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
寒似懷冰熱在湯,發時暴虐苦難當,
避其銳氣休針藥,待到衰時事必昌。
瘧者,風暑不正之邪也。《內經》有五臟六經之瘧。古方有癉、寒、溫、食、牝、牡之分,名須不同,一言以盡之,曰寒,曰熱。名曰瘧者,其始發也,伸欠乃作,寒慄鼓顫,湯火不能溫,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冰水不能寒,頭痛如破,渴欲飲水,煩冤懊憹,有不可勝之苦,故曰瘧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勿毀,必待其衰也,事必大昌。此言治瘧之法,不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凡用針藥,必於瘧未發之前二時,或於瘧退之後,其氣和而治之,病易愈矣。
瘧疾推來總是痰,世人相謂是脾寒,
五邪感受皆成瘧,痰聚中焦脈自弦。
瘧者,《內經》獨言風,諸書言暑,丹溪言痰,世人皆言脾寒。亦皆有見五邪者,即《難經》謂風、寒、暑、濕、飲食之邪也。人受五邪之氣,以致脾胃不和,痰聚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也。故先寒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後寒者,名曰溫瘧;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但寒而不熱者,名曰牝瘧;瘧久而瘦者,名曰痰瘧。一日一發,易治;間日一發,難愈;三日一發者,猶難愈也。
《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弦小緊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數多熱者清之,弦遲多寒者溫之。故凡浮弦、浮緊、浮數者,其邪在表,宜汗;弦實、沉實、數實者,其邪在裡,宜下。若夫調胃氣,利痰水,分陰陽,行三焦,是皆治瘧之大法也。瘧脈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風瘧因中風得之。其證惡風自汗,煩躁頭痛,其脈弦浮,宜小柴胡湯加羌活、防風、藁本、川芎、桂以解散風邪。
其有先熱後寒者,名曰溫瘧,與風瘧相同。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加葛根、知母。熱少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枝。
暑瘧,因中暑熱得之。其證得熱不寒,煩渴多汗,其脈弦洪,宜小柴胡合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方見痢疾)。其大熱渴者,宜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瓜蔞湯。
濕瘧,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得之。其證身體重痛,肢節煩疼,嘔逆脹滿,其脈弦細,宜柴苓湯或胃苓湯。寒多者,為寒濕,宜五積散。熱多者,為熱濕,宜通聖散去大黃、芒硝。
其有寒多不熱,氣弱而泄,慘慘振振,此名牝瘧。因久受陰濕,陰盛陽虛,陽不能勝陰也,宜柴胡桂薑湯,減半黃芩,倍加半夏。
寒瘧,因傷寒得之。其證無汗惡寒,攣痛面慘,寒多熱少,宜桂附二陳湯。其脈弦緊,當與之發散寒邪也。
食瘧,因飲食不節得之。喜啖生冷肥甘之物,中脘生痰,故為食瘧。其證苦飢而不能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脈弦滑,宜清脾湯,或小承氣湯加檳榔下之良。或四獸湯下紅丸,大有奇功。
瘧疾初時即截之,中間和解最為宜,
久成老瘧須當補,莫厭湯丸自困疲。
凡治瘧疾,初宜發散,如上五法。數發之後,便宜截而除之。蓋氣血猶實,脾胃尚強,邪未深入,吐中便有發散之義。若謂瘧不可截,恐犯中氣,逡巡畏縮至於日久,榮衛虛弱,病邪深入,飲食減少,中氣益虛,治之則難矣。所謂瘧不可截者,謂不可用砒丹大毒之藥截之也。截瘧之方,如常山、檳榔,乃必用之藥也。隨其所受五邪之方加而用之,吐去痰涎,病即瘳矣。
風瘧,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青皮、常山、檳榔。
暑瘧,用白虎湯去石膏,加貝母、常山、檳榔。
濕瘧用平胃散,加草果、常山、檳榔。
寒瘧用草果飲,加乾薑、常山、檳榔。
食瘧用青脾飲,加常山、檳榔。
有病瘧者,不能知其所受之因,只以寒熱多少辨之。如寒多熱少者,宜常山飲去知母,加檳榔,或七寶飲及秘方。如寒少熱多者,宜六物湯、截瘧常山飲。
上初用截法。
