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經產雜症
(案1)凌景揚內人乾咳無痰、氣逆喉癢治驗
凌景揚內人,年逾三旬,丙子正月下浣。
素有肝氣,發時塊攻,經事將行,白帶甚夥。於去秋咳嗽,至今未已。
案云:咳嗽起自去秋,乾咳無痰,氣逆喉癢,午後先寒後熱,口舌乾燥無津,不飢食少。陰虛內熱,陽虛外寒,氣血兩虧,脈象細小無力。還防涉虛損之門,亟宜補肺生津,俾咳緩思食,庶可圖維,幸勿視為小恙而懈怠之。(正月三十日)
北沙參(三錢) 淮山藥(三錢,炒) 百合(四錢) 款冬花(三錢)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生蛤殼(四錢) 天冬(一錢半,去心) 炙甘草(五分) 麥門冬(一錢半,去心) 肥知母(一錢半)
加老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
進兩劑,咳漸有痰,口舌有津,夜能睡,寒熱、盜汗俱減,藥頗相宜,惟脈仍如前耳。
又,二月初二日方:
北沙參(三錢) 玉竹(三錢) 柏子仁(三錢)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川貝母(一錢,去心) 茯苓(一錢半) 炙甘草(五分) 淮山藥(三錢,炒) 生蛤殼(四錢) 天冬(一錢半,去心) 淮小麥(四錢)
加老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
服三劑,如前安妥,咳嗽更減,氣不逆,喉不癢。
又,初五日方:
北沙參(三錢) 山藥(三錢,炒) 款冬花(三錢) 茯苓(二錢) 生蛤殼(四錢) 芡實(三錢,炒) 黑蘇子(一錢半,炒) 紫菀(一錢半) 酸棗仁(一錢半,炒) 天冬(一錢半,去心)
加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
服藥後,乾咳十減七八,口舌乾燥亦從此而津液生矣。莫謂藥之不靈也,特恐用之不當耳。
又,初七日方:
西黨參(三錢) 山藥(三錢,炒) 茯苓(二錢) 炙甘草(五分) 廣木香(八分) 歸身(一錢) 白芍(一錢,炒) 淡茱萸(二分) 天門冬(一錢半)
加黑芝麻三錢、生蛤殼四錢。
服後寒熱已止,非惟咳減津生,即大腹塊痛膨脹之勢亦十去其半矣。
又,初九日:原方去白芍,加扁豆、款冬花、女貞子各三錢。服之咳嗽十去其八,腹塊及膨脹俱平。連日飲粥,今已進飯碗許,食後頗安。再四劑,咳嗽痊可,諸證向安,惟少有白帶未已。
十六日:用益氣生津治帶之法,調理而愈。
方以黃耆、黨參、百合、款冬各二錢,生地、牡蠣、茯神各三錢,二冬各一錢五分,炙甘草六分,椿根白皮二錢,南棗三枚。
十劑而安。
(案2)陳元隆妾因咳嗽、噴嚏以致鼻衄常發治驗
陳元隆側室,嘉慶乙亥八月,年近三旬。
素有鼻衄,不時舉發。經水應期,常多白帶。邇來因咳嗽而致鼻衄者居多,亦有時緣噴嚏而來者亦不少。夫鼻乃肺竅,咳嗽、噴嚏皆屬於肺。肺為五臟之華蓋而屬金,金虛木旺,木挾火勢而乘金,金叩則鳴,此咳嗽、噴嚏之所由來耶。甚至氣逆火升,此又鼻衄直注而出也。再驗之脈,右寸虛數,左脈虛弦,又顯有明徵耶。先治其衄,再商善後。(八月二十四日)
白花百合(二兩) 側柏葉(四錢,炙) 丹參(三錢) 知母(一錢半) 漂人中白(一錢) 旱蓮草(二錢) 降香(一錢) 甘草(五分,炙)
先將百合浸去浮沫,用河水四碗先煎百合,煎至兩碗,去渣,入後七味同煎至一碗,去渣,入藕汁一酒杯沖服。
服後鼻衄即止,噴嚏減半。進第三劑,因稍有噴嚏,鼻衄又出,些少即止。再劑仍無,共經四劑甚妥。經水昨至,亦無他苦。
又,二十八日方:服後方六劑,鼻衄全愈。
北沙參(三錢) 側柏葉(四錢,炙) 人中白(一錢) 降香(一錢) 白茯苓(二錢) 桑白皮(一錢半) 枇杷葉(三錢,去毛,炙) 丹參(三錢) 天門冬(一錢半)
加炒黑荷葉一錢五分。
(案3)張敬修內人寒邪客肺,身熱、咳嗆、無汗治驗
橫山張敬修內人,年二十五歲,季冬初五日診。
平常經水約廿餘日即至,自去年出嫁之後經水愈覺趲前,或半月或數日一至。今於前月二十九日畏寒發熱,骨節痠疼,咳嗽不已。延鄰醫治,用輕疏不應,隨用玉竹、白薇、丹皮、黃芩、紫菀、赤苓、旋覆花等治咳,而咳轉劇。始問治於余,診其脈右寸浮緊,寒邪客肺。身熱六日,咳嗆不已,舌苔膩白,經水適來,寒鬱營分。亟宜疏肺以免變遷,擬麻黃湯加味,兼治經水。
麻黃(四分,去節) 杏仁(三錢,研) 桂枝(八分) 生甘草(五分) 歸尾(一錢) 青皮(八分)
加生薑五分,白蘿蔔汁半小酒杯,沖。
進藥未幾即漸微汗,咳嗆頓除,經水停而病霍然矣。
(案4)汪書蕉乃嫂身熱、煩躁、胸悶、嘔吐治驗
文學汪書蕉乃嫂,寡居,乙亥季秋。
肝火內郁,舊恙也。身熱煩躁,新病也。新病與舊恙相爭,發為寒熱,舌絳口乾,胸悶兼嘔。木火鬱而心神擾亂,肝風動而手臂顫振,語言錯亂,面容帶笑,右寸浮小,左寸關弦數。勢非輕候,深慮痙厥,擬逍遙散意。(九月初六日)
柴胡(七分) 薄荷(一錢半) 鮮竹茹(一錢半) 淡黃芩(一錢半) 赤苓(二錢) 青皮(一錢) 廣藿香(一錢半) 天竹黃(一錢半) 丹皮(一錢半,炒) 山梔(一錢半,炒)
加梨汁一小酒杯,投生薑汁一匙,沖服。
服後,身仍乍涼乍熱,左足小腿熱腫色紅,亦肝經氣鬱下注而成腳氣,又恐挾肝火而上升見厥。惟心煩欲笑之勢減,兩手臂顫振之勢亦緩。
又,初七日方:兩關弦數,舌絳,嘔吐,肝火鬱而陽明之肌熱不解。法宜解肌、和胃、疏肝,用柴、葛、芩、夏、生地、麥冬輩,不應。
又,初八日方:得湯則嘔,身熱七日不解,朝輕暮重,入夜壯熱無汗,欲笑,心煩擾亂,口齒乾燥卻不渴飲,不飢不納,兩關弦數。知其肝火上逆,犯胃則嘔。邪閉血分,入夜熱甚。法當清解血分之熱,佐以疏肝、和胃、解鬱,使其嘔止、熱退,庶免痙厥之虞。
鱉血炒柴胡(八分) 小生地(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炒) 麥門冬(一錢半,去心) 川鬱金(七分) 青皮(八分) 當歸(一錢半) 炒川椒(七粒)
煎好去渣,送左金丸六分。
服後,果然嘔止熱退,藥用對症,效如影響。
是方君以鱉血炒柴胡者,因肝血不足而邪熱內陷於陰,入夜尤甚者用之神妙。得生地、丹皮、當歸、麥冬涼血退熱而和肝。再以青皮、鬱金疏肝而解鬱。用川椒者,緣其得湯即嘔、口多涎沫,亦不無胃熱而蟲動,蟲見椒則伏也。制方頗善,而猶恐肝火上逆而嘔吐,故最後又以左金丸之入肝止嘔。法備理明,一劑而嘔止、熱退矣。
又,初九日方:清理餘邪,肝胃並調。
小生地(三錢) 粉丹皮(一錢半,炒) 麥冬(一錢半) 鮮石斛(四錢) 天花粉(一錢半) 小青皮(八分) 通草(八分) 生甘草(四分)
加烏梅肉二分、炒川椒五粒。
服兩劑,夜能安睡,食飲漸貪,口不幹燥,左小腿之紅腫腳氣亦漸退。再劑,食飲更增。
又,睡後易於驚醒,多夢紛紜,神魂不靜耳。養陰安神,治在心肝。
炙鱉甲(三錢) 小生地(三錢) 麥冬(一錢半) 茯神(二錢) 白芍藥(一錢半,炒) 酸棗仁(一錢半,炒) 遠志(八分,去心炒) 青皮(八分) 半夏曲(一錢,炒) 黑山梔(一錢半)
加砂仁末二分,沖。
進四劑,神安夢止,精神日健,諸恙俱平。原方去半夏、山梔、麥冬,加歸身、女貞子,再五劑而健。
(案5)文學陸鑑亭伯岳次媳齒衄不止治驗
文學陸鑑亭四伯岳次媳,孀居,丙子六月。
上牙齦齒衄不止,陽明胃土火逆上行。法宜清降,以免眩暈之虞。
大生地(四錢) 旱蓮草(三錢) 側柏葉(三錢,炙) 甘草(五分) 人中白(八分) 紫降香(一錢) 炒蒲黃(一錢半) 血餘(五分,沖)
加活水蘆根八錢(去節),藕節五枚(打碎)。
服後衄血即止,再劑霍然矣。
(案6)上舍錢云峰側室腹痛、嘔吐不禁治驗
上舍錢云峰側室,嘔痛症。
起自六月十四日,湯水入胃即嘔,大腹陣痛難忍,甚至於手指厥冷,二便不通,胸悶不飢,邀余診治。細審病情,昨晚忽然腹痛,痛甚即嘔,嘔不自禁,六脈沉小,氣鬱食阻,舌中淡黃,苔糙。痛劇防厥,素體質弱,恐難勝任。議和中法,佐以定痛止嘔為最。
制香附(三錢) 廣藿梗(一錢半) 半夏(一錢半,薑製) 厚朴(八分,薑製) 江枳殼(一錢半,炒) 山楂炭(三錢) 川椒(五粒,炒出汗) 赤苓(三錢)
加左金丸八分,研細衝入藥湯內服。
服後,嘔吐即止,痛亦漸減,至次日午前痛止,大小便俱通。
又,復診:嘔止痛停,至夜半先寒後熱,天將曉又復寒戰咬牙,後又發熱口渴,熱盛神昏不語。至申刻熱勢方衰,語言清爽。面色帶紅,舌苔淡黃(濕阻於內),小溲覺熱,口乾喜飲。始由氣鬱食滯,中宮暑濕交阻。服前藥嘔痛立止,而暑濕之邪未解,入里與陰爭故寒戰,出表與陽爭故熱盛。暑濕內伏,營衛不和,此寒熱之所由來也。法宜和解,以退寒熱。
柴胡(六分) 葛根(一錢半) 瓜蔞仁(三錢) 半夏曲(一錢,炒) 藿香(一錢半) 黃芩(一錢半) 赤茯苓(三錢) 小青皮(一錢) 枳殼(一錢半,炒) 甘草(四分) 薄荷葉(一錢半)
加生薑一片、松蘿茶二分。
進一劑,寒止熱緩,稍能納粥,惟臍腹左右仍稍疼。原方去薄荷、枳殼,加淡茱萸二分。
再劑痛停。
又,經水適來,頭疼,熱仍未盡,口乾不喜飲,用小柴胡湯意。
柴胡、甘草(各五分) 黃芩、青蒿、當歸、香附(各一錢五分) 陳皮、川芎(各一錢) 瓜蔞仁(三錢) 鮮荷葉(一小個)
服後,頭不疼,經水漸停,餘熱將清。繼以養胃和肝之劑,五劑而安。
(案7)吳師瞻內人嘔吐、腹痛、氣脹垂危治驗
木川吳師瞻內人,嘉慶乙亥二月三十日診。
產後未滿百日,始而經水淋漓,繼而白帶綿綿。至二月望前,嘔而腹痛,時作時止。醫者皆作肝氣治,概用香燥破氣疏肝之劑,嘔痛愈甚。以致湯藥入胃即嘔,嘔之不止,甚至黑汁從腸中泛出,黃漿自胃底翻來。愈嘔愈痛,痛甚則胸腹氣脹,兩臂直豎,有角弓反張之勢。舉家彷徨,諸醫束手,始求治於余。予諦審病情,兼察色脈。脈之右關虛而滯,左關細而弦,一嘔而痛劇難忍。前症畢集,危在頃刻,惟囑家人備辦衣物後事,且向予哭告求救,情慘極矣。予索想良久,嘔痛起於產後,脾土早已先虧,更兼貪食啖葷,野味不禁,以致脾胃愈傷,中宮阻塞,痰凝氣壅,以故嘔痛無已。必須急則治標,先以止嘔為最,使嘔止而痛可漸平。醫者不究嘔痛起於產後,誤作肝氣治,反以破氣止痛為先,所以終無成功而嘔愈劇也。予於斯而深得病情,莫妙於先理脾胃立止其嘔。若不此之求,再嘔必然汗脫。吾何忍立視其斃哉,於是以代赭旋覆湯略為更變,立救其嘔以盡婆心耳。
西黨參(四錢) 旋覆花(二錢,生絹包紮) 製半夏(一錢半) 乾薑(六分,炒) 代赭石(三錢,煅紅醋淬) 淡茱萸(五分) 紫沉香(四分,切片)
加開口川椒七粒,炒出汗。
煎好去渣,徐徐服。
更余時正值煎藥,嘔痛欲絕。少頃進藥,徐徐服畢。約一炷香後稍嘔幾口,卻無藥汁。隨又將原渣再煎服之,即不嘔不痛,且睡其兩時之久,至雞鳴方醒。醒後索飲米湯,飲後並不一嘔,神識安靜。主人見藥效如響應,鼓掌稱快,深感妙手回生。予應之曰:「吉人天相也。」
三月初一日進診:病者言語清爽,唯覺軟倦音低。侵晨飲薄粥一杯,亦未嘔痛。
原方加茯苓、藿梗、雞內金各一錢五分,以醒脾胃之滯,補中兼疏,誠善治脾胃之妙法也。非熟讀東垣、立齋、嘉言諸書,不能深悉其中之妙旨也。
又,三月初三日診:服前方,嘔痛俱止,漸能進粥,舌苔膩白,中心微黃,痰厚黏稠,大便秘結,小溲涓滴。究屬脾土不運,胃土未和。法宜疏補兼施,自然清升濁降,不必多尋頭緒。
西黨參(三錢) 薏苡仁(四錢,炒) 製半夏(一錢半) 陳皮(一錢) 赤茯苓(三錢) 大腹絨(一錢半) 旋覆花(二錢,絹包紮) 滑石(三錢) 車前子(一錢半,炒研) 鮮石斛(四錢)
