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山周敬立令郎
痢久不止,脈見細數,少陰腎虛,亡血失精之象也。又不能食,脾火不化,相火侵凌,上炎下奪,津液告竭,故又作渴。惟專救欲脫之真陽,兼能復返其陰,俟一陽來復之期,冀轉回生髮之氣,則治矣。為擬三陰煎及三物桃花湯,間服之。
人參(一錢) 熟地(三錢) 白芍(酒炒,錢半) 五味子(三分) 炙草(三分) 當歸(炒焦,一錢) 益智(淡鹽水泡,六分) (又方)赤石脂(煅研,三兩) 炮姜(二錢)
上為末,用香粳米打糊丸,每服三錢,參湯送下。
山東周客
少年火盛,心腎不交,夢多走泄,或無夢自遺,顴赤脈數,全屬陰虛,精氣不固,玉關不閉,相火妄動之故也。則宜壯水制之,不再動其火,自然痊安矣。
大熟地(三錢) 煅牡蠣 蓮鬚 龜板(炙) 芡實 茯神 棗仁 沙蒺藜(去刺,一錢) 建蓮(一錢)
泰興李家襄
太陰厥陰之絡,寒氣引痛,致項強舌卷,語言似乎蹇澀,其邪由府及藏,氣不外衛,血不內營,致風之所襲,併入於心者。沉著於絡,無陽以煦之,故不條達也。當治八脈為病。
歸全 淡附子 甘菊 遠志 肉蓯蓉 枸杞 鹿角霜(各一錢) 熟地(三錢)
黃
六脈弦大搏指,足徵平素火必有餘。肝強胃盛,以內伏之火,挾外來之風,致口眼喎斜,頭目不明,清陽之分,經絡為之所中也。然在上之風,乃實邪,緩散自出。
茯苓 首烏(各二錢) 黃芩 天麻 防風 川貝 蒺藜 甘菊 殭蠶(各一錢)
江陰三官殿馬腹膨症
腹脹甚於少腹,按之堅急,大便泄,小便少,脈虛細,皆陰寒凝結,厥氣在下而單腹膨滿,當用溫通之法。
淡乾薑 熟附子 烏藥 益智 車前子(各二錢) 吳萸(三分) 煨木香(五分)
蘇州楓橋姚
小腹寬痛,呼吸俱甚,且上為咳逆,皆屬二陰之邪,久積於中故耳。
桂枝(五分) 當歸(一錢) 白芍 通草 烏藥 青皮 紫樸(各一錢) 吳萸(三分) 生薑(一片)
汪維敬如夫人
肝脾素郁,氣血素虧,致清濁之混亂,窒塞中焦及小腹,足膝脈絡不仁,食減吞酸,乃木來侮土之象,寡於畏耳。按脈皆微,真陽不運,陰凝阻遏,致膹郁不宣。當辛通達下之法,復以苦泄,脹可減矣。
吳萸(鹽水炒) 乾薑 白蔻 半夏 枳實 廣皮 川楝(鹽炒) 蘇梗
又大凡脈微腹脹,小腹上逆者,即經云:厥氣在下,營衛留上,真氣逆上,正邪相攻而為脹也。況乎產後下焦空乏,寒從此入,致不行也。擬方宣通之法,兼溫下元,自能釋然。徐之才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滯,溫可去濕,因仿而用之。
吳萸 乾薑 益智(鹽水炒) 當歸 官桂 廣皮 故紙(鹽水炒) 於朮 丹參 神麯丸 服三錢,參湯送下。
無錫杜鳳山
腎脾久虛,水濕下陷,致足腫,陰囊無縫,本屬陽虛,非溫通下元不可,以復脾中之陽,兼復腎中之陽,日能雪消春水,沖和之致,漸可復矣。
上肉桂 淡附子 澤瀉 茯苓 益智仁 破故紙 神麯 白朮 木香
無錫上山朱大倫
咳嗽半載,兼之脾不運化,金土二藏,皆虛可知也。所賴本質素足,未見其形色盡槁,雖虛陽上浮,咽燥音啞,似覺津液內奪,不過一時易退,而中土轉運之軸失司,所必然也。然此時入秋燥令,火必傷肺,傷土不用事,脾土益衰,食不化而上泛,便則泄,咳則燥而內生煩火,此又必然也。大率治法,調金水兩藏,抑肝培土,以復其元,約方之法,可附於後。雖未必有補天之力,方冀奏績於將來。
