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病

氣屬陽兮血屬陰,內居臟腑外流經,

血常附氣同升降,五十周身晝夜行。

經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中之守也。陽者衛氣,陰者榮血也。榮衛之行,一日一夜常五十度於身,周而復始,如環無端。謹按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皆血之使然也。

《難經》云:氣以呴之,血以濡之,互相為用不可須臾離也。故陰附乎陽,血常隨氣而行,苟無是氣,則血不能自動,無以濡潤乎一身也;陽依乎陰,氣常隨血而守,苟無是血,則氣無所羈束,不能衛外而為固矣。此陰陽氣血互為其根,而神機之不息歟。

腎水真陰血化源,坎中自有伏陽潛,

陰常不足陽常勝,勿使龍雷動九泉。

腎屬水,乃天一至真之氣,於卦為坎,《易·繫辭》云:坎為血卦。謂水為血之化源也,在男子則為精,女子則為血,皆曰天癸。天癸者,謂此癸水,天之所生者也,故曰真陰,經曰:人年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精血之屬陰也明矣。然坎雖屬陰,其中有陽,故納戊,戊與癸合,化而為火是也,藏於命門之中,謂之相火。經云:一水不勝二火,謂君火相火也。此丹溪所以著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蓋欲養此真陰以制陽火,不可自損其陰反為火所勝也。相火者,龍雷之火,伏於至陰之下,不可使之動。如陰虛則火動,其病之生不可勝言矣。

氣行血動貴和平,順則循經逆妄行,

逆氣沸騰都是火,火為血病狀難名。

夫人身之血,賴氣以行。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順則血和,循經而行不失其常。氣逆則血乖,反其常而妄行也。所謂逆氣者,非真陽之氣也。由於客氣之感,真邪混雜,氣亦亂矣,所謂失血者,非真陰之血也。由於邪氣之搏擊,並其真血失之矣。故其所生之病,妄行至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反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變紫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勝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善忘;蓄之在下,則人如狂。墮擊跌僕,則瘀惡內凝;氣滯聚積,則為癥瘕。症狀百出,難以名言也。揆厥所由,非人失養之故歟。

所謂人之失養者,如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自倍,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動,蓄之則為蓄血,失之則為失血之症。血蓄於內者,瘀則易治,干則難治。血走於外者,從下流者為順,其治易;從上溢者為逆,其治難。蓄血之病,以行血為主,宜桃仁承氣湯、抵當丸主之。失血之病,以犀角地黃湯為主,分上下加減。

血蓄皆因邪熱居,出而不止即成虛,

法宜四物湯為主,益胃升陽病自愈。

按成無己《傷寒明理論》云: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流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或如狂,或善忘,或屎黑色,皆蓄血症也。下血乃愈,宜桃仁承氣湯、抵當丸之類。失血妄行者,熱也,古今通用犀角湯、四生丸、十灰散者,蓋血得熱則妄行,得冷則凝,見黑則止也。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單用寒涼藥。褚澄云: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丆生。血雖陰類,運用者,其陽和乎?

治血病者,必求血屬之藥。河間先生以四物湯為主治,隨症輔佐,謂之六合湯。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液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活血治虛腹痛也。若失血太多,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之法,陽旺則生陰血也,宜東垣升陽益胃湯主之。

若求輔佐之藥,於四物中加用者,如桃仁、紅花、蘇木、血竭、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官桂,血寒所宜;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

血因火動損其陰,視所從來各有因,

或補或攻有真訣,莫輕至寶示非人。

東垣曰: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脈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二冬、二母、桔梗、百部、當歸、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加黃連主之。諸失血症,詳見下文。

鼻為肺竅上通天,真息清陽出入關,

衄衊鼽腥都是熱,補陰降火立時痊。

衄血出於肺。鼻者,肺之竅也。或因外感風寒,當與發散而不發散,使陽氣不得舒伸,鬱而為熱,風寒初中於皮毛,肺先受之,故衄也。宜麻黃人參芍藥湯主之。或因嗜酒,喜啖炙煿辛燥之物,或因誤服熱藥,以致熱聚於裡而衄者,宜四物湯合東垣涼膈散主之;不止者,用止衄法。如鼻中無故血點滴出者,其血紫黑,乃火極而兼水化也。衊血。如鼻中常有結,涕中有瘀血,其氣腥者,謂之鼽血,此酒毒。並宜龍腦雞蘇丸主之,上清丸亦可。如衄久不止,失血太多成虛病者,茯苓補心湯主之。(方見氣門。)

