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藥(附諸仙經常功圖)
治腹痛乍寒乍熱。端坐以兩手抱臍下,待丹田溫暖,行功運氣四十九口。(見圖6)
"太清祖師尊真形圖"
服藥用導氣湯 蒼朮 香附 陳皮 川芎 白芷 茯苓 神麯 紫蘇 乾薑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治久病黃腫。默坐以兩手按膝,盡力搓摩存想,候氣行遍身,復運氣四十九口,則氣通血融而病除。(見圖7)
"李老君撫琴圖"
服藥用棗礬丸 綠礬(煅過) 陳皮 蒼朮(各二兩) 砂仁 枳殼 檳榔 人參(各三錢) 乾薑(二錢)。共為末,棗肉和搗為丸,早晚各一服,每服四十九丸,米湯下。忌魚、雞、生冷、油膩、鹹鹽百日。
治肚腹虛飽。坐定用兩手搬兩肩,以目左視,運氣十一口,再轉目右視,呼吸同前。(見圖8)
"徐神翁存氣開關法圖"
服藥用保和丸 山楂肉(二兩) 神麯(炒) 半夏(薑汁製) 茯苓(各一兩) 蘿蔔子(炒) 陳皮 連翹(各五錢)。共為末,以神麯打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治癱瘓。立定,用右手指右,以目左視,運氣二十四口。左腳前指左右視,運氣二十四口,右腳前。(見圖9)
"鐵柺仙指路訣圖"
服藥用順氣散 麻黃 陳皮 烏藥 殭蠶 川芎 白芷 枳殼(各一錢) 桔梗 乾薑 甘草(各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治絞腸沙腹痛。側坐,以兩手抱膝齊胸,左右足各蹬搬九次,運氣二十四口。(見圖10)
"何仙姑久久登天勢圖"
服藥用鹽湯多灌,探吐之。
治絞腸沙。以肚腹著地,腳手著力朝上,運氣十二口,手腳左右搖動三五度,復坐定氣行功十四口。(見圖11)
"白玉蟾虎撲食形圖"
服藥用代赭石、白礬各五錢(研),和冷水一碗,攪渾,略澄取飲之,立止。
治背膊疼痛。高坐,將左右腳斜舒,兩手掌按膝,行功運氣十二口,日行三五次。(見圖12)
"丘長春攪轆轤法圖"
服藥用通氣湯 藁本 防風 川芎(各一錢) 羌活 獨活(各二錢) 蔓荊子(六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治色勞虛層。側臥,左手枕頭,右手握拳,向腹往來擦抹,右腳在下,微拳左腿壓上習睡,收氣三十二口)復運氣十二口。(見圖13)
"黃花姑臥冰形圖"
服藥用建中大補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白芍 熟地黃 黃耆(各一錢) 當歸 川芎 杜仲 蓯蓉 故紙(各七分) 甘草 肉桂(各三分) 薑棗水煎,不拘時服。
治頭昏咬牙,端坐閉氣,用雙手掩耳擊天鼓三十六通,復叩齒三十六遍。(見圖14)
"漢鍾離鳴天鼓法圖"
服藥用加味白虎湯 煅石羔(三錢) 知母(二錢) 製半夏 甘草(各一錢) 麥門冬(八分) 竹葉(十片) 粳米(一撮) 生薑(二片) 水煎服。
治火眼腫痛。以舌住上齶,目視鼻,將心火降湧泉穴,腎水提上崑崙,一時行三次,每放火三十六口。(見圖15)
"曹仙姑觀太極圖"
服藥用明目流氣飲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龍膽草 柴胡 黃連 梔子 丹皮(各一錢) 大黃(酒製,九蒸九曬,三錢) 水煎服。
治脾胃虛弱五穀不消。以身仰臥,右腳架左腳上,直舒兩手搬肩,肚腹往來行功運氣六口。(見圖16)
"尹清和睡法圖"
服藥用健脾丸 白朮(土炒) 枳實(炒) 陳皮 麥芽(炒) 神麯(炒) 山藥 茯苓 蒼朮(炒,各一兩) 厚朴(制,八錢) 木香(五錢) 為末。陳米粉糊為丸,每服六七十丸,米湯送下。
治精滑夢遺。端坐,扳起兩腳,搓摩兩腳心令熱,施功運氣左右各三十口,故散精不走。(見圖17)
"李棲蟾散精法圖"
服藥用固精丸 炒知母 炒黃柏(各一兩) 煅牡蠣 煅龍骨 芡實 蓮蕊 茯苓 遠志 山茱萸肉(各三兩) 為末,蜜丸,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治心虛痢痛。端坐,兩手按膝,用意在中,右視左提,運氣十二口,左視右提,運氣十二口。(見圖18)
"張真奴神注圖"
服藥用卻痛散 五靈脂 蒲黃(炒) 當歸 石菖蒲(各一錢) 肉桂 木香(各八分) 水煎,入鹽醋少許。
治年久癱瘓。端坐,右手作拳主右脅,左手按膝舒拳,存想運氣於病處,左右各六口。(見圖19)
"魏伯陽破風法圖"
服藥用全生虎骨散 當歸 赤芍 川續斷 白朮 藁本 虎骨(各一兩) 烏稍蛇肉(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
此專養元精,補益虛損。用手擦左腳心熱,運氣二十四口,復以手擦右腳心熱,行功如左。(見圖20)
"薛道光摩踵形圖"
服藥用龜鹿二仙膏 龜板五斤,鹿角十斤,枸杞子三十兩,人參十五兩,以壇如法熬膏,每酒化服二錢至三四錢,空心下。
治胸膛痞悶。八字立定,將兩手相叉向胸前往來擦摩,無慮遍數,運氣二十四口。又法,以左手用力向左,而右手亦用力隨之,頭則力向右而目力右視,運氣九口,換手同。(見圖21)
"葛仙翁開胸訣圖"
服藥用寬中散 炒枳殼 桔梗 茯苓 半夏 陳皮 厚朴 香附 砂仁 生薑水煎服。
