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病
水為精氣火為神,水火陰陽各半勻,
及至真陰日衰耗,火邪欻起自焚身。
《金丹歌》云: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神物總皆陰。吾嘗考之,《內經》云:腎為水臟,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在本臟為精,入心為血,入肝與膽為液,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唾,入胃與大小腸、膀胱為津。《難經》云:命門者,元氣之所也。故曰腎生氣。由此觀之,則七般神物之生腎也可知矣。又考之周子《太極圖》云:形既生矣,神發智矣。則神者陽之動也。以二氣言,則曰陰陽;以五行言,則曰水火;以人身中言,則曰心腎。人受天地陰陽五行之氣以生,一陰一陽,水火平等,未嘗有太過不及也。自形生神發之後,精太用則竭,神太役則勞。真陰之物以漸衰耗,此陰之所以不及其初,而見其不足。陰不足,則陽有餘矣。一身之中,惟火獨存,老苦病死,非火之害歟?
火有真邪不一般,莫將邪火作真看,
真陰原是生身本,邪火常從生後生。
丹溪云: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固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之所為也。見於天者為雷,則木之氣;出於海者為龍,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在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愚按運氣,天分六氣,下主乎地,地列五行,上應乎天者。火亦有二:曰少陰君火,曰少陽相火。君火者,靜而守位,故不主歲,而相火代之;相火者,行君火之令者也,所以流行變化,生長萬物者,皆相火主之也。在人之身,心為君火,膽與三焦為相火。故經云:十一臟皆取決於膽。又曰火遊行乎其間。可見心為君主,其位至尊,而膽與三焦,則皆稟受而行者,火雖有二,其實一也。自其寂然不動者,則曰君火,其感而遂通者,則相火之謂焉。
滑伯仁曰:華佗云,三焦者,相火也。相火之相,譬如丞相之相也。善政之導,輔佐周身,維持綱紀,交接元陽,以為一身之統領,使百脈舒和。上焦曰膻中之屬,宣行氣血;中焦曰中脘之緣,腐熟水穀;下焦曰膀胱之所,下溲便精溺。無形而有用焉,故曰三焦。蓋三焦者,為諸陽升降之方,呼吸發源之所。三元有道,九竅流通,神志相關,命脈相繼,周身有倚,氣血無偏,治化宣和,是無虞矣。
此以上皆敘真火之主。
劉宗厚云: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症甚異。何者?蓋能熏灼焚焰,飛走狂越,銷鑠於物,莫能御之。遊行乎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者,猶人火也;曰相火者,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違於道,常以稟位聽命,運行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其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火化,火亦妄行,元氣交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害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之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化。又有陰陽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蓋大怒則火起於肝,暴喜則火起於心,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
此敘邪火之害。
二火難言一水勝,水中真火火真陰,
順之水火常相濟,逆則元陽被賊侵。
經言:一水不勝二火,勢不兩立。自吾觀之,一水二火,陰陽之分數也。火多水少,陽道常饒,陰道常乏也。水之勝火,五行之正理也,有不能勝者,豈水之罪哉?故以卦言之,坎肩屬水,坎外陰內陽,水中之真火也;離屬心火,離外陽而內陰,火中之真水也。一水一火,互為其根。以六氣言之,少陰君火,手少陰心火,足少陰腎水,腎之配心,火中有水也。以五臟言之,五臟各一,惟腎有二,左為腎屬水,右為命門屬火,左右相對,水中有火也。心包絡之從心,三焦之從腎,水火相蕩,陰陽相對,初無彼此之分,水升而上,火降而下,以成既濟之功。蓋心曰帝君,腎曰帝后,君後常為一身之主,而神臟形臟,皆聽命焉。經所謂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者是也。如神太勞則傷心,精太泄則傷腎。君失其職,故相火僭妄專主之權,五官六賊之火,莫不倚相火之勢,乘其所勝,侮所不勝,其所生者受病也,此水之所以不能勝火,而火為元氣之賊也。經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者是已。
邪火常生妄動中,聖人主靜制其沖,
下愚不識蒼天氣,一妄能招百病攻。
按周子《太極圖》論云:形既生矣,神發智矣。形者形臟也,神者五神臟也,所謂君火相火者是已。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善者真火也,所謂既濟者也;惡者邪火也,即水所不能勝者也。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是以上古聖人,知其人生而靜,天之性無有不善也。感於物而動,善惡分矣。於是教人主靜之法,勿使妄動之火暗長於幾微之間。故曰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也。經云: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蒼天之氣,即元氣也,志意者,即君相二火也。非主靜之功,則蒼天清靜之氣何以能常清常靜,而不為志意所亂耶。
