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損
五臟成傷各有因,《難經》指示甚分明,
若人知禍能知避,那有膏肓二鬼侵。
四十九難云: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上逆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此言五臟受病之初,其幾甚微,病久成虛,虛久成勞,針藥莫療,遂成傳屍之症矣。是五傷者,人皆知之,苟能知禍而不犯其傷,則心靜氣和矣,何疾之憂哉?古人謂病不可治者,皆曰病入膏肓,見《左傳》晉侯事,病化為鬼,入於膏之上,肓之下,針藥之所不能及也。五傷之病,皆生於心,惟腎與脾二臟之傷,為難治也。
仁齋云:夫人所以根本此性命者,氣與血也。若男若女,氣血均有,獨不能保而有之終日,役役神倦力疲,飢飽越常,喜怒失節,形寒飲冷,縱欲恣情,遂使五臟氣血俱虛,此五勞之所從始也,六極七傷類焉。故心家虛則便濁汗多,肝家虛則筋攣目眩,腎家虛則腰痛泄精,肺家虛則咳嗽烘熱,脾胃虛,則嘔吐不食,日漸痿黃,或乃胃熱消穀,飲食雖多,亦不生肌肉,而轉瘦瘁矣。前是數症,其間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也。
食色人皆有此心,貪迷曾有幾惺惺,
諱言有病求良藥,病到相傳日益深。
食色性也,耽食悅色之心,人皆有之。邵子詩云:爽口物多終致病,快心事過必為殃。甚言食色之害也,中古以來,知道者鮮矣。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務快其心,而不知真陰之暗損也。夫腎者,元氣之根也,腎以色傷,則水不勝火,火病生焉。脾胃者,穀氣之本也,脾以食傷,則水穀不化,痰病生焉。俗稱虛損為痰火病者是也。其症咳嗽,發熱,咯血,吐痰,白濁,白淫,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婦人則經閉不通,日漸尪羸,已成勞極之候。夫病起者,始多隱諱不以告人,人或問者,則變色厲言,不喜人之言及此病也。直至發熱不休,形體瘦甚,脈微色變,然後求醫,雖盧扁復生,莫能救其萬一也。或有妄信師巫,祈禳求福,或有醫不擇良,妄進湯藥,如是死者,皆自誤耳。
如有房勞過度,先從腎起。初得之,兩脛痠疼,腰背拘急,行立腳弱,飲食減少,兩耳得颼,真似風聲,夜臥遺精,陰汗痿弱。腎既病矣,次傳於心,夜臥心驚,或多恐悸,心懸乏氣,汲汲欲盡,夢見先亡,有時盜汗,飲食無味,口內生瘡,心中煩熱,惟欲臥,日輕夜重,兩頰、口舌、唇間悉見赤紋,如塗胭脂,又時手足五心煩熱。心次傳於肺,咳嗽,氣急,喘促,臥則猶甚,口鼻乾燥,不聞香臭,或有聞時,微覺腐朽物氣,有時惡憤憤欲吐,肌膚枯燥,時或疼痛,或如蟲行,干皮細起,狀若麩片。肺次傳於肝,兩目䀮䀮,面無血色,常欲顰升眉眼,視不遠,目常乾澀,又時赤痛,或復睛黃,朝暮昏憒,及欲閤眼,及欲睡臥,常睡不著。肝次傳於脾,兩脅虛脹,食不消化,有時瀉痢,水穀生蟲,有時肚痛,腹脹雷鳴,唇口焦乾,或生瘡腫,毛髮乾聳,無有光潤,或時上氣,撐肩喘息,利赤黑汁。先見此症者,不可治也。
如有飲食不節,先從脾起者,初得之,不喜飲食,飲食無味,怠惰嗜臥,寒熱如瘧,腹脹或痛,唇吻乾燥,面色萎黃,日漸羸瘦。脾既病矣,次傳於腎,足脛痠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黧黑,耳輪焦枯,婦人為經閉。腎次傳於心,心中驚悸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咽乾,耳聾。心次傳於肺,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沉,時唾痰沫,面白色脫。肺傳肝,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或筋緩不能支持,手足厥逆。病至於此,不可治也。
五損傳來症不同,七傳到底數終窮,
三元正氣隨風去,惡氣流連化作蟲。
十四難云: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曹氏曰:損病不過三,飲食不為肌膚者,死;至病不過三,飲食不為肌膚者,亦死。
按此以損、至之脈論,陰虛陽虛之症,乃本臟之自病也。至者,數脈也。自六至而上,以至十二至,皆陽盛陰虛之脈。陰氣先絕,故腎先病,至皮聚毛落死者,孤陽不能存也。損者,遲脈也,自三至而下,以至兩息一至,皆陰盛陽虛之脈。陽氣先絕,故肺先病,至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孤陰不能獨立也。
