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病

人身個個有真陽,善養真陽身自強,

氣失其平生百病,猶如烈火毀昆崗。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曰元氣,曰穀氣,曰衛氣。元氣者,腎中之陽也。三十六難云: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者是也。若男女交接不時,施泄無度,則元氣傷矣。穀氣者,胃中之陽也。三十難云: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傳與五臟六腑,又名胃氣,所謂人以胃氣為本者是也。若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則穀氣傷矣。衛氣者,周流遊行於身中之陽氣也。一難云: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於身,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者是也。故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若有風寒暑濕、飢飽勞佚之傷,則不運不續,百病之生,自此始也。

氣在身中豈作邪,只因失養一毫差,

七情內動多傷正,四氣乘虛賊入家。

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動而有常,原出中焦,總統於肺。曷常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內不能守,外不能衛,清濁既混,營運漸衰,風寒暑濕之邪,乘虛而入為生病者,是皆邪氣甚而正氣乃病焉。

七情者,謂喜、怒、憂、思、悲、驚、恐,可以同論而五志盡之矣。四氣者,謂風、寒、暑、濕也。然風暑屬熱,寒濕屬寒,而寒熱二氣足以盡之。故合上五志,寒、熱、喜、怒、憂、思、恐,又謂之七氣者是也。古人雖有治七情之法,未有論其有餘不足及難易之分。蓋喜樂恐驚耗散正氣,乃不足之症;怒憂悲思鬱結邪氣,乃有餘之症也,五志之變,病生於內,四氣之變,病生於外。外常有餘,邪氣實也;內常不足,正氣虛也。五志之中,喜者少病,百脈舒和故也。惟怒而氣逆,恐而氣奪,以至勞而氣耗者,為難治也。

九氣傷人病不同,子和至治妙無窮,

不離所勝相平法,用藥權衡在此中。

經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也。

肝之志為怒,怒則傷肝,悲勝怒;心之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脾之志為思,思則傷脾,怒勝思;肺之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腎之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故曰當更相平者,謂以五行相傷之理平之也。故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之耳目,易人之視聽。若胸中無材器之人,亦不能以此五法也。(此上皆子和論。)至於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緩者收之。(詳見下文。)

子和云: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縱,發於外為疽癰。

此皆肝病,乃怒則氣上之症,法宜降之,所謂高者抑之也。各隨其症治之,如胸滿喘促,宜蘇子降氣湯。

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肉痛,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

此言心病,喜則氣緩也。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各隨其症治之,假如陽氣不收,汗太多者,宜黃耆建中湯。(見內傷。)

悲氣所至,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痹,為脈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氣不能舒息,為泣則臂麻。

此皆肺病,乃悲則氣消之症,法宜補之。虛則補其母,以參朮調中湯,更各隨其症加減治之。(方見內傷。)

恐氣所至,為破䐃脫肉,為骨痠痿厥,為暴下綠水,膽破也,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

此皆腎病,乃恐則氣下之症,法宜用風藥以升提之,所謂下者舉之也。各隨其症治之,如骨痠痿厥,宜羌活續命湯。

驚氣所至,為潮涎,為目睘,為口呿,為癡癇,為不肖人,為僵仆,久則為痿痹。

此心病也。錢氏云:心主驚。乃驚則氣亂之症,法宜安神妙香散主之。昔人有擊拍門窗,使其聲不絕,以治因驚而畏響,魂氣飛揚者,所謂驚者平之也。因其不意而急然遇之則驚,如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勞氣所至為咽嗌病,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冥視,男為少精,女為不月,衰甚則憒憒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此皆脾病,勞則傷脾,乃勞則氣耗之症,治宜溫補之劑,所謂勞者溫之也。宜補中益氣湯,各隨其症加減治之。

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為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癉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便後無氣則恰然如衰。

此皆脾病,乃思則氣結之症,法宜散之,乃結者散之也。視其虛實治之,虛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實則木香檳榔丸。

熱氣所至,為喘嘔吐酸,暴吐下迫,小便渾濁,淋閉,血溢血泄,身熱而渴,自汗,心煩不得眠。

此皆熱則氣泄之症也。熱則寒之,各隨其症治之。如壯熱渴飲水,脈洪大而強者,宜人參白虎湯。(方見傷寒門。)

寒氣所至,為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穢,食已不飢,堅痞腹滿急痛,癥瘕㿗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

