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
積當有處聚無常,癥有明徵瘕假眶,
四病所生俱是積,身中氣血各遭傷。
按《難經》云: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者,陰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云云。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云云。故以是別,知積聚也。又《要略》云: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積,為可治。䅽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䅽氣。
《原病式》云:癥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勿散,無有常處,故其病未及癥也。經曰: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或外中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腧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凝滿,滲著不去,而成積矣。
全按:積者停蓄之謂,乃病之總名也。故曰積,曰聚,曰癥,曰瘕,通謂之積。然《難經》云:積者,氣之所積,聚者,氣之所聚。則積聚者,氣病也。《針經》云: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凝血蘊裹,滲著不去而成積,則癥瘕者,血病也。予竊有說焉。人身之中,氣附於血,血依於氣,氣行則血行,血止則氣止,其病不相離也。積者五臟所生,發有常處,痛不離其部,血之病也。故忽散忽聚無其常,是聚與瘕,同一病矣。但發無根本,為氣聚;中雖硬而聚無常,為血瘕也。陳無擇謂癥瘕屬肝部,積聚屬肺部,蓋以肝肺分氣血耳。而劉宗厚云:不必拘也。其有五積,六聚,七癥,八癥之說者。積生於五臟,故曰五積,生於六腑,故曰六聚。七癥八瘕之名,經論亦不詳出。雖有蚊、蛇、鱉、肉、發、蝨、米等七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所中,留聚不散,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也。
五積推明出《難經》,癥瘕氣血食痰成,
仙師治法無多字,毒藥攻邪勿過分。
五積者,謂心、肝、脾、肺、腎五臟之積也。(見五十六難。)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而不已,宜肥氣丸主之。今之瘧母,亦肥氣之類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心煩,宜伏梁丸主之。以熱藥散之則益甚,以火灸之則彌聚。子和云:伏梁有二,名同而實異,不可不詳焉。其一,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腸之外,有大膿血,此伏梁義同腸癰;其二,體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即風根。不可動,動則水溺澀之病作。此言不可動,謂不可大下,非謂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也。(見《內經》。)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宜痞氣丸主之。
《金匱》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與痞氣相似。子和云:痞氣者,舉世皆言寒則痞,《內經》以為濕則痞,雖因飲冷而得,其實陽氣為濕所蓄,以熱攻之,則不散,以寒攻之,則濕去而寒退矣。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肺壅,宜息賁丸主之。
子和云:息賁,舊說喘息賁而上行也。予謂賁者,賁門也;息賁,是息氣於賁門而不散也。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宜奔豚丸主之。
若六聚之物,在腑屬陽而無形,治之亦無定法也。並宜散聚湯、大七氣湯,選而用之,更各隨六腑之氣加減為妙。
癥者堅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丹溪云: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乃痰與死血食積耳。積塊在中為痰飲,在左為血積,在右為食積。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其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之。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以行氣開痰為主。塊去後,須大補。
有積塊堅硬如石,形如杯盤大,中滿腹脹,令人坐臥不安者,先服廣荗潰堅湯,數服之後,中滿減半止。有積塊未消,再服半夏厚朴湯。服此二帖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於前藥中加減服之,此東垣之法也。
其有積塊而無中滿者,只以消塊為主,宜溫白丸主之。
凡婦人腹中有塊,多屬死血,宜廣木香香附桃仁丸。有孕者禁服,宜白香附桃仁丸。
如有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兩脅,動作雷鳴嘈雜,眩運,身熱時作時止者,宜黃連香附桃仁丸。此丹溪法也。
