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附:小腸氣)

疝本肝經病受寒,膀胱與腎絕無干,

小腸疝氣雖相似,爭奈庸流一例看。

《內經》云: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則疝病皆屬肝經,與腎絕無相干。

子和云:諸疝皆屬肝經。粗工不識,因立謬名,或曰膀胱,或曰腎氣,或曰小腸氣。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主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及其為疝,乃屬足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肝腎皆屬於下,與任沖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病,則言遺溺、癃閉、狐疝。其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之處,乃肝之部分也。且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也,而肝主筋,睪者,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陰與衝任腎之所會也。《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其病氣逆,睪腫卒疝,乃知諸疝屬於厥陰可以無疑。以脈考之,《素問》論六疝,皆以滑為疝,雖見他於臟中,皆言風疝也,足厥陰肝經之氣也。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癉,精漏白淫,皆男子疝也,不可妄言腎冷、血涸。不月月罷(上不月,經不行也;下月罷,經行之後也,)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得之,不問男女皆無子。故隱僻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用,乃足厥陰肝經之職。

《原病式》云:㿗疝,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也,言婦人小腹腫,皆肝足厥陰之脈也。經注云:寒氣聚而為疝。又云:熱為疝瘕。以脈辨之。

愚按:經云:大沉急為疝。又云:滑為疝。寒則脈緊,沉急為寒;熱則脈滑,沉滑為熱。以此別之。

丹溪云: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腫或痛,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收而不行,所以作痛也。然有履冰涉水,終身不病疝者,無熱故也。大抵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郁久不散,又被外寒所乘,不得疏通,所以作疝。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

腎與膀胱屬水寒,小腸經絡與肝連,

厥陰論治當從火,宜下宜溫有秘傳。

血因寒冱則為瘕;氣因寒聚,則為疝。曰疝曰瘕,皆寒病也。臟腑之中,惟腎與膀胱為寒水,故諸寒收引,皆腎、膀胱之病也。手太陽小腸之脈與足厥陰之脈相通於衝任之間,故謂疝為肝病者,語其本也;曰腎氣曰膀胱者,語其標也;曰小腸者,語其病之連屬也。名雖不同,其治則一也,肝膽原來從火治。肝之作疝,有熱有寒,仲景《傷寒論》於厥陰肝經病,或下之,或溫之,未嘗有定法也。故治疝之方,有用烏、附、吳茱萸之類以溫之者,有用巴豆、牽牛、芫花之類以下之者,所謂治無定法,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

素因濕熱伏經中,體或虛時寒氣衝,

濕則腫腎寒則痛,須知劫藥有奇功。

大抵疝病,若非房勞所致,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血氣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熱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惟我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此發古人之所未發者也。夫熱鬱於中而寒乘於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而邪易伏,病易退也。

或問厥陰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乎?丹溪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積之既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厥陰屬木,繫於肝。肝者,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乘,宜其痛之太甚也。有以烏頭、梔子作湯服,其效亦捷,後用此方隨形證加減與之,無不驗者。蓋濕熱因寒鬱而作,用梔子以降濕熱,烏頭以破寒鬱。況二物乃下焦之藥,而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

劫藥 神效,用:

烏頭 梔子(炒,研細)

順流水入薑汁調服。

如按之不痛者屬虛,須加肉桂,以薑汁丸服。其方:

梔子(炒) 川烏(炮) 肉桂

三味為細末,薑汁拌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順流水煎滾送下,劫疝痛效。

又,治疝方 用

橘核(炒) 桃仁(研) 梔子(炒) 吳茱萸(炒) 川烏(炮)

上㕮咀,長流水煎服。

又,寶鑑蒺藜湯 治陰疝疼痛,用

蒺藜(炒,去刺) 附子(炮) 梔子(炒,各半兩)

