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吞酸嘈雜
足胃陽明氣下行,逆行而上食難停,
有聲有物呼為嘔,有物無聲以吐名。
人身之中,足陽明胃脈之氣自上而下,足太陰脾脈之氣自下而上,上下循環,陰陽交接,謂之順而無病也。故胃氣逆而上,則為嘔吐;脾氣逆而下,則為泄瀉。此吐瀉之病,脾胃為之總司也。
胃家有熱難留食,胃冷無緣納水漿,
宿食停痰多痞滿,胃虛惡食細消詳。
胃中有寒者,食久即吐,喜熱惡寒,四肢悽清,法當以剛壯溫之,宜生薑理中湯,甚者,加熟附子。挾虛者,宜東垣丁香安胃湯主之。
胃中有熱者,食入即吐,身熱煩躁,法當以溫涼解之,宜加減小柴胡湯。如夏月嘔吐不止者,亦從熱治,宜五苓散,加薑汁主之。
胃中有宿食者,不喜食,胸腹脹滿,醋悶吞酸,吐出有酸燥之氣,法宜消食去積,宜東垣藿香平胃散,或丹溪保和丸主之。(方見內傷)。
胃中有痰飲者,嘔吐痰沫,痞滿怔忡,法宜消痰逐飲,丹溪加味二陳湯及順氣化痰丸。(方見痰病)。
痰有寒熱,宜分治之,並用加味二陳湯。
胃虛者,不能飲食,聞穀氣則嘔,宜補胃和中,加味異功散。人有酒後嘔吐者,此從飲治,宜葛花解酲湯主之。(方見內傷)。
嘔有膿腥不必攻,心痛吐水是蛔蟲,
渴而後嘔為停水,秘法能令格拒通。
《金匱》云:夫嘔家有癰膿,不必治嘔,膿儘自愈。
先嘔後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後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宜小半夏茯苓湯主之。嘔家多渴,胃津液干也。欲飲水以自救,宜少與之,不可多也,多則反吐不止,謂之逆水,宜五苓散主之。(方見濕門)。
如時常噁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暫止,飢則甚者,此胃中有蛔蟲也,宜烏梅丸方見寒門、檳榔散。(方見諸蟲門)。
人有胃寒嘔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格陽病也。家秘加減理中湯,一服立止,神效。
諸嘔吞酸名屬熱,寒之不去變寒中,
臨病審詳休執著,病人嘈雜理相同。
吐酸、吞酸之病,《內經》謂熱,東垣謂寒,文若相背而意實相通。丹溪謂《素問》言其本,東垣言其末,亦辨之未辨者歟。蓋諸嘔吐酸,明屬於熱。酸者,肝木之味也。世人不知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風淫於內,平以辛涼,專用芩、連、梔子,謂寒可以治熱也。熱之未除,中寒已生,熱被寒鬱,吐酸亦甚。東垣之用辛熱者,乃火鬱則發之。
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漫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上下酸澀,不能相對。當問其病之新久何如。如初病者,用小柴胡湯,吞三萸丸;如曾因傷生冷硬物得之者,加減二陳湯;曾因傷酒面、膾炙得之者,黃連清化丸;原有宿食留飲者,曲術丸加平胃散;性急多怒者,青鎮丸;如久病者,丹溪茱連丸主之。
凡病吐酸、吞酸者,宜斷厚味,以糲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嘈雜之病,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者是此痰因火動,宜消痰降火,清氣化痰丸主之(方見痰門)。
肥人嘈雜者,宜二陳越鞠湯。凡嘈雜者,並宜三聖丸主之。又當忌口節欲,未有不安者。
有氣嘈雜者,宜軟石膏丸。
如嘈雜眩暈者,宜白朮半夏天麻湯,婦人多此病(方見眩暈)。
嘔噦無時有數聲,病深見此可憂驚,
吐而不止成翻胃,別作他方膈噎論。
嘔者,有聲有物也;噦者,有聲無物也,又曰乾嘔。如平人無時乾嘔者,此上焦氣熱上衝,宜東垣涼膈散,調木香散服,此疾惟飲酒之人多有之。如有痰者,更合二陳湯調木香散。
如病久深重者,不宜有此。經曰:木陳者,葉必落;弦絕者,聲必嘶。病深者,聲必噦,不可治也。
如吐食不已者,其胃必反。見後膈噎類。
治嘔吐經驗方
加減小柴胡湯 治熱證嘔吐。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加青竹茹 多加生薑煎服。
丁香安胃湯 治嘔吐噦,因胃虛寒所致。
丁香(半錢) 黃耆(炙,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 柴胡 升麻 陳皮 當歸身(各半錢) 黃柏(一分) 蒼朮(一錢) 吳茱萸(炮,一錢) 草豆蔻(一錢)
上㕮咀,作二服,每服水一大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藿香平胃散 治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已。
