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者论
首句之言是全书之主脑,但下四句是全书之总纲,第六七句是全书之总目。以下所序人仙、地仙、天仙等逐节口诀之次第,细论条目工夫也。
性命论
且性者,神也;而命者,炁也。双修者,即修身中神炁合一也。故冲虚子曰:“仙道简易,只是神炁二者而已。”
鼎炉论
盖鼎炉至真者,则其名不一也。或言丹田为鼎炉者,炼己待时而至精生向外拱关,用意摄回,仍归丹田,使风吹火,炼精化炁,融暖熏蒸,则机自息,此调药时之鼎炉也。或言首腹为鼎炉者,当周天时,乾首坤腹,从坤炉起采取,进火逆升三关,而至乾鼎烹炼;退符仍至坤炉温养沐浴,此炼药时之鼎炉也。或言炁为鼎炉者,神在炁中,烹炼其炁,炁则为炉,神则为火也。或言神为鼎炉者,炁在神中,禁止其炁,神则为鼎,炁则为药也。此言身中外内鼎炉,有神炁则有鼎炉,无神炁则无鼎炉。今详言之,以明学者,不为外物之作误也。
大药论
且大药发生之消息,目吐金光,耳生风声,两肾汤煎,膀胱火热,腹内如烈风之吼,脐间如震雷之声,为地雷震动,天根发现。古仙所喻曰地涌金莲,曰天女献花,如红日,如火珠,即大药之象也。
养胎论
养胎者,炼气化神之喻,非是有胎而可养也。初养胎时,且如无呼吸而如有呼吸,若胎将产时,生灭之相尚在,出入之迹犹存,其名二乘,又名如来。谓息如理而来,如理而去。《华严经》云:“如来天仙道,微妙难可知。”燃灯佛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也。”入涅槃而未是证,由此而渐起,又称为渐法,仙家为养胎。其修成也,无呼吸而灭尽定矣,若胎姤未成前,浑然无物。生灭之相灭已,出入之迹寂已,心为不生不灭之心,身为不生不灭之身,从此顿悟真与虚空同。过此以上,则为真顿门,不随天地同坏,仙佛谓之胎成,后能脱胎出神。《楞严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应,如胎已成,人相不缺,身心合成,日增益长,形成出胎,亲为佛子。”既喻曰胎,宜似有胎者,何也?生人之理,胎婴在腹;修仙之理,胎神在心。世人但有闻胎之名,遂谓胎中是有婴儿,可笑之甚。有志仙佛者,不可不辨之也。
出神论
先天元精,谓之真阳。得此真阳,炼性通神,入定得定,谓之阳神。不得真阳,精炁配合,入定得定,谓之阴神。止学无为枯禅,了得息无,出入心不生灭,到真空界,得出阴神,犹有生死,不免轮回小果耳。所云四果之位,生之生人之阶,只有漏尽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全此四通,所少阳神之天眼通、天耳通二者不与者也,不合阳神之天理,阴性不能违天故也。若天仙之道者,炼精得精,炼炁得炁,顿悟真正阳神,乃阴阳二炁合一之道,入则静定,神通太虚;出则显现,神通天地。千变万化,眼见宇宙,手转乾坤,是真阳神,即真空性体。若见真性,须合虚空,神不是神,意不是意,一丝不染,一尘不动,绝不出入,生灭绝已。得到真空实地,则见天花乱坠,方可出其阳神者也。
面壁论
九年面壁,无功可炼,神不是神,火不是火,心无其心,意无其意,恍如太虚。混混沌沌,如鸿濛未判之形;昏昏默默,如婴儿在母之腹。不知天地人我,亦无念虑存想。炼虚无之纯阳,即寂照于上田,则须臾而不离。知混合于三田,为全体之大用,即寂灭之大定,不但九年之功,就是万载亦然。
清静歌
参悟玄机亦收心,先炼身心万法清。
身不动来心不想,口无言语为清人。
日不思量夜不梦,心广虚阔世外行。
此净工夫真难做,要人笃守二字因。
若能清净一须臾,能造如来塔三层。
一刻清净十年福,与你转世向遐龄。
清净若能守一日,来生福报五十春。
清净若能守十日,五百年福享在身。
清净若能守百日,临终天仙稳有分。
清净若能守千日,临终成佛坐莲心。
要修清净先保养,一切色景早了清。
炼到虚空无挂碍,方是无为念真经。
十静工
初次工夫坐得静,能至天地观物新。
睡时游遍江湖海,莫记在心悟前因。
二次久定坐得静,半夜家中放光明。
四处能见微细物,不是妙道莫挂心。
三次工夫坐得静,犹如碍火烧顶门。
亦非工夫亦非病,莫吐言语听雷音。
四次久定坐得静,浑身虚飘往上行。
开眼能见天堂宝,非生欢喜莫吐文。
五次工夫坐得静,只见凶恶鬼妖形。
莫要惊慌莫猜疑,原是本身化怪神。
六次久坐定得静,能闻香风见佛尊。
莫生欢喜莫称道,莫向他人说功能。
七次工夫坐得静,脑响腹振现光明。
