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滿

脹病須明寒熱因,勿將新久混同論,

李朱立法從中治,默契軒岐萬古心。

按脹病,《靈樞經》論,五臟六腑之脹,及水脹、膚脹、鼓脹之狀,又諸書所謂鼓脹,水脹,氣脹,血脹之病,名雖不同,其實則一也。蓋《靈樞》之論,語其病之所,標也;諸書之論,語其病之所起,本也。脹之為病,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未有不生於氣血、水穀者也。東垣謂寒,丹溪謂熱,各有所本。或謂用丹溪之法活人者多,東垣之方不敢採用。此執一之論,未足以語醫之神也。

東垣曰: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䐜脹,支脅結膈,下厥上結,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脈經》所謂胃中寒則脹滿者是也。

全按:經云太陰所至為中滿。又云諸濕腫滿,皆屬脾上。夫脾乃陰中之太陰,同濕上之化,脾濕有餘,腹滿,水穀不化。陽主運化,陰主長養。今陰濕有餘,陽熱不足,不能運化精微,使水穀之氣蓄而成中滿之證,此東垣之論所以主於寒也。

丹溪云: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陰陽不交,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云鼓脹者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

全按:經云諸腹脹大,鼓之如鼓,皆屬於熱。夫胃為水穀之所聚也,脾不能腐熟變化,蓄積於中,鬱而為熱,熱則生濕,遂成脹滿之證。此丹溪之論所以主於熱也。

合而觀之,曰寒,曰熱,皆謂脾胃之虛,不能轉化而致也。曰寒者,乃濕土之體自病也;曰熱者,乃濕之用為病也。故其所制之方皆自仲景瀉心湯變化來。專以補脾為主,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之,未嘗異也。

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此皆論有餘之邪,乃病之初起者也。如感風寒之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痞滿燥實堅之證,宜以承氣湯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者,亦是熱脹,宜下之。經云下之則脹已者是也。故病人有大實大滿,大小便秘者,皆宜從權以寒熱藥下之也。

經曰:中滿者,泄之於內。非專謂下之也。如以辛散之,以苦泄之,以淡滲之,所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皆泄之也。

《脈經》曰:胃中寒則脹滿。此論內傷不足之邪,乃久病也。寒者,非寒冷之寒,乃陰虛之義。故用朮、參以補脾為君,蒼朮、茯苓、陳皮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四物湯,有痰加半夏。經云:寒因寒用者是也。病脹久,脾胃虛者,雖有大小便不利之證,乃氣不運,血不潤也,當大補氣血為主,慎不可用下藥也。

陽熱為邪者,則身體為熱,脹滿,咽乾;陰寒為邪者,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

朝寬暮急者,為血虛;暮寬朝急者,為氣虛;朝暮俱急者,為氣血俱虛。

腹中常脹,外實內傷,按之不陷者,為實脹,法當以溫藥和之。實者,從仲景大、小陷胸湯(丸)治之;虛者,從瀉心湯方治之。

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脹者,宜服大黃丸(治熱)、白餅子(治痰)、紫霜丸(治食)下之,更詳認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脾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當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益黃散、和中丸。

此已上論寒熱實虛之法也。

河間云:論諸蠱脹者有二:若從胃,則旦食而不能暮食,且則不脹暮則脹,治以雞矢醴,酒調服。若從水,則濡泄者是也,治當開鬼門,潔淨府也。開鬼門者,謂發汗也;潔淨府者,利小便也。

四病虛實脈中求,浮大為祥沉小憂,

腹實腹堅當議下,虛宜用補固中州。

經云: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關上脈浮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脹脈浮大者易治,虛小者難治。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

陰陽愆伏,榮衛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曰氣脹,曰血脹。謂之四病,或寒,或熱,或虛,或實,又不可以無別也。若久病羸乏,卒病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數,百方調治,未見一愈者矣。

谷脹者,因失飢傷飽,痞悶得酸,旦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飲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謂谷脹。初起者,宜服沉香交泰丸。凡大實大滿,大小便秘者,木香檳榔丸。(方見內傷。)病久者,不可再下,宜廣荗潰堅湯以漸消之。

水脹者,因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是為水脹。初起之時,宜去其水,葶藶木香散;久則宜補其脾土以制其水,中滿分消丸主之。

氣脹者,因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體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腫脹病。初得之,宜紫蘇子行其滯氣;病久者,宜廣茙潰堅湯消之。

血脹者,因病熱煩躁,漱水不欲嚥下,迷亡驚狂,痛悶嘔惡,虛汗血逆,小便多,大便黑,此傷寒蓄血證也,宜服桃仁承氣湯即愈。婦人經水不行者,多成此證,是為血脹。初得之,宜服加味抵當丸破之,不可多服。久則以人參芎歸加香附子湯行之。

如因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勝,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宜平肝飲子主之。

如曾因積聚症塊,久而不愈成脹者,宜消其積塊,則腹脹自平,中滿分消湯以漸消之,此病非心平氣和,人能守禁者,難愈也。

凡病蠱脹者,多喘,宜人參定喘湯主之。如時脹時喘,汗出厥逆者,不治。

凡病蠱脹,或遍身盡腫者,或黃腫者,並宜服秘傳諸蠱保命丹及河間秘方。

如因中惡毒之物,腹脹大者,急進三花神佑丸取之。

今之為醫者,喜用疏利之藥,急於獲效,苦於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殊不知寬得一二日,腹脹愈甚,真氣已傷,去死不遠矣。吾今疏利之方,不敢取用者,恐誤人也。寧以拙守,不習巧攻,當用胃苓丸為主方,隨氣血虛實痰熱,加輔佐藥,活人頗多。