藿香 厚朴(薑汁炒) 陳皮(各一錢) 蒼朮(一錢半) 甘草(炙,三分) 砂仁(研) 神麯(炒,各五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加味二陳湯 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時常胃口作痛,及噁心,吐清水不快。此治熱痰之劑。
半夏(洗,一錢半) 陳皮(去白) 茯苓 川芎 白朮 蒼朮 梔子仁(炒) 香附子(各一錢) 黃連(薑汁炒) 牡荊子(炒研,各一錢半)
挾虛者,加人參一錢。
上㕮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稍熱服。
如胃口痛甚,入生薑自然汁一合,和勻服。
又方 治停痰氣結而嘔,此治寒痰之劑。
陳皮(去白) 半夏(洗,各一錢) 白茯苓(六分) 甘草(炙,三分) 砂仁(研,二合) 丁香(一分) 生薑(六分)
上㕮咀,水煎服。
加味異功散 治胃虛而嘔不喜食。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 砂仁(研) 藿香(各五分) 神麯(炒,一錢) 陳倉米(年久者佳,一合)
上㕮咀,順流水二大盞,煎沸,泡伏龍肝,擂細攪渾,放冷澄清,取一盞,加姜三片,棗一枚,入藥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 治停水嘔吐。
半夏(洗,二錢半) 茯苓(一錢半)
上㕮咀,水二盞半,煎一盞,生薑二錢半,研取自然汁入藥煎沸服。
檳榔散 治吐蟲而嘔。
黑錫(炒成灰) 檳榔(末,各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服,苦楝根湯尤妙。
家秘加減理中湯 治寒吐,陰盛格陽,不納藥者。用:
理中湯加熟附一劑,共五錢。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童便,獖豬膽汁各半杯,煎一二沸服之,神效。
三萸丸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用: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制,一兩)
共為末,搗飯為丸服。
加減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硬物,脾胃不和,時吐清水。
半夏(洗) 陳皮(各二錢半) 茯苓(一錢半) 甘草(七分半) 丁香(五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煎服。
黃連清痰丸 治傷熱物吐酸者。
黃連(一兩) 陳皮(半兩) 半夏(一兩半) 吳茱萸(炮,一錢) 桃仁(研,二十四枚)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曲術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哲心痛,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米泔浸,一兩半) 陳皮(去白) 砂仁(各一兩)
上為細末,別取神麯,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加味平胃散 治吞酸,因食鬱所致。用:
生料平胃散,加炒神麯、炒麥芽。
薑棗同煎。
青鎮丸 治肝熱吐酸。
柴胡(去蘆,二兩) 黃芩(七錢半) 半夏 人參 甘草(各五錢) 真青黛(另研,二錢半)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丹溪茱連丸 治吐酸、吞酸。
黃連(一兩半) 吳茱萸(炮,焙,一兩) 陳皮 蒼朮(米泔浸) 桔梗 黃芩(與上黃連各用陳壁土炒) 茯苓(各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時時唾津下。
二陳越鞠湯 治肥人嘈雜。用:
二陳湯,少加蒼朮、白朮、山梔仁(炒)、生薑。少加撫芎煎服。
三聖丸 治嘈雜神效。
白朮(四兩) 黃連(五錢) 橘紅(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唾津下,或薑湯下。
軟石膏丸 治噯氣、嘈雜。
南星(炮) 半夏(洗) 軟石膏(煅) 香附子(童便浸透) 梔子仁(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木香散 能降諸逆氣。用:
木香 檳榔二味(各等分)
為極細末,入煎藥中,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