經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後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耽於逸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丹溪云:周子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而火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動,而相火者,惟有裨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矣,何賊之有。
火邪為病狀難名,怪症奇形未慣經,
熟讀河間原病式,令人心目自開明。
《原病式》云: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癢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脹腫,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汗,此皆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所為也。
諸病瞀瘈,暴暗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痠,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此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所為也。
人有痰火從腳起入腹者,此虛極也,蓋火起於九泉之下也,此病十不救一。治宜四物湯加降火藥,如黃柏、知母之類,外用附子末津調貼腳心湧泉穴,以引火下行。
人有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一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謂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其症: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此病隨四時為治法,春夏宜以酒黃連、酒柏、酒知母;秋冬宜以吳茱萸加入所主之方,左金丸主之。
丹溪云:考諸《內經》,少陽病為瘈瘲,太陽病為眩僕,少陰病瞀,暴瘖,鬱冒不知人,非諸熱瞀瘈之屬火者乎?少陽病惡寒鼓慄,膽病振寒,少陰病灑淅振寒振慄,厥陰病灑淅振寒,非諸振鼓慄,如喪神守之屬火者乎?少陽病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衝胸,少腹控睪及腰脊上衝心,少陰病,氣上衝胸,嘔逆,非諸逆衝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譫妄,膀胱病癲疾,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胕腫善驚,少陰病瞀熱,足酸胕腫不能久立,非諸病胕腫痛酸驚駭之屬火者乎?又諸風掉眩屬於肝,肝火之動也。諸痛癢瘡之屬於心,心火之用也。諸濕腫滿之屬於脾,脾火之甚也。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肺火之郁也。諸寒收引屬於腎,腎火之伏藏於至陰之下,火極而似水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以上諸症治法於各病下求之。
人火偏宜正法攻,若逢天火術須窮,
能將脈症分虛實,治不乖違是上工。
君火者,人火也,遇草而爇,遇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相火者,天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得當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火撲滅也。
劉宗厚云:火之為脈,虛則浮大,實則洪數。藥之所主,各因其屬。君火者,人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此論治君、相二火之法也。瀉火之法,虛實多端,各以臟氣司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也。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能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耆、甘草、人參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玄參之屬。若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甘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不明諸此之類,而眾火為病,施治何所依據哉。
丹溪云:實火可瀉,如黃連解毒之類。脈沉而實大者為實火,邪氣盛則實也。
虛火可補,參、朮、生甘草之類。脈浮而洪數者,為虛火,真氣奪則虛也。