恚怒氣逆必傷肝,飲食勞傷胃熱傳,

載血上行從火治,陰虛火動治應難。

吐血者,因火載血上行逆於口也,與衄血者同屬火論。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此血即肝之所藏者。人怒則火起於肝,血隨火上,故暴吐血,宜四物合三黃瀉心湯主之。又飲酒之人暴吐血者,此血從胃中來也,宜藕汁散吞葛花丸。或無故大吐血者,宜四物湯吞四生丸,效。或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者,及飲食房勞,墜跌擊撲者,以致榮血流積胸膈間,滿則吐溢,血盡則止。積之日久,如前再吐,此有瘀血窠囊在內,乃內損之症,非妄行也。非平心氣和之人,戒暴怒,淡滋味,絕妄想者,甚難調理,惟用輪迴酒吞血鬱越鞠丸。但覺胸中滿痛,寒熱如瘧,此血欲動也,急用桃仁承氣湯入韭汁、生薑自然汁,逐去其血,勿使再吐也。又有虛弱之人,陰虛火動者,宜涼榮湯主之。大抵吐血之症,久則成勞,宜郭可久治勞之法。(見後癆瘵門。)凡吐血不止,用三稜針,刺氣衝穴立止。

咳嗽連綿氣上奔,血隨氣上幾憂驚,

急須補肺清心火,咳久成癆腎病深。

咳血者,出於肺也。肺主氣,心主熱,熱則傷肺,故咳不已而有血也。宜以清金降火為主,茯苓補心湯、雞蘇散、天麥門冬湯。如咳久不止,只三兩聲,痰中帶血者,此腎咳嗽也,不可治。

血隨咯唾腎中來,莫將尋常失血猜,

惟有滋陰能降火,痰中血線病堪哀。

咯唾血者,出於腎也,宜丹溪滋陰降火湯主之。或有肺破咯唾有濃血者,阿膠散主之。

脾主痰涎帶血紅,血流胃脘與脾通,

化痰補胃無多訣,若是咽傷治不同。

脾主涎,痰涎雜血出於脾也。宜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黃連主之。若一向咯唾,痰中有血,久而不已,咽痛聲啞者,不治。又有因咳不轉,咯傷咽門出血者,只用甘桔加半夏湯,細細呷之。

汗為心液出玄關,汗血皆因心火炎,

寒氣閉藏成脈脹,不逢國手豈能痊。

心之液為汗,肺主皮毛。皮毛之間有汗孔,曰玄關。心主血,肺主氣,血以榮於內,氣以衛於外,如心火熱甚,肺不能制,則榮強衛弱,而血從汗孔出也,名曰肌衄。宜當歸六黃湯主之,外用男胎髮燒灰盒之,立效。如毛竅之中,節次血出,少間不出,即皮脹如鼓,口鼻眼目皆脹,合名脈脹,此肺受寒邪,汗孔閉密,汗不得泄,衛強榮弱,宜麻黃六合湯主之。

便血腸風腸內平,腹疼臟毒認分明,

血來遠近分先後,忽爾如崩屬結陰。

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惟人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腸間,而大便下血,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不痛;挾冷下血,血濁黯,腹中有痛。清則為腸風,加減四物湯或槐花散主之;濁則為臟毒,宜四物合小烏沉湯,加炒乾姜主之。久而不止者,此胃氣下陷也,宜升陽和血湯主之。

下血,先便後血者,此遠血也,從小腸而來,宜四物湯加木通、茱萸、炒黃連,以瀉小腸之火。如先血後便者,此近血也,從大腸而來,宜四物湯加檳榔、枳實、槐花、條芩,以瀉大腸之火。《金匱要略》治遠血,以伏龍肝散,近血以赤小豆當歸散。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令,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弦細而微遲,其症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手足稍冷,宜平胃地榆湯主之。更灸中脘、氣海、三里。

下焦結熱在膀胱,邪火熏蒸手太陽。

二症皆令人溺血,通仙試驗有奇方。

如小便血自溺孔中出,澀數作痛,或雜溺而出者,此從膀胱中來也。宜四物合五苓散主之,以瀉膀胱之火;如不已,小薊飲子神效。

如小便出血不痛者,此心熱移於小腸。血從精孔中出,宜四物合導赤散,更加黃連、山梔、條芩以瀉小腸之火;不已者,當歸承氣湯利之。

如溺血久不止,血虛者,宜四物合牛膝膏主之。

齒屬陽明怕熱侵,血從齒出意沉吟,

舌間出血真奇怪,此病原來熱在心。

上關齒屬足陽明胃經,下關齒屬手陽明大腸經。血從齒縫出者,曰牙宣,此陽明積熱症也。宜服清胃湯,外以姜鹽炒香附子,炒黑色為末擦止妙,不止者,或牙齒痛出血者,以調胃承氣湯蜜丸服之。

