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痹
痿痹醫書號不仁,痿虛痹實勿同論,
痿因肺熱筋骸廢,痹則風寒濕合成。
醫書以痿痹為不仁,痛則為痹,不痛則為痿;痛則為實,不痛則為虛。症自有別,不可概同論治也。蓋痿因血少氣虛,火盛制金,肺葉焦枯,宗筋不潤,肝木乘旺,脾土受傷,飲食減少,四肢不舉,或食而無力,故精血虛耗,使皮血筋骨肉痿矣。詳見下文。
痹因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氣滯不行,積於患處,或痛而麻木,手足為之不仁也。今世俗痿作痹治,痹作痿治者多矣。《病源》論云:痿為不足,痹為有餘。治療之法,痹而行氣勝濕,痿而清燥滋陰,此大略也。若醫以治風之藥,謬之甚矣。
諸痿皆因肺熱成,法宜清燥取陽明,
丹溪著論超千古,若作風醫誤煞人。
經云: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心氣熱生脈痿,故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縱;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然治痿獨取陽明者,陽明者,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能束筋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弛縱,帶脈下引,故足痿不用也。
丹溪曰:經云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難經》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東方,木,肝也;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腎也。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滋味,吾不能保其全矣。
又云痿症斷不可以作風治而用風藥,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濕熱,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之類。濕痰,用二陳,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四物湯,加蒼朮、黃柏,大補陰丸。氣虛,四君子湯,加蒼朮、黃柏、黃芩。蓋蒼朮、黃柏,治痿之要藥也。
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為輔,佐以治諸痿,如清燥湯、健步丸,皆治痿之要藥也。
又如丹溪之補腎丸、虎潛丸、加味四物湯,皆補北方之要藥也。
又如加味二妙丸、鹿角膠丸,皆治血虛氣虛兼濕熱之要藥也。
痹有風寒濕不同,各隨所病視從容,
體虛邪湊斯成痹,歷節遊行是痛風。
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痹病因體虛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則急,逢熱則縱,隨所受邪氣而生症也。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大抵痹生於虛,為病多重痛沉著,不易得去,須制對症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臟,庶幾可扶持也。昔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痛痹,取茯苓之大如斗者,以法啖之。能移於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治之難矣。
如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者,宜增味五痹湯主之。五痹者,謂筋痹、脈痹、骨痹、肌痹、皮痹是也。
風氣勝者為行痹,宜防風湯;
寒氣勝者為痛痹,宜茯苓湯;
濕氣勝者為著痹,茯苓川芎湯;
三痹通用續斷丸主之。
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所謂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名之耳。
丹溪云:大率因血虛受熱,其血已自沸騰,或加之以涉水受濕,熱血得寒,汙濁凝滯,不得運行,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治以辛溫,監以辛涼,流散寒濕,開通鬱結,使血氣行。更能慎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肥人多是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脈必滑,宜二陳湯加減。
