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

痞滿須分上下中,其間虛實不相同,

臨時脈證能消息,種杏成林十里紅。

上焦者,心肺之分。上焦如霧,謂清陽之氣所會也。中焦者,脾胃之所也。中焦如漚,謂水穀之變化也。下焦者,腎肝之位。下焦如瀆,謂便溺之所流行也。故心之上下痞滿者屬上焦。痞者,氣痞塞而不通也。腹滿者屬中焦。小腹滿者屬下焦。痞與滿不同,滿則內脹而外有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形也。在上者,吐之;在中下者,下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可也。凡為醫者,要識脈證,審其病證,知其病之所在;診其脈,知其病之虛實。吐下之不差,補瀉之適,則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世人治痞皆言氣,惟有東垣作血虛,

乃自瀉心湯立法,啟端抽緒盡其余。

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處心下,位中央,皆土之病也。經云: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太陰者,濕土也。土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痞之凝滯閉塞,人皆知氣之不運也,獨東垣指以血病言之,謂下多則亡陰而損血,此前人之所未論也。世人不知以血藥治之,專用導氣之藥,其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誤甚矣。

傷寒痞者,從血中來。從外之內,從血中來,無形。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從內之外,有形。故無形以苦泄之,仲景治痞,皆用黃連,以瀉心名之,為瀉心下之痞也。有形以辛散之,東垣治痞,皆用乾生薑以消痞,名之謂消心下之痞也。

按東垣消痞湯丸,自仲景瀉心湯變化出來。蓋寒之痞,由誤下也得之,使表邪乘虛入於心下。雜病之痞,則所受之邪氣亦蓄於心下因致痞也。然有不因下而得之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為痞者。故古方治痞,用黃芩、黃連、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鹹淡以滲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既痞屬濕土之病,惟宜上下分消其濕也。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於疏通,如仲景用黃連、大黃之例。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得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知所謂下多亡陰之意也。

按仲景《傷寒論》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以大黃黃連瀉心湯;脈微者,用半夏瀉心湯。一下之,一補之。痞有虛實之分,當以證脈辨之。

如心下痞,其脈關上浮,大便秘者,為實也,宜小承氣湯主之;其脈微,大便利者,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

有因飲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先以鹽湯探吐之,後以橘連枳朮丸消導之,枳實消痞丸調之。

有因誤下之後得之者,宜加減八物湯,養其氣血自愈。

有因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者,宜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

有中氣虛弱,不能轉化精微為痞者,宜枳實消痞丸,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

有痰積壅滯為痞者,宜黃連利膈丸、順氣化痰丸、秘傳豁痰丸主之。

有濕熱大甚,土來心下為痞者,宜黃連消痞丸;甚則膈咽不通,飲食不入者,以瓜蒂散吐之,吐後,以大消痞丸調之。

有因七情之傷為痞者,宜加減流氣飲、順氣消痞丸主之。

有因飲水過多成痞者,宜五苓散送下半夏枳朮丸。

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病痞者,宜從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法以三黃枳朮丸主之。

如稟受素弱,轉運不能,飲食不化而痞者,以虛論,宜從仲景甘草瀉心湯法,以大消痞丸調之。

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濕痰,宜黃芩利膈丸去萊菔子、皂角,加蒼朮、茯苓、炒滑石。

如瘦人心下痞滿者,乃是濕熱,宜黃連消痞丸。

如食後感寒,飲食不化而痞者,宜木香順氣湯加藿香以散之。

腹滿休稱鼓脹同,誤將脹滿一般攻,

滿從中病形諸外,脹外形堅中本空。

滿與脹不同。滿者,病在腸胃之間,而形見於外也;脹者,病在腸胃之外,皮肉經絡之中,外形雖滿,中則空虛也。滿者,有實有虛;脹者,專主虛,治不可攻也。大抵腹滿屬太陰證。陽熱為邪者,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者,則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太陰者,脾土也。治中央,專主腹滿之候。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虛寒,當與溫藥,厚朴溫中湯主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主之方見傷寒。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宜厚朴七物湯主之。

如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不吐利者為實,宜滾痰丸下之(方見痰)。

如因傷食腹滿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後以參苓平胃散調之,又木香順氣湯調之。

少腹緣何滿且堅,只因便溺轉行難,

滿而不瀉成關格,婦女宜將蓄血看。

少腹者,下焦所治。下焦者,當闌門之下,主分別水穀,其治在臍之下也。蓋身半以上,同天之氣,清陽歸之;身半以下,同地之氣,濁陰歸之。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當出不出,積而為滿。在上而滿者,氣也;在下而滿者,物也。所謂物者,便與溺耳。惟婦人則有蓄血之證。此少腹病者,多實,法當下之。虛者,少腹滿,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去桂,加滑石散。

大便不利者,宜當歸承氣湯。

大小便俱不利者,宜八正散主之(方見大熱)。

如大小便俱不利者,名曰關。下竅閉塞,氣反上衝,吐而不能食者,名曰關格之病,乃死證也。急尋田螺搗爛貼臍下,又作豬膽汁導法,使大便通則小便亦利矣,更當作大承氣湯下之。