治時氣遍身作疼。正身踏定,將右腳向前,左腳向後,兩手握拳主肚,運氣二十四口,左右行功同。(見圖22)
"王玉陽散痛法圖"
服藥用人參順氣散 陳皮 枳殼 烏藥 羌活(各一錢) 川芎 桔梗 白芷 麻黃 人參 甘草(各七分) 水煎服。
治氣脈不通。立定,左邊氣脈不通,右手行功,意引在左,右邊氣脈不通,左手行功,意引在右,各運氣五口。(見圖23)
"麻姑磨疾訣圖"
眼藥用木香流氣飲 半夏 青皮 甘草 莪朮 檳榔 香附 草果 白芷 木瓜 人參 赤苓 木通 霍香 丁香 陳皮 紫蘇 肉桂 厚朴 大腹皮 木香 麥門冬 白朮 菖蒲 生薑 棗子煎服。
治三焦血熱上攻,眼目昏暗。正坐,用手摩熱臍輪後按兩膝,閉口靜坐,候氣定為度,運氣九口。(見圖24)
"張果老抽添火候圖"
服藥用菊花散 甘菊花 羌活 木賊 黃連 川芎 荊芥 防風 當歸 白芍 蔓荊子 黃芩 甘草 水煎,食後服。
治四時傷寒。側臥,拳起兩腿,用兩手擦摩極熱抱住陰及囊,運氣二十四口。(見圖25)
"陳自得大睡功圖"
服藥用羌活如聖散 羌活 獨活 防風(各一錢) 白芷 陳皮 紫蘇 山楂 草果 乾葛 半夏 蒼朮 柴胡 黃芩 川芎(各八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 蔥(三根) 水煎熱服取汁。
治小腸氣冷疼。端坐,以兩手相搓摩,令極熱,復向丹田行功,運氣四十九口。(見圖26)
"石杏林暖丹田法圖"
服藥用加味正苓散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官桂 茴香 檳榔 金鈴子 橘核仁 木通 水煎,入食鹽少許服。
治腰曲頭搖。立定,低頭彎腰如揖拜,下行功其手須與腳尖齊,運氣二十四口。(見圖27)
"韓湘子活人心形圖"
服藥用舒經湯 羌活 防已 薑黃 白朮 海桐皮 當歸 白芍(各一兩) 甘草(炒,七錢半) 每服二錢,姜十片,煎服。
治冷痹腿腳疼痛。立定。左手舒指,右手捏臂肚,運氣二十四口。(見圖28)
"訣病行女靈昭圖"
服藥用防風天麻散 天麻 防風 草烏頭 甘草 川芎 羌活 當歸 白芷 白附子 荊芥穗(各五錢) 滑石(一兩) 共為末,熱酒化蜜少許,調藥五分加至一錢服,覺藥力運行微麻為度。
預治百病。將兩手按日月兩旁穴九次,運氣九口。又法,兩手按膝,左右扭身,每運氣十四口。(見圖29)
"呂純陽任脈訣圖"
服藥用威靈仙一味,於冬月丙丁戊己日採取,陰乾搗篩為末,溫酒調下二錢。忌茶茗。宜於不聞水聲處採之者良。餌者空心服,夏無瘟疫秋無瘧痢,百病俱宜。
專收走精。精欲走時,將左手中指塞右鼻孔內,右手中指按尾閭穴,把精截住,運氣六口。(見圖30)
"陳希夷降牛望月形圖"
服藥用神芎湯 人參 枸杞 升麻 川芎 遠志 黃耆 甘草 歸身 地骨皮 故紙 杜仲 白朮(各等分) 加生薑(一片) 蓮心去心七個,水煎服。
治一切心疼。丁字立定,以右手揚起視左,復左手揚起視右,運氣九口,其轉首回顧,並同。(見圖31)
"孚祐帝君拔劍勢圖"
服藥用落盞湯 玄胡索 五靈脂(燒煙盡) 建蔻仁(各六分) 良薑 石菖蒲 厚朴 陳皮 藿香(各一錢) 枳殼 蘇梗(各六分) 水煎服。
治頭面肩背一切瘡疾。端坐,以兩手端抄於心下,搖動天柱,左右各運氣呵吹二十四口。(見圖32)
"徐神祖搖天柱形圖"
服藥用消毒散 黃芩 黃連 大黃 白芷 羌活 防風 金銀花 連翹 當歸 荊芥 天花粉 甘草 水煎服。
治濕腦頭風。背坐,以雙手抱耳連後腦,運氣一十二口,合掌一十二次。(見圖33)
"陳泥丸拿風窩法圖"
服藥用羌活白芷湯 柴胡 茯苓 防風 荊芥 黃連 澤瀉 當歸 白朮 蔓荊 石膏 蒼朮 辛荑 生地 川芎 藁本 白芷 羌活 黃芩 細辛 芍藥 甘草 生薑 水煎服。
治腳腿肚腹疼痛。立定,右手作扳牆勢,左手垂下,右腳向前虛蹬,運氣一十六口,左右同。(見圖34)
"曹國舅脫靴勢圖"
服花用羌活鞠窮湯 羌活 川芎 蒼朮(炒) 白芷 南星(制) 當歸 神麯(各一錢) 砂仁 桂枝 防己 木通(各八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治夜夢遺精。側坐,用雙手搬兩腳心,先搬左腳心,搓熱行動,運氣九口,次搬右腳心,行功同前。(見圖35)
"趙上灶搬運息精法圖"
服藥用玉關丸 人參(六錢) 棗仁 牡蠣粉 五倍子 枯礬 龍骨(各五錢) 茯神(一兩) 遠志肉一兩半。共為末,蒸棗肉為丸,每服五六十個,空心蓮子湯下。
治夢中泄精。仰臥,用右手枕頭,左手握固陰處行功,左腿直舒,右腿拳曲存想,運氣二十四口。(見圖36)
"虛靜天師睡功圖"
服藥用養心湯 人參 山藥 麥門冬 茯神 酸棗仁 歸身 白芍 遠志肉 蓮鬚(各等分) 薑棗蓮肉水煎服。
治腰腿疼痛。就地坐定,舒兩腳,以兩手前探,搬兩足齊,往來行功,運氣十九口。(見圖37)
"孫玄虛烏龍探爪形圖"
服藥用牛膝酒 地骨皮 五加皮 薏苡仁 川芎 牛膝 杜仲(炒,各一兩) 生地(三兩) 海桐皮(一兩半) 羌活 甘草(各一兩) 以無灰好酒如法煮熟,每服一二杯,日嘗三四次,嘗令酒氣不絕。(見圖38)
"高象先鳳張勢圖"
治同前。以身蹲下,曲拳彎腰,起手過頂,口鼻微出清氣三四口,左腳向前,右腳尖頂左腳跟,仍運氣。
服藥用流氣飲子 羌活 蒼朮 川芎 當歸 香附 白芍 陳皮 半夏 木香 枳殼 木通 檳榔 紫蘇 甘草(等分) 水煎服。
