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小滿交來相火行,天時到此熱如蒸,
恆言壯火能消氣,豈識強陽傷弱陰。
按《素問》運氣:小滿後六十日為三之氣,少陽相火司令。天時至此,火熱大行,流金爍石,其氣如蒸。又以天地升降之理推之,四月純陽之月,陽氣盡出於地,謂之盛陽。夏至之後,一陰始生,其氣甚弱。陽強陰弱,水不勝火,腎虛也;火刑于金,肺虛也;心象離而中虛,熱則氣緩而不收,心虛也。是知暑熱之病,乃陰陽俱虛之所致也。
脈虛身熱暑邪侵,弦細芤遲脈可憑,
此是陰陽俱不足,真人生脈妙通神。
經云:脈盛身熱,得之傷寒;病虛身熱,得之傷暑。此傷寒傷暑之別也。傷暑之脈,弦細芤遲,皆虛也。愚謂弦細者,氣虛也,芤遲者,血虛也。《難經》云:熱則傷氣,故氣消而脈虛。脈即血也,未有氣虛而脈不虛者也。蓋腎主精,膀胱主津液,皆血之源也,謂之真陰,又名天一至真之氣。《易·繫辭》云:坎為血卦。其義精矣。然金者,水之母也。腎與膀胱之化源,肺、大腸實主之。夏月火旺,金被火刑,故腎之癸水絕於午,膀胱之水則絕於巳,而真陰之化源絕矣。孫真人立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謂四月建巳,丙火旺而辛金死,五月建午,丁火旺而庚金敗,故用生脈以瀉丙丁之火,補庚辛之金,使壬癸水之化源潛滋暗長於泉源之化也。
夏月身中有伏陰,食寒飲水論調神,
冷傷脾胃能生病,每到秋來瘧痢成。
天地之化,陽盛則陰虛,陰盛則陽虛。故子月一陽生,至巳月則六陽之氣盛矣。當是之時,草木暢茂,昆蟲豉舞,天之陽氣盡出於地之上也。人之腹屬坤卦,坤為地,身中之陽浮於肌表,散於皮毛。經云:夏氣在經絡,長夏氣在肌肉。陽盛於表,則腹中之陰亦虛也。世言夏月伏陰在內者,非謂一陰初生,伏而不見其氣則虛乎?此陰字,非陰冷之說,乃陰虛之義。《調神論》云:夏宜食寒。《孟子》曰:夏日則飲水。此因時制宜,養生之道也。若拘此說而寒泉、瓜果、生冷一切不禁,則脾胃反傷。當時即病者,為腹痛,為霍亂吐瀉;如不即病,至秋為瘧,為痢。調神之理,當如是乎?予解之曰:夏宜食寒者,君子養生之道,勿多食者,恐傷脾胃之和也。夏不宜服辛熱者,良工守時之禁;其服溫藥者,救其中氣之傷也。
路上行人雨汗流,農夫烈日運犁鋤,
棲遲堂榭揮輕扇,受病曾分苦樂無。
人有形苦者,形樂者。形苦者,病生於外;形樂者,病生於內,其受病一也。潔古云:靜而得之者,為中暑,形樂病也;動而得之者,為中熱,形苦病也。
按東垣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多以大順散熱藥主之者是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太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
傷暑傷寒法自差,河間著論擬長沙,
治分三法須詳審,勿使真陰被火邪。
治暑之法,清熱益氣養陰,勿使邪火為元氣之賊也,宜分表裡治之。如有頭痛惡寒之症,為病在表,宜雙解散去硝、黃加香薷發散之最佳。如泄瀉嘔吐,煩渴飲水,為半表半裡,宜六和湯、薷苓湯合天水散清之。若表已解,裡熱甚者,隨症解之。渴甚者,白虎湯、甘露飲;心煩不得安者,黃連解毒合梔子豉湯;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去桂加車前子主之;大便硬者,河間涼膈散主之。或人平生素虛及老人傷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逆不省人事者,竹葉百膏湯加熟附子半個冷服。如壯熱汗多不止者,白虎湯加人參、蒼朮各一錢,服之汗止熱退身涼。
暑傷元氣有陽陰,陽受香薷合五苓,
若是陰虛宜益氣,平人生脈莫嫌頻。
動而得之者,為熱病,為陽症。無惡寒吐利表裡症者,宜五苓散合香薷飲。靜而得之者,為暑病,為陰症,不問有表裡症並宜清暑益氣湯。若平人無病者,宜常服生脈散待熱湯飲之。東垣云: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服,令人氣力湧出。
辛苦奔馳受熱傷,宜將脈症細消詳,
氣虛白虎如神效,血若虛時補血湯。