如食積成塊者,宜阿魏膠丸,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作湯使。痰積用清痰丸,食積用保和丸,酒積用東垣草豆蔻丸,氣積、熱積,木香檳榔丸,食積、冷積,感應丸。
按:丹溪先生分痰積在中,血積在左,食積在右之論,亦語其大略如此。蓋脾胃在中,主痰涎;肝在左,主血;肺在右,主氣與食也。大抵積塊者,皆因一物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盤,按之堅硬也。食積敗血,脾胃有之;痰涎之積,左右皆有之也。只論其所在之部,心上、腎下、肝左、肺右、脾中,如動氣之類,則可謂中是痰,屬脾;左是敗血,屬肝;右是食積,屬肺,似太拘矣。
經云:大積大聚,乃可攻也,衰其半而止。又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固宜常制矣。夫大積大聚,乃可攻之,非積聚則未可攻也。十去六七,即衰其半矣;止者,不可復攻也。多毒之藥,以破積聚。毒有大小,大毒之性烈,其為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毒藥之攻積聚,因其勢大,不得已而用之也。既衰其半,大勢已去即止者,恐傷正氣也,聖人之慮深矣。凡攻其積塊者,以辛散之,以苦泄之,以咸軟之,以堅削之,未有不愈者也。
治積須明急緩攻,不知中治豈良工,
積之所在當憑脈,毒劑無令群隊同。
積之初起也甚微,不知早治,留聚而成癥矣。其癥既成,以毒攻之,治之急也,不多服者,急中之緩也。及其久也,養正勝邪,治之緩也,待其氣強,而後攻之,緩中之急也。或急或緩,約之於中,良工之勝也。
嘗考《針經》,論痰血相搏,併合成積;《難經》論臟氣傳受,及子和論七情為郁,皆元氣自病,不繫傷諸飲食致者,當先調理,不可妄下,故所集五臟積方,消導法宜用之。若傷諸飲食致者,及停痰蓄血成者,元氣未病,初非下之削之不可。然治之不早,元氣日減,邪氣日增,方用下藥而能獲安者,實僥倖焉。若是者,則宜先補後攻可也。若積鬱在身,形氣未減,飲食如常者,則削之下之,方應變而施,以漸除之,衰其大半可也。否則,失機後,時而不救者多矣。然有除之未盡,元氣未復,而使內縱口味,恣七情,病不復起者,未之有也。
《金匱》云:診脈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陽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病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脈經》云: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心積脈洪而芤,上下無常處;肝積脈弦而細;腎積脈沉而急。
諸積非毒藥不得去也。大毒之藥,可以單行,小毒之藥,可以二三味並行,俱用所畏者,以監製之。故毒藥以群隊攻之,則傷其正氣,監製之藥,以群隊用之,則不成其破積之功。此古人制方所以善少而惡多也。
養正攻邪各有方,毒能破積少為良,
假如陳莝難推去,盪滌消融貴倒倉。
潔古云:養正積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去。令其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且夫養正者,非謂飲食起居之間也。蓋積既成矣,形漸瘁矣,必用調養,使榮衛充實而積自除,如有堅而不去者,方可亟下之,此先補後攻,期於邪去正復而後已。然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覆之患矣。養正方,如消積正元散,白朮和胃丸,加味枳朮丸,選而用之。
許學士云: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阿魏、硇砂治肉積,神麯、麥芽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故諸積治法,肉積宜阿魏丸,酒積宜草豆蔻丸,血積宜抵當丸,氣積宜檳榔木香丸,水積宜三花神佑丸,涎積宜白餅子,食積宜脾積丸。須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各從其類用藥去之,亦要看其元氣虛實,或猛劑攻取,或寬劑養正可也。
丹溪之治積塊,宜攻者,內服《千金》硝石丸,外用琥珀膏貼之。如欲兼補兼攻者,《青囊雜纂》方仙傳黑靈丹是也。
人有恚怒太過,積熱蘊隆,以致郁痰凝結,滯礙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如梅核之狀,謂之梅核氣,亦氣塊之類,《金匱》所謂咽中如有炙郁者是也。宜《三因》七氣湯、開鬱二陳湯主之。
丹溪云:人之七情,厚味,停痰瘀血,反相糾纏,日積月深,鬱結成聚。甚者,如桃核之穰,諸般奇形之蟲。成於中,形於外,發為瘓,為癆瘵,為蠱脹,為癩疾,為無名奇病,宜行倒倉法。蓋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送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詳此法,名為倒倉,謂傾倒倉廩之陳腐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之處,以為棲泊之窠臼,阻凝氣血津液,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刳腸剖骨之妙,可以銖兩丸散所能窺犯其藩牆戶牖乎?今肉液之散溢,腸胃受之,其回薄曲折之處,浸灌流行,有如泛漲其浮梗,陳推逐蕩,順流而去,不可停留。在表者,因吐而汗;其清道者,自吐而湧;濁道者,自泄而去。凡屬滯礙,一洗而盡矣。其方得於西域之至人,凡人中年後,行一二行,抑卻疾養壽之一助乎。
