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滯下皆因熱濕成,莫將白痢作寒稱,
河間著論傳千古,布在方書著意尋。
赤白痢疾,古人謂之滯下者是也,皆屬濕熱之氣。如夏秋之間,溽暑時行,此濕熱之氣,生於外感者也;恣飲酒酪,耽嗜肥甘,此濕熱之氣,生於內傷者也。內外交感,乃成痢疾。腸鳴腹痛,裡急後重,泄利頻並,膿血稠黏,俗云無積不成痢是也。
痢有赤白者,蓋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此氣受病也,所下之物,從大腸而來,故其色白,即《難經》所謂大腸泄也,宜用辛溫之藥以散之,加生薑之類;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所下之物,從小腸而來,故其色赤,即《難經》所謂小腸泄也,宜用苦涼之藥以清之,如黃連之類。赤白相雜,氣血俱受病也,宜寒熱兼用以和之,如香連丸是也。世人以赤痢為熱,白痢為寒者,誤矣。《原病式》論之甚詳,當熟玩之。
河間曰: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又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邪外束,宜汗之;鶩溏為痢,宜溫之。又曰: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此治利之大法也。
瀉痢須分腎與脾,發明精義感丹溪,
常將脈證分輕重,治不乖方號上醫。
丹溪曰:先水瀉而後膿血者,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而後水泄者,此腎傳脾,微邪易愈。由此言之,瀉為脾病,痢為腎病也。
按《內經》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夫腎開竅於二陰。前陰主氣,溲澀不利,莖中痛者,氣受病也;後陰主血,裡急後重,便膿血者,血受病也,即《難經》所謂大瘕泄也。
愚按:先瀉後痢,裡急後重者,胃氣之下陷也;膿血交雜者,腸垢之下溜也。腸胃敗而水穀絕,故死。先痢後瀉,便溺自利者,濕熱之氣除也。膿血不來者,積滯之物盡也,腸胃和而水穀通,故易愈也。
病瀉,久虛滑不愈者,或腹痛,或後重,多傳變為痢疾,宜厚朴枳實湯,以防其傳變也。蓋胃為戊土,腎為癸水。瀉變為痢者,戊傳癸也。陽去入陰,陷於陰中而成痢,痢變為瀉者,癸傳戊也。陰來從陽,穀氣還胃而將愈。此瀉痢先後輕重之別也。
經云: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亦言其大略也。假如初得病時,元氣未衰,穀氣尚強,其脈未有不大而滑者。惟久病之人,脾胃已傷,血氣已弱。故脈來沉小流連,身溫者生,脈來浮大弦急,身熱者死,此邪氣盛也。如脈沉微細弱,身涼皮寒者,此正氣已奪,謂之五虛者,死。
凡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如魚腦髓者,作腥臭者,大孔開如竹筒者,面赤唇硃紅者,俱死證也。
疫痢時行倉廩湯,柴苓和解最宜良,
蕩除積滯惟承氣,勿犯巴硇用局方。
有時疫作痢,傳染相似,宜推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所謂勝復者,不越六氣之變也。四時疫痢,宜首用敗毒散,加陳皮、陳倉米,名倉廩湯為主治,隨其所勝之氣,加減用之。
其有初病,挾外感者,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以微汗而解,則痢自止。如不止者,以柴苓湯和之,不可遽下遽止也。
其初得病,無外感證,只腹痛窘迫者,此裡急證也。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宜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調木香散以下之。下後積去,則痢自止。如不止者,宜河間芍藥湯以和之。
仲景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氣等湯,加減下之。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積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硇,類聚成丸,其氣凶暴,其體重滯,積氣已行,而毒氣未消,縱有愈病之功,而腸胃清純之氣,寧無損傷之患乎?故有可下之證者,木香檳榔丸最穩。
治痢先從赤白分,腹疼後重細評論,
於中新久詳虛實,合作湯丸補瀉行。
下痢赤積,身熱腹痛,裡急後重者,宜芍藥湯調天水散。下痢白積,腹痛裡急後重者,宜芍藥湯加陳皮、白朮、乾薑調服天水散(即益元散),乃治痢之聖藥也。(方見暑病。)
