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頭風頭眩

嘗稽頭痛古諸方,未有東垣法盡詳,

《蘭室秘藏》開鎖鑰,得其門入任弛張。

東垣云:太陽頭痛,脈浮緊,惡風寒,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身熱,目疼,鼻乾,發熱惡熱,其脈浮大而長,升麻湯或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熱,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厥陰頭痛,頂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脈沉緩,吳茱萸湯為主;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諸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為主者,主治也。兼是何證,以佐使藥佐之,此立方之大法也。

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中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

凡頭痛者,木也;風則溫也。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有真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者,死不治。此經中所謂厥頭痛也。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故名真頭痛,非藥之能治,夕發旦死,旦發夕死,真氣絕也。

按頭痛之證,有自外而生者,知風寒暑濕之邪,則依東垣分六經之類而治於外也;有自內而生者,如氣血痰飲之動,則依東垣治氣虛、血虛、痰厥之類,以調其內而治於外也。更以脈辨之,《脈訣舉要》云:頭痛陽弦,浮風緊寒,風熱洪數,濕細而堅,氣虛頭痛,雖弦必澀。痰厥則滑,腎厥則堅實。又《脈訣》云: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病易除。又參以諸賢之論,其法大備。

傷寒頭痛有仲景法。諸經氣滯亦作頭痛,宜分經理氣處治。

夫風從上受之,邪從外入,客於經絡為頭痛者,宜川芎茶調散、澈清膏主之。

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宜羌活附子湯主之。

有風濕熱頭痛者,宜東垣青空膏、丹溪方主之。

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此霧露清邪之氣中於上竅也,宜搐鼻瓜蒂散。子和云:頭痛不止,乃三陽受病也,宜元戎湯主之。

真痰厥頭痛者,頭苦痛如裂,眼黑頭旋,噁心煩悶,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此是太陰痰厥頭痛也,宜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

有氣血俱虛頭痛者,宜加味調中益氣湯主之。

有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痛甚。此相火自下衝上也,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黃柏、蔓荊子、細辛。

有年高氣弱之人,清氣不能上升,頭目昏悶,本無表邪,因誤汗之,清陽之氣愈虛,故苦頭痛、惡風、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升陽氣,順氣和中湯主之。

偏正頭風作宿疴,久而不已屬痰多,

不分所屬論虛實,檢盡方書沒奈何。

病初得之只是頭痛,久而不已,則成頭風。頭風之病,有偏有正,正頭痛者,屬足太陽經;偏頭痛者,或眉眶骨痛,或額上痛,皆屬少陽經,多主於痰。

丹溪云:偏頭風在右,屬痰屬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製片黃芩。在左屬風及血。風用荊芥、薄荷,血虛用芎、歸、芍藥、酒黃柏。諸家不分所屬,故藥多不效。少陽偏頭痛者,多大便秘,或可下之。虛者氣與血也,實者痰也。

凡偏正頭疼,年深不愈者,宜常服玉壺丸以治其痰,靈砂丹以治其熱,此因其未至而防之也。病發之時,宜青空膏、川芎散,外用搐鼻散,藥如上清散、救苦散,此因其至而攻之也。頭痛少愈,病在右者,用二陳湯加蒼朮、酒炒芩、連、川芎;病在左者,用四物湯加荊芥、薄荷、酒黃柏,此因其至而送之也。更灸百會、風池、俠谿。

有熱厥頭痛者,雖冬天大寒,常喜寒風吹之頭痛即愈。略來暖處,或見煙火,其痛復作。宜清上瀉火湯、羌活湯。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冬月須重綿厚帕包裹,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知,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微解,內熱固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婦人多有此病。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治之法治之,則本可除而病可愈矣,宜常服靈砂丹。

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丹溪有方,或選奇湯。

有頭痛連眼痛,此風熱上攻也,宜菊花茶調散、上清散。

眼黑頭旋總是虛,挾痰挾火中風如,

勿從標治專從本,氣血平和病自除。

眩者,眼黑也,運者,頭旋也。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故眼生黑花,頭旋神昏,甚則顛臥,有如中風之狀。此皆虛,慎勿用辛發之藥。誤作風治,必致殺人,治宜補虛為主。

如肥白之人,濕痰滯於上,陰火起於下,是以痰挾虛火上衝頭目,正氣不能制敵,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車而旋轉也;甚而至於卒倒無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謂無痰不作收者是也。宜加味六君子湯主之。

