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病

太玄真一化元精,魚有涎兮木有津,

盡去其痰休浪語,不知何物潤其身。

腎為水臟,乃受天一至玄之氣以生,其中津液,謂之真精。入心為汗,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出為唾,是皆後天渣滓之物,何莫而非先天太玄之所變化也。痰者,五液之統名也。苟得其養,則散於五臟而為液,苟失其養,則聚於一處而成痰矣。然則人身中之有痰,猶木之有津,魚之有涎,所賴滋潤養乎身體者也。今之病痰者,苦痰之多,欲盡去之。治痰者,不知痰乃身之寶,吐之下之,欲盡其痰,以徇一時之利。及其去之不盡,其痰轉多,攻之不止,真精乃竭而死矣。籲,可痛哉!

謹按褚澄云:天地定位,而水位乎中。天地通氣,而水氣蒸達,土潤膏滋,云興雨降而百物生。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在上為痰,在皮為血,在下為精,從毛竅出為汗,從腹腸出為瀉,從瘡口出為水。痰盡死,精竭死,汗枯死,瀉極死,水從瘡口出不止,干,即死。由是觀之,痰不可盡去也明矣。

痰飲原從水穀生,脾能傳化作真精,

只緣飲食傷脾胃,津液不行痰飲成。

《正理論》云:穀氣入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人資水穀,以養其身,脾胃強者,受其水穀而變化之。水穀之精氣為榮,榮者血也;悍氣為衛,衛者氣也。氣血和平,榮衛流通,何痰飲之有哉!惟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七情內傷,六淫外感,脾胃失矣,所以血不歸經,蓄而成飲,穀不化氣,腐而為痰。痰聚脾胃,脾胃不運;舊谷未盡,新谷又增,脾胃重傷,並其清氣皆成濁敗之物矣。清而濁者曰飲,濁而濁者曰痰,清濁不分,積飲亦成痰矣。飲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也。痰者腸胃之液,自內而生者也。

五飲為邪症不同,痰生百病幾人通,

飲宜上下分消去,痰要扶脾勿盡攻。

《要略》云:四飲者,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也。又有留飲、伏飲,謂之四飲六症。或云五飲者,即伏飲、留飲合為一症也。五飲症治,詳見下文。

陳無擇云:人之有痰飲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濁敗凝結而成也。內七情汩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為內所因。外則六淫浸胃,玄府不通,當汗不汗,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色欲無度,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為痰飲,不屬內外因。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瀉、為眩暈、嘈雜、怔忡、寒熱、疼痛、腫滿、攣躄、癃閉、痞膈,如風癇之類,皆是也。

子和云:凡人病痰者有五,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

王隱君治痰有五:曰風痰,寒痰,熱痰,氣痰,味痰。夫味痰者,兼酒痰、食痰,乃因飲食酒醪厚味而得之。氣痰即陳氏所謂內因七情汩亂而得之。風痰、寒痰,當合作外因六淫之感得之。熱痰,因其人素有積熱得之。濕痰因脾胃虛弱得之。諸痰症治詳見下文。

按《原病式》云: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法宜上下分消,以去其濕。在上,則吐之汗之,在下,則利其大小便也。然諸濕皆屬於脾,治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然運下。丹溪先生曰:中焦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而病劇矣。

痰飲古來從濕治,濕能生火火助濕,

諸痰變動火為邪,氣即是火須理氣。

按痰乃積飲所化,故《原病式》列於太陰濕土之條。蓋濕盛則生熱,熱盛則生痰。痰者,乃濕熱相搏,火土熏蒸,津液不流,清濁混雜之所成者也。然流行乎一身者,氣也。氣即是火,熱則傷氣,變為火邪。痰之變動,皆火之所為也。故治痰者,常以理氣清氣為主,治其本也。

