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候炼丹图.jpg

天上分明十二辰,人间分作炼丹程。

若言刻漏无凭信,不会元机药不成。

子午真机卯酉同,行藏沐浴往来中。

升降息数周三百,运转先天造化功。

滃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

恍然如昼梦之初觉,涣然如沉屙之脱体。

欲问金丹大药功,教君这里觅原因,

法轮吸转朝天驾,消息呼来往地迎。

发火周天原此穴,运行沐浴有归根,

常将火养长生窟,检点明珠不死门。

分明佛祖源头路,现出西方极乐城,

悟透玄关消息地,休忘白脉法轮行。

黄中暗得苏通理,正位居存允执中,

疾病沉屙俱脱体,逍遥快乐得仙真。

精神冥合,如夫妇之交接;

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

六候炼丹口诀

前图表药物之清真,此图表升降之法程。周天法轮,由此六规而用运;金丹大药,自此六候而炼成。论其玄功,乃先天后天并运之妙法;定其规则,有乾策坤策生成之息数。论其间文武之火功,有专文专武,有不文不武,有用文兼武,有用武带文,此用周天文武火之专变也;论其中沐浴之秘法,有息中沐浴,有规中沐浴,有四正沐浴,有归根沐浴,此运周天沐浴法之不一也。先明候有行住起止之机,次知火有先后缓急之用。然则周天升降之火候,待其真炁发旺之正时,而起后天之呼吸,吹逼先天之真炁。则先天真炁升降,因后天吸呼吹运,乃后天吸呼有太过不及之弊患,则先天真炁有聚续散断之不应。故定三百息有数之火符,虚定六十息无数之沐浴。须在四正而用抽补,方得真炁运行不绝;须应刻漏而作凭信,方得火候无过不及。合十二时之阴阳,全一周天之道度。然而后天气吸,则先天炁升焉,升于乾,是为采取也;然而后天气呼,则先天炁降矣,降于坤,是为烹炼也。

觅元子所曰:“乾坤阖辟之理,阴阳运行之机,一吸则自下而上子升,一呼则自上而下午降,此一息之升降也。”故《易经》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广成子曰:“人之呼吸反复彻于蒂,我之真炁相接合于意。”一吸则天气下降,一呼则地气上升。外面之气降,内面之炁,则过我而升;外面之气升,内面之炁,则过我而降。故冲虚子云:“当吸机之阖,我则转而至乾,以升为进;当呼机之辟,我则转而至坤,以降为退。”盖乾者,首也,为天,故位在上;坤者,腹也,为地,故位在下。阖辟者,内外呼吸之元机,吸机之阖固是下,然而内里之机要上,上者自下而升至于乾,为进阳火,为采取;呼机之辟固是上,然而内里之机要下,下者是上而降至于坤,为退阴符,为烹炼。此即内外阖辟周天之秘机也。

萧紫虚曰:“乾坤橐钥鼓有数,坎离刀圭采有时。”盖乾坤乃天地之定位,橐龠即鼓风之消息。奈何真炁不能自反复于乾坤,微赖真意,而能用橐龠以吹运,乾坤即橐钥之体,坎离即橐龠之用。所以乾呼返吸于坤,坤吸返呼于乾。故乾坤乃坎离之体,内呼吸即坎离之用。人能明乎内呼吸,则橐龠自鼓,而乾坤自运矣。有数者,即升降三百息也。坎离者,即心神肾炁也。刀圭者,喻神炁浑合也。有时者,即阳炁生时也。

予曰:“盖升督脉之候,须合乾策之数。乾之阳爻九用,阳之时规四揲。每一规时,乘得四九三十六。共六阳时,积得二百一十六。自子至巳,内除卯沐,不用阳数,而乾实得一百八十。自地至天,而喻升候,所进阳火,而用每规三十六息。夫降任脉之候,须合坤策之数。坤之阴爻六用,阴之时规四揲,每一规时,乘得四六二十四。共六阴时,积得一百四十

四。自午至亥,内除酉沐,不用阴数,而坤实得一百二十。自天至地,而喻降候,所退阴符,而用每规二十四息。”

朝元子师曰:“劝君穷取周天数。”曹还阳师曰:“颠倒阴阳三百息。”希夷先生曰:“三十六又二十四,周天息数同相似。”守阳真人曰:“子行三十六,积得阳爻一百八十数;午行二十四,积得阴爻一百二十数。”同上合一义也。