治頭昏。端坐,將兩手搓熱,按抱頂門,閉目凝神,吹呵鼓氣,升騰頂上,復行功運氣十七口。(見圖39)
"傅元虛抱頂形圖"
服藥用上好大黃,酒蒸七次,曬乾為末,茶調二錢,服之立效。
此和氣養血,使氣不亂攻。將身曲下如打恭勢,手足俱要支叉伏地,左右行功,各運氣十二口。
服藥用和氣養血湯 紫蘇莖葉 羌活 赤芍 當歸(各一錢) 半夏 桑白皮 青皮 陳皮 大腹皮 赤茯苓 木通(各八分) 肉桂(三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見圖40)
"李弘濟仙人玩月勢圖"
治腰背疼痛、背手立住,以拐頂腰,左邊靠之,運氣一百八口,分三咽後,用膝跪下掃地擺進數次,右同法。(見圖41)
"鐵柺仙靠拐勢圖"
服藥用當歸拈痛湯 羌活 甘草(炙) 黃芩(酒浸) 茵陳(酒炒,各五錢) 人參 升麻 苦參 葛根 蒼朮(各二錢) 防風 歸身 知母 茯苓 澤瀉 豬苓(各三錢) 每服八錢,水煎。不拘明服。
治腿疼。端坐,將兩手作拳搓熱,向後精門摩之數次,以多為妙,每次運氣二十四口。(見圖42)
"玉真山人和腎膛法圖"
服藥用清熱勝濕湯 黃柏(鹽水拌炒) 羌活 澤瀉 蒼朮(制) 杜仲(炒) 白芍(炒) 木瓜 威靈仙 陳皮(各一錢) 牛膝(八分) 甘草(五分) 姜(二片) 水煎服。
治同前。以身坐定直舒兩腳,用槓挪大腿根,以意引存想,運氣十二口。(見圖43)
"李埜樸童子拜形圖"
服藥用海桐應飲 海桐皮 五加皮 川獨活 枳殼 防風 杜仲 牛膝 薏苡仁(炒,各一兩半),以好酒入藥煮去火毒,空心午前各一服。
治遍身疼痛。端坐舒兩腳,兩手握拳,運身向前,運氣二十四口。又以腳踏定,低頭兩手搬兩腳尖,運氣二十四口。(見圖44)
"藍采和烏龍擺角勢圖"
服藥用暢經湯 玄胡索 當歸 肉桂(各等分) 為末,每酒調三四錢,隨酒量頻加酒飲之,疼止住藥。
治背脊疼痛。將身曲起伏地上,兩膝跪下,兩手按地,行功運氣左右各六口。(見圖45)
"夏云峰烏龍橫地勢圖"
眼藥用三合湯 陳皮 半夏 茯苓 烏藥 枳殼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風 香附 蒼朮(各等分) 水煎服。
治肚腹虛腫。端坐,以兩手作托物狀,運氣導引,上提九口,下行運氣九口。(見圖46)
"郝太古托天形圖"
服藥用香砂苓皮飲 茯苓皮 大腹皮 五加皮 生薑皮 桑白皮 枳殼 砂仁 白朮 蘿蔔子(炒) 木香 木通 澤瀉 豬苓(各等分) 水煎食遠服。
治赤白痢疾。以兩手前後如揮馬指托,腳亦前後左右進步行功,白痢向左行氣九口,赤痢向右運氣九口。(見圖47)
"劉希古猛虎施威形圖"
服藥用黃蠟丸 黃蠟(一兩) 杏仁(四十九粒,水浸去皮尖) 木香(五錢) 巴豆(七粒,用紙包碾去油) 將黃蠟化開,入前藥末和勻,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紅痢甘草湯下,白痢生薑湯下。
治同前 以身向前直舒,如取物狀,再將右腳翹起,向後屈伸數次,運氣二十四口,左右同。(見圖48)
"孫不二姑搖旗形圖"
服藥用白芍藥湯 白芍 當歸 黃連(各一錢) 大黃(二錢) 黃芩 檳榔(各八分) 甘草(七分) 木香(五分) 水煎服。
治前後心疼 以身八字立定,低頭至胸前,將兩手×定腹上,運氣一十九口。(見圖49)
"常天陽重子拜觀音勢圖"
服藥用枳縮二陳湯 陳皮 半夏 枳實 砂仁 香附 木香 草豆蔻 厚朴 茴香 玄胡索 紫蘇葉 莖葉(各等分) 姜(三片) 水煎服。
治疝氣。以兩手捉兩腳大拇指,挽五息引腹中氣遍行身體。又法,十指通挽行之尤妙。(見圖50)
"東方朔捉拇法圖"
"彭祖明目法圖"
服藥用茴香丸 八角茴香(妙) 茯苓 白朮 山楂 吳茱萸(炒) 荔枝核(各一兩) 橘核仁(二兩,炒) 枳實(八錢) 為細末,煉蜜丸,每丸重一錢五分,空心細嚼薑湯送下。
此明目。棲地坐定,以兩手反背,伸左脛,右膝壓左腿上,行五息引肺去風,久久為之,夜視物如晝。又法,雞嗚時,以兩手擦熱熨兩目,行三度,以指拭目,左右有神光。(見圖52)
"籥圖式圖"
服藥用明目地黃丸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各四兩) 知母(鹽水炒) 黃柏(酒炒) 枸杞子(各二兩) 菟絲子(酒製) 獨活(各一兩以牛膝,酒洗) 沙苑蒺藜(炒,各三兩) 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八十,夏月淡鹽湯下,余月酒下、
此圖專治紅痰晝夜不止,骨蒸勞熱,聲啞肌瘦,氣弱等症,若吐血者,行七日愈。
用呵兩鼻孔入三分,要與鼻孔一般大,緊緊的不可出氣。治紅痰,每次用小酒杯,香甜人乳、雞蛋兩個,新鮮豬胰子油,切極細,三味攪勻,磁器或金銀鍾盛,砂鍋內蒸熟。每早空心服,七日吃七次,每呵後方食之。(見圖53)
"二圖式圖"
此圖專治中滿氣蠱。用呵臍上亦治女人經水不通,兼止夢遺。臍上未呵之先,將庸香三釐,乳香一錢,孩兒茶、沒藥、黃檀香各一錢,共為細末,將蜜調作餅。一餅貼臍上,用生薑一片,切如藥餅大,半個銅錢厚,用蘄艾丸如豆子大,不論丸數,燒得姜熱,覺得臍內微熱即去藥就呵之,先一次用此藥,以後不必用。
入圖入在病人馬口內,進二分。治流精晝夜不止。初開馬口竅,先用黃蠟務,如快頭透開。(見圖54)
"三圖式圖"
三樣圖器總論