加沉香汁五分、枳殼汁六分、檳榔汁五分。
三汁和勻衝入前藥湯內服之。
進一劑,小溲如注,出時且熱。再劑,至酉後大便解結糞如慄者四五枚,飲粥碗許。
初五日:清晨腹中又忽痛忽止,至燈後又大便結糞成條者二三斷,如此腹中松爽,毫不痛矣。戌初予至,病者自述今自早至晚飲粥四碗矣,安妥如常。惟嫌其脅背刺痛不在肌膚,自覺其經絡中收束刺痛,此亦關產後失調,脾胃虛而氣血不和,不能營養貫注,脈絡滯澀之故耳。方用西黨參、歸身、木瓜、杜仲、續斷、山藥、陳皮、廣木香等,五劑而前症悉除。
(案8)張敬修乃室經水過多,血下成塊治驗
張敬修內人。
經水延綿,血去過多,業已八日,猶未停止。脈右虛小,左脈虛大,陰虧陽弱。正值大暑,血下成塊,形如魚腸,腥穢不堪。肝脾兩傷,亟宜扶土滋木,引血歸經。俾其速止,庶無他虞。
建蓮肉(三錢,去心) 淮山藥(三錢,炒) 南棗(五枚,去核) 炙甘草(六分) 制首烏(三錢) 炙鱉甲(三錢) 人中白(一錢) 旱蓮草(一錢半) 側柏葉(四錢,炙) 伏龍肝(三錢) 牡蠣(四錢,煅塊)
加炒黑荷葉一錢五分、血餘五分,研沖。
三鼓進藥,夜半下血兩小塊。雞鳴時又下一小塊,較未服前血下稍減,塊亦稍小。
又,復診方:脈形如昨。
西黨參(五錢) 山藥(三錢,炒) 杜芡實(四錢,炒) 茯苓(一錢半) 制首烏(三錢) 炙草(六分) 女貞子(三錢) 蒲黃(一錢半,炒黑) 山萸肉(一錢半) 炮姜(五分) 旱蓮草(一錢半) 升麻(三分,蜜炙)
加伏龍肝四錢,大南棗三枚(去核)。
進一劑,至次日辰刻血塊停止,且散血亦無。
又,復診方:昨以引血歸經法,血止塊停。
西黨參(四錢) 制洋參(一錢半) 淮山藥(三錢,炒) 芡實(三錢) 炙甘草(六分) 女貞子(三錢) 白芍藥(一錢半,炒) 歸身(一錢,炒) 酸棗仁(一錢半,炒) 制香附(二錢)
加南棗四枚,去核。
服六劑,神健睡安,惟食不加餐,頭時眩,白帶多。原方去洋參、芡實、棗仁,加川芎、制首烏、益智仁、雲茯苓、椿根白皮等,調治八劑而痊。
(案9)予小女日晡發熱,夜間更甚治驗
予小女,年十一歲。
時值四月,素喜貪涼,忽身熱頭痛,當用荊、防、羌、芎、楂、麥輩。服之遍體汗出,惟小腿之下未出,從此漸減。已後晡時漸熱,夜間更甚,口渴喜飲熱湯,食飲減,小溲赤。每至天明熱漸緩,究未能退清。如此三日,始因畏藥而竟不服藥。繼緣夜熱增盛而不能任意戒藥,於是用小生地、丹皮、薄荷、青蒿、黃芩、甘草六味,加薑、棗。煎服一劑而晡時之熱頓止,再劑而夜熱全清矣。藥用得當,捷於桴鼓。
(案10)錢云峰側室時邪內伏,寒熱、咳嗆治驗
錢云峰側室,五月十九日。
忽身熱頭痛,胸悶咳嗆,口乾不喜冷飲,舌苔黏滯淡黃,脈俱沉細。時邪內伏,凜凜畏寒,四末清涼,入夜熱盛,陰虛體質最慮邪陷,是非輕候。議和解法,以冀周體微汗為妥。
蔓荊子(一錢半) 葛根(一錢半) 川芎(一錢) 薄荷葉(一錢半) 黑蘇子(一錢半,炒) 橘紅(一錢) 楂炭(三錢) 防風皮(一錢半) 鮮竹茹(一錢半)
加生薑皮六分、蔥白一枚。
進一劑,汗出熱退,頭痛止,肢末溫,脈之沉細漸起。唯舌胎如前,口乾無味,便結不爽,小溲短少。邪退胃未和,清胃調中自平。
鮮石斛(四錢) 半夏曲(一錢半) 花粉(一錢半) 麥冬(一錢半) 焦穀芽(三錢) 黑蘇子(一錢半,炒) 甘草(四分) 陳皮(一錢半) 山楂肉(三錢,炒)
加鮮荷葉一小個。
服四劑而諸恙向安矣。
(案11)費天如內人寒熱、滯下腹痛點滴治驗
費天如內人。
寒熱滯下,色兼紅白,表裡俱病,晝夜無度,腹痛點滴,脈象沉滯。乃暑濕之邪感於盛夏,發於秋後,又為寒凝食積,鬱而成痢。不飢納少,防有噤口之虞。
淡豆豉(三錢) 薤白(三錢) 廣木香(一錢,切) 滑石(三錢) 大腹絨(一錢) 桔梗(一錢) 五穀蟲(一錢半,炙) 甘草(六分) 山楂肉(三錢,炒) 紅曲(三錢) 廣陳皮(一錢半)
加煨姜三片。
前方兩劑,滯下全瘳,繼用苡仁、扁豆、木香、陳皮、茯苓、炙草、藿梗、砂仁、雞內金養胃調脾,四劑而健。
(案12)王南喬乃室伏邪誤治垂危治驗
王南喬乃室,伏邪垂危症,年六十三歲。
於丙子九月初旬得伏邪症,身熱,舌苔白,有汗,右脅刺痛難忍,咳嗽胸悶。醫以牛蒡、杏仁、枳殼、絲瓜絡等以泄肺熱,不應。兩日後更醫,醫用羚羊角、生地、丹皮、青蒿、地骨皮輩以泄肝熱,不應。又用生地、豆豉同搗作黑膏法,再佐諸寒涼,服後愈覺身熱,右脅益加刺痛,晝緩夜甚,有時昏語,耳聾,口渴不喜冷飲,頭汗黏手。舉家彷徨,乃延余治。余至醫已立方於前,用鮮生地、羚羊角、茅根、黃連,一派寒涼尤甚於前,且生地用一兩五錢。余診其脈,右寸關滑數而大,按之無力,知其痰火非實,因立阻前方斷不可用。蓋現在口渴不喜飲冷,舌胎膩白,情已大露。再觀其身熱、咳嗆、氣逆、痰稠,明明是客邪內蘊,濕痰中停。不此之求而概以寒涼遏抑,邪無從出,以致耳聾、昏語、神識模糊,變症蜂起矣。倘再誤治,定然昏厥痰升而脫矣。為此時計,亟宜清解肺胃之邪,兼以和中退熱,為緊要關頭。(重陽日方列下)
荊芥穗(一錢半) 葛根(一錢半) 防風(一錢) 瓜蔞仁(二錢) 薄荷葉(一錢半) 秦艽(一錢半) 青皮(八分) 淡黃芩(一錢半) 塊滑石(三錢) 赤苓(二錢)
加沉香汁三分、梨汁半酒杯、生薑汁一錢,三汁和勻衝入前藥湯內服。
服後未幾,自覺熱勢漸退。至夜半後,少有煩躁昏語,舌之白苔頓退。
又,初十日診:身熱已退,而神識尚似清非清,汗出黏手,咳頻痰稠,氣逆耳聾,脈形如昨。再以肺胃並調,俾清肅之令下降,則胃中痰火濕濁亦可從斯而除矣。
大沙參(三錢) 鮮石斛(五錢) 鮮竹瀝(五錢,沖) 麥冬(一錢半) 枇杷葉(三錢,去毛,炙) 川貝母(一錢半,去心) 赤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白杏仁(三錢)
加生穀芽一兩,煎湯代水。
服後,咳嗆大減,稠痰甚少,耳聾減,口不渴,且知飢。申後予至,已進粥三次,據述約有四碗,與三日前之不飢食少大相遠矣。
又,十一日診:原方去貝母、赤苓,加南棗、淮小麥各三錢。服後食粥日增,諸恙漸退,惟夜來汗多,表氣未固,少有咳嗆,右脅稍疼,宜以益氣寧嗽為法。
生黃耆(二錢,鹽水炒) 清阿膠(三錢,蛤粉炒) 北沙參(三錢) 南棗(三錢,去核)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酸棗仁(一錢半,炒) 遠志肉(一錢,炒) 茯神(二錢) 黑芝麻(二錢,炒)
加左牡蠣六錢。
服五劑,諸症悉除,繼以歸脾湯調理,數劑而愈。
(案13)孫嫗喘咳冬甚,貧苦惜費,奇方神驗
孫嫗,舟人。
素有咳喘症,交冬更甚,肺俞畏寒,喘咳頻增,聞煙、酒則愈咳。年五旬又四,交冬即發者,貧婦不免單衣食薄,舟中又不能避風寒,所以咳無停而常有畏寒兼喘之勢。欲求方愈疾而又惜費,余憐其貧苦而想一省,便簡易之方以應之。藥雖平淡,實有至理存焉,因識之。
生白果肉(二十一粒,去心衣) 胡桃肉(兩枚,連皮用) 冰糖(五錢) 鮮生薑(一錢五分)
四味共搗極爛,用滾水沖服,連渣齊飲。每早、晚各飲一服,無間。
遵法服之五日,不第喘咳止,而畏寒之勢頓平矣。後偶遇寒冷、勞力復發,如法行之,一服而止。予乃一時之靈機,竟成千古之秘方。先大人云:「神奇平淡中」,信不誣也。丙子孟冬,適洞庭吳勉齋世兄內人,每交冬令不時喘咳,夜來尤甚,向予索單方,予即將此方與服。據述兩日服四服而喘咳全愈,深感方之奇妙,予聞之甚快。
是方也,唯外感風寒而致身熱、頭疼、鼻塞、喘咳者則禁服。(竹亭再識)
(案14)周氏嫗胃土衰敗,舌起雪花苔不治症
周氏嫗,年逾七旬。胃土衰敗,舌起白胎,不治症。
病由感冒而起,邪退正虛,日進滋補,胃土不醒。是以不飢納少,厭厭不樂,體倦神怯,怵惕不寐,心營虛而胃土之精衰。診其脈,左寸虛澀,右關耎小無神。視其舌,舌形胖大,胎白如雪花片散布於舌上者,乃胃氣敗也,難以許治,擬益胃養營法以盡人工。
方用建蓮肉、淮山藥、大南棗、柏子仁、茯神、棗仁、益智仁、廣皮白、炙甘草等治之,不數日而逝。
楊云峰《舌胎論》云:「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脾冷而閉也,不治。」正與余之論胃土之精衰者,暗相符也。蓋舌乃心苗,心火不能生胃土,精氣衰敗,故有此點見之耶。
(案15)陸誠齋室人感冒風邪,咳嗽、頭疼治驗
陸誠齋室人。
素體畏熱貪涼,易於冒風,咳嗽頭疼鼻塞,舌苔邊白中黃。進疏肺藥,諸恙少平,而頭疼、咳嗽究未盡徹,擬清疏法。(四月初八日)
蔓荊子(一錢半) 馬兜鈴(一錢) 冬桑葉(一錢半) 苡仁(三錢) 生穀芽(五錢) 款冬花(二錢) 黑蘇子(一錢半,炒) 百合(二錢) 廣皮白(八分)
加老枇杷葉三大片,去毛,蜜炙。
服五劑,頭疼止,咳嗽十去其八矣。原方去蔓荊子、馬兜鈴,加北沙參、茯苓,五劑而痊。
(案16)李鳴山內人寒熱內蘊,頭重、嘔惡治驗
李鳴山內人。
似寒似熱,頭痛且重,嘔惡痰涎,小溲赤痛,腹膨時疼,經水匝月未行,骨節痠疼,脈象沉小,病起數日,食飲不貪。乃風寒內蘊,兼之肝胃不和,法宜疏通,俾經行,庶乎漸安。(四月初六日)
蔓荊子(一錢半) 老蘇梗(一錢半) 廣藿梗(一錢半) 陳皮(一錢) 小青皮(一錢) 生香附(二錢) 赤茯苓(三錢) 川芎(一錢) 製半夏(一錢半) 秦艽(一錢半)
加蔥白二枚。臨服入生薑汁三小匙沖。
又,復診方:服前方兩劑,二便通利,頭痛緩,惟乾嘔、小腹疼、經水未行。擬疏表和里法,冀其經轉為安。
蔓荊子(一錢半) 白池菊(一錢半) 川芎(一錢) 花粉(一錢半) 瓜蔞仁(三錢) 淡茱萸(三分) 藿香(一錢半) 木香(八分,切片) 黑山梔(一錢半) 生香附(二錢) 半夏(一錢,炒)
加雞內金二錢,炙。
服兩劑,經行,其餘全愈。
(案17)金竹溪內人肝氣作楚,寒熱、塊攻治驗
溧陽金竹溪內人,年近三旬。
素有肝氣,發則塊痛攻衝,內熱畏寒,頭疼汗冷,腹膨脅脹,不飢欲嘔。種種見證皆肝胃為患,兩關弦緊而滑。速宜疏肝和胃,以免痛厥。(四月二十八日)
制香附(三錢) 老蘇梗(一錢半) 廣藿梗(一錢半) 川芎(一錢) 淡茱萸(四分) 廣木香(八分) 半夏曲(一錢半,炒) 青皮(一錢) 當歸身(一錢半)
加生薑渣五分、雞內金二錢,炙。
進一劑,諸證頓平,再劑全安。
(案18)予妹脂瘤廿載自潰治驗
予妹脂瘤自潰症治驗。
年未及笄,左臀外側起一小核如黃豆大,不痛不癢,無足介意。日漸月積,大如胡桃,後大如酒杯,亦毫不覺其痛癢。惟其不痛不癢,累月窮年,甚至大如茶杯,肉色不變,拊之似軟,坐之將平於椅。至嘉慶戊寅五月始漸自潰,計其年月,迄今二十載矣。初潰時流滋水,漸小其半。因炎熱洗浴,兩日後又漸大,少有疼痛,行步牽強。以手捺之,瘤內脂片隨出,其形如梅花瓣,色白光滑。於是又以兩手大指按瘤四圍,中間脂片層層疊出,不覺痛癢。視其瘤頭潰處胬肉高突,根窠堅固。予詳審原由,始緣氣血充和,瘤故日漸長大,二十年來氣血漸衰,瘤亦自潰。幸喜脂瘤,尚可圖治,然亦須氣血並補。用探本窮源之法溫補下焦為最當,不然脾胃衰憊,氣血不復,滋水淋漓,究難完口,終成不救者夥矣。丹溪云:「臀居僻位,氣血罕到之處,最不易治。」正謂此耳,故寒涼克伐之藥所宜深戒者也。乃擬養營湯加附子,藉溫補氣血為緊要。至於瘤口之胬肉外,以自制之白雲散點之,用膏藥護之,五六日而胬肉腐落。(白雲散記《時百珠囊方》卷三十頁內)
如此內服外點,根窠之堅固者漸鬆。再以手拊之捺之,瘤中又有白條如筆管者約二三寸長,捺出一二條或三四條,間有如豆渣者出之亦復不少,再按之猶有堅硬未化者。內服前方,外又用三品藥線納入瘤中二三分,仍以膏護。四五日後,堅硬者亦漸化為稠膿而出。內服之方仍以前方出入之,外以去腐生新之藥搽之,漸自肉長肌完。未一月而收全美之功矣,快哉!