此皆寒則氣收之症也,法宜寒則熱之,各隨其症治之,如厥逆禁固,病在表也,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如上下所出水液清冷,病在裡也,宜附子理中湯。(方見傷寒門。)

七情為病發於心,治得心平氣自平,

誰謂氣家無補法,齊東野語誤斯民。

《難經》云:憂愁思慮則傷心。凡見喜怒悲恐思之症,皆以平心為主。蓋心為火臟,河間先生謂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乃發前人未發之意。又如勞者傷於動,動便是火;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為主。理宜卻厚味,斷妄想,省言語,茯苓補心湯、半夏瀉心湯主之。(方見傷寒門。)

丹溪云:氣無補法。此俗論也。如喜樂恐驚耗散正氣,怒憂悲思鬱結邪氣,結者行之,散者益之,此治七情之大法也。

假如七情之傷,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痰涎結聚,心腹痞痛,不能飲食者,此不可補,宜分寒熱,以和劑三因七氣湯主之。如傷七情,又傷飲食,以致心腹痞脹,不思飲食者,輕則木香枳朮丸;重則木香檳榔丸。(方見內傷門。)

假如七情內傷,四氣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為痞,為脹者,不可不補養之也。宜調中益氣湯、白朮和胃丸主之。

假如胸膈痞悶,此肺病也。經云:上焦如霧。肺之位也。肺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然。聚而不散,則為腹脹。故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謂降令不行也。宜紫沉通氣湯、蘇子降氣湯、分氣紫蘇湯。

氣為火病術昏昏,藥用辛香燥熱群,

偏信高陽冷生氣,不知壯火食元神。

人身之中內行於臟腑,外行於經絡,升降往來者,氣也。經云:遊行乎其間者,火也。氣即是火,火即是氣。初無二理,自其流行而言,則謂之氣,自其變動而言,則謂之火。曰氣曰火,始分為二。故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又曰火者元氣之賊,皆因其變動之稱也。或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或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或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或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各當詳其所受之因有內外之殊,隨症主治,有寒熱補瀉之別可也。俗醫偏信高陽生冷生氣之謬談,純用辛香燥熱之藥,群聚為治氣病之方,蓋不知辛香燥熱之藥,皆壯火之劑,辛香散氣,燥熱傷人,真氣耗散,所謂壯火食氣者此也。丹溪先生論局方用熱藥治諸氣之誤,其說甚詳。習俗已久,相沿而化,終莫有能喻者矣。然辛香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取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鬱,藉此暫行開發之意,久而服之,乃以火濟火,其不夭人性命者幾希?

堪笑時師用局方,指迷七氣作尋常,

不知五志當分治,脈症相參貴審祥。

時師偏執局方,氣作冷治,類辛香燥熱之劑,稱為秘方,傳習通行,且言指迷七氣湯製作者,其用青皮、莪朮、官桂、益智、香附、藿香、桔梗、甘草,遂為平和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其餘諸方尤有甚焉者,宜以諸藥利害言之。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木香之行中下焦氣,沉香之行滯降真氣,香附之快滯氣,陳皮之瀉逆氣,紫蘇之散表氣,厚朴之瀉胃氣,檳榔之瀉至高之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腦麝之散真氣。若此之類,姑勿論其助火之害,氣實者服之可散可泄,正氣虛者,寧不反傷其氣乎?此《局方》之不可執也。今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滯,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發於何臟,或有餘或不足,以脈症辨之,隨病用藥,庶為得之。

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因喜傷心,喜則氣緩。如有餘,以珍珠散瀉之;不足,以生脈散補之。(方見暑門。)

肝藏血,血有餘則怒,血不足則恐。因怒傷肝,怒則氣上。如嘔血為有餘,則以當歸承氣湯加桃仁瀉之;不足,以溫膽湯補之。

脾藏肉而成形,形有餘則腹脹,大小便不利,形不足則四肢不用。因思傷脾,思則氣結。有餘,以大承氣湯瀉之;不足,以調中益氣湯補之;善忘,以歸脾湯主之。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氣不足,則利息少氣。肺主悲,悲則氣消。有餘,以分氣紫蘇飲瀉之;不足,以瑞竹堂補氣湯補之。

腎藏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因恐傷腎,恐則氣亦有餘。為飧泄者,氣下陷也,以東垣升陽除濕湯補之,下者舉之也。不足則厥,厥者謂逆行上衝也。足少陰腎經之脈下行,今腎不足,故隨衝脈逆行而上衝也。所謂逆厥上行,滿脈去形者是也。宜丹溪左金丸主之。