瘦人多是血虛與熱,脈必澀,宜四物湯加減。
下部有濕,腫痛,用防己、龍膽草、黃柏、知母固是捷藥。若肥人病此,宜蒼朮、白朮、南星、滑石、白茯苓之類;瘦人宜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藥。惟東垣拈痛湯,要藥也。薄桂味淡,能橫行經絡、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處。威靈仙治上體痛,人虛弱者勿用。烏、附治下體痛風,以其在下,道路遠,非烏、附不能行,故用為引經。若以主治,非為無益,而有殺人之毒;若畏而不用,則下體之病,終莫能治,亦殺人也。
丹溪治痛風有三方:一方治上中下痛風,一方治飲酒人濕痰痛風,一方治氣血虛有痰、白濁、陰火痛風。
肢節疼痛,屬風濕者,東垣大羌活湯;屬濕熱者,當歸拈痛湯聖藥也;屬寒濕者,三因附子湯。
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宜丹溪麻黃湯。
有濕鬱而周身走痛,或關節間痛,遇陰寒即發,當作濕鬱治,用白朮一味,酒煮服之,其痛立愈。
白虎歷節風,有因血虛兼熱者,宜丹溪加味四物湯。如脈澀數者有瘀血,用桃仁、紅花、芎、歸,加大黃微利之。
有因濕痰者,宜丹溪加味二陳湯,佐以竹瀝、薑汁。
其走注疼痛者,如神救苦散、定痛丸、四妙散、金刀如聖散、黃耆酒、九藤酒、洗藥方皆可用也。
風熱頭痛常發作者,宜芎辛菊花散。
肩背痛者,宜東垣通氣防風湯、辨疑提肩散。
手臂者,宜濕鬱二陳湯、舒筋湯。
胸背脅走痛者,宜辨疑加減二陳湯。
婦人病,丹溪有方。腰胯痛者,當歸拈痛湯、清熱勝濕湯;兩足痛者,當歸拈痛湯、加味二妙丸、川木通湯。
痿痹諸方
東垣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似燥金受濕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行。
黃耆(一錢半) 蒼朮(一錢) 白朮 陳皮 澤瀉(各五分) 人參 白茯苓 五味子(九個) 升麻(各三分) 豬苓 麥冬 歸身 曲末 生地黃 酒黃柏(各二分) 柴胡 黃連 炙草(各一分)
上㕮咀,水煎,空心熱服。
健步丸 治膝中無力,伸而不得屈,屈而不得伸,腰背腿腳重沉,行步艱難。
瓜蔞根(酒製) 炙草 羌活 柴胡 炒滑石(各半兩) 防己(一兩) 澤瀉 防風(各三錢) 川烏頭(一錢) 苦參(酒洗,一錢) 肉桂(半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愈風湯空心送下。
愈風湯方
羌活 甘草 防風 當歸 蔓荊子 川芎 細辛 黃耆 枳殼 白芷 麻黃 人參 菊花 薄荷 枸杞 柴胡 知母 地骨 杜仲 獨活 秦艽 黃芩 芍藥(各三兩) 石膏 蒼朮 生地(各四兩) 肉桂(一兩)
上為粗散,入姜煎。
丹溪治痿加味四物湯 治痿,四肢軟弱,不能舉動。
當歸 麥冬 黃柏 蒼朮(各一錢) 白芍 川芎 杜仲(各七分半) 熟地(三錢) 五味子(九粒) 人參 黃連(各五分) 知母 牛膝(足不軟不用,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經驗鹿角丸 治血氣虛弱,兩足痿弱不能動,久臥床褥,神效。
鹿角膠(一斤) 鹿角霜(半斤,另) 地黃(半斤,焙取末) 川牛膝 白茯苓 菟絲子 人參 杜仲(鹽酒炒) 白朮(各二兩) 當歸身(四兩) 虎脛骨(酥炙) 龜板(酥炙,各一兩)
共為細末,另將鹿角膠用無灰好酒二碗溶化,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空心姜鹽湯下。
加味二妙丸 治兩足濕痹疼痛,或如火燎,從足跗熱上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皆是濕為痛,此藥主之。
蒼朮(制) 黃柏(酒浸,各四兩,日曬) 川牛膝 歸尾(各二兩) 防己 龜板(酥炙) 川萆薢(各一兩)
上為末,酒煮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鹽湯下。
增損五痹湯 治風寒濕合而為痹,肌體麻痹不仁。
羌活 防己 白朮 當歸 白芍 防風 黃耆(炙) 片子薑黃(各等分) 炙草(減半)
上㕮咀,姜十片,煎服。看病在上下服。
舒筋湯 治臂痛不能舉,蓋是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其效如神。一名通氣飲子。
炙草 羌活(各五分) 歸頭 海桐皮(去外皮) 赤芍 白朮(各一錢) 片子薑黃(二錢)
此前五痹湯加減變化也。
上㕮咀,作一服,姜三片,水二盞煎,磨沉香少許服。