(案19)姚元章女虛勞,寒熱、咳嗽幾危治驗
姚元章女,虛勞危症治驗。
年十六歲,天癸未通,素體質薄。向來便溏,日二三次,面色痿黃。今夏患瘧,寒熱交作,已後似寒似熱,蔓延日久,咳嗽有汗,不飢納少,大便愈溏,較前倍增,氣怯神弱,肌體羸瘦,藥投罔效,漸成虛勞。於戊寅九月十一日始問治於余,余診脈辨色,面無神彩,脈之右寸微若秋毫,關則虛小,尺軟如綿,左脈弦細乏力。知其肺脾大虧,而腎陽不足以生脾土,則肺氣愈弱。心肝久虛,而腎陰不足以滋肝木,則心血少充。無怪乎咳嗽寒熱,食減便泄,而致天癸未通也。陰陽兩虧,虛勞之徵也,難以許治。憐其幼年喪母,望治情殷,諦思良久。肺脈雖如秋毫之微,而他脈未敗。面色雖無神采,而夜間尚能安睡。寒熱雖有,而汗出尚不淋漓。平素大便溏薄,今則倍增水瀉,乃腸中之濕邪下注,究非脾陽之下降可比也。再舌中膩黃腐爛,四邊淡白,食不知味,口乾欲飲,此又胃中之濕阻不化,以致清濁不分,而升降不靈也。是以上則耳聾,下則便泄。種種情事,虛中挾滯。滯者壅也,郁也。知其意者,可以神明變化之,因立方以救之。方用補肺和中,先調肺胃,少佐養陰退熱之品,疏補兼施。服後咳緩熱減,舌胎漸退,從此增損,取不潤不燥之法,而便泄漸退,如平時之溏,食飲日增。
又,九月二十五日復診:前用疏補兼治,諸恙少退。今值霜降節令,陽弱陰虛之軀,更宜加意留神。
西黨參(四錢) 淮山藥(三錢,炒) 芡實(三錢,炒) 苡仁(三錢,炒) 炙鱉甲(三錢) 青蒿子(一錢半) 沙參(三錢) 地骨皮(一錢半) 五味子(五分,研) 禹餘糧(三錢)
加枇杷膏三錢,沖。
服三劑,寒熱退清,咳嗽大減,舌胎退,惟嫌嬌紅光滑無苔。此胃陰未復,津液未充也。
原方去鱉甲、青蒿,加款冬花三錢、生蛤殼四錢、益智仁一錢。
再服三劑,咳嗽十去八九。據述平常可吃飲五六小碗,今可進三四碗,夜來兩小碗。虛勞之症大有生機矣,從此節食避風寒則更有益焉。
又,十月初一日診:氣血稍和,脾肺漸調,右寸脈指下按之亦稍有力矣。其右尺之軟如綿者漸轉濡小,而浮分按之似無也,是屬佳兆。再擬氣血並補、溫胃固腸之法。俾脈絡流通,陰陽交和,預為行經之計,且素有之便溏亦可從斯而止矣。
炙黃耆(二錢) 西黨參(三錢) 淮山藥(三錢,炒) 炙草(八分) 白扁豆(三錢,炒) 鹿角霜(一錢) 當歸身(一錢半) 麥冬(一錢半) 訶子肉(五分,煨) 左牡蠣(四錢,煅)
加南棗四枚,去核。
進三劑食飲更增,舌之嬌紅光剝無苔今將轉正色。再三劑,夜來背心之熱止,且素有之便溏亦止矣。
又,十月初七日方:
炙黃耆(二錢) 西黨參(三錢) 北沙參(三錢) 砂仁(五分) 鹿角霜(一錢半) 鱉甲膠(一錢半) 海螵蛸(二錢) 牡蠣(三錢,煅) 菟絲餅(一錢半)
用浸胖鹿筋二兩煎湯代水。
虛勞危症,進藥月餘而收全功,亦再生之幸也。
服此數劑,繼用丸藥以俟經行,方用八珍湯加制香附、烏鰂骨、鹿角霜、女貞子、紅花、砂仁等,煉白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錢,清晨炒米湯送下。
服未一月,天癸已通。再一月氣血充足,肌體豐盈,深感余德。斯症設非明辨詳察,欲生也難矣。
(案20)邢天一乃堂虛勞,咳嗽、外寒內熱治驗
邢天一乃堂,虛勞咳嗽症,年四十一歲。
咳嗽舊恙,交冬頻發。外寒內熱,衛陽虛而營陰不足。經水淡少,脈象細而小數。冬至在即,痰紅已見,加意圖維。
生黃耆(二錢) 北沙參(三錢) 淮山藥(三錢,炒) 天冬(一錢半) 側柏葉(三錢,炙) 干百合(五錢) 左牡蠣(四錢,煅) 紫菀(二錢) 款冬花(三錢)
加銀杏十四粒(去衣),紫衣胡桃肉一個(連鬲板)。
進兩劑,痰紅已止,其餘未平。
又,復診方:痰紅雖已,而咳嗽喉癢,氣逆上衝。腎陰虧而相火凌金,還恐血溢,擬金水相生法。
陳阿膠(三錢,蛤粉炒) 大熟地(四錢,水炒) 天冬(一錢半,去心) 麥冬(一錢半,去心) 西黨參(二錢) 干百合(四錢) 玉竹(三錢) 甘草(八分)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加紫衣胡桃肉一個,連衣鬲。
服數劑而痊可,此方甚妙。
(案21)沈裕昆侄女經水適來邪熱內陷藥誤不治症
沈裕昆侄女,經水適來邪熱內陷不治症,年十九歲。
經斷身熱,血室空虛,時邪內陷。醫用犀角地黃湯佐芩、連輩一派寒涼之劑,數日來身熱愈增,神識不清,耳聾囈語,變症蜂起。戊寅七月十九日,門人金書山薦治於予。診其脈,右部軟大,按之無力;左關弦細,尺脈細小難尋。口雖干而不喜冷飲,身雖熱而不煩躁,齒唇焦燥,舌胎灰黑,拊之有津。就證脈而詳諦,寒涼難投,豈知醫者今又定犀角地黃湯合竹葉石膏湯,群藥不計。斯時已更余,尚有一醫未至。余與主人云:「昨既進涼劑,熱反增,證反重,未敢再投,予立一方以俟明眼裁正。」同書山議用大生地、生鱉甲、麥冬、丹皮、知母、石斛、青皮、歸尾、桃仁泥、鮮稻根鬚等,留方而別。至二十四日書山會予,知前方占卜未服,仍延前二醫及書山診治。延書山者,緣其家之夥與書同鄉契友也,雖然而其家議論紛紛,不能專主於書山,故終無濟於事也。連日醫以生地、丹皮輩合利小便法,二三日不應。復又用犀角、生地等合蟬衣、板藍根、牛蒡子以化斑,三日來熱仍不退,神識愈昏,食飲不貪,日瀉稀糞二三次。又用清燥救肺法,而熱仍如前,病勢甚篤。復屬書山求治於余,往視之,熱已十三日之久,而一毫未減,食飲不進,午後想食西瓜,約飲半杯而稀糞直溜,此等情境豈是退病之象也。身熱乾燥,神識乍明乍昧,語言似清非清,舌色紅潤,中心灰黑。病由經水適斷而起,血室空虛,邪熱內陷。徒事清熱,熱非實熱;徒以散邪,而邪已內陷於血室空虛之所,徒清、徒散均無益焉。是以《內經》有無犯胃氣及上二焦之論,仲景《少陽條篇》有適斷空虛邪陷一說,明指少陽膽腑,亦有三禁,與經文暗相符歟,各有深意。神明變通,全藉心領意會,始能得其妙旨,豈泛泛醫流輩所能深悉其意者也。況此等症最易變遷,如前之脈則右大左小,今則兩關浮弦、尺脈小數而按之無力,又非前比。變端不一,豈可同日而語哉。今病已危險,若再延誤,措手不及矣。為此時計,宗啟玄子育陰存津以退內陷之熱,合之仲聖《少陽篇》血海空虛邪陷膽腑之小柴胡合而成方,以冀轉機。不此之求,恐肝風一動,勁厥隨之,又當如之何耶。案定方成,適前醫至,即於方中加其茯神,甚屬合宜。方列於下,七月二十四日定:
大生地(五錢) 炒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半,炒) 柴胡(一錢) 淡黃芩(一錢半,炒) 煨葛根(一錢半) 花粉(一錢半) 甘草(五分) 麥門冬(一錢半,硃砂拌) 小青皮(八分) 炮姜(二分) 茯神(二錢)
服後,頭面遍體俱有微汗,諸恙漸平,問答明白,斑消瀉停,耳聾亦減,且能飲粥些少,大有轉機之徵也。次日主人緣病勢轉輕,俗情惜費,乃不延余而仍邀前醫與書山同議。前醫案云:「服昨藥微躁微汗,斑退泄止,神識漸清,大有轉機之象,仍宗竹亭先生法,略為損益」等語。即予昨方內去葛根、炮薑、青皮,加丹皮、川貝、鉤藤鉤,其餘悉照予方,末後書山加鮮荷葉一小個,此二十六日書山會予細述之。是日延診,書山用育陰存津法,前醫加入人參白虎湯,據述服後反覺躁擾不寧。二十七日書山用阿膠黃連湯,前醫至以為不然。醫用玉女煎法,服後書山云較前更重,甚至昏沉不語。主家從此停藥,延至八月初七而逝,誠可惜哉。
(案22)吳師瞻內人濕腳氣症治驗
吳師瞻內人,腳氣症,己巳正月二十日診。
脈右虛左弦,肝脾兩虧,濕熱下注,兩足腫痛,屈而不伸,紫斑成朵,證名濕腳氣,古稱壅疾者是也,宗東垣疏理肝脾,是為上策。
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腫而痛者為濕腳氣,宜清熱利濕搜風。攣縮枯細痛而不腫者,名乾腳氣,宜養血潤燥。
黃耆皮(三錢) 焦冬朮(二錢) 茅山術(二錢,炒) 茯苓(三錢) 全當歸(一錢半) 炙甘草(八分) 懷牛膝(二錢) 木瓜(三錢) 小青皮(一錢) 川黃柏(一錢,鹽水炒) 川木通(一錢)
加杉木梢五錢。
外用鮮橘葉三十片、杉木梢三兩煎湯,淋洗足腿腫痛處。
服五劑,兩足小腿腫痛十去六七,皮起縐紋而少癢,且能伸屈,非前之拘攣可比,紫斑亦退其大半矣。原方去木通、青皮,加白芍、五加皮,再五劑而痊安。
(案23)談禹範襟兄乃室產後腹痛誤作腸癰幾危
談禹範襟兄乃室,己卯五月。
產後惡露未盡,纏綿兩月有餘。小腹時痛,血塊偏左,偶發寒熱,食後作脹。脾土虧而肝木不舒,防其腹大塊攻。皆由產後失調耳,況右關虛大,左關弦急,又顯有明徵耶。
西黨參(三錢) 焦冬朮(一錢半) 茯苓(一錢半) 陳皮(一錢) 當歸身(一錢半) 廣木香(八分) 白芍(一錢半,炒) 炙草(七分) 女貞子(三錢) 制香附(二錢)
加陽春砂仁四分,研細沖。
進藥五帖,食飲增倍,每次可吃飯兩小碗,脹勢大減,痛亦漸緩。惟塊尚在,此產後積血而成,原不易去,必待氣血充和方能漸消,若不加意調治便為終身之累。
復診:原方去白芍、香附,加川芎、益智仁等,服後諸恙俱減。因腹塊未消,不時作痛,病者性急,輕信旁言,疑生外症,因延瘍科治。醫竟作腸癰論,用當歸、桃仁、元胡索、五靈脂、益母草膏輩,佐攻伐破血之法,不應。又用平肝、活血、行氣之劑,又不應。復更瘍科,用破氣、泄肝、導氣、散癰之法四五帖,亦不應。二醫皆以為腸癰,且云已有作膿之勢,藥宜內托排膿,不日開刀見膿痛自緩等語,使病者聞之心懼膽怯。自覺廿餘日來,塊益堅,痛益盛,且連日食飲大減,即杯許之飯不能下咽。頭汗常有,夜不能寐,肌肉消瘦,頸耎頭垂,四肢乏力。舉家躊躇,因買舟延餘一決,如果腸癰再請前醫,否則仍就予治。予曰前已決定,無庸再決。因而立案疏方以亟救之,遲則不及矣。六月初九日方案列下:
產後失調,瘀血凝滯,結而成塊,塊偏於左,迄今三月。結塊時痛,大如碗口,偶爾寒熱,不時腰疼。瘍科不明產後變端,誤認小腸癰,妄投破血散氣、通經導滯之藥,以致塊堅痛增,小溲不爽,食飲維艱,肌瘦神疲,脈象虛軟,氣血日虧,鬱而不散。誅伐無辜,弄假成真,深可痛恨。如果小腸癰,當小溲數如淋,身皮甲錯,腹痛異甚,按之濡如腫狀,身無熱,再驗之於左尺脈獨數,知小腸癰之膿已成也,宜以藥內潰之,亦無庸刀針開之。今既無此形,無此脈,何可妄治。自予審之乃產後氣血大虧,營衛失調,惡血阻絡。理應調攝脾胃,和其氣血。俾營衛流通,食飲漸增,庶幾塊消痛止矣。
西黨參(三錢) 焦冬朮(一錢半) 白扁豆(三錢,炒) 茯神(二錢) 益智仁(一錢二分) 柏子仁(三錢) 女貞子(三錢) 歸身(一錢半) 制香附(三錢) 杜仲(三錢,炒) 川續斷(一錢半)
加橘葉三大片。
外用沖和膏,先將蔥白頭煨爛同搗,臨用和入麝香一分,睡時帶熱貼痛塊上,綿紙蓋上,軟絹扎之。逐日如法,共換三次。