病機論云: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損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者,不能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心蔽,腎肝損而形痿,谷不能消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按此以寒熱之感,論陰虛陽虛之症,乃本臟之虛,因於外感得之者,寒則傷脾,故自上而下,至胃而止。胃者,諸陽之本也,陽過極則死。熱則傷腎,故自下而上,至脾而止。脾為孤陰,陰過極則死,此上下以五臟之位言。此論損病,俱至脾胃死者,論穀氣絕也。故曰:全谷則昌,絕谷則亡。
自上而下者,肺損而皮聚毛落者,死,益氣可也,宜四君子湯。肺損而皮聚毛落,心損而血脈虛少,婦人月水不調,宜益氣和血,八物湯。心肺損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宜益氣和血調飲食,十全散主之。
自下而上者,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宜益精金剛丸。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也,宜牛膝丸。腎肝損及脾損,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煨腎丸主之。
劉宗厚云:人稟沖和之氣而生身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謂之三元者,有本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夫精乃臟之真液,非血榮之比,故曰天癸。氣乃臟腑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痿和之氣。經謂其名有三:曰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其機運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為人之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至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榮,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則氣血精神無所稟命矣。是以相生長養之道,精化氣生神,而皆稟乎身中臟腑之真也。
滑氏云:勞者,虛勞也。是因髓虛之人,房勞過損,酒怒多端,氣虛血耗,諸疾蜂生,致使陰陽失序,寒熱自生,久虛久熱,變為骨蒸,久則成勞,久勞成疰。疰者,住也,此勞蟲變化之自始也。凡蟲為蠱,以血成而氣養之。蓋氣血和平,則為正氣,至於乖亂,即為疰氣,皆熱毒鬱積之久,憂緣之所致,變生諸般奇怪之狀,種種不同,不離於五行變化之理也。如勞傷於肝膽者,肝膽屬木,則為毛蟲;勞傷於心者,心屬火,則為羽蟲;勞傷於脾胃者,脾胃屬土,則為杲蟲;勞傷於肺者,肺屬金,則為介蟲;勞傷於腎者,腎屬水,則為鱗蟲。此論勞蟲變化之大略也。(詳下文。)
治損從來有立方,人身只以谷為強,
粗工一律稱痰火,喜用寒涼胃氣傷。
《難經》云:然治損之法奈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損其肺者益其氣。肺主氣,氣者陽也。肺氣通於天,必用輕清升浮之劑,然後可以補肺之虛而益其氣也,如四君子,益氣之藥也,皮聚毛落者宜用之。然肺損者,宜參朮調中湯主之。(方見內傷。)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脾胃者,穀氣之本也,飢則傷脾,飽則傷胃。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而惡熱,故補其脾胃者,四氣俱備,五味相濟,宜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益胃湯主之。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心主血脈,榮行脈里,衛行脈外。血為榮,氣為衛,故損其心者,宜雙和湯、八物湯、十全大補湯。神不足者,宜人參養榮丸、天王補心丹主之。
