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
天行時病似傷寒,大小相傳病一般,
火濕為邪人不識,伏藏鬼氣禍連綿。
有一歲之中,眾人病一般者,此天行時病也,名曰瘟疫。疫氣之發,大則流行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次則偏著一家,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悉由氣轉郁發,有勝有復,遷正退位之所致也。故治疫病者,不明運氣,以施治法,雖智者,不能措手,況庸劣之士乎。
大抵疫病,專屬火濕,雖似傷寒,不可作傷寒正治而大汗大下也。誤汗之,則為斑為黃;誤下之,則為痞滿、泄痢膿血之症。宜從少陽、陽明二經之藥,以為主治之法。少陽屬火,陽明屬濕,所謂治其本也。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是也。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身中之五臟應之,五疫之鬼,其五者之變化乎。曾有病疫死者,遊魂不散,隨氣往來,乘人之虛而中之,致有夭亡,曰屍疰、曰伏連、曰殗殜,皆此類也。
惡毒常存汗泄中,不知迴避便相沖,
邪從口鼻如侵入,氣亂神危造化窮。
病疫之人,所出之汗,所出之便溺,無非惡毒之氣。或有觸犯者,從鼻而入,上至腦中,流入諸經之中,令人染病矣。
大儺逐疫見於經,疫鬼常隨厲氣行,
欲避妖氛有真訣,念頭忽動混邪淫。
按《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季春之月,命國儺。儺之事,在周官,則方相氏掌之,所以逐疫也。蓋季冬之月,日在虛危,二宿中,有四司。墳墓之氣;季春之月,日在胃昴二宿中,有太稜積屍之氣,厲鬼隨之而行,恐其將來為災,故儺以禳除之也。夫周公孔子,大聖人也。周公作周禮,有方相氏掌於天官,孔子於鄉人,儺必朝服,立於阼階,然則疫鬼之事理或有之,懾生慎疾者,不可不知避也。
按《素問·遺篇》云: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玄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會城一座。吾身其中,五氣護之;次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疫室。蓋人之身中,太乙帝君在頭,曰泥丸,總神也,以統乎一身,無英君在左,以統三魄,白元君在右,以統七魄,能存其神,避其毒氣,則神光自聚,邪不可干也。若五神失守,即神光不聚,圓光亦缺,非但屍鬼之侵,一切邪虛乘虛而害之矣。
以上論存神守正,以避惡毒之氣。
凡入疫室,飲食之物,不可便咽,先出火氣呵之,次出水氣吹之。坐臥之處,不可便就。以氣吹之,以袖拂之,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東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東,北海神禺強。每入病人家,存心念三遍,口勿誦,自然神藏,煞沒不敢矣。
此言布氣誦咒,以驅逐疫厲之氣。
凡瘟疫之家,自生臭穢之氣。所謂傷寒無種,氣味相傳者是也。當取光明雄黃,不拘多少,細研,以筆濃點鼻孔內兩傍陷中,則疫氣不能入,雖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也。五更洗面後,及臨臥點之。設若鼻中聞其氣,即便以紙紐入鼻中,嚏出之為準,不爾,邪氣上入泥丸宮,遂百脈成斯病也。以雄黃點之,則自不聞其氣,並避諸惡怪夢,神良。
或用香油抹其鼻竅,或把扇在手,常向前扇之,使穢氣散去也。或常飲醇酒一二杯,以壯神氣,或帶闢瘟殺鬼丸,務成子螢火丸,或常取蒼朮口中嚼之,自然惡毒之氣,不相染著也。
此言用藥以解瘟癘之氣。
疫癘之病,乃天地之害氣也。天地有斯害氣,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蓋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合氣味而服之,可以祛邪,可以解毒,古有預防疫病之方,不可不知也。雖人命遭逢,時有否泰,知而防之,庶幾其有免者矣。
《素問》「遺篇」云:一法於春分之日,用遠志去心,以水煮之,日未出時,面東飲二盞吐之,則疫疾不生矣。