万道金光堂堂照,全当不见念真经。
八次久定坐得静,忽听音歌佛曲声。
能晓过去未来事,莫吐言语半毫分。
九次工夫坐得静,能观三界九天门。
并非五眼圆明照,还是神童反照形。
十次久定坐得静,自己全然不知身。
犹如枯木无痛痒,还非涅槃性皈空。
静妙歌
静中生妙妙生乐,无中生化化生真。
无数奇妙写不尽,静里修行自分明。
一静窈窈生太极,二静光辉二仪生。
三静黄庭三才会,四静和合四象升。
五静五行朝昆仑,六静六爻已安宁。
七静七政频频见,八静八卦方方新。
九静九宫都游遍,十静超出三界行。
要问此道何修法,独修性命二字因。
工缓歌
本身受苦非灾星,因人工缓不死心。
故劝修人身心死,心死原来少灾星。
要炼真空虚无极,切弗工缓多苦辛。
一次工缓多受苦,难升尾闾恐回行。
二次工缓更难进,夹脊关下分难升。
三次工缓最更难,玉枕关中难透奔。
四次工缓难射锅,芦芽穿膝亦难明。
五次工缓百节痛,身软眼花如病人。
六次工缓苦阳关,如针刺阴口难呻。
七次工缓病昆仑,如火烧顶有数旬。
八次工缓窍中疼,耳痛眼热口火生。
九次工缓病在腹,童男童女腹如娠。
十次工圆道可全,四声霹雳方是真。
九九原有八十一,个个修真受苦刑。
皆为修人心未死,去浊还清退洗新。
若能早炼心虚尽,也无痛苦病魔侵。
因你喜怒心不定,七分魔来病三分。
故要未坐心先死,心不死来枉修行。
修身先养气血满,炼丹当作活死人。
未死炼死总不死,养性如同死过身。
身如槁木寒灰意,死中自有活机生。
活中炼死死中活,犹如泥塑一盘形。
人心若能常清净,天地正气归息根。
妄动真气被天夺,虚静能夺造化功。
学问之道无他说,求其放心可得成。
呼吸论
夫养呼吸者,即调养呼吸气之冲和也。浊气从有而出,清气从无而入,能效天地升降之气,养育清明而宾为阳,则身仙矣。且回视听言动,灵光返照丹田,须合虚无。古仙云:“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若以有心守之,则真阳反不生;若以无心求之,则真阳亦不生。此乃有无两失。故曰“不执不滞,勿忘勿助,须合虚无,阳气方生”。仙云“先天乙炁自虚无中来”,合此义也。盖先天阳炁从丹田生者,即名在关窍也。夫采药者,采此阳炁也。
谓息之义,则有四种,曰风、曰喘、曰气、曰息。且夫坐时,调息行功,呼吸有声即风非息,守风则散;鼻中滞涩即喘非息,守喘则结;往来有迹即非息,守气则劳,不合于道,即非真息。凡为调息,外气不入,内气不出,绵绵不绝,密密而行,微微而下,呼不冲心,吸不冲肾,往来无形,存忘自知。无声无臭,不涩不滞;勿忘勿助,若忘若存。神气相依,心息相含,情境俱消,无意无心,无固无我,则神自返而息自定,水火交媾,呼吸含育,一阳来复,为命之蒂,是为胎息,是为真息。息有一毫之于不定,命非己有。
凡调息时,先以鸿毛置近鼻孔,息之出入鸿毛不动为真者也。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意无所虑。如此调息,寒暑不侵,蜂蜇不毒,寿二百岁,邻于真人。然则呼吸当明节序,上文即言调源呼吸。盖呼吸节序者,如精生时当用摄精之呼吸,如药生时当用采药之呼吸,如药归炉当用封固之呼吸,如起火时当用起火之呼吸,如退符时当用退符之呼吸,如沐浴时当用沐浴之呼吸,如归根时当用归根之呼吸。欲知金丹始终,全仗呼吸成功,故有逐节次序,不可不明之也。
定静论
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心有主则静亦定,动亦定。静时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去人欲存天理,尽天理之极,无人欲之私,则定无不定,而静无不静,静定所以致中。《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一身上下四方百脉之总会。而真意、真精、真炁、真神之出入,是此义也。虚灵不昧,中之蕴也;常清常静,中之境也;若有若无,中之妙也;无过不及,中之体液;致虚守静,忘无可忘,中之极也;喜怒哀乐将发未发、忽发之际,中之时也。邵子曰:“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此求中,则元关一窍得矣。
欲定静必守中,守中而散乱昏沉,即不能定静必也。散乱则放下,昏沉则提起,不昏沉,不散乱,适胁乎其中,则自然定静矣乎!
