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咫闻录 | 温汝适 | 笔记。清温汝适撰。十二卷。汝适又名慵讷居士,顺德(今河北邢台)人。是书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体例。十三万字。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包括神鬼怪异、人物轶闻、奇物趣事等。自序云:“怪异之事,凡可作人镜鉴自堪励策者,辄记之。”共二百四十五则,每则之下多附评论,讽世警时,喻意深湛。其中“葛青天”写苏州邑宰葛建楚之“审石”、“拷柳斗”断案二则,赞其智谋如神,至今仍有类似民间传说故事流传。是书是继《阅微草堂笔记》之后又一部较有价值的志怪笔记小说集。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巾箱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刊巾箱本和《笔记小说大观》本。 |
蓬轩类记 | 黄暐 | 笔记。明黄暐撰。四卷。暐字日升,号东楼,江苏吴县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性刚廉,忤权贵归。书记杂事琐闻,上自朝廷典故,下及委巷方技、诙谐鬼怪之属,无所不录。记吴事尤多。分功臣、科第、赋役、国初、妖人、灾异、异人、厚德、政绩、忠烈、高士、异行、固介、颖慧、德怨、节妇、著作、诗话、技艺、冠衲、梦、果报、滑稽、怪异、黠盗、袪惑、商贩、释冤共二十八纪。凡一百一十八条,二万二千余字。所载明人事迹,多可与史相参;记诗话、书画、医、工、扑觝等吴地风貌,亦颇可取。有《涵芬楼秘笈》本,书中夹有隆庆时人号“陶庵子”者手评,多有解注之益。北京图书馆现藏钞本《蓬轩吴地》二卷《别记》一卷,共二册,善本,当为此书中记吴事之部分。 |
巫娥志 | 佚名 | 《巫娥志》是明代作品,笔记小说,作者不详。 |
梵门绮语录 | 佚名 | 书中所记均为尼姑庵轶事,中以男女之事为多。如“震泽新庵五宝”,记尼姑五宝与潘某有私,隔壁汝南生发现后规劝潘某。五宝设宴款待汝南生,席间大讲男女饮食大欲之必要,竟使汝南生无言可答。“盛泽净明庵天锦”,记陇西生中年丧妻後,与天锦暗结私情。生病重时天锦不畏人言,日夜服侍,生死後她又啜泣助葬,一如家人。“嘉兴桂林庵月轮”,记月轮与善生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然月轮入空门後,善生只得另娶。月轮抑郁而死,善生亦日夜悲伤。书中各篇记事委曲婉转,细腻丰赡,颇有文采。 |
罗成叫关 | 佚名 | 六回,唐初,高祖李渊病重,张、尹二妃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鬼混,秦王发现后好意告诫,却反受其害。越国公罗成等名将为此辞官还乡。后汉王刘黑闼得知这一消息,倚仗其手下有四大“定方”—苏定方、杜定方、蔡定方、梁定方,便兴兵伐唐。唐高祖看到边关告急折报,大惊失色,忙宣太子上殿。太子、齐王在路上巧遇罗成进京探看秦王,二人自知两军阵前不是四大“定方”的对手,于是金殿动本,要罗成当先锋。罗成为找苏定方报杀父之仇,不听众人劝阻而带兵出征。兵到紫荆关,罗成夜晚巡城,发现太子与齐王找来美女寻欢作乐,便闯进帅府,痛斥二奸,撵走美女。二奸怀恨在心,适逢罗成病倒,二奸命罗成家人罗安代罗成上阵,罗安被杜定方一刀劈死。罗成一见罗安惨死,写下军令状,带病出征,与苏定方大战,未分胜负,回关却被二奸押上法场,多亏众将求情,才没有被斩,被打了四十军棍。第二天,二奸又逼罗成再去讨阵,大战苏定方,二人打到天黑,定下饭后再决胜负。罗成二次叫关,打算进关用膳,二奸仍不开关。罗成与苏定方挑灯夜战,当苏定方得知罗成打不退后汉王的兵马就进不了关时,便传令三军撤退。罗成三次叫关,二奸虽见后汉王大军已退,但仍不开关,反诬罗成暗投敌军。并命弓箭手射罗成。罗成被近离走,他追赶杜定方到了淤泥河,虽将杜定方挑死,但却中了敌计,战马陷入泥中,苏定方劝降,罗成宁死不屈,中乱箭身亡。 |
达夫游记 | 郁达夫 | 现代游记集。郁达夫著。上海文学创作社1936年3月初版。列入“文学创作丛书”。收《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钓台的春昼》、《桐君山的再到》、《过富春江》、《杭州》、《西溪的晴雨》、《花坞》、《皋亭山》、《超山的梅花》、《临平登山记》、《龙门山路》、《半日的游程》、《感伤的行旅》、《国道下车记》、《杨州旧梦寄语堂》、《南游日记》、《雁荡山的秋月》、《西游日录》、《出昱岭关记》、《屯溪夜的记》、《游白岳齐云之记》、《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等游记23篇。这是1928年11月至1935年作者所写游记的结集。作者遍游东南名胜,各地的名川大山、风物人情都在这些游记中得到引人入胜的描写;由于感怀于时局的变化,作品不时流露出对反动政客“中央党帝”的憎恨,亦隐约可见作者生当斯世,难以排遣的孤寂。 |