治脹諸方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吐,心痞,奔豚。

益智 半夏(洗)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吳茱萸(酒洗) 草豆蔻(炒) 黃耆(各五分) 澤瀉 川烏(炮) 人參 青皮 當歸 生薑 麻黃 柴胡 黃連 蓽澄茄 乾薑 黃柏(各四分)

上㕮咀,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溫服。

此治寒脹之劑。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鼓脹,水氣脹大,熱脹,氣脹。

白朮 人參 甘草(炙) 薑黃 豬苓(各一錢) 黃芩(炒) 黃連(炒) 枳實(炒) 半夏(洗,各五錢) 乾生薑 白茯苓 砂仁(各二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厚朴(薑汁炒,一兩) 知母(去毛,炒,四錢)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百丸焙熱,白湯下。

寒因熱用,故焙熱也。此治熱脹之劑。

廣荗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而色痿黃,通身浮腫。

厚朴(制) 黃芩 草豆蔻(煨) 益智仁 當歸(酒洗,各二分半) 黃連(三分) 半夏(洗,三分半) 蓬朮(煨) 紅花 升麻 甘草(炙) 柴胡 澤瀉 陳皮 神麯(炒) 青皮 吳茱萸(湯泡去苦水,各一錢半)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溫服。

家傳胃苓丸 治腫脹驗方(方見吐泄章)。

腹脹加枳實、半夏、木香、青皮、人參、當歸、黃連、黃芩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水腫合五皮散,入生薑煎服。

沉香交泰丸 治濁氣在上,干擾清陽之氣,菀而不伸,以為䐜脹,及宿食停滯為谷脹者。

沉香 白朮 當歸(各三錢) 厚朴(制,半兩) 枳實(炒) 青皮 陳皮 白茯苓 澤瀉 木香 吳茱萸(酒洗,各二錢) 大黃(酒煨,一兩)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白湯下。

按: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有二方,木香順氣湯治虛痞,此治實痞。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此藥下水濕,消腫脹。

葶藶子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二錢半) 木香(五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五錢) 桔梗(二錢) 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此五苓、益元加木香、木通、葶藶也。

紫蘇湯 治憂慮過度,致傷脾肺,心腹脹滿喘促。又治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緊澀。

真蘇子(一錢,研) 白朮(二錢) 人參(一錢) 大腹皮(酒洗) 草果仁 半夏(洗) 厚朴(薑製) 木香 炙甘草 陳皮(去白) 桔梗 枳殼(炒,各五分)

上㕮咀,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加味抵當丸 治血脹。

三稜(煨) 莪朮(煨) 乾漆(炒煙盡) 牛膝(酒洗) 琥珀 虻蟲(糯米炒) 肉桂 水蛭(石灰炒) 桃仁泥 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童便送下。五日進一服,以血下為度,間服四物湯。

人參芎歸加香附子湯 治血脹。

當歸 半夏(洗,各七分半) 川芎(一錢) 蓬朮(煨) 木香 香附子(醋浸) 砂仁 烏藥 甘草(炙,各五分) 人參 辣桂 五靈(炒,各二分半)

上㕮咀,入紫蘇四葉,生薑五片,棗三枚,水煎,食前服。

平肝飲子 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 桂心 枳殼(炒) 赤芍藥 桔梗(炒.各一錢) 甘草(炙) 木香 人參 檳榔 當歸(酒洗) 川芎 陳皮(各五分) 加青皮(五分)

上㕮咀,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人參定喘湯 治蠱脹有喘。

人參(一兩) 陳皮(去白) 甘草(各五錢)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另研) 木香(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食遠濃煎蘇葉湯調服。三服喘即止。

秘傳諸蠱保命丹

皂礬(一斤) 肉蓯蓉(三兩,二味入罐內,火煅盡煙) 香附子(一斤) 大麥蘖(一斤半,炒) 紅棗(一斤,煮熟去核,搗膏為丸)

上前四味,共為細末,棗膏杵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好酒送下,日三服。

又方 制過綠礬(二兩),平胃散(四兩)。

棗肉為丸,米飲下五七丸。

又方 制過綠礬(二兩) ,五苓散(四兩)。

酒糊為丸,米飲下。

二方相間服。

木香塌氣丸 治中焦腹脹。此錢氏塌氣加減也。

蘿蔔子(炒) 陳皮(去白,各三兩) 胡椒 草豆蔻(煨) 木香 青皮(各二錢) 蠍梢(去毒,二錢半)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三花神祐丸 此藥猛峻,非中蠱毒者,不敢輕用。

甘遂 芫花(醋炒) 大戟(各五錢) 黑醜(一兩,取頭末) 大黃(一兩) 真輕粉(一錢,另包不研)

上為細末,同輕粉拌勻,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溫水下,以取下惡涎為度。未盡再加二丸,已盡勿再服。

附:劉河間治腫三法

初服白茯苓湯

白茯苓 澤瀉(各二錢) 郁李仁(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半,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或煎得澄清,入生薑自然汁在內,和麵或作粥飲,作常食,五七日後覺脹下,再中服白朮散。

中服白朮散

白朮 澤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茯苓湯調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末治之法,服黃耆建中湯。

方見虛損。以調養之。平復後,忌房室、豬、魚、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