守中宫,调祖炁,目反现,耳反听,舌抵上腭,呼吸深潜,心神常定,则五炁朝宗。忽焉灵光自朗,虚室生白,此其验也。
定静自然,神与炁交。人身之炁,升降随从呼吸,呼吸本根即是关元,在外则为出入,在内则为升降,吸则为入为升,呼则为出为降。心者呼吸之主,呼吸无主,神炁不交。一心炼息守元关,则心息相依;一灵常与炁相随,则神炁相守。 气血循环,原应周天之度,动中不觉也。一定静,觉脉络骨节间,升降如潮应,分毫不爽。自尾闾逆上泥丸,自泥丸顺下丹田,任脉交流,河车转运,皆由定静中得之。
养气歌
养气修道最为真,人能常静息归根。
天地气动能产物,男女气满可成真。
人妄正气被天夺,人静天地气送人。
气满四体为仙佛,气衰则死做鬼身。
气充肝顶三华聚,优钵菩提众花新。
气充心鼻诸佛现,灵透虚空法眼明。
气充脾肺七宝显,八宝蟾光遍体盈。
气充肾腹漕溪运,明珠献现黄河清。
气充十方万派朝,神通变化道已成。
阴跷论
夫阴跷者,奇经名也。此脉一动,诸脉皆通。盖先天一阳之炁发动,采之惟在阴跷为先。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根,曰丰都,曰鬼户。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天谷,下通涌泉,真炁聚散俱在此脉。能知此者,天门常开,地户常闭,周流一身,贯通上下,真气冲和,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云“天根地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强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清浊论
伍子曰:先天至精,静极自动,其炁至足而源自清,为真药物。则元神灵觉,即能和合,以觉合觉,随而采取,随而烹炼。无世缘念想,用功一刻即长黄芽一刻,则金丹可就,而仙佛可冀也。若念缘尘想,拟议习染,而后天之精因之以生,统是后天思神所致,此源之浊,弃之不用,则真炁不足而黄芽不生,乃生死可必也。或有水虽自动,而其源亦自清,则元神灵觉,虽觉不正,觉堕于尘缘习染,转为后天思神所摄,则源不复清真而用亦无成药之理。盖水源之清浊,而元神亦自知,静时神炁合一,动时神炁合一。且其神炁,同静同动,而其时至神亦自知。动不外驰,犹然合一,非清而何?动而外驰,逐妄为二,元神一驰,精炁亦驰,元神一染,精炁亦散,非浊而何?所谓“开口即乖,拟议即错”是也。如此辨得水源清浊之真者,而用则知药物清浊之真矣。夫清炁合天之本体,而后用之,与天合德,可为天仙矣。若有一毫行不能妙,同与地德,正为地仙矣。有志于天仙者,不可不辨之也。
十要歌
一要闭口三分道,行事举步守玄门。
二要先守养命宝,精神气血贯身盈。
三要一点心无念,不挂尘垢半毫分。
四要依时行坐卧,万法归一气归根。
五要冲转漕溪路,运行三关落黄庭。
六要采取灵丹药,抽添老嫩要辨清。
七要安排入鼎炉,灵胎长养婴姹成。
八要出入能变化,紧管三年最留心。
九要孩儿三岁满,还要加功养几春。
十要周圆儿长大,劝娘还未放儿身。
化无能化空色相,虚空朗彻不见形。
不生不灭不来去,慧归禅定月孤明。
待等此时无妨碍,天地有坏我无倾。
十年工
一年守养心王伏,二年精漏居丹田。
三年经极能采取,四年明心见性圆。
五年光明神通大,六年二女口开宣。
七年一身成至宝,八年原人化金莲。
九年纯阳菩提熟,十年还乡居斗天。
任督论
盖人能通任督二脉,则阴阳二炁融通,故一身百脉皆通,何有疾病?自然长生永不死矣。且鹿能运尾闾一关,则督脉三关已通,故一身诸脉俱通,无有疾病,惟以永年长在世矣。犹言鹤龟二物,鼻息俱通任脉。论其三物,寿有千岁,何况人乎!而修道也,既转法轮以运慧命,岂有不长其寿者?而无不成其道也。若要通此二脉者,须得后天、先天二炁俱足,发生旺行,则此二脉而能通也。若无此二炁发生者,万不能通也。
元炁论
所谓可与天地合德者,且元炁喻众星,而下田喻北极。按元炁用火候,自下田发生起,从督脉而升至上田,而转由任脉而降,归下田而止,吹运息数三百六十也,喻众星运周天,自北极朝拱起,从黄道而行至南极,而转由赤道而返归北极而止,往来度数三百六十也。圣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得众星朝其拱”,合此义也。盖天地定位,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自冬至后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进七千里,计一百八十日,阳升到天,太极生阴也;自夏至后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退七千里,计一百八十日,阴降到地,太极生阳也。人身心肾相去八寸四分,阴阳升降,与天地无二等,故曰合德也。