如氣虛甚而挾痰者,以四君子湯為主,倍蜜炙黃耆,加半夏、橘紅(去白)少加川芎、荊芥穗以清利頭目。

如曾有痰盛而挾氣虛者,以二陳湯為主,加蜜炙黃耆、人參、白朮,或少加熟附子以補其虛,入薑汁、竹瀝以行其痰。

如黑瘦之人,軀體薄弱,真水虧欠,或房勞過度,相火上炎,亦有眩運者,此火也。治宜滋陰降火,安神湯主之。

如體瘦血虛而痰火兼盛者,宜四物湯合二陳湯,加酒片芩、薄荷葉,入竹瀝、薑汁、童便,以清痰降火。

如無痰證,只見風虛者,宜四物湯為君,少加防風、荊芥、秦艽、羌活。

如有內傷之人,氣虛眩暈,目不敢開,兀兀欲吐,如在風雲之中,此痰涎作眩運也。宜治痰為主,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

如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運出於氣虛也。當以補腎為主,八味地黃丸主之。或固真丹。

如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運生於血虛也。當以補肝為主,川芎散加當歸、生地黃主之。

如因汗多亡陽,下多亡陰而至眩暈者,亦宜補中益氣湯合小建中湯,或十全大補湯,以補其氣血為主。又傷寒太陽病,先下之不愈,復發汗,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家,汗出自愈。又新產婦人有冒者,乃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由此觀之,眩冒為虛可知矣。若少陰病下利不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必死,謂虛極而脫也。

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門。)

有因風寒所傷者,宜溫經補虛,附子理中湯加細辛。(方見中寒門。)

有因暑熱所中者,宜清暑益氣湯。(方見中暑門。)

有因冒雨中濕者,宜和中散、嚴氏芎術湯。

有因七情感動,痰涎壅盛者,宜開痰導滯,此中氣病也,宜烏藥順氣散。重則吐下,吐以稀涎散,下以控涎丹。(方見痰飲門。)又蘇青丸大效。

有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酒拌炒二次),清茶調下。急則治其標也。

頭痛風眩諸方

川芎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鼻塞聲重。

薄荷(四兩) 荊芥穗 川芎(各二兩) 羌活 白芷 甘草(炙,各一兩) 細辛(半兩) 防風(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濃煎茶湯調下。

澈青膏

蔓荊子 細辛(各一錢) 薄荷葉 川芎(各三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錢) 藁本(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清茶下。

羌活附子湯 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麻黃(不去節) 黑附子 防風 白芷 黃柏 白殭蠶(各二分) 羌活 蒼朮(各五分) 升麻(二分) 佛耳草(三分,無寒嗽去之) 黃耆(一分) 甘草(二分)

上㕮咀,水煎服。

清空膏 治偏正頭痛,年深久不愈者。善療風濕熱頭痛,上壅頭目及腦痛不止者。除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酒炒) 防風(去蘆) 羌活(各一兩) 炙甘草(一兩半) 片黃芩(切片,酒拌濕,一半炒乾,一半曬乾,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放盞內,入濃茶少許,調如膏,臨臥抹口內,少用白湯送下。

如頭苦痛,每服加細辛末二分。

如太陰脈緩有痰,名痰厥頭痛,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曲一兩半。

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此少陽經頭痛也。

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服白虎湯,加白芷立愈。

丹溪方 治風濕熱頭痛神效。

片芩(酒拌炒,一兩) 蒼朮 羌活 防風(各五錢) 蒼耳子(三錢) 細辛(二錢)

上為細末,以生薑三片搗碎,和藥末三錢搗勻,清茶調下。

又方

酒片芩(五錢) 蒼朮 半夏曲(各二錢半) 羌活 蒼耳子 生甘草 酒黃連 川芎(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服法同上。

又方 治頭風熱痛不可忍者。

小川芎(一兩) 白芷(半兩) 細芽茶(三錢) 荊芥穗(四錢) 薄荷葉(二錢半) 片黃芩(酒拌濕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清茶調下。

搐鼻瓜蒂散 治偏頭痛久不愈,服藥及灸針不效者,此濕氣在頭也。用瓜蒂一味,為末,少許吹鼻中,滴水徐徐出,一晝夜濕盡痛止為度。

元戎治三陽頭痛方

羌活 防風 升麻 葛根 白芷 石膏 柴胡 川芎 芍藥 細辛 荊芥穗 蔥白(要連須,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痰厥頭痛,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促上喘,無力以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此足太陰痰厥頭痛也。

黃柏(一分) 乾薑(二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各三分半) 神麯 白朮(各五分) 橘紅 半夏(湯洗去皮臍) 麥芽面(各七分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加味調中益氣湯 治氣血俱虛頭痛,其效如神。

黃柏(酒炒) 陳皮(各三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炙甘草 人參(去蘆) 蒼朮(各六分) 蔓荊子(三分) 黃耆(一錢) 川芎(六分) 細辛(二分) 當歸身(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

一方無黃柏,有木香二分。

順氣和中湯 治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目眩悶,本無表證,因發汗數次,清陽之氣愈虛,故苦頭痛,惡寒,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服以升陽氣。

黃耆(一錢半) 人參(一錢) 白朮 陳皮 當歸 白芍藥(各五分) 甘草(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川芎 蔓荊子 細辛(各一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服。