又,六月十三日復診:服前初九日方四劑,左腹塊痛十減其五。敷藥三日,塊亦漸小,夜能安睡,腰疼大緩,食飲亦增,小溲不滯。藥服頗合,仍宗前方出入,不用外敷之法。
西黨參(三錢) 淮山藥(三錢,炒) 白扁豆(三錢,炒) 茯神(二錢) 酸棗仁(一錢半,炒) 制首烏(三錢) 白芍藥(一錢半,炒) 歸身(一錢半) 廣木香(七分) 杜仲(三錢,炒) 陳皮(一錢半) 砂仁(六分)
加鮮橘葉三片。
服五帖,左腹塊痛已止。其塊大如碗口者,今小如酒杯之口。食飲倍增,精神日健,大有生機矣。
又,十八日方:
西黨參(三錢) 焦冬朮(一錢半) 制首烏(三錢) 歸身(一錢半) 白芍藥(一錢半,炒) 雲茯苓(二錢) 女貞子(三錢) 炙草(四分) 杜仲(三錢,炒) 川續斷(一錢半,炒) 益智仁(一錢) 陳皮(一錢半)
加砂仁末三分,沖。
服此五劑,食飲如常,腹塊全消。
是證幾乎為瘍科所誤,服予前後三方,進藥十四劑而痛止塊消,霍然全愈,誠快事也。
(案24)程梅溪繼室經水淋漓、小腹塊痛治驗
程梅溪繼室。
經水停阻,淋漓不絕,小腹塊攻時疼。病經一月,口雖干,喜飲溫,小溲少,赤帶多,舌淡黃,脈象沉小,乃下焦之瘀滯未清耳。六月二十五日
制香附(三錢) 當歸(一錢半) 元胡索(一錢半,炒) 茯苓(二錢) 山楂肉(三錢,炒) 苡仁(四錢,炒) 建澤瀉(一錢半) 炮姜(三分)
加陽春砂仁二分,研沖。
服三帖,塊消血止,所下黃黏水亦無,小溲通利,下部已平。惟少有乾嘔,不飢,稍嗆。此又胃中之虛火未盡也。
繼以鮮石斛(五錢) 茯苓(二錢) 藿梗、陳皮、蘇子(各一錢半) 苡仁、生穀芽(各五錢)
加鮮蓮肉十四粒,去心衣。
煎服兩帖而全安。
(案25)張鐵珊乃室陰虛內熱,肝火易生治驗
海鹽張鐵珊乃室,己卯六月,年三十六歲。
素有血崩,兼多內熱,肝火易升,不時牙疼。種種見證似屬肝火為患,而細按脈象,左關虛數,火非實火;右寸虛小,關脈虛軟,知脾土之受累於肝也久矣。蓋土虛不能生金而肺弱,金虛不能平木而肝強。然肝強者,肝亦自傷,故脈雖數而虛也。徒事平肝伐木,清火抑陰,皆非法也。當先清補肺胃,少佐養肝舒木之法,再為良圖。
制洋參(一錢) 建蓮肉(三錢,去心炒) 淮山藥(三錢,炒) 南棗(三枚,去核) 雲茯苓(一錢半) 薏苡仁(三錢,炒) 制首烏(三錢) 青皮(四分) 女貞子(三錢) 炙甘草(五分)
加鮮荷葉一小個。
進藥三劑,內熱火升頓減,牙疼亦從斯而平矣。
又,復診:病脈合參,理宜氣營並補,第秋令初交,暑熱未楚,藥後頗效,仍宗前法。
制洋參(一錢半) 玉竹(三錢) 當歸身(一錢) 川芎(八分) 雲茯苓(一錢半) 元米炒麥冬(一錢) 鹽水炒橘紅(六分) 白芍藥(一錢,炒)
加鮮蓮肉十四粒,去心衣。
(案26)陸氏嫗巔頂痛、畏寒、咳嗽、嘔惡治驗
陸氏嫗,五月初十日診,年三十三歲。
巔頂作痛,畏寒惡風,咳嗽嘔惡,舌胎白膩。醫者以為暑風閉於肺胃,用枇杷葉、川貝、橘紅、豆豉、佩蘭葉、大豆黃卷、桑葉、杏仁等。三四帖,嘔、咳、畏寒減,而巔頂之痛仍然,反加內熱不飢。予診其脈浮小,乃風邪上受,兼之早出晚歸又為露水所侵。因用輕解法,以散上部之風邪,庶乎漸安。
未曾小暑,何來暑風。小暑在於五月十七日,觀其方案乃初五日也,與小暑日相去十有二日矣,醫何荒唐若是哉。
防風(一錢半) 羌活(一錢) 藁本(一錢半) 廣藿梗(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研) 橘紅(一錢) 桔梗(一錢) 山楂炭(三錢) 甘草(六分)
加鮮荷葉一小個同煎。
服後少頃,上部微汗,巔頂之痛若失,其餘俱向安矣。
(案27)王質愚女風暑內蘊,身熱、無汗、腹中蟲痛治驗
王質愚女,嘉慶己卯,十一歲。
素常內熱,貪啖生冷,不時腹痛。今於七月十九日,身熱無汗,頭疼,大腹時痛時止,痛時如齧,口乾舌絳。醫用清疏藥二三帖不應,又用小柴胡加連翹、青蒿輩,反加閉悶、壯熱,仍無汗。早上熱輕,午後甚,因延余診。案云:身熱頭脹,乾熱無汗,腹中時痛時止。舌絳唇紅,脈象浮數不弦。似瘧非瘧,乃風暑內蘊而兼蛔蟲作痛也。宜以疏表和里,佐以祛蟲,俾邪外達為最。(二十六日)
香薷(一錢) 防風(一錢半) 淡豆豉(二錢) 塊滑石(三錢) 黃芩(一錢二分) 木香(六分) 大腹絨(一錢半) 半夏曲(一錢,炒) 赤苓(二錢)
加藕一兩五錢。
煎好去渣,入炒川椒末二分,沖,炒鶴蝨末六分,沖。
進一劑,腹痛頓止,熱亦稍減,有汗,非前之乾熱可比,口乾欲飲,小便赤。
又,復診方,二十七日:
葛根(一錢) 蔓荊子(一錢半) 鮮竹茹(一錢,炒) 木香(七分) 丹皮(一錢,炒) 瓜蔞仁(二錢) 廣藿香(一錢半) 楂炭(三錢) 大腹絨(一錢半)
加炒川椒五粒。
進藥後,今項背發出白㾦,少有汗,下半身無汗,微咳,胸悶齒疼,熱勢較昨減半,口乾喜飲亦減,脈浮小數,邪未盡徹。
又,二十八日診:
前胡(一錢半) 蔓荊子(一錢半) 蟬衣(一錢,去足) 廣藿香(一錢半) 防風(一錢半) 赤茯苓(二錢) 連翹(一錢半) 山楂炭(三錢) 陳皮(一錢半) 桔梗(一錢)
服後周身微汗,表熱漸徹,白㾦亦退。早晨熱停,日晡稍有微熱,胸胃似悶。大便數日未解,卻無欲解之意,此亦腸燥不潤。議益陰潤腸法,以冀熱退、便通為穩。
又,八月初一診:
小生地(三錢) 粉丹皮(一錢半,炒) 地骨皮(一錢半) 赤苓(三錢) 炒麥冬(一錢半) 塊滑石(三錢) 黑山梔(一錢) 橘紅(八分) 油當歸(一錢半) 大麻仁(三錢,研)
加萊菔子三錢,炒。
服一劑熱退清,再劑便解未暢,又進一劑便暢而止。
(案28)上洋陳杏千內人產後感冒,頭疼、腹痛、滯下症
上洋陳杏干內人。
產後兩月,冒風頭疼,感寒腹痛,滯下數次,脈軟小兼浮,宜用清疏法。十一月廿三日
蔓荊子(一錢半) 防風(一錢半) 老蘇梗(一錢半) 楂炭(三錢) 廣木香(八分) 神麯(三錢,炒) 焦穀芽(三錢) 陳皮(一錢半) 淡茱萸(三分)
加蔥白兩枚、煨姜二片。
進三帖,痢止痛平,頭亦不疼,風寒兩解。
二十六日:用和胃調中法,參苓白朮散出入,調治而痊。
(案29)許氏女經行腹痛,時值三冬治驗
許氏女,年十八歲,嘉慶戊辰仲冬。
經行腹痛,時值三冬,脈象沉遲,非溫不通。
熟附子(四分) 炮姜(六分) 當歸梢(一錢半) 陳皮(一錢) 元胡索(一錢半) 炙草(五分)
服一帖,痛減大半,血下兼塊。次日原方去陳皮,加烏藥、白芍,兩帖全安。
(案30)潘氏女素有痰厥,不時舉發治驗
潘氏女。
素有痰厥,不時舉發,久恐成癇。
製半夏(二錢) 天竺黃(一錢) 石決明(六錢) 鉤藤(五錢,後入) 大麥冬(一錢五分,去心,硃砂拌) 制香附(三錢) 羚羊角(一錢半,鎊) 橘紅(一錢)
加沉香汁二分,沖。
進藥五劑,共厥兩次,較前甚輕。
又,復診方:痰厥漸輕,疏理肝脾,仍宗前法。
二原地(三錢) 女貞子(三錢) 歸身(一錢半) 白芍(一錢半,炒) 制香附(三錢) 羚羊角(一錢,鎊) 陳皮(一錢) 鉤藤(五錢,後入) 製半夏(一錢半)
加舊鐵器兩許,燒紅,藥湯淬服,淬時須將有藥之碗置水盆中,以免碗爆碎。
(案31)談星昭內人胸腹急痛,嘔吐發厥治驗
談星昭內人,年五十歲,嘉慶己巳八月。
六脈沉細,胸腹急痛如錐,嘔吐肢冷,汗多且厥。寒凝食滯,氣阻中宮,來勢甚險,先以熨法,再投煎劑。
熨方:用陳香櫞(二兩) 生薑(三兩) 青蔥(三兩) 大皂角(三挺) 枳殼(一兩)
五味各切碎,用陳酒一碗、米醋一杯、河水三碗煎滾,用木棉手巾兩塊四折浸透略絞,自胸至腹更換熨之,冷則易,隨用後方煎服。
淡乾薑(八分,炒) 代赭石(三錢,煅) 制香附(三錢) 陳皮(一錢) 元胡索(一錢半) 製半夏(一錢半) 旋覆花(二錢,生絹包) 木香(六分) 山楂炭(三錢) 六神麯(三錢,炒) 沉香汁(三分,沖)
加炒出汗川椒一分。
一熨一服,痛嘔頓平,再劑霍然矣。
(案32)沈氏嫗食入即脹,脹甚則痛治驗
沈氏嫗,年六十七歲,己巳十月。
食入則脹,脹甚則痛,脈右弱左弦。脾陽不運,肝木乘之,宜補坎中之陽,以生己土之不足。老年得此,防成虛臌。
焦冬朮(一錢半) 白扁豆(三錢,炒) 淡乾薑(六分,炒) 木香(五分) 元胡索(一錢半) 破故紙(一錢半,炒) 炙甘草(五分) 茯苓(一錢半)
服後,食入脹緩痛減。再兩劑,食後脹痛咸止而全安矣。
(案33)張氏嫗發熱二月肝火內郁治驗
張氏嫗,年五十四歲。
發熱兩月未退,脈虛而數,陰氣虧而肝火內郁。前進四物湯去芍藥,加鱉甲、地骨皮、青蒿子、丹皮、花粉、甘草、赤茯苓輩三帖,以養陰退熱,據述熱未已。體虛之人遠路步行就診,途中不無冒風,藥難奏功,須擇近便者調治最妥。議逍遙意,合養陰退熱法治之。(三月初六日診)
小生地(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炒) 全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半,炒) 生鱉甲(三錢) 薄荷(一錢) 淡黃芩(一錢半,炒) 甘草(八分) 銀柴胡以青皮六分易柴胡
加藕二兩。
未診脈前,據云服初三方夜間熱勢更甚,甚至頭眩眼花,欲飲冷臥涼方快。觀其舌,舌絳無胎;診其脈,虛而帶數;明是陰虛而相火不靜。閱予前方理當合宜,何服之而反熱甚,因立案囑其近便處就治,性急欲速,難與之言。再思之,既服藥不合復來求治,又不得不盡心以圖之,因仍用養陰法合逍遙散加減之。疏方畢,深囑戒怒、飲酒,若能遵之,尚可圖功。設二者不戒,難以許治。談至此,而病者與來人鼓掌大笑曰:「名醫也!君何見之神也。」追問之,則曰:「前自初三四兩日進藥後,夜熱大減,十去其八。惟初五日服藥後,復飲陳酒半斤而睡。是夜身熱大甚,飲冷就涼,夜不安寧。至於氣惱,常常有之。既蒙囑戒甚切,特訴真情,仍望一救。」予始解疑,不然何藥與病合而服之反不符也。因將原方之銀柴胡改用小青皮與之。甚矣!醫之難行也,設不叮嚀再囑,何能探其實情。柴胡之用,有可用可不用之道也,去此而增青皮以舒肝,未始非良策也。
進四劑內熱退清,喉舌少有乾燥,味苦。原方去黃芩,加黑山梔一錢五分,再四帖而痊。
(案34)孫氏女中脘作疼波及左脅治驗
孫氏女,年逾三旬。
中脘作疼,起自去冬十二月,不拘食前食後、或早或晚,大率受涼則愈覺耳,喜飲溫暖。至今春二月,胃中時刻隱隱作疼,食飲漸減,飢也不敢多食,食後胃中不疏即疼,連痛三二日,甚至牽引左脅。診其脈右關軟小不疏,幸左關肝木不弦,故無兼證。惟以調和脾胃,兼之溫中運食為法,自爾痊可。(十一日診)
焦冬朮(一錢半) 白扁豆(三錢,炒) 制香附(二錢) 乾薑(八分,炒) 淡茱萸(四分) 製半夏(一錢半) 雞內金(一錢半,炙) 炙草(六分)
