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
(即胃脘痛也 附:脾疼胸痹)
心為君主豈容邪,若是真心痛不佳,
胃脘與心其位近,錯呼痛處是心家。
心者,君主之官,五臟之系,皆屬於心,乃一身之主宰,十一官之所聽令者也。故主安則安,主危則危,豈邪氣之可犯乎?設使心經果為大寒之所觸,瘀血痰飲之所沖,則其痛掣背,脹脅胸煩,咽乾,兩目赤黃,手足俱青至節,謂之真心痛,乃邪氣傷其君也。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或因他臟之邪,有客邪乘於心者,是則心之別脈屬焉,非本經自病也。如陳無擇所論諸經、諸俞、諸腑涉邪所致者是也。
按《病機》云:心痛與背相引,如有物從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刺京骨、崑崙,不已,刺合谷。
心痛腹脹,胸滿不食,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刺大都、太白。
心痛如錐刺,乃脾心痛也,刺然谷、太谿。
心痛色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休息,乃肝心痛也,刺行間、太衝。
心痛,臥若從心上起,動作痛益甚,其色不變者,肺心痛也,刺魚際、太淵。
以上心痛,皆因他臟氣不平所致,亦非本臟自病也。故各刺其經之穴,宜通氣行無所凝滯,則痛止矣。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云胃脘當心而痛。時人未知此義,見其痛在心所,乃呼為心痛也。其在當心而痛者有三病:曰胃脘痛,曰脾疼,曰胸痹。當各求之。
胃脘疼者,腹脹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脾疼者,心下急痛,食則嘔,腹脹善噫。
胸痹者,喘息咳唾,胸背痛。《金匱》云: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心痛曾聞九種名,緣何治例未能明,
不知新久分虛實,冷熱無方法並行。
所謂九種心痛者,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雖有九種之名,治例未立。惟《金匱》有九痛丸一方,總治九種心痛,恐未嘆然。
丹溪云:凡心膈之痛,雖分久新,心痛,即胃脘痛。若明知身犯寒氣,口得寒物而病,於初得之時,當用溫散溫利之藥,若病久則成郁矣。鬱則成熱,河間所謂久痛無寒,暴痛非熱者是矣。
草豆蔻性溫,能行滯氣,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應桴;若濕痰鬱結成痛者,服之多效。而以熱鬱而痛者,宜以涼藥監製之,如芩、連、梔子之類,其效尤速。
治久痛者用山梔子大者七枚或九枚,炒焦黑,用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自然汁二、三匙,令辣熱飲之立止,如劫止之後復發者,前藥必不效,玄明粉一匕,白湯調下立止。
如痛時手不可按者,此實痛也,宜吐之、利之。吐用梔子豆豉湯,利用大陷胸湯。以物按而痛定者屬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末和之而愈。不可用人參、白朮,蓋諸痛不可補氣故也。
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故治胃脘痛者,草豆蔻、山梔子不可缺也。如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宜連服六一湯,此治久病,寒因熱用方也。
如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冷,自汗如洗,手足冷者,宜《三因》倉卒散。此治新病寒因熱用方也。
心痛初因寒所生,久而變熱又非寒,
食痰氣血別求責,痛止須知調理難。
經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背痛徹心,心痛徹背,宜烏頭赤石脂丸方,可治腎心痛。
河間云: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痛,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
有急心痛者,宜落盞湯。此可治肝心痛。
有客寒犯心胃,大痛不可忍者,宜東垣麻黃豆蔻丸。此治身受寒氣,口食寒物初病者,宜溫散之方也。
有因食生冷,寒物停留胃中作痛者,宜丁香脾積丸,此溫利之藥也。胃為脾之腑,木鬱之發為病,胃脘常先而痛,此腑先病也。甚而致於兩脅,痛則連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痛者是也。其有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胃先痛而脾後痛者,宜燒脾散、《和劑》抽刀散,皆可用也。
有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痛者,宜溫胃湯主之(方見內傷)。
以上皆治寒痛方也。
河間云: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谿、崑崙四穴,謂表裡俱瀉之。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
丹溪云:古方多用山梔子為君,熱藥為之嚮導,則邪易服,病易退。
有熱實心痛者,宜小陷胸湯;甚者,手不可近,大陷胸湯主之。(方見傷寒門。)
有熱氣心作痛者,宜生地黃膏。
以上治熱痛方。
心膈大痛,攻作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碗許而痛即止。凡因痰、因食積而痛,服藥不止,並宜吐之。