一法於穀雨日後,用川芎、蒼朮、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湯,三浴之,以泄其汗,汗出臭者,無疫也。
或用摩風膏常摩其身。
一法用五瘟丹服之,或丹溪加味三黃丸。
其素有內傷虛弱之人,宜補中益氣湯隨時令加減服之,使正氣常強,則邪氣不能侵矣。
此以上皆論預解疫病之法。
其在疫家,常正其心,妄念勿興,恭敬謹慎,如對大賓,敬疫神也。美色豔妝,視如不見;歌謳笑謔,聽如不聞;美酒香餐,勿先下箸;堆金積王,目如浮雲。行住坐臥,勿近臭穢;言語呼喧,厲色高聲,見怪莫怪,聞驚莫驚,妄誕莫答,禱祀必欽,請事斯語,疫病不侵。
五疫還從五臟分,龐公名義豈無憑,
若人識得中間意,解毒毋令毒入深。
按龐安常云:春三月,行青筋牽病;夏三月,行赤脈㩌病,秋三月,行白氣貍病;冬三月,行黑骨瘟病;四季月各餘十八日,行黃肉隨病。命名取義,必有憑據。惜乎夏冬四季有症無方。
又按《素問》「運氣遺篇」云:木疫,名曰風疫,火疫,土疫,金疫(一名殺疫),水疫(一名寒疫)。由此二說觀之,五疫者,天地之厲氣,人或中,各隨臟氣以為病也。如風先入肝,肝主筋,其色青,其病強直,肢節疼痛,重急筋縮,故曰青筋牽,即木鬱也。熱先入心,心主血脈,其色赤,其病身熱自汗,煩躁驚悸,甚則血溢,故曰赤脈㩌,即火鬱也。濕入脾,脾主肉,其色黃,其病體重跗腫,偏痹不隨,甚則結核起於項側,故曰黃肉隨,即土疫也。濕先入肺,肺主氣,其色白,其病上氣喘嗽,故曰白氣貍,即金疫也。寒先入腎,腎主骨,其色黑,其病咽痛厥逆不利。故曰黑骨瘟,即水疫也。五疫之病,在於泄汗及下取之,各隨其症以施治也。詳見下。
一嚏能令毒氣清,香蘇敗毒可驅瘟,
十神羌活並雙解,神術三黃汗劑輕。
惡毒之氣自鼻入。經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未病之人,不知迴避之法,或生疑懼之心,邪即中之,先入腦,令人昏悶,急用搐鼻法,嚏而去之。此奇方救苦散主之,不知用此,則成病矣。
邪氣之中人者,入腦之後,一日在皮毛,則肺受之,二日在血脈,則心受之。肺受之,則灑淅惡寒,心受之,則煩熱而渴,其病在表,宜以汗解,香蘇散、人參敗毒散主之。
如春三月,風行於天,其氣宜溫,清反勝之,肝木受邪,人有病者,宜九味羌活湯主之。
風溫自病,葳蕤湯主之。
如夏三月,火行於天,其氣宜熱,寒反勝之,心火受邪,人有病者,宜雙解散主之。
火熱自病,三黃石膏湯主之。
如長夏,濕行於天,風反勝之,脾土受邪,人有病者,羌活勝濕湯主之。
濕氣自病,大無神術湯主之。
如秋三月,清行於天,其氣宜涼,火反勝之,肺金受邪,人有病者,三黃石膏湯主之。
清氣自病,宜參蘇飲主之。
如冬三月,寒行於天,其氣宜寒,熱反勝之,腎水受邪,人有病者,十神湯主之。
寒氣自病,宜麻黃湯主之。
凡疫病初得,一二日之間,即如上法,因時隨病,加減治之,以得汗而解。
汗之不解毒邪深,合用柴胡及葛根,
涼膈黃連梔子豉,臨時加減只滋陰。
疫病依前法治一二,汗之不解,不可再汗也,宜用少陽經藥小柴胡湯,陽明經藥,升麻葛根湯為主治,看所中陰陽經絡脈症,加減和解之,殊為切當,萬舉萬全也。
如病三四日不解,其人寒熱往來,頭眩脅下滿,心煩,乾嘔、口苦,咽乾,耳聾。此邪在少陽一經也。宜小柴胡合東垣涼膈散、天水散主之。
如三四日不解,其人頭痛身熱,鼻乾,不得眠,渴飲水,此邪在陽明一經也,宜升麻葛根湯合白虎湯主之。
如三四日不解,少陽與陽明病兼見者,宜小柴胡、升麻葛根合而服之。如只少陽症,小便不利,大便瀉者,宜小柴胡合五苓散主之。看寒熱多少,熱多寒少者,去桂留苓,寒多熱少者,去苓留桂,小便不利,加天水散。
如少陽病少,陽明病多,寒少,渴欲飲水者,宜小柴胡湯去半夏合白虎梔子豉湯主之。
如陽明病多,少陽症少,面赤頭痛,大熱而渴,宜葛根湯加石膏、蔥白、豆豉,合小柴湯去半夏,加瓜蔞根主之。
如少陽或陽明經病,不必悉見,但見一二症,大熱無汗者,宜小柴胡合葛根梔子豉湯,以微汗解;其有汗者,宜小柴胡合黃連解毒湯和之。
如只大熱大渴不止者,宜人參白虎湯合天水散和之。
如大便秘者,宜河間涼膈散合黃連解毒湯微利之。
如大熱大渴,自汗不止者,宜白虎加人參蒼朮湯主之。
病過六日勢將危,要把其人脈症推,
合補合攻休怠忽,更防厲氣易他人。
疫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飲食如故,脈直而疾,八日死。