為末,每服三錢,長流水煎服。

此上三方,皆從劫疝古方中變化加減也。

 治諸疝定痛速效,用

橘核 梔子仁 山楂 吳茱萸

各炒。濕盛者,加荔枝核炒,為末丸散,或用長流水調末,空心服一二錢。

一方有川楝子。

又方 用

桃仁(十四枚) 橘核(十四枚,瓦上炒) 山梔子(九枚,去殼) 吳茱萸(七粒) 山楂子(十四枚)

並炒,為末,生薑一指大,擂碎,和藥末,以順流水一盞蕩起,煎數沸,利渣服。

又有挾虛而發者,其脈沉緊而虛豁無力,其痛亦輕,但重墜牽引耳,必以參朮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如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類。

其濕熱又當分多少而治,濕則腫多,㿗疝是也,用:

蒼朮 南星 白芷 山楂 半夏 川芎 枳實 神麯

入姜,順流水煎服。或為末,神麯糊為丸服,名守效丸。

㿗疝初起痛者,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薑汁調服。

凡㿗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以藥。

凡治疝須先灸大敦穴三壯,乃足厥陰經也。

以上並丹溪法。

七疝諸名出《難經》,其中形狀子和分,

或嫌治法專攻下,虛實良工頗用心。

按《難經》云:任脈之為病,其內常結,男子為七疝。夫所謂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㿗七者是也。子和論七疝病源至為詳悉。但其主治可以攻下之法為主治,不能使人無疑耳。當先視其人之虛實、病之淺深而施治焉可也。

張子和云:寒疝者,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房,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按寒疝初得之,宜金匱烏頭煎。兼表證者,烏頭桂枝湯、三因蔥白散主之。

病久,實則瀉之,秘傳加味茱萸內消丸;虛則補之,宜茱萸內消丸,東垣丁香楝實丸主之。

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紋約中,俗名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按血疝初得之,宜雙解湯以下之,後用四聖散以托之。

水疝者,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冷,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按水疝初得之,宜辨疑加味五苓散,或五苓散煎湯吞四神丸主之。病久者,實則瀉之宜茴香楝實丸;虛則補之,宜安腎丸、奪命丹主之。

筋疝者,其狀陰莖腫脹,或潰而為膿,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之於房室勞傷,或邪術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按筋疝初得之,邪氣正實,宜導赤散送下導水丸以瀉之。久則氣虛,宜蒼朮難名丹以收斂之,或清心蓮子飲(方見淋濁。)

氣疝者,其狀上連腎腧,下及陰囊,多得於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號哭忿怒罷,即氣散者是也。有用針出氣而愈者,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劑下之。小兒多有此疾,俗名偏墜。得之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此胎病也,其症難治。惟築賓穴有灸之而愈者。

按氣疝初得之,宜復元通氣散下之,後以加減木香流氣飲以漸消之。

狐疝者,其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以手按之則有聲,故云。其大如瓜,其聲如蛙。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鈴者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按狐疝宜用復元通氣散下之,後用金匱蜘蛛散作丸,加味五苓散作湯送之。大抵此病難治。

㿗疝者,其症陰囊腫,垂下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於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多有此疾,宜以去濕之劑下之。

按㿗疝必不可下,初服朮附散,後附加味守效丸,更灸章門二穴。女子陰戶凸出,雖亦㿗疝之類,俗名茄病,謂其下垂如茄狀也,乃熱則不禁固之病,不可認為虛寒而治以溫熱之劑。宜以苦堅之,甘緩之,升而舉之可也。此病難治,宜東垣補肝湯及橘核丸主之,灸氣海穴。

以上七疝,丹溪通用二陳湯主治。故治疝之方丹溪居多。又如治食積與瘀血成痛者,或陽明經濕熱傳入太陽,小腹結核痛者,或㿗疝腰痛者,諸方與前治疝方大同小異。今除古今方,專用燥熱之藥者,恐非久病鬱熱之人所用宜也,姑舍之。如五苓散之通治諸疝,《金匱》之當歸生薑羊肉湯以治痛連兩脅,《直指》之川楝丸、金鈴散以治㿗疝,《辨疑》之荔枝散,《青囊》之四聖散、蟠蔥散以治疝,皆奇方也。予之家傳加味芎歸湯以治諸疝,屢用屢驗。