痰飲心痛,用海石佐以香附米,以川芎、山梔子煎湯,入生薑汁調服。
如無藥處,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之,吐痰而愈。
胃中若有流飲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脊膝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控涎丹漸漸服之,徹去病根即止。
如痰積,只胃脘痛不至甚者,宜白螺殼丸主之。
胸痹,喘息咳唾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以上並治痰痛方。
河間云:大實心中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以煮黃丸利之。利後以藁本湯去其邪也。
有因食,多食煎燒餅、熱面之類,以致熱鬱於內,胃脘當心而痛者,黃連六一湯主之。
有酒積、食積、茶積、肉積,清痰在胃脘,當心而痛者,宜加味枳朮丸大效。
以上皆治食積痛方也。
丹溪云:有平日喜好熱物,致死血留於胃口而痛作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有死血留於胃脘作痛者,宜玄桂丸主之。
有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及婦人血氣刺痛,並宜家秘祛痛散。
婦人多心痛者宜勝金散。
婦人血入心脾經,發作痛尤有甚於諸痛也,宜河間四物倍加芎歸湯,調服沒藥散。
以上皆治血痛方也。
丹溪云:用黃荊子炒焦為末,上可治心痛,下可治白帶。此治風痛方也。
《脈經》云:諸蟲痛者,如心腹痛者,懊憹,發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喜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清水者,蛔咬也。以手按緊而堅持,無令得移,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此法難用。
蟲痛者,必面上有白斑,能食,時作時止,宜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或檳榔散、集效丸,俱用苦楝根皮煎湯下。
《金匱》云: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也。如服毒藥不止者,宜甘草粉蜜湯下。(詳見蟲病。)
此以上治蟲痛方也。
東垣草豆蔻丸,寒熱心痛,俱獲奇功。久病鬱熱者,不可多服,以加味枳朮丸代之。
如心下痛者,用二陳湯合小陷胸湯,磨木香水少許,和服如神。
丹溪云:中宮有食積與痰而作痛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攻,雖日數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即吃物,病必復作,勿歸咎於醫也。必須再服三五服,藥後以漸而少食,方可獲安矣。又云:若病安之後,縱恣口腹,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難治也。
心痛,脈浮大弦長者,死;沉細微者,生。
心痛諸方
東垣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作痛,或因濕熱鬱結作痛,亦可劫去止。又治氣弱心痛亦妙。此治胃脘痛之要藥也。
草豆蔻(麵煨,一兩) 橘紅 人參 白殭蠶(炒) 益智仁 吳茱萸(湯泡,焙乾) 黃耆(各八錢) 生甘草 炙甘草 青皮 當歸身(各六錢) 澤瀉(小便多者減半) 半夏(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七十個,另研泥) 麥芽(麵炒,一兩半) 神麯(炒微黃) 柴胡(脈不弦者減半) 薑黃(各四錢)
上為細末,入桃仁泥和勻再研,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久病者加土炒芩、連各一兩。
加味枳朮丸 治清痰、食積、酒積、肉積、茶積在胃脘當心而痛,又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症,其效如神。痛久成郁有熱者,以此代草豆蔻丸。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 蒼朮(米泔浸,焙) 豬苓 麥芽面(炒黃色) 神麯(炒黃) 半夏曲(各一兩) 澤瀉(去毛) 茯苓 白螺螄殼(洗去土,煅) 黃連(陳壁土炒,去土,各七錢) 砂仁 草豆蔻(煨) 黃芩(陳壁土炒,去土) 青皮(去白) 萊菔子(炒) 乾生薑(各五錢) 陳皮(去白) 香附子(童便浸,杵碎,焙乾) 瓜蔞霜(另) 厚朴(薑汁炒) 檳榔(各三錢) 木香 甘草(各二錢)
吞酸,加茱萸(湯泡,焙),寒月五錢,暑月減半。
久病虛,加人參五錢。
時吐清水,加炒滑石一兩,牡蠣(煅)五錢。
上為細末,新荷葉水煮粳米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一百丸,清米飲下。
丹溪白螺螄殼丸 治痰飲積胃脘痛。
白螺螄殼(牆上年久者佳,煅) 滑石(炒) 蒼朮 香附子(童便浸) 山梔子 南星(煨烈,各一兩) 枳殼(麩炒) 青皮 半夏曲 木香 砂仁(各五錢)
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丹溪玄桂丸 治死血留胃脘,當心作痛,效。
玄胡索(一兩半) 滑石 紅花 桂心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另研泥)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黃連六一湯 治因多食熱面之類,以致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不已,漸成反胃。