損其肝者緩其中。肝主筋,故肝損則筋緩不能自收持。宜加味虎潛丸。如夢鬼交者,宜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損其腎者益其精。腎藏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謂味之厚者,降沉之劑也,宜六味地黃丸、腎氣丸、丹溪滋陰大補丸主之。
治法大要:潮熱者不可過用寒涼,秘結者不可驟與疏泄,喘咳者不可妄施發散,咯血者不可錯認以為熱,尤不可用局方辛燥之劑,但以滋養陰血為上,調平臟氣次之,又當以益胃之藥佐之。蓋人以穀氣為本,所謂精、氣、血,由穀氣而生也。古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者,厥旨深矣。如失血之後,益胃升陽湯、茯苓補心湯,皆扶胃氣之意也。
丹溪治腎虛者,以四物為主,加黃柏、知母、五味、麥門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
治心虛者,以前方去澤瀉、杜仲、肉桂,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志、菖蒲、硃砂之類。
治肺虛者,以四物湯加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服。
治肝虛者,四物湯加竹茹、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之類。
治脾虛者,四君子湯加酒白芍、蓮肉、薏苡仁、山藥、豬苓、澤瀉、扁豆之類。
益水之主制陽光,便是滋陰降火方,
真水上升真火降,不離真土作提綱。
經云:益水之主,以制陽光。水之主,腎也。腎水強則火有所畏而自伏矣。所謂滋水之主,即滋陰也;以制陽光,即制火也。初無二說,粗工不知分而為二,以滋陰作養血,而四物為主治:以降火作黃柏、知母、芩、連、梔子之類,失其旨矣。《內經》明言,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所謂求其屬以衰之。謂向服寒涼之藥,而熱反甚者,由於腎水之不足也。故補肝腎之水,則火自衰。如復用諸寒之藥,則熱當早退,不必又另求其屬以衰之法也。腎水者,真水也,謂之陰精。心火者,真火也,謂之陽精。腎水上升,心火下降,心腎交而成既濟之功。又由於脾胃為之提綱也,蓋胃為戊土,脾為己土,謂之真土。而坎中有戊,離中有己,此天地造化之秘,非明道者,不足以語此。六味地黃丸,丹溪大補陰丸主之。
欲補真精味苦辛,形衰調養必甘溫,
未聞偏熱偏寒藥,治得殘軀度幾齡。
經云:精不足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此治虛損之法也。蓋人身之中,氣為陽,血為陰。天食人以五氣,氣為陽;地食人以五味,味為陰。五氣補氣,五味補血,各從其類也。一藥之中,有味有氣,合氣味而服之,乃成劑也。然氣味有厚薄,分陰分陽,以為升降浮沉之用。故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陽,升也,浮也,而補氣者以之;味之厚者,陰中之陰,降也,沉也,而補血者以之。此制方之大旨也。
腎主精,精之不足,腎之虛也。欲益其精者,宜補腎為主。補腎者以苦堅之,以辛潤之,以地黃補之,宜六味地黃丸,丹溪滋陰大補丸主之。
按經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陰也。補精以味,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肉、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養人補陰之功,非醯醬烹飪調和偏厚之味,出於人為者也。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於口腹,以自速其禍也。
脾主谷之多寡,脾之厚薄,形之肥瘦,以之形者,謂皮、肉、血脈、筋、骨也。形肥則有餘,消瘦則不足,形之不足,脾之虛也,故滋其形者,以補脾為主。補脾之劑,如仲景小建中湯,東垣補中益氣湯,《局方》參苓白朮之類。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局方》悉以辛熱藥佐輔,豈理也哉?
氣虛補氣理分明,血弱還從血里尋,
氣血虛生中外熱,勿將實熱一般評。
人之一身,氣為衛,血為榮。氣血充實,榮衛流行,則為無病人矣。如氣虛則形衰,血虛則精竭,形衰精竭,此虛損之病所由生也。古人立法,治氣虛者用四君子,血虛用四物湯,氣血俱虛用八物湯,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粗工不知氣虛補氣,血虛補血之理,凡有損病,稱為痰火,專以補血為主,謂丹溪之法,不用參、耆,病人遇之者死相繼,愚孰甚焉,是皆王節庵之言誤之也。