川貝 麥冬(俱半炒) 茯苓 扁豆 廣皮白 穀芽(炒) 南棗 枇杷葉 (又)瓊玉膏 加減資生丸
無錫上山祝振聲夫人
大凡病之來,必由於調理失宜,風寒起居不節,日就耗損而然也。始因小產後,經則淋漓不斷,甚至雜穢。今復春夏之交,遂崩漏不止,下元衰弱可知矣。況本質又屬陽虛,血無所統,散失無度,積而不行,血必大下,而無留戀歸經之日,致血與氣兩不維附,漸成抽絲引絮,日夜無度,為之索然。夫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雖屬衝任所司,其源在此。今擬上益心脾之陽,下滋肝腎之陰,隸以澀可固脫,勿使病內苦結。陽歸其宅,可望氣血沖和,自能霍然。
熟地(四兩) 當歸(三兩) 白芍(二兩) 赤石脂(煅一兩半) 鹿角霜 芡實 海螵蛸(酒炒) 枸杞(各一兩) 黃柏(八錢) 元武板(刮淨,兩半) 五味子(五錢)
少夫人
三瘧之後,中脘痞結,氣鬱生痰,痛嘔少食,兼之經水愆期,來時作痛且嘔,甚至經逆不調,而脈細並澀,視其形氣未弱,血則有餘,而氣太郁,色雖紫而有寒。乃因血積胞門,或凝子宮,致衝任不榮,經年不孕。今取義於震陽也,一索而得長男。更欲求其虛靈不昧之性,使三氣混合,自然一舉而得子矣。
熟地 川芎 白朮 肉桂 兔絲 歸身 白芍 艾絨 吳萸 枸杞 川斷 香附
金匱陶叔和年五十外少腹有缺
少腹是二陰所處,今少腹若有形質,其勢日甚,上衝至胃,皆由平素胃陽有餘,腎陰不足,濕熱痰飲,日漸下趨,遂使陽不通陰,升降失職,非痃非痹,無所定名,潛匿其間,時或隱現。投以溫治則熱,涼治則寒,究竟下焦之邪,不因有形之蓄積,始來然耶。
茯苓 瓜蔞霜 山查肉 半夏 飛滑石 延胡 青木香 川楝子 白螄螺谷 水泛為丸。
吳載暘小腹痛症
二便俱閉,小腹形如覆杯,手不可按,濁氣上逆,則煩悶不舒,暴怒趨急,漸至如此,膀胱氣不化行,精液復傷,脂腴凝滯,閉塞下元。宜通達氣血之滯,瘀散脹消,二便始快矣。
川連(五錢) 牛膝(二錢) 鬱金 木通 枳殼(各一錢) 車前 桃仁(錢半) 韭汁(一小杯) 調琥珀末二錢。
又脈象略和,少腹痛處高突亦平,但交陰氣衝,乃濁陰之邪,上干犯胃,尚宜滲利,以清肅上焦。
茯苓 澤瀉 廣皮 川連 山梔 知母 麥冬 石斛
江城東門外張腹脹症
少腹有形,似疝非疝,汨汨有聲。此寒濕結於膀胱之絡,非溫不通。
肉桂 吳萸 乾薑 小茴 香附 白朮 茯苓 川附 半夏
蘇載輿令政咳血泄瀉症
夫人之症,由肝及脾,由脾及肺,致左脅呼吸引痛,中脘嘈雜,嘔吞酸水,甚至脾虛上泛,面目色黃,燥咳動絡,血隨上溢,三者之恙,總不離乎燥火內伏,氣逆上膈。故肝邪犯胃,且肺之清肅失司,不能平木,肝氣上湧無制,變生不測。今和脾胃,滋肝木,俾氣火之燥逆漸平,再商後治。
枇杷葉 冬桑皮 丹皮 天冬 穀芽 白芍 生鱉甲 穭豆衣
又大凡陰虛則火亢,內劫其津液,致咳無痰,又復脾虛,大便多泄,元氣津液,亦從下走,且肝之燥逆,橫格於中,上凌肺,下侵脾,以致咳瀉不止。因思古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又云:治肝必先實脾,況脾為肺之母,萬物賴土以生。今擬養脾保肺和肝,不燥不滋,固本為先,庶幾有合於病情。
麥冬 茯苓 白芍(炒) 人參 扁豆(炒) 穀芽 北沙參 南棗
殷家莊朱堃官時感症 乾隆甲申五月初三日