可与日月合明者,而元炁有动静衰旺,喻日月往来盈亏。且日者,每昼夜行一度,每年行一周天。自冬至后,日出辰初五十分,日没申末五十分,阴中阳生,自南而北,其日渐长。至春分时,日出卯正,日没酉正,阴中阳半,南北均分,昼夜相平。到夏至长足,乃寒为暑也。自夏至后,日出寅末五十分,日没成初五十分,阳中阴生,自北而南,其日渐短。至秋分时,日出卯正,日没酉正,阳中阴半,南北均分,昼夜相平。到冬至短足,乃暑为寒也。元炁运行,喻日长短,周而复始,其理一也。夫月者,每昼夜行十三度,每月行一周天。自朔与日并起,月行之速,而度渐离,借日渐明,比炁初生。至初八日,阴中阳半,自为上弦,借日光半,比炁长半。至十五日,阴尽阳纯,与日相对,自为月窟,其光盈满,比炁候足。至廿三日,阳中阴半,自为下降,其光退半,比炁衰半。至三十日,阳尽阴纯,与日合璧,自为月晦,其光衰完,比炁衰极也。故吕祖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日月轮”,合此义也。人身阴阳动静盈亏、升降运行,与日月无二理,故曰合明也。
且元炁运行,有寒热温凉,喻四时节序,分春夏秋冬,如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年。则时当春者,阴中阳半,其气变寒为温,此时元炁不足,是为药之微嫩,而用沐浴温养真阳,以化寒阴,时无可采也。则时当夏者,阴尽阳纯,其气变温为热,此时元炁充足,是为药之当令,而用武火吹逼,真阳自然上升,时当正采也。则时当秋者,阳中阴半,其气变热为凉,此时元退回,是为药之肃杀,故用沐浴收养其本,则阴气方退,阳气不泄也。则时当冬者,阳尽阴纯,其气变凉为寒,此时元炁潜伏,是为药之归根,故用沐浴温养其源,则阴气尽极,阳气复生也。此乃火候合四时之节序也。
火药论
且佛宗所谓有善于行火者,即药因无形而生有形之象,而火自有形用于无形之机,当效真人呼吸之息处,方和玄妙机,周天之火也。故药自虚无而生,火自虚无而用。歌云:“用火玄妙兮,如有无形”,合此义也。
进退论
盖进火者,进其阳火,后天气吸也;且退符者,退其阴符,后天气呼也。盖先天炁生旺之时,因后天呼吸升降,焉得一息而运转乎?虽然炁满任督自开,若是一息运转,不合周天之道,则其脉络关窍阻塞闭处,不能尽通,故有三百六十息数。然后天气吸,成先天炁升,是谓进阳火。盖后天气吸极回呼,则先天炁随呼回降,是暗退阴符。古云:“可升之时,而无可降之理”,须用神意抱住先天炁之回降,息其后天吸进之气,任其自呼之极再吸,是暗息阳火。如此一吸一呼,二百十六息,升至于天,是采取进火也,到午沐浴,养至炁旺。然后天气呼,则先天炁降,是谓退阴符。盖后天呼极回吸,则先天炁随吸回升,是暗进阳火。古云:“可降之时,而无可升之理”,须用神意抱住先天炁之回升,停其后天呼退之气,任其自吸之极再呼,是暗停阴符。如此一呼一吸,一百四十四息,降至于地,是烹炼退符也。斯为周天进退火候也。
文武论
且文火者,有温养文火,有导引文火,有扯摄文火也。且武火者,有采提武火,有吸升武火,有呼退武火也。不文火者,比文重些也;不武火者,比武轻些也。用文兼武者,先用文引,后武逼之。用武带文者,先用武催,后文调之也。
行住论
盖行住起止者,须合真意观照也。行则采取,如是即运息以合神炁之真意也。住则封固,如是即停息以伏神炁之真意也。起则采封之后,真意运息,合神炁于十二时中,子时而起火也。止则象闰之候,真意停息,合神炁于下田本根,还虚而止火也。此乃小周天之火,兼升降二候而言也。
阴阳论
夫阳者,乃下田发生元炁,名曰真阳,又名真铅。用进火之法,升上乾顶,是为阳火,即还精补脑也。且阴者,待上田发动元神,名曰真阴,又曰真汞。用退符之法,降下坤田,是为阴符,即以汞制铅也。统而言之,即阳阴升降周天也。盖一升一降者,莫非一阳、一阴、一炁、一神耳。故冲虚子曰:“欲修大道,理无别诀,即是神炁二者而已。”夫升则为炁,而降则为神;升则为阳,降则为阴;升则为火,降则为符。
采炼论
采者,采肾中之元炁;炼者,炼心中之元神。老者炁衰勿采,嫩者炁微勿取。当时者,阴极阳生待当旺时,即采取升上乾宫;而阳极阴生待当旺时,即烹炼降下坤田,温养沐浴。且采取烹炼,武火也;而温养沐浴,文火也。
沐浴论
且论周天十二时中,子、午、卯、酉为在中田,而用温养。真阳真阴生旺盛时,专论其体也。所谓元炁运周天时,若得中和,去其武火,须用文火熏蒸默行,若仍用武火,则元炁运行被武火逼散,故有卯酉之喻,而不行火,专论其用也。古仙所谓“卯酉沐浴,得其中和,不行武火”,非真不行,及其明也。且进火、退符者,即调其沐浴之冲和神炁也。夫沐浴者,即真空虚无之景,在身中验之,暖气温温,瑞气融融,一派天然真火,氤氲熏蒸默行,古仙所谓“温温铅鼎,光透帘帷,不寒不热,无思无虑,不识不知,如醉如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此谓沐浴之其景象也。
刚柔论