服一帖仍疼無減,再劑疼止,胃中漸鬆,並無氣悶之勢。
十三日:原方去香附、半夏,加木香八分,砂仁四分,研沖。兩帖,如前毫不覺疼,加南棗四枚,再兩帖安妥如前,食飲漸復。
十七日:將前十三日之方去雞內金,調理兩劑而愈。
(案35)云間陶大奎乃室新產發熱、腹痛治驗
云間候補理問陶大奎室人,年逾三旬,庚辰正月下浣八日。
新產旬日,發熱頭疼,小腹覺痛,延余診治。據述產後惡露甚少,於三四朝時腹痛甚急,忽下血兩大塊,當即痛緩血少。迄今十日,心一煩而汗出,火一升而頭疼。發熱腹痛,兩耳常鳴,口乾咽疼,喜多言語,舌絳光剝。右脈虛滯,左脈見芤。細審之,乃產後大血去多,營陰不足,肝火內郁,少有惡露未盡,氣滯不疏。宜先舒肝和血,俾惡露清而相火降,再為之計。第須避風戒怒,庶免產後餘波。
當歸梢(二錢) 炒香附(三錢) 元參(二錢) 川芎(一錢) 炒橘紅(八分) 元胡索(一錢半,炒) 甘草(六分) 池菊(一錢)
加炮姜五分、砂仁末五分。
進藥後,夜睡安寧,口不黏膩。舌絳光剝,下半斷已退本色,舌根尚膩。熱緩,惡露少見,痛定,漸能飲粥。
又,正月二十九日診:進昨方,諸恙漸減,惟動輒汗多,口乾耳鳴。此氣血兩虧,血海未清,胃陰未充,故痰稠兼咳。暫以固表養營,佐以疏運之法。
生黃耆(三錢) 炒歸身(一錢) 元參(三錢) 茯神(二錢) 炒棗仁(一錢半) 半夏曲(一錢半,炒) 青皮(五分,醋炙) 牡蠣(五錢,煅)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加炒池菊一錢。
服後惡露停,熱止,頭痛大減,舌之光剝退清。
又,二月初一日診,固衛養陰。
生黃耆(三錢) 大生地(三錢,炒) 元參(三錢) 麥冬(一錢半,去心) 女貞子(三錢) 柏子仁(三錢) 歸身(一錢半) 遠志(一錢,去心炒) 炙甘草(七分) 炒棗仁(二錢) 茯神(二錢) 橘白(八分)
加生薑六分、黑大棗三枚,去核。
服兩劑,汗出漸減,頭角不疼,口乾耳鳴亦緩。惟夜睡時醒,咳平痰尚多。自早至晚可飲粥四五盞,知飢口淡,兩足不溫。脈右虛大無力,左三部虛小微數。氣血兩虧,虛火漸降,理應峻補,而胃氣未旺,脾土未健,肝腎之陰雖虛,而滋補膩膈之藥究嫌其驟。且以益氣扶陽,佐以養心寧神之劑,再為善後之謀。
潞黨參(三錢) 生黃耆(三錢) 山藥(三錢,炒) 歸身(一錢半) 柏子仁(三錢,去油) 炒棗仁(一錢半) 茯神(二錢) 炙草(八分) 製半夏(一錢半) 五味子(五分,研) 蘇子(一錢半,炒) 茯苓(一錢半)
加左牡蠣五錢(煅塊),紅棗五枚。
服兩帖耳鳴止,睡亦安,諸恙俱平,惟兩足未溫,汗仍時有。
原方去山藥、半夏、蘇子、茯苓,加焦冬朮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五分。再三帖,汗出甚少,食飲倍增,兩足漸溫。
初八日:即此方加玉竹四錢,去牡蠣、紅棗,加姜二片、黑棗二枚。服兩劑汗止,再劑兩足不覺其冷矣。
又,十一日方:新產之後,氣弱血虧,脈細無力,諸恙俱平。大便數日未解,而血海空虛、腸燥便結者,又未便擅用通幽之法使虛者益虛,必得益氣以充之,養血以潤之,佐以溫腎以達之,便自通矣。
潞黨參(四錢) 歸身(二錢) 柏子仁(三錢,研) 郁李仁(三錢,去皮尖) 制首烏(三錢) 生首烏(八錢) 松子仁(三錢,去衣) 黑芝麻(三錢,炒) 肉蓯蓉(三錢,泡淡) 陳皮(一錢二分)
煎好去渣,入清阿膠二錢,烊化二三滾服。
服後,晚間解結糞如彈丸者,據述約數枚,未暢。次日再一劑,又解結糞成條而安。
十三日:以氣血並補法,調理收功。方用八珍湯略為增減。
人參(四分,另煎) 於白朮(一錢,土炒) 茯神(一錢半) 酸棗仁(一錢半,炒) 熟地(三錢) 當歸身(七分) 白芍(一錢,炒) 炙甘草(六分) 南棗(三錢,去核)
加桂圓肉四枚。兩劑。
新產十日,頭疼身熱,腹痛耳鳴,汗出無時,口乾咽疼,咳嗆痰稠。種種見端似屬外因之象,而證脈合參究關氣血兩虧。予專作新產論治,隨機應變,逐日平可,深中肯窾,此其所以收功之捷也歟。
(案36)海鹽王芝嶠側室咳嗽吐血漸成虛怯症
海鹽上舍王芝嶠如君,庚辰正月初旬延診,年逾二旬。
咳嗽吐血,起自上年,醫治罔效,漸成虛怯症。脈右細耎無力,左脈寸澀,關脈弦數,尺脈濡小,知其素體陰虧陽弱。腹塊攻痛,白淫綿綿,任脈為病。日來咳嗆痰血,顴紅口乾,痰沫常吐,虛怯之徵已露先聲矣。色脈詳審,自是相火上炎,水不養木,宜乎滋陰為最。而脾肺久虛者概以滋陰降火,又恐不利於脾。必得土旺金生,使木不侮金,金氣充而腎水自旺。為今之計,亟宜扶脾保肺,佐以養肝,是為上策。(初七日方)
白花百合(一兩) 款冬花(三錢) 淮山藥(三錢,炒) 南棗(三錢,去核) 雲茯苓(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制首烏(三錢) 橘紅(三分,炒) 參三七(三分,研沖)
加飴糖一錢,熔化。
又,十二日診:進前藥,咳嗆漸緩。就色脈而詳諦之,陰固虧也,陽亦虛矣。陽何以虛,由於氣之不充。陰何以虧,由於火之上炎。是以喉乾舌燥、咳嗆痰紅。至於腹塊攻衝,腸鳴白帶,雖關任脈,然亦未嘗不關乎脾陽之不運耳。無怪乎右脈虛軟,左脈弦細極也。且再調治肺胃,佐以養肝,斯為善矣。
生洋參(一錢) 白花百合(一兩) 款冬花(三錢) 紫菀(一錢半) 淮山藥(三錢,炒) 雲茯苓(二錢)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蘇子(一錢,炒) 女貞子(三錢) 制首烏(三錢) 人中白(八分,漂淡) 炙草(六分)
煎好去渣,投枇杷葉膏一錢五分,沖服。
又,十六日方:始也咳血,繼也驟吐。《經》云:「陽絡傷則血上溢」,是肺氣虛而胃土不充也,前案已詳。《易》之《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屬於土,乾屬於金。未有氣不充而血能固者,亦未有土不足而血能統者,此予之所重在肺胃者近是。證脈細審,行經趲前,刻在臨經之際,驟然一吐,是屬倒經之象也。不然何脈不見數急,而神識反安靜也。議益氣養胃,侑以疏之調之而運動之,庶乎可也。至於塊之上攻,腹中雷引,白帶綿綿而下,亦無非氣不充而清陽不升也。一以貫之,不必枝枝節節而求之。
西黨參(四錢) 淮山藥(三錢,炒) 茯苓(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清阿膠(三錢,蒲黃同炒) 金石斛(四錢) 降香(三分) 人中白(八分,漂) 白扁豆(三錢,炒) 天門冬(一錢半,去心) 橘絡(八分) 大南棗(三枚,去核)
加白花百合一兩五錢,煎湯代水煎藥。
(案37)崇明夏建中內人腸覃症詳論治法
夏建中內人,年三十三歲,腸覃症,嘉慶庚辰四月,崇明人,渡江來蘇就治於予。
據述自二十二年十二月生產,至二十三年春間於左腹起一小塊,日漸長大。遍延醫治,有作瘀血治,或作癥瘕治。用消堅破積,以及行血逐瘀等藥,服之塊更堅大。所幸者,飲食睡臥如常,乳汁充足,吮乳不缺。延至二十四年冬,塊移當臍,狀若懷子。惟曲腰不便,其餘無他苦。至十二月,經事已轉。至二十五年春,經行應期。季春至蘇,曹先生用補血、削堅,佐製大黃、桃仁輩。服後經事趲前幾日,月水稍多,其塊如前,復定丸方。方用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加三稜、莪朮、檳榔、枳殼、香櫞、香附、蘇梗、烏藥、丹參、元胡索、雞內金、冬朮、茯苓、澤瀉為丸。主人緣煎劑進數余帖不見應手,且嫌丸劑中有硝、黃等猛厲之藥,因求治於予。
案云:塊由產後而起,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積於內,瘜肉乃生。始如雞卵,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腸覃症也。病經兩載,攻伐非宜,當宗經旨,調氣以溫之,王道迂徐無近功也。(四月十八日診)
病在氣而不在血,故月事不斷,應時而下。如石瘕則「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可導而下」,與此腸覃有別也。胞中即子宮也,男女之通稱,前通關元,後通命門。男子陽動於此,泄精;女子陰靜於此,受胎之處也。是論予細注於《時百珠囊》卷二之三十一頁,皆詳論諸家之說,合而注之。以正景岳之誤認胞中即命門之說非是。
黨參(三錢) 淡乾薑(八分,炒) 熟附子(六分) 木香(八分) 冬朮(一錢半,炒) 制香附(三錢) 上肉桂(六分,去粗皮) 青皮(八分) 炙草(六分)
加血竭一錢,乳細沖。
服三劑後,腹中響動,自覺溫暖松爽,塊亦軟和,非前之緊急可比也。
細按當臍之塊,予以手隔裙拊摩其塊,大腹膨急如臌,腹皮內宛如棕草之聲,又似隔布摩木賊之音。此言可以意會,而難以言語形容也。姑假形似以揣摹之耳,能於不可言傳中而獨得其意,則治病之道可以深中肯綮矣。
又,二十一日診:腸覃有年,緩圖可消。若因塊堅而速投峻厲之劑,恐反節外生枝。證脈合參,宗羅氏《寶鑑》方出入之,庶乎盡善。
焦冬朮(一錢半) 熟附子(六分) 元胡索(一錢) 當歸(一錢半) 大茴香(八分) 制香附(三錢) 上肉桂(六分,去粗皮) 檳榔(一錢半) 桃仁泥(二錢,炒) 雲茯苓(一錢半) 廣木香(八分,切片) 炮姜(七分) 小青皮(八分)
加紫沉香五分,劈碎同煎。
服五六帖合宜,即以此方十倍為丸,淡薑湯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炒米湯下,或淡姜泡湯送下亦可。
(案38)陳儀山女癇症常發治驗(附紫雪丹)
陳儀山之女。
癇症年餘,發則眩仆倒地,昏不知人,口眼牽動,痰涎作聲,手足抽搐,叫若罔聞,甚至遺尿。五癇中之極險者,況年將二八,天癸未通,痰隨火升,心火不降,故月水難至耳。邇來一月三、兩發,氣血更受痰火之累矣,盍早圖之。(嘉慶丙寅三月十二日)
薑汁炒生山梔(一錢半) 鹽水炒橘紅(一錢半) 石菖蒲(八分) 礬水浸松蘿茶(六分,曬乾,不炒) 硃砂拌麥冬(一錢半,去心) 製半夏(二錢) 抱木白茯神(二錢) 去心遠志肉(一錢,炒) 紫沉香(四分,切片)
進四劑,癇病未發,自覺喉中痰少,體健食增,原方加天竹黃一錢五分。再四劑,癇病仍未發。渠家因藥頗合,如前再服,仍不再發,精神更健,喉中痰聲全無,口舌並不乾燥,二便通利,知飢能納,脾胃調和。復診之,左脈之弦數者大減,惟右寸關反覺其滑而少力耳。當用二陳湯加焦冬朮、柏子仁、歸身、遠志、沉香,煎送白金丸八分。服十五劑,癇病霍然全愈,天癸亦通,精神健旺,肌體未復。向予索調理方,予以歸脾湯去木香,加熟半夏、制香附,用荷葉煎湯灑疊成丸,每服五錢,食後滾水送下。