如虛子曰:每呵論病者,歲次為呵數。每歲一呵,要足三百六十下數。如病者十歲,每轉十呵,要三百六十呵,有零寧可多呵幾呵更好,不可缺數。
凡去呵的氣,男女俱要未呵之先五七日,用好酒肉白米飯與食,補起他的氣,方才氣完。病者得效更速。若男子病用女童;女人病用童男,壯盛無病者呵之。若丈夫病,用女人呵,女人病用男子呵,亦可。
神仙接命秘訣
一陰一陽,道之體也;二絃之氣,道之用也。一家之氣,交感於神之中而成丹也。萬卷丹經俱言三家相會盡矣,三五合一之妙,概世學仙者,皆不知下手之處,神室黃道中央,戊巳之門,比喻中午即我也。真龍、真虎、真鉛、真汞,金木水火此四象,皆喻陰陽、玄牝二物也。煉已築基,得藥溫養、沐浴,脫胎神化,盡在此二物運用與己一毫不相干,即與天地運行,日月無二也。悟真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藥來烹。此一詩言盡三家矣,千言萬語皆備三姓會合。雖語句不同,其理則一而已矣。但周天度數,分在六十四卦之內,以為筌蹄,朝進陽火,暮退陰符,其數內暗合天機也。
訣曰:此乃仙師口口相傳之秘旨也,寶之,寶之:
一三二五與三七,四九行來五十一,六十三兮七十五,八十七兮九返七,若人知此陰陽數,便是神仙上天梯。
河圖數
二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已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完人聖機。
□ □ □ □ □ 溫養火。
先天度數
□ □ □ □ □ □ 朝屯暮蒙
暮退陰符
□ □ □ □ □ □ □
戌時居右自十六起至四止,煉已之度數,東昇西降。詩云:河車周旋幾千遭,正謂此工夫也。
朝陽進火
□ □ □ □ □ □ □ □
行時居左自三至十七止每圈一次,吹噓道盡之矣。塞兌垂簾默默窺。
待先天氣至,自十六起,至四至止。就換於左起。三至十七止,即換爐用鼎。左右自二四六八十吹噓。不用上藥,右邊數盡,即換於左。從一三五七九十一行盡工夫,吐水而睡,其藥周身無處不到,自然而然也,即沐浴也。《經》云:採藥為野戰,罷功為沐浴,此之謂也。自此得藥之後,卻行溫養火候之功,十月共六百卦終,身外有身矣。卻行演神仙出殼之功,一日十飯不覺飽,百日不食不顯飢,盡矣,秘之,秘之。此二節工夫,待人道周全,方可行之。
凡行之時,先令病人仰面平枕,口噙熱水或乳香酒一口,然後令童女照前數吹之。吹法,先取紅鉛,用破身童女,所行經脈,以夏布揉洗令淨,或淨花亦可,掃下曬乾。如用時,將熱童便洗下,曬乾收起。臨用時以童便化開,滴於囊籥小頭口邊,入鼻內,將大頭令童口使力吹之。如上法,病人候吹氣,即吸入童女氣。忌蔥蒜姜酸辣之物,久久行之,能接補天年,行後如覺內熱,可服人乳,即能解之。
附調氣治諸病法
一、水潮除後患法
平時睡醒時,即端坐,凝神息慮,舌抵上齶,閉目調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之功也。津既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此除患之功也。逍遙子長生訣曰:法水潮在關,逍遙日夜還,於中凝結生諸病,才決通流便駐顏。
一、起火得長安法
子午二時內外視,應閉息升身,則腎中之火生矣。火為水中之金,烹而煉之,立可成丹。且百脈通融,五臟無恙,四肢康健,而三花聚也。孫真人曰:火陽得地,在六爻俱靜之時,真氣通行,必在三陽交會之際,此為文火煉形,外邪不感,壽筭無窮。
一、夢失封金櫃法
欲動則火熾,火熾則神疲,神疲則精滑而致夢失也。每寤寐之時,必要凝息定氣,以左手搓臍二七,右手亦然。復以兩年搓脅腹五七,左右搖扇三四回,次嚥氣吶于丹田,握固良久,乃正屈足側臥,永無走泄矣。鄭思遠真人曰:事多忘者神昏,汗多出者神脫。此是夢失神弱,脫漏真精,乃修身之士,大忌也,當勵前功。
一、形衰守玉關法
形衰枯槁,切須守爐,爐者丹田。丹田者,腎前臍後也。若行住坐臥,一意不散,固守勿怠,而又運用周天之火,自然生精、生氣、生神,豈止變衰顏如童子,體力神仙,若壯健行之,收功甚速。
一、鼓呵消積滯法
凡有因食而積者,久加脾胃受傷,醫藥難治。孰若節飲食,戒真怒,不使有積聚為妙。凡有此等,便當升身閉息,往來鼓腹,候其氣滿,緩緩呵出,怡然運五七次,即時通快。王穆真人曰:未得通時,多痞塞隔氣,若胸膈滿塞,常用此法:不止除病散氣,須無病行之,自然真元增益,壽域可躋。
一、兜禮治傷寒法
元氣虧弱,調理不密,則風寒傷感,患者須端坐閉息,兜起外腎,頭如禮拜,屈折至地運用真氣,得勝滌時,不六七次,汗出自愈。劉鮑一真人未仙之日,曾感傷寒熱,行此而安,此法非止能治傷寒,即無病行之,頭日清利,容顏潤澤。
一、叩齒牙無病法
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時,叩齒三十六通,則氣自固,蟲蛀不生,風邪消散。設或以病齒難叩著,但以舌隱餂於牙根之間,用柔制剛,真氣透骨,其蟲自除。王真人曰:欲修大道,先去牙症,叩齒不絕,堅牢無病,此須近易,亦修養中至要也。
一、觀升鬢不斑法
思慮太過則神耗,氣虛血散兩鬢斑,以子午二時,握固端坐,凝神絕念,兩眼含光,中黃內顧,追攝二氣,自尾閭、夾脊,升上泥丸,降下重樓,返還元海,憩息少時,自然神形俱妙。與道合真。張真人曰:夫何慮鬢斑,久久行之,可以積黍米而為金丹,脫樊籠而遊三島,其功局可云諭?