鬱火可發,當看在何經,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必須瀉散,如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參、術之類。有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熟地黃之類。柴胡瀉肝火,黃芩佐之;片芩瀉肺火,桑白皮佐之;黃連瀉心火;豬膽汁炒,以膽草佐之,能瀉膽中之火;白芍瀉脾火,冬月酒炒,蓋其性酸寒也;青黛瀉五臟之鬱火,玄參瀉無根之遊火,人中白瀉肝火,又能瀉三焦及膀胱之火。
實火無過瀉火良,三焦四治有奇方,
脈虛形弱還宜補,五法經中貴審詳。
人有病熱者,形氣壯實,其脈浮大滑數,按之有力,或沉實者,此實火也,宜瀉之。瀉者,謂發汗,吐、下,利小便也,謂之四治。如桂枝、麻黃之輩,在皮者,汗而發之;葛根、升麻之輩,因其輕而揚之法也;承氣、陷胸之輩,下者引而竭之法也;瀉心、十棗之輩,中滿者瀉之於內之法也;瓜蒂、梔豉之輩,高者因而越之法也。故明此四治之輕重,可謂中治火之繩墨矣。
有脈浮,惡風寒而熱者,謂之表熱,宜發之,十神湯、人參敗毒散。
有脈沉實,惡熱而渴,大便秘者,謂之裡熱,宜下之,如大柴胡、三乙承氣湯。脈洪大有力,大熱,大渴者,人參白虎湯。心煩不得眠者,宜梔子豉湯。(方見傷寒)。
病有暴熱者,病在心脾,以瀉心為主。蓋諸熱之屬,皆自心生,宜三黃瀉心湯、清心湯主之。
病有積熱者,病在腎肝,以瀉肝為主。蓋腎主虛,不可瀉,宜當歸龍薈丸主之。
以上治實火之法也。
有病熱者,形氣衰弱,其脈浮大而虛,按之無力,此虛火也,宜補之。雖有可發汗,吐、下之症,不可便攻,宜用《內經》治熱五法,依次行之。
經云: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如竹葉湯、錢氏地骨皮散是也。甚熱之氣,則汗發之,如升陽散火湯、拔萃地骨皮散是也。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如柴胡飲子、清臟潤燥丸是也。
發之不盡,則逆治之。如丹溪治產後陰虛生內熱,用人參當歸散內加炒乾姜,東垣治癃閉,用滋腎丸有肉桂是也。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乃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地黃丸。(方見虛勞。)
以上治虛火之法也。
諸治火熱之藥,苦者,以治五臟,五臟屬陰而居於內,內者下之,必以苦也。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外者發之,必以辛也。
上焦熱者,病在心肺也。實者,河間涼膈散、既濟解毒湯主之;虛者,宜木通散、清心蓮子飲主之。上清丸時時噙化。
中焦熱者,病在脾胃。實者,調胃承氣湯主之;虛者,宜人參白虎湯、五蒸湯主之。
下焦熱者,病在腎肝。實者八正散,虛者八物湯、六味地黃丸、丹溪補陰丸主之。(二方見虛勞。)
三焦熱者,病在臟腑。實者,黃連解毒湯、大金花丸、神芎丸主之;虛者,宜三補丸、龍腦雞蘇丸。(方見血病。)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者,是陽氣自升於陽分也。實則柴胡飲子,虛則小柴胡湯。此晝行陽二十五度,氣病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下陷陰中也。實則四順清涼飲,虛則四物二連湯。此夜行陰二十五度,血病也。
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宜河間法,先以黃連解毒合調胃承氣湯以下之,後以黃連解毒湯作丸服,以養其血,名金花丸。
若癲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而陰不足之症也。人壯氣實,可用正治,宜當歸承氣湯、滾痰丸主之。人虛火盛者,切不可用正治,犯之必死,宜牛黃膏用生薑湯下。
如實熱能食者,胃實也,宜小承氣、三黃枳朮丸。(方見內傷。)
如虛熱不能食者,脾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厚朴、青皮。
火病生於五臟中,仲陽補瀉可旁通,
內傷自有東垣法,陰火丹溪自有功。
肺熱者,輕手捫之則熱,重手按之則不熱,日間熱甚,乃皮毛之熱。其脈浮,其症喘咳寒熱。輕者,錢氏瀉白散,重者東垣涼膈散、拔萃地骨皮散。虛則錢氏阿膠散、東垣參朮調中湯補之。(方見內傷。)
心熱者,微按至皮毛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脈洪,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嘔噦,宜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方見內傷。)虛則以錢氏安神丸,天王補心丹。(方見虛勞。)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亦不熱,不輕不重乃得之。此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脈緩,其症急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宜錢氏瀉黃散,虛者以補中益氣湯、瀉陰火升陽湯。手心熱甚者,火鬱湯主之。
肝熱者,重按肌肉之下,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時尤甚。其脈洪,其症四肢滿悶,脅下痛,大小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病不能起於床,宜瀉青丸,柴胡飲子。虛則以錢氏地黃丸補之,乃虛則補其母,母能令子實也。
腎熱者,輕手重手俱不熱,如重手按至骨,其熱蒸手如火。其脈沉澀,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宜錢氏地黃丸、東垣滋腎丸、丹溪補陰丸。(方見勞損門。)
人有病內傷發熱者,此因飲食勞倦得之。治在脾胃,乃陽虛症也,從東垣之法治之。(詳見內傷門。)