刚者阳气,柔者阴性;刚者武火,柔者文火。是以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发生,充塞天地,正中间时,配合道义而善养之,运转法轮,性命合一,结成牟尼,得归真空,是为尽性了命之功。然则刚阳之气发生,须用阴柔之性制伏,阳受阴制,则有收敛坚固之体;阴得阳伏,则有安心立命之所。刚柔相济,阴阳相合,武火锻炼,文火温养,运行周天,乾坤交媾,战退群阴,变成纯阳,是为取坎填离之义。且论文武刚柔之义,武不过刚,文不过柔,太刚则躁,太柔则懦,要知刚柔归于中正,方得文武二火合宜矣乎。
十逍遥
一次逍遥药归炉,十方朝拱拜北辰。
二次逍遥二脉通,八脉又通病离身。
三次逍遥舍利成,光透重重照原人。
四次逍遥九窍通,百花齐开钟鼓鸣。
五次逍遥蟾光见,黑夜光明如日临。
六次逍遥四智明,诸佛聚会闹盈盈。
七次逍遥六通灵,过去未来尽知闻。
八次逍遥见三身,五色金船去来迎。
九次逍遥五眼明,三界如观手掌纹。
十次逍遥虚空去,常替如来念真经。
下有无数更逍遥,难泄分明纸上存。
十修行
修行要修第一清,清净无事道便生。
修行要修第一闲,闲无烦恼出红尘。
修行要修第一能,能降龙虎心意平。
修行要修第一奇,奇显千变万化形。
修行要修第一乐,乐极乘鸾跨凤升。
修行要修第一高,高升都斗坐上乘。
修行要修第一真,真金巍巍丈六身。
修行要修第一贵,贵为天上天下尊。
修行要修第一宝,宝满遍身显灵人。
修行要修第一好,好人好心做真人。
又要百事都修极,人不能行我能行。
九年歌
勤工必故行九年,四时参禅念真经。
一年发辉光明见,二年开悟妙道成。
三年性通漕溪转,四年铁锅射透明。
五年开花结圣果,六年婴儿得成亲。
七年变化神通大,八年五眼遍曌临。
九年赴会朝都斗,母子团圆笑盈盈。
金朝得见娘生面,重放莲花片片新。
三乘九品莲位定,功行两全坐莲花。
魔怪歌
修道先须学炼心,心不清净魔侵神。
故言无妄不生魔,无静原来道不生。
见怪不怪怪自亡,见魔不魔魔灭根。
见道不道道多化,见化不化道圆明,
阴多阳少生怪魔,阳多阴少仙佛成。
眼见美女奇异色,十分打动要淫人。
千般仙景无量数,万种佛台宝光明。
诸佛金童来迎接,声声接你上天庭。
有时满空仙佛往,有时莲花朵朵新。
千变万化魔无数,原来自己心化成。
三藐论
且夫大药过关者,即释氏所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也。发者,一阳发生也;阿者,丹田真精也;耨者,莫生杂念也;多者,采炼修聚也;罗者,真阳满足也;三藐者,三现阳光也;三菩提之心者,采取真阳,过后三关,上升泥丸,下落黄庭,与心神合也。按《悟真篇》曰:“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合一义也。盖心中之阴神,得肾中之阳炁,如磁石之吸铁,如水银之得铅,相亲相恋,不驰不散,和合镕化,凝结成团,则识心渐死,而佛性渐灵,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则妄念绝无,正念自存矣。
调息论
且夫人之修仙者,用功口诀则有五乘也。初修人仙行功口诀:“清净无为,调息养生,流通气血,苏畅周身,阳长阴消,却病延年,自然之理。”按吕祖云:“人之气血本流通,营卫阴阳百刻周。岂在闭门学行气,正是头上又安头。”盖人身上下左右正经十二,奇经八道。两手三阳之脉,自手至头,各长五尺,共得三丈;两手三阴之脉,自胸至手,各长三尺五寸,共得二丈一尺;两足三阳之脉,从头至足,各长八尺,共得四丈八尺;两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腹,各长六尺五寸,共得三丈九尺。男阳女阴,两跷由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共得一丈五尺。前任后督两经,由腹环背,各长四尺五寸,共得九尺。统计周身正奇经脉,十六丈二尺。
盖天一日昼夜十二时,每时八刻,每刻十五分,加闰四刻,共得百刻,共计一千五百分。合人之气,出呼入吸合为一息,共十二时,计万三千五百息。出入一息,脉行六寸,每一分时出入九息,脉行五尺四寸。每刻十五分,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则二刻三十分,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身之度。每一时一百廿五分,一千一百廿五息,脉行六十七丈五尺,为四周身之度。共十二时百刻,一千五百分,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得八百十丈,为五十周身度数。此乃呼吸之息,以定脉行之数。阴阳营卫气血流行,合昼夜百刻之详,分周身五十之度。
前有三宫之府,泥丸、绛宫、黄庭,为神气栖泊之所;后有三关之窍,尾闾、夹脊、玉枕,为神气通畅之路。如调息行宫,须臾不离,每日所长元炁,六黍有奇。调之一月,所长元炁共得二铢。调之一年,所长元炁共得一两。此言常人呼吸出入,以喉而论。