瘧病者,截之不退者,慎勿再截也。宜分晝發夜發,寒熱多少和解之。和解之方,以小柴胡湯、二陳湯二方相合為主治,隨四時加輔佐藥。又看有汗無汗,若無汗,要有汗,以散邪為主帶補;若有汗,要無汗,以正氣為主帶散。
春宜柴胡二陳湯加川芎、白朮、葛根。
夏宜本方加知母、黃柏、麥門冬。
夏秋之交,本方加蒼朮、白朮、豬苓、澤瀉。
秋宜本方加知母、白芍藥、桂枝。
冬宜本方加乾薑。
晝發者,發於巳而退於申,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柴胡湯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入薑棗煎服。
夜發者,發於亥而退於寅,為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加青皮,入薑棗煎。
此上二症,皆發於寅申巳亥日者,屬厥陰經,故用小柴胡湯主治。如子午卯酉日時發者,少陰瘧也;如辰戍丑未日時發者,太陰瘧也。
如隔日發,發於晝,寒少熱多者,此氣分病也,宜桂枝石膏湯主之;其發於夜,寒少熱多者,此血分病也,宜麻黃黃芩湯主之。
如有汗者,此正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合小建中湯主之;無汗者,此邪氣勝也,宜柴胡二陳湯加葛根、蒼朮、紫蘇、青皮主之。
如不能食者,宜柴胡二陳湯加白朮、草果、青皮、神麯或養胃湯主之;能食胃強者,宜柴胡二陳湯去人參,加蒼朮、青皮、紫蘇葉、常山、草果、檳榔、烏梅、生薑煎服。
如大熱大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麥門冬、天花粉、知母、炒黃柏、葛根、黃連。汗多者,再加黃耆、生地黃。
如有痰者,胸膈痞滿,柴胡二陳湯加枳殼、桔梗。
有大便燥實者,宜大柴胡湯加檳榔下之。
瘧疾調理,家秘平瘧養脾丸最效。
上中用和解法。
痎瘧,老瘧也,三日一發者,陰經受病也。夫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取風汗。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飲,及經試劫藥,胃氣大傷,其病難愈。必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加以滋陰養血之藥,或平瘧養脾丸常常服之,以平為期。兼服丹溪大補陰丸,仍節飲食,避風寒,遠房室,無不愈者。
瘧久成勞者,蓋因其人不善調養,耽食悅色,無所不至也。其補養湯丸宜久服之,勿求近功自棄其身,以至日漸羸瘦,遂成勞瘵之病,不可救矣。
其有久瘧之後,腹中有塊者,此名瘧母,當用丸藥消去之。丹溪有鱉甲丸,《辨疑》有鱉甲烏梅丸,嚴氏有鱉甲飲子,予家有消癖丸,皆經驗之方,宜擇而用之。如癖不去,則瘧終不愈,錢氏所謂癖為寒熱者是也。
上末用補法。
瘧有諸般以類求,瘴嵐溪毒惡涎留,
陰虛誤治多成瘵,癖不消時病不瘳。
有疫瘧者,有瘴瘧者,有溪毒瘧者,有鬼瘧者,種種不同。此皆邪毒不正之氣,人受之者,藏於臟腑之中,化為毒涎,遂成瘧疾。非大吐大下之劑,不能治也。如以尋常正法治之,必無效矣。
疫瘧者,一歲之中,有偏勝之氣,長幼相似,宜先以敗毒散發散之;後不已者,以大柴胡湯加檳榔下之。
瘴瘧者,近山則有之,乃風瘴,溪源鬱蒸之氣使然也。自嶺以南地方,苦炎燥濕不常,人多瘴瘧。其症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此脾胃實熱所致,宜先以辟邪,再吐去其痰,次以芎神丸下之。
溪毒有二:今江淮之間,多有射工蟲伏藏溪中,能含沙以射水中人影,人不見其形。若中其毒,轉為寒熱而似瘧,鄉人呼為沙病者是也。治此者,或用苧麻作弓,蘸熱水於遍身刮之,或以燈心蘸麻油點火焠之,或於手十指頭近甲處,針刺出血,皆能使腠理開通,榮衛舒暢而愈。此亦發散之義。
又夏間天地氣交,百物生髮,濕熱熏蒸,百蟲吐毒之時,溪澗之中水多不潔,人飲之者,化為毒涎,遂成瘧疾。先宜吐之,瓜蒂散;吐之不盡,磨沉香水送下雄黃解毒丸。
如上諸瘧有成瘧母者,宜用芫花消癖丸取之,後以養胃湯調之。
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瘧脈弦實為辨耳,若作瘧疾治之,投以發散劫截之劑,多致誤人。醫者於此,當以脈證參驗其虛實而治之,毋縱劫截以殺人也,宜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加炒柏、知母。
又有勞瘧者,經年不差,瘧須小愈,微勞不任,又復發作也。此脾虛證,宜用補中益氣湯合小建中湯合鱉甲治之。
又有七情之傷,鬱而成瘧者,此脫營失精之病,當從痰治,以二陳湯為主,各隨臟氣,加對病之藥。然此乃神思間病,非針藥之能辨也。
治瘧經驗諸方
加減小柴胡湯 治瘧通用(方見傷寒門。)
風瘧加羌活、防風、川芎、藁本、桂枝。太陽瘧同。
溫瘧加葛根、知母、石膏,陽明瘧同,再加白芷。
暑瘧加白虎湯,二方相合,不用棗。
