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病
濕為腫脹屬太陰,先後相傳決重輕,
論者不知分表裡,混同腫脹一家稱。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脾土者,足太陰濕土也。腫者,遍身浮腫,乃表病也;滿者,胸腹脹滿,乃里病也,二者不同。先脹後腫者,自里而散於表,可治;先腫後脹者,自表而入於裡,不可治。今之方書,不復分別,而以腫脹同論,似未盡善。
五水病分《金匱》中,水流五臟法無同,
陰陽上下須分別,脈證如乖命必終。
《金匱》云: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如一身悉腫,不渴,無大熱者,越婢湯;身重自汗者,風濕也,防己黃耆湯;痛加芍藥。(方見《金匱》。)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如四肢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方見《金匱》。)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見《金匱》。)
里水者,一身面目盡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金匱》。)
肺得澀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厥冷,面反瘦。
此已上皆《金匱》之文也。
唇青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平傷腎,肩背平傷肺。陰囊、莖俱腫,足趺腫,膝如斗者,皆為不治之證。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或肉硬,或手掌無紋,並不治。
按:上諸水病,五水,五臟水外,又有里水、湧水證及十腫。水腫之名,頭緒太繁,難以悉辨。今採諸書陽水陰水、氣分血分、表裡上下虛實之說,立成治法,惟高明擇之。
經曰:平治權衡,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夫平治權衡者,謂察脈之浮沉也。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在表者宜汗之,在裡者宜泄之。開鬼門者,謂發其汗也;潔淨府者謂利小便也,去菀陳莝者,謂去其積久之水物,猶如草莝之不可久留於身中,皆泄之也。
經曰:面腫曰風,足腫曰水。上下之分也。故諸有水者,腰以上腫者,風濕也,當發汗;腰以下腫者,寒濕也,當利小便。所謂風從汗散,水向便通,乃上下分消,以去其濕也。
丹溪云: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煩滿小便澀赤,大便秘結,此為陽水;不煩滿,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此為陰水。
陽水為病,宜桂苓甘露飲。
陰水為病,生料五積散。
腰以上腫甚者,宜小青龍湯。
腰以下腫甚者,初宜用八正散。
汗下之後,並宜加減胃苓五皮湯主之。
血氣不足則手足厥冷,榮衛不利,腹滿,腸鳴相逐。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名曰氣分。
少陽脈平,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女則經水不通。經為血,不利則化為水,名曰血分,皮中有紅縷赤痕者是也。胎前腫者別論。氣分病者,在表宜桂術湯汗之;病在裡宜加減流氣飲主之。血分病者,在表宜桂苓湯發之;病在裡宜加減流氣飲主之。
有肺移寒於腎名曰湧水者,其證如溢囊里裹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宜葶藶丸。
有南人、北人不服水上者,有因飲食所傷而腫者,有因七情氣鬱而腫者,或有洗瘡逼毒歸內而腫者,此皆有餘之證。
或因久瘧泄利後而腫者,或因大病後而腫者,或因產後敗血而腫者,此皆不足之證。
按:上二條皆似水氣之病,當各以法求之,宜加減胃苓湯隨證主治。其有因於洗瘡者,宜通聖散;因於產者,宜小調經散主之。
水病生於脾腎虛,散流五臟病形殊,
補脾安腎為根本,榮衛調和病自除。
夫人所賴以生活者,水與谷也。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目胞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黃色,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治當補脾胃之虛,使肝氣得實,則自能健運升降。運動其樞機,而水自行。《千金》大養脾丸主之。又當補腎之虛使腎氣實,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水有所歸,而不至泛溢,宜河間腎氣丸主之。如脾腎兼補宜加味安腎丸,一名復元丹。
水腫之人多喘呼,只因肺腎水邪留,
如逢先後為傳變,從本從標別法求。
經曰: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宜平肺湯。
如先腫後喘者,脾傳肺也,宜以脾病為本,宜胃苓五皮湯主之。
如先喘後腫者,肺傳脾也,宜以肺病為本,宜分氣紫蘇湯主之。
治腫諸方
桂苓甘露飲 治陽水為腫之病。
桂枝 白朮 白茯苓 葛根 豬苓 澤瀉 石膏 滑石 人參 藿香葉(各等分) 木香 甘草(炙,各減半)
上㕮咀,生薑三片,新汲水煎服,取微汗。
生料五積散 治陰水為腫之病。
蒼朮(制) 麻黃(去根節) 陳皮(去白) 枳殼(炒) 桔梗 厚朴(薑汁炒) 乾薑 白芷 川芎 茯苓 桂枝 白芍藥 當歸 半夏(洗,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㕮咀,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熱服,以汗為度。