自一岁至二岁半,所长元炁共六十铢,一阳生乎复卦。至五岁足,又长元炁共六十铢,二阳生乎临卦。至七岁半,又长元炁共六十铢,三阳生乎泰卦。至十岁足,又长元炁共六十铢,四阳生乎大壮。至十二岁半,又长元炁共六十铢,五阳生乎夬卦。至十五岁足,又长元炁共六十铢,六阳生为乾卦。盗天地三百六十铢之正炁,禀父母二十有四铢之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铢,以全周天之造化,而为一斤之气数,即《易》所云:“利见大人,君德之象。”斯时之际,纯阳既备,微阴未萌,精炁充实,如得师指修炼性命,立可成功。
自此以后,情欲一动,元炁即泄,不知禁忌,贪乐无休,每岁所耗元炁八铢。如是推算,自十七岁起,至廿四岁时,共得八年,以耗元炁六十四株,应姤卦一阴初生。品物咸章,淳浇朴散,去本未远,履霜之戒,已见于初。若勤修炼,则阳将还,所谓不远而易复矣。自二十五岁至三十二岁,如此八年,亦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遁卦,二阴浸长,阳德渐消,欲虑蜂起,真源流荡,血气力刚,志力果敢。若勤修炼,则基建筑,所谓不力而易成矣。由三十二岁而至四十岁,于是八年,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否卦,天地不交,阴阳各分,阴用事内,阳失位外。若勤修炼则危者可安,而亡者可保。由四十一岁至四十八岁,于是八年,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观卦,二阳在外则阳德微,四阴在上行而阴气盛。若勤修炼,抑方盛之阴柔,扶向微之阳德。从四十九岁至五十六岁,如是八年,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剥卦,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返乎下,阴气横溃,阳气仅存。若勤修炼,如续火于将穷之木,若布雨于垂槁之苗。从五十七岁至六十四岁,如是八年,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坤卦。天地父母元炁三百八十四铢,耗散已尽,纯阴无阳。若勤修炼,则阴极而能复其阳,知死中而得反其生。如不然者,呜呼死矣。
若夫至人,呼吸出入以踵而论,出息细微上至天根,入息绵密下至月窟。邵康节云:“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若论出入细绵息状,先以鸿毛置迎鼻孔,呼出吸入不动为真。如是调息,一呼一吸,脉行九寸。且每一时一百廿五分,一千一百廿五息,脉行一万一百廿丈,每周身脉十六丈二尺,分实六百廿五周身。每一昼夜共十二时,营卫阴阳共行七千五百周身,所长元炁共得十黍。如是调息,须臾不离,至于十日,所长元炁共得百黍,即一铢也。若人至十六岁,元炁充足有余,至十七岁一年满耗元炁八铢。如是调息,须臾不离,至八十日,复还一年元炁八铢,仍得斤数,而采大药,即行大周服食金丹,则成人仙。
至十八岁,二年满耗元炁二八十六铢。如前调息,须臾不离,百六十日可复元炁二八十六铢。如是而论,人增一岁,元炁耗八铢;调息行功,年多一岁,加功八十。勤行不怠,复还八铢,自十七岁至廿四岁之人,所修每年耗元炁八铢,共耗八八六十四铢。调息行功,须臾不离,而至六百四十日,复长元炁八八六十四铢。自廿五岁至三十二岁之人,所修共耗元炁一百廿八铢。调息行功,须臾不离,而至一千二百八十日,复长元炁一百廿八铢。自三十二岁至于四十岁之人,所修共耗元炁一百九十二铢,调息行功,须臾不离,至于一千九百廿日,复还元炁一百九十二铢。自四十一岁至四十八岁之人,所修共耗元炁二百五十六铢,调息行功,须臾不离,至于二千五百六十日,复还元炁二百五十六铢。自四十九岁至五十六岁之人,所修共耗元炁三百廿铢,调息行功,须臾不离,乃至三千二百日,所还元炁三百廿铢。自五十七岁至六十四岁之人,所修共耗元炁三百八十四铢,所得天地父母元炁斤数俱已耗尽,复返于坤,纯阴用事,阳气未萌。若勤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知穷上而能返下,革柔为刚,返老为童。调息行功,须臾不离,乃至三千八百四十日,所还元炁三百八十四铢一斤阳数,补足乾元之体,如十五岁之童。采得大药,行其大周服食金丹,则成仙矣。
予有一联曰:“三教修道,惟在息中求天机,一句道破无言说;一心行善,何忧仙不成我任,三界善游乐逍遥。”《感应篇》云:“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道经云:“若不立身行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盖道之与德,如鸟之与羽;则行之与功,如目之与足。若缺一者,即无用矣。钟离祖云:“有功无行如无足,有行无功目不全。功行两圆足目备,谁云无分作神仙?”所谓修道必先行善,然后成仙所可望也。噫!如此而言,我犹不信人寿同登六十四岁,为何生下死去,以至八九十岁,该不可定,此是何谓?答曰:予之所论,惟在天道方面一边,人之生死大事,非并天理气数,因果报应,言在其中矣。凡人生初,父母交合,不得真阴,不能成孕。且真阴乃前世与父母有恩冤之魂,此魂一到,父母交则成孕。此阴不到,虽交亦不成孕。盖此阴魂,前世修善作恶等事,而与天理气数相应。生下之时,【囗力】地一声,性命各分。所禀气数深厚,则得福寿康宁,富贵嗣兴;所禀气数浅薄,则受夭病残病,贫贱孤独。可照命书推算,一定不易之道。若后为人大善大恶,则算其命,就不中矣。