飲酒發熱人難治,不飲酒人,因飲酒發熱亦難治。
人有病陰虛發熱者,此因房勞色欲得之,治在腎肝,乃血虛症也,從丹溪之法治之,詳內傷門。陰虛火動者難治。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咽乾,熱勢之甚者,此瀉實火之要藥也。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仁(各等分)
水煎。此太倉公火劑湯也。
小金花丸方
即上解毒湯方。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小豆大,每服百丸,溫水下,日三服。
大金花丸 治內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閉,咳嗽,衄血併骨蒸實熱,肺痿喘嗽者。即前小金花丸方加將軍等分。滴水丸,小豆大,每三十,新汲水下。
祖傳本方內加硃砂、雄黃(水飛),與大黃各減半,為丸,名涼驚丸。治小兒壯熱,大小便不通及急驚風、痘疹、丹熱毒熱症,神效。
河間涼膈散 治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咽喉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此瀉實火之劑也。
大黃 朴硝 甘草(各二兩) 連翹(四兩) 梔仁 黃芩 薄荷葉(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半兩,水煎,淡竹葉十二片,煎一盅,入蜜一匙,微煎溫服。
咽膈不利,腫痛及涎嗽者,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咳而嘔者,加半夏二錢半,生薑煎。
鼻衄嘔血者,加當歸、生地、赤芍各半兩。
淋閉,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
清心湯 即上涼膈散方加黃連,又分兩不同也。
連翹 大黃 山梔仁 薄荷葉 黃芩(各五錢) 甘草(一兩半) 朴硝(二錢半) 黃連(半兩)
為細末,每五錢,煎法同。
東垣涼膈散 退六經熱。即上涼膈散除硝、黃加桔梗,又分兩不同也。
連翹(一錢) 甘草(五分) 山梔仁 薄荷葉 黃芩 桔粳 淡竹葉(各半錢)
日三服,熱退即止。
易老云:涼膈散減硝黃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行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能於無形之中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
硃砂涼膈丸 治上焦虛熱,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 山梔 人參 白茯苓(各等分) 腦子(少許) 硃砂(減半,水飛為衣)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硃砂為衣,每五十,溫水下。
神芎丸 治一切熱症,非氣脈實熱甚者,不可輕服,常服宜少不宜多。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川芎 薄荷葉(各半兩)
上為細末,水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
三黃瀉心湯 治積熱蘊隆三焦,皆屬大小便秘。
黃連 黃芩 大黃(煨,各等分)
每三錢,姜三片煎。或細末煉蜜丸,小豆大,每三十,食後溫水下,名三黃丸。
洗心散 治熱氣上衝,口苦唇焦,咽喉腫痛,心神煩躁,多渴,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大便秘滯,口舌生瘡。
大黃(煨) 甘草 當歸 赤芍 麻黃 芥穗(各六分) 白朮(五分) 薄荷葉(五分)
水煎,姜引。
此方以白朮合大黃,故名洗心。
當歸龍薈丸 治腎水陰虛,肝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瞤瘈,腦膈咽嗌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火熱等症。
蘆薈(五錢) 當歸 膽草 山梔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煨) 真青黛(各半兩) 木香(一錢) 麝香(半錢)
上末,煉蜜丸,小豆大,薑湯下二、三十丸。
竹葉湯(又名人參竹葉石膏湯) 治虛損之要藥也。
人參 甘草(各五分) 石膏(四錢) 麥門冬(一錢) 半夏(七分) 淡竹葉(七片) 粳米(一撮)
姜一片,水煎,米熟服。
體虛寒而躁者,加熟附子,名既濟湯。
錢氏地骨皮散 治虛熱潮作。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地骨皮 人參 赤茯苓 半夏(等分)
姜煎服。
拔萃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一錢五分)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錢) 羌活 麻黃(各七分半) 石膏(二錢,有汗並去之)
姜引,水煎。
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熱,蒸熱,積熱,脈洪實弦數。
黃芩 甘草 大黃 芍藥 柴胡 人參 當歸(等分)
水姜煎。
清涼飲子 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面赤煩渴,睡臥不安。即上柴胡飲子去柴胡、人參、黃芩是也。水煎服。
當歸承氣湯 治躁熱,裡熱火鬱為病,或皮膚枯燥,或咽乾鼻乾,或便溺結秘,並宜用此,乃調胃承氣湯加當歸也。
當歸 大黃(各四兩) 甘草 朴硝(各二錢)
水二盅,姜三片,棗十枚,煎服。
