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痛
原來脅痛屬肝經,治例曾聞左右分,
右脅痛多推氣散,枳芎左畔局方行。
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脈經》云: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由此觀之,脅痛為肝病者明矣,但所因有不同耳。《金匱》云: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此痰飲之流注為痛也。《脈經》云:肝脈搏堅而長,色不清,當病墜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此死血之為痛也。
又云:䅽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䅽氣。此食積之氣為痛。
外有傷寒發寒熱而痛者,屬足少陽膽、足厥陰肝二經病也,治以小柴胡湯,無有不效者。《局方》分左右治之,右脅痛以推氣散,左脅痛以枳芎散。今緣此立法,通以小柴胡湯為主,各隨左右調服本方。
肝實當歸龍薈丸,清痰流注控涎丹,
桃仁抵當能行血,虛實因人勿浪言。
丹溪云:脅痛者,屬肝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
肝木氣實者,因怒氣大逆,肝氣鬱甚,謀慮不決,風中於肝,皆木氣大實,故火盛肝氣急也,宜用小柴胡湯加蒼朮、川芎、青皮、當歸。痛甚者,肝火盛也,宜當歸龍薈丸,薑汁下,是瀉肝火之要藥也,或用左金丸煎小柴胡湯送下。
《丹溪活套》治木氣實者,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藥、龍膽草;甚者,煎成正藥,入真青黛、麝香。
痰流滾者,因痰飲流注於厥陰之經,亦能使脅下痛,病則咳嗽、氣急引脅下痛。《金匱》治懸飲證用十棗湯,果有清痰流注,痛甚者,宜控涎丹主之。蓋痰在脅下者,非白芥子不能達。丹溪治濕痰流注,脅內作痛,或加味二陳湯,或用加味小柴胡湯。其有咳嗽脅痛者,用加減二陳四物湯,以疏肝氣。
夫死血者,因惡血停留於肝,居於脅下而痛,病則痛甚不可按也,宜下之,用桃仁承氣湯,或四物湯送下抵當丸。
丹溪治瘀血作痛者,或用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湯,或用破血湯。
左脅痛甚者,即是肝盛木氣實也,宜當歸龍薈丸主之。
右脅痛者,即是痰與食積也,宜加減異香散主之。
肥白人氣虛發寒熱而脅下痛者,宜補中益氣湯,以參耆補氣,多用柴胡、甘草,加黃芩以退熱,木香、青皮以調氣。
瘦弱人寒熱脅痛而多怒者,必有瘀血,宜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桃仁、紅花、青皮、川芎、大黃以行之。
性急多怒之人,時常腹脅作痛者,用小柴胡湯加川芎、香附、青皮煎服;甚不止者,以煎藥送下當歸龍薈丸,其效甚速。
氣弱之人,脅下痛,脈細緊或弦,多從勞役怒氣得之,用八物湯加木香、青皮、桂心甚效。(八物湯方見虛損門。)
脅痛、胃脘痛,惟婦人多有之,以憂思忿怒之氣素蓄於中,發則上衝,被濕痰死血阻滯,其氣不得條達。故治婦人者,必以行氣開鬱為主,兼以破血散火之劑為佐,用香附子、蒼朮、川芎為君,青皮、木香、吳茱萸(炒)、黃連作丸服之。
脅痛諸方
當歸龍薈丸 因內有濕熱,兩脅痛甚,伐肝木之氣,肝實宜之。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 大黃(酒濕,煻火煨) 黃連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加柴胡 川芎 青皮(各五錢)
上為細末,瀉肝火,用神麯丸;治脅痛,用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左金丸 瀉肝火,行濕,為熱甚之反佐。
黃連(六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淡薑湯下。
推氣散 治右脅痛,脹滿不食。
枳殼(炒) 桂心 片子薑黃(各半兩) 炙甘草(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酒亦可。
枳芎散 治左脅痛不可忍者。
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炙甘草(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湯調下,酒亦可。
加味二陳湯 治濕痰流注,脅內作痛。
二陳湯(方見痰飲)。加南星、蒼朮、川芎。
姜水煎服。
加減二陳合四物湯 治咳嗽引脅下痛。
二陳湯、四物湯二方相合,去地黃,加南星、青皮、香附、真青黛。
入薑汁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痰流注者。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門)。倍半夏,加陳皮、南星、蒼朮、茯苓、川芎。
薑棗煎服。
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湯 治瘀血作痛者。
小柴胡湯、四物湯二方相合,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
煎服。
破血湯 破血行氣,治死血作痛之證。
桃仁(去皮尖,研) 紅花(酒洗) 川芎 香附(童便浸) 青皮(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加味異香散 治右脅下痛,屬痰與食積者。
莪朮(炮) 益智仁 三稜(炮) 甘草(各一錢) 青皮(去穰) 陳皮(各五分) 石蓮肉 厚朴(薑汁炒,各二分)
食積,脈弦,按之痛益甚,加神麯、麥蘖各炒、山楂肉、蒼朮、香附各五分。
痰積,脈滑,按之痛不甚,加半夏曲、南星、茯苓、蒼朮、香附各五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棗一枚,白鹽少許,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