或云痰之清白者為寒,黃濁為熱。殊不知痰之初生也,猶是水液,故清白而稀薄,及其久也,漸變為黃濁稠黏之物矣。以予論之,痰之走散者,火也;其結聚者,濕也;其色之清薄淡白者,濕也;色黃濁而味惡,為酸辣腥臊焦者,火熱之所化也。

經言積飲濕中生,金匱推明五症分,

莫漫多言立綱紀,只求胃氣得和平。

《金匱要略》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又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深師消飲丸主之。

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仲景用十棗湯。謂治懸飲者,法當下之也。今以河間控涎丹代之。蓋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除也。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宜小青龍湯主之。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服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翕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衝。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復納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心下有支飲,其人若冒眩,澤瀉湯主之。

胸滿,厚朴大黃湯主之。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以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冰。夫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宜控涎丹主之。

膈上病痰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必有伏飲。宜小青龍湯主之。

水在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宜小陷胸湯主之;或小半夏茯苓湯。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宜金沸草散主之。

水在脾,少氣身重,宜六君子加蒼朮湯主之。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宜小柴胡加牡蠣湯主之。

水在腎,心下悸,宜五苓散主之。

痰多怪症罕曾聞,開示詳明王隱君,

但使滾痰為主治,當時立法未能精。

王隱君論云:痰症古今未詳,莫知其為病之原。或頭風眩,目運耳鳴;或口眼蠕動,眉稜耳輪俱癢;或痛;或四肢遊風腫硬而似疼非疼;或為齒頰癢痛;或為牙齒浮而痛癢不一;或噫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背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名,並無常所,乃至手麻臂疼,狀若風濕,每脊上,每日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黏濕癢,口糜舌爛,喉痹咽痛;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焙熱;或為失志癲狂;或中風癱瘓;或癆瘵荏苒之疾;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冷痰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蓋內外為病,百般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小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不通經脈。若能逐出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常用滾痰丸,一藥以愈諸疾,不可勝數矣。

劉宗厚云:謹按痰之為病,仲景論四飲六症,無擇敘內外三因,俱為切當。蓋四飲則敘因痰而顯諸症者,三因則論其因有所傷而生痰者也。惟隱君論人之諸病者,悉出於痰,此發前人所未論,可謂識痰之情狀,而得其奧者矣。制滾痰丸一方統治斯疾,固為簡便,較之仲景三因有表裡內外,而分汗、下、溫、利之法,則疏闊矣,況又有虛實寒熱之不同者哉!

密齋治痰飲之法,若禹之行水,順其勢而利導之可也。在上者吐之,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若只用滾痰丸一方,偏矣。滾痰丸,因十棗湯、神祐丸之太峻,而以代之者也。如痰飲伏於腸胃之間,膠固壅塞,飲食不化,榮衛不行,不以滾痰丸逐而去之,則拘矣。故曰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痰涎蓄聚久成疴,若不驅除氣不和,

客者除之防害主,譬如去莠養嘉禾。

經云:客者除之,留者去之。謂非其固有而有之,害也。如痰涎敗濁之物,原非精津氣血之類。一旦有之,法當驅逐使之亟去也。苟執痰無補法之說,不審虛實汗下,以寒攻之,則為寒中,以熱攻之,則為熱中,應下而吐者則傷其上焦之氣,因吐而下者,則傷其下焦之血。舊痰未除,新痰又起矣。如謂痰不可盡除,偏執專補脾胃之說,使痰涎陳腐佔住於腸胃之間,養寇入室,寧非正氣之賊邪,非天下之至神,不足以語此。故良工知之,痰在上可吐,則吐之,重則瓜蒂散,輕則用丹溪吐法。痰在中下者,可下則下之,重則十棗湯、控涎丹,輕則滾痰丸。設有可吐可下之症而無可攻之脈,則攻補兼行,不失先後之序可也。

痰之可吐者,如脈浮當吐,痰在膈上當吐,膠固稠濁,必用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凡所吐法,宜先升提其氣。用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之類,或就用此藥探吐。吐時,須先以軟帛勒住腰腹,而於不通風之處行之。