人有舌上出血不止者,此心熱也,宜洗心散,(方見火門,)外以蒲黃末擦之。

失血之人脈自芤,脈如洪數不勝愁,

澀微血少成虛損,滑小遲沉病可調。

《脈經》曰: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正氣復也。

《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失血後脈虛者,宜益胃升陽湯及人參飲子主之。

婦人天癸以時行,滿瀉愆期病在身,

滿則閉經為蓄血,瀉為崩漏失同名。

婦人之病與男子不同。男子之血宜靜不宜動,婦人之血有動有靜,常以三十日為期。衝脈滿,任脈氣足,然後動而下,故名月水。過此以後,則又靜而不行矣。假如常靜而不動,乃經閉也,經云:滿而不瀉者是矣,謂之蓄血,宜四物合桃仁承氣湯。如常動而不靜,為崩為漏,經云:瀉而不滿者是也,謂之失血,宜三黃補血湯加人參、炙甘草主之。

桃仁承氣湯 治蓄血。

桃仁(五錢)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 朴硝(二錢)

分作二服,姜三片煎。

抵當丸 治蓄血。

大黃(五錢) 水蛭(石灰炒,五錢) 虻蟲(去足翅,三錢) 桃仁(二錢,另研)

上四味,各取藥末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每十丸,四物湯下。

犀角地黃湯 治鬱熱不解,逼血妄行,為諸失血之症。

犀角 生地黃 丹皮 白芍(各等分)

肝經鬱熱,為嘔血,加歸梢、川芎、梔子仁、酒大黃。

心經鬱熱,加酒黃連、生甘草、麥門冬。

脾經鬱熱,為痰涎血,加石膏、山梔、甘草。

肺經鬱熱,為衄血,為咳血,加酒芩,衄加梔仁,咳加桑白皮、地骨皮。

腎經鬱熱,為唾血,加黃柏、知母。

膽經鬱熱,為嘔血,加酒芩、赤茯苓。

小腸鬱熱,為溺血,加木通、甘草梢。

胃經鬱熱,為吐血,為咯血,加桔梗、枳殼、前胡,吐血更加調胃承氣湯。

大腸鬱熱,為便血,加枳殼、槐花、黃芩、黃柏。

膀胱鬱熱,為溺血,加豬苓、澤瀉、赤茯苓、滑石、車前子。

瘀血死血,加桃仁、紅花、韭汁。

血不止,加藕節、小薊根、百草霜。

四生丸 治衄血、吐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

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各等分)

上各取新嫩者爛研丸,如雞子大,每一丸水煎服,或童便下。

四物湯 凡見血症,皆是陽盛陰虛,君相二火亢甚,煎迫其血而出諸竅也。有蓄者,亦火食其氣,故氣衰不能行其血,血亦被火燥而乾結也。宜以此湯為主治,乃血分之正藥也。

川芎 芍藥(赤者行血,白者補血) 地黃(生行,熟補) 當歸(酒洗)

常服。

加知母、黃柏,補陰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肝經蓄血,為脅下痛,加香附、青皮、梔子、酒大黃、桂枝、芍藥。

失血為嘔血,加梔子仁(炒黑)、酒大黃,入童便以降之。

心經蓄血,為心痛,加五靈脂、生蒲黃、乳香、沒藥。

失血為血出諸竅,蓋心生血屬火,加三黃瀉心湯。

脾經蓄血為脹,合桃仁承氣湯以瀉之。

失血為痰涎血,合二陳湯加瓜蔞仁、枳實、生薑汁。

肺經蓄血為癰膿,加桔梗、枳殼、貝母。

失血為咳血,加二冬、阿膠,為衄血,合涼膈散。

腎經蓄血,為臍下痛,加川楝子、小茴香、破故紙。

失血為唾血,加黃柏、梔子仁,皆鹽酒炒,更加肉桂少許,以瀉腎火。

胃經蓄血,為胃脘當心而痛、加山梔(酒炒),最能清胃脘之血,桃仁泥入韭汁、薑汁少許,同服。甚者合桃仁承氣湯。

失血為吐血,合四生丸同煎。

大腸蓄血為屎黑,善忘,合桃仁承氣湯。

失血為便血,合槐花散。

膀胱蓄血,為狂,合桃仁承氣湯,不效,合抵當丸同煎。

失血為溺血,合五苓散煎調元散。

凡諸失血加本方合四生丸同煎,入童便甚佳。

血出太多以致虛暈者,加人參一倍。

益胃升陽湯 血脫益氣,古聖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故先理氣。人身之內,谷為寶也。