疫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強,十二日死。
疫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鼓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脈堅強急者,生;虛軟者,死。凡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疫病五六日後,或汗或下,其熱不解者,其勢已危,須憑脈症辨之。
如發狂譫語,大便結者,宜急下之,三乙承氣合黃連解毒湯主之。
如只大便硬結,無發狂譫語者,宜大柴胡湯合涼膈散利之,結甚作膽導法。
如胸膈滿痛者,宜小柴胡合小陷胸湯主之。如不止,本方去甘草,入甘遂末三分服之,神效。
疫病發黃,此危症也,宜五苓散去桂加茵陳合梔子豉湯主之;如不退者,河間涼膈散去朴硝,加茵陳合天水散,以小便如皂角汁佳。
疫病發斑,此危症也,宜升麻葛根湯合人參白虎湯主之;如不退,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加玄參、大青主之。
疫病自利不止者,宜五苓散去桂加阿膠合天水散主之;如不止,宜四君子湯合五苓散去桂。有腹痛加白芍藥。
疫病發狂不識人,大便秘者,大柴胡湯加當歸、生地黃主之。
疫病衄血者,為欲解。或不解者,宜涼膈散合四物湯主之。
疫病渴不止者,宜人參白虎湯加生地黃、天花粉主之。
疫病心煩不得臥者,宜黃連解毒湯合梔子豉湯主之。
疫病腹滿,大便不通者,三乙承氣湯利之,後以小柴胡湯主之。
春夏人多病大頭,秋來瘧痢不勝愁,
喉風赤瞎相傳染,自各臨時以法求。
天行時病,不但傷寒為疫癘也。如大頭瘟、瘧疾、痢疾、咽喉腫痛、火眼之類,亦有相傳染者,多致殺人,各隨病以法治之。
經云:春氣者,病在頭,俞在頸項,陽氣升也,故大頭之病,春夏之氣主之。此即龐氏所謂黃肉隨病,乃土疫也。其氣蘊為結核,起於頸之側,布毒熱於分肉之中,上散於髮際,下貫顳顬,隱隱而熱腫,不相斷離,宜服玄參寒水石湯,灸脾之二俞。皮肉之腫處,則須刺破敷貼,所謂血實則決之,無不愈矣。敷貼拔毒散主之。
劉河間云:大頭病是陽明邪熱太甚,資少陽相火而為之也,多在少陽,或在陽明,或傳太陽,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經取之。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治法當先緩而後急。先緩者謂邪氣在上,又自外而之內者,若用重劑急下,則過其病所,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當視其病,少陽為邪,出於耳之前後,陽明為邪首大腫,緩藥緩服,黃芩黃連甘草湯主之。後急者,謂緩藥已瀉,邪入於內,當急治之,前方內加鼠黏子、芒硝以微利之。
東垣云: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耳,宜普濟消毒飲子主之。
丹溪云:大頭病乃濕熱在高巔之上,不宜用降藥。
此以上,治大頭病之法也。
經云:夏傷於暑,秋髮痎瘧。此時行之正病也,當從暑病,小柴胡合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如時行寒瘧,大小相似者,此厲氣之瘧也,宜人參敗毒散加常山主之。
此以上治時行瘧疾之法也。
如時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初得之,有惡風寒,頭痛,腰痛熱之症,為病在表,宜發之,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主之。如五六日以後,無惡寒之症,但發熱作渴,腹中痛者,為病在裡宜大承氣合黃連解毒湯下之。
此治時行痢疾之法也。
龐氏云:伏氣之氣,古方謂之腎傷寒,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毒於少陰經,始衰不病,旬日乃發熱微弱,法當咽痛似傷,次必下利,勿用寒涼之劑,宜半夏散、桔梗湯主之。
如時行喉痹,此火疫為邪也,宜加味甘桔湯主之,外以楊氏一字散搐其鼻,更刺少商二穴。
丹溪云:蝦蟆瘟屬風熱,其症頷下腫,腮腫,宜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外用敷藥星烏散。