治積聚諸方
肥氣丸 治肝之積在左脅下者。此下五者皆東垣法也。
厚朴(薑汁炒,五錢) 黃連(七錢) 柴胡(一兩) 川椒(炒,四錢) 巴豆霜(五分) 乾薑(炮,五分) 川烏(炮去皮,二分) 皂角(去皮弦,炙) 茯苓(各一錢半) 昆布(酒洗) 廣木(炮) 人參(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
上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諸藥共為極細末,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起加服之。
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以下製藥為丸,服法皆如此方。)
伏梁丸 治心下之積,起臍上至心下。
黃連(一兩半) 厚朴(制) 人參(各五錢) 黃芩(三錢) 桂枝 丹參(炒) 茯神(各一錢) 乾薑(炮) 川烏(炮) 巴豆霜 石菖蒲(各五分) 紅豆蔻(二分)
上除巴豆霜外,共為細末,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淡黃連湯服,如上法。
痞氣丸 治脾之積在胃脘,大如覆盤。
厚朴(制,四錢) 黃連(八錢) 吳茱萸(三錢) 黃芩(一兩) 白茯苓 人參 澤瀉(各一錢) 川烏(炮,五分) 川椒(炒,五分) 茵陳(酒洗) 乾薑(泡) 砂仁(各一錢半) 白朮(二分) 巴豆(四分) 桂枝(四分)
上除巴豆、茯苓另研外,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湯下。
息賁丸 治肺氣之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
厚朴(制,八錢) 黃連(炒,一錢三分) 乾薑(炮) 白茯苓 川椒(炒,去汁) 紫菀(各一錢半) 川烏(炮) 桔梗 白豆蔻 陳皮(去白) 三稜(炮) 天門冬 桂心 人參(各一錢) 青皮(五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研外.共為細末,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薑湯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厚朴,減黃連四分之一。
奔豚丸 治腎之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奔豚狀。
厚朴(制,七分) 黃連(五錢) 白茯苓 澤瀉 菖蒲(各二錢) 川烏(炮) 丁香(各五分) 川楝子(酒炒,煮,三錢) 玄胡索(一錢半) 全蠍 附子 獨活(各一錢) 肉桂(二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研外,共為細末,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淡鹽湯下,服如上法。
散聚湯 治凡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 檳榔 當歸(各四分) 陳皮 桂心 杏仁(去皮尖,另研,各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炮) 附子(炮) 川芎(各五分) 枳殼(麵炒) 厚朴(制) 吳茱萸(湯炮,去核,焙,一錢半) 大黃(酒拌濕,蒸,或五分或一錢)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若是大便利者,去大黃。
濟生大七氣湯 治病證同上。
益智仁 陳皮 三稜 莪朮 香附子(各等分) 藿香葉 肉桂 青皮 甘草(炙,各減半)
上㕮咀,水煎服。
廣茙潰堅湯 (方見鼓膈。)治腹中脹潞,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宜先服之。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止。有積塊未消宜服。
半夏厚朴湯
紅花 蘇木(各半兩) 木香 青皮(各一分) 吳茱萸 乾生薑 黃連(各二分) 肉桂 蒼朮 白茯苓 澤瀉 柴胡(去蘆) 生黃芩 陳皮 草豆蔻 生甘草(各三分) 當歸梢 豬苓 三稜(煨) 升麻(各四分) 神麯(炒,六分) 厚朴(制,八分) 半夏(泡,一錢) 桃(七枚,去皮尖,研如泥) 昆布(酒洗,渴加乾葛)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一盞,稍熱服。
服此二帖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於前藥中加減服之。
溫白丸 治心腹絞痛,久瘕癖塊,大如杯碗,十種水病,八種痞塞,九種心痛。
紫菀 吳茱萸 菖蒲 厚朴(制) 柴胡 桔梗 皂角(去皮弦,炙乾) 白茯苓 黃連 川椒(炒) 乾薑(炮) 巴豆(去心膜油) 中桂 人參(各半兩) 川烏(炮,二錢半)
上除巴豆另研外,共為細末,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廣木香附桃仁丸 專治腹中積塊,惟婦人多此病。
海石 三稜 莪朮 香附子(以上俱用醋煮,炒乾) 紅花 桃仁(去皮尖) 五靈脂(各等分)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又方 用黃蜀葵花根煎湯,入人參、白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研細桃仁泥、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之,二服當見塊下。
黃連香附桃仁丸 治食積、痰飲、血塊在兩脅動作,雷鳴嘈雜,眩運,身熱。
