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帝坐明堂觀八風,喜從正位怕從沖,
邪虛晝發民多病,強弱中間論不同。
夫八風者,八方之風也。太乙移宮之日,天必應之以風雨。是日也,黃帝坐於明堂之中,以察其災祥之變,與岐伯天師從容問答,著之於經,垂法萬世。其見於經者,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風從正北方坎位來,名曰大剛風。立春日移居天留,風從東北方艮位來,名曰凶風。春分日移居倉門,風從東方震位來,名曰嬰兒風。立夏日移居陰洛,風從東南方巽位來,名曰弱風。夏至日移居天宮,風從南方離位來,名曰大弱風。立秋日移居玄委,風從西南方坤位來,名曰謀風。秋分日移居倉果,風從西方兌位來,名曰剛風。立冬日移居新洛,風從西北方乾位來,名曰坼風。故於八節之日,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正位來為實風,主長養萬物;如從其沖後來為虛風,主殺,主害,傷人者也。其風晝發者,民多病,夜發者,少病,民皆睡也。強者氣實,雖有大風苛毒,不能害之。弱者氣虛,易於感邪,故經曰: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
善行數變莫如風,正邪衰微引賊攻,
內外淺深須要辨,治分三法是良工。
經曰:風者,善行而數變。又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故曰賊風。中風之病,多起虛弱之人,由外而內,由淺而深,有中血脈、中腑臟之不同。按《發明》云: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三治各不同:中血脈者病在表,宜汗之;中腑者病在裡,宜下之;表裡已和,宜養血通氣。
六經形症見於經,便溺如難屬厥陰,
對症主方求必中,勿輕汗下損元真。
《發明》云: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如減;內有便溺之阻隔,則從三化湯通利之。又按《機要》云: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其燥,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宜治在經,當以大藥養之,大秦艽湯是也。
按《內經·風論》,歷陳五臟與胃風之病,皆多汗而惡風。
體若虛羸易中風,挾痰挾火與邪通,
經分五臟須明瞭,脈症乖違即不中。
謹按經文《仁齋直指》所論,五臟與胃風之症與脈各自不同。
心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偃臥不能傾側,發熱失音。診在口,其色赤,故唇赤者可治。若唇上黑白青黃,乃心壞為水。面目停停時時慄動者,死。其脈浮而洪,宜小續命湯去麻黃、乾薑、石膏、杏仁,加白茯苓、生地、木通、黃連、麥冬主之。
肝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踞坐,不能低頭,目直視,嗌乾,脅下痛,諸筋攣急,頭目瞤動。診在目下,其色青,故青繞兩目連額微青面黃者,可治。若火勢青黑,其目一白者,死。其脈浮而弦,宜小續命湯去麻黃、乾薑、杏仁,加羌活、防風、黃芩、梔仁主之。
肺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偃臥,時咳喘息,胸滿短氣,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故目下及鼻四圍以至於口色白者,可治。若色黃,乃肺壞為血,與循衣摸空者,死。其脈浮而澀,宜小續命湯去桂枝、乾薑,加黃芩、梔子、蘇葉主之。
腎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踞坐,腰脊痛引小腹,面㾓然浮腫,隱曲不得。診在肌下,其色黑故耳,黑者可治。若視左右脅有黃點,面如土色,髮直、發黃者,死。其脈浮而滑,小續命湯去石膏、杏仁,加黃柏、細辛、附子主之。
脾中風者,多汗惡風,其症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不嗜食,腹滿,皮肉瞤動。診在鼻上,其色黃,故唇黃吐黃汁者可治。若手足青且冷,目下青者,死。其脈浮而緩,小續命湯去麻黃、杏仁、石膏,加黃耆、白芷、白芍主之。