昔先君子治李氏婦癲疾,來勢頗重,將暮先服紫雪一分,燈心湯化服,癲勢漸平。一更時,服鬱金、瓜蔞、杏仁、橘紅、麥冬、山梔、海蛤粉等,加茶葉五分、明礬五分(沖)。上八味煎服,一夜安臥。已後仍以平肝降氣、消火消痰之劑而漸瘳。因癲勢頗重,先進紫雪丹分許而癲勢漸平,用意極妙。(竹亭注)
(案39)費氏嫗胃氣作楚,近感暑風,嘔痛並至治驗
費氏嫗,年四十一歲,六月望日診。
素有胃氣作楚,近冒暑風,痛而兼嘔,得湯則劇,手足麻,頭小脹。舌胎膩白,有汗惡風,六脈沉小。議和中法,佐以辛苦。
薑製半夏(一錢半) 廣藿香(一錢半) 防風皮(一錢五分) 香薷(一錢) 白蔻仁(五分) 淡茱萸(二分) 小川連(六分,薑汁炒) 滑石(三錢)
加炒出汗川椒十粒,揀去閉口者。
服後嘔痛、頭脹俱止,舌轉淡黃苔,口乾喜飲。
又,復診方:
鮮石斛(四錢) 鮮荷葉(四錢) 鮮藿香(二錢) 枳殼(一錢半,炒) 焦穀芽(三錢) 半夏曲(一錢半,炒) 宣木瓜(一錢半) 陳皮(一錢)
加西瓜翠衣一兩。
服兩劑,口舌不幹,漸進粥,大小便通利。繼以養胃和中,調治而安。
(案40)昆邑徐云坡內人寒熱、頭脹、腰疼、腹膨治驗
昆邑徐云坡室人,庚辰六月。
日晡寒熱,得汗而解,頭脹噁心,小腹膨急,溲便不爽。舌苔白膩,合之脈象似瘧而陰陽未分也,素屬陰虛挾痰。經行一月兩至,兼之腰疼,內如針刺,遍身不疏。先以解暑卻濕,少佐治本之法。(初四日方)
香薷(一錢) 防風(一錢半) 半夏曲(一錢半,炒) 白蔻仁(五分,研) 滑石(三錢) 秦艽(一錢半) 鮮藿香(三錢) 赤茯苓(三錢) 青皮(八分) 橘白(六分) 杜仲(三錢,生薑汁拌炒)
加鮮荷葉三錢、姜皮八分、松蘿茶二分。
服後,寒熱、頭脹、腰疼俱減,其餘如前。因其得效,據述又服一帖,而胸悶、噁心反增。此方原不可接服,因有疏解藥也。
又,初六日方:寒熱、腰疼俱緩,而小腹尚急疼,大小便不爽,胸悶噁心,暑濕之邪未盡也。脈左弦細而數,防經水驟至。擬和中法,佐以舒之運之。
薑製厚朴(一錢) 白扁豆(三錢,炒) 淡豆豉(三錢) 蘇梗(一錢半) 廣藿香(一錢半) 半夏曲(一錢半,炒) 穭豆皮(三錢) 青皮(八分) 臺烏藥(一錢半) 宣木瓜(一錢半)
加益元散三錢、鮮荷葉邊一小個。
正欲煎藥,果然經行,著人延予,予將原方去木瓜,加制香附三錢,余如前。服後,寒於二更時作,鼓頷戛齒。少頃熱至,至天明得汗而退。昨未服藥前,經至腹疼,血下兼塊,小腹尚急,二便通利。
初七日方案列下:
寒熱有期,漸轉暑瘧。胸悶稍減,而尚嘔惡腹疼,舌膩糙刺。擬清解法,冀其寒熱漸退,不致熱入血室為最耳。
薑製厚朴(一錢) 薑汁炒半夏(一錢半) 淡黃芩(一錢半,炒) 柴胡(七分) 淡茱萸(二分) 赤茯苓(三錢) 炒楂肉(三錢) 青皮(八分) 江枳殼(一錢半,炒)
加藕一兩五錢。
服後未寒,少有熱象即退;仍然嘔惡,口乾舌膩。經水未停,少腹仍疼,血塊仍有,腰胯痠軟,左脈小數兼弦,右脈小滑。胃不和而少陽之邪未徹也,還防寒熱。
又,初八日方:
鮮竹茹(二錢,薑汁炒) 薑製半夏(一錢半) 藿梗(一錢半) 青皮(八分) 元胡索(一錢半,炒) 川鬱金(六分) 歸尾(一錢半) 赤苓(二錢) 黑山梔(一錢半)
加左金丸五分,藥湯送下。
服後,嘔惡即止,寒熱仍未至,口舌尚干,經水未盡。原方去半夏、藿梗,加花粉、麥冬。再兩劑而諸恙向安矣,繼以養胃和肝,調理而健。
(案41)徽歙洪季威夫人體虛感邪誤治幾危治驗
徽歙孝廉洪季威夫人,年四十二歲。
體虛感邪,誤治幾危。嘉慶庚辰九月望後問治於予,方案列下:
素有肝胃氣,食飲甚少,肌體不豐。經水色淡,每臨期約四五日方停,今經行三日而止。於九月初五、六日,覺頭疼身熱、齒痛有汗。延曹先生治,以為風熱化燥,用荊芥、連翹、枳殼、桔梗、薄荷、山梔、牛蒡、鮮生地輩涼之,而熱不減。次日仍以原方出入,總不離乎清涼。醫治七八日,仍然身熱有汗、頭疼齒痛、胸悶欲嘔。偶爾吐出風沫痰,似覺胸前稍松,頃之仍然。少飲稀粥碗許,今早解出結糞一塊。齒疼稍平,而頭疼、身熱有汗一毫不解,於十六日延診。
案云:頭疼責之太陽,齒痛責之陽明。左右脈俱沉細小弦,邪由表達里。仲聖云:「身熱頭疼有汗而熱不徹者,此營弱衛強,陽邪內陷。」況在經斷後得之,其為營虛邪陷更無疑矣。兼之舌苔白膩、胸悶欲嘔、二目羞明,邪閉未能出表,豈是小恙。議調營和衛,佐以豁痰解鬱,以冀熱退汗止,庶幾無虞。
大生地(四錢) 全當歸(一錢半) 丹皮(一錢半,炒) 白芍(一錢半,炒) 川桂枝(一錢) 瓜蔞全(三錢,酒炒)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 地骨皮(一錢半)
加梨汁八錢、生薑汁一錢,前藥煎好去渣,將二汁衝入,再煎一二滾服。
照法煎服,據述至三更時,汗出遍身至膝,惟小腿下未到。當即熱退,頭疼齒痛頓減。少頃飲稀粥一盞,漸睡至天明後而醒,醒後安妥,非昨之煩躁可比。至辰刻又少有熱象,卻不煩躁。大便稀糞一二次,胸脅尚有不舒之狀,時欲噯氣則松。小溲甚少,出時甚熱。時有轉失氣,據述極臭。究屬陽明宿垢未清,餘邪未盡。吐痰盈盂,右關脈稍起,左脈弦細如前。正虛挾滯,痰濕中阻,先宜舒中卻濕,再為之計。十七日方:
沉香汁(三分,開水磨沖) 鹽水炒橘紅(八分) 砂仁(五分) 瓜蔞仁(三錢) 炒黃半夏曲(一錢半) 甘草(五分) 赤茯苓(三錢) 廣藿香梗(一錢五分) 炒黃枳殼(一錢半)
加車前子二錢,炒研。
晚診:據述午前進前方,服後安妥。至戌初,大便結糞一次。至更時,陡然手足厥冷,上至腕,下至足跗,譫語胡言,已後默默不語。予至診脈,脈左如絲,右脈稍起。氣凝痰厥,用竹瀝、薑汁、陳皮、半夏、沉香汁沖服,服後頃之厥回。
又,十八日診:神虛火升,相火隨之。舌苔焦黃干糙,轉失氣時下,燥屎中阻。然氣營兩虧而津液不足者,又未便峻攻。當宜清降肝火,佐以水火相濟之法最為穩妥。候季威四兄先生自裁。
羚羊角(三錢,鎊) 小生地(四錢) 連翹心(一錢半) 元參(二錢) 川黃連(五分) 白芍藥(一錢半,炒) 薄荷頭(一錢半) 甘草(五分) 小青皮(八分)
煎好去渣,送更衣丸一錢。
服後,神安語清,睡著多時,心中一團火熱之勢亦無,惟大便未解,夜不安寧。至雞鳴漸睡,睡有三時而醒,醒後神清小倦。自昨至今晨,仍不時轉失氣,小溲後似有欲便之象而未能出。
十九日:原方去連翹、薄荷,加當歸、柏子仁。再劑,至二更時解結糞兩塊,兼些少稀糞而下。天明睡醒,飲粥一盞,口乾喜飲米湯,腹中稍覺鬆爽。
又,二十日診:右脈虛耎,左寸細澀,關脈弦數,尺則濡小。氣營兩虧,水不滋木,肝火易升,心煩亂語,舌苔中央膩滯。轉失氣仍時下,宿垢猶未盡也。證屬虛實相兼,議益氣養水,佐以清降,庶幾兩擅其長矣。
人參(三分,另煎) 龜腹心(三錢,炙) 元參心(二錢) 連翹心(一錢半) 遠志(一錢,去心) 柏子仁(二錢,去油) 羚羊角(一錢半,鎊) 肥知母(一錢半) 棗仁(二錢,炒) 當歸身(一錢)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臨服衝入沉香汁三分。
未時進藥,時醒時寐。至三更時,直睡至天明。醒後仍少有亂語,自覺軟倦。舌胎仍膩,口乾喜飲。
又,二十一日診:
人參(三分,另煎) 大生地(三錢) 天門冬(一錢半,去心) 麥冬(一錢半,去心) 元參(二錢) 木茯神(二錢) 炒棗仁(二錢) 白芍(一錢半,炒) 歸身(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申正服此,少頃即睡多時,醒後稍有煩躁,卻無亂語。飲粥盞許,漸睡安妥。至酉、戌時,少有煩躁之象,較前安妥多矣。小溲日三四次,轉失氣仍時下。
二十二日:原方加丹參三錢、柏子仁三錢。服後安妥如前,而煩躁之勢究未盡也。
又,二十三日方:腎水虧而心火不靜,肝陰虛而相火易動。腎不交心,水不養木。理應峻補,第客邪雖解,肝火未徹,宿滯未清,又未便遽投重補。當宜壯水以滋木,潤燥以通幽,佐以降火生津,則宿垢除而虛火退,自無遺蘊矣。
生洋參(一錢) 大生地(三錢) 元參(三錢) 麥冬(一錢半,去心) 龜腹心(三錢,炙) 柏子仁(三錢,研) 棗仁(一錢半,炒) 白芍(一錢半,炒) 當歸身(一錢半) 木茯神(二錢) 麻仁(三錢,研)
煎好去渣,投梨汁八錢,再二三滾服。
進藥後,夜間安睡,一無煩躁。至次日辰刻,大便結糞成條,據述約長五寸,色帶焦黃。解後腹中松爽,人頗安靜。
又,二十四日方:益陰寧神,養胃生津,宗前方損益之。
大生地(四錢) 龜腹心(四錢,炙) 川石斛(五錢) 天冬(一錢半,去心) 川貝母(一錢半,去心) 麥門冬(一錢半,去心) 黑山梔(一錢半) 茯神(二錢) 柏子仁(三錢,研) 酸棗仁(二錢,炒)
加梨汁五錢,沖,沉香汁二分,沖。
服後安妥如前,可以坐起梳髮,食飲漸增,睡臥漸安。惟醒後覺口舌乾苦,喉中黏痰。小溲日二三次,出時稍熱。此病後之餘波未清,無足慮也,耐性調攝,自爾平可。原方再三劑,餘波漸徹。
又,二十八日方:病後胃陰未復,食不加餐。法宜養胃生津,胃土自旺。
大生地(三錢) 金石斛(四錢) 麥冬(一錢半,去心) 花粉(一錢半) 大南棗(三錢,去核) 廣皮白(七分) 茯苓(一錢半) 炙草(七分)
加雪梨肉一兩五錢、生穀芽五錢。
進兩劑,胃陰復,食漸貪,舌中之膩黃苔始退清矣。精神漸健,睡臥亦安。
又,十月初一方:益氣養胃。
西黨參(三錢) 白扁豆(三錢,炒) 山藥(三錢,炒) 麥冬(一錢半,去心) 雲茯苓(一錢半) 半夏曲(一錢,炒) 炙草(六分) 南棗(三錢,去核)
加陳倉米半合,絹袋包紮同煎,陽春砂仁二分,研細沖。
進四劑,諸證咸除,調理而痊。
(案42)王錦堂乃媳產後停經兩載幾成虛勞治驗
太學王錦堂乃媳,年二十八歲。
於嘉慶二十三年四月生產,至七月間經行一次。已後漸轉寒熱,月餘方退。退後食減體倦,延綿日久。至二十四年秋間,小腹堅硬有塊,腹中不爽。至二十五年三月間,忽發寒熱。自產後經轉一次,至今二載未行。每於申、酉時微寒漸熱,熱至五更方退,日輕日重。食飲少進,身倦體瘦,醫治無效,於六月中旬始求治於余。
案云:產後停經,迄今兩載。日晡潮熱,脈象浮大,按之不足,兩尺沉遲,左關弦細。肝陰涸而血海無潮,胃陽衰而賁門少納。纏綿有年,將涉虛損之門矣,盍早圖之。
全當歸(一錢半) 白芍藥(一錢半,炒) 丹皮(一錢半,炒) 銀柴胡(七分) 地骨皮(一錢半) 生鱉甲(四錢,醋炙) 炙草(八分)
加生薑六分、黑大棗兩枚,去核。
進兩劑,潮熱稍緩,食飲漸貪,口中乾苦,熱時喜飲。
