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
腳氣古人名厥緩,發時其症類傷寒,
病原所受須憑脈,入腎攻心治較難。
古無腳氣之說,內經名厥,兩漢間名緩風,宋齊之間謂之腳氣。或云病生於脾。《內經》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濕鬱成熱,熱濕相搏,其病作矣。或云病生腎。《難經》曰: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腎司於下,腳者,腎之外候也。夫人為嗜欲所戕,若不自覺,腎氣內虛,水濕外侵,不為腳氣者,鮮矣!然婦人亦病腳氣者,必因血海虛弱,七情傷損,遂成斯疾。今婦人病此者多,則知婦人以血海虛得之,與男子腎虛類矣。男女用藥固無異,但兼以治憂恚藥,無不效也。曰脾曰腎雖不同,其生於濕則一也。愚謂病生於外者,則從足少陰、太陽經,以辛溫發散之;病生於內者,則從足太陰、陽明經,以苦溫寒疏通之。
腳氣之發,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及兩足脛紅腫,或壯熱頭痛,或身體拘急,或百節痠疼,或小腹不仁,以致胸滿喘息,煩悶怔忡,昏瞶譫妄,大渴引飲,嘔噦痰涎,見食即吐,大小便閉澀,皆其候也。其惡寒發熱,狀類傷寒,但卒然腳氣為異耳。或一旬,或半年復作如故,漸漸而致於足脛微腫,大如瓜瓠者,成痼疾矣。
其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澀者寒,微滑者虛,堅牢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大抵因於四氣者兼浮,因於七情者兼沉,不可不知。
其症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攣急掣痛,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瞀為暑勝。四氣兼中者,但推其多者為勝,分其表裡以施治也。
腳氣入心,則恍惚謬妄,嘔吐,食不入,眠臥不安。左寸脈乍大乍小,或乍有乍無者,死。
入腎則腰腳重,小便不通,呻吟,目與額皆黑,氣上衝胸而喘。左尺絕者,死。
得病須分南北方,六經治例各推詳,
不宜用補並淋洗,疏導無如刺灸良。
孫真人云: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跣足、當風取涼,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熱之氣蒸入經絡,疾發必熱而四肢痠疼煩悶;若冬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冷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肢酷冷轉筋。世有勤工力學之士,久坐久立於濕地,冷氣乘入經絡,不覺成病也。若欲使之不成病者,初覺則灸所覺處二三十壯則愈,不復發矣。
夏月得之者,宜服東垣當歸拈痛湯及健步丸。
冬月得之者,宜服生料五積散加木瓜及安腎丸。
勤工力學之士得之者,分冷熱二症,不出上四方也。
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由氣血衰竭,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混,混則痹,痹則虛弱,故令痹弱也,名曰腳氣。治之多以灸焫為佳,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所制之方,寒藥少,熱藥多,用麻黃、川烏、薑、附之屬。經云:「濕淫於內,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之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能守,通行經絡;薑、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散清濕之邪。病之初起宜發散之,如越婢湯、金匱烏頭湯之類。以灸焫者,即上所謂初覺則灸所覺處二三十壯者是也;飲以醪醴者,青囊秘傳藥酒方,病愈住服。
又江東嶺南,春夏之交,山川蒸菀,風濕毒氣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腳氣。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疼,脛微腫,小腹不仁,頭痛煩心痰壅逆,晡作寒熱,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迫,治之誠不可緩。
病之初起,先服加味敗毒散以解之,後服丹溪紫蘇飲,以盡其餘毒。