一、運睛除眼害法
虛靜跌坐,凝息升身,雙目輪轉十二數,緊閉即開,大睜逐氣,每夜行五七次,瘴翳自散,光明倍常。謝翼真人未得仙時,曾患目疾,絕去房事,得此法而行之即愈。故傳以惠於後人。蓋為虛邪氣熱,損犯肝經,致生瘴翳,運睛之法,不止除昏,久則可觀細收,極目遠視,時見金花,乃道氣之運也。
一、掩耳治頭眩法
邪風入腦,虛火上攻,則頭目昏旋,偏正作痛,或中風不語,半身不遂,亦由此致。治之須靜坐,身升閉息,以兩手掩耳,搖頭五七次,存想元神,送上泥丸,以逐其邪,自然風散邪去。張元素真人未得道時,頭目昏旋。偏正頭痛,用還丹之法,不十功即痊。此法不止是治,須無病行之,添補髓海,精潔神宮,久視長生之漸。
一、托踏應無病法
雙手上托,如舉大石,兩腳前踏,如履實地。以意內顧,神氣身生,筋骨康健,飲食消融。華子元二十二勢,取禽獸行之狀。陶急居二十八道,引水火曲升之理,知神氣之走五臟,自然傳送於四肢,根本元固,營衛強盛,其功甚在。不止輕身,能皮膚結實,足耐寒暑。
一、搓塗自駐顏法
顏色憔悴,良由心思過度,勞碌不謹。每清晨靜坐,神氣衝溢,自內而外,兩手搓面五七次,復漱津塗面,搓拂數次,行之半月,則皮膚光潤,容貌悅澤,大過尋常。太虛真人晚年修道,恥於衰弱,得此法而返老還童。若嚥氣通心,搓熱塗面,亦多有益。
一、閉摩通滯氣法
氣滯則痛,血凝加腫,治須閉息,以左右手摩滯處四十九處,復左右多以津塗之,不過五七次,氣自消散。趙乙真人,未仙之時,曾患此病,行之而愈。此法不止散氣消腫,無病行之,上下閉息,左右四肢五七次。經絡通暢,氣血流行,肌膚光瑩,名曰干沐浴,尤延生之道也。
一、凝抱固丹田法
定息抱臍,子午無間,勤徹浮沉,湛然進退,旬日之間,下進五穀之精,真氣自生,百日之功,上盡九重之蠢,暗滌垢膩,肌渴不患,寒暑不侵,駐顏還壽。董自然真人,道西華天尊守真,或居天上,或居人間,一炷紫檀,手披雲霧,坐禪關。
一、淡食能多補法
五味之於五臟,各有損益,若一味過食,須安一臟,還虧一臟,要在相均,謹節謹圖爽口反見傷脾,食淡自然有補耳。玄珠先生得此法而成化。古云:斷鹽不是道,孰謂補腎茹增福田,卻非養神之道,淡食中自有真氣可以保命安神。
一、無心得大還法
對鏡無好惡之心,亦不可落空心,而識執之心盡無也。知識之心,又生分別,執著之心,不可有也。志公和尚無心有心,此心乃合天地。夫無心之法,有事無事常要無心,盡處喧處其念無二。又曰:莫謂無心即是道,無心即隔一重關,如明鏡照一切物也,元不染著,是謂太還也。
一、運識五臟升降法
上心腎之下,肝西肺在東,非腸非胃腑,一氣自流通。
動功六字延壽訣
春噓明目本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閒,秋呬定知金肺潤,冬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甚保神丹。
又訣:肝若噓時目睜睛,肺知嚥氣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嘻。
心呵頂上連叉手(舉手則呵,反手則吸)
呵則通於心,去心家一切熱氣,或上攻眼目,或面色紅,舌上瘡,或口瘡。故心為一身五官之主,發號施令之時,能使五官不同。故孟子曰:收其放心者,為浩然之主,故心不動,而動為之妄,妄則神散,而使浩然之氣不清也。秋冬時,常暖其湧泉,不傷於心君。《素》書云:足傷寒心是也,澄其心則神自清,欲其心則火下降,故心火降,則心無不正。心通舌,為舌之官,舌乃心之苗,為神之舍,又為血之海,故血少,則心神恍惚,夢寐不寧也。冬面紅受克,故鹽多傷心血,冬七十二日省鹼增苦,以養其心氣也。
肝若噓時目睜睛
噓則通肝,去肝家一切熱聚之氣,故膽生於肝,而膽氣不清,因肝之積熱,故上攻眼目。大噓三十籲,一補一瀉則眼增光,不生眼屎。故目通肝,肝乃魂之宅,夜睡眼閉,則魂歸宅。肝為目之官,秋面青受克,辛多傷肝,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腎吹抱取膝頭平
吹則通腎,去腎中一切虛熱之氣,或目昏耳聾,常補瀉,則腎氣自調矣。故腎通耳,為耳之官,耳聽走精,不可聽於淫聲,或破腹者,大吹三十吹,熱擦腎堂立上,四季十八,面黑受克,甘多傷腎,故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養腎氣。
肺知呬氣手雙擎
呬則通肺,去肺家一切所積之氣,或感風寒咳嗽,或鼻流涕,或鼻熱生瘡,大呬幾呬,一補一瀉,則肺氣自然升降。肺為心之華蓋,最好清,故肺清則不生疾也。肺通鼻,為鼻之官,肺為魄之宅也。夏面白則受克,若屬火,肺屬金,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脾病呼時須撮口
肺則通脾,去脾家一切濁氣或口臭。四肢生瘡,或面黃,脾家有積,或食冷物積聚不能化。故脾為食廩之官,又為血之用,故飲食不調,則不生血,四肢不動則脾困,故夜原少食,睡時脾不動,以致宿食,則病生矣。脾四季之官,為意之宅,故意不可以妄動,動則浩氣不能清也。春面黃,則受克,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三焦客熱臥嘻嘻
嘻則通膽,去膽中一切客熱之氣。故臥時常嘻,能去一身之客熱,常補瀉者膽氣自清,目不生屎。膽怕熱,四時飲食,熱者少食於上膈,以使膽氣清爽也。
修身秘旨