婦人經閉者,作蓄血看,宜桃仁承氣湯下之。更有石瘕、腸覃、鬼胎三病,各從其證立法治之(詳見脹門),宜桃奴散。

治滿病經驗諸方

加減補中益氣湯 治內傷心下痞。(方見內傷。)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大便秘燥,加黃連、桃仁泥、當歸身,少加大黃。

心下痞悶者,加白芍藥、黃連。

心下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覺中寒者,加附子(炮),黃連。

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薑、陳皮;冬月黃連減半,少加藿香葉、丁香;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

食已心下痞,另服橘皮枳朮九。夫中滿者,不食耳,不滿者宜食之。如自覺滿而外無脹急之形,乃痞也,非滿也,當以甘苦而撐柱之。

加減八物湯 治下多則亡陰而痞者(方見虛損。)

本方加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桔梗監之,入生薑煎服。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神麯(炒) 甘草(炙,各二錢) 豬苓(二錢半) 乾生薑(二錢) 澤瀉 厚朴(薑汁炒) 砂仁(各三錢) 半夏(洗) 陳皮(去白) 人參(各四錢) 枳實(麵炒,五錢) 黃連(陳壁土炒) 黃芩(壁土炒,各六錢) 薑黃 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白湯下。

此半夏瀉心湯加枳朮丸、四君子、五苓、平胃散等劑,利濕消痞補虛。(下同。)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乾薑(一錢) 甘草(炙) 麥蘖(麵炒) 白茯苓(各二錢) 白朮(二錢) 半夏曲 人參(各三錢) 厚朴(薑汁炒,四錢) 黃連 枳實(麵炒黃,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黃芩利膈丸 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一兩) 半夏 黃連(各五錢) 澤瀉(五錢) 南星(炮) 枳殼(麵炒黃) 陳皮(去白,各三錢) 白朮(二錢) 白礬(一錢) 小皂角(一錢) 蘿蔔子(炒,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忌酒、濕、面、魚腥。

三黃枳朮丸 治氣實之人及能食者病心下痞。

黃芩(二兩) 黃連(酒炒,一兩) 大黃(煨,三錢) 枳實(炒,一兩) 白朮 陳皮(各五錢) 半夏(洗) 神麯(炒,四錢) 乾薑(二錢)

上為細末,蒸餅,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橘連枳朮丸 治傷食心下痞。

白朮(二兩) 枳實(麵炒) 陳皮 黃連(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水煮粳米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秘傳豁痰丸 治食積痰熱,心下痞。

陳皮(去白,四兩) 山楂肉 神麯(炒,各二兩) 當歸 黃芩 白朮(各四兩) 半夏曲 黃連 白茯苓(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 枳實(麵炒,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送下。

加減流氣飲

治因七情之傷,心下痞者。

陳皮 青皮 紫蘇葉 厚朴(薑汁炒) 枳實 川芎 甘草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洗) 黃連 香附子(童便浸)

上各等分,㕮咀,生薑三片,水煎服。

順氣消痞丸 治七情所傷,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木香(五錢) 益智仁(二錢半) 厚朴(薑汁炒) 草豆蔻(二錢半) 陳皮 青皮 蒼朮(米泔浸) 茯苓 澤瀉 乾薑(各七錢) 枳實(炒,一兩) 甘草 半夏(各五錢) 人參 當歸(各三錢) 黃連(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木香順氣湯 治䐜脹,心腹滿悶。經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方主之。

木香 益智 陳皮 草豆蔻(各五分) 蒼朮(五分) 厚朴(薑汁炒) 青皮(各四分)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六分) 乾薑(三分) 當歸 人參(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錢) 吳茱萸(三分)

上㕮咀,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

厚朴溫中湯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時發時止。

厚朴(薑汁炒) 陳皮(去白) 乾生薑(各一錢) 茯苓 甘草(炙) 木香 草豆蔻(麵裹煨,各五分)

上㕮咀,水煎服。

厚朴七物湯 治腹滿發熱如故。

厚朴(一錢) 枳實(一錢) 甘草 大黃(各六分) 官桂(四分)

上㕮咀,姜五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小嘔者,加半夏八分;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十片。

五苓去桂加滑石散 治小便閉,少腹滿有形者,此病在膀胱也。

五苓散去桂(末,一兩) 滑石(末,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烏桕樹根皮煎湯調下。

當歸承氣湯 治大便閉,少腹中滿痛。此病在大腸也。

調胃承氣湯(三錢) 當歸梢(一錢半)

上㕮咀,水煎二沸,入桃仁泥一錢,再煎,調檳榔末一錢服。

桃奴散 治婦人或室女月經不通,小腹脹滿。

桃奴(桃樹上乾枯雛桃也,十二月採用) 猳鼠糞(雄鼠矢也。兩頭尖者是) 玄胡索 肉桂 香附子 五靈脂 砂仁 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黑豆煎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