痰之可下者,如脈沉實滑大當下,心下痞,腹滿不減,或痛,當下。大小便不利,不可不下。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風化硝瀉老痰,咸能軟堅也,大黃下痰推陳致新,芫花之辛以散飲,大戟之苦以瀉水,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牽牛之去熱痰也,巴豆之去寒痰也。易老號斬關奪門之將,大宜詳審,不可輕用。

丹溪云:痰之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熱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以養之,治法至矣。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遠矣。

理氣行痰自有方,昔賢留下二陳湯,

能明脈症加參佐,安腎扶脾法最良。

治痰之法,理氣為先,和胃次之。若風,若寒,若濕,若熱之類,當各尋其所受之因,風則散之,寒則溫之,濕則滲之,熱則清之,氣則順之,食則消之,酒則解之,各有其方,不可一例求也。

風痰者,因中風得之,風傷肝,多成癱瘓奇症。宜豁痰丸、搜風化痰丸主之。

寒痰者,因形寒飲冷則傷肺,初則為咳,宜橘皮湯、參蘇飲。久則成骨痹。

濕痰者,因停飲不散,濕則傷脾,多體重軟弱,宜神術丸、中和丸、加減參苓平胃散。

熱痰者,火盛制金,熱傷肺,病多煩熱,宜清氣化痰丸、茯苓丸主之。

氣痰者,因事逆意而得之,宜前胡半夏湯、三仙丸。若有痰成塊結於咽喉,吐咯不出者,俗呼梅核氣,難治。四七湯治之,或作丹溪加咸能軟堅之味,薑汁蜜丸亦可,加味二陳湯主之。

酒痰者,因飲酒太過得之。初得之,宜葛花解酲湯,久則宜服清金化痰丸。

食痰者,因飲食太飽得之,宿食成積,積久成痰。宜枳朮化痰九、秘傳豁痰丸。老痰者,年久之痰,黃濁稠黏,氣味俱惡,宜節齋化痰丸。

凡服治痰之藥無效者,當其脾胃虛弱也。蓋腎為津液之主,脾為轉運之官。今痰之不除者,由於腎水虛弱不能受臟腑之津液而藏之,使津液敗濁而為痰飲,宜加味地黃丸主之。又由脾虛不能運化精微,以成津液停留腸胃之中,積而成痰,內行臟腑,外走經絡也,宜參苓白朮丸主之。

痰在身中隨氣行,內留臟腑外行經,

觀其所止為何病,只要良工認得真。

肝有痰,為癱瘓風,為偏頭風,為眩暈,為轉筋,為脅下痛,為腰痛不可以俯仰,為大小便硬,為目昧不明,眼見物如黑狀,為卵腫㿗疝,為囊縮,或痿厥不起,為夢交泄精,為陰臊,女人為經閉不行,小腹腫,為漏下白涎腥臭,為胸滿嘔逆,為善怒目𥅻。

膽有痰,為胸脅痛,不能轉側,為口苦,為善太息,為嘔苦汁,為頭角痛,為頷腫,為目銳眥痛,為缺盆中腫痛,為腋下腫,為寒熱如瘧,為結核,為瘰癧馬刀挾癭。

心有痰,為善驚,為癲癇,為怔忡,為嗌乾渴而欲飲,為心痛,為舌腫痛,為笑,為不語,為痰迷如祟。

小腸有痰,為嗌痛,頷腫不可回顧,為臂痛,為耳聾、目黃,為頰腫,為小便淋血,為臍下疝痛,為腸中瀝瀝有水聲。

脾有痰,為腫,為滿,為體重或痛,不能動搖,為腹脹,善噫,食不下,食則嘔,為四肢不舉,怠惰,嗜臥,為舌本強痛或煩心,為心下急痛,為寒瘧,為溏泄,為黃疸,為健忘,為頭眩痛。