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黃連湯調天水散。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之熱毒下血,芍藥黃連湯主之。
大便下血,小便利者,加減四物湯主之。(方見血病,)又四物柏皮湯。
熱痢血痢,小便不利者,宜八正散去瞿麥、扁蓄,合四物湯,或加味三黃解毒丸主之。
血痢久不止者,宜四物湯送下黃連阿膠丸主之。(方見泄瀉。)
濕熱下痢,小便澀少,煩渴能食,腹痛後重,脈洪大而緩者,宜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此丹溪保和丸。(方見內傷。)
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後重,夜多利下,宜胃苓湯(方見泄瀉)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脾胃不和,食少,腹脹痛,後重,脈弦緊,宜平胃散(方見濕病)加白朮、芍藥、官桂、葛根、茯苓下保和丸。
下痢,血氣太虛,腹痛頻並,後重,不食,或產後得此證,宜四君子湯(方見氣門)加當歸、陳皮下保和丸二三十粒。氣虛而色萎黃,或枯白色,人疲倦,痢頻並,腹痛後重,不食,脈細弱,或微汗時出,宜黃耆建中湯(方見虛損門)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丹溪保和丸,乃治積滯下利之聖藥也。凡病利者,用藥轉下之後,不可再下重傷胃氣,使氣陷下而痢不止也。設有腹痛後重之證,只用保和丸分赤白調之。赤痢,以四物湯;白痢,以四君子湯;赤白相雜,以八物湯送下,兼服香連丸,未有不愈者。如無腹痛後重之證,不可服保和丸。
痢疾腹痛者,有實有虛。初下痢者為實,宜下之,如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之類,不可驟用參朮,縱氣虛胃弱,皆不可用,恐阻住積滯不得去也。如轉下消導之後,其痢日久而腹痛者,皆為虛也,宜溫散之補藥,小建中湯(方見傷寒)加當歸、青皮、薑棗煎服。腹痛者,以脈別之。脈弦滑實大者為實,宜下之;脈沉遲微弱者為虛,宜補之。機要云:腹痛者,和之,補之,瀉之,皆治法也。
裡急後重,有實有虛。實者,乃濕熱之氣與積滯之物,共墜而下也,其脈必滑而洪實,乃大腸經之氣不得宣通也,宜三乙承氣湯(方見傷寒)調木香散以下之;輕者,木香檳榔丸通之。如曾轉下,更不止者,保和丸主之。
有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色,而又痛甚者,此屬死血證,宜桃仁承氣下之。(方見傷寒)。
下痢日久,脈沉細弱者,此虛也。故氣虛則大腸氣降而不能升;血虛者,虛坐努責者,兼升兼補,尤當和氣(方見內傷)宜補中益氣湯,倍加歸身尾,加白芍、生地黃,而以桃仁泥佐之,氣升血生自安。
大孔下痢時痛者,因熱流於下也,宜芍藥湯去大黃、桂,加炒乾姜即止。久而不止,再加秦艽。
餘邪已盡尚更衣,補澀湯丸不用疑,
噤口脫肛俱有法,膝臏腫痛足難移。
如痢已減十之七八,穢積已除,糟粕未盡,而更衣不息者,此大腸不行收令故也。亦當以澀藥止之,用加味白朮芍藥湯送下固腸丸二三十粒。此丸性燥澀,有去濕實腸之功。若滯氣未盡者,勿遽用也。
如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者,宜補澀之,如參香散、真人養臟湯、和中飲,阿膠梅連丸,量其虛實寒熱,擇而用之。
如受病既久,氣血俱傷,故纏墜而赤白兼下,脾胃氣陷,或經年者,名休息痢,宜阿膠梅連丸主之。
久痢已數月不能起床,不食,瘦弱之甚者,宜加減補中益氣湯。下利不止,須灸天樞、氣海穴。(見前霍亂。)
痢而能食,知胃未病,此吉兆也。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聞食即吐,食不入。得谷則昌,絕谷則亡。痢而不食,此凶兆也。亦有脾胃虛,而不能食者,或用石蓮肉通心氣,敗毒散之散毒邪,山藥之補脾胃,果能開胃口而進食乎。其毒氣上衝者,宜用丹溪方,以黃連、人參二味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則再強飲,便得一呷,下咽便好。又用田螺搗爛盒臍中,以引下其熱。
其脾胃虛者,用仁齋法,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粳米湯調下。此方中有蓮肉、山藥,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脫肛證,有因努責而出者,宜芍藥湯少加酒大黃,以瀉其濕熱積滯之氣。痢止,大便自調,肛不復脫矣。有因氣虛下陷而脫出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倍加當歸、白芍藥,使氣升血生,痢自止而肛不出矣。其有不收者,外用荊芥穗、五倍子末、朴硝煎湯燻洗,輕手按入,以帛勒之,再灸百會、長強穴。