迷羊 | 郁达夫 | 现代中篇上说。郁达夫著。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1月初版。作品描写青年画家王介成的一段爱情悲剧,反映当时知识青年因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变态心理。主人公王介成在长江北岸A城养病,偶然认识京剧女伶谢月英,频繁交往,两人产生了爱情。他听了谢月英诉说艺人生活的艰辛和戏班子里人事倾轧,气愤之下便带她出走,到南京过着同居生活。然而谢月英不久便对此感到厌倦,她在上海遇到一个过去合过班的女伶夏月仙,萌生重上舞台的念头。回到南京后,谢月英漂亮的打扮,越发丰腴的体姿,引起王介成的嫉妒和“日渐增高”的“肉体要求”,而这时她突然出走了,只拿走自己的衣物和一张王介成为她画而未画完的画像。王介成始终不明白谢月英为什么要离开他,因为刺激过度而病倒。后来一份英国的文艺刊物上登载一篇文章,赞扬巴黎沙龙画展入选的一幅中国留学生的画,画名是《失去的女人》。一位与王介成治病期间有过交往的美国宣教师,从外文署名上认出是王介成的作品。并交出他病中的一份忏悔录,即《迷羊》全文。 |
警世钟 | 陈天华 | 近代陈天华著。作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初刊于日本东京。全书两万余字。指出当时中 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亡国灭 种就在眼前”的深重危机。呼吁“做官的”、“当兵的”、 “世家贵族”、“读书士子”、“富的”、“穷的”、“新旧两 党”、“江湖朋友”、“教民”、“妇女”等各个阶层、各种职 业的中国人警醒起来,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和满清政 府的斗争,担负起救国的责任。本书曾多次为革命党人秘密翻印。清政府则多次下令查禁,上海当局并于 1904年制造了“警世钟案”,迫害书商。后编入《陈天华 集》。 |
水浒传注略 | 程穆衡 | 浒传注略,清程穆衡著,王开沃补,手稿本,共有二卷四册,即是清道光二十五年王氏听香阁刻王开沃补注本。郑振铎《西谛书话》 曾言:“为章回小说作注者,于此书外,未之前闻。程穆衡引书凡数百种;自史汉一下至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梁录》,僻书颇多。水浒多口语方言,作者于此亦多详加注释,不独着意于名物史实之训诂。故此书之于语言文字研究者亦一参考要籍也。”并说“作者所据为金圣叹本,似未见明刊诸本,不无遗憾,然于“天下太平四个青字”条下注云:“按水浒传正本不止于此。在梁山泊分金大买市方终耳……乃坊本毅然并此后俱删去,使全书无尾,真成憾事。”并引《录鬼簿》所载高文秀、杨显之、康进之诸水浒剧以证“七十卷以后”非“续本”,其识力不可谓不高。” |
雪涛谐史 | 江盈科 | 古代笑话作品专集。明江盈科集撰。为《雪涛阁四小书》之一。由“天都外史冰华生” (即潘之恒)校梓。收笑话168则。本书所收笑话,涉及从宫廷到民间各个方面,其中收有大量民间笑话。如嘲假道学的有《讲学赠牛》、《菽粟布帛》等;嘲贪官污吏的有《做科道》、《一伙滑吏》等;嘲宦官的有《下他腐刑》、《十目所视》、《王见之》、《中贵问书》、《一代不如一代》等。尤其后者,表明江盈科对宦官政治的深恶痛绝,在宦官势力一直很大的明代,也可看出他的胆识过人。所以袁宏道曾赞他:“才高识远,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 |
官场现形记 | 李伯元 | 长篇谴责小说。清末李宝嘉(伯元)著。共60回。撰于1901至1905年。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 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