胃有痰,為洒洒振寒,善伸數欠。病至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動,欲閉戶牖而處,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為賁響腹脹,為狂瘧,濕淫汗出。為胃脘當心而痛,為鼽血,為口喎唇胗,為喉痹,為大腹,為水腫,為膝臏腫痛,為齒腫痛,為跗腫。

肺有痰,為喘,為咳,為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為肺脹而喘上氣逆,為胸滿,為肩臂痛,為小便數而欠,遺失無度。

大腸有痰,為齒痛頰腫而喉痹,為大便硬,為痔,為脫肛,為便白膿。

腎有痰,為喜唾,為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為目䀮䀮然如無所見,為善恐,惕惕然如人將捕之,為腰痛,為咽腫嗌乾及痛,為腸澼,為膝股內後廉痛,為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湧水。

膀胱有痰,為頭痛,為腰脊痛,為痔,為瘧,為狂癲,為目中淚出,為項、背、腰、尻、膕、腨、腳背痛,為小便白濁,婦人白帶。

痰在經絡為腫,為痛,為麻木,為癰疽,為結核。

以上臟腑經絡之病,於各病門求之。

苓桂朮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一錢) 桂枝 白朮(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深師消飲丸 治停飲胸滿嘔逆,腹中水聲,不思飲食。

白朮(二兩) 茯苓(半兩) 枳實(炒) 乾薑(各七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三十丸,溫水下。

十棗湯 治懸飲內痛。

芫花(炒)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為細末,以水一盞半,先煮大棗十枚,至八分去渣,入藥末,強人一錢,瘦人半錢,平旦服之。不下,更加半錢快下,後以糜粥自養。

控涎丹(一名妙應丸)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忍,筋骨牽引釣痛,時時走移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痰,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癱瘓,非也。一名妙應丸。

甘遂(去心) 紫大戟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米飲糊丸,梧桐子大,曬乾,食後臨臥,淡薑湯下,或熱水下五、七丸至十丸。

小青龍湯 治濕熱者,當發其汗。又治支飲咳逆倚息不得臥。

麻黃 芍藥(各二錢)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枝(各一錢半) 五味子 半夏(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三盞,先煎麻黃減半,去沫,入諸藥煎一盞,溫服。

桂苓甘草五味湯 治支飲病服前青龍湯後,有氣從小腹上衝胸咽。

茯苓(四錢) 桂枝(四錢) 炙甘草(三錢) 五味子(二錢)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以治其氣衝。

如沖氣已下,及更咳胸滿者,本方去桂,加乾薑、細辛各三錢,治其咳滿。如咳滿已止,又嘔者,加半夏二錢,以去其水。如水去嘔止,形腫者,又加杏仁二錢,以去其腫。如面赤者,此胃熱也,又加大黃三錢。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

澤瀉(二錢半) 白朮(一錢)

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厚朴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者,即小承氣方也。

漢防己湯 治膈間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醫吐下之不愈。

漢防己(三錢半) 石膏(雞蛋大,一枚) 桂枝(一錢七分) 人參(三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服。

其人虛者必效。如不效者,實也,去石膏加大黃三錢半,微利則愈。

小陷胸湯 治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方見傷寒門)。

小半夏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 茯苓 生薑(各等分)

每三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金沸草散 治水在肺,咳嗽吐涎沫。

旋覆花 前胡 荊芥穗(各一錢半) 半夏(七分半) 甘草 細辛(各三分) 赤茯苓(一錢)

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六君子加蒼朮湯 治水在脾,少氣體重。四君子、二陳合,加蒼朮是也。

小柴胡加牡蠣湯 治水在肝,脅下痛。小柴胡加牡蠣一錢是也。

五苓散 治水在腎,心下悸。

王隱君滾痰丸

大黃(酒蒸) 黃芩(酒洗,各八兩) 沉香(半兩) 礞石(硝煅,一兩)

共極細末,水丸梧桐子大,每五七十丸,量虛實加減,清茶下,或溫水下。

瓜蒂散 痰飲在膈上,宜此吐之。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二味各研末,和勻,水二盅,香豉一合,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散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少又加,得吐乃止。諸見血虛家不可用。