濕瘧合五苓散,名柴苓湯。寒多者,為寒濕,宜五積散(方見寒門)。熱多者,為熱濕,通聖散去大黃、芒硝(方見風門)。
瘧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麥門冬、知母。
晝發者,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蒼朮、葛根、陳皮、青皮;夜發者,合四物湯,加青皮。
陰虛發熱似瘧者,合四物湯,加炒柏、知母。
瘧久無汗者,合二陳湯,加葛根、蒼朮、紫蘇葉、青皮,兼補兼發。
瘧久不退者,合二陳湯,去人參,加蒼朮、青皮、紫蘇葉、常山、草果、檳榔、烏梅、生薑,兼補兼截。
瘴瘧、疫瘧,合二陳湯,加蒼朮、川芎、葛根、知母、烏梅、生薑。
加減柴胡二陳湯 瘧通用。即小柴胡湯(方見傷寒)、二陳湯(方見痰病)二方相合。
春加川芎、白朮、葛根。
夏加黃連、香薷、厚朴。
秋加知母、桂枝。
冬加炒乾姜。
不能食者,加白朮、厚朴、青皮、草果、神麯(炒)。
胸中痞滿,加枳殼、桔梗。
腹中脹加厚朴、大腹皮、檳榔。
加減二陳湯 治七情瘧方見痰。
因怒氣傷肝,氣鬱所致者,曰肝瘧,加柴胡、川芎、青皮、香附子、黃芩。
因喜傷心,心氣耗散所致者,曰心瘧,加黃連、當歸、白芍藥、烏梅、山梔仁、人參、白朮。
因思傷脾,氣鬱涎結所致者,曰脾瘧,加蒼朮、厚朴、青皮、香附子、檳榔、草果、烏梅。
因憂傷肺,氣鬱痰凝所致者,曰肺瘧,加香附子、蘇葉、烏梅、人參、前胡、桂枝。
因失志傷腎所致者,名曰腎瘧,加知母、貝母、桂枝。
加減補中益氣湯 治久瘧(方見內傷)。
汗多者,正氣虛也,合小建中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知母、生地黃、芩、連。
勞瘧者,小建中湯加鱉甲。
桂枝石膏湯 治隔日發瘧,寒少熱多者,此氣分受邪也。
桂枝(五錢) 石膏 知母(各一兩半) 黃芩(一兩)
上㕮咀,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盞半,煎服。
此治隔日發者,邪氣受深也。如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本方加白芍藥一兩,名桂枝芍藥湯。若不急治,轉入陰經,必難愈矣。
如服藥後,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合病也,本方加柴胡一兩二錢,甘草炒、人參各一錢半,半夏四錢,名桂枝黃芩湯。分二服,此即小柴胡合白虎湯,加桂枝也。
麻黃桂枝湯 治隔日瘧,夜發者,此血分受邪也。
麻黃(去節,一兩) 甘草(炙,二錢) 黃芩(五錢) 桂枝(二錢) 桃仁(去皮尖,三十粒)
上㕮咀,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盞,煎服。
此發散血中寒風之劑。
大柴胡湯 從卯至午時發者,邪在陽分。發散之後,外邪已罷,里邪未盡,宜此湯下之(方見傷寒),後以小柴胡湯,以徹其餘邪之氣。
桃仁承氣湯 從酉至子時發者,或至寅時。知邪氣在血,陰分也。治與上同,宜此微下之(方見血病),利後宜調製之,小柴胡加當歸。
此上四法,皆河間治瘧分日夜氣血之妙法也。
桂附二陳湯 治寒瘧。但寒少熱,腰疼足冷。
二陳湯加附子(炮) 肉桂(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㕮咀,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牡蠣湯 治瘧多寒者。
牡蠣(煅,四錢) 麻黃(去節,四錢) 甘草(二錢) 常山(三錢)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盞,先煎麻黃、常山,去上渣,入藥,再煎至一盞,溫服。若吐,則勿服後劑。
清脾湯 治食瘧吐嘔痰沫,寒熱相停者。
厚朴(制) 黃芩 白朮 青皮 茯苓 半夏(洗) 柴胡 草果仁(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㕮咀,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欲截加常山、檳榔。
四獸湯 治食瘧,和胃消痰。
即六君子湯加草果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上㕮咀,以鹽少許淹頃,濕紙厚裹,慢火煨香熟,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煎半盞,溫服。如里邪甚者,用此送下紅丸子。
紅丸子 治食瘧,氣滯腹脹。
三稜(煨) 莪朮(煨) 青皮 陳皮(各一兩) 乾薑(炮) 胡椒(各六錢)
上為末,水醋煮粳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五十丸,二陳湯、四獸湯皆可下。
養胃湯 治食瘧,及感寒濕,瘧發則多吐者。