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水冽,其俗飲潼酪而肉食。凡飲潼酪者,以飲多速飲為能。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又云:食入於陰,長氣於陽。今乃反行陰道,是為逆也。夫乳酪醇酒濕熱之物,飲之屬也,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呴,故下注於足脛,積久而成腫滿疼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經云: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況潼酪醇酒之濕熱甚於谷者乎!治法宜以蒼朮、白朮之類治其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去其熱,當歸、芍藥、地黃之類調其血,木香、檳榔之類行其氣,羌活,獨活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以消腫去濕也。經云:濕淫所勝,治以苦溫為君;以苦辛發之,透關節勝濕為佐;以苦寒泄之,流濕清熱為臣。故東垣本此立當歸拈痛湯方,以治濕熱之病,其效捷於影響也。
病之初起,宜先服東垣導滯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以徹其邪。病根除,腫退,則住服。
如飲食太過,濕熱下流之病,南方之人尤多,治如前法。
南北二方症治,其法詳盡,又審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復審四氣中何氣客之,治以佐使之藥。四氣者,風寒暑濕也。
如四氣流注於足太陽經,宜服麻黃左經湯,刺崑崙。
如四氣流注於足少陽經,宜服半夏左經湯,刺陽陵泉。
如四氣流注於足陽明經,宜服大黃左經湯,刺上、下巨虛。
如四氣流注於足三陽,宜服大料神秘左經湯,刺絕骨,又加味敗毒散。
古無足三陰方,今竊取其意以補之,亦大料神秘左經湯中變法治也。
如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宜服桂枝左經湯,刺公孫。
如四氣流注於足少陰經,宜服附子左經湯,灸湧泉穴。
如四氣流注於足厥陰經,宜服羌活左經湯,刺曲泉。
如四氣流注於足三陰經,宜服換腿丸,灸三陰交。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洗渫者,皆醫之大禁也。蓋腳之治法,以疏利毒氣為先,蓋慮乎氣實而死矣。所謂疏利者,或病自外生,如四氣之流注,則發散以疏利之,使毒氣之從汗解也;或病自內生者,如飲食之流注,則攻下以疏利之,使毒氣之從內解也;或表裡之邪俱盛者,則發表攻裡以雙解之。所謂法無一定,應變而施也。
腳氣之疾,自古皆尚疏下,為痰壅故也。然不可太過,太過則損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腳氣也;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氣壅不得消散,留而成痼也。
熏薰洗之法,實有發散之意。謂不可者,乃因外感濕氣乘虛襲入為腫痛者發也,非為內受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蓋濕氣不能外達,宜淋藥開導,泄去其邪也。古方洗藥用:
導氣除濕湯
用:
威靈仙 防風 荊芥 地骨皮 歸尾 升麻 芍藥 蒴藋(等分)
煎水,熱淋洗,無時。
又方
用杉木、橘葉不拘多少,煎水洗之,神效。
又方
防風、荊芥、金銀花、車前草、豬蹄殼、桃柳枝、透骨草各一兩,煎湯先熏後洗,兼服五積散,以治寒濕腳氣,累效。
又方
治腳氣衝心用礬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針經》云:有道以來,有道以去,治之多以針灸為佳,以導引濕氣外出也。夫腳氣實為壅疾,氣滯血聚,紅腫疼痛,宜用砭石去其惡血,以泄其氣,然後以藥治之,或用三稜針刺其足六經之穴以泄之,或用三稜燒紅,於初起之核上刺,去惡血甚良。灸法見上。
苦樂之人受病時,女人腳氣似男兒,
不思早治能調理,腫大如瓜行步遲。
腳氣生於濕也,有風濕,有寒濕,有熱濕。富家貴族治合異乎貧窮者,苦樂之分也。貧賤之人,沖冒四氣而得之者,病多外感,宜從左經湯、五積散之類治之。富貴之人饜足酒肉而得之者,病多內傷,宜從東垣拈痛湯、丹溪紫蘇飲治之。婦人有病腳氣者,其苦與樂治同男子,但兼以治憂恚藥,如消風除濕湯、木瓜散之類。
病腳氣者,如飲食不清,心下痞悶,宜東垣開結導引丸。
如腳氣衝心,宜四物湯加炒柏或金匱八味丸及灸湧泉穴。
又方,用檳榔一味為末,每服三錢,紫蘇七葉、連梗桔皮一全個(不去白),姜五片,童尿煎,去渣,調服。
如腳氣入腹攻心,嘔悶,宜木香飲。
又方,用木瓜銼細,新水煎服,止嘔神效。
又陰陽交錯,清濁不分,中滿喘急,嘔吐者,宜紫蘇子湯。