小青龍湯 治水病腰以上腫甚者,宜此汗之。
麻黃(去根節,滾水泡) 細辛 芍藥 桂枝 乾薑(炮) 甘草(炙) 五味子 半夏(湯洗) 石膏(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以有汗住。
加減八正散 治腰以下腫甚者,宜此利之。
木通 滑石 瞿麥 車前子 白朮 山梔子 防己 白茯苓(各等分) 甘草(減半) 大便不通加大黃
上㕮咀,入燈芯水煎,食前服。
加減胃苓五皮湯 諸腫通治,兼主喘。
胃苓湯(方見泄瀉) (加)桑白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薑皮 五加皮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煎服。
桂術湯 治氣分水氣。
桂枝 白朮 麻黃(去節) 甘草(炙) 細辛 枳殼 乾薑(炮,各等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煎服。
桂苓湯 治血分水氣。
桂枝 茯苓 當歸 川芎 莪實 赤芍藥 三稜 檳榔 蒼朮(炒) 青皮 陳皮 瞿麥 甘草(炙) 桑白皮 大腹皮(各等分) 葶藶 大黃(煨,各減半)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煎服。
加減流氣飲 治氣血諸腫。
陳皮 青皮 紫蘇(莖葉) 厚朴(制) 木通 香附子(醋製) 甘草(炙) 大腹皮 草果仁 肉桂 藿香葉 白朮 木瓜 茯苓 白芷 半夏 枳殼(各等分)
氣分加木香、檳榔、石菖蒲。
血分加當歸、川芎、莪朮。
上㕮咀,姜三片,水煎服。
葶藶丸 治湧水病。
葶藶 澤瀉 椒目 桑白皮 杏仁(炒) 豬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蔥白湯下,以利為度。
加減胃苓湯 諸腫通用。(方見前。)
因於不服水土,加藿香、木香、檳榔。
因於傷食者,加枳實、神麯、大麥蘖、山楂。
因於鬱氣郁痰者,加半夏、香附子、紫蘇、木香、烏藥。
因於久瘧,泄利,大病後者,加人參、黃耆、當歸、白芍藥。
通聖散 治身有惡瘡,或用水洗,或用藥熏,以致毒入腹而腫。
本方加金銀花、升麻、乾葛、木通,去芒硝。
小調經散 治婦人產後,敗血流入經絡,化為水作腫者。
白芷(五錢) 沒藥(另研) 肉桂 甘草(各三錢) 赤芍藥 細辛(洗去土) 當歸(酒洗) 玄胡索(炒,各一錢) 琥珀(一錢,另) 麝(五分,另)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澤蘭煎湯調服。
有婦人懷胎,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以紫蘇和胎飲順氣養脾,飲食無阻,待其產後腫自消矣。
千金大養脾丸 專補脾胃,消腫脹,調血氣,滋形色。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青皮 半夏曲(各一兩) 枳實 麥蘖(炒) 神麯 豬苓 澤瀉(各五錢) 砂仁 草豆蔻 木香 乾生薑(炒) 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河間腎氣丸 專補腎虛,消水腫。
蒼朮(泔浸,一斤) 熟地黃(一斤) 五味子(一斤半) 乾薑(春秋,七錢,炒,冬一兩,夏五錢)
上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米飲下。
加味復元丹 治脾腎俱虛,皆發為水腫。
附子(炮) 桂心(各五錢) 白茯苓 巴戟(去心) 白朮 萆薢 山藥 破故紙(炒) 砂仁 澤瀉 茴香(炒) 肉蓯蓉(酒浸,去甲、心,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平肺湯 肺與腎皆以屬陰。積水,下為胕腫,上為喘呼。
葶藶 桑白皮(炒) 桔梗 枳殼(炒) 紫蘇 半夏 甘草(炙,五分) 麻黃(去節,七分半)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姜三片,煎服以瀉肺水,送下青木香丸瀉腎水。
青木香丸 行滯通水。
黑牽牛(六兩炒香,研細,頭末,三兩) 木香(五錢) 蓽澄茄 補骨脂(炒) 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
分氣紫蘇湯 治氣促喘急,面目虛浮。
五味子 大腹皮 陳皮(去白) 桔梗 茯苓 草果仁 桑自皮(炙) 甘草(炙,各二錢)
上㕮咀,為粗末,秤二兩,淨入嫩紫蘇葉乾者一兩五錢,搗碎,同一處拌勻,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入鹽少許,煎七分溫服。
附方 用大棗一斗(鍋內入水,上過四指,川大戟並根苗,蓋之盆,合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棗盡決愈,神效。
又秘方 治黃腫,水腫。
青礬(半斤,醋一大盞和勻,瓦盆盛之,火上煅,自干為度) 平胃散 烏藥順氣散(各半兩) 百草霜(一兩)
共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棗湯下。
又,大戟散 治水腫脹大如鼓,或遍身皆腫。用
大戟 木香 白牽牛(頭末,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三錢,以豬腰一對,批開滲藥在內,燒熟,空心食之。
如食左腰子,則左塌消,食右消右。如腫不盡,於腹繞塗甘遂末,飲甘草水少許,其腫盡去。
凡取水藥,惟氣實能食者,可與服之,不可逡巡,待正氣盡化為水,則難去矣。如取水時,五日一服,不可多服。未服藥,先服五苓散,白朮、茯苓倍用,再加人參輔助胃氣,通行水道為佳。
丹溪云:治腫脹者,理宜補脾,又須養肺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水邪;斷妄想以保養母氣。遠音樂,戒暴怒,無有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