“及其卯酉用沐浴,而子午亦然矣。至于归根用温养,而闰余成岁矣。”

夫子午卯酉,为身中四正之时,须用沐浴而定真机。察阴阳之动静,用火候之更易,则火有先后缓急之用,而候有行住起止之机。在此四正,而所定也。子乃阴极阳生之时,故用沐浴而养阳炁之旺,审察采取之候;卯乃阴中阳半之时,而得中和,故去武火之功,审察默运之候;午乃阳极阴生之时,故用沐浴而养阴液之旺,审察烹炼之候;酉乃阳中阴半之时,亦得中和,亦去武火之功,审察熏蒸之候。闰余即周天火毕之时,归还下田,温养元炁,审察再生之候。沐浴即文火吹嘘之法,默运熏蒸,温养真炁,审察不绝之候。故履道云:“十二时中,毋令间断。”俞玉吾云:“天道无一息不运,丹道无一息间断。”伍虚子云:“世称沐浴不行火,且道吹嘘寄向谁。要将四正用抽补,才得金丹一粒归。”又云:“洗心涤虑,为沐浴之首务;二炁不动,为沐浴之正功。真炁熏蒸,是沐浴之大义;氤氲苏畅,是沐浴之仙机。”然其用祗在绵蜜寂照之功矣。定其位即是死而不动之义也,然则其炁因静而生动,因动而默运,则其沐浴之法,而合义矣。

曹真人曰:“十二时中,时时皆有阳火阴符。凡进则曰进阳火,凡退则曰退阴符。亦以阳用者曰火,亦以阴用者曰符。” 十二时者,即身中运周天之时也。自子至巳,为进阳火时;自午至亥,为退阴符时。进则为升,退则为降,故进则曰进阳火,而退则曰退阴符。夫时时皆有阳火阴符者,不在沐浴之时,亦有沐浴之候。故阳用者曰火,而阴用者曰符。华阳师曰:“凡进火之时,后天气进,则谓之阳火;后天气退,则谓之阴符。”凡阳火阴符沐浴归根者,皆是借后天呼吸之气,以为周天度数法则也。若无其呼吸,则不成阳火阴符沐浴归根。

抑且进阳火之六时,而有暗藏退符息火之机;但其退阴符之六时,亦有暗藏阳火停符之机。盖进火时,后天气有吸进呼退之机,就呼退时,用沐浴法,防其真炁随呼回降。古圣所谓“可升之时,而无可降之理”,即此义也。此谓进火六时,暗藏阴符息火之秘机也。夫退符时,后天气有呼退吸进之机,就吸进时,用沐浴法,防其真炁随吸回升。先圣所谓“可降之时,而无可升之理”,即此义也。此谓退符六时,暗藏阳火停符之秘机也。

予续联云:“三百息中,息息皆有进退沐浴。凡进则藏息阳火,凡退则藏停阴符。亦以进处者藏浴,亦以退处者藏沐。” 三百息者,即身中运周天之息也。息息皆有进退沐浴者,退沐浴,用在子进阳火时,后天气呼处也;进沐浴,用在午退阴符时,后天气吸处也。故《悟真注疏》云:“子进阳火,息火谓之沐浴;午退阴符,停符谓之沐浴。”息阳火,停阴符,而谓沐浴,俱在此二处也。盖息火停符者,皆是停住后天之武火,非是停住先天之不行;停住其中之有作,而行自然之妙运。抑且先天阳阴之炁,只有恍惚杳冥熏蒸氤氲之象,须借后天呼吸之气,以立阳火阴符沐浴归根之法,而运转先天真炁之义。无散乱、断绝、不应之患,则周天方有时刻度数,用火候可以无过不及。佛宗云“善于行火”者,合此义也。 自督阳脉而进火,有六阳时之规则,每规三十六息,每息一吸一呼。而吸呼之间,即生杀之门,有升、退、停三位之机,用武、文、沐三个之火。须待真炁恍惚而斡旋,是正子时。初规而起息,先用文火之引导,后用武火之逼升,再兼文武之并用,可得真炁之升长。因吸极而回呼,则真炁随呼降,为真阳之杀处,用沐火之载养。