每日不拘時候,靜坐集神,齒對唇黏,踏實跌坐,或垂足正坐,如此行之數月,待神氣聚定,然後行到之間,內無所想,外無所形,恍恍惚惚,神水三降之後,覺其不丹田中,金光燦爛,徐徐從尾閭,上夾脊,至玉枕,入泥丸,歷歷如有物上,熱之如火,上齶神水,滴滴降下,清甘滿口,分作三咽之。如前送下丹田,循環不已,則天地在我,陰陽從我之造化,邵子所謂天向日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故此心與元始齊眉,㶸㶸全全,湛然常寂,圓陀陀,光灼灼,虛靈不昧,浩然之理,全在於斯,不染纖毫之事,染則神散。
五官不靈,浩然之氣不生矣。
第一篇 行動指引
每天晝夜二六時中,少食寬衣,入乾淨室,先轉三年文,次方移兩膝跏跌,舌抵上齶,津液自生,手屈第三文,足踵玉戶,身堅正坐端然,調鼻息,以延綿,一念規中,萬緣放下,注目內觀,默相玄關竅內,珠粟一粒,正在中心,寸心念不缺一,性性自住,沓冥昏默,靜定多時,是為攢行旋繞,五行性情,自相為也。遂令鼻息漸聞,穀道輕提,專氣致柔,存無守有,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了得性情歸化,神氣混合,坐至一時,能奪百日之功,以轉小河車數,轉擦生門子,九摩密戶,而教同搓面,有多解項三八,轉睛四六,叩齒四九回。凡行此功,皆須閉氣緊撮穀道,每功一次,俱要嗽津一口,分津作三口咽之,或令青女使入氣海之中。此行持晝夜無間,百日之內,即見其功,自然腎水上升,心火下降,西風混合,陰陽消長,而造化無窮矣。而遇身中一陽生時,仍要豎脊端坐,反手擦揪於氣海,一念存於尾閭,鼻息漸封,穀道輕撮,上下相應,內外分明,存在此尾閭脊間,左右有赤白二氣,齊齊升上,輕度三關,運至泥丸,一口嚥下,令青女送歸氣海,如共升運三次,即合採藥配合之功,依前再運六遭,以為水火咽煉之訣,共存九轉,同就一功。所裁接靈丹,煉精化氣,以次可凝。神入竅,絕念忘情,靜定多時。是為沐浴。故云修丹必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此乃話中之子時也。則此以後之功,晝夜精煉不問百五日,功效難知,自然神氣混融,陰陽反覆,雷轟海底,大復丹田,甘露灑於須彌,瓊漿降於神室,氣結神凝,歸根覆命,遂得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靜聽天籟之音,默飲長生之酒,二百日後功倍於前。恍然虛室靜坐工夫,生光夜明如晝,此無根鐵樹開花也。勿執認愈進其功,忽見一時,金蟾上下飛舞,更加猛力,進煉功程,復至人法兩忘,工夫乃入佳境。又增苦志,頃刻無停,忽見金花一輪,方圓一丈,此乃天然真火候,卻猛開口一吸,咽入中宮,以接身之神氣。再加精進,逼迫其功,至萬里無雲清朗之境,天地山河皆沒影,此與太虛同體,身外有身,功已將成,仙道近矣。當此之際,則氣足而神全,三室充精,乃魂安魄暢,逼出常世,五七餘寸,有此功應急求口訣而收之,若不能收歸臍內,反遭風疾身,耗散前功,希仙遠矣。到此地位,已結胎矣,三十日足,嬰兒出現,宜加謹慎,勿放縱遊,即煉移爐換鼎之功,超凡入道之妙道也。
修養之法,先要正己,修德,修業。若定己三正,則無所不正,一切形名,非正不名一切事故,非正不成日月平常。設施酬酢,未有不始於己者,一切事理頭物,亦未有不由於己出者。是故進修之要道,以修己為上,必以正己為先。反身正己接人,人亦歸正;正己處事,事亦歸正;正己應物,物亦歸正。惟天下之一正,惟長道。天下之大變,是知正己者,進修之大用也,入聖階梯也。
第二篇 靜坐功夫
精心釋累,絕慮忘情,少思寡欲,見素於樸,易道之功夫也。心清累釋,足以盡瑕,慮絕情忘,足以靜世,思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樸純一,足以知天下安樂之法。日逐少食,寬衣於二六時中,遇閒暇則入室,蟠膝靜坐,心無雜想,一念規中。《丹書》云:人心若與天地合,顛倒陰陽只片時,以心觀道,道即心也。以道觀心,心即道也。若能清心寡慾,久久行之,百病不生。此惟秋及冬至以後行之尤妙。如春夏行時,春乃發生之時,夏乃陽氣茂盛。儒云:歌詠所以養性情,舞蹈所以養血脈,又不必靜坐,宜夜眠早起,廣步於庭,披髮援行,以使長生。食後宜動作舞蹈,亦宜節欲,古人冬至閉關,以養微陽,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是故起以待日光,此陽氣閉藏之時,不可擾動筋骨,惟安定靜養身體,則春夏諸病不生。情不動精固,則水朝元。心不動氣固,火朝元。性寂則魂藏,木朝元。情忘則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土朝元。此謂人有五氣朝元。又《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附葛仙周天火候訣法
自子至已為六陽之數,即進陽火也。口訣云:陽九數也,坤陰數也。乾九之陽,起於坤之初六。乾之策,三十有六,總計六爻得二百一十有六,其訣始者用意,久則自然,天關在手,統十二支也,地軸由心,以神馭氣,數其息也。
子上,以左手掐子位,復卦主事,鼻微吸天之精氣,入於玄關而至尾閭,為一吸。又呼氣,從尾閭穿夾脊而上泥丸,為一呼。一呼一吸為一息,如循環十八文、十八武,三十六息足,得玉露神水一口,吞送下玄宮,灌澆靈根,得藥一兩。
醜上,又移指掐醜位,臨卦主事再行十八文,十八武,呼吸三十六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二兩。
寅上,又移掐寅位,泰卦主事,行文火三十六息足,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三兩。
卯上,又移指掐卯位,大壯卦主事,呼吸文火十八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四兩。