《脈理玄要》云: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故沉而數者心病也;沉而弦者,肝病也;沉而緩者,脾病也;沉而短者,肺病也;沉而細者,腎病也;沉而滑者,痰也。

氣為諸病亦多門,隨症還從本病行,

尋火尋痰施法術,莫使新久一般論。

氣之為病亦多矣,各隨其證於本病門求之。氣之從火,前言已盡。氣之從痰,其說有二:或因七氣鬱結,氣滯生涎聚為痰飲;或因素有痰飲,氣滯不行。故治諸氣者,不治其火則氣不降,不治其痰則氣不行。氣火痰湊合而為病,則卒暴眩僕,為氣中矣。然病有新久,治有緩急。新病之人,當用升發消導之劑,以二陳湯為主,各隨其症加減治之,所謂急則治其標也。久病之人,當用補益調理之劑,以四君子湯為主,兼平火行痰治之,所謂緩則治其本也。如痞滿喘咳之類,依法治之,不得愈者,此為腎虛不能攝氣歸元,法當補腎,宜八味地黃丸,或中氣者,烏藥順氣散。

孽子孤臣失勢人,志形俱苦損精神,

婦人病氣知多少,開鬱行痰是法程。

有富貴閒曠之人,心平氣和,自無憂愁困苦之累,亦無病氣者也。惟先貴後賤者,謂之脫營;先富後貧者,謂之失精。孤臣孽子,形志俱苦者,斯有七情四氣之傷,婦人女子猶有甚焉。以身事人,而其性多傲;以色悅人,而其心多忌,少拂其情,恚怒悲怨之心作矣。若愆期之女,失寵之妾,寡婦尼姑之流,有欲而不得遂,思則氣結,所謂二陽之病發於心脾是也,宜正氣天香散主之。以上諸氣之病,非平心忍氣者,病必不起,豈藥石之能為哉!

蘇子降氣湯 治心腹脹滿,喘促氣急。

真蘇子(炒) 半夏(各五分) 炙甘草(四分) 前胡 陳皮 厚朴(各三分) 桂心(二分) 當歸(三分)

水一盅,姜三片,煎服。

羌活續斷湯 治脾腎氣虛,骨酸痿厥,及涉水臥濕,傷腎成痹,濕流經絡,腰膝疼痛,腳重行步不順。

羌活 防風 細辛 白芷 牛膝 杜仲(炒) 熟地黃 秦艽 續斷 人參 當歸 白芍 茯苓 桂心 川芎(各等分)

姜三片,水煎,空心服。久冷痛加附子(炒),熱加黃柏(炒)。

妙香散 養心氣不足,安神。

麝香少許(另研) 木香 山藥 茯神 黃耆 遠志 炙草 人參 桔梗 硃砂(水飛,各等分)

為細末,每二錢,食後棗湯下。

茯苓補心湯 治血虛則心虛,所謂損其心者益其榮也。

人參 白茯苓 陳皮 桔梗 枳殼 前胡 川芎 生地黃 葛根 當歸 紫蘇 半夏 木香 白芍(各等分) 甘草(減半)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和劑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有寒者,可用。此寒則氣收,宜辛散之,甘緩之,乃氣虛寒鬱之藥也。

人參 炙草 肉桂(各三錢半) 半夏(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三因七氣湯 治症同前。有熱者,所謂火鬱則發之也。

半夏 茯苓(各一錢) 厚朴(七分半) 紫蘇(五分)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白朮和胃丸 和中理氣,清痰去滯。

厚朴 半夏(各二兩) 白朮(一兩二錢) 陳皮(八錢) 檳榔 枳實(炒,各二錢半) 木香(一錢) 人參(七錢) 炙草(二錢)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

紫沉通氣湯 治三焦氣滯不能宣通,腹脅脹大,便澀。

紫蘇 枳殼 陳皮 茯苓 甘草 檳榔(各五分) 沉香 木香 麥門冬 黃耆 五味子 桑白皮 乾薑 薄荷 枳實 荊芥穗(各三分半)

水煎服。

分氣紫蘇飲 治腹脅疼痛,氣促喘急,常服和胃進食。

五味子 桔梗 茯苓 大腹皮 草果 桑白皮 炙草(各等分) 紫蘇葉(減半)