如腳氣上衝,頭目昏眩,喘急者,宜烏藥平氣湯。
如腳氣痰多者,二陳湯加檳榔、枳殼、蘇葉,入姜煎服。
如腳氣大便秘澀者,宜追風毒銼散。
有腳氣人,宜常服二十四味輕腳丸。
如氣血虛,發則痛不可忍者,宜獨活湯吞活血應痛丸。
如腳氣遊走,轉上腰腿而痛者,宜慈濟丸。
如腳氣發作,兩足腫大,痛不可忍者,宜杉木節飲、流氣飲、三和散之類。
有腳氣人,足脛腫大如瓜瓠者,宜河間除濕丹、神芎導水丸、木香檳榔丸之類。
初起之腫,乃氣血之壅也。發則腫,病過則消矣。此當用流氣飲,審在何經,屬何氣,加減服之,以防再發,及灸三里、三陰交。
如病久而浮腫者,此氣血之敗化為水也,乃成痼疾,終難平復,如除濕導水之藥,恐不可用,徒損胃氣必有後災。但微腫者,宜木香檳榔丸,隨所用之煎劑,吞一二十丸,以行其壅,無傷也。
《外臺秘要》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又禁大語,語則傷肺,肺傷亦發動。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兩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當須著布褲,令兩脛溫暖微汗大佳。依此將息,氣漸薄損。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氣。夏時腠理開,不宜當風睡,睡覺令人按摩,勿令邪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邪之法也。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
發明云:第一凡酒及潼酪勿使過度,過則損傷脾胃,下注於足,脛跗腫,遂成腳氣。第二欲不可縱,嗜欲則腳氣發。凡飲食之後,宜緩行,如上法。經云:逸者行之。又云:脾病者,忌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腳氣諸方
東垣羌活導滯湯 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瘦阻隔,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以徹其邪。
羌活 獨活(各一錢二分) 漢防己 歸尾(各七分) 枳實(炒,五分) 大黃(酒煨,二錢四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空心溫服。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腳氣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脅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脛腫痛,腳膝生瘡、赤腫及裡外生瘡,膿水不幹,或癢,或痛,並宜服之。
羌活(一錢) 人參 苦參(酒洗) 升麻 葛根 蒼朮(各四分) 黃芩(酒炒) 炙草 茵陳(酒炒,各一錢) 歸身 防風 知母(酒洗) 豬苓 澤瀉 白朮(各五分)
作一服,水二盅,煎一盅,空心服,臨臥再進—服。
丹溪紫蘇飲 治一切濕熱腳氣。
紫蘇 黃柏(鹽酒拌炒) 白芍 木瓜 澤瀉 木通 防己 檳榔 蒼朮 枳殼 炙草 香附 羌活
痛加木香,腫甚加大腹皮。
發熱加黃連、大黃。
上㕮咀,水煎服,痛除腫退則住服。此與健步丸同服。
健步丸
蒼朮 歸尾(各一兩) 生地 陳皮(各一兩半) 白芍(一兩半) 牛膝(五錢) 吳萸(炒) 大腹子(二錢) 條芩(酒炒,五錢) 桂心(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每服一百,白朮木通湯食前下。
消風除濕湯 治風濕腳氣累驗。
蘇葉 檳榔 香附 陳皮 白芷 桔梗 五加皮 牡丹皮 木瓜(各三錢)
分作四服,水二盞,姜三片,花椒二十粒,燈心二十莖,煎一盞,空心熱服,微汗佳。
秘傳藥酒方 治男子婦人風濕相搏,腰膝疼痛,或因坐臥濕地雨露所襲,遍身骨節疼痛,風濕腳氣,並皆治之。
白芷 桔梗 芍藥 麻黃(去節) 川芎 茯苓 肉桂 半夏 防己(各一兩) 甘草(兩) 陳皮 厚朴(薑汁炒) 枳殼(炒) 當歸 木瓜 獨活 檳榔(各一兩半) 川牛膝 烏藥 杜仲(酒炒焦,各一兩) 蒼朮(制,四兩,加) 五加皮(四兩)
上㕮咀,以絹袋盛之,用無灰好酒三斗,將藥袋懸胎於壇內,蜜封固壇口,鍋內煮之一時久,取起埋土中一日夜,去火毒,再三日後去藥,隨量飲之。渣曬乾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下。
金匱烏頭湯 治寒濕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又治足少陰寒濕病。
麻黃 芍藥 黃耆(各三兩) 炙草(一兩四味合一處) 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川烏渣)