孽海花 | 曾朴 |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曾朴(原署东亚病夫)著。三十五回。前五、六回为友人金松岑(原署爱自由者)所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小说林社出版十回。1930年成书三十回本。建国后始出全本。作者以状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钧)与名妓傅彩云(影射赵彩云)的婚姻生活故事为情节主线,将30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及其相关的趣闻轶事,加以剪裁提炼,熔铸成篇。《孽海花》所表现的30年历史内容,亦即同治中期至光绪后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史。《负暄絮语》说:“近来新撰小说,风起云涌,无虑千百种,固自不乏佳构。而才情纵逸,寓意深远者,以《孽海花》为巨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结构工巧,文采斐然”。最早见于《江苏》杂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由曾朴续写而成于1928年前后。小说采用隐喻的手法,以苏州状元金汮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突出虚伪造作和庸腐无能。 |
初刻拍案惊奇 | 凌濛初 | 短篇小说集。40篇。明末凌濛初作。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曾任上海县丞、徐州通判。有著作20多种,以“二拍”最有名。此书是在“三言”影响下而创作的,大部分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而是从《太平广记》、《夷坚志》、《剪灯新话》等古今书籍中搜求“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敷演而成。作品题材甚为广泛,其中有一部分较有价值,多数缺少积极意义。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表现了商人出海经商的生活和他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数量较多,瑕瑜互见,较好的有《通闺闱坚心灯火》、《宣徽院仕女秋千会》,表现青年男女争取自由婚姻斗争的成功。还有一些描写敲诈拐骗的作品,如《恶船家计赚假尸银》、《张溜儿熟布迷魂局》、《丹客半黍九还》等,对社会的险恶黑暗和官僚、地主、富商的贪婪、淫秽、愚蠢都有一定暴露。书中有大量描写色情,宣扬宗教迷信、因果报应,鼓吹封建道德的作品或成分,典型的有《乔兑换胡子宣淫》、《王大使威行部下》等。此书善于组织情节,多数篇章有一定吸引力,语言也较生动,但其艺术魅力比“三言”差得多。最早有崇祯元年尚友堂刊本,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校印本。 |
二刻拍案惊奇 | 凌濛初 | 短篇小说集。明末凌濛初作。与《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40篇,内有杂剧1篇,同《初刻》重复1篇,实有小说38篇。其中部分作品有一定价值,多数缺少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如《叠居奇程客得助》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数量较多,《李将军错认舅》描写刘翠翠与金定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错调情贾母詈女》描写贾闺娘与宋小官歪打正着的爱情喜剧,《满少卿饥附饱飏》谴责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行为,是其中较好的作品。另一类是公案小说,占有相当比例,其中《青楼市探人踪》、《进香客莽看金刚经》、《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等作品对封建官僚贪婪凶残的掠夺行径有强烈的揭露。书中有大量描写色情,宣扬宗教迷信、因果报应,鼓吹封建道德的作品或成分,典型的有《任君用恣乐深闺》、《庵内看恶鬼善神》、《行孝子到底不简尸》等。此书特点与《初刻》基本一致,但增加了大量的鬼神内容,使之鬼气充塞,思想、艺术比《初刻》更等而下之。最早有崇祯五年尚友堂刊本,今有古典文学出版社等校印本。 |
双龙传 | 储仁逊 | 此剧由真假皇帝拉开整个剧情,明朝后期,皇帝数十年未临朝,宦官当道,朝廷党争,民不聊生。在御医告知皇帝病危期间,乞丐何天养被宦官抓进宫充当假皇帝,以达到其篡权目的。一个真皇帝整天不理朝政,成天和妃子们饮酒作乐,一次在和妃子行房事的时候被民间白莲教的刺客行刺,行刺没能成功皇帝因为受到惊吓而昏迷不醒。 |
青龙传 | 储仁逊 | 叙述刘墉之孙参劾国戚黄士功兄弟,道光帝微服私访的故事。 |
