害,也非个人犯了严重罪行,只因她厌恶家乡的环境,无情的大自然便严厉地惩罚了她。哈代认为,悲剧是由于人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对立造成的。其实,小说现实主义地反映了工业资本侵入农村宗法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变化。这些,后来哈代也是逐渐认识到了,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作品中有更充分的反映。 |
无名的裘德 | 哈代 |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裘德·范立是个有才华的农民,凭自修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想进大学深造,将来当教师。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学府鄙视这个出身卑微的青年,把他排斥在门外。妻子也看不起裘德,离他而去。他重整学业,打算当牧师。这时他深深爱上一个年轻的女教师。二人情投意合,女教师便离开了她所不爱的丈夫和裘德同居。这种结合触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和虚伪的道德, 被认为“有伤风化”。这对情人的结合虽然出于纯洁真挚的爱情,但他们却不能获得幸福。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住房,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生活无着,孩子惨死。女教师认为这是天谴,便回到丈夫那里去了。裘德在失望潦倒中开始酗酒、堕落,最后在孤独绝望中死去。 |
死于威尼斯 | 托马斯·曼 | 《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1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托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来提醒所有的艺术家: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将遭遇致命的危险。 |
出租 | 高尔斯华绥 | 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在他眼睛里,那些马车夫都是一群没有礼貌的家伙;不过现在战争已经结束,马车又有点供过于求起来,这班人遵照人性的习惯,又开始变得有点礼貌了。虽说如此,索米斯仍旧不痛快他们,心灵深处总把这些人和过去阴暗的记忆看成一个东西;而现在,就如他这个阶级所有的人一样,隐隐又把他们和革命看成一体了。大战期间,他曾经有一个时期相当焦急;和平后有一个时期焦急得还要厉害;这些经历都产生了一种顽强的心理后果。 |
骑虎 | 高尔斯华绥 | 《骑虎》中的故事始于1899年的春天,高尔斯华绥描绘了一场发生在福尔赛族群内部的重大变故。《有产业的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维多利亚式大家庭正在走向解体,那种曾经浓厚的自律守旧的家庭氛围也逐渐消失。在“世纪末”风气的撩拨之下,崇尚享乐与消费的人生理念盛行一时。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中,福尔赛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以一种不加约束的形式宣泄出来。第一个耐不住寂寞的是达尔第。他突然进入了一个“浪荡时期”,一反福尔赛人小心谨慎的生活哲学,将全部身家性命押注到了赛马之上,豪赌之后连“衬衫都输掉了”,之后他又对一名舞女着了迷,抱着“此时不做,更待何时”的想法,偷了妻子的名贵项圈去讨好这位街头女郎。事情败露,他留下一张“我要开始一个新生活了”的字条,便与情人私奔去了南美洲。索米斯本已独居十多年。然而到了1899年,他的心态突然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用作者的话来说,索米斯是受到了“女子的绝色吸引”之后,“思想又蠕动了”,那些“受到挫折而潜藏起来”的欲望又被重新勾起。年轻漂亮的女招待安妮特让他心旌摇荡。情人越是漂亮,没有离婚的索米斯就越是心焦。 |
有产业的人 | 高尔斯华绥 |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著名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家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06年。福尔赛一家祖上是农民,到第三代老乔里恩及6个兄弟4个姐妹时,已积聚了100万财富。一天,长房老乔里恩的孙女琼与工程师波辛尼举行订婚仪式,琼的叔叔索米斯带着妻子伊琳前来祝贺。伊琳是一个穷教授的女儿,为了摆脱冷酷的后母才与索米斯结婚的。但婚后她就后悔了,索米斯虽表面上温文尔雅,而骨子里却是一个冷冰冰没有一点感情的人物,他只奉行追逐财产的原则,被称为“有产业的人”,因此,伊琳的婚后生活很痛苦。在琼的订婚仪式上,伊琳认识了波辛尼。后来,索米斯要在罗宾山建造一所别墅,聘请了波辛尼来担任设计建造工作,在建造山宅过程中,伊琳和波辛尼彼此相爱了。这不仅使琼和老乔里恩感到痛苦与不安,而且对索米斯来说更是一个沉重打击。索米斯以工程造价超过预算为由向法院起诉。波辛尼败诉了,伊琳由于忍受不了索米斯的行为离家出走。然而不久波辛尼不慎被车撞死,孤苦无靠的伊琳只得又忍痛回到索米斯家。6年后,她终于勇敢地离开了索米斯独居,靠教授音乐课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老乔里恩最后也谅解了伊琳给自己孙女带来的不幸,在死前给了她一笔能维持独立生活的财产。小说以老乔里恩在罗宾山宅安然去世而告结束。此作是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者贪婪的本性和被财产、金钱所腐蚀的卑劣灵魂。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 拉格洛夫 | 瑞典20世纪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所著发表于1906—1907年的一部长篇童话,原名为《尼尔斯·豪里耶尔松奇游瑞典》,是一部世界童话名著。14岁的尼尔斯是个懒散的看鹅孩子,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而被变成拇指小人。一变成“拇指”后他便发现自己能听懂禽言兽语。一群北飞的大雁从天上飞过,尼尔斯家的一只雄鹅受到诱惑也想试着跟随飞走,尼尔斯及时抱住了鹅脖子,但不仅没拖住鹅腾飞,反而被鹅带上了天空。雁群的领头雁对尼尔斯的傲慢很反感,但尼尔斯见义勇为在狐狸口中救了一只大雁,从而使领头雁愿意带他到它们要去的拉普兰。在瑞典上空飞行的日子里,尼尔斯目睹了黑鼠和鹤之间的恶战;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鹤舞表演;遇上了活铜像,也遇上了慈善老人;看到一座海底城堡;被渡鸦劫持等冒险经历使尼尔斯不愿同雁群分离。大雁南飞,尼尔斯随雄鹅回到了家中,此时尼尔斯已变得善良勤劳,可以使父母感到自慰自豪了。 |