前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內蜜在內,攪勻,更煎之,至七合,不止盡服之。
越婢湯 治腳氣風濕。又治足太陰風濕病。
麻黃(去節,一錢半) 石膏(二錢) 白朮(一錢) 熟附子 炙甘草(各五分)
上㕮咀,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羌活續斷湯 以代獨活寄生湯。治風症腳氣,最除風毒,消惡血。又治足厥陰經風濕病,加陳皮。(方見濕類腰痛下。)
五積散 治寒濕流注,兩足痠疼,有痰氣者用之尤宜。又治足三陰經寒濕病,加木瓜。(方見寒類。)
加味敗毒散 治足三陽經受熱,毒氣流注腳踝上,焮赤腫痛,寒熱如瘧,有汗惡風或無汗惡寒。又治瘴毒腳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 桔梗 甘草 人參 茯苓 川芎 蒼朮 大黃(各等分)
每半兩,入姜煎。
安腎丸 以代八味丸,治腎虛寒濕腳氣。
川烏(炮去皮臍) 桂心(各四兩) 茯苓 白朮 石斛(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取肉) 山藥 桃仁(去皮尖炒) 肉蓯蓉(酒洗、焙) 川萆薢 破故紙(炒,各十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空心服。
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四氣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頭痛眩暈,或自汗惡風。
麻黃(去節) 葛根 細辛(減半) 白朮(泔浸) 茯苓 防己 桂心 羌活 炙草 防風(各等分)
㕮咀,水煎,姜三片,棗一枚,空心服。
無汗,去桂、白朮,加杏仁、蒼朮、澤瀉。
有汗,去麻黃,加芍藥,等分。
半夏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少陽經,寒熱往來,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
半夏(洗) 葛根 細辛(減半) 白朮 麥冬 柴胡 茯苓 桂心 乾薑(炮) 防風 黃芩 小草 炙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空心服。
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大黃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陽明經,兩腳赤腫,痛不可行,大小便秘,惡聞食臭,喘滿自汗。
細辛(減半) 茯苓 羌活 大黃(酒煨) 炙草 前胡 枳實(炒) 厚朴(薑汁炒) 黃芩 杏仁(去皮尖,另研,各等分)
㕮咀,每服五錢,水煎,薑棗引。
腹痛,加白芍。
秘結,加阿膠。
喘急,加桑白皮、蘇子。
小便澀少,加澤瀉。
四肢瘡瘍浸淫加升麻。
大料神秘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三陽經,腰足拘攣,大小便秘澀,喘滿煩悶,並皆治之。
半夏 葛根 細辛(減半) 麻黃(去節) 小草 麥冬 乾薑 厚朴(制) 茯苓 防己 枳殼(炒) 炙草 桂心 羌活 防風 柴胡 黃芩(各等分)
每五錢,薑棗引,空心服。
自汗,加牡蠣、白朮,去麻黃。
黃腫,加澤瀉、木通。
熱甚無汗,去桂,加橘皮、前胡、升麻。
腹痛或痢,去黃芩,加芍藥、訶子。
大便秘,加大黃、竹瀝。
喘滿,加杏仁、桑白皮、紫蘇並等分。
新加桂枝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腹脹滿,食不化。
桂枝 厚朴(炒) 枳殼(炒) 防風 白朮 蒼朮 陳皮 半夏(洗) 炙草 茯苓 神麯(炒,各等分)
每服五錢,薑棗引,空心服。
嘔吐,加木瓜。腫甚,加大腹皮。
新加附子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少陰經,腳氣入腹,腹脹疼痛,上氣喘急,此腎經虛寒所致也。此症最急,以腎乘心,水剋火,死不旋踵。
熟附 乾薑(炮) 麻黃(去節) 細辛 炙草 白茯苓 白朮 桂心 澤瀉 五味子(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薑棗引。
腳氣衝心,加炒黃柏,更加附子末,津調捏作餅子,貼湧泉二穴上,以艾炷多灸,以泄引其熱下行。
新加羌活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厥陰經,手足拘攣,半身不遂,痰涎吐沫,轉筋,腰膝痛,大小便難。
羌活 防風 當歸 川芎 白朮 乾薑(炮) 半夏 柴胡 牛膝 木瓜 防己 桂心(各等分)
每服五錢,薑棗引。吐涎沫加吳萸(炒)。大便秘,加桃仁泥、當歸。小便秘,加木通並等分。
