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噎

病人膈噎最難醫,結在三陽血已虧,

《金匱》有方留指要,莫將辛燥亂施為。

人能飲食,能便下,則為無病人矣。飲食不下,而便稍秘,則膈噎之病成焉。膈噎反胃之證,皆由七情太過而動五臟之火,熏蒸津液,鬱而生痰,痰與氣轉,升而不降,脾胃漸衰,飲食不下。蓋氣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胸膈者,則成五膈。五噎之名,憂、思、勞、食、氣也;五膈之名,憂、恚、寒、熱、氣也。吐久不止,則成反胃,反胃之疾,十有九死。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子和云: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渴。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泣不通,必反而上矣。所以溢食不下,縱下而反出也。

丹溪云:夫喜怒憂鬱,內傷脾肺。肝氣愈盛,痰火上升,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又曰翻胃。所因不同,病出入一體,其病始有吞酸吐酸、吐痰出沫、痞塞嘈雜等症。醫者不察病原,妄投峻劑,愈耗真元,久則脾胃漸虛,血液枯槁,以致傳導失常,便秘不通,治尤難矣。其問倘服燥熱過多,津液枯塞,腸胃燥結,屎如羊屎者,不治。

又云:年高者不治。蓋年少之人,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調其脾胃,病不復矣。年老之人,血氣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亦復。所以然者,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

又云: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及誤服香燥之藥者,亦不可治。蓋病由血虛,房勞則益損其血,證屬熱燥,故不用香燥之藥。香能散氣,燥能枯血,而滋味之厚者,能助火而生痰也。

《雞峰》云: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

《金匱要略》云: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滯。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則朝吐,宿穀不化,名曰反胃。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又云:反胃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其方半夏以降氣化痰,人參以補氣生血,白蜜以潤燥;《千金方》加白朮以養胃,生薑以生血,此治膈噎之指要也。切不可用辛燥之藥。以火濟火,其病益深。

膈咽堵塞食難容,吐逆還從吐法攻,

中下二焦痰積聚,滌腸去垢令微通。

問云: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

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宜桔梗湯調木香散治之。待氣漸下,吐漸止,然後去木香散。如大便燥結者,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

《金匱》治反胃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緩,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宜紫沉丸、檳榔木香行其氣,宜木香白朮散主之。

下焦吐者,皆從於塞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宜厚朴丸。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

凡治膈噎反胃,必先審其受病之因,或因七情所致,或因食物所哽,問其從來。如因七情得之,在上焦者,以《三因》七氣湯合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在中下二焦者,宜半夏厚朴湯;大便秘者,橘杏麻仁丸主之。

如因食物得之,在上焦者,以瓜蒂散吐之,所謂吐因吐用也;在中下焦者,以木香檳榔丸下之;吐下之後,以枳朮二陳湯調之自愈。調之時,大便秘者,宜東垣人參利膈丸相間服之。

古有諸方不足憑,丹溪著論抵千金,

養陰四物生津液,開鬱清痰只二陳。

治法宜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抑肝開鬱。古方皆是香燥大熱之藥,如五噎寬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烏,俱不足取法,惟丹溪先生以二陳湯為主加減立法。其言曰:氣鬱之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茯苓、黃芩、蘆根、瓜蔞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終則異也。病邪易去,其病自安。

古方治膈噎者,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驢屎以防其生蟲,皆良法也。

有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宜四君子湯加牛羊乳,去白陳皮。

有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宜四物湯加桃仁泥、紅花、童便、韭汁。

有痰者,寸關脈必沉或伏而大,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或九仙餅。

有氣虛血虛有痰者,宜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三合成劑,加姜炒黃連、枳實、瓜蔞仁,少加砂仁,入竹瀝、薑汁同服。

有宿食者,脈必沉而滑,宜加味保和丸。

有吐甚食不得下者,用丹溪三法,食即可下,然後隨病源調理。

治者先須得病源,勿拘繩墨以求全,

大都養脾生津液,能食能便病即安。

咽溢閉塞,胸膈痞悶者,此氣滯也,宜桔梗湯加減枳朮二陳湯、瓜蔞實丸主之。亦有因服耗氣藥過多,以致中氣不運似氣滯者,法當補氣而自運,以四君子湯加蜜炙黃耆,去白陳皮,少加木香以行其滯氣。

大便結燥如羊屎者,此血熱也,宜當歸潤燥湯(方見秘結)去升麻,加人參、枳殼及橘杏麻仁丸主之。亦有服通利藥過多,以致血液耗竭,似血熱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而自行,宜四物湯加人參、生甘草、桃仁泥,入牛羊乳同服。