木液旺在卯,洗心滌慮,注意規中,名曰沐浴。令人以兩手摩身,而沐浴者非也。又行文火十八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五兩。
辰上,又移指掐辰位,夫卦主事,行十八文,十八武,三十六息,送玉露一口,得藥六兩。
巳上,又移指掐巳位,乾卦主事,行武呼吸十二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七兩。再行文呼吸十二息,送玉露一口入中宮,得陽鉛八兩。又行武呼吸十二息,名首尾武,中間文,至此是進陽火三十六也。
自午至亥,六陰之數退陰符也。口訣云:復卦之初六,起於乾之初九。坤之策二十有四,總計六爻,得一百四十四也。
午上,移指掐午位,姤卦主事,行十二武火,十二文火,共呼吸二十四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一兩。
未上,又移指掐未位,遁卦主事。行十二武,十二文,二十四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二兩。
申上,又移指掐申位,否卦主事,乃西南之鄉,行文火八息,武火八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三兩。
酉上,又移指掐酉位,觀卦主事,行文火十二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四兩。
金精旺在西,宜當沐浴,防危慮險,洗心滌慮,一意規中。又文火十二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五兩。
戌上,又移指掐戌位,剝卦主事。十二文,十二武,二十四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六兩。
亥上,又移指掐亥位,坤卦主事。行文火八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藥七兩,中行武火八息,送玉露一口入玄宮,得陰汞半斤。又行文火八息,一意規中,名曰:兩頭文,中間武。
武者呼吸聊緊,文者呼吸微緩,自然連前進陽火,遏陰符,吞玉露十六口,鉛汞拌勻,合為一斤之數。前後升降,共得周天三百六十度。火侯,外徐五息以合五行,周天五度,奪盡天地日月陰陽卻運之數,奪盡萬物生殺四時之數,奪盡卦爻珠兩之數。名曰:月之員,存乎口訣,時之子,妙在心傳。周天息數微微數,玉露寒泉滴滴符。此真人口口相傳,密旨也。號曰:四候卻有妙用,大抵真息從氣穴中升,即龍之玄氣,即火也,汞也,橐籥也。常人口中華池神水,送舌下二竅。若至人甘露玉液,從腎輕升夾脊上泥丸,住明堂而降下舌端,即虎之玄氣,即水也,鉛也。人之一身,二氣存則生,二氣竭則死,乃一身真水火是也。
以上口訣,遇身中子時癸生,得藥入於玄宮,以神會氣行之一度,攢簇陰陽,煅煉成丹,須是數息有作,若不行此,難奪周天造化得藥,無此,難結黍米之珠。
近有一等煉已末純,造化未得,每日執此常行,以為大功,燒結元氣,返為害之大者。是以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正謂此也。乃指聖人不傳不形竹帛,名曰天符。行之者,永外天仙;失之者,永為下鬼。
每年二八月,每月初八、二十三。每日卯酉二時,已上不行於火候
附葛仙金液還丹訣
凡修煉,貴乎忘言守一,忘言氣不散,守一神不出。一者太極也,西南鄉也,其要妙在乎坤復之交,循環無窮。神潛於坤,則知白守里,神明自來。坤者六爻也,即六日也。守靜之篤,陰極陽生,六爻之下,復生一陽,即天地七日而來復,何則鉛汞從一所生。一乃陰陽五行之始,大衍之數五十有五,數內除五以象五行,又除一數以象太極,即一也。其餘四十有九,兩儀四象以生八卦,聖仙知一為鉛汞,故抱一而修行,用四十九日,而原氣復乎一陰之下,一陽萌動,即地逢雷處,見天根也,蓋地支玄盡也。至子初生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云:雷在地中復,先王以冬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何謂?蓋雷乃剛陽,地乃柔順,陽在柔陰之下,復曰先天一氣。得太極靜而生陰,先王至此日而行道,則閉關而不省方,得專心致志,商旅者雜泛也。不行者,絕其雜泛之事,專行其道,以求先天一氣,必須歸於虛無。蓋虛元氣之所生處,故曰: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要得此氣,必委曲志慮以求之也。虛無者,非虛空全無也。守靜極於虛無,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脈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則神明自來矣。訣云:若問先天一也無,後天下手有工夫,奈何世人染習七情,業累牽纏,成後天之神,非先天之妙也。後天一萌,則先天之心蔽矣。