今古奇观 | 抱瓮老人 | 拟话本选集。抱瓮老人编,编者真实姓名不详。四十卷,四十篇,其中二十九篇选自“三言”,十一篇选自“二拍”。所选作品以明代为限,宋、元旧作未收。取材大都为民间传说,内容以描写、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也有暴露僧侣、地主、官僚、恶霸的凶横与糊涂的篇章,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但有的作品也有色情描写和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论观念的内容。每篇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完整严谨,不枝不蔓,语言通俗易懂 。总的来说,选录较精,是当时一部较好的拟话本选集。有清初刊本、清同文堂翻明刊本、清芥子园刊本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
老残游记 | 刘鹗 | 题洪都百炼生撰,实为清末刘鹗作。二十回。内容写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全书以玉贤、刚弼两个“清官”的暴政为线索,写出社会的黑暗。书中着重抨击那些名为“清官”,实即酷吏的虐民行为。但书中又美化清政府,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运动采取否定的态度。《老残游记》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对事物的描写比较细腻,文笔生动,对自然景物和某些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方面描写,具有特色,这在我国已往的小说中是少有的。另有续集九回,其中六回曾于解放前印成单行本,后三回收在《老残游记资料》中。 |
包公案 | 佚名 | 又名《龙图公案》、《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明人无名氏作。有繁简两个系统的版本,繁本10卷100则,有清初刊本等;简本66则,有清乾隆乙未书业堂刊本等。《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 |
施公案 | 佚名 |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原名《施案奇闻》,又名《百断奇观》,最初只有八卷九十七回为正集,续集一百回(不分卷),以后又有二续、三续、四续,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集刊《施公案》达十续,发展为五百二十八回。作者姓名生平不详,可能由说书底本经文人改编加工而成。小说主要写清康熙年间朝廷地方使官施仕纶察诉断案的故事。其中穿插一些绿林好汉争斗的情节。施仕纶长相奇特,“腿歪,手��、足跛、口偏”。 但却被塑造成“清似水、明似镜、断事如神”的“能吏”。他秉性正直、刚烈不阿,只要与民有害的事必欲除之。小说意在塑造一个“包青天”式的形象。但他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顺天府尹任上本要治九门提督纵子之罪,可当他收到20封银子之后,便一声不吭了;面对桃杏村喊冤告穷的老婆子他说:“世上也有告穷的吗?这是你生成的八字”。在施仕纶身上,正直和虚伪交织,封建和侠义结合。这是作者思想局限所致,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施公案》所表现的另一个“侠士”黄天霸,本为施仕纶的仇人。但深为其“大义”感动。成为施仕纶的贴身保镖。在他身上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忠义并举的形象。恶虎庄施仕纶被绿林好汉武天虬、濮天雕所捉,黄天霸闯庄救主,终于“镖死武天虬,自刎濮天雕、火烧恶虎村”,《施公案》是侠义和公案合流创作的先导,具有民间通俗文学的特点,是此类作品中较有影响的一部。《施公案》现存最早的是道光四年(1824)刊本,1982年宝文堂书店再版该书。 |
武则天四大奇案 | 佚名 | 一名《狄公案》、《狄梁公全传》。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六卷六十四回。书叙唐武则天时期,山西太原人狄仁杰,颇有才学,被荐为汴州参军,旋官昌平令尹。忽闻报谋害人命案,派随将洪亮先去细访,狄公亦作卖药者微行一破毕氏老妇之子毕顺为其妻杀害事。第二案为李王氏女黎姑嫁后暴死案。第三案为白马寺恶僧怀义秽乱春宫,狄公上报武后,武后徇私,狄公仗义执言,终将奸僧治罪。并阉割武后暗养于宫中的薛敖曹。第四案武承业诬告远谪房州的太子庐陵王谋反,武三思妄图嗣位,重金收买李飞雄令其冒卢陵王号反叛,狄公派洪亮等巧计降服李飞雄,并力劝武后,使武后与庐陵王母子前嫌尽释。庐陵王回京时狄公已死。张柬之用计谋铲除佞臣贼子,庐陵王复位登基。故事离奇,有一定历史根据。有光绪十六年(1890)上海书局石印本(题《绣像武则天四大奇案》),光绪二十八年上海耕石书局石印本(四册),民国二年(1913)文元书局石印本。 |
