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病
霧露清邪降自天,濁邪水土地中潛,
身中飲食生脾胃,症治分來不一般。
《正理論》云:陽中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天氣下降,如霧露之氣也,謂之清邪。清邪中上,本乎天者,親上也。地氣上騰,如水土之氣是也,謂之濁邪。濁邪中下,本乎地者,親下也。二氣熏蒸,此天地之濕也。在人之身,有生於外者,如汗出衣濕,冷氣浸漬,此無形之濕也。飲食所傷,停積痰飲,此有形之濕也。故人受於天地之氣者,謂之外感;受於人之自得者,謂之內傷。症既不同,治亦有異,宜博求之。
四時為邪濕最多,法無一定待如何,
明師指與真王法,上下分消保太和。
四氣者,為風暑濕寒。四氣,流行之氣也。四氣中人,皆能為病,惟濕之病,十居八九。故兼於風者,則為風濕;兼於寒者,則為寒濕;兼於暑者,則為暑熱;自病則為中濕。濕之中人,乘虛而入,入肺為喘嗽;入脾為吐利、腫脹,四肢不舉;入肝為脅下痛,肢節不利;入心為煩渴,坐臥不安;入腎為腰痛,足腫;入於皮膚則麻木不仁;入於筋骨則拘急痿弱。滯而為痰涎,溢而為吐瀉,聚而為腫脹,鬱而為痿痹。此病之無一定也。治濕之法,濕在上者,宜微汗而解。又云:濕家不可汗,汗之則成痙。濕在下者,宜利小便,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汗多小便自利者,不可再利之,重亡津液也。脾虛者,多中濕,當以補脾為主治,如邪氣內實,壅滿脹腫,不利水行氣以去之可乎?或以補脾藥為君,而利水行氣藥為臣使,或以利水行氣藥為君,而以補脾為臣使。此法之無一定也。
或曰濕之為病,所感不同,若居處卑濕之地及道途沖斥風雨,或動作辛苦之人,汗沾衣背,濕從外感者,如此之類,宜發汗利小便也。或恣飲酒漿湩酪,多食柑橘瓜果之類,皆濕從內傷者,宜疏利之也。
或曰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故腿重腳氣者多,治當發散,久者宜疏通滲泄之。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湩酪,或飲酒後寒氣拂鬱,濕不能伸越,多致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按之如泥不起。辨其氣之虛實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也。然方土高下,不但南北之分,飲食所傷,人皆有之也,不必拘泥。
大抵治濕之法,以發汗利小便為主,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也。發汗以羌活、蒼朮為主,以微汗之,不可用麻黃、葛根,恐汗之過反增濕熱也。利小便以五苓散為主,裡實濕壅盛者,雖葶藶、牽牛之類,亦不可少也。宜辨其虛實用之,毋忽。
治濕惟將水症憑,吾今一一細評論,
一般症有一般法,會煞臨機應變人。
濕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名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宜五苓散加羌活主之。
如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或濕流關節,氣在表,宜五苓散加桂皮、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
或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己黃耆湯、黃耆人參湯,治夏月濕熱甚妙。(方見內傷。)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故挾風者多表症也,防己黃耆湯治之。
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桂枝附子湯;如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宜甘草附子湯主之,杏仁湯亦可。
一身盡疼,發熱日晡轉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得於汗出當風,或久傷生冷所致也,宜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主之。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如汗大出者,但風去濕不去,所以汗者,病不愈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宜羌活湯主之。
風濕相搏頭項強痛,身體屈硬,麻痹不仁,宜疏風勝濕湯主之。
風濕相搏,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也。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頭似拔者,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也,宜羌活勝濕湯主之。
寒濕之病,內甚則腹痛下利,外甚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漬,痹而不仁,其脈浮虛而澀,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實者聶聶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其脈沉弱,宜附子湯主之。
寒濕病,下利者,真武湯主之。
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大便溏泄,皆坐濕地或陰雨所襲得之也,宜滲濕中和湯主之。如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泄瀉,身痛、自汗,此為寒濕,宜五苓散加生附子、蒼朮、木瓜。
濕寒病,身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瓜蒂散主之。
濕熱病,內甚則瀉痢,外甚或痛,或熱,或腫發黃,脈來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也,宜茯苓滲濕湯。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身熱身色如熏黃者,宜茵陳五苓散主之。
濕熱俱甚,內外壅塞,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者,宜葶藶木香散,神芎丸主之。河間云: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