若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以大黃、朴硝去胃中實熱,當歸補血益陰,甘草緩中;加薑棗者,胃屬土,此引至於胃中也。經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
清臟潤燥丸 專治熱毒臟躁,老人血少,陽臟便難。此藥解熱養血潤腸。
黃連 當歸 大黃 郁李仁(去殼) 枳殼 連翹 川芎 薄荷葉 芍藥 麻仁(去殼) 條芩(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六七十。食前茶湯下。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脈右關緩弱,或弦,或浮數。
羌活 炙草 炙耆 蒼朮(各五分) 升麻(四分) 柴胡(七分半) 人參 黃芩(各三分半) 黃連(酒炒) 石膏(各二分半)
水煎。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肉筋痹熱,骨髓中熱,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人參 白芍(各五分) 防風(二分半) 柴胡(八分) 生甘草(三分) 炙草(二分)
水煎熱服。
火鬱湯 治手足心發熱。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錢) 防風 甘草(各五分) 蔥須(三寸)
水煎。
滋腎丸 降腎火。
黃柏(酒拌陰乾,三兩) 知母(酒浸陰乾,三兩) 肉桂(去皮,一錢)
上為細末,以熟水丸,百沸湯下。
黃柏、知母氣味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桂與火邪同體,故以熱因寒用。
木通散 治諸熱,利小便。導赤、瀉白二方合也。
生地 木通 地骨皮 荊芥 炙草 桔梗 桑白皮(炒,各等分)
姜水煎。
既濟解毒湯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大便秘。
大黃(酒煨) 黃連(酒炒) 炙草 桔梗(各一錢) 柴胡 升麻 連翹 當歸(各五分)
水煎,食後服。
清心蓮子飲 治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乾,煩渴微熱,小便赤澀。
車前子 條芩 麥冬 炙草 地骨皮(各五分) 炙耆 白茯苓 人參 石蓮子肉(各七分半)
水煎。
如發熱,加柴胡、薄荷葉。
五蒸湯 治骨蒸,潮熱,自汗。
甘草 人參 知母 黃芩(各五分) 白茯苓 生地 葛根(各七分半) 石膏(一錢二分半) 竹葉(五片) 粳米(二勺)
水煎,米熟服。
上清丸 治心肺有熱,上焦痰火咳嗽。
龍腦(另研,二分) 硼砂(另研,三錢) 薄荷(末,一兩) 川芎(末,五錢) 甘草(末) 桔梗(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龍眼大,每一丸,臨臥含化,清茶下。
八正散 治下焦積熱,二便秘澀,多渴咽乾,口熱生瘡腫痛,淋血。
大黃 瞿麥 木通 滑石(末) 萹蓄 山梔 甘草 車前子(等分)
燈心水煎。
三補丸 治三焦火。
黃芩 黃連 黃柏(等分)
上細末,新汲水丸。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虛勞發熱,五心煩熱,晝則明瞭,夜則發熱。
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黃連 胡黃連
水煎。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另研,二錢半) 硃砂(水飛) 丹皮 真鬱金(各二錢) 腦子(另研) 甘草(各一錢)
上末,煉蜜丸,皂子大,新汲水下。
錢氏瀉青丸 瀉肝火。
當歸 膽草 川芎 大黃(煨) 山梔 羌活 防風(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三十丸,竹葉湯下。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一兩)
為細末,每二三分,新汲水調服。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甘草 木通 地黃 竹葉
水煎。
瀉黃散 治脾熱,口臭、咽乾。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
為末,同蜜酒拌。炒微香,每服一錢。
瀉白散 治肺熱。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末,每服三二錢。
以上錢氏方也。
丹溪大補丸 治陰火。
黃柏(酒、鹽拌炒褐色)
上為細末,粥丸或水丸,梧桐子大,四物湯下。
錢氏阿膠散 治咳無津液。
真阿膠(蛤粉炒,一兩半) 黍黏子(炒,二錢半) 馬兜鈴(半兩) 杏仁(去皮、尖,七個) 炙草(一錢) 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二錢,水煎,食後服。
錢氏安神丸 治心虛,邪熱頰赤。
麥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寒水石(煅,水飛) 山藥 甘草(各半兩) 硃砂(飛,一兩) 龍腦(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沙糖水下。
六味地黃丸 治腎虛發熱。
地黃(八兩) 山萸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去膜) 丹皮(去木) 澤瀉(去毛,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五十,空心鹽湯下。
左金丸 治肝火及厥氣上衝之火,神效。
黃連(六兩) 吳萸(湯泡濕半時,焙乾,一兩)
上為末,粥丸,煎白朮、陳皮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