痢後腳弱漸細者,用加味二妙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送下。有膝臏腫痛,不能行動者,宜二防飲、陳氏補腎地黃主之。
治痢經驗諸方
河間芍藥湯 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此治痢之神方也。
白芍藥(二錢) 當歸尾 黃芩 黃連(各一錢) 大黃(七分) 甘草 檳榔(末) 木香(末) 桂心(各五分)
上㕮咀,水一盞半,煎一盞,空心服。
如病初後重窘迫甚者,本方倍加大黃,加芒硝一錢。
如痞滿不宣通,加枳實一錢。
如臟毒下血,加黃柏一錢。
香連丸 治下痢膿血,赤白相雜,裡急後重。此治痢之要藥也。
黃連(用吳茱萸一兩,各以酒拌濕同炒,去萸不用,二兩) 木香(不見火,四錢八分) 石蓮肉(去殼,八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倉米煮湯送下。
厚朴枳實散 滑瀉久不止者,多傳變為痢疾,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以此治之,防其傳變也。
厚朴(去皮) 訶子(半生半熟) 枳實(各一兩) 木香(半兩) 甘草(炙,三錢) 黃連 大黃(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
黃連湯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淨) 當歸(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㕮咀,作二服,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溫服。
倉廩湯 治時疫痢。
即敗毒散(見前瘟疫。)加陳皮、陳倉米是也。
風勝者,倍甘草,加當歸、白芍藥、防風。
熱勝者,加黃連、黃芩、黃柏。
寒勝者,加桂枝。
濕勝者,加蒼朮、白朮。
加減小柴胡湯 治痢疾初起,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病在表也,宜汗之。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內去人參 大棗 加蒼朮 川芎 陳皮 生薑 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以微汗為度。
柴苓湯 分利陰陽,治痢解熱。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豬苓 白朮 茯苓 澤瀉(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㕮咀,水二盞,姜三片,煎服。
四物柏皮湯 治血痢暴下。
當歸梢(七分) 赤芍藥 川芎(各五分) 黃柏(三錢) 黃連(二錢) 生地黃 黃芩(各一錢)
上㕮咀,作二服,每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調益元散一錢服。
加味三黃丸 治濕熱痢、血痢。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白芍藥 當歸 滑石 甘草 白朮 桃仁(另研泥,各等分)
上為細末,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八正合四物湯 治血痢,小便赤澀者。
大黃(煨) 木通 滑石(末) 車前子 山梔仁 甘草(生) 當歸梢 生地黃 赤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桂苓甘露飲 治濕熱下痢,小便澀少,口渴,脈洪大者。
桂心 人參 黃耆 茯苓 白朮 甘草 葛根 澤瀉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 木香(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和滓服。
加味白朮芍藥湯 治痢後更衣不止者。
白朮(炒) 白芍藥(炒) 白茯苓(各一錢) 陳皮(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
固腸丸 治濕熱下痢,大便下血,去大腸陳積之後,用此燥濕而寬大腸。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洗去土,細切略炒)