即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加神麯一錢半,生黃芩,水煎服。

麻黃人參芍藥湯(又名麻黃桂枝湯) 治風寒在表,郁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鼻,宜此主之,脈微弱可服。

麻黃 黃耆 白芍、炙草(各一錢) 桂枝 當歸(各五分) 人參(二分) 麥門冬(三分) 五味子(五分)

水一盞半,先煮麻黃,令沸,放余藥煎,臨臥服。

三黃補血湯 治六脈洪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

黃耆 當歸 柴胡(各一錢) 熟地黃 川芎(各一錢半) 白芍 生甘草(各二錢) 丹皮 升麻(各五分)

分二服,每水二盅,煎一盅,稍熱服。

如兩寸脈芤,血在上焦,或衄,或吐,只用犀角地黃湯。

龍腦雞蘇丸 清上膈,解酒毒,除邪熱,並治咳血,唾血,衄血,吐血,諸淋下血,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疸口甜,膽疸口苦,並皆治之。

柴胡(二兩) 麥門冬(二兩) 炙黃耆(一兩) 真阿膠(蛤粉炒,二兩) 生地黃(末,六兩) 蒲黃(微炒) 薄荷葉(九兩) 炙甘草(一兩五錢) 人參(二兩) 木通(三兩)

上除生地黃別研末,柴胡、木通二味用湯半升煎沸,浸一二宿去渣,其汁別放外,其諸藥研篩細末,別收,卻用白蜜二斤如法煉成,卻入生地黃末,不住手攪,又入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和藥末杵丸如豌豆大,每服五十丸,麥門冬湯下。

上清丸 (見火門。)

止衄法 東垣云:鼻血久不止,素有熱而暴作者,諸藥無驗,神法以大綿紙一張作八摺或十摺,於冷水浸濕,置頂中,以熱熨斗熨之,至一重或二重紙干立止。如衄血去多,面黃,眼多眵,手麻木者,宜黃耆芍藥湯主之。

葛根 羌活(各五分) 白芍 升麻(各一錢) 炙甘草 黃耆(各三錢)

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服。

又方 白芷、山梔不拘多少,燒存性,為細末,吹鼻,其血即止。

又方 取新嫩車前草洗淨,杵取自然汁約半碗,入白蜜二三茶匙攪勻,放重湯中溫熱,令病人徐徐呷之,日服二次,神效。病者要養性,此藥亦治溺血。

四物三黃瀉心湯 治暴吐血。

四物湯加黃芩、黃連、大黃,俱用酒製,作湯服之。

藕汁散 治吐衄不止。

生藕汁 生地黃汁 大薊汁(各三合) 生蜜(半匙)

上件藥汁調和令勻,每服一小盅,不拘時服。

葛花丸 治飲酒過多,蘊熱胸膈,以致吐血衄血。

葛花(二兩) 黃連(四兩)

上為末,以大黃熬膏子,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

丹溪血鬱越鞠丸 治瘀血。

桃仁(去皮尖,另研) 香附子(童便浸) 紅花 川芎 山梔(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神麯糊為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桃仁湯下。

輪迴酒 治吐血衄血,墜跌擊僕,金刃傷血,無不效者。

取十二歲童子無欲心者,絕其烹調鹹酸之味,令其潔淨,多與米飲以助水道,常淡滋味。又恐溺薄無力,亦當與淡肉汁食之。凡溲溺時,剪頭除尾,以磁器收之,每小盅以生薑自然汁一二點攪勻,徐徐飲之。如冷則以重湯頓服。

此童便降火滋陰又能消瘀血,止吐衄諸血,無不應效。一名溲,一名還元湯。先賢有言,凡諸失血,服寒涼百無一生,服童便者百無一死。

涼榮湯 治吐衄諸血。

黃柏 知母 麥門冬 白芍 蒲黃 甘草 生地黃 歸梢 扁柏葉(炒,各等分)