有因火逆衝上,食不得入,其脈洪大有力而數者,宜荊黃湯、檳榔散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

有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泄瀉,其火自降,宜秘傳厚朴半夏湯、瓜蔞實丸。

有因脾胃衰弱,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養胃為之主,宜寬中進食丸主之。

反胃之病,十有九死者,非藥不效,良由輒強以食,或飲以羹湯,是速其吐。今得其說,不強以食,絕其羹湯,但投以加減枳朮二陳湯、人參利膈丸,飢則以陳倉米飯,以香乾啖之,一點湯水不與,三日後,不復吐,飯食如初,方用甘蔗搗汁七升,生薑搗汁一升,打和,分作三服。治此病者,食不得下,以大力奪命丸;大便結燥,以秘方潤腸膏用之。

膈噎諸方

加減二陳湯 凡膈噎反胃,悉用本方加薑汁、竹瀝、韭汁、童便、牛羊乳為主治,不可以人乳代之。蓋人乳內有飲食烹飪之火及七情之火,故不用也。

如血虛瘦弱之人,本方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童便、薑汁。

如氣虛肥白之人,本方合四君子湯,亦加竹瀝、薑汁為要藥也。

有七情鬱結者,本方加香附、撫芎、木香、檳榔、瓜蔞仁、砂仁。

有飲酒人,本方加砂糖、驢屎。

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忍,而脾不能傳送,以致腸胃秘結不通,食反而上奔也。本方加酒蒸大黃、桃仁以潤之。脾不磨者,本方合枳朮丸方多加麥芽、神麯面以助化之。如胸中覺有熱悶者,本方加土炒黃連、黃芩、瓜蔞仁、桔梗。

凡噎膈大便結燥用大黃者,乃急則治其標之劑也。仍用四物湯加童便、韭汁,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也。

加減枳朮二陳湯 專治膈噎。

枳實(炒) 白朮(炒) 陳皮(去白,各五分) 半夏(洗)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三分)

清痰加竹瀝、薑汁各五匙。

瀉火加薑汁炒黃連五分。

開鬱加香附(米炒)、神麯(炒)、橘葉、青皮各五分。此二味抑肝快氣。

嘔吐加藿香葉、砂仁各三分;潤氣加杏仁泥、麻子仁各五分。

津少血虛加當歸、生地黃各五分(酒洗)。

秘傳枳朮二陳湯 治痰氣食隔,嘔吐痰涎,翻胃嘈雜。

白朮(泔浸,土炒,一錢) 黑枳實(麩炒) 陳皮(去白,各八分) 茯苓 香附子(童便浸,炒) 半夏(湯洗七次,各一錢) 黃連(薑汁炒) 檳榔(雞心者) 白豆蔻(各五分) 青皮(麵炒) 吳茱萸 甘草(各三分)

上㕮咀,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氣虛者,加人參、黃耆。

血虛者,加當歸、生地黃。

郁加神麯、撫芎。

半夏厚朴湯 治翻胃吐痰,胸滿脅痛,嘈雜吐涎。

半夏(洗) 厚朴(薑汁炒) 山梔仁(炒黑) 黃連(薑汁炒,各一錢) 茯苓(八分) 甘草(三分) 香附子(五分) 黑枳實(麩炒,一錢) 澤瀉(五分) 蒼朮(泔浸,炒,八分) 青皮(五分) 白豆蔻 當歸(各六分) 廣陳皮(去白,八分)

上㕮咀,水一盞半,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瓜蔞實丸 治膈噎,胸膈痞,痛徹背脅,喘急煩悶。

瓜蔞實(去殼,另研) 枳殼(麩炒) 半夏(泡洗) 苦桔梗(炒,各一錢)

上為細末,薑汁煮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送下。

東垣人參利膈丸 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當歸 藿香 甘草 枳實(麩炒黃,各一兩) 大黃(酒蒸) 厚朴(薑汁炒,阜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橘杏麻仁丸 治膈噎,大便燥結。

橘皮(炙) 杏仁(去皮尖) 麻子仁(去殼,各三兩) 郁李仁(去殼,五錢)

上除橘皮另為末,三仁俱搗成膏,用大棗去核,加石臼內,三味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枳實湯送下,食前服。

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 陳皮(去白) 枳實(麩炒) 白茯苓 厚朴(薑汁炒,各一兩) 白朮(一兩半) 半夏曲(二兩)

上㕮咀,分作八劑,每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取清溫服,調木香散二錢,空腹食前服之。