防風湯 風寒濕三氣合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隨其所致,此治行痹行走無定。
防風 甘草 當歸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 桂(各一錢) 黃芩 秦艽 葛根(各三分) 麻黃(去節,五分)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酒水各一盞,棗三枚,姜五片,煎一盞,溫服。
一方無葛根、麻黃,有川獨活、赤芍藥各一錢,亦名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
茯苓湯 寒氣勝者為痛痹,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愈。此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腫。
赤茯苓 桑白皮(各二錢) 防風 官桂 川芎 芍藥 麻黃(去節,各一錢五分)
上分作二服,每水盞半,棗二枚,煎八分,溫服。以姜粥投之,汗泄為度效矣。
或服三因附子湯,以溫經勝濕。
三因附子湯 治風寒濕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骨肉重著,四肢緩縱。
生附子 白芍 桂心 甘草 白茯苓 人參(各七分半) 白朮(一錢)
作一服,水煎。
茯苓川芎湯 濕氣勝者為著痹。此治著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木,拘攣浮腫。
赤茯苓 防風 桂 川芎 麻黃 芍藥 炙草 當歸 桑白皮(各五分)
作一服,水煎,棗三枚,如欲汗,姜粥投之。
續斷丸 治風寒濕之氣留注關節,麻木痠痛。
當歸(炒) 萆薢 天麻 川續斷 防風 附子(各一兩) 乳香(另) 沒藥(另,各五錢) 川芎(七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溫酒下。
丹溪治痛風加味四物湯 治白虎歷節風症,瘦人宜此。
四物湯 桃仁 牛膝 陳皮 茯苓 甘草 白芷 龍膽草
血虛甚者,倍芎、歸,佐以桃仁、紅花。
氣虛,加人參、白朮、龜板。
痰,加南星、半夏、生薑。
如痛在上者屬風,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痛在下者屬濕,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
丹溪治痛加減二陳湯 治白虎歷節風因痰因濕者,肥人宜此。
二陳湯 蒼朮 南星 黃芩(酒洗) 羌活 入薑汁 竹瀝
氣虛,加人參、黃耆。
血虛,加當歸、川芎、白芷。
上下如前。
丹溪方 治上中下痛風通用。
黃連(酒炒) 蒼朮(制) 南星(各二兩) 桃仁(去皮尖,另研) 防己 白芷(各五錢) 桂枝 威靈仙(酒炒) 羌活(各三錢) 神麯(炒) 川芎(各一兩) 龍膽草(一錢半) 酒紅花(五分)
共為末,神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空心溫酒下。
又方 治飲酒濕痰痛風。
黃柏(酒炒) 威靈仙(酒炒,各五錢) 蒼朮(制) 羌活(各三錢) 炙草(二錢) 陳皮(去白) 白芍(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七分,生薑湯下。
方 治氣血兩虛,有痰,白濁,陰火痛風。
人參 山藥 海石 南星(各一兩) 白朮 地黃 黃柏(酒炒褐色) 龜板(酥炙,各二兩) 乾薑(燒灰,取其不足) 鎖陽(各五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白湯下。
東垣大羌活湯 治風濕相搏肢節疼痛。
羌活 升麻(各一錢) 獨活(七分) 蒼朮 防己 白朮 當歸 白茯苓 威靈仙 澤瀉(各五分)
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丹溪麻黃湯 治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兼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
麻黃(去節) 赤芍(各一錢)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片芩(酒浸) 白芷 蒼朮 枳實 桔梗 葛根 川芎 威靈仙(各五分) 甘草 歸梢 升麻(各三分)
下焦加酒黃柏。
婦人加酒紅花。
腫多加檳榔、大腹皮、澤瀉,更加沒藥一錢,定痛尤妙。
如神救苦散 治癱瘓,手足走痛不止,非痛勿用。
御米殼(蜜炒,一錢) 陳皮(五錢) 壁虎(一枚,炙黃) 甘草 沒藥 乳香(各二錢半)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煎服。