丹溪吐法 用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盞,去渣,少入油與蜜,溫服。

或鮮蝦半斤,入漿蔥、姜等物料,水煮熟,先吃蝦,後吃汁。少時以鵝翎探吐(先以桐油浸,以皂角水洗,曬乾待用)。

豁痰丸 治風痰壅盛。

南星(三兩) 半夏(二兩,各切大片,用濃皂角水浸一宿,焙乾為末) 白附子 五靈脂 真姜蠶(炒去絲) 北細辛 白礬(焙,各一兩) 全蠍(焙,三錢半)

上為細末,皂角漿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二三十丸,薑湯下。

搜風化痰丸 治風痰。

槐角子 白殭蠶 白礬(焙) 陳皮(去白) 人參 荊芥穗 天麻(各一兩) 硃砂(半兩) 半夏(薑汁炒,四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丸,硃砂為衣,每四十丸,薑湯下。

橘皮湯 治寒肺,胸膈停痰汪洋,嘈雜多唾清水。

半夏(一錢) 白茯苓 陳皮(各六分) 細辛 青皮 桔梗 枳殼 甘草(炙,各四分) 旋覆花 人參(各三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後服。

溫胃化痰丸 治寒脾,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半夏(薑製,三兩) 陳皮 乾薑 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二十丸,薑湯下。

神術丸 治濕痰。

蒼朮(制) 生油麻半盞(水一盞,擂碎取漿)

將肥大膠棗十五個煮取肉,杵爛,入麻漿和搗,入術末搗和丸,梧桐子大,日曬,每五七十丸,滾湯下。

中和丸 治濕痰氣熱。

蒼朮(制) 黃芩 半夏(洗) 香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五七十丸,薑湯下。

參苓平胃散 治脾胃濕痰,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體重節疼,常多自利,及五噎八膈痞。

蒼朮(半斤) 厚朴(薑汁炒) 橘紅(各五兩) 炙甘草 白茯苓(各二兩) 人參(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溫服。一方用大膠棗煮爛,搗和丸,如小豆大,每五十丸,薑湯下。

清氣化痰丸 治熱痰,清頭目,涼膈。

半夏(湯洗,二兩) 陳皮 茯苓(各一兩半) 薄荷葉 荊芥穗(各五錢) 黃芩(酒炒) 梔子仁 連翹 桔梗 炙甘草(各一兩) 蒼朮 香附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五七十丸,食後臨臥溫水下。

蓋痰因火動,氣因郁成,故作胸膈痞滿,頭目昏眩。今用二陳湯以豁痰,涼膈散以降火而散風熱,香附、蒼朮開鬱順氣,何痰之不愈哉!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停痰,臂痛難舉,有效。

半夏(四兩) 茯苓(二兩) 枳殼(炒,一兩) 風化硝(半兩)

上為細末,蒸餅,或神麯、薑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薑湯下。

前胡半夏湯 治氣痰。

北前胡、半夏、茯苓(各三分) 陳皮 木香 紫蘇 枳殼(炒)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烏梅少許,水煎。

四七湯 治七情四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即:

七氣湯 (方見氣門)。

三仙丸(又名玉粉丸) 治中脘滯氣,痰涎不利。

南星 半夏(各五兩) 薑汁(作曲) 香附子(鹽水浸) 陳皮(各五兩)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四十丸,薑湯下。

加味二陳湯 治梅核氣。

二陳湯加黃芩 桔梗 枳殼(炒) 真蘇子 香附子 梔子仁 白豆蔻(各等分)

姜引煎。

丹溪方

用瓜蔞仁 杏仁 真海石 桔梗 連翹(各等分) 朴硝(減半)