进火者,即起火采取真阳从督脉上升也。规则者,即乾策四九息数在阳时所用也。自子至巳为六阳时,除卯沐数不同乾用,其余每时三十六息,合为一规。其用每升一吸一呼,合为一息。其吸呼进退之间,是阳升生杀之门。盖升、退、停、武、文、沐之火候者,即先后天吸呼间之所用也。升者,即先天炁发生旺时,用后天气吸逼上升,为明进阳火,所用武催也。退者,即后天气吸极回呼,则先天炁随呼下退,为暗退阴符,所用文摄也。停者,即先天随后天之退,用神意摄真炁合停,为暗停阴符,所用沐养也。按上文曹真人云“时时皆有阳火阴符沐浴者”,即此义也。恍惚者,乃玄关一窍之透露,即真炁生旺之旋动,为正子时药产之景到,是正一阳初动之消息。其妙无穷,其乐无比,即《易》所云:“九二利见大人,君德之象也”。当起武火吹逼真阳,从督脉中采取进升,是正子时。

初规起息,用后天气进火起首,但观炁之形容,多有盛衰。而用火之玄妙,随机应变。若炁当旺,徒用文火烹养,不用武火逼升,则真阳发生之炁不升也。若炁将衰,专用武火逼升,不带文火调养,则真阳当升之炁不续也。或起太明觉之念,专在法诀,不在元机,是为法之所缚,真炁自散也。或升逢阻塞之处,专用武逼,不用文引,是为火之妄用,真炁亦散也。真阳上达,专用武吹,不带文烹,则炁渐散矣;真阳下堕,专知用火,不知沐养,则机自败矣。是以炁旺遇阻,先用文火柔引,而带武火逼之;及其炁旺逢斡,则用武火,吹逼旋机,可当长之;若遇炁旺顺行,用武而兼文升;若得炁行中和,用文,而独默升。若随后天气之回呼,为真阳堕落之杀处,须神火之扯摄,用沐火之载养。盖沐浴者,即真炁逢杀所用之天机,是绝处逢生至要之妙法。予撰此节妙义之用者,专详升候吸呼之息也。

自任阴脉而退符,有六阴时之规则。每规二十四息,每息一呼一吸。而呼吸之间,即生杀之门,有降、进、息三位之机,用武、文、浴三个之火。因得真液杳冥而待动,是正午时。初规而起息,先用文火之引导,后用武火之逼降,再兼文武之并用,可得真液之降长。因呼极而回吸,则真液随吸升,为真阴之杀处,用浴火之覆养。

退符者,即起符烹炼真阴从任脉下降也。规则者,即坤策四六息数在阴时所用也。自午至亥,为六阴时,除酉浴数不同坤用,其余每时二十四息,合为一规。其用每降,一呼一吸合作一息。其吸呼往来之间,是阴降生杀之门。盖降、进、息、武、文、浴之火候者,乃先后天呼吸间之所用也。降者,即先天炁发生旺时,用后天气呼逼下降,为明退阴符,所用武催也。进者,即后天气呼极回吸,则先天炁随吸上进,为暗进阳火,所用文摄也。息者,即先天随后天之进,用神意扯真炁而息,为暗息阳火,所用浴养也。

抑上文予续联云:“息息皆有进火退符沐浴者“,即此义也。杳冥者,即动极复静,真阴之景象也。古云:“恍恍惚惚,其中有象;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又云:“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盖真阳动则生恍惚之景,真阴静则入杳冥之象。待动者,即真阴杳冥之静时,用文火温养之待动,待其真液之生旺,审察起符之火候。古圣所云“午候一阴生”,即动极复静之义,故用文温养,乃静极复生之理。

凡行周天十二时之中,每时有阳动阴静之候。阳动所用武火吹逼升降,阴静所用文火温养沐浴,而文武火之用,即在其中矣。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炼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气微轻导引沐浴温养也。夫文武火之所当用者,随观炁候动静衰旺也。须当活法随机应变,须欲丝毫,不可错用。或专用文火者,则文火专用之;或专用武火者,则武火专用之;或用不文火者,则不文火用之;或用不武火者,则不武火用之;或用文兼武者,则文兼武用之;或用武带文者,则武带文用之;或宜先者则先之,或宜后者则后之;或宜缓者则缓之,或宜急者则急之。其妙用莫测,而言之难甚。须欲自性默悟细思,令会其炁,用合自然,方得真炁升降,运而不绝也。

按伍真人云:“文柔之候,用进而升;武刚之候,用降而退。文不过柔,武不过刚。刚变而柔,柔变而刚。升而不离二炁,降而能顺四时。”合此义也。故华阳师曰:“火候当行,神炁亦当行;火候当住,神炁亦当住;火候当起,神炁亦当起;火候当止,神炁亦当止。炁依神而行,神依炁而住。神行则炁行,神住则炁住。”又云:“行于黄赤,住于生杀。起于虚,止于危。”此节前半注专详降候之理,后半注升降并详之义。