上為細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送下。
加減補中益氣湯 治下痢已久,不能起床,不食,瘦弱之甚者。
白朮 白芍(各一錢) 黃耆 人參(各五分) 當歸(七分) 粟殼(醋炒) 甘草(炙) 木香 白豆蔻 升麻(各三分) 陳皮(一錢) 地榆 縮砂 澤瀉(各五分)
上㕮咀,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
神效參香散 治痢疾日久,積滯已盡,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後重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後藥也。
粟殼(去穰蒂,醋炙,一兩二錢) 陳皮(一兩三錢) 肉豆蔻(麵裹煨,四錢) 白扁豆(炒) 茯苓(各四錢) 木香 人參(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清米飲調下,食遠服。
秘方和中飲 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無不效者。但發熱噤口不食者,不可服。
陳皮 白朮 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草果仁(七分) 甘草(三分) 陳倉米(二錢) 沙糖(三錢) 粟殼(去穰蒂,醋炙,一錢半) 烏梅(一個)
上㕮咀,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
真人養臟湯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後重腹痛。
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芍藥(炒) 甘草(炙) 木香 粟殼(去穰蒂,蜜炙) 訶子(煨) 肉豆蔻(麵裹煨去油) 肉桂(各等分)
上㕮咀,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真阿膠(淨草灰炒,另研) 赤茯苓 烏梅肉(去核炒) 白芍藥(炒) 黃柏(炒) 黃連(炒) 乾薑(炮) 當歸(酒洗曬,各等分)
上為細末,入阿膠末研勻,水丸如梧桐子大,溫米飲下十丸,食前,連夜五六服。忌油膩脂肥諸物。
加味二妙丸 治痢後,腳弱漸細小者。
黃柏(酒炒,五兩) 蒼朮(泔浸,二兩半) 白芍藥(酒炒) 敗龜板(酥炙,各二兩)
上為末,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送下。
經驗二防飲 治痢後不謹,感冒寒濕,或涉水履霜,以致兩足痛痹,如刀割虎咬之狀,膝臏腫大,不能動,為鶴膝風,此方神效。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杜仲(薑汁炒) 萆薢(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防風 防己 羌活 牛膝(各七分) 附子(童便浸三日,炮去皮臍,七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空心服。
陳氏補腎地黃丸 治痢後鶴膝風。
山藥 山茱萸(去核,焙) 熟地黃(酒洗,焙,各一兩) 鹿茸(酒浸,炙) 牛膝(酒洗,焙,各八錢) 澤瀉 白茯苓 牡丹皮(各四錢)
上為細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附方 如痢疾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以白朮、陳皮二味,煎湯和之,自安。
又方,三根飲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服之神效。用五倍子木根、蒼耳草根、樗木根三根,洗淨,刮取白皮,等分,切細,每服七錢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福建察院徐頒行痢疾妙方
鳳尾草(竹林中與井邊者極佳。如無,即產別地俱可用,連根一大握,一名雞腳草) 老倉米(一勺) 老薑(帶皮,三片,系白痢加至五片) 蔥白(連須,三根,系白痢加至五根)
上用水三大碗,煎至一碗,去渣,入高燒酒小半盞,真蜜三茶匙,調和酒蜜與藥味,不宜偏勝極和,乃可乘熱服一小盞,移時再服,以一日服盡為度。忌酸味及生冷煎炒、米麵點心、難化等物。此藥不分紅白痢久近及泄瀉,男婦老幼通治之。只消一服,其效如神。症危者二服,有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可廣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