黃連(六錢) 甘草(炙,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如不止者,必有死血也,用桃仁承氣湯下去其血,立效。(方見傷寒門。)
連附六一湯 治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
黃連(六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倉卒飲 治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厥。
山梔子(大者,四十九枚,連殼捶碎,炒焦)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煎八分,溫服。
東垣麻黃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頭大痛不可忍,而初得病者宜服之。
麻黃(不去節) 木香 青皮 紅花 厚朴(薑汁炒,各二錢) 蘇木(三分) 蓽澄茄(四分) 半夏(洗) 升麻 麥蘖(麵炒) 砂仁 黃耆 陳皮(去白) 白朮 柴胡 炙甘草 吳茱萸(泡) 當歸身(各五分) 益智仁(六分) 神麯(炒,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細嚼,白湯下。
家傳秘結祛痛散 治諸般心氣疼痛,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疝及婦人血氣刺痛,立有神效。
青皮(去白) 五靈脂(研飛,去沙土) 川楝子肉 穿山甲(土炒拌,各二錢) 良薑(香油炒) 玄胡索 沒藥(各一錢五分) 沉香(一錢) 八角茴香(二錢) 檳榔(一錢五分) 木香(一錢二分) 砂仁(少許)
上㕮咀,為粗末,用木鱉去殼,一錢二分,七片,同藥炒至香焦,去木鱉不用,研為細末,每服一錢,加鹽一星,用酒或滾水調下。
落盞湯 治急心痛。
陳皮 香附子 良薑 吳茱萸 石菖蒲
上等分,㕮咀,水煎,先用碗一個,入香油三五點在內,小盞蓋之,將藥淋下,勿開盞,熱服,大效。
《和劑》抽刀散 治脾胃積冷,中滿疼痛。
川白(姜銼,入巴豆一錢二分半,同炒至巴豆黑色,去巴豆不用,五兩) 良薑(銼,五兩,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至斑蝥黑色,去斑蝥不用) 石菖蒲(不見火,五兩半) 糯米(炒黃,六兩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燒脾散 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乾薑(炮) 厚朴(薑汁炒) 草果仁 砂仁 甘草(炙) 神麯(炒) 麥蘖(炒) 良薑(炒) 陳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炒熱,鹽湯點服,不拘時。
烏頭赤石脂丸 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蜀椒(炒) 赤石脂(各半兩) 烏頭(炮) 附子(炮) 乾薑(炮,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後湯下,日三服,不愈,漸加丸數。
朮附湯 治寒厥暴痛。
甘草(炙,一錢) 白朮(四錢) 附子(炮,一錢半)
上㕮咀,分作二服,入薑棗同煎。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
金鈴子(肉) 玄胡索(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煮黃丸 治大實心痛。
雄黃(研,水飛,一兩) 巴豆(去油,五錢,研細)
上二味相和,再研,白麵二兩相和,再研,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四五沸,下藥二十四丸,再煎一二十沸,撈入冷漿澄冷,一時服二丸,一日二十四丸,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水送下,得利後止服。
藁本湯 以散其毒。
藁本(半兩) 蒼朮(一兩)
上㕮咀,分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河間四物湯倍芎歸湯 治婦人產後敗血聚於胸中作痛者。
四物湯倍加當歸、川芎,加紅花、玄胡索,與本方等分。
煎服,調下。
沒藥散
虻蟲(去翅足) 水蛭(炒) 沒藥(各一錢) 桃仁泥(十四個)
上為細末,與桃仁泥和勻前藥調服。血下痛止,只服前藥。
勝金散 治心下有血急痛。
桂心 玄胡索 五靈脂 蒲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當歸一錢,酒三分,同煎七分,調服。
生地黃膏 治熱氣乘心作痛。
石菖蒲(一兩半) 北前胡 赤茯苓(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用蜜一盞,生地黃汁一盞,夾研為膏,每服彈子大丸,紫蘇煎湯,食後調下。
《金匱》甘草粉蜜湯 治蟲齧心痛,毒藥不止者,用甘草二兩,銼細,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又入粳米粉一兩,蜜四兩,攪勻再煮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胃虛食少者不可用。
甘遂(麵裹煨)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曬乾) 芫花(醋拌,炒勿焦,各二兩) 大黃(酒拌濕,紙裹煨熟,焙乾,又以酒炒,一兩半) 黃柏(炒褐色,二兩)
共為細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