此補中益氣湯加減法也。

玉壺丸 治風濕痰頭痛。每發時,兩頰青黃,眩運目不欲開,懶欲言語,身重,兀兀欲吐,數日方愈。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又名水煮金花丸。

雄黃(一錢) 南星(煨裂) 半夏(湯泡) 天麻 白朮(各二錢)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

靈砂丹 治風熱鬱結,氣血蘊滯,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及偏正頭痛。

天麻 獨活 羌活 細辛 石膏 防風 連翹 薄荷(各一兩) 荊芥穗 川芎 芍藥 當歸 梔子仁 黃芩 大黃(生) 全蠍(去毒,炒) 菊花 人參 白朮(各半兩) 滑石(四兩) 砂仁(二錢半) 硃砂(水飛,二兩,為衣) 桔梗 寒水石(生) 生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清茶送下。

此防風通聖散加減法也。

東垣川芎散 治頭目不清利,偏正頭風。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羌活 防風 藁本 升麻 生甘草(各一兩) 炙甘草 生地黃(各一兩半) 酒黃連 酒片(各二兩,炒三次)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清茶湯調下。

上清散 治因風頭痛,眉骨眼眶俱痛不可忍者。

川芎 赤芍藥 荊芥穗 鬱金 芒硝 薄荷葉(各二錢半) 乳香 沒藥(各半錢) 腦子(二分半)

一方無腦子加雄黃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鼻內搐之,左搐左,右搐右,口中噙水。

救苦散 專治傷風傷寒,頭目不清。

川芎 藿香葉 藜蘆(各三錢) 玄胡索 硃砂(水飛) 牡丹皮(各二錢) 雄黃(水飛) 白芷 豬牙皂角(各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些,以竹筒吹入兩鼻內,卻飲生蔥熱茶取汗。

清上瀉火湯 治熱厥頭痛。

川芎 荊芥穗(各二錢) 蔓荊子 當歸身 蒼朮(各三分) 酒黃連 生地黃 藁本(各四分) 升麻 防風(各三分半) 生甘草(二分) 酒黃柏 黃耆 炙甘草(各五分) 酒黃芩(七分) 酒知母(七分) 羌活(八分) 柴胡(一錢) 細辛(三分) 酒紅花(少許)

共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食後稍熱服。

東垣羌活湯 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

炙甘草(一分半) 澤瀉(三分) 白茯苓 酒瓜蔞根 酒黃柏(各四分) 柴胡(五分) 酒黃芩 酒黃連 防風 羌活(各六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或臥時服。

丹溪治眉稜骨痛方 屬風熱與痰。

白芷 片芩(酒炒如上法)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清茶調下。

選奇湯 治眉骨痛不可忍,神效。

羌活 防風(各二錢) 片酒芩(一錢,冬減半,甚者不減) 甘草(一錢,夏生,冬炒)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煎一盞,食後服。

菊花茶調散 治偏正頭痛連眼痛。

菊花 川芎 荊芥穗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錢) 細辛(一錢) 防風(一錢半) 白殭蠶 蟬蛻 薄荷葉(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清茶調服。

雷頭風病,宜服升麻湯。

升麻湯

升麻 蒼朮 荷葉(一個全者,妙在此味)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溫服。

芎芷散 治陽明頭痛大效。又名石膏散。

川芎 白芷 石膏(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四錢,清茶調下。

加味六君子湯 治氣虛痰盛,兼挾風邪,眩運不休者。

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二陳湯(方見痰門)。二方相合加荊芥穗半錢。

上㕮咀,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竹瀝一大匙,溫服。

安神湯 治頭痛旋黑。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分) 防風(二分半) 生地黃(酒浸洗) 柴胡 升麻 知母(酒炒,各五分) 黃柏(酒炒) 羌活(各一錢) 黃耆(一錢半)

上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

八味地黃丸 治人色欲過度,腎虛眩運者。

即六味地黃丸,(方見虛損門。)加肉桂、熟附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

固真丹 治證同上,又補諸虛、下元虧損。

乾山藥(炒,一兩半) 人參 當歸(酒浸) 黃耆(炒) 杜仲(酒拌炒,取末) 黃柏(炒) 白朮 補骨脂(炒) 白茯苓 牡丹皮 山茱萸(取肉,各一兩) 澤瀉 五味子(炒,各半兩) 熟地黃(焙,四兩)

共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

《本事》川芎散 治肝虛血少眩運。

山茱萸(取肉,一兩) 山藥 人參 小芎藭 甘菊花 茯神(各一兩半) 加當歸身 生地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蘇青丸 治因氣因痰成眩運者。又治中氣等證。

真蘇合香丸 真青州白丸子(三十丸) 全蠍(一枚,炙,為末)

上三件,研和,每服一錢,用紫蘇、橘皮煎湯,入薑汁少許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