胃中風者,頸多汗,惡風,其症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痞滿,張口喘息,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右關脈弦而緩帶浮,宜胃風湯主之。
火生於木木生風,風火原來共一宗,
治得火時風自散,不從標本只從中。
經曰:諸風振掉,皆屬肝木。蓋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身中則肝應之。風之從肝,自然之理也。自河間先生本諸《內經》作《原病式》,然後風從肝治,其義始明。古方用續命、排風治之者,乃火鬱發之之意也。河間用通聖散,仲陽用瀉青丸治之,乃風淫所勝,治以辛涼。今之論者,乃謂古方之所治者,真中風也;河間之所治者,類中風之病也。豈理也哉!謹按經云: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中者謂少陽相火也。膽為少陽相火,肝之從火,其義甚明。
風從火治理須明,亦有脾虛被木侵,
濕則生痰與風似,莫將中氣作風稱。
真中風者,風自外入也。知八風之變,從虛而入,初得之,其邪在表,故宜辛甘溫熱之劑以發散之,不使傳變深入於裡也,《金匱》續命湯、防風羌活湯主之。二三日後,邪入於裡,漸變為熱,通聖散主之。如脾胃不足,肝木乘之為風病者,此風自內出者也。宜補中益氣湯合建中湯加防風主之。如因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者,此即《內經》土氣之下,木氣承之,亢則害,承乃制之病,所謂土極而兼木化者也,宜攝生飲子主之。痰盛氣實者宜吐,稀涎散主之。氣虛者不可吐。
七情五志火相推,氣中如風火所為,
烏藥有方能順氣,蠟丸蘇合治顛危。
經云:憂喜悲恐怒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又云: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七情之病也。五志,心之志為喜,喜傷心;肝之志為怒,怒傷肝;脾之志為思,思傷脾;肺之志為憂,憂傷肺;腎之志為恐,恐傷腎。此五志之病也。七情五志皆不可過,氣過而有餘便是火。故河間云: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人有中氣卒倒者,目閉口合,痰涎壅塞,有似中風之狀,但不瘈瘲搐掣耳,急用蘇合丸灌之,待其蘇甦,烏藥順氣散主之。
四肢痿弱狀如癱,莫作風邪一類看,
病屬肺經多燥熱,欲求治法問東垣。
丹溪云: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症。其昏惑、瘈瘲、瞀悶、冒昧、暴病、鬱冒、矇昧、暴瘖、瘈昧,皆屬於火。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於土。悉是濕熱之病,當作諸痿論治,若以中風之法治之,寧免虛虛之禍乎?宜東垣清燥湯、健步丸主之見痿病。
風淫平治以辛涼,今古相傳續命湯,
辛熱過多能助火,不如通聖泄青良。
經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蓋木之味酸,辛勝酸;木之氣溫,涼勝溫。此五行相制之理也。古今所錄治中風者,皆以小續命湯為主,有桂、附、乾薑辛熱之藥,雖有黃芩、石膏,如一杯之水,豈能勝車薪之火哉?惟云風從汗散,初則服之,以發散風邪則可,如常服之,寧不助火為變耶?自河間、仲陽深得經中之意,以通聖散、瀉青丸為治火瀉肝之主,乃治其本也。
初中風時發散宜,小柴胡湯合桂枝,
便溺阻隔搜風取,調養無如大補奇。
《發明》云:中風主治各不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加減;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今按《機要》云:治宜少汗,謂中風之病;有汗惡風,續命湯有麻黃不可輕用也。亦宜少下,謂風乃肝病,肝強脾弱,三化湯乃仲景小承氣以瀉痞滿實之藥,不敢妄用也。又不可利小便,謂中風有自汗,則津液外泄,小便自少,此東垣有五苓散之禁,恐重亡津液也。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斯為無疾人矣。風而挾虛,理宜補養,仲景治風虛、腳氣,用八味丸,略露端緒。然秦艽湯、愈風湯雖皆有補血之藥,而行經散風之劑居其大半,將何以養血而益筋骨耶?故予主以小柴胡合桂枝湯,以代續命湯者,小柴胡乃足厥陰、少陽之藥,桂枝湯又治中風自汗之症藥也。經云:肝病者,大小便難,主搜風。順氣丸以代三化湯者,所以治風痹之病也;以十全大補湯代大秦艽湯、愈風湯者,取其養血益氣,收大補十全之功也。