乃修真之士,垂簾塞兌,窒韻調息。簾者目也,兌者口也。閉目光,緘口舌,窒耳韻,調鼻息,閉穀道,四象和合,歸於虛無。使心身意不動,收後天之神,歸於造化窟中,觀之勿失,與氣交合,時時覺照,刻刻規中,念止純熟,神歸金鼎,玄牝立基,能生真氣,化生真鉛,精氣神全,其功方應。小靜一百日,中靜二百日,大靜三百日。先試小靜,神光透於簾幃,一鉤新月,而卦於西南之鄉,如初三日,月出庚而金光初現也。坎中一點熱氣,上衝心,以意順下貫尾閭,由黃道、過玉枕,上泥丸,遊九宮,自上齶而下。初則溫氣而降,瀝瀝然,淋水之狀,香似醍醐,味如甘露,似目送之,以意迎之,入鼎,暢於四肢。此乃小坎離交姤,方驗靜中靜照有功,愈加決烈,靜之又靜,以至入於無何有之鄉。日月停影,璇璣不行,杳冥混沌,天根機動,坤宮如震雷之聲,腹中如裂帛之響,膀胱如火熱,兩腎似湯煎,以神息沉歸海底,輕輕然運,沖透三關。其勢如雷烈火,默默然舉,周流六虛,滃滃然升上泥丸,月窟風生,眉中湧出圓光,化生玉液。如冰片之美,如薄荷之涼,降下重樓,送歸土釜,即二候得藥,默運周天。如子行陽火二百一十六,得鉛八兩,午退陰符一百四十四,鍊汞半斤,周天數足即四候,別有妙用。當此之時,精神如夫婦歡合,魂魄如子母留戀,以一意守之,名曰情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為大坎離交姤之妙,為玉液還丹之訣,循環無端,周而復始,運行不息。今時玉液入鼎,來日玉液依時復生運用,如初前工不間,美哉斯景也,不可闡述,自然而然,吾莫知其所以然也。功夫至此,九竅如法周流,愈加精進,六根大定,奪盡天地劫運大數,方得天地七日來復。靜至於恍惚沓冥之中。但見月出庚方,漸漸生圓,懸於中天,須臾捧出太陽,紅光升入月中,與月交會成一圓,明亮紅光,即真鉛真汞,日月合壁之妙。即使神潛虛危穴,鼓動巽風方得二氣,交於黃道三華,混一元宮,金木自然交併,龍虎自然降伏,忽時天地清朗,四無雲翳,惟見規中現一黍米這珠,懸於北海之中,光明烜赫,運用天符,火數足,金液流酥,形如黍米,狀若水珠,忽然一點落於黃庭之中,乃乾刊交姤之妙。眾機由此而定,幻化由此而安,千百萬倍之洪劫,咸由一黍之萌生。斯黍也,厥星漸大,厥色漸赫,惟定之以機,機由我立,化由機生,一機萬化,信平罔象之黍珠而變有象之真質也。《契》云:金砂入五內,露散若風雨,蒸蒸達四肢,顏色悅懌好。
得此金液附體,十月火光不缺,息息歸根,綿綿不絕,如雞抱卵,如龍養珠,念茲在茲。念不可起,念起則火炎,意不可散,意散則火冷,俱使無過不及。操捨得中日行二卦,朝屯暮蒙,故曰:火候六百篇,篇篇皆相似,若遇有丹火,發熱在眉中。有一黑球真水收入鼎中,其熱自退。十月滿足,嬰兒顯相,移神出殼,次第行之,聖胎顯化,其妙無窮矣。
附張三丰祖師玄要篇摘錦
下手知時
下手先要知時。夫時者,一陽時也。非冬夏二至,非上下兩弦,非子午,非朔望。但有刻有時者,皆非也。若云無時者,亦非也。乃身中生藥之時便是也,鉛遇癸生,是也。
安爐立鼎
安爐立鼎,其旨有三:一名偃月爐,一名太乙爐,一名玉爐。又一名硃砂鼎,一名懸胎鼎,一名金鼎。以上皆異名也。我今直指身一端正,便是安爐立鼎也。
採藥入爐
採藥入爐者,採自己元精、元氣、元神也。謂之上藥,入自己神室。所謂採者,不採之採謂之採,欲有旋為,非自然也。《聖經》云:收拾者是也。
行工進火
藥歸入爐,審加工進火而煉之,以剛健之心而敵魔,以柔和之心而守中。又當審其老嫩,或有五分藥合用五分火,十分藥合用十分火也。
持盈固濟
行工之時,要知止足,不知止足,則工俱廢,故曰持盈。既識持盈,當知固濟,鉛好飛,汞好走,可不防之。聖人云:舍光默默,為之固濟。
丹成溫養
工深力到丹體圓成,便住火而養火。《經》云:藥熱不須行火候,若行火候必傷丹,端坐定息為養火也。
調神去殼
氣凝神備,藥就胎圓,結成嬰兒,到此地住,須要把捉而調神,只待純熟,方可自如。《經》云:解養嬰兒,須籍母是也。
脫胎神化
嬰兒漸長成,如子離母,縱橫天地,遨遊八極,出有入無,逍遙云標,尚有危險,正要腳根踏著實地,真與虛空粉碎,方為了當也。
坐工口訣
學仙之人,但得身心閒暇,求於靜處閒目端坐,盤膝不盤膝皆可。夫坐之時,外忘其形而不著物;內忘其心而不著事。惟存於守中,似存不存,似守不守,久久純熟,自然念定,則陽氣生,陽氣生,則有升有降。其氣生者,自腰至尾閭,直上夾脊,以藉巽風鼓而上於天谷穴,二氣交合,下降舌端,如蜜之甜,款款咽納人中宮。《經》曰:初時須著力,次後卻如無,總知升降不明火候之數,日用工夫,三關妙用,沐浴玄機,空延歲月,到老無成。古云:神仙不肯分明說,誤殺閻浮多少人,這些道理人還識,陸地神仙亂似麻。所謂天機蜜訣,未敢漏泄,故欲口傳心授也。
全真活法
全真道人,當行全真之道。所謂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真全氣全神,方謂全真,若有欠缺,便不全也,若有點汙,便不真也。全精可以保身,欲全其精,先要安定,安定則無欲,故精全也。全氣可以養心,欲全其氣,先要心清淨,清淨則無念,故氣全也。全神可以返虛,欲全其神,先要意誠,則身心合一而返虛。是故精氣神,為三元之藥物,身心意為三元之至要,學神仙法,不必多為,但煉精氣神三寶為丹。頭三寶,會於中宮,金丹成矣。豈不易知,豈為難行。難知難行者,為邪忘眩惑爾。煉精之法在身,身不動則虎哨而風生,玄龜潛伏而元精凝矣。煉氣之要在心,心不動則龍起而云從,朱雀斂翼而元氣息矣。生神之要在乎意,意不動則二物交,三元混一,而聖胎全矣。
附穴名要覽
內外三寶:外三寶,耳目口;內三寶,精氣神。三關:上玉枕關,中夾脊關,下尾閭關。其名有數:儒名,九曲明珠;釋名,九重鐵鼓;道名,九曲黃河,此乃化氣上鼎之正路。三丹田:上泥丸宮,中黃庭,下水晶宮。若臍下一寸三分,乃下丹田也,一寸五分為氣海,即混元海也。頭頂為須彌天根,眼為青女,口為丹池,溢候管氣,為重樓,為玄膺。心竅為降宮,臍孔為生門,腰眼為密戶,脊骨二十四節為銀河,又為上鵲橋、下鵲橋。膻中在兩乳之中,二寸一分,中脘在鳩尾之下二寸,神闕在臍內中央。糞門為穀道,前有玉爐穴,我命為外腎,腎柄為靈根。三里在足之後廉,湧泉穴在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