每服九錢,水煎服。

雞蘇散 治勞傷肺經,咳嗽有血。

雞蘇(即薄荷葉也) 黃耆 生地黃 阿膠 白茅根 貝母(各一錢) 麥門冬 蒲黃(炒) 桔梗 生甘草(各五分)

水煎。

天麥二冬散 治咳血神效。

二冬 二母 桔梗 甘草 阿膠 生地黃 桑白皮(蜜) 真蘇子(炒,各等分) 黃連(炒,減半)

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入阿膠,再煎一服。

丹溪滋陰降火湯 治咯唾有血。

二冬 二母 桔梗 黃柏(酒炒) 熟地黃 遠志(各等分) 乾薑(炒黑,少許)

水煎。

阿膠散 治肺破嗽血,咯唾血出。

人參 白茯苓 生地黃 天門冬 五味子(各五分) 阿膠(珠) 白芨(末,各一錢)

上除白芨另研細末,用水一盞,入蜜二大匙,糯米百粒,姜三片,煎七分,去渣,入白芨末服。

加減六君子湯 治痰涎血。

即四君子、二陳湯相合,加當歸、白芍、黃連是也。

甘桔加半夏湯 治咽傷,咯唾有血。

即甘桔湯加半夏是也。(方見瘟疫門。)

麻黃六合湯 治脈脹病。

即四物湯加麻黃、生薑是也。

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 生地 當歸 川芎(各八分) 枳殼 荊芥穗 槐花 炙甘草(各四分) 地榆 條芩 防風(各六分) 烏梅(一個)

水二盞,姜三片煎,空心服。

槐花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神效。

槐花(炒) 側柏葉(炒) 荊芥穗 枳殼(炒,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或酸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食前酒下。

四物合小烏沉湯 治臟毒下血。

烏藥(一兩) 香附(醋製,二兩) 甘草(二錢半)

共為末,每一錢煎四物湯調服。

升陽和血湯 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派,其唧唧然出者,有力遠射,四散如篩,腸中作痛。

陳皮(二分) 蒲黃 當歸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生地黃 丹皮 生甘草(各二分) 升麻(七分) 炙甘草 黃耆(各一錢)

水二盞煎,空心服。

治糞後血,謂之遠血。四物湯四錢,加木通、黃連(萸炒)各一錢,水煎。

治糞前血,謂之近血。四物湯四錢,加條芩(酒炒)、槐花(炒)、枳實(麩炒)、檳榔各八分,水煎。

平胃地榆湯 治結陰便血。

白朮 陳皮 茯苓 厚朴 葛根(各五分) 地榆(七分) 乾薑(炒黑,五分) 當歸(炒) 神麯 白芍 人參 益智(各三分) 蒼朮(制) 升麻 附子(炮,各一錢)

上㕮咀,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空心服。

四物五苓散 治小腸淋血。

即四物用赤芍、生地黃,合五苓散去桂是也。

小薊飲子 治溺血神效。

山梔(炒) 炙甘草(各七分) 生地黃(一錢一分) 小薊根 蒲黃(炒) 滑石 木通 淡竹葉 藕節

水煎。

四物導赤散 治溺血不痛者。

四物用生地黃、赤芍,合導赤散,加條芩、山梔是也。

當歸承氣湯 即大承氣湯是也。

牛膝膏 用川牛膝一斤切細,以新汲水五大盞,煎耗其四,入麝香少許,收用。

人參飲子 治失血之後,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六脈無力。

人參(五分) 炙黃耆 白芍 炙甘草(各一錢) 麥門冬 當歸(各三分) 五味子(五個) 加熟地黃(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生脈散加減方也。

夫血者,神氣也,血盛則形盛而脈實,血衰則形衰而脈弱。持之則存,失之則亡。甚矣,血之不可不養也,常以飲食日滋,取汁變化。故失血之人,當以補脾胃為本。如東垣之補中益氣湯、雙和散,仲景之炙甘草湯、小建中湯皆要藥也。

炙甘草湯 治虛勞不足,脈結浮者。

炙甘草(二錢) 桂枝 生薑(各一錢半) 麥門冬(一合) 柏子仁(一合) 人參 真阿膠(各一錢) 大棗(二枚) 生地黃(三錢)

分三劑,水煎。

雙和散 補血益氣,治虛勞少力。

黃耆 當歸 川芎 熟地黃(各一錢) 官桂 炙甘草(各七分半) 白芍(二錢半)

上作二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