如脾腎素虛者,宜補腎丸主之。

小腸氣與疝相如,語症雖殊治不殊,

更有腎肝諸異症,疑從濕熱一般除。

小腸氣者,小腹痛,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而不腫者是也。《甲乙經》云:邪在小腸也。謂寒邪始客於小腸,因經絡並於厥陰,故下控引睪丸而痛,雖亦如疝,然只言小腸氣,所以古人治法並與疝同。自有所兼之症,殊不知痛引腰脊者,此有表症也,宜鹽煎散;只引睪而痛者,宜金鈴子散;如痛上衝心者,宜加味失笑散;如小腹中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者,宜葫蘆巴丸;有表者,加味香蘇散妙。

陰臊、陰癢、陰汗之病,男女有之,皆濕熱所為也,並用龍膽瀉肝湯、柴胡勝濕湯主之。

陰汗濕癢,爬搔成瘡者,先以吳茱萸或大腹皮、蜂房煎湯洗之,拭乾,用爐甘石散滲之。

又方,用糯草,將皂角入草內,燒煙燻之,十餘遍即愈。

又方,用豬尿胞,火炙令熟,空心吃,鹽酒啖。

又方,治陰囊潰爛者,以野紫蘇葉,火炙軟,包貼,甚良。

又方,莖潰爛,宜服當歸龍薈丸。

陰臭者,宜先刺行間二穴,後針少衝二穴並瀉之。

治疝諸方

丹溪加減二陳湯丸 治七疝多用熱藥而獲效者,即《內經》從治之法耳。須用寒涼之藥監製之,不可純用大熱之劑,加烏頭、附子之類,令人久服多服必變劇,不可治矣。但以本方加枳實、橘核、梔仁並炒,長流水煎,入薑汁,食前熱辣飲之。後有加減法。

瘀血作痛者,加玄胡索、桃仁泥。

滯氣作痛者,加木香、茴香、楝實、青皮。

如六脈沉細手足厥冷者,加附子、乾薑、肉桂以佐之。

如睪丸痛甚者,加荔枝(炒)、乳香、沒藥,為細末,入湯內調服。

如木腎腫大如升斗者,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炒)、茴香(炒)、川楝子,共為末,作丸服。

又方 治食積與瘀血成痛者,用

梔子 枳實 桃仁 吳茱萸(各炒) 山楂(等分)

為末,順流水入薑汁作湯調服。

又方 治陽明經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髮結核,悶痛不可忍者,用

梔仁 桃仁 枳核(各炒) 山楂(等分)

為末於砂缽內,入薑汁,用順流水蕩起,煎熱服。

辨疑加味五苓散 予考小腸多氣少血之經,心氣鬱結,則腑受邪,肝氣一盛則子亦盛矣。故二氣攻入小腸膀胱而痛者,但手捫之可忍,殊不知皮膜漸寬,其氣愈熾。服藥不能避忌,年遠根深蒂固,斯難治矣。予每用五苓散加行氣之藥,獲效者多。故治小便出邪之法,知者鮮矣。

五苓散加茴香 橘核(各炒) 川楝子 木通 檳榔

丹溪治肥人腫疝作痛,發熱惡寒者,五苓散加茴香煎服,如神。

元戎治疝氣卒痛,小便澀者,五苓散加川楝子,為末,米飲調服。

《青囊》治偏墜,五苓散去桂,加牽牛、吳茱萸(湯泡,炒),如脹,加枳殼(炒);痛,加八角茴香等分,煎服。

金匱烏頭煎 治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逆冷,其脈沉弦。

烏頭(大者,五枚,炮去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烏頭,入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再服,不可一日頓服。