此阴若是前生多修,而与父母有恩有缘,生下为人,康泰无灾,孝悌忠信,正心无私,荣华富贵多寿,扬名后世,只所禀气数厚也。此阴若是前生少修,而与父母有冤有仇,生下为人多病身弱,忤逆不孝,不悌不忠,败家行凶少寿,以致父母恼恨不安,财命二化,人家冤怒,只所禀气数薄也。此皆天理昭彰,善恶因果,报应分明,在于一切经忏果报等书,讲得明白,使人可看,非予捏造。故道书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理之固然也。
道魔歌
道高一尺魔丈生,道不高来魔不兴。
身若无道魔不起,人若无魔道不成。
道魔原来同根发,道无魔来不成功。
任他千魔总不改,万魔不退方可成。
火候论
盖火候有逐节次序者,即使呼吸之火,依时更变,当用则有候也,不可一概而混言之。如初调养本源之时,则当用调源之呼吸;如是调至精生之时,则当用摄精之呼吸;如药产生之时,则当用采药之呼吸;如药归炉之时,则当用封固之呼吸;如进火之时,则当用进火之呼吸;如退符之时,则当用退符之呼吸;如沐浴之时,则当用沐浴之呼吸;如归根之时,则当用归根之呼吸。金丹始终全仗呼吸成功,故有逐节次序矣。
夫调源之呼吸者,即用调源之文火也。先须舌住上腭,口闭牢封,甘露生候满口咽下,身正腰直,不偏不倚,心正意诚,勿忘勿助。神守黄庭,不执着相,即心之下,乃肾之上,八寸四分之中,一寸二分之内,名曰腔子里,乃心肾往来之路,为水火既济之乡。用眼虚察,凝韵内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上不冲心,下不冲肾。微微而上,至于天根;微微而下,至于月窟。天根者,山根也;月窟者,丹田也。康节师曰:“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凡调呼吸之气,必由山根而出入,至于丹田而回转。故禅师曰:“吾身无孔笛,颠倒两头吹。”久而行之,或分开两腿,从两膝下到足大趾,转入涌泉,而过足跟,循足湾上,而到尾闾,合作一处,直至夹脊关上,随分两臂而行,循手外侧至于手背,转过中指,循行手掌,而到手湾,至于肩井,并行耳后,上至玉枕,合为一处,上脑至顶。复下明堂,而到上腭,以舌迎之,仍至丹田,此谓一字法门。庄子曰:“真人之息以踵”,即调息深深之义,即合此一字也。
半有半无,若亡若存,时时调和,刻刻无间,气机自然流转,骨节自然疏通。古云:“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合此义也。久行纯熟,不觉丹田内动,炁发窍开,阳物勃然外举。若不煅炼,则精必溢出矣。当用摄精之呼吸者,即用火之摄归也。回光返照龙宫。凝神入于炁穴,以我真意宰之,用我真息摄之,念念在兹,息息归根。此时神气将交未交之时,炉中之神,依乎元炁。以丹田为炉,以阖辟为箱,以意定而为火,以息嘘而为风,绵绵密行,默默熏蒸。镕灼一时,阳物自缩,漏尽之资,化为之气,归于炉中。寂然不动,放心安容,依然无事,此乃武火之功也。盖武火摄归者,用我呼吸之气,必从阴跷相迎,摄彼真气归源,而不离乎真意,而为之主宰矣。故要一意驭乘二炁,则鼓舞摄归,总在意之能耳。盖炁发生之时,原是下流顺出,故用呼吸摄之。若不借呼吸消息之鼓舞,则一神而难摄,而炁亦难归。必须神气兼用,而炁自归炉矣。
精炁既归,神炁已交,阳气方定,又当忘息忘意,用文火养之。不息而嘘,不存而照,但忘息即不能以火薰之,而用息即是不忘。息无不泯之谓嘘,欲嘘不觉之谓忘也。但忘意即不能以神照之,而用意即是不忘。意无不存之谓照,欲照不悟之谓忘也。忘2照,一而二,二而一也。息随意嘘而存,存而嘘也。当忘之时,其心湛然,未尝不照;当照之时,纤毫不立,未尝不息也。忘照纯一,意息无双,自然清净虚无合体,我不知有身,身不知有我,是为真忘、真照、真息、真嘘之文火也。文火既足,夜半忽然药产神知,光透帘帷,阳物勃然而举。当用武火采取,存神用息,逆吹归源。药既归源,当用文火封固,不令药之外驰,不息而嘘,不存而守,封固温养,即正子时沐浴。
待养候足,不觉药产之景又到,即起周天之正子时,当起武火采取上升,运行周天。先用文火柔引,后带武火催逼。到卯沐浴,仍用文温,待至生旺,仍用武升。至午沐浴,仍用文养,待至生旺,退符烹炼,武火吹降。至酉沐浴,仍用文温,待至生旺,亦用武降。至于归根,即亥末子初时,仍用文温,即闰余候,但炼亡照顾封沐归根,俱用文火温养之法。而采取交媾,周天升降,俱用武火烹炼之法。然阳生所谓活子时,而药产谓活子时,两段工夫当明次序。周天运行火候,谓周天之正子时。用火调药炼药,谓养火之活子时。