血不歸經變作痰,氣從火化不歸元,
分明痰火從虛起,補得真元病自痊。
《難經》云:氣以呴之,血以濡之。故灌溉乎身者,血也,血不歸經則凝聚而成痰;流行乎身者,氣也,氣不歸原則散越而成火。痰火,氣血之變也,苟求其故,皆氣血之虛所致耳。治此病者,氣虛以四君子,血虛以四物,挾痰者二陳,挾火者黃柏、知母、二冬之類,或六味地黃,無不效者。
腎若藏精痰自除,水能制火火自無,
金還平木脾斯健,脾氣生生可復初。
丹溪云: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隨之,水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漏矣。夫火炎水涸,則肺金益衰,肺金衰,則肝木寡於畏,反來侮肺而乘其脾土矣。即越人所謂東方實,西方虛者是也,宜六味地黃丸主之。此越人補北方以瀉南方之法,使腎水漸升,心火漸降,則肺金清肅之令行,得以平其肝木也。肝木平則脾土無克賊之害,穀氣自生。穀氣生則精足,精足則元氣斯充矣。
潮熱當分汗有無,參詳氣血屬何虛,
莫將龍火同凡火,誤犯寒涼穀氣疏。
男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養榮湯;氣虛有汗潮熱者,以補中益氣湯;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
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八物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人參柴胡散;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血兩虛而潮熱者,有汗以十全大補湯,無汗以五積散。
其咳血者,以人參五味子散;其骨蒸者,以五蒸湯、清骨散、知母散。
以上治虛勞發熱之聖方也。
郭氏神真會者稀,崔公灸法亦稱奇,
追蟲自有神仙訣,秘密微言說與伊。
治癆瘵者,郭先生之十藥神書、崔公之灸四花穴法及遇仙穴法,皆治勞瘵之秘訣也。人鮮有用之,徒執滋陰降火之方,故所活者,百無一二也。其取癆蟲方,如鬼哭飲子、天靈蓋散、將軍丸、神授散,皆異人所傳者,不可輕泄也。
損病生來自不同,知其所起是良工,
病人若有傳屍者,脈症乖違勿與攻。
劉宗厚云:有因病致虛者,如得寒暑飲食後,或久病所致之類是也;有因虛致損者,如病後形瘁羸弱,癆瘵之類是也。大抵因病致虛則為輕,蓋病勢尚淺,元氣未虛也。至病初愈而妄勞,或復飲食勞倦,或房勞七情六慾,陽痿陰弱,如致羸憊,皆因虛致損則為重,病勢已深,元氣已索故也。此當分治:如因病致虛勞者,宜從丹溪、東垣之法治之;因虛致損者,又當於二先生之論,擴而充之可也。
密齋按:勞損之病,皆生於虛,善保其身者,未有至於其極也。虛而重虛,成真損矣,盧扁更生,不能治也。
病者有傳,不可輕視,此宿業之病,非方術之能移也,當脈症決之。如脈得大弦數者,難治。其症大肉陷下,大骨高起,形削氣乏,趺腫溏泄,面赤喘急,厥氣上行,身重,骨痛骨痿,咽喉腫痛,聲啞,耳干,面黧,斷不可治。
相傳屍疰病如瘟,刼數連綿定滅門,
慢說追蟲有靈藥,只愁病極枉勞神。
夫骨蒸殗殜,復連屍疰、癆疰、蟲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等,皆曰傳屍。其變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蓋由一人得病,傳染子孫親姻族屬,乃至滅門盡族,故人皆畏之,叫為宿業。治療之法,大抵以保養精血為先,去蟲次之。欲去其蟲者,微覺有病,即依取蟲方藥趁早服之,拔去其根,或依膏肓四花灸法,或用香草浴法,或訪高士講求調息服氣守中之法,遠女色,絕妄想,節飲食,避寒暑,積以歲月,未有不愈者也。若待病成,元氣已壞衰,乃服取蟲之劑,而犯虛虛之戒,蟲未得去,命先殞矣。
仁齋云:瘵蟲食人骨髓,血枯精竭,不救者多。人能平時愛護元氣,保養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欲多淫,苦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氣外乘,是不特男子有傷,婦人亦不免矣。然而氣虛腹餒,最不可入癆瘵者之門,弔喪問疾,衣服器用之中皆能乘虛而染觸,染病日久,莫不化而為蟲。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一得也。