你往何处去 | 显克维奇 | 长篇小说。显克微奇著。作于1896年。故事发生在尼禄统治下的古罗马帝国,通过一个贵族青年维尼兹尤斯和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少女莉吉娅曲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对早期基督教徒惨绝人寰的迫害——角斗场中血肉横飞,火刑柱上尸骨成灰;同时还描写了尼禄放火焚烧罗马城的劣迹,最后,尼禄终于在众叛亲离中被奴隶杀死,从而结束了他凶残的一生。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生动,语言精炼流丽,形象鲜明,感情充沛,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
婚姻与道德 | 罗素 |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著。出版于1929年。分别论述了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建立一种性道德、父权统治、男性崇拜、禁欲主义与罪恶、基督教的性道德、浪漫主义的爱情、妇女解放、性禁忌及在人类生活中爱情婚姻的位置等婚姻道德方面的重要问题。作者还对卖淫、试婚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社会都由两个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所组成,即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其中婚姻和家庭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证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婚姻道德的演变过程及不同民族、国家的人的婚姻道德的差异性,以及婚姻道德的内容对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影响。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婚姻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对婚姻道德影响最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破除旧婚姻道德的迷信,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婚姻道德观乃是本书的主旨。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试婚问题,认为试婚是利大于弊的(在没有生育后代的前提下)。此外作者还就离婚,优生等问题作了阐述。最后作者从历史和道德的角度分别得出结论: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婚姻道德观来取代传统的婚姻道德观。人们将不再压抑自己的自然情感,而以男女间正常的性爱来促使健康人格的发展。罗素认为对人们进行婚姻道德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完满的婚姻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人格的相互尊重基础之上,它既包括健康的生理状态,也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婚姻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
西方哲学史 | 罗素 |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著。本书的副标题为“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作者在“美国版序言”中,开宗明义道出本书的目的和特色;“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在本书中,作者正是从社会的整体联系和现实的意义出发,对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家和学派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述。作者认为哲学家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既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产物,又是后来政治制度信仰的起因。本书上册第1卷主要论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涉及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雅典文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斯多葛主义等学派和人物。在这卷中,作者着墨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为他们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作者认为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乌托邦思想、理念论、灵魂不朽的论证、宇宙起源论和知识与知觉关系学说,由此作者对柏拉图的思想来源、生活环境和各种学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亚里士多德,作者认为从他前人和后人的角度看,他的优点缺点都是巨大的。本书第2卷用2篇讲述教文和经院哲学家。这时期的哲学是“完全受天主教会支配着的”,“以种种混乱而告结束”。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哲学家是圣奥古斯丁、司各脱和阿奎那。本书第3卷从文艺复兴时期写到现代逻辑分析哲学。作者认为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尔,经过贝克莱、康德到费希特的发展时期后,哲学上的主观主义开始与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携手共进。在本卷里,作者谈论了近30余位有名的哲学家和学派,并对马克思给予了较高的但又不确切的评价,他说:“他是大体系缔造者当中最后一人,是黑格尔的后继者,而且也像黑格尔一样,是相信有一个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类进化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难以脱出阶级意识和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但是作者也承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他个人关于哲学发展的见解有影响。 |