厚朴(制) 蒼朮(炒) 半夏曲(各一錢) 人參 茯苓 草果 藿香(各五分) 橘紅(三分) 甘草(炙,一分) 烏梅(半個)
上㕮咀,水二盞,姜五片,煎一盞,溫服。
草果飲 治傷生冷冰水瘧,此名脾寒。
半夏 白芷 良薑 青皮 川芎 甘草(炙) 紫蘇葉(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七寶飲 截瘧,治寒多熱少者。
常山(酒炒,一錢半) 厚朴 青皮 炙甘草 陳皮(各五分) 草果(五分) 檳榔(一錢) 烏梅(一個)
上㕮咀,酒水各半盞,寒多加酒,熱多加水,共一盞半,煎八分,露星夜一宿,發日五更冷服。忌熱飲食,得吐良,至午時許,食溫粥。
一方,用常山、檳榔、草果、知母各一錢。只此四味,酒一盞,浸一日,勿煎。臨發時,五更服,神效。或吐或下,瘧不復作。
一方,用常山一錢半,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用好酒一盞浸一宿,臨發日五更服之,一服便止。此秘方也。
六物湯 截瘧,治寒少熱多者。
嫩常山(二錢半) 柴胡 檳榔(各一錢) 青皮(去白,二錢) 草果仁 炙甘草(各一錢半)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烏梅二個,好酒半盞,新水二盞,煎一盞,如前露一宿。臨發日五更冷服。禁熱食如法。
常山飲 截瘧,治寒熱相停者。
嫩常山 知母 草果仁 炙甘草(各一錢) 烏梅肉(五分) 良薑(六分)
上㕮咀,水酒各半盞,桃柳枝各七寸,煎七分露,服如上法。
秘傳平瘧養脾丸 治諸瘧,大人小兒皆可服之,神效。
人參 白朮 當歸 川芎 蒼朮 厚朴 陳皮 青皮 柴胡 黃芩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常山 桂枝 草果仁 炙甘草 鱉甲(九肋者醋炙,各等分)
上一十九味,各如法制,共為細末,酒煮,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薑棗煎,米飲送下。
丹溪鱉甲丸 治瘧母。
鱉甲(醋炙,一兩) 三稜 莪朮(各用醋浸,煨) 香附子(醋浸) 青皮 紅花 桃仁(去皮尖,另研) 真海粉 神麯(炒) 麥蘖面(各五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醋湯送下。
嚴氏鱉甲飲 治瘧母。
鱉甲(醋炙) 白朮 黃耆 草果 檳榔 川芎 陳皮 白芍藥 厚朴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生薑七片,棗二枚,烏梅半個,水煎服。
《辨疑》鱉甲烏梅丸 治瘧母久不愈者。
鱉甲(醋炙,一片)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各一兩) 常山(酒炒褐色,二兩) 知母(酒炒) 貝母 檳榔(各一兩半) 草果仁(八錢) 人參(七錢) 烏梅肉(焙,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下。忌雞魚、羊肉、諸血、生冷。
秘傳消痞丸 治癖為寒熱,大人小兒同。
三稜 莪朮(各用醋浸,煨軟,切) 陳皮 青皮(去穰) 當歸(酒洗) 半夏曲(各一兩) 川芎 厚朴(薑汁炒) 黃連(各一兩) 九肋鱉甲(醋炙,二兩) 黃芩 乾薑(炒) 柴胡 官桂 昆布(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為細末,酒煮神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瓜蒂散 以吐瘴瘧、鬼氣瘧,有毒涎在胸膈者。
瓜蒂 赤小豆 雄黃(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溫薺水調下,以吐痰為度。
辟邪丹 治瘴瘧、鬼瘧,以此截之。
綠豆(四十九粒) 硃砂(小豆大者,二粒,另研) 砒信(半錢,另研) 雄黑豆(四十九粒)
上為末,同入乳缽內水丸,分作三十粒,黃丹一錢,研為衣,每用一丸,取向東桃枝七寸,研汁,將井花水,於發日,日欲出未出,向日吞之。
截瘧常山飲 治疫瘧、瘴鬼瘧用此。
川常山 草果 檳榔 知母 生甘草 烏梅(去核) 川山甲(浸,火煨,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水酒各半盞,向東桃枝七寸,煎八分,露星月下一宿,臨發日五更,面東冷服之。以吐去毒涎為度。此藥隔夜將渣煎下,各以碗乘之露過。如服前湯不吐者,再服後湯,以指探引,務令得吐為佳。
消癖逐水丸 治瘴瘧、鬼瘧,有成瘧母者,以此除之。
芫花(炒) 硃砂(水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濃煎棗湯送下,下後用養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