奔馳勞役之人,有傷熱者,其症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所謂症似白虎者是也,宜以脈辨之。其脈洪大而長,按之有力者,真白虎症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血虛症也,誤服白虎湯必死,宜當歸補血湯主之。
暑病人參白虎湯,東垣益氣是仙方,
六和吐利能專治,煩渴無如甘露良。
此治暑病之大法也。陽受之者,宜人參白虎湯加蒼朮主之。陰受之者,宜東垣清暑益氣湯主之。霍亂吐瀉者,六和湯主之。煩渴不止者,甘露飲主之。
暑風卒倒不須惶,移就陰涼灌蒜湯,
春末夏初人少氣,陰虛注夏有奇方。
凡人夏月沖斥道路,或於田野中務農作勞,或肥白氣虛之人,不能抵當暑熱,忽然暈倒地,其氣將絕,名曰暑鳳。如在日中,即當移病者於陰處,切不可與冷水飲並臥濕地,取大蒜嚼爛和溫湯灌之,如無大蒜只將溫湯灌之,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熱湯熨臍並氣海,或掘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中,令人尿之,俟其蘇甦。如不醒,急灸氣海穴,以復其元氣。醒後以琥珀丸、獨參湯、調元湯、辰砂五苓散治之。若以冷水灌之及以冷水漬之,即死。
凡人於春末夏初頭痛、腳軟、食少、體熱忽瘦者,此屬陰虛元氣不足,名曰注夏,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半夏、茯苓,或常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炒柏。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大盛,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煩痛,或氣高而短,身熱而煩,心下痞滿,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瀉黃、或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
黃耆 蒼朮(制)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 神麯(炒) 陳皮 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 酒柏 麥冬 當歸(各五分) 五味(九粒) 葛根 青皮(各二分)
水煎大溫,食遠服二次。
益元微 治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此藥能滲濕,分利水道實大腸,化熱毒、行積滯、逐凝血、補脾胃,降火之要藥。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微炒取末,一兩)
為末,少加蜜冷水調下,任意。
如發汗,蔥白豆豉湯調服。
雙解散 治傷寒、溫暑熱病在表,頭痛身熱,肢體痛,邪熱有餘。
即防風通聖散(去硝、黃)、益元散二方相合加香薷。薑蔥為引。
生脈散 夏月服,以補元氣。
人參 麥冬 五味
水煎無時服。
香薷飲 治一切暑熱腹痛,霍亂,吐利煩心。
香薷(陳者佳,三錢) 厚朴(薑汁炒) 扁豆(各一錢半)
水煎冷服。
薷苓湯 香薷飲、五苓散二方合也。水煎服。
甘露飲 治伏暑大渴,即五苓散加減也。
白茯苓 澤瀉 甘草 寒水石 石膏(各二兩) 白朮 桂枝 豬苓(各一兩半) 滑石(四兩) 脈虛加人參(一兩)
共末,每服三錢,白湯或新汲水,薑湯尤妙。
蒼朮白虎湯 即人參白虎湯加蒼朮。
當歸補血湯 治身熱而渴,目赤面紅,症似白虎,其脈洪大而虛。此病得之肌困勞倦。
黃耆(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服。
六和湯 治暑身熱,霍亂吐瀉。
人參 杏仁(去皮尖微炒) 甘草(炒) 半夏曲 砂仁(各五分) 茯苓 藿香 木瓜 扁豆(炒,各一錢) 香薷(二錢) 厚朴(薑汁炒,一錢半)
水煎,姜五片,溫服。
涼膈散、黃連解毒湯(見疫病。)
竹葉石膏湯(見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