夏秋濕熱,腰背胯痛,身重怠惰,身如板夾,腳如沙墜者,清濕湯。表裡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宜東垣清燥湯主之。(詳見痿病。)
濕熱在下,腰以下腳膝痛者,宜當歸拈痛湯主之。
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痛,注悶而痛,宜導滯通經湯主之。
脾胃受濕,腹脹身體沉重,飲食不進者,平胃散主之。
濕分寒熱法須知,寒濕宜從五積施,
濕熱防風通聖散,如單中濕胃苓奇。
濕症有二:熱症多濕,寒症少濕,當以脈症辨之。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者,為濕熱症,宜通聖散主之。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泄,身疼自汗,脈浮虛而澀者,為濕寒症,宜五積散主之。若一身盡痛,小便不利,脈沉而細微緩者,此中濕也,宜胃苓湯主之。
治濕諸方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汗出惡風者。喘者,加麻黃五分。胃中不和,加白芍藥七分半。
氣上衝,加桂枝七分半。
亦有陳寒者,加細辛七分半,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厚蓋,被上又以一被。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
桂枝(八錢) 生薑(六錢) 附子(炮,去白,三錢) 甘草(炙,四錢)
上㕮咀,作二服,棗一枚,煎服後,其人如冒狀,勿怪。
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三錢,名白朮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近之則痛甚,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微腫者。
甘草(炙,四錢) 附子(三錢) 白朮(四錢) 桂枝(八錢)
分二服水煎。
杏仁湯 治症同上。
桂枝(五錢) 天冬 芍藥 麻黃(各二錢半) 杏仁(七個)
水三盞,姜十片,煎,分二服。
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 治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麻黃(去節,湯炮,半兩) 薏苡(半兩) 甘草(二兩) 杏仁(去皮尖,七個)
水煎,分三服。有微汗避風。
羌活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 防風 升麻 柴胡(各五分) 藁本 蒼朮(各一錢)
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治肩背痛不可回顧及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
羌活 獨活(各一錢) 甘草(炙) 藁本 防風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水二盞,煎一盞,大溫食前服。
如身痛腰重沉沉然,經中有寒濕也。本方加酒洗漢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蘇風勝濕湯 治風濕相攻,頭項強痛,身體屈硬,麻痹不仁。
獨活 羌活 防風 川芎 蒼朮 蔓荊子(各等分)
姜三片。
有熱加酒炒黃芩。身痹無汗加麻黃、荊芥,水煎。
附子湯 治寒濕身體痛,手足冷,骨節疼,脈沉弱。
附子 人參(各二錢) 茯苓 白芍(各三錢) 白朮(四錢)
水煎。即真武湯去生薑加人參。
滲濕中和湯 治寒濕身重,腹滿,小便不利,如坐水中。
蒼朮(泔浸,炒) 白朮 陳皮 赤茯苓 厚朴(薑汁炒) 乾薑(炮,等分) 甘草(減半)
水二盞,姜一片,燈心一撮煎服。
此平胃散加乾薑、茯苓。
五苓散加附子蒼朮木瓜湯 治寒濕小便自利,大便泄瀉,身重自汗。
瓜蒂散 治頭中霧露寒濕之氣,頭痛鼻塞無表裡症。
瓜蒂(君) 豬牙皂 細辛(各減半)
為細末,吹入鼻中,有水出愈。
茯苓滲濕湯 治濕鬱成熱,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黃芩 黃連 梔仁 防己 蒼朮 白朮 陳皮 青皮 枳實(各四分) 赤茯苓 澤瀉(各五分) 茵陳(六分) 豬苓(一錢)
水煎服。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大盛,身黃髮熱。五苓散加茵陳一倍是也。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表裡俱實,小便不利。
葶藶 赤茯苓 豬苓 白朮(各一兩) 澤瀉 木通 甘草(各半兩) 木香(半兩) 桂枝(半兩) 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白湯下。
神芎丸(一名導水丸)
治濕熱內郁,胸膈痞滿,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疳齒蝕,口臭,或遍身生濕瘡、乾疥,睡語咬牙,大小便閉,酒毒。
大黃(錦紋者) 枯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薄荷葉 淨黃連 大川芎(各一兩半)
共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以利為度。非形實脈實者不可輕用也。如濕熱蘊積者,非此不除,然除痰飲,消酒毒,去積滯,利咽膈,大有殊功。
清濕湯 治夏秋濕熱,腰背胯疼,身重怠惰。
炒柏 蒼朮米(泔浸炒) 羌活 防己 白朮 陳皮 薏苡 白芍(酒炒) 川芎 澤瀉 茯苓 梔仁(炒) 神麯(炒) 紅花(炒) 甘草(等分)
姜三棗一煎。
當歸拈痛湯 治一切風濕熱毒下注,濕熱腳氣腫痛,浸淫瘡瘍。
羌活 人參 苦參(酒洗) 升麻 葛根 蒼朮(各二錢) 甘草(炙) 黃芩(酒洗) 茵陳葉(灑炒,半兩) 歸身 防風 澤瀉 知母(酒炒) 豬苓(各三錢) 白朮(一錢半)
分四服,水煎,空心服,臨睡再服之。
導滯通經湯 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腫。五苓散加豬苓、桂、木香、陳皮。
平胃散 治脾胃受濕,脹滿,飲食不進,(方見前。)薑棗引。
五積散 治寒濕。(方見傷寒)。
胃苓湯 治濕。此理脾胃、利小便之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