其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者,以桂枝湯(方見傷寒)煎成五合,解開烏頭煎五合,共一升,名烏頭桂枝湯。初服二合,不治,即服三合。又不治,復加至五合。其治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當歸生薑羊肉湯 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升,再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

痛而加嘔者,加陳皮二兩,白朮一兩。

三因蔥白散 治一切冷痛,疝痛疼。

川芎 當歸 枳殼(炒) 官桂 青皮 乾薑 厚朴(炒) 茴香(炒) 茯苓 白芍 川楝子 麥蘖(炒) 神麯(炒) 三稜(煨) 木香 莪朮(煨) 熟地黃 人參(各等分)

每服五錢,蔥白二寸,水煎,鹽少許,空心服。

東垣丁香楝實丸 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腎肝受病,故治同法。

當歸 附子(炮) 茴香(炒) 川楝子(各二兩)

上㕮咀,用好無灰酒三升同煮,干為度,焙乾,作細末。每藥末一兩,入丁香、木香各半錢,玄胡索五錢,全蠍十三個,共為細末,與前藥末和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一二百丸,空心溫酒下。

茱萸內消丸 治腎經虛弱,膀胱為邪氣所搏致成寒疝,陰㿗偏大。

山茱萸(去核) 陳皮 吳茱萸(炒) 馬蘭花 木香 肉桂 川楝子(去核) 舶上茴香(炒) 青皮 破故紙(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加味茱萸內消丸 治腎虛為邪所襲,留伏作痛,陰㿗偏大,或生濕瘡,出膿水。

吳茱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乾) 舶上茴香(鹽炒) 山茱萸(去核) 馬蘭花(醋洗,焙) 川楝子(取肉) 官桂 玄胡索(略炒) 黑牽牛(炒,取頭末) 橘紅 青皮 海藻(洗去咸⿰石㕣,各一兩) 桃仁(浸,去皮尖) 白蒺藜(炒,去粗)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酒面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溫酒鹽湯下。

四神丸 治腎冷,水疝脹痛。

吳茱萸(用酒醋浸,同上制) 大香附(杵淨,各一兩)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粳糊丸,梧桐大,每服七十丸,用五苓散,入連根蔥白一寸,燈蕊七莖,煎湯下。

茴香楝實丸 治水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 茴香(炒) 山茱萸(去核) 食茱萸(炒) 青皮 吳茱萸(炒) 陳皮 芫花(醋炒,減半) 馬蘭花(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奪命丹 治水疝,腎腫硬,日漸長,陰間濕癢,抓成瘡者。

吳茱萸(四制用酒、醋、鹽湯、童便各浸一宿,一斤) 澤瀉(焙乾,二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安腎丸 治腎虛不足,膀胱虛冷,致成水疝。

川烏(炒) 辣桂(各二兩) 茯苓 石斛(酒炒) 白朮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肉 蓯蓉(酒洗,焙) 萆薢 山藥 破故紙(炒) 桃仁(炒,去皮尖,各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蒼朮難名丹 治無陽氣衰,脾精不禁,或出白物如精,隨便而下。

蒼朮(擦去粗皮,一斤,米泔浸一夜,焙乾) 舶上茴香(炒) 川楝肉(各三兩) 川烏(炮) 破故紙(炒) 白茯苓 龍骨(另研,各二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導水丸 治濕熱內郁,發為筋疝。

大黃 黃芩(條實者,各二兩) 牽牛(頭末) 白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用導赤散(木通、生地黃、甘草梢子等分)煎湯送下。

雙解湯 治血疝,內蘊熱氣,外挾寒邪,精血交滯,腫結疼痛。

辣桂 川大黃(生) 白芍藥 澤瀉 牽牛(炒,取頭末) 桃仁(去皮,炒,各等分) 甘草(節,減半)