勞損諸方
四君子湯 治肺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
白朮 人參 甘草 茯苓(各等分)
水煎。
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宜益氣和血也。
四物、四君合,水煎服加耆。
十全散 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宜益氣和榮調胃。
前八物湯加炙耆、桂枝,換茯神,加薑棗水煎。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宜益氣。
萆薢 杜仲(炒去絲) 肉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各等分)
共為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即金剛丸加牛膝、防風、白蒺藜各等分,桂枝減半。
上末,酒煮豬腰子搗和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腎丸 治腎肝損及脾損,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
即上牛膝丸,加葫蘆巴(炒)、破故紙(炒)各等分,桂減半。
上和劑服鉺(如上酒煮豬腰子丸)。
如腰不起者甚效。
雙和散 補血益氣。五勞、六極、七傷通用。
黃耆 川芎 當歸 地黃(各一錢) 官桂 炙草(各七分半) 白芍(二錢半)
薑棗煎。
人參養榮丸 治男、婦氣血兩虛,精神短少,脾胃不足,形體羸瘦。
白朮 炙耆 白芍 遠志(甘草水煮,各一兩半) 當歸 山藥 熟地黃 五味 人參(各二兩) 白茯苓(二兩) 山萸肉 生地黃(各五錢) 陳皮(洗,八錢)
上為細末,用鴨一隻,取血,入蜜煉,和藥為丸,梧桐子大,每八十,鹽湯下,寒月鹽酒下。
咳嗽,加麥冬、貝母、紫菀,冬花各一兩。
熱,加黃柏、知母各一兩。
遺精帶濁,加牡蠣一兩,龍骨五錢。
吐衄血腥,加丹皮、赤芍各二兩。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去煩熱,除驚悸,療咽乾,育養心神。
地黃 白茯苓 人參 遠志 玄參 石菖蒲 桔梗 柏子仁 天冬 丹皮 酸棗仁(炒) 麥冬 炙草 山藥 五味 茯神 歸身 杜仲(薑汁炒去絲,各等分)
上各取末和勻,煉蜜丸,如彈子大,每一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一丸,燈心棗湯下,食後臨臥服。
八物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去邪熱,治痰。
人參(兩半) 石菖蒲 遠志(去心) 茯苓 茯神(各一兩) 硃砂(水飛,一錢) 麥門冬 白朮(各半兩) 牛黃(二錢,另研,如無,以膽星代之)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五十丸,無時。
平補鎮心丹 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異夢,如墜層崖。常服安心腎,益榮衛。
白茯苓 五味子 車前子 茯神 桂心 麥冬(各一兩二錢半) 遠志(甘草水煮,一兩半,去心) 天冬 山藥(薑汁蒸) 地黃(酒蒸,各一兩半) 酸棗仁(去殼、炒,二錢半) 人參(半兩) 龍齒(二兩半) 硃砂(水飛,半兩,為衣)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二十,空心米飲溫酒下。
經驗遠志養心丹 治心虛手扼。
生地(酒洗) 遠志(去心) 當歸 炙草(各一兩半) 柏子仁 酸棗仁(各三兩) 川芎 人參(各一兩) 茯神(七錢) 半夏曲 膽星 硃砂(水飛為衣,各半兩) 麝香(二錢,另) 石菖蒲(六錢) 琥珀(三錢,另) 金箔(十二個)
上末,湯浸蒸餅丸,綠豆大,每四五十丸,唾津嚥下。
參苓白朮散 治勞虛胃弱,飲食不進。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 山藥(各三兩) 扁豆(炒,一兩半) 砂仁 桔梗(炒) 蓮肉 薏苡仁(炒,各一兩)
為末,每二錢,薑棗湯下。
益胃湯 治脾虛弱,不喜飲食,四肢怠惰,燥熱氣短,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頭悶、動勞則微痛,口乾,不喜食冷。
黃耆(五分) 甘草(二分) 黃芩(三分) 當歸(五分) 蒼朮(一錢半) 陳皮 升麻(各五分) 柴胡 人參 白朮(各三分) 益智(三分) 半夏(二分)