如時行火眼,大小相染,謂之赤瞎,亦火疫也,宜救苦湯主之。
治瘟疫諸方
人參敗毒散 治瘟疫,四時通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 枳殼 人參 白茯苓(各等分) 甘草(減半)
水煎,姜引。
神授香蘇散 治四時瘟疫。記云:昔城中大疫,有白髮老人教一富家人合藥施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作,人問其富人家,富人以實告,鬼相顧曰:此老教三人矣,遂稽顙而退。
又前元時,江西泰和縣瘟疫大作,有醫者視病,中夜而歸,忽遇神人騎馬導從而來,醫知非人,拜伏於地,神至前叱云:汝何人也?答曰:某醫人也。神曰:汝今醫病,用何藥術?答云:隨病冷熱輕重,用藥治之。神曰:不然,只一類用香蘇散好。醫如其言試之,皆效。
香附子(炒去皮) 紫蘇(各四兩) 陳皮 甘草(各一兩)
上銼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日三服。戒食葷腥酒肉,無不應效。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之氣,瘟疫大行。
川芎 甘草 麻黃(去根節) 紫蘇葉 葛根 升麻 白芷 赤芍 陳皮 香附(各一錢)
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三個,水二盞,煎一盞,熱服取汗。胸滿氣實,加枳殼一錢。
黃連解毒湯 治疫病大熱不止,乾嘔,煩熱渴,錯語呻吟,不得安臥。
淨黃連(一錢) 黃芩 黃柏 山梔仁(各二錢)
上㕮咀,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九味羌活湯 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取汗,其效如神。
羌活 防風 蒼朮 生地黃 川芎 白芷 黃芩 甘草(各一錢) 細辛(五分)
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二服。
若急汗熱服,緩汗溫服,即河間羌活散無白芷,用白朮,乃解利之神方也。
大無神朮散 治四時瘟疫,頭痛項強,憎寒壯熱,身痛。又主山嵐瘴氣,妙劑也。
陳皮(二錢) 蒼朮 厚朴 香附(各一錢) 甘草(一錢半) 藿香
上㕮咀,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本方無香附,有石菖蒲,如解利當去藿香,加紫蘇一錢。
一方 正氣散加石菖蒲。
三黃石膏湯 治瘟疫病,三焦積熱,脈洪數,譫語不顧體,狂叫欲走,晝夜喘息不休,或經汗下後不解,衄血,發狂,或身目俱黃。
石膏(二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 淡豆豉(半合) 麻黃(二錢) 梔子(五枚)
上㕮咀,水二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渣,溫服,連進三五劑,效。
雙解散、小柴胡湯、大柴胡湯、三乙承氣湯、白虎湯、梔子豉湯 (並見傷寒)。
東垣涼膈散 治瘟疫火熱不解,又治傷寒餘熱不退,及六經火。
連翹(一錢) 甘草(生,一錢半) 山梔仁 薄荷末 黃芩 桔梗 淡竹葉(各五分)
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日服三劑,熱退即止。此即河間桔梗散方也。
河間涼膈散 即前方無桔梗,有大黃五分,朴硝二分五釐。
葳蕤湯 治春月風瘟病,冬溫通用。
葳蕤(二錢半) 石膏(三錢半) 麻黃 白薇 羌活 杏仁 甘草 川芎 木香(各五分) 葛根(一錢半)
水三盞,煎一盞,溫服。
升麻葛根湯、五苓散、小陷胸湯 (並見傷寒)。
天暑散 (見暑門。)
羌活勝濕湯 (見濕門。)
黃芩黃連甘草湯 治大頭瘟病。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徐徐呷之,不住服。
或劑畢未退,再用:
大黃(煨) 黍黏子(各等分)
水煎,去渣,入芒硝等分,再煎,亦徐徐呷之。無令飲食在前,得微利及腫消,只服前三味以和之。如不退,依前法次第服之,得大利,邪氣即止。
前方內,宜用各本經藥:
少陽行經,小柴胡湯;
陽明行經,升麻葛根湯;
太陽行經,加羌活、防風、荊芥;
陽明渴加石膏。
少陽渴加栝蔞根。