姜三片,入鹽少許,水煎,食前服。

珍珠散 治心中積熱,口乾舌燥,恍惚悶亂,喜笑不休。

琥珀 珍珠粉 天花粉 鐵華粉 大黃 生地 硃砂(飛) 馬牙硝 寒水石(煅,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錢,淡竹葉湯下。

當歸桃仁承氣湯 治血滯胸中,心下痞滯,嘔血。

桃仁(研,半兩) 大黃(一兩) 歸梢(七錢半) 甘草 桂 芒硝(各三錢)

上㕮咀,作二服,水盞半,姜三片,入鹽再煎一沸服。

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多驚。

半夏 枳殼 白茯苓(各五分) 橘紅(七分半) 炙草 青竹茹(一塊)

姜三片,棗一枚,食前服。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 炙耆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各五分) 木香(二分半) 炙草(二分)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瑞竹堂補氣湯 治氣虛脈浮而軟,怔忡無力,自汗。

炙耆(一錢) 人參 炙草(各三分) 麥門冬 桔梗(炒,各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升陽順氣湯 治七情所傷,及勞役飲食不節,滿悶短氣。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半夏(三錢) 人參(三錢) 黃耆(四錢) 甘草 黃柏(各五分) 當歸(一錢) 草蔻(二錢半) 神麯(一錢)

分作四劑,每服姜三片煎。恐則氣下,宜此。

升陽除濕湯 自下而上,引而竭之。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麯 澤瀉 豬苓(各五分) 蒼朮(一錢) 陳皮 炙草 麥蘖(各三分)

薑棗同煎。或加益智、半夏各五分。

丹溪左金丸 治厥氣上逆,及瀉肝火。

黃連(六錢) 吳茱萸(一錢)

為末,粥糊丸,溫水下。

正氣天香散 治婦人一切諸氣作痛,或上衝湊心胸,或攻築脅肋,腹中結塊,發則刺痛,月水因之而不調,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無問胎前產後,一切氣病,並皆治之。

烏藥(兩半) 香附(六兩) 陳皮 紫蘇(各七錢半) 乾薑(五錢)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入鹽少許調下,或神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五十丸,使湯同上。

胎前加條芩、白朮各兩半,去乾薑加砂仁五錢;產後加當歸、川芎各一兩半,黑豆煎,酒下。

大抵男子屬陽,得病易散;女子屬陰,遇氣多郁。是以男子之氣病者常少,女子之氣病者常多。故治法曰,婦人宜調血以耗其氣,男子宜調其氣以養血,此之謂也。

加減二陳湯 治一切氣病。

肝氣有餘,加青皮、川芎、木香、香附、山梔。

心氣有餘,加條芩、黃連、香附。

脾氣有餘,加枳實、香附、蒼朮、神麯、厚朴、山楂。

肺氣有餘,加蘇子、枳殼、桔梗、香附、桑白皮。

腎氣有餘,加川楝、小茴、破故紙、香附。

在上焦胸臆之間而為痞滿刺痛、伏梁等症,本方合小陷胸湯加木香。

在中焦而為痞滿急痛者,本方合平胃散加木香,以平其敦阜之氣;大便不利,合小承氣微利之。

在下焦而為奔豚、七疝者,加青皮、官桂、山楂、梔仁、小茴、川楝。

在兩脅攻築作痛者,加青皮、川芎、香附、梔仁、木香。

如噫氣,吞酸,嘈雜,加黃連、吳茱萸、香附。

如喘促氣急,面目浮腫者,合五皮湯加紫蘇。

如腹脹滿者,加厚朴、枳殼、木香、檳榔、大腹皮、蘿蔔子。

加減四君子湯 此氣分正藥也,諸氣不足者,宜此補之。

肝氣虛,加當歸、陳皮、生薑。

心氣虛,加生地、當歸、麥門冬。

脾氣虛,加白芍,倍甘草。

肺氣虛,加黃耆、五味子、麥門冬。

腎氣虛,加熟地黃、桂心。

血虛,合四物湯,名八物湯。

有痰,合二陳湯,名六君子湯。

八味丸 治腎虛不能攝氣歸元。

淮地(酒蒸,二兩) 山藥 山萸肉 白茯苓 澤瀉 丹皮 附子(炮)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烏藥順氣散 治氣卒中昏僕者。似中風之狀,勿作風治。

麻黃 陳皮 烏藥(各一錢) 川芎 枳殼 白芷 桔梗(各五分) 乾薑(炮)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甦醒即止,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