黃連(一兩用吳茱萸半兩同炒,去茱萸;一兩用益智仁同炒,去益智,一兩半) 萊菔子(炒,一兩半) 川芎 山梔仁 三稜 莪朮(二味醋煮) 麥芽(炒) 神麯(炒) 桃仁(去皮尖,各五錢) 香附子(童便浸,焙乾) 山楂肉(各一兩)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香附桃仁丸 治婦人血塊如盤。有孕,難服峻藥。
香附子(醋煮,四兩) 桃仁(去皮尖,一兩) 海石(醋煮,二兩) 白朮(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為丸服,白湯下。
溫中丸 治食積與黃腫,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藥。
陳皮 蒼朮 厚朴 三稜 莪朮 青皮(各五兩) 香附(一斤) 甘草 針砂(醋炒紅,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空心服,姜鹽湯下,午後酒下。忌犬肉、果菜。
東垣草豆蔻丸 治酒積或傷寒冷物,胃脘痛,咽嗝不通。
草豆蔻(煨) 白朮(各一兩) 大麥蘖(炒) 神麯(炒) 黃芩 半夏(各半兩) 枳實(炒,二兩) 陳皮 青皮(各二錢) 乾生薑(一錢) 炒鹽(半錢)
上為極細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白湯下。
阿魏丸 治肉積。
黃連(六錢半) 糖毬子(一兩) 連翹(半兩) 阿魏(醋煮作糊,一兩)
上為末,用阿魏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感應丸 治食積,化宿滯。
黑沉香 木香 檀香 丁香 陳皮 青皮 香附子 黃連 砂仁 半夏 三稜(煨) 莪朮(煨,各一兩,以上共為細末) 肥烏梅(一百枚) 巴豆(肥白者,去皮膜心,三百粒)
上用瓷器一隻,盛巴豆,以烏梅肉蓋之,卻用米醋浸過,與梅肉一半於瓶上,蒸至極熟,以巴豆肉紅色為度,卻擂二件如泥,用米飲和前藥,搗千餘下,丸如蘿蔔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
消積正元散 養正則積自除。
白朮(炒) 茯苓 陳皮(去白) 青皮 砂仁 麥芽(炒) 山楂子 甘草 香附末 海粉 神麯(炒) 枳實(炒) 玄胡索(各五分)
上㕮咀,水二盞,姜三片,煎服。
上焦火鬱,加酒炒芩、連。
下焦火伏,加酒炒知、柏。
冷氣作痛,加沉香、木香各五分。
加味枳朮丸 專補脾胃,消積滯。
白朮(土炒,二兩) 枳實(麵炒) 大麥芽(炒) 陳皮(去白) 山楂肉 香附(炒,各一兩) 砂仁(五錢)
上為細末,荷葉水煮粳米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白朮和胃 和中順氣,消瘕去積。
厚朴(薑汁炒) 半夏曲(各一兩) 白朮(一兩半) 陳皮(八錢) 枳實(麵炒) 檳榔(各一錢半) 木香(一錢) 人參 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食遠服。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塊,不令人困,須量虛實用之。
硝石(六兩) 大黃末(八兩,另) 人參 甘草(各三兩,研)
上為細末,以三年陳米醋三升,分作三次,置瓷器中,以竹片作準,每下一升作一刻,三升共作三刻,放火上熬,先下大黃末,不住手攪,使微沸,待盡一刻,乃下諸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後下如雞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
下後,忌風冷,宜軟粥將息。
琥珀膏貼積丸 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搗膏貼之。
又,三聖膏 用未化石灰半斤,為末,瓦上炒微紅,提出候熱稍減,入大黃末一兩,炒熱,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錢,略炒,以米醋熬成膏,厚攤烘熱貼之。
倒倉法 用肥嫩黃牯肉二三十斤,切成小片,去筋膜,長流水煮糜爛,以布濾去渣滓,取淨汁,再入鍋中,熳火熬至琥珀色則成劑矣。
令病者預先斷欲,食淡,前二日勿食晚飯,設密室明亮而不通風處行之,置穢桶及木瓦盆貯吐下之物,一瓷盆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汁飲一杯,少時又飲一杯,積數十杯,寒月則沸湯溫而飲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及在上覆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全在活法而為之緩急多寡也。令所出之物必盡,病根乃止。吐利後,必渴甚,不得與湯,以所出之溺飲之,名輪迴酒,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盪滌余垢。行後倦,腹覺飢,先與稠米飲,次與淡稀粥,三日方可與小菜,漸次與略厚粥淡飲,調養半月或一月,自覺精神煥發,形體輕健,沉疴悉能痊矣。其後,須忌牛肉數年。
夫倒倉全籍自飲輪迴酒以驅逐余垢,迎接調勻,新布榮衛,使臟腑、肓膜生意敷暢,有脫胎換骨之功也。多嫌其穢,因致中輟而功虧一簣。若非明物理通造化者,其肯視為良醞美味乎?
按,倒倉法,惟有大積大聚伏於腸胃之中而不得去者,可以行之,勝用巴豆、牽牛、硇砂、阿魏、芫花、甘遂猛峻之藥。非有食積,不可輕試也。或謂丹溪先生嘗用此以治癆瘵吐血之證,恐非先生之言,或記者之誤也。其有氣血虛損,及反胃、膈噎、蠱脹、勞瘵、大風等疾及肥白氣虛之人,一切證候脈虛弱軟無力者,決不可輕試,自招怨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