普濟消毒飲子 昔太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甚,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不效,漸至危篤。東垣制方治之,活者甚眾,人皆曰天方,謂神仙所制也。
黃芩(酒炒,五錢) 黃連(酒炒,五錢) 人參(三錢) 生甘草 陳皮(去白) 玄參(各二錢) 升麻(七分) 白殭蠶(炒,七分) 柴胡(五分) 桔梗(三分) 連翹(去心) 板藍根(即窩藍) 馬勃 鼠黏子(炒,各一錢)
上為細末,半用蜜丸,噙化,半用防風、川芎、薄荷、當歸身,細切五錢,水二盞,煎一盞調藥,時時稍熱服之。
如大便秘,加酒蒸大黃一錢以微利之。
腫熱甚者,以砭針利之。
玄參寒水石湯 治大頭病不退。
羚羊角 大青(各五錢) 玄參(二兩) 升麻(七分半) 寒水石(一兩二錢半) 射干(七分半) 芒硝(七分半)
水四升,煎一升半,入硝化,分三、四服,時時呷之。
五瘟丹 預解疫毒之神方也。一名代天宣化丸,又解疹痘毒。
甘草(不拘多少立冬日取青竹截筒,一頭留節,納甘草於內,以木塞筒口,置厠缸中浸之,至冬至前三日取出,曬乾用,甲巳年為君) 黃芩(乙庚年為君) 黃蘖(丙辛年為君) 山梔(丁壬年為君) 黃連(戊癸年為君) 香附(童便浸炒,使) 蒼朮(米泔水浸炒) 紫蘇(佐) 陳皮(佐) 雄黃(水飛) 硃砂(水飛)
上前五味,當以其年為君者一味倍用,四味為臣減半,其後六味為佐者,又減臣數之半,於冬至日至誠,各製為末,和令勻,惟硃砂、雄黃以半為藥,留半為衣,大人,丸如桐子大,小兒,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遠面東服,新汲水煎熱下,日三服,取雪水杵丸。如無,取龍泉水佳。
丹溪加味三黃丸 預解疫毒。
大黃(酒蒸)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人參 桔梗 蒼朮(制) 防風 白滑石 香附子(如上制) 人中黃(如上制甘草是也)
上等分,為細末,水煮神麯糊為丸,每服五十丸。氣虛者,四君子湯下;血虛者,四物湯下;痰多者,二陳湯下。
救苦散 專治傷風,傷寒,頭目不清。如被疫氣所侵之人,少覺頭昏腦悶,急取嚏之,毒氣隨散,永無染著,真仙方也。
括曰:芎藿藜蘆三,雄芷皂角四,玄胡牡丹皮,硃砂為伴侶。一點透玄門,起死回生路,有人知此術,永無傷寒苦。
川芎 藿香 藜蘆(各三錢) 牡丹皮(去心) 玄胡 硃砂(水飛,各二錢) 雄黃(水飛) 白芷 牙皂(各四錢)
上為細末,每用一些先噙水在口中,以竹筒吹兩鼻,嚏出清涕佳。畜類受瘟者,吹之即無染矣。
闢瘟殺鬼丸 熏百鬼惡氣。
雄黃 雌黃(各三兩) 羚羊角 虎頭骨(各七兩) 龍骨 鱉甲 鯪鯉甲 蝟皮(各二兩) 樗雞(十五枚,如無,以芫青五十枚代之) 川芎 禹餘糧(二兩) 真珠 東門上雄雞頭(一枚)
上為細末,以蠟(二十兩),熔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正旦,大門口燒一丸,或自帶一丸,男左女右,弔喪問疾無妨。
務成子螢火丸 主闢疾病惡氣,百鬼虎狼蛇蚖蜂蠆射工諸毒。
螢火蟲 鬼箭(削取皮羽) 白蒺藜(各一兩) 羚羊角 煅灶灰(各一兩半) 雄黃 雌黃(各三兩) 礬灰(燒,二兩) 鐵槌柄(入鐵處截斷,燒焦)
上為細末,以雞子黃,丹雞冠一具,搗和為丸如杏仁,作三個絳囊盛五丸帶男左女右臂勿離身,若在家,常掛戶上。
拔毒散 敷貼耳前後,紅腫甚效。
生綠豆不拘多少。
磨為極細末,醋調敷干以醋潤之。
白虎加桂枝湯 治暑瘧。白虎湯加桂枝是也。未發前二時服。
半夏散 治腎傷寒,咽喉痛。
半夏 桂枝 甘草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少少呷之。
加味甘桔湯 治大毒流行,咽痛喉痹。
桔梗 甘草 升麻 連翹 防風 牛蒡子 黃芩(酒炒,各一錢)
水煎,入薄荷三葉,煎八分,食後細細呷之。
楊氏一字散 治時行纏喉風,漸入咽塞,水穀不下,牙關緊急,不省人事者。
雄黃(水洗) 蠍梢 白枯礬 藜蘆 牙皂(炙焦,各等分)
為細末,每用一豆大,納鼻內,搐之立效。
救苦湯 治赤瞎腫痛。
桂枝 連翹 紅花 細辛 歸尾 甘草(各五錢) 蒼朮 龍膽草(各七分) 羌活 黃芩 麻黃 柴胡 防風 藁本 黃柏 黃連 生地黃 知母(各一錢) 芍藥(二錢)
水煎,食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