中風之脈喜浮虛,浮緩而遲病易愈,
脾脈緩時空費力,小虛急數可嗟吁。
《正理論》云:風則浮虛。又云:浮脈而緩者為中風。《要略》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診人被風,不仁痿痹。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脈訣》歌云:中風口噤遲浮吉,虛小還當命必殂。《玉函》歌云:風疾脾緩空費力。
中風人在四旬逾,腎氣始衰榮衛虛,
肥者多痰知氣弱,瘦人多火血無餘。
《發明》云: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多有風疾,少壯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患氣衰而然也。按《內經》曰:人年四十則腎氣始衰,發班、面槁,加以縱欲,則不待四十而腎衰也。腎水既衰,火寡於畏,故風病生焉。肥人中風多屬氣虛,治宜六君子湯為主,加行痰散風利關節之劑,恐痰泥經絡也。瘦人中風,多屬血虛有火,宜四物加黃柏、知母以滋陰降火為主,則風自退也。又有肥人血虛、瘦人氣虛者,當以脈症辨之,不可拘泥。
癱瘓休將左右分,皆因血少不榮筋,
若將痿痹同條貫,誤殺閻浮多少人。
古書云:手足不遂者,左曰癱,謂屬死血也;右曰瘓,謂屬痰也。自予論之,癱瘓總是血枯之病,蓋為痰泥經絡,遂氣血不行以榮養其筋也。癱者,為手足木強難舉動也。瘓者,謂手足軟弱,雖能運動而無力也。癱者已成廢人,不可治也;惟瘓者,八味地黃丸主之。若痿痹之病,又不可與癱瘓同論。瘓與痿相似,瘓則口角流涎,語言謇澀;痿則無是病,但手足軟弱無力也。癱與痹相似,癱則木強難動;痹則遊走疼痛,乍作乍止也。痿與痹相似,痿則不痛,而痹痛也。治法各見本病,惟癱瘓宜大防風湯主之。
百病無如風最先,莫將雜病一般看,
中間惡症須詳察,勿被時人作笑談。
中風惡症,若口開手撤,泄血遺尿,眼合不開,或瞪目直視,汗出不流,吐沫氣喘,聲如鼾睡,面緋面黑,髮直頭搖,手足口鼻清冷,口噤,喑不能言,皆為不治之症。
治風諸方
《金匱》小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去節) 桂枝(去皮)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川芎(一兩) 杏仁(四十)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恁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此心、肺、脾、腎、肝之藥也。
心中風,去麻黃、杏仁、乾薑、石膏,加黃連、木通、生地、白茯苓、麥冬。
肝中風,去麻黃、杏仁、乾薑、石膏,加羌活、白芍、防風、黃芩、梔子。
肺中風,去桂枝、乾薑,加黃芩、梔子仁、蘇葉、知母。
腎中風,去石膏、杏仁,加細辛、熟附子、黃柏。
脾中風,去麻黃、杏仁、石膏,加白朮、白芍、黃耆。
又一方,無當歸、石膏、乾薑,有防風、防已、黃芩、白芍、熟附子,共十一味,名大續命湯,薑棗引。
胃風湯 治虛風症,不能食,腹脹滿,食飲不下,膈塞不通,形瘦腹大,惡風,頸多汗,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而腫,此因初飲食訖,乘風涼而得之。
白芷(一錢二分) 葛根 蒼朮 歸身(各一錢) 升麻(二錢) 甘草(炙,一錢半) 柴胡 藁本 羌活 黃柏(炒) 草蔻(各三分) 麻黃(不去節,五分) 蔓荊子(一分)
姜三棗一,煎。
防風羌活湯 治氣虛血虛挾痰者。
防風 羌活 枳殼 桔梗 川芎(各六分) 白芍(酒炒,一錢) 甘草(炙,四分) 白茯苓(七分) 陳皮 半夏(湯洗七次) 白朮 荊芥(各五分)
水姜煎。
無汗而拘急者,以此發之。服藥後無汗者,加麻黃(去節)一錢,蔥白三莖。
頭痛,加白芷、細辛各五分。
血虛無力,加生地黃、當歸各五分。
氣虛有汗,加黃耆、人參各五分。
口乾有熱,加柴胡、葛根、黃芩各五分。
四肢惡寒,加桂枝一錢。
風痰,加膽星一錢。
胸中多痰、滿悶,加竹瀝、薑汁。
搐掣,加白天麻、殭蠶(炒,去絲嘴)各八分。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諸症。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 大黃 朴硝 薄荷 連翹 麻黃(各五分) 石膏 桔梗 黃芩(各一錢) 甘草(一錢二分) 白朮 梔仁 芥穗(各三分) 滑石(二錢四分)
