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圣先贤,所谓修道者,必先敦五伦。
五伦者,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也。五伦之间,必先欲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仁慈、智勇、节烈、贞良之道。敦厚而重之,所谓仙佛圣贤之根基也。
而广行阴骘。
阴骘者,是人所不见之处而我所多行好事,故曰广行阴骘矣。
日诵天律,功过格行。
天律者,是《太上感应篇》、《文帝阴骘文》、《关圣觉世经》。功过格者,是《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功过格》、《玉皇上帝玉历钞传》、《石英夫君功过格行》。此等之书,即修善积德、行功察过也。每日诵看之,每事行持之,省自己之过恶,积自己之善果。久而行之不怠,神仙可望也。故古仙曰:“功行八百,大罗做客。功行三千,大罗做仙。”盖道之与德,如鸟之羽翰;行之与功,犹目之与足。比鱼之要泉,似舟之欲水,不可少一,而所行也。钟祖云:“有功无行如无足,有行无功目不全。功行两圆足目备,谁云无分作神仙?”是以古仙上圣,金丹事成,温养事毕,游戏人间,和光混俗,随力建功,随方解难,扶危拯厄,救急匡时,普度群迷,接引后学。道上有功,人间有行,功行满足,潜伏待时。只候天书降诏,玉女来迎,驾雾腾云,直入三清、极乐胜境。《悟真》云:“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宝符降诏去朝天,稳驾鸾舆凤辇。”
搜诸道书,博览通达。
夫道书者,其名甚多,其注不一。若《悟真篇》,有《直注》、《三注》、《四注》;如《黄庭经》,有《内景》、《外景》《注解》。《道德经》、《金刚经》、《大洞经》、《日月经》、《指元篇》、《参同契》、《参虚篇》、《阴符经》、《中和集》、《清静经》、《入药镜》、《养真集》、《采药歌》、《传道集》、《崇正篇》、《还金篇》、《珠玉歌》、《金碧经》、《樵阳经》、《铁鋑[金舀]》、《太玄经》、《原道歌》、《玉皇心经》、《观音心经》、《浚性渊源》、《率性阐微》、《道言精义》、《众喜粗言》、《金丹真传》、《修道真传》、《金丹四百字》、《火记六百篇》、《天机正法》、《天仙正理》、《性命圭旨》、《仙佛合宗》、《金仙证论》、《慧命真经》,以上之书俱有注解,要至书坊,搜索买办,熟读细看。余之撰成《修道全指》,愿同志者观之。
访拜明师,则真假可知。是道则进,而非道可退也。
是道者,祈师指示其诀,与此书之前后逐节相合,此谓真传正道,故则进之而修可成也。非道者,祈师指示其诀,与此书之前后次序错乱,此谓傍门外道,故可退之,乃修不成也。
必择净地名山,方有正神护佑。
盖净地名山者,抱朴子所按仙经云:“可修行居者,惟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小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几山、地胏山、王屋山、抱犊山、安邱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绥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括苍山、四望山、盖竹山。皆是正神在其中,若有道者登居之,则山神助福也。”抑且老君所云:“诸小小山,皆不可于其中作金液神丹。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妖精、千岁老物、血食之鬼。此皆邪气,不令人作福,但能人作祸。”
寻访同志三友,入室共作伴侣。
同志者,与吾心志同也。吾心喜全五伦、积阴功、守五戒、学道德,苦行不怠,他心亦如此,故曰同志矣。
房屋不宜高大,防招是非。
盖房屋高大,恐防盗贼,可据为穴之祸非矣。仅足三五人所居,以遮蔽风雨为止则是矣。
墙壁必须坚厚,以避恶虫。
而且踏地亦用石灰炼坚,则无蛇、虫、鼠之患矣。
欲近城市街衢,便其买办食用等物。
城市太远,买办奔走烦难,恐护法要人多用,闹而不静矣。
必远树林古坟,绝其鸟语、风声、阴气。
树林多有风声、鸟语,惊动人心不静;古坟多有阴气,鬼魔侵害,魂魄不安。
床几上下,备置法器,以防外魔来扰。
床下安雄黄一斤,以辟邪气。床边挂桃柳二剑,以辟外魔。床内悬挂古镜一面,魔来镜中即现原形。
昼窗夜灯,明暗适宜,以安魂魄不损。
太明则损魄,太暗则伤魂。
坐宜厚褥,食宜淡素。
厚褥而坐,不生烦心。淡素而食,不生病患。
茶宜精洁,味须随时。
精洁芽茶之物,荡涤五脏之秽。酱醋油盐之味,随时所遇之用。切莫烦于搜索,谋道而不谋食。
常戒酒荤,不吃辛、辣、咸、苦味之太过。
古之仙佛,禁戒甘旨、酒荤、诸香、五辛。夫酒则昏性伤血,而荤则秽脏浊气,香则散炁,辛生淫精。盖斋戒者,道之根本,德之津梁。子欲学道,清斋奉戒。
调养口腹,不使饥、饱、寒、热,体之自安。
太饥则腹馁,太饱则炁伤,太寒则身损,太热则神伤,故须调养自安。
入室之时,师徒誓立同心,苦修勤炼,功成之候,同自游戏人间,和光混俗,普度群迷,接引后学,广施慈悲之法雨,普济登岸之妙药,物我同途,是古佛先圣之愿也。有此外护,则修道功果可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