復診:原方加二原地三錢、川芎一錢、麥冬一錢半,再兩劑。至申、酉時,寒至甚輕,熱亦減,至夜半而退。
復診:原方去麥冬、甘草,加黃芩、制香附各一錢五分,紫石英三錢,煅紅醋淬,再四帖。服之如前安妥,寒熱俱減。
又,復診方:
制首烏(三錢) 女貞子(三錢) 炙鱉甲(三錢) 歸身(一錢半) 銀柴胡(六分) 地骨皮(二錢) 粉丹皮(一錢半,炒) 青皮(八分) 青蒿子(一錢半) 淡黃芩(一錢半,炒)
加生薑二片,黑大棗兩枚,去核。
服五劑,寒熱停止。緣有喜慶事,停藥數日,寒熱卻無。惟小腹內素有之堅塊仍在,經水未轉。日來臍下作痛,時痛時止,更兼腹膨。速宜止痛調經,俾天癸漸轉,庶幾無變遷之虞。
制香附(三錢) 全當歸(一錢半) 木香(五分) 二原地(三錢) 元胡索(一錢半,醋炒) 桃仁泥(三錢) 紅花(一錢半) 淡茱萸(三分) 川芎(一錢)
加茺蔚子二錢。
服三帖,小腹痛止,膨脹亦平,惟經水未行。
又,復診方:左腹向有一塊,據述大如杯口。證脈合參,宜以調經為主,俾氣血流通,塊可從斯而消矣。
炙黃耆(三錢) 大熟地(三錢) 歸身(一錢半) 制香附(三錢) 女貞子(三錢) 白芍藥(一錢半,炒) 茯苓(一錢半) 炙甘草(八分) 小青皮(八分) 砂仁(五分) 川芎(一錢)
加大南棗五枚,去核。
進藥八劑,經水仍未行,惟素有之堅塊如杯者今漸耎小如桂圓大矣。
復診:原方去青皮,加西黨參三錢。再進十劑,腹塊全消,飲食睡臥如常,諸恙咸安,惟月水未轉耳。
又,復診方:氣血並調,八脈融和,經事可行。
潞黨參(三錢) 炙綿耆(三錢) 大熟地(五錢) 歸身(一錢半) 制首烏(三錢) 制香附(三錢) 白芍藥(一錢半,炒) 川芎(一錢) 女貞子(三錢) 鹿角霜(二錢) 紫石英(三錢,煅紅醋) 山藥(三錢,炒) 海螵蛸(二錢,炙黃)
加砂仁五分同煎。
服此十五帖,經水始轉。據述來時小腹稍疼,少有瘀塊二三,色紫。至四五日而停,與平時相同。繼用歸脾湯加丹參、制香附為丸,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調理兩月,康健如常。
(案43)詹氏女經水愆期,腰腹疼、頭眩脹、帶濁治驗
詹氏女,年二十五歲。
經水愆期半月,來則甚多,淋漓五六日而停,白帶綿綿。經止五日,小腹疼,腰胯痛,知飢納少,頭脹,舌無苔,肝胃不舒也。
制香附(二錢) 炒當歸(一錢半)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半,炒) 淡茱萸(二分) 建蓮肉(三錢,去心炒) 茯苓(二錢) 甘草(六分) 白扁豆(三錢,炒)
加生穀芽四錢。
服兩帖,頭之脹眩減,腰腹之疼痛及帶濁如前。
又,復診方:
制香附(二錢) 歸身(一錢半) 川芎(一錢) 小茴香(一錢) 建蓮肉(三錢,去心炒) 苡仁(三錢,炒) 烏藥(一錢) 小青皮(八分) 雲茯苓(二錢)
加生穀芽四錢。
服四劑,諸恙全瘳,繼以異功散加苡仁、制香附,調理五帖而健。
(案44)文學吳芳林室人產後玉門生菌症
吳芳林文學乃室,玉門生菌,道光元年五月延診。
據述病原,於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產,至十二月二十邊,覺子宮內有一物掛下,形如茄子。每日頻頻作痛,或間三五日一大痛,以及小腹亦痛,甚至玉門腫疼,兩旁出水。小溲頻數,出不順利。小便赤,大便結。兩足冷至膝,左足尤甚。手心熱,口內苦。連服補藥,亦不去疾。據云病在肝經,而用藥俱不見效。特書病原,求治於予,方案列下:
細審病情,玉門生菌,形如小茄。起於產後,迄今半載,苦難鳴狀。非不終朝療治,而數手頻更,究無一效。診其脈,右脈虛細耎小;左關沉弦小數,惟寸則浮小空虛。知其產前受驚,產後肝鬱。鬱火不舒,致成斯疾。無怪乎物一觸而心惕,聞一響而胸中跳躍。小腹作疼,子戶腫痛,溲赤便結。種種見證,病在肝脾而兼乎心也。本此意而求治,加之靜養戒怒,庶乎漸安。
潞黨參(三錢) 焦冬朮(一錢半) 歸身(一錢半) 茯神(二錢) 白芍藥(一錢半,炒) 酸棗仁(二錢,炒) 柴胡(五分) 青皮(一錢,醋炙) 小茴香(一錢) 金鈴子(一錢半) 山梔(一錢半,炒)
用鮮荷葉一小個托底煎藥。
又,復診方:進前方,諸證俱減,腫痛漸消。加意圖維,自爾平可,仍宗前法出入。
潞黨參(三錢) 炙黃耆(三錢) 焦冬朮(一錢半) 歸身(一錢半) 柏子仁(三錢) 炙甘草(八分) 黑山梔(一錢半) 柴胡(五分) 木茯神(二錢) 新會皮(一錢半) 龍膽草(七分,陳酒拌炒) 升麻(三分,蜜炙)
用鮮荷葉一小個托底煎藥。
外用五倍子一兩、生明礬六錢煎湯,先熏後洗,早晚各一次。忌海鮮及雞、蝦、蟹等,俱宜戒之。
(案45)張鐵珊內人脾胃不舒、右脅疼刺治驗
海鹽太學張鐵珊室人。
脾不醒則胃絡不舒,脈右沉小,此右脅之所以疼刺不舒也。
鹽水炒橘紅(八分) 半夏曲(一錢半,炒) 廣藿梗(一錢半) 陳酒洗當歸(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半) 生甘草(六分)
加開水磨枳殼三分,沖。
一劑知,二劑已。
(案46)門人金書山之內經行愆期、腹膨時疼治驗
門人吏員金書山之內。
經水愆期,約四十餘日一行,行時必腹痛。平素貪涼惡熱,體瘦食少。肝木不舒,腹膨時痛。右脈耎小無力,左寸脈澀,關弦尺濡。氣虛血少,先理肝脾,再商善後。
西黨參(三錢) 焦冬朮(一錢半) 歸身(一錢半) 女貞子(三錢) 制香附(二錢) 元胡索(一錢半) 白芍(一錢半,炒) 白茯苓(一錢半) 廣木香(五分) 炙甘草(六分) 烏藥(一錢) 小青皮(八分)
加大南棗三枚,去核。
服六七劑,脾健食進,痛止腹爽。
復診:原方去青皮、烏藥,加制首烏、金鈴子。又數劑,經行時並不腹痛,據述經至反覺趲前幾日。
(案47)陸誠齋女咽嗌腐白作疼治驗
陸誠齋女,辛巳二月。
喉痛二十餘日。據述忽痛於右,忽痛於左,有時又痛於中,大率腐於何處,即痛於何處。纏延不已,藥投罔效,邀余視診。右頤漫腫,懸乳腐白。舌胎中央膩白如糊,穢濁無刺。喉不幹燥,亦不欲飲。天癸未期,脈右緩滑。此風痰上侵,當理肺胃。
干浮萍(一錢半) 荊芥穗(一錢半) 半夏曲(一錢半,炒) 桔梗(一錢) 黑蘇子(一錢半,炒) 生甘草(六分) 鹽水炒橘紅(八分) 殭蠶(三錢,炙)
加白蘿蔔汁一酒杯,沖。
殭蠶去風痰,治喉痛之妙藥。
進藥一劑,喉痛頓止,且可吃飯。妙哉!藥之對症,效如桴鼓之應,誠快事也。
(案48)又,誠齋室人調經丸劑治驗
又,誠齋內人丸方。
平素經行或前或後,來時或多或少,腰胯痠疼。今春經行,半月復至,纏綿二十餘日而未能已。服余養陰止經之劑,兩日而停。左右脈來虛澀濡小,法宜氣血並調。
生香附(四兩,一用米醋,一用陳酒,一用米泔,一用鹽水,各浸兩日。取出曬乾,炒研) 西黨參(六兩) 柏子仁(三兩) 歸身(二兩) 白芍(一兩五錢,炒) 焦冬朮(二兩) 黑大棗(六兩,蒸搗) 川芎(一兩半) 茯神(三兩) 女貞子(五兩,蜜炙) 炙甘草(一兩半) 杜仲(三兩,薑汁炒) 砂仁(一兩半) 廣木香(一兩,不經火) 大熟地(八兩,搗入)
上為細末,先將熟地杵膏,同煉白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
服此丸經水調準,頗為合宜。
(案49)嘉興鄭惕庵庶母腹塊有年,攻痛發厥治驗
嘉興鄭惕庵庶母,年逾四旬,辛巳三月診。
腹塊由瘧而起,歷有年矣。不時舉發,發則攻痛且脹。惟昨晚攻痛最甚,以致發厥,由漸甦醒。脈象左關沉弦,右關沉滑。氣與痰並,挾塊攻痛,肝木侮土。正值經行之際,當以疏通法,再為之計。
制香附(三錢) 半夏曲(一錢半,炒) 木香(五分) 甘草(八分) 淡茱萸(三分) 白茯苓(二錢) 沉香(三分) 青皮(八分) 江枳殼(一錢半,炒)
加陽春砂仁三分,研沖。
服三劑,塊平痛止。繼以扶脾和肝、化痰降氣之品,四帖而安。
(案50)又,壬午春得上消症治驗
又,壬午春三月得消症:脈右浮數,渴而多飲,證名上消。病經廿日,速治為最。
酒炒知母(三錢) 天冬(一錢半,去心) 小生地(三錢) 桔梗(一錢) 蜜炙橘紅(八分) 茯苓(一錢半) 生甘草(八分) 麥冬(一錢半)
加雪梨肉二兩。
據述未服藥前,早飲茶數余碗,夜來飲之不輟。自服余方後,兩劑而渴飲大減,再兩劑而渴止矣。日來少有咳嗽,背肋帶麻,口乾喜飲,亦上焦之虛火未盡而兼痰也。
再以沙參、生地、杏仁(各三錢) 蘇子、天冬、麥冬(各一錢五分) 酒炒知母(二錢) 鮮石斛(五錢)
加竹瀝五錢,沖。
服四劑,諸恙咸除。
(案51)葉素堂內人三月胎孕治驗
葉素堂內人,壬午六月。
經停三月,心煩欲嘔,體倦食減,口乾便結,脈束滑而小數。惡阻之象,勿藥有喜。議養胃陰,二劑而已。
金石斛(四錢) 麥冬(一錢半,去心) 白茯苓(一錢半) 橘白(六分) 白扁豆(四錢,炒) 穀芽(三錢) 鮮藿香(一錢半) 麻仁(一錢半,研)
加鮮蓮子肉十四粒,去心衣。
進二劑果然全安,便結亦潤。八月間延診,胎已五月,至十二月初旬,生一男子。
(案52)張氏女二目白珠甚紅肺火內郁治驗
張氏女。
二目白珠甚紅,脈右按之數。肺火內郁,宜以清散法。
桑白皮(一錢半) 地骨皮(一錢半) 池菊(一錢半) 甘草(六分) 荊芥穗(一錢半) 小生地(三錢) 赤苓(一錢半) 枳殼(一錢半,炒)
加雪梨肉一兩。
進兩劑,目紅頓退。
(案53)又,咳嗽喉疼治驗
又,月餘後咳嗽喉疼,服後方一帖全愈。
前胡(一錢半) 蘇子(一錢半,炒) 廣橘紅(六分) 生甘草(六分) 桔梗(一錢) 苡仁(三錢,炒) 牛蒡子(一錢半,炒)
(案54)錫山張華國內人氣鬱成膈治驗
錫山張華國內人,年四十八歲,壬午九月診。
氣鬱成膈,業已半載。日來得湯即嘔,氣塊時攻,黏痰常吐,食飲難入。證屬險途,姑擬養胃和肝法。
白扁豆(三錢,炒) 鮮石斛(四錢) 苡仁(四錢,炒) 南棗(三枚,去核) 旋覆花(一錢半,絹包紮) 代赭石(二錢,煅) 冬朮(一錢半,炒) 淡茱萸(二分) 生薑渣(一錢半)
加陳佛手柑八分。
服三劑嘔止,可進米粉粥日三四碗,口不幹,痰少。惟氣逆胸中阻膈,夜間脹悶未減耳。
再三劑,大便日解,非前之燥結成塊者可比,阻膈脹悶之勢亦緩。
又,復診方: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沉香、代赭石、雞內金、南棗。服三帖,食飲日健,胸腹俱爽,二便通利。仍以原方出入,調理五劑而安。
(案55)方氏婦新產五朝左目失明治驗
方氏婦,年近二旬,壬午仲冬。