身熱十餘日,頭有汗而熱不解,口苦耳聾,自利不止,即此已為上厥下奪之症,前醫所用辛涼達表不應。今細按脈皆浮弦,舌苔白滑,氣弱神倦,治法宜從一表一里和之。用柴苓法,俾兩陽之邪,自然解散矣。
茯苓(三錢) 柴胡 淡芩 豬苓 澤瀉 半夏(各一錢) 桂枝(五分) 葛根(二錢) 生薑
(初六) 脈浮弦略減,自利稀少,里邪欲和,反惡寒者,表邪亦欲和也。身熱,漐漐汗出,口渴,有轉退少陽之象,用溫膽法以清餘熱。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花粉 黃芩 廣皮 竹茹
馬
脈數細少神,瘟毒之邪,鬱而未散,一身斑疹隱然,症非輕候。
鎊犀角 赤芍 豆豉(各二錢) 葛根(一錢) 連翹 山梔(各錢半) 貫眾(去泥) 蘆根(各一兩) 大力子(生研) 滑石(各三錢) 茅根(五錢)
第三日方 荊芥 赤芍 牛蒡 元參 小生地 乾葛 貫眾 蘆根
第五日方 左脈微而無神,甚屬可慮,右脈數實,十餘日不大解,頗有下證。但煩躁不寧,未敢輕下。且以竹葉門冬飲,止其煩亂為第一。
竹心(五分) 川連(五分) 麥冬(三錢) 茯神(三錢) 鮮生地(打汁五錢) 犀角(一錢半) 甘草(三分) 知母(一錢) 燈心(三尺)
第七日方 少陰之為病,但欲寐,躁不得臥者,不治。舌卷或唇焦,不大便,脈微欲絕,用苦辛入腎救逆。
阿膠(二錢) 川連(五分) 大生地(五錢) 雞子黃(三枚) 天冬(一錢) 犀角尖(一錢)
第二劑症稍減,去犀角,加當歸一錢,麻仁炒研三錢,白蜜三匙,調服。
第九日方 焦穀芽 麥冬 茯神 石斛 小生地 阿膠 丹皮 地骨皮
十一日方 大生地(五錢) 犀角(錢半) 元參 丹皮 山梔仁 黃芩(各一錢) 茅根(五錢)
十三日方 諸症悉退,餘熱未盡。大原生(切片水浸打爛絞汁入煎,五錢) 麥冬 穀芽(炒) 石斛(各三錢) 川貝 知母 元參(各一錢) 竹心(五分) 燈心(三尺)
程載光時感症
冬溫邪伏,起於吐瀉之後,致中氣不和,熱不減,神昏譫語,口渴噁心,苔白厚,左脅呼吸不利,肺氣不清,時咳,總之熱邪為害。按脈浮大,且無汗,邪尚在經,未入乎府。宜先理陽明,邪散乃愈。
廣皮 半夏 雲苓 查肉 杏仁 石羔 豆豉 蘆根
二診 脈浮大而數,因得微汗,勢已略減,外熱稍清,舌苔黃黑乾燥,大便有轉矢氣,結燥未下,胃不和。前方再為加減,此時裡熱重於表矣。
廣皮 茯苓 半夏 滑石 杏仁 石羔 前胡 生查肉
三診 脈症俱減,裡熱未盡,胃不和,大便未通,小便赤色。再用通利下焦,以生津液。
茯苓 滑石 瓜蔞皮 淡芩 澤瀉 生查肉 生穀芽(晚齒痛,用清胃散一劑。)
四診 脈象略減,熱亦稍清。此係餘邪不足慮,憔左脅痛處,大如手掌部位,乃肺之經絡,痛且拒按,系積傷氣血,非細故也。用和傷之法。
川連 桃仁 滑石 瓜蔞皮 牛膝 紅花 骨碎補 柏子仁
七診 當歸 川芎 桃仁 骨碎補 三七 丹皮 鬱金 瓜蔞 劉寄奴 桑枝
八診 生地 紫苑 川貝 地骨皮 桑皮 丹皮 麥冬 花粉 生蘇子
九診 脅痛少減,時復寒熱,痛處發出白疹,隱現不定。此係從前留滯之餘邪,因虛不能外達,所幸日飲糜粥,藉穀氣漸充而見。忌用升提,只宜和胃養陰為法。
炙鱉甲 茯苓 丹皮 川石斛 小生地 廣皮 製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