三服之後,氣下吐止,本方加白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不用木香散。

木香散

木香 檳榔(各等分)

共為末煎藥調服。

荊黃湯 治暴吐者,上焦氣熱所沖也,脈浮而洪。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火。

荊芥穗(三兩) 人參(五錢) 生甘草(二錢半) 大黃(三錢)

上㕮咀,分作二劑,每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取清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

檳榔散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半) 輕粉(少許)

共為細末,煎藥調服。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為寒氣相假,故吐而痛宜服之。

半夏曲 代赭石(煅) 砂仁(各三錢) 烏梅(去核,焙) 丁香 檳榔(各二錢) 杏仁(去皮尖) 沉香 木香 白朮(各一錢) 陳皮(五錢) 白豆蔻 巴豆霜(另研,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研令勻,醋糊為丸,如黍米大,用橘皮一個,浸少時,去白,裹生薑丆塊,麵裹紙封,燒令熟,去面、生薑,為三次並橘皮煎湯,下五十丸,一日二服,得大便通至不吐則止。

木香白朮散 治嘔吐,腹中痛。

木香(一錢) 白朮 茯苓(各五錢) 半夏(一兩) 檳榔(二錢) 生甘草(四錢)

上為細末,濃煎芍藥,生薑湯調下一、二錢。有積而痛,按之愈痛;無積者,按之不痛。

厚朴丸 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心,腹中結疾。

厚朴(薑汁炒) 黃連(各二兩半) 吳茱萸(湯泡七次) 紫菀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人參 皂角(炙) 桂(刮去皮) 乾薑(炮) 蜀椒(炒,去汗) 巴豆霜(各半錢) 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令勻,煉蜜為劑,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之,以利為度。

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加厚朴二兩。

金匱大半夏湯 治反胃嘔吐。

半夏(洗,五錢) 人參(三錢) 白蜜(一合) 《千金》有白朮、生薑

上㕮咀,以水二升二合,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煎藥六合,去渣,溫服。

茯苓澤瀉湯 治反胃吐,渴而欲飲水煮。《千金》有小麥一合。

茯苓(八錢) 澤瀉(四錢) 甘草 桂枝(各一錢) 白朮(三錢) 生薑(四錢)

上㕮咀,用水一升,煮取五合,內澤瀉再煮取三合,溫服。

九仙餅 治反胃。

人參 白朮 南星(薑汁洗七次,各二錢) 甘草(一錢) 枳殼(麩炒) 半夏(薑汁洗七次,五錢) 白礬(明淨者) 豆豉(炒,各一兩) 厚朴(薑汁炒,五錢)

上九味,各依等分,為細末,和令勻,候夜間睛時露過,以人參、厚朴煎湯,糊作餅子,小平錢大,慢火焙乾,每服一餅,用生薑一大塊,切作兩片,夾餅子藥,用紙裹浸濕,慢火煨熟,連姜並餅子嚼碎,以平胃散調湯吞下。

切忌諸般生冷,仍令病人寬心開懷,用藥調理,方可見效。

加味保和丸

黃連(薑汁炒,三錢) 山楂肉(二錢) 保和丸末(二錢)

同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子為衣,人參湯入竹瀝下五十丸。

丹溪三法

一方,用馬匏兒燒存性一錢,好棗肉去核,四枚,平胃散三錢,溫酒調服。

一方,用吳茱萸、黃連、貝母、瓜蔞子、牛轉草,為丸服。

一方,用生韭二兩,生薑半兩,搗汁,和牛乳一盞,溫服效。

秘方潤腸膏 治膈噎,大便燥結,飲食良久復出,其效甚捷。

威靈仙(四、五月開花時是,新取四兩搗汁) 生薑(搗汁,四兩) 白砂蜜(煎沸掠去沫,四兩) 青麻油(二兩)

上四味,同入銀石器內攪勻,慢火煎,候如飴,時時以箸挑食之,多服效。

大力奪命丸 治膈咽不下食及翻胃等證。

杵頭糠、牛轉草各半斤,糯米一斤,加沙糖三兩,和勻為丸。

上為細末,取黃母牛口內涎沫為丸,如龍眼大,入鍋中慢火煮熟食之。

寬中進食丸 治形氣,美飲食。

神麯(炒,四錢) 木香(五分) 草豆蔻(五錢) 枳實(麩炒,四錢) 半夏曲(七錢) 甘草(炙,一錢) 人參 乾生薑 青皮 豬苓(各一錢) 白茯苓 白陳皮 澤瀉(各二錢) 大麥蘖(炒,一兩) 砂仁(二錢半)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遠,溫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