然而候者,亦非一说。不论阳生乃之药产,但有炁动即为一候,以神用炁又为一候,此乃神炁会合二候。又曰阳生而为一候,则其药产又为一候,此乃药炁生时二候,故曰二候采牟尼也。药炁既采,往外用武采归炉中,则为一候;药炁既归炉中,用文温养封固,又为一候,亦曰二候采牟尼也。升、降、沐、浴,谓之四候。总谓之六候,此乃周天十二时功所用之六候也。候法虽多,亦不必执着,不过是阳生调药产时节,采归运行子午卯酉归根即是也。然其中候法,亦要明白。当用呼吸更变文武火之时候,若不明白,则文武火不能如法。
所谓火候不传者,非不传也,即此难言也。夫火是火而候是候,不可混一而言之也。盖候既有六言,而火当有三说。一曰后天呼吸之火,古仙所云起火、进火、引火、催火、逼火、行火、止火时也;二曰先天元炁之火,上圣所云运火、取火、提火、坎火、坤火、水中火、炉中火是也;三曰先后神意之火,高真所云凝火、入火、降火、以火、移火、离火、心火是也。凡呼吸之火,能化饮食之谷精而助元精;凡神意之火,能化元精而助元炁;凡元炁之火,能化呼吸识神而助元神;凡元神之火,能化形骸还虚而助大道。盖修仙者,成始成终,皆承火之力,以登大罗之金仙。所谓火者,故有逐节事条,岂可执一而言之也!在学之者,自当明白耳。
十字文
学道人,求出世,先求无事。
过去事,现在事,心不提起。
未来事,也不可,思前想后。
去恶心,除妄念,须行忍辱。
扫贪嗔,灭痴爱,要用慈悲。
眼不可,看四方,闭目存神。
耳不可,听人言,养耳凝韵。
鼻不可,分香臭,调息和平。
舌不可,贪滋味,咬牙抵根。
心不可,起妄想,定住玄门。
意不可,有颠倒,吊在双林。
身不动,水朝元,精还实足。
心不动,火朝元,气满神圆。
性不昏,金朝元,魂藏梦绝。
命不沉,木朝元,魂定淫忘。
意不散,土朝元,金丹成就。
闭目曌,上田久,神足清宁。
中田久,心明朗,气得长生。
下田久,阴化阳,春和物新。
休好胜,休习能,休赌力食。
食有忌,空心茶,黄昏饱饭。
忌生硬,忌寒辨,少吃咸酸。
忌朝酢,忌晚姜,大忌香油。
忌茄茮,忌瓜杏,少吃菱荠。
休多饱,休饥寒,休提重物。
休烦恼,休喜乐,宽心和意。
切不可,忙吃食,性急如火。
走要缓,静低头,四面不看。
立要直,莫久停,慢慢坐下。
坐要正,莫硕都,齐脚敛手。
卧要躬,莫仰覆,靠首搭腹。
切不可,行死工,硬做硬坐。
若多走,气力散,伤筋损骨。
若多立,手足虚,伤精损神。
若多坐,血不和,伤皮损肉。
若多卧,气不转,伤肺损心。
最大忌,多死卧,神昏梦乱。
最大忌,走远路,筋骨伤损。
最大忌,多讲话,散气耗神。
最大忌,劳苦坐,死靠滞塞。
七言歌
行住坐卧四字勤,全在不离定玄门。
总要死心学无事,还要先养己身盈。
身体康泰在后坐,静修性命稳功程
修性若还不修命,虽有功按病魔侵。
嘱咐世人牢牢记,性命双修要留心。
先天精失后天补,后天补足可修行。
先天气失保后天,后天气足可养神。
先天神失后天守,守得后天先天生。
得此三真休寻外,无仙修养便为真。
若然三宝能守足,万邪不敢到家门。
气足不思鲜美食,精足不思美娇淫。
神足不思安床睡,自然三宝变化形。
意定土安精化气,身定水安气化神。
心定火安神化虚,自然刻刻进功程。
功程到手候时来,时行时止得阳生。
一阳生来原是道,火降水升结为姻。
穿衣吃饭常来会,无字真经如车轮。
饥来吃饭冷穿衣,倦来安眠保全身。
做事悠缓心清净,六神和合保安宁。
虽坐不能断思想,玄妙菩提不能生。
虽卧能断百思想,玄妙菩提时时增。
虽住人安心不安,真经全然无转轮。
虽行体动心不动,真经棙棙不绝声。
行住坐卧全取定,还要心宽养精神。
有时身劳心难劳,思虑不断神难清。
饮食不节身昏重,声色不断心不明。
心不能明神不化,神不能化道不成。
故要有为皆断绝,单求方才一点灵。
穿吃闲忙时常对,依时静坐定南针。
子时向北守心坐,午时向南定玄门。
卯时要朝东方坐,西时向西采真经。
真经须要知老嫩,求师口诀指分明。
刚柔配合与升降,封固调养要说清。
清结丹源多静养,保守十月可产生。
产生出定速归原,哺乳三年可离身。
三岁小儿多照管,管至八九略放心。
再管日后身长大、儿能产子化众生。
千百化身无其数,还未夸口好称英。
恐有强神魔鬼敌,再宜收炼一处形。
化无所化成光体,不怕妖魔鬼怪精。
与天同体还不灭,万古常存如日明。
天有混沌地有崩,佛在天外光更新。
欲求仙佛性要安,瞋怒大醉或为先。
此事原来伤丹药,防失精神坏先天。
又要八节调和乐,做事行动宜缓闲。
发宜多梳气宜敛,齿宜抵叩津宜咽。
饥宜梳头饱洗浴,饮食寒热作定先。
春月少酸宜吃甜,夏宜增辛戒苦寒。
秋宜省辛咸为便,冬宜吃苦戒咸酸。
季月少酸甜略戒,自然脏腑保平安。
春寒莫要棉衣薄,夏月汗多换衣先。
秋冬渐寒衣加添,四季调和避风前。
唯有夏月最怕寒,冷水瓜果忌口边。
一切无味少吃好,薄粥淡饭寿可延。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元。
醉后强饮饱强食,此人患多病连年。
以上生道并延寿,再修清净养为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