姜三片,水煎服。
如外有六經之形症,去黃、硝,隨六經加引導藥。
太陽經加羌活、藁本,陽明經加乾葛、升麻,少陽加柴胡,太陰加白芷,少陰加獨活,厥陰經加柴胡。
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痰盛入竹瀝、薑汁。
如內有便溺之阻隔,去麻黃、白芍,加赤芍。
如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去麻黃、硝、黃,加人參、牛膝以調養氣血。
此方治痢後鶴膝風良驗。
搜風順氣丸 治腸胃積熱,大便結燥,小便赤澀。此藥先通氣血,清熱潤燥,通利大小便。
車前子(一兩半) 白檳榔 麻子(微炒,去殼,另研) 牛膝(酒浸) 山藥(各二兩) 枳殼(麩炒) 防風 川獨活(各一兩) 郁李仁(去殼,另研) 大黃(酒蒸七次,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
如覺大腸微動,以羊肚肺羹補之。膏粱之人,大便結燥者,常宜服之,庶免風秘。老人虛秘最宜。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俱虛神效。
四君、四物加黃耆、肉桂是也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瀉青丸 治肝火之神方也。
羌活 防風 歸身 川芎 梔仁 膽草 大黃(濕紙煨等分)
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滾白水下。
補中益氣建中湯 治脾土不及,肝木乘之,以致中風之病。
即補中益氣湯合小建中湯加防風是也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烏藥順氣散 治中風卒倒。今人用之以治中風,乃先調其氣也。
烏藥 陳皮 枳殼 桔梗 麻黃 川芎 白芷 乾薑(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一方有白殭蠶。
水二盞,姜三片,蔥三根,煎服。
攝生飲 治一切卒中痰厥,初病即宜用之。
圓白南星(濕紙裹煨) 半夏(湯泡七次) 木香(各一錢半) 辣細辛 蒼朮(生) 甘草(生) 石菖蒲(各一錢)
上㕮咀,分二服,用水一盞半,姜七片,煎七分,乘熱調蘇合丸一丸灌下。如無蘇合丸,只以竹瀝、薑汁亦佳。
如卒中不省,以搐藥吹鼻,得嚏可治,不嚏者難治。搐鼻通天散主之。
搐鼻通天散 治卒中暴死不省。
川芎 細辛 藜蘆 白芷 防風 薄荷葉(各一錢) 豬牙皂(刺去皮,三個)
上為極細末,少許吹鼻中。
稀涎散 治中風,涎潮隔塞,氣閉不通。
白礬(生,二兩) 豬牙皂(去皮弦炙黃,四個)
為極細末,每服一二錢,溫水下,以吐為度。
大秦艽湯 治血虛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石膏 獨活 白茯苓(各一線) 羌活 防風 生地 熟地黃 白芷 黃芩 白朮(各五分) 細辛(二分半)
水煎,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
心下痞滿,加枳實一錢。
大防風湯 治氣血兩虛挾風熱而成癱瘓之神方也。又治痢後腳弱不能行者,名鶴膝風,有效。
白朮(一錢半,熟地) 防風 歸身 黃耆 白芍(酒炒) 杜仲(薑汁炒,各一錢) 附子(炮去皮) 川芎(各七分半) 羌活 人參 牛膝(酒洗) 甘草(炙各五分)
薑棗引。
調理風邪各有方,不如火艾最為良,
七年痼疾三年艾,如覺風來可預防。
凡治風疾,莫如以上發表、和中、治痰、調氣血諸方。然此可扶持疾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也。
凡風中脈,則口眼喎斜,宜灸聽會、頰車、地倉、左灸右,右灸左,各三七壯。
凡風中腑,手足不遂,宜灸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
如覺手足麻木,或不仁,或痛,良久乃已,此是中腑之候,宜求此六穴灸之。
凡風中臟,氣塞涎出,不語昏危者,灸百會、風池、大椎、曲池、間使、足三里、絕骨,立效。
如覺心中昏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將中臟之候,不問是風是氣,可速灸此七穴,可保無虞。
如素有風人,宜留意此灸法,此法能灸猝死。
凡人風發,可強忍,怕痛,不可灸。忽然猝死,雖灸無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