海公大红袍全传 | 佚名 | 章回小说。原署“晋人李春芳编次”。明本《海刚峰居官公案》署“晋人义斋李春芳编次”,故此书伪托其名。六十回。内容不同于明本公案小说,是以海瑞为主线贯串始终,具有完整连续情节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他为举子时寄寓张老儿豆腐店中,很同情张老儿的遭遇,帮他对付严嵩家奴严二的高利贷盘剥和敲诈。在任淳安知县时,他当众指斥国公张志伯借巡查各省钱粮之名,到处索贿受贿的行为。在刑部主事任上,他上疏参奏国贼严嵩,责打他四十大板,惩治了这个专权肆横的奸臣。在任历城知县时,他访得大土豪严嵩干儿子刘东雄,劣迹昭著,予以正法。最后写到海瑞的死,海瑞对夫人说:“吾自出仕以来,历任封疆,却未曾受民间一丝一线;今有红袍一件,贮于箱中,倘我死后,当以此袍为殓,亦表我生平之耿介也。”小说“大红袍”即由此得名。书中叙述的故事大多是民间传说故事和作者的虚构,许多人物历史上虽实有其人,而事迹与史实却大相径庭。小说突出了海瑞与严嵩的斗争,但文学成就不高,缺乏历史真实性和思想深度,语言也较粗疏驳杂。有嘉庆十八年(1813)二经楼刊本、道光二年(1822)书业堂刊本、道光二十年聚星堂刊本、经国堂刊本、同治六年(1867)聚盛堂刊本和上海达文书局排印本等。近有1984年北京宝文堂书店排印本。 |
海公小红袍全传 | 佚名 | 简称《小红袍》。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十卷四十二回。书叙明代忠臣海瑞晚年与权臣张居正父子的斗争故事,揭示明代社会黑暗现实。 但亦杂有荒诞情节。 《海公小红袍传》是《海公大红袍传》的续篇,是继《海忠介公居官公案》一书之后,连贯地表现海瑞后半生72岁至100岁(事实上海瑞只活了74岁)事迹的讲史公案小说作品。主要描写海瑞晚年的政治活动。有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
彭公案 | 贪梦道人 | 《彭公案》是继《施公案》、《三侠五义》之后的又一部侠义公案小说。书中主人公彭朋,实为康熙年间的彭鹏,字奋斯,号无山,一号古愚。福建莆田人。由知县官至巡抚,著有《古愚心言》。《彭公案》与其它公案小说一样,就是为清官编写传记,从出身起,写到“位极人臣”,最后受皇帝封赏,官至兵部尚书。《彭公案》的第一回回目就是“彭公授任三河县”。彭朋在官任上,以“为国尽忠,与民除害”为己任。他每到一地,必要留心捕捉盗贼,“好者劝其改邪归正,不好之贼就地正法”。他除掉豪强左奎、武文华;镇压了“不服皇帝管”的响马周应龙;查办了大同总兵傅国恩等的叛乱。……这些都是他重用侠客,如李七侯、张耀忠、欧阳德等,正是在他们的保护和协助下,取得的政绩,而得以在皇帝那里邀功请赏,钦赐一方“忠臣爱民”的匾额和“如朕亲临”的金牌。小说歌颂彭朋是一个“上报君恩,下安民业”的清官贤臣;对众侠客的奴性也倍加赞赏,如侠客高恒年已八十,为保彭朋,而只身探寒泉穴,捞取金牌,终致丧生。关于真人彭鹏的故事,民间多有流传,虽然大多出于附会,但也“未必尽属子虚”。(蒋瑞藻:《朝花生笔记》语)书中还穿插叙述了黄三太在京打虎救驾而被钦赐黄马褂的故事;还有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故事;高恒父子寒泉捞印的故事等等。落入“贤臣微行,豪杰盗宝”的俗套。小说文笔不佳,又多落前人窠臼。 |
文明小史 | 李伯元 | 章回小说。近代李伯元著。六十回。内容广泛反映维新运动时期之社会状况,从下层群众到豪绅官僚,从维新党到守旧党,从内政到外交,无不涉及。清廷官吏,昏庸腐朽,对于洋人百般逢迎。知府傅彦登,定了一条法规:“得罪了外国,都要重办。”书铺商人王毓生,捐资办学,被自称维新派的日本留学生悔生拐骗了三百两银子。饶鸿生赴美国、日本大玩一通,用掉二万两银子,一无所获。秦凤梧购买机器遇骗局,花光了公款。施风光以一千两银子,“运动”了一个洋务局会办。黄世昌将自己妻子送给制台大人两天两夜,进行“按摩”,弄到了一个银圆局提调的美差。朝廷提倡“立宪”,派平正出洋考察,表面一清如水,却暗中收受稀世之珍。写出了晚清官场的“群丑”图,表现了作者的改良主义思想,但对义和团运动有偏见。光绪二十九年(1903)《绣像小说》创刊号开始连载,至第五十六期刊完。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55年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先后重版印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