水煎,食前稍熱服。
加味虎潛丸 治腎肝虛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筋緩不能收持。能補諸虛不足,腰體疼痛,行步無力,壯元陽,滋腎水。
人參 黃耆(炙) 白芍(酒炒) 黃柏(鹽、酒炒) 當歸 山藥(各一兩) 鎖陽(酥炙) 枸杞 虎脛骨(酥炙) 龜板(酥炙) 菟絲子(酒浸,蒸) 杜仲(薑汁炒) 破故紙(炒) 五味(各七錢半) 牛膝(二兩) 地黃(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豬脊髓搗和丸,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溫酒或姜鹽水下。
一方有知母(酒炒)一兩,白茯苓七錢半。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治六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桂枝 白芍(各三錢) 炙草(二錢) 龍骨 牡蠣(各三錢)
薑棗引。
腎氣丸 治陽盛陰虛,脾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宜此養血益腎。
熟地黃(一斤) 川薑(冬一兩,夏半兩,秋七錢半) 五味子(半斤)
上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一百丸至二百丸,食前米飲或酒下。
丹溪滋陰大補丸 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方主之。
牛膝 山藥(各兩半) 杜仲(如上制) 巴戟(去心) 山萸(去核) 五味子 肉蓯蓉(酒浸,洗,新瓦上焙) 白茯苓 茴香 遠志(各一兩)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錢) 熟地黃(二兩)
上為細末,紅棗肉和煉蜜搗勻,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淡鹽湯或酒空心下。
凡腎肝損者,骨痿不能起床,宜服此以益其精;筋緩不能收持,宜服前虎潛丸,以緩其中。此二藥者相間服之,所謂補陰和陽,生血益精,潤肌膚,強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溫而不熱,非達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議於斯也。
益胃升陽湯 失血之後,宜服此方,以理胃氣。
柴胡 升麻(各二分半) 炙草 歸身 陳皮(各五分) 人參 炒曲(各七分半) 黃耆(一錢) 白朮(一錢半) 生黃芩(二分)
水煎。
六味地黃丸 治腎經虛損,久新憔悴,盜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失血等症。經云:益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是也。
懷山藥 山萸肉(各四兩) 白茯苓(三兩) 澤瀉(去毛) 丹皮(各二兩) 地黃(蒸,半斤)
上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丹溪大補陰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炒) 知母(去毛,酒拌炒,各四兩) 熟地黃 敗龜板(酥炙,各六兩)
上為細末,豬脊髓和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五十,空心,姜鹽湯下。
小建中湯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此方主之。
桂枝 炙草(各三錢) 白芍(六錢) 大棗(二枚) 生薑(二錢) 膠糖(一合)
上㕮咀,分作二服,作膠糖用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入膠飴再煎一沸,溫服。
一方有黃耆,名黃耆建中湯。
人參養榮湯 治男、婦血虛短氣,痿弱,有汗潮熱之症。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黃耆 白芍 地黃 肉桂 遠志 陳五味(各等分)
水煎,姜引。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有汗潮熱。