新產五朝,左目陡然失明,毫無一線之光。頭不疼,腹不痛,惡露未清,並無他苦。舉家倉皇,向予叩首乞哀,淚潸然下。予因此細察脈形,右虛小無力;左關舉之浮,按之弦。再視其左目,瞳神不斂。知其血虛血滯,於是以氣血並補法,佐以舒滯、斂神,庶幾目可復明。
西黨參(三錢) 全當歸(一錢半) 女貞子(三錢) 茯神(二錢) 炙甘草(六分) 茺蔚子(一錢半,焙) 北五味子(三分,研) 川芎(八分)
加沙苑蒺藜三錢。
進藥三劑,左目頓明。
茺蔚子即益母子,主治:調經、益精、明目,血滯病目者宜之。能活血,行中有補也。又值新產惡露未清,而左目不明者,尤宜用之。是方之妙,其功效又不盡歸於茺蔚子也。
(案56)張鐵珊室人六月感寒,腹痛垂危救蘇治驗
海鹽太學張鐵珊室人,年逾三旬,道光辛巳六月二十五日。
忽然腹痛難忍,甚至手足厥逆,目閉神倦。更余張燈延診,予至觀其形色,面青少神,低頭不語,背曲足踡。再三問之,惟云腹痛難忍,奄奄一息。勉強視其舌,苔白而膩。診其脈,六脈沉伏。知其寒伏三陰,深慮轉筋入腹。況腹左兼麻,更非無自。亟宜溫中舒肝,以冀轉機,慎勿遲延。
熟附子(六分) 淡乾薑(六分,炒) 制香附(三錢,研) 甘草(五分) 紫沉香(五分,切片) 半夏曲(一錢半,炒) 廣藿梗(一錢半) 陳皮(一錢半)
加淡茱萸二分、木瓜一錢五分。
外用熨法,用生薑、青蔥各二兩,切碎,艾五錢。
三味加米醋、陳酒各一茶杯,再加河水一大碗。煎好,用棉布浸透,絞乾,熨臍腹,冷則易。
立方時,在座者鐵珊乃兄楚望、乃舅王芝嶠先生也。予方一定,鐵珊謂予曰:「內子素有齒痛症,平日最畏熱藥。」芝嶠云:「如此暑熱,用此熱藥,恐非所宜。」予聞二公之言皆以為必不可用,大拂予之婆心一片。不思古人云:「寒者溫之」,治寒以溫,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況色脈諦詳,明明是夏月感寒,何謂必不可用。既畏熱藥如虎,第恐亥、子二時陰陽分而生氣絕矣,咎將誰歸。因又謂予曰:「服之當如何?」曰:「亟亟煎飲,腹之痛者可平,足之倦者可伸,伸則活矣。」二公始信而無疑,速取藥煎,予心方安,乘輿而歸,時已二鼓之餘矣。次早鐵珊會予,曰:「服藥後如言痛止足伸,霍然全安。妙劑若神。」叩首感謝:「內子餘生皆先生賜矣」。
次日復診,脈之伏者漸起,惟軟小不舒耳。用理脾和肝之法,食飲漸貪。繼以扶脾養胃之劑,調理而痊。
(案57)山陰虞文庸內人產後惡露未盡誤藥之治驗
山陰虞文庸內人,年逾三旬,道光癸未正月。
產後惡露未清,寒熱頭疼。醫者作產後外感治,轉增汗多,氣逆兼咳,因求治於予。細審病情,產後半月,惡露未盡,腹中不痛不膨,夜來寒熱頻發,咳嗆氣逆,汗出無時,脈象虛耎無力。氣血兩虧,深恐涉蓐勞之門,藥餌豈可妄投哉。(正月三十日診)
北沙參(三錢) 丹參(二錢) 茯神(二錢) 炒棗仁(一錢半)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青蒿(一錢) 歸身(一錢,炒) 炙甘草(六分)
加老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
服後,諸恙俱減三之一,食欲漸進。
又,復診方(二月初一日):
西黨參(三錢) 白扁豆(三錢,炒) 茯神(二錢) 丹參(三錢) 青蒿子(一錢半)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 歸身(一錢) 川芎(一錢) 款冬花(二錢) 炙甘草(六分)
加烏梅肉三分。
進藥後,寒熱頭疼俱止,惡露亦少,其餘俱減。
又,初二日方:
北沙參(三錢) 山藥(三錢,炒) 款冬花(三錢) 百合(三錢) 薏苡仁(三錢,炒) 茯苓(二錢) 白通草(一錢) 陳皮(八分) 黑蘇子(一錢半,炒) 歸身(一錢)
加左牡蠣四錢,煅塊。
服此汗止,惡露停。小便出時不覺其熱,且長。惟咳嗽未清,大便三四日未解。
復診:原方加柏子仁三錢。進兩劑,大便結糞色黑,解後腹中松爽。
又,初五日方:
西黨參(三錢) 山藥(三錢,炒) 茯神(二錢) 柏子仁(三錢,研) 炒熟地(三錢) 阿膠(三錢,蛤粉炒) 百合(三錢) 款冬花(三錢) 炙甘草(六分) 五味子(三分,研)
加紫衣胡桃肉一枚,連鬲板。
進四劑,咳嗽停,痰亦易出,諸恙向安。繼以「五味異功」加山藥、扁豆、南棗、金石斛、女貞子輩。脾肺並調,兼養肝腎,數劑而健。
(案58)吳菊圃室人嘔痛作脹,沉疴積歲治驗
吳菊圃乃室,年三十九歲。
素有肝胃氣,發則脹痛嘔吐,每發必有寒熱。向來酷好濃茶,朝夕不禁。大便溏薄,日三四次不一。有教每日進干蓮肉三十粒,服後大便漸結,已服十有餘年。每病發時,仍脹痛且嘔。平常食後,不脹不疼。邇年不喜飲茶,口亦不幹。惟食後大腹必脹,脹則必欲臥,臥則脹平而似痛。痛在臍上胃脘中,必待胃中左右橫衝,自覺胃中之氣直上頭頂,則胃中之氣漸鬆。亦必著人拍打背心及頭額則漸爽快。體常畏冷,雖春末夏初,亦須皮綿衣護身,得暖則爽。經水每多趲前,色淡而少。醫更數手,投劑似效非效,大率以滋補陰陽、氣血為法。病發時,嘔痛畏寒,則以桂枝、芎、歸、茱萸、沉香,佐二陳湯等治之。淹延數載,沉疴未脫,於道光癸未三月初八日甫問治於余,方案列下:
細審病情,素有肝胃氣,迄今十有餘載。發則脹痛交加而兼之嘔。嘔屬陽明,脹屬太陰、知其脾胃之受累於肝久矣。夫土為萬物之母,胃為水穀之海。《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土。」未有土不足而能生長萬物者。今土被木乘,脾胃愈憊,以故食入即脹,脹則欲臥,臥則脹安。豈知脾土從斯愈滯而愈壅,食飲難運而難磨,甚至水穀之精氣不能四布,上下難以貫串,精氣暗耗,食飲日減,肌體日瘦。運化失職,中滿之虞,其能免乎。閱諸君論治,頗中肯窾。而猶時止時作者,想亦沉疴積歲,蒂固根深,而未能一時奏績也。今證脈合參,右脈細軟兼遲,左脈沉小而弦。種種見證,皆脾陽不運,肝木乘之。亟宜益氣扶陽,間佐以疏之運之、和之溫之、舉之降之,而引導之。俾坤元日旺,中滿可免,再為善後之謀,庶幾無遺憾矣。《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意自顯然,先得我心之同矣。予豈上工敢治未病,而未嘗不願學焉。
西黨參(三錢) 於白朮(一錢,土炒) 熟附子(八分) 青皮(七分,醋炙) 炙甘草(八分) 大南棗(三枚,去核,內填淡茱萸一分,線扎) 雲茯苓(一錢半)
加沉香末二分,沖。
服一劑,食後未脹,亦未臥。次日再進,如前安妥。惟覺其口乾欲飲,幸大便不溏。再劑,口之欲飲漸減。細審其情,向之脾陽不運不無濕阻,屢服他醫滋補膏滋等方,脾土愈滯,是以食後必脹。今服餘溫中益氣之劑,不脹不臥,脾土有健運之機,胃中之濕漸減,故口中自覺其燥耳,無足慮也。
又,三月十一日方:
西黨參(四錢) 於白朮(一錢,土炒) 淡乾薑(五分,炒) 茯神(二錢) 熟附子(四分) 炙甘草(八分) 制香附(二錢,醋炒) 陳皮(一錢) 淡茱萸(二分) 砂仁(二分,沖) 天冬(一錢,去心)
是方益氣溫中,佐以疏運,俾脾陽得令,肝木不致乘土。且土旺金生,木有所畏,坤土益健矣。而溫燥之品恐其僭上,前方初進口乾喜飲,豈無自也。今加以天冬保肺清金,致高原於清肅。嘗按古方,溫燥藥中必復滋陰保肺,亦恐未得補陽之功,先傷肺金陰氣爾,予於是方亦然。進此六劑,如前不脹不臥,口亦不覺其干。昨因食飲不節,即有似脹之象,次日即平。於是觀之,益信脾陽之不運耳。
三月十七日:原方去茯神、香附、天冬,加制首烏三錢、杜仲三錢、續斷一錢五分。
服七劑,安妥如前。即偶有腹脹之勢,亦不欲臥而自平。夜來頭足浮腫至早起身漸退之勢亦減半,腰股牽引抽痛俱已。惟身中常常畏冷,綿皮衣不能離體。證脈合參,究屬脾陽不運,衛氣不充,八脈有虧。經事每多趲前似屬血熱,其實亦肝陰之不足耳。
復診換方,用「五味異功」加制香附二錢、良薑一錢、木香五分、生黃耆二錢、淡茱萸三分、砂仁末三分,沖。進五劑,繼以後丸,暫服一月再酌。
丸方:西黨參(三兩) 於白朮(一兩半,土炒) 制香附(二兩) 良薑(一兩) 鹿角霜(二兩) 女貞子(一兩半) 炙甘草(一兩) 歸身(一兩半) 雲茯苓(一兩半) 廣木香(一兩,不經火)
上為細末,用蒸餅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錢,清晨用陳皮泡湯送下。
是丸服畢,如前不脹不臥,夜來頭面、足跗之浮亦退。惟食多進或啖肉食等物,胸腹即有脹滿之勢,甚至脘中作痛,胸疼徹背,而致寒熱作嘔。引動舊恙皆由於脹而至此,不脹則無其事。而脹亦由於多食則脹,設少食則仍不脹也。
其所以不能多食者,實緣脾陽之不能運也,予之所以首重在厚培坤元者近是。
朝以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四制香附、紫石英、新會皮作丸,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服二十日。
飯後進六君子湯加木香、炮薑、山楂、雞內金,煎服十劑。
煎、丸兩方服畢,症仍如前,不增不減,頗妙。
又,丸方(六月初九日診):
大熟地(三兩) 制首烏(三兩) 歸身(一兩半) 柏子仁(二兩,去油) 鹿角霜(二兩) 焦冬朮(一兩半) 蘄艾(一兩半) 炙甘草(一兩) 紫石英(一兩半,煅紅醋淬) 雲茯苓(一兩半) 木香(一兩半,曬研) 四制香附(二兩) 陳阿膠(一兩半,炒成珠) 菟絲子(一兩半,酒拌蒸)
按:紫石英雖能暖子宮,而石藥終燥,只可暫用可也。
上為細末,用西黨參六兩煎膏代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
平素食飲,午前約吃飯一碗許,夜間飲粥約兩碗。服此丸後,至申初還可再進飯碗許,做兩次進,較前增倍,夜飲粥仍如前。食後頗安,舊恙並不一發。經水仍趲前,約二十日一至,淋漓六七日而止。服丸劑後,大便漸結,非日前之溏薄多解可較也。
又,丸方(七月二十九日診):
生黃耆(二兩,用防風一兩同泡同焙) 西黨參(三兩) 焦冬朮(二兩) 茯苓(一兩半) 廣木香(一兩半,不經火) 炙甘草(一兩) 大熟地(四兩) 歸身(一兩半) 鹿角霜(二兩) 菟絲餅(二兩) 女貞子(二兩,蜜炙) 白芍(一兩半,炒) 四制香附(二兩)
上為細末,煉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或建蓮湯送亦可。
服後,食飲愈增,仍如前毫不覺脹,且不畏風怕冷。向來不時骨節、背腹、腰股胯腿痠疼,自服此丸並不一發。經水亦漸調,超前二三日。精神健旺,藥服頗宜。
十月初五