各㕮咀為末,每服五錢,姜五片,食前煎服,日兩服。先小便快,熱從小便出,後大便利,皆是稠毒。

四聖散 治血疝、便毒及腸癰,神效。

生黃瓜蔞(去皮,一枚) 粉草(末,四錢) 沒藥(末,三錢) 乳香(末,一錢)

上件,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盞,分作兩服,兩日服盡。

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瓜蔞,則用兩枚。

復元通氣湯 治氣疝作痛。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蛤粉炒胖) 木香(各一兩半) 玄胡索 白醜(頭末) 炙草 陳皮(去白,各一兩) 乳香(末) 當歸(一兩半) 沒藥(末,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熱酒調下。

加減木香流氣飲 治氣疝不消。

木香 青皮(不去穰) 香附(醋浸) 白芷 甘草(減半) 陳皮 莪朮(煨) 三稜(煨) 川楝肉 茴香(炒) 枳實(炒) 山楂肉 半夏 茯苓 蘇葉 檳榔 白朮 肉桂 木通 厚朴(炒) 川芎 當歸 石菖蒲 大腹皮(各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溫酒調服,日三服。

清膈丸 治因濕熱氣滯。

黃芩 黃連(炒,各五錢) 香附(二兩半) 蒼朮(制,二兩)

上為細末,新取紅熟瓜蔞(去皮和子搗爛),和藥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金匱蜘蛛散 治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上時下。

大蜘蛛(炙焦,十四枚) 辣桂(半兩)

上為細末,米飲和服八分,日再服,蜜丸亦可。

丹溪治疝方(名朮附湯) 治㿗疝,一名木腎。

蒼朮 香附(各鹽炒) 黃柏(酒炒,以上為君) 青皮(去白) 玄胡索 益智 桃仁(以上為臣) 茴香(鹽炒) 附子(炮) 炙草(以上為使)

上㕮咀,每服五錢,順流水煎服。

加味守效丸 治㿗疝要藥,不痛者,此丹溪方法也。

南星 山楂 蒼朮(各二兩) 白芷 半夏(制) 枳實(炒) 神麯(炒,各一兩) 海藻(半兩) 昆布(半兩) 玄明粉 吳茱萸 加青皮 荔枝核(各一兩)

上為末,別取神麯糊丸,空心酒下。

經驗馬蘭花丸 治七疝㿗氣及婦人陰㿗墜下,小兒偏墜,皆效。

馬蘭花(酒炒) 川楝肉 橘核 海藻 海帶 昆布(三味各用鹽酒炒) 桃仁(去皮,各一兩) 木通 厚朴(制) 枳實(炒) 肉桂 玄胡索 木香 檳榔(各半兩)

脈沉細,手足逆冷者,加川烏(炮),各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酒或姜鹽湯下。

橘核丸 治男子木腎、婦人陰㿗。

橘核(炒) 南星(炮) 半夏(洗) 黃柏(酒炒) 蒼朮(鹽炒) 山楂肉 白芷 神麯(炒) 滑石 昆布 吳茱萸(酒、醋分浸,各等分) 婦人加當歸 川芎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五七十丸。

東垣補肝湯 治男子前陰如水,女子陰㿗,皆腎肝虛也。

黃耆(七分) 人參 葛根 白茯苓(各三分) 升麻(四分) 柴胡 羌活 當歸身 黃柏(炒) 連翹 澤瀉 蒼朮(炒) 炒曲 知母 防風 陳皮(各二分) 豬苓(四分) 炙草(半錢)

上㕮咀,水二盞,煎一盞,空心稍熱服。

加味香蘇散 治小腸氣,腎核脹痛。

蒼朮 香附 陳皮 川楝肉(各二錢) 甘草(五分) 蘇葉(一錢半)