凡初从子时而采取,须合神炁而进升,则后天气之下吸,而先天炁之上升。

夫先天炁赖后天气下吸而上升也。

则后天气吸极而回呼,防先天炁随呼而回降。

即先天真炁随从后天呼气回降也。

是升时之逢降,用秘密之天机,就在于回呼之转处。而内用沐火之神机,乘载先天之炁,摄住妄堕之机,则后天气吸而再吹,而先天炁升而不绝。必须每息如斯而行,方得中炁斡旋而升,数足三十六息,积乘子时一规。此为升候之吸呼,一时之规则。而其升用之规模,每时之如斯,乃升丑时第二规。亦用如斯之法升,数足三十六息,积乘丑时二规,乃升寅时第三规。仍用前时之法升,数足三十六息,积乘寅时三规,乃升卯时第四规,即是沐浴之本候。虽是无数之规,亦有火符之功。但以真炁熏蒸之机,而其默运吹嘘之升,虚合三十六息,积乘卯时四规,乃升辰时第五规。须依丑寅之息法,数足三十六息,积乘辰时五规,乃升巳时第六规。亦用前息之法升,数足三十六息,积乘巳时六规,而为乾阳六时之规则,共得一百八十之息数,乃升至午时而烹炼,须合神炁而退降。则后天气之上呼,而先天炁之下降。

夫先天炁仗后天气上呼而下降也。

则后天气呼极而回吸,防先天炁随吸而回升。

即先天真阴随从后天吸气回升也。

是降时之遇升,用秘密之天机,就在于回吸之转处。而内用浴火之神机,布覆先天之炁,扯聚妄升之机,则后天气呼而再吹,而先天炁降而不绝。必须每息如斯而行,方得中炁斡旋而降,数足二十四息,积乘午时一规。此为降候之呼吸,一时之规则。而其降用之规模,每时之如斯,乃降未时第二规。亦用如斯之法降,数足二十四息,积乘未时二规,乃降申时第三规。仍用前时之法降,数足二十四息,积乘申时三规,乃降酉时第四规,即是沐浴之本候。虽是无数之规,亦有符火之功。但其真炁氤氲之机,而其默运吹嘘之降,虚合二十四息,积乘酉时四规,乃降戌时第五规。须依未申之息法,数足二十四息,积乘戌时五规,乃降亥时第六规。亦用前时之法降,数足二十四息,积乘亥时六规,而为坤阴六时之规则。共得一百二十之息数,复降丹田之原根。仍用沐浴之温养,即闰余成岁之候,为周天模范之理。

候阳炁之再发,即明天之子时。

共得升降三百息之火符,虚凑卯酉六十息之无数,加归根之闰余,乘周天之全度。

夫周天本有三百六十五度有零,故加卯酉闰余之数,合成周天全度也。

凡有阳动,必炼一周,则火易足,而速止也。

伍真人曰:“凡遇阳炁之所动,必须采炼之一周,使之机动而复动者,炼其炁周而复周也。因动而复炼,因炼而复周。如此周炼,其火可以易止。若不周炼,其火不能速止。”

如斯周积,不过百日,则精不漏而返炁矣。

百日者,大凡也。年少者与工勤者,则成之速也;年老者与工怠者,则成之迟也。岂可定其日期?总以止火景至为主。 萧紫虚曰:“防火候之差失,忌梦寐之昏迷。”

时至药生,而神不觉采取,则当面错过矣。采药有候,而神不知其候,则真炁走失矣。或当起火而法不明,或多昏睡而神不灵;当进火不知进火,当退符不知退符;知进火不知起止之地,知退符不知起止之处;当沐浴不知沐浴,当归根不知归根。黄赤二道,茫然不见;循环火足,景到茫然,不知当止,俱失造化之机缄矣。此乃小周天,百日之危险,一路甚多,皆因差失火候,神意昏迷而不知也。故正阳翁所云“果然百日防危险”者,防此危险也。能知防危虑险者,而火可以速止,而景可以速到,则采大药之候,而必得矣。

正阳翁云:“丹熟不须行火候,更行火候必伤丹。”萧真人云:“切忌不须行火候,不知止足必倾危。”紫阳真人云:“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崔公《入药镜》曰:“受炁吉,防成凶,火候足,莫伤丹。”此皆言小周天之造化,火到丹熟止火之时候也。《翠虚篇》曰:“西南路上月华明,大药还从此处生。”