上為末,薑汁蜜丸,噙化。

清金化痰丸 治上熱、酒毒、痰火鬱結、咯吐痰火之症。若內傷久嗽者,不可服。

真青黛 瓜蔞霜 連翹(去心酒洗) 貝母 片芩 香附子(童便浸) 真海石 蛤粉(各一兩) 風化硝(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一丸,噙化,清茶咽之。

枳朮化痰丸 消食積,化痰涎,理脾順氣,開鬱寬膈。

白朮 陳皮 青皮 香附子(酒浸炒) 蘇子(各二兩) 枳實(麩炒) 山楂(各一兩) 神麯 麥芽 蘿蔔子 白茯苓 杏仁(另研,各一兩) 南星 半夏(各四兩,切片) 生薑(四兩) 皂角 白礬(各二兩,水煮透,焙為末)

上杏仁以上十二味,共為細末,入星半末和勻,以薑汁、竹瀝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五七十丸,薑湯下。

秘傳豁痰丸 治食積痰熱。

陳皮(四兩) 山楂肉 神麯(炒,各二兩) 當歸(酒洗) 黃芩 白朮(各四兩) 半夏(薑汁浸七日) 黃連(淨) 白茯苓 炙甘草(各一兩半) 枳實(二兩半)

共為細末,湯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四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節齋化痰丸 治老痰挾火症,亦治酒痰。

天門冬(去心) 黃芩(酒炒) 真海粉(另) 瓜蔞霜(另) 橘紅(各二兩) 桔梗 香附子(鹽水浸炒) 連翹(各五錢) 真青黛(另,二錢) 風化硝(三錢)

上為末,煉蜜入生薑汁少許,和藥杵丸,如龍眼大,每一丸,薑湯下。

利膈化痰丸 治老痰挾濕者。

南星 半夏(各一兩) 薑汁(作餅曬乾) 真海粉 瓜蔞霜 貝母 香附子(童便制,各半兩)

上為末,用牙皂十四挺,捶破,水一盞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同煮水將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藥末搜和,再以薑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青黛為衣。每五六十丸,薑湯下。

加味地黃丸 治腎虛不能納水,水不歸經,以成其血,而變為痰飲也。

地黃(酒蒸焙末,二兩) 山茱萸肉 白茯苓 山藥 杜仲(鹽酒炒,另取末) 巴戟(去心,淨肉) 遠志(去心) 小茴香(炒,各一兩) 澤瀉 肉蓯蓉(酒洗,焙) 牡丹皮 破故紙(炒,各七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食前酒下。

參苓白朮丸 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以養榮衛,反積為痰飲之症。

即參苓白朮丸加砂仁,以荷葉浸粳米糊丸。

加減二陳湯 治一身之痰,無所不至,乃治痰之要藥也。

陳皮(一錢) 半夏(二錢) 白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如痰在頭作痛者,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細辛、薄荷之類。

如痰在腰胯,膝下腫痛,加蒼朮、黃柏、防己、木通、萆薢、木瓜、牛膝。

如痰在胸腹中作痛,或痞滿,加白朮、枳殼、桔梗、砂仁、神麯、麥芽。

如痰在脅下作痛,或漉漉有聲,加柴胡、青皮、川芎、山梔之類。

如痰在經絡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在上加防風、羌活、威靈仙;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類;冬月加烏附行經絡。

如痰在中焦,作噯氣,吞酸嘈雜,或嘔清水,或胃脘當心而痛,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川芎、砂仁、草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之類。

如痰在頸項胸脅之間為結核者,加貝母、枳殼、桔梗、連翹、玄參、龍膽草。

風痰壅塞,送下青州白丸子。

感寒喘咳,痰氣上逆,合麻黃湯。

傷暑生痰,合白虎湯。

傷濕生痰,合平胃散。

傷飲生痰,合五苓散。

傷食生痰,送下保和丸。

因氣生痰,合四七湯。

痰火盛,合河間涼膈散。

氣虛有痰,合四君子湯。

血虛有痰,合四物加黃柏、知母。

氣盛痰壅,本方送下滾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