沉船 | 泰戈尔 | 《沉船》是印度近代著名作家泰戈尔的长篇小说,1903年在报上连载,1906年成书出版。此书为作者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描写了青年大学生罗梅西和汉娜丽尼的爱情故事。两人热恋已久,互以身相许,但罗梅西之父命他回乡成婚。在罗梅西去迎娶新娘途中,与另一家迎亲船队同在狂风中沉船遇难,幸存的罗梅西漂到荒岛,巧遇另一船同时遇难的卡玛娜,二人误认为夫妻。后来,罗梅西知道卡玛娜并非自己迎娶的妻子,但他既不忍心抛弃孤苦伶仃的卡玛娜,又怀念与汉娜丽尼的旧情,在道德、人格和爱情、信誉之间,罗梅西进退两难。他决定为挽救卡玛娜而牺牡自己的爱情。卡玛娜了解事实真相后,痛苦出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丈夫。罗梅西又想与汉娜丽尼重归旧好,但饱受感情折磨的汉娜丽尼,“仿佛忽然遇见了一个可怕的鬼怪急于逃命似地跑开了。”罗梅西哀叹:“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需要我,让我到茫茫世界中去过我自己的生活吧。”作品用罗梅西这个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具有民主思想、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但思想不能付诸行动,在传统观念前,是不会战斗的弱者。卡玛娜是泰戈尔塑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妇女形象。她聪明善良,但宗教观念使她甘愿做陌生人的妻子,套着封建的精神枷锁,在社会最底层做逆来顺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奴隶。她的命运反映了众多印度妇女的命运。此书情节曲折、离奇,心理描写细腻,写景状物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是泰戈尔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此书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了黄雨石的中译本。 |
爱弥儿 | 卢梭 | 全名《爱弥儿,或论教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全书共五篇,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作者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同时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他反对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宗教信条,鄙视抽象的死啃书本,指责这种教学使“那些华而不实的学科在这个不幸的孩子周围造成了许多的陷阱” 。他在本书中探求一种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 “自然人” 的教育制度。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人的唯一情感是自爱。这种情感是双重的:作为弧独的个人,这种情感使人爱护自己的肉体,害怕痛苦,厌恶死亡,力争幸福; 作为社会性动物,它又使人珍爱善良,热爱同胞,为大众谋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后一方面是发展的、自动的,是人天生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卢梭称之为良心,指出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良心,甚至不惜违背理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文明的发展败坏了道德,使人们日益忘却良心的召唤。人人热心公共利益,只是为了确定个人私利。作者认为,消灭私有制,返于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却是可能的。这必须从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做起。这必然给儿童以 “自然教育” ,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养成“不染任何习惯” 的习惯。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用启发式,通过感官感受,促使儿童的感觉和理解能力,以及良心发现,以清楚动人的经验在儿童心灵上造成永久的印象。书中还讨论了对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和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按年龄特征对受教者分期施教的思想。《爱弥儿》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贵族和僧侣大为僧恨,当众将它烧毁,但无法阻止其广泛流传。 |
荒漠甘泉 | 考门夫人 | 美国考门夫人(Mrs Cowman,1870—1960)著。1920年出版。以日记体讲述作者的灵修体验。《荒漠甘泉》以圣经经文为据,摘录了考门夫人所喜爱的司布真、马德胜、爱德华兹等多人的著述或语录,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书写了一年的读经心得和人生感悟,同时汇集了大量布道、宗教著述和圣诗的片言只语。贯穿全书主题的是信心和爱心。 |
天路历程 | 约翰·班扬 | 英国作家丁·班扬(1628~1688)著。1678年伦敦出版。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西海的中译本。小说通过一个梦境写了主人公克里斯蒂安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路上徘徊,不知何往。经传福音者的指点,他必须离开故乡“毁灭的城市”,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于是克里斯蒂安开始了他的天国历程。他的朝圣之旅体现了基督的一生。他所走的笔直而狭窄的路引导他走过沼泽,穿过绿林、翻山越岭,代表了人的坎坷曲折的道德生涯。他在开始时陷入“绝望之渊”的泥沼中与失望的诱惑相一致。在“困难之山”、“羞辱之谷”和“名利场”,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他受到的最后考验是被监禁在“怀疑城堡”,而他的逃脱最终证明了他抵御引诱的能力。克里斯蒂安最后在精神上作好了朝觐“天国”的准备;他旅途的最后路程——越过“愉悦山”走过“魔场”来到“比犬勤国”渡过“死亡河”,地入“圣城”。书中的讽喻意义是十分明显的。除宗教意义外,克里斯蒂安的历程也象征着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同时班扬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英国乡村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许多人物,如“无神论者”、年轻的“愚昧无知”、“马屁先生”、“爱钱先生”等,他们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肉的活人。班扬把他们的动作和谈话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因此可以把班扬看成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天路历程》是宗教文学,同时又属于民间文学。班扬为他的宗教信仰曾两次入狱达12年之久。《天路历程》的三分之二成稿于服刑时期。《天路历程》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世界名著之一,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和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