人參柴胡散 治氣虛,無汗潮熱。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半夏 柴胡 乾葛 白芍 當歸 甘草(減半)
用薑棗煎,服無時。
茯苓補心湯 治血虛無汗潮熱。(方見血病。)
逍遙散 治氣血兩虛,無汗潮熱。
柴胡 茯苓 白朮 白芍 當歸(各一錢) 甘草 薄荷(各五分)
姜三片,棗一枚,煎。
知母散 治男、婦心肺虛熱,煩躁有汗。
炙草 炙耆 白芍 黃芩 白茯苓 麥冬 生地 人參 桔梗 知母 淡竹葉(各等分)
水煎,姜三片,浮小麥一撮。
清骨散 治男、婦骨蒸勞熱,此藥最能刼熱。
生地 人參 防風 熟地 赤茯苓 銀柴胡 薄荷葉 秦艽 胡黃連(各等分)
姜三片,水煎。
五蒸湯 治男、婦諸虛,骨蒸煩熱。
炙草(減半) 人參 黃芩 知母 生地 葛根 石膏 麥門冬 粳米(各等分)
淡竹葉水二盅,入小麥一撮,煎一盅半,入藥煎米熟服。
實熱加黃連、黃柏、山梔;虛熱加柴胡、秦艽、丹皮。
人參五味子散 治虛勞潮熱,咳嗽紅痰。
人參 五味(十粒) 桑白皮(蜜炒) 白朮 炙耆 柴胡 白茯苓 地骨皮 地黃 當歸 前胡 陳皮 甘草 枳殼 桔梗(各等分)
水二盅,姜三片。
煩渴加烏梅半個。
有熱加知母、青蒿各七分。
郭可久先生治癆瘵十方(《丹溪心法》附錄):
甲字號十灰散,
乙字號花蕊石散,
丙字號獨參湯,
丁字號保和湯,
戊字號保真湯,
己字號太平丸,
庚字號沉香消丸,
辛字號潤肺膏,
壬字號白鳳膏,
癸字號補髓丹,又名十珍丸。
知悌先生四花六穴,治一應虛勞發熱、尪羸等症,灸之立愈,真濟世之妙法也。擇取火日灸之,其取穴法在師指示。(見《青囊雜纂》。)
膏肓俞二穴,遇仙灸二穴謂之腰眼穴,肺俞二穴,腎俞二穴。
取癆蟲方:
鬼哭飲子、天靈蓋散 (二方見《青囊雜纂》。)
夫取蟲之方,必用天靈蓋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淹纏,得枯骸枕骨治之,鬼氣飛越,不復附人,於是乎瘥。
神授丸 治傳屍、癆疰,最殺癆蟲有效。瘵有數蟲,如蜈蚣,如小蛇,如蝦蟆,如鳥尾,如亂絲,如爛面,如蒼蠅,如壁蚰蟲,上紫下白,形銳足細而有口,或如白蟻,孔竅中皆出。此皆癆瘵根毒,若傳至三人,則如人形,如鬼狀,在人腹中,出食三日,還宿五日,欲取之者,待其歸宿,無覺可也。
真川椒(擇色紅而大者,去合口並子,以棉紙二層托之,於新瓦上炒令汗出),取頓地上,砂盆蓋冷灰布四圍,約一時許,研細末,隨時用粳米飲搗爛為丸,梧桐子大,服之庶得藥味鮮。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鹽湯下。
常服滿一斤,瘵病自愈,昔有人服之日久,取下瘵蟲如小蛇狀,即瘥。服藥後,永禁莧菜,牛、馬肉。
將軍丸 治傳屍癆瘵。先取癸亥日亥時,令病人解去下衣,直身平立,以墨點記腰上兩傍陷處,謂之腰眼穴,然後上床,合面臥,正應甲子日子時,每穴七壯,灸畢,至寅時服此藥。
此乃異人傳授,累有驗。
錦紋大黃(酒蒸,焙,二兩) 貫眾 檳榔 雷丸 鱉甲(九肋,醋炙) 牙皂(去皮,醋炙) 桃仁(去皮尖,炒,各一兩) 白蕪荑(半兩) 安息香(去石) 麝香(一錢,另研)
上取杵搗爛,和滋陰大補丸、人參固本丸杵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溫酒下。
或將河車放竹籠中,綿紙糊封,慢火焙乾者,終不及新研者之尤佳也。近來《丹溪附余》中有方,其熟地黃用茯苓、砂仁煮之者,必不可聽,蓋地黃得酒良,本草明白。
無比丸 專治勞瘵傳屍症。
紫河車一具(焙乾) 龍膽草 甘草(各二錢) 鱉甲(九肋者,炙,半兩) 桔梗 大黃(酒拌蒸) 胡黃連 苦參 黃柏 知母 貝母 人中白(各二錢半) 生犀(末) 莪朮 硝石(各一錢半) 辰砂(水飛,一兩) 敗鼓皮心(醋炙黃,二錢半)
共末,蜜丸,梧桐子大,每二十加至三十,溫酒下。
丹溪人參膏 專治虛損,補元氣。
人參不拘多少,切細,量入水於銀石器內,慢火煎如稠餳,瓷器盛之。每服二匙,白湯調服。
秘傳當歸膏 治五勞七傷,諸虛勞極,脾胃虛弱。養血和中,滋陰抑陽。
當歸(酒洗,一兩一錢) 生地(一斤) 熟地黃(三兩) 薏苡(米粉同炒,八兩) 白茯苓(十二兩) 白朮(一斤) 蓮肉(四兩) 山藥(五兩) 人參(四兩) 甘草(三兩) 枸杞(一斤四兩) 貝母(三兩) 骨皮(四兩) 麥冬(五兩) 五味(一兩) 琥珀(一錢三分) 白芍(米粉炒,一斤)
上銼細,和足水一斤,微火煎之,如干再加水十斤,如此四次,濾去渣取汁,文、武火熬之,待減去三分,每斤加煉熟淨蜜四兩,春五兩,夏六兩,共熬成膏。每服三匙,白湯化下。
吐血加丹皮二兩,骨蒸加青蒿汁、童便各二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