西南即坤地,喻丹田也。月华喻炁发之光辉也,自目至脐,一路皆有虚白晃耀之发也。是阳炁上达,所丽于目,如月华之明也。则外肾如马阴藏相之形,是龟缩不举之明证。而内肾有放光动地之景,是阳光发现之明证。别外有景,在于眉间,待至二现三现之发,乃是火足止火之候也。

伍真人曰:“两眉之间,号曰明堂,即阳光发现之处,定火足当止之候。”按阳光之发时,如电光之所掣,虚空生白,暗地见针是也。当炼精之时,即有一现之景,而斯时之际,则火未全之候,乃淫根之不缩,是火候之不足。仍待阳炁之复生,即当采运之周天。须至采炼,而至多番,周而复周,静而复静,务期圆满,三百妙周天之限数,当宜入定,培养其真阳之发辉,静候阳光,而之二现。及其静定,而之极时,忽然眉间又掣电光,虚室生白,暗地见针,此为阳光二现是也。夫阳光既有之二现,则阳炁可定于炁根。

到此之时,阳关已闭,无窍可通。淫根不举,如龟之缩,无精可炼,火候乃足,则当止也。

总有动机,亦去其火,惟宜入定,培养真阳,静候阳光,而之三现。及其虚静,而之极时,忽然眉间又掣电光,虚空生白,黑地见针,此为阳光三现是也。

则真阳团聚,而大药纯乾,方得阳光三现景到,则其炁根之内,已有大药之可采也。

要知火足止候,令观景兆眉间。当自二现为始,而至三现为终。

若是至于四现,则真精阳炁而溢出于外,化为后天有形之精矣。此由不依止法,妄自行火之过耳。不知三现之时,已有大药而可采也。

附药产逐节景验歌:

按《众喜粗言》之为证。

虚极静笃待药生,外肾举动gui头伸。

名曰一阳初发动,回光返照起巽风。

呼吸往来须勤采,采归炉内气穴存。

绵绵息息炉中炼,自鼓自扇息归根。

犹如风箱吹炉火,烧得精化为炁行。

神呼气来气归窍,无孔箫吹两头音。

须微意入动气处,招摄动气静归宫。

动则施功静安睡,强健煅炼猛火烹。

龟缩即止宜静养,丹田温暖融和生。

气若往外神亦往,故要心意定不昏。

必要专心用诚意,不起毫念不染尘。

药若归炉要封养,温养沐浴封固勤。

温养即是沐浴号,沐浴即是寂灭心。

封固令药不外驰,定息巽风入定神。

了心了意定坤位,再候药生发意升。

倘有微欲外肾动,切莫煅炼采取行。

恐成幻丹胎难得,虚极静笃生是真。

外药来是龟梢痒,犹如走泄一般形。

要用炉火风箱扯,火烧精化往上升。

急用武火过鹊桥,搬运意引上天庭。

神气冲和过关去,灵霄温养文火行。

阳极阴生降鹊桥,仍用文火顺下勤。

中田依旧文火照,熏蒸安排把丹成。

再候消息药又来,照前施功再调行。

调至精满有验到,二目金光小药生。

雷鸣一声真气跳,脑后铃响耳风声。

气穴犹如汤火热,暖气推出阳关门。

回到丹田至尾闾,趱来趱去腿腹存。

如浴初起暖气融,此不老媆药当令。

正好采取周天运,久久内照行莫昏。

运行周天心息依,不可太速太迟行。

须依干九坤六数,进火退符为章程。

运上干宫交媾罢,复下坤宫归原根。

运罢河车君再睡,来朝依旧接天根。

又言丹田真炁发,必须炼一周天身。

炼精不动gui头缩,文火温养静候辰。

熏蒸静候阳再发,周而复始现光明。

自目至脐光虚白,周天运动如车轮。

不运周天火难止,大药难生功难盈。

炼到元精不动止,行住坐卧念莫生。

静候眉光如电发,候至二现恐气生。

不可采取再宜静,候至三现可采勤。

专视中田七日采,下田灵苗自然生。

大药初起形如珠,二肾热如滚水淋。

丹田犹如猛火炽,脑后雷鸣耳后风。

一声迸响药即至,此时大药应验奔。

欲知河车超脱法,下文详注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