作一服,酒、水各一盞,連須蔥白五根,煎服。

五葉湯 治疝痛立效。

椒葉 枇杷葉 野紫蘇葉 蒼耳葉 桃葉 水晶蒲

上五味,不拘多少,煎湯浴洗。

川楝丸 治外腎脹大麻木痛硬,及小腸氣偏墜等症。

川楝子(四十九粒,不蛀者,分七制,取肉,一分) 茴香(二錢半,同炒,留茴;一分) 破故紙(二錢,同炒,留故紙;一分) 黑醜(二錢半,同炒,留醜;一分) 鹽(一錢,同炒,留鹽;一分) 斑貓(十四個,同炒,去貓;一分) 巴豆(十四個,兩斷,同炒,去豆;又一分) 川蘿蔔子(二錢半,同炒,去蘿蔔不用) 舶上茴香(炒,半兩) 木香 辣桂(各二錢半)

上川楝子並所留藥,與後三味各為細末,酒調稀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鹽酒下。積日計功。

金鈴子(即川楝子)散 治膀胱小腸氣,外腎腫痛。

大川楝子用湯浸去皮,七個切作薄片,以巴豆三十五,去皮,每粒作兩、三段,夾炒,候巴豆色焦,去巴不用 舶上茴香(等分) 木香(減半)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酒水各半碗,連根蔥白二寸,煎汁,食前調下。

荔枝散 治疝氣,陰核腫大,痛不可忍。

荔枝核(十四枚,新者,燒存性) 沉香 木香 青鹽(炒) 八角茴香(炒) 食鹽(炒,各一錢) 川楝肉 小茴香(炒,各二錢)

上為細末,酒調服二錢,一服痛住,甚妙。

蟠蔥散 即五苓散去桂,加黑醜、桔梗、車前子是也。

治疝氣效。

補腎湯 治脾腎俱虛,疝氣入腹,小腹絞痛,胸隔痞塞。

人參 茯苓 黃耆 附子(炮) 白朮(各一錢) 沉香(四分) 木瓜(一錢五分) 羌活(五分) 炙草 川芎(各二分) 紫蘇(三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盅,食前服。

家傳芎歸湯 治諸疝神效。

川芎 當歸尾 青皮(不去穰) 木香 山楂 山梔仁(炒) 木通 川楝子 小茴香 豬苓 澤瀉(各等分)

上㕮咀,用流水煎,空心服。

鹽煎散 治小腸氣吊腹中,成陣刺痛,痛引腰脊。

益智仁 白芷 乾薑(炮) 茴香(炒) 烏藥 甘草(炙) 香附(各一錢) 檳榔 麻黃(去節) 川芎 枳殼(炒,各五分,青皮)

上分作二服,每服入鹽少許,水煎,食前服。

加味失笑散 治小腸氣痛上衝心者。

五靈脂 蒲黃(隔紙炒) 加玄胡索(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水各半盞,煎七分,食前服。

胡蘆巴丸 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便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炒) 川楝子(蒸,去皮、核,焙,各四錢) 川烏(炮,去皮臍) 巴戟肉(各一錢半) 茴香(炒,三錢) 吳茱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二錢半) 牽牛(炒,取頭末,二錢)

上為細末,酒面稀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龍膽瀉肝湯 治陰部時復濕癢及臊臭。

柴胡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各五分) 生地黃 當歸尾 龍膽草(各五分)

上㕮咀,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粗,空心宿食消盡帶熱服,更以美膳壓之。

柴胡勝濕湯 治外腎冷,兩髀樞陰痿,陰濕癢臊臭。

生甘草 酒黃柏(各一錢) 柴胡 當歸尾 龍膽草 麻黃根 羌活 茯苓 漢防己(各五分) 紅花(少許) 五味子(三粒) 升麻 澤瀉(各七分半)

上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粗,食前服。忌酒、雞、面、房事。

爐甘石散 治陰汗濕汗及陰莖、陰囊潰爛。

爐甘石(綠色者,煅,一兩) 真蛤粉 黃連 五倍子(各半兩)

上為末,先以蜂房、大腹皮煎湯溫洗,後拭乾上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