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四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難。
薏苡仁 南星(炮) 石楠葉 石斛(酒炒) 檳榔 萆薢 川牛膝 羌活 防風 木瓜(各四兩) 黃耆(蜜炙) 當歸 天麻 續斷(各一兩) 蒼朮(制) 川芎(各一兩半)
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食前陳皮湯下。
東垣開結導引丸 治腳氣,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白朮 陳皮 澤瀉 茯苓 神麯(炒) 麥蘖(炒) 半夏(各一兩) 枳實(炒) 巴豆霜(各二錢五分) 青皮 乾薑(炒,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二十四味輕腳丸 腳氣通用:
當歸 川芎 萆薢(鹽水煮乾) 杜仲(薑汁炒) 羌活 石楠葉 薏苡仁 檳榔 細辛 防風 枳殼(炒) 五加皮 續斷(酒洗) 蒼朮(米泔浸,鹽炒) 獨活 木瓜 牛膝(各一兩) 威靈仙 木香 海桐皮 麻黃(去節) 五靈脂(各七錢半) 乳香 沒藥(各五錢,另研)
上為末,酒浸,雪糕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木瓜湯下。
二十四味流氣飲 腳氣通用,臨時加減。
陳皮 青皮 蘇葉 厚朴(制) 香附(炒) 炙草(各四兩) 木瓜(二兩) 大腹皮 丁皮 檳榔 木香 草果 辣桂 莪朮(煨) 藿香葉(各一兩半) 麥冬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石菖蒲 白芷 半夏 枳殼(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姜四片,棗二枚,水煎。
三和散 腳氣通用。
大腹皮 蘇葉 沉香 木瓜 羌活(各一錢) 白朮 川芎 陳皮 炙草 檳榔(濕紙煨,各七分半)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加茯苓五分。
水煎服,入薑棗。木瓜散同。
木瓜散 即上方無沉香、白朮、川芎、檳榔,諸藥等分,木瓜加一倍。
以上四方,病腳氣者擇而用之。
獨活湯 治腎風冷,腳氣痠疼,及久痢登厠,風冷入於腸胃,以致兩腳細小成鼓槌,風而痢又不止,用此及下藥皆效。
羌活 麻黃(去節) 熟附子 生乾薑 川芎 牛膝 白芍 茯苓 黃耆(炙) 人參 杜仲(薑汁炒) 炙草 辣桂 當歸 白朮 木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吞活血應痛丸。
活血應痛丸
蒼朮(炒,六兩) 香附(七兩) 草烏(炮去皮臍,三十四個) 威靈仙(二兩) 陳皮(五兩半) 黑狗脊(燎去毛,四兩) 沒藥(一兩,另研)
上為末,酒面稀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獨活湯下。
靈濟丸 治腳氣遊走兩足,轉上腰腿疼痛,不能轉側。
木瓜(二兩) 川烏(炮去皮臍) 黃耆(炙) 白蒺藜(炒) 當歸 防風 萆薢 牛膝 烏藥(各一兩) 赤小豆(炒) 茴香(炒) 地龍(去土) 白膠香(另研) 五靈脂(各七錢半)
為細末,酒面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四十丸,紫蘇煎湯下。
紫蘇子湯 治腳弱上氣,陰陽交錯,清濁不分,上重下虛,中滿喘急,嘔吐自汗,無復紀律。
蘇子(微炒) 半夏(各一錢一分) 前胡 厚朴(制) 炙草 當歸(各五分) 桂心 陳皮(各五分)
上㕮咀,姜五片,棗二枚,煎服。
經驗杉木節飲 治腳氣發作,惡寒發熱,兩足腫大,心煩重死。
杉木節(四兩) 檳榔(七枚) 大腹皮(酒洗,一兩) 青橘葉
作一服,順流水三升,煎一升,分作三服,一日服盡。如大便通利黃水,其病除根。未愈,過數日再服一劑。
河間導水丸 治腳氣,胕腫疼痛,或發熱惡寒,濕熱太甚者。
大黃(酒煨) 黃芩(各二兩) 黑醜(頭末) 滑石(末,各四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病甚時服四、五十丸,溫水下,以利為度;未發時常服一二十丸,一日三服,陳皮湯或津嚥下。
除濕丹 治諸濕病,腰膝腫痛,足脛浮腫,筋脈勁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等症。
檳榔 甘遂 威靈仙 赤芍 澤瀉 葶藶子(各三兩) 乳香(另) 沒藥(另,各一兩) 黑醜(頭末,半兩) 大戟(炒,三兩) 陳皮(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溫水下,以利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