東垣四妙散 治走注疼痛。
威靈仙(酒浸,焙乾,五錢) 羯羊角(灰,三錢) 蒼耳子(一錢半) 白芥子(一錢,炒)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錢,生薑湯下。
丹溪定痛丸 治風濕一切痛。
金星草 乳香 沒藥 地龍(去土,炒) 五靈脂 木鱉(去殼)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下。
金刀如神散 治白虎歷節疼痛,神效。
川烏(炮) 草烏(炮,各四兩) 硃砂(水飛) 雄黃(水飛) 荊芥 麻黃(去根) 天麻 當歸 細辛 石斛 川芎 全蠍(去毒) 人參 何首烏 甘草 防風(各五錢) 蒼朮(制,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臨臥溫茶送下。
黃耆酒 治風寒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瘙癢,筋脈攣急,手足不遂。
黃耆 防風 桂枝 虎脛骨(炙) 天麻 萆薢 石斛 雲母粉 白芍 當歸 白朮 茵芋葉 木香 甘草 仙靈脾 川續斷(各一兩)
上細銼,以絹袋盛,用無灰好酒一斗,瓷罐盛浸之,包封罐口,勿令泄氣,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每一盞,溫服,不拘時。
祖傳九藤酒 治遠年痛風,中風癱瘓,筋脈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
鉤藤鉤 紅藤(即理省藤也) 丁公藤(又名風藤) 桑絡藤 菟絲藤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苗) 五味子藤 陰地蕨(取根) 忍冬藤 青藤(各二兩)
上細銼,以無灰老酒一斗浸,如上法,每服一盞,日三服,上下分食前後服。
洗藥方 治風濕氣足脛腫痛,有效。
荊芥 防風 苦參 番白草 地榆 青藤 麻黃 蒼耳草 蒼朮 生蔥 炒鹽 威靈仙(各一兩)
用水一桶煮熱,於桶內熏蒸痛處,出微汗,待湯稍溫,再洗痛處一二次,覺痛減。
如貧者,只用桃、柳、榆、槐、桑、椿六件木枝煎洗,亦效。
芎辛菊花散 治風熱頭痛,發作無時。
川芎 羌活 白芷 防風 荊芥 薄荷(各一兩) 細辛 甘草 菊花(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二錢,清茶調,食遠服。
通氣防風湯 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也,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此足太陽經氣不通也,宜風藥散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甘草(各半錢) 川芎 荊芥(各三錢)
上水煎服。
提肩散 治風熱乘肺,肩背強直作痛。
羌活 防風 藁本 川芎 白芍(各七分,炒) 黃連(酒炒) 黃芩(各五分) 甘草(四錢)
水二盞,姜三片。此上通氣防風湯變化也。
氣虛,加人參五分。
汗多,加黃耆炙,一錢。
血虛,加川歸、地黃各五分。
濕,加蒼朮、防己、薏苡各五分。
丹溪加減二陳湯 治手臂痛,是上焦濕熱痰橫行經絡中作痛也。
陳皮 茯苓(各五分) 半夏 酒芩 白朮 南星 香附(各一錢) 蒼朮(一錢半) 威靈仙(三錢) 炙草(三分)
姜五片,水煎。
辨疑加味二陳湯 治胸脅停痰。
陳皮(七分)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三錢)
死血,加桃仁、紅花、牛膝。
兼郁,加炒曲、香附各一錢。
濕痰,加蒼朮、羌活、防己、川芎各五分。
血少,入四物湯及行氣之藥。
火,加柴胡、酒芩、梔子各五分。
滯氣,加木香五分,青皮、紫蘇各七分。
丹溪方 治婦人胸背脅走痛。
赤芍 炒蘖 香附(各一錢) 桂枝 蒼朮 甘草(各五分) 威靈仙(酒炒,七錢半)
上水煎,作一服。
清熱勝濕湯 治腰胯濕熱作痛。
黃柏(鹽水炒) 羌活 澤瀉 甘草(減半) 蒼朮 杜仲(炒去絲) 白芍(炒) 木瓜 威靈仙 陳皮(去白,各五分)
姜三片,水二盅,煎服。
甚加川牛膝(炒)、乳香、沒藥各五分。
水濕停下,加檳榔、黑醜(頭末),各五分。
血痛,加歸尾、桃仁各一錢,酒紅花五分。
倦怠、腳如沙墜,加蒼朮、白朮、防己,薏苡仁各五分。
冷風作痛,加熟附子一錢,虎脛骨(末)五分,減黃柏、澤瀉三分。
遊走而痛,加紫荊皮、川烏各五分。
濕熱,加炒梔子五分。
走氣,加烏藥五分。
痠軟,加芎、歸、地黃、川牛膝各五分。
腎虛,加炒破故紙五分。
加味二妙丸 方見前。此無萆薢,有虎脛骨(酥炙)一錢,熟附五錢。
經驗川木通湯 治白虎歷節風。
用木通二兩,銼細。長流水煎汁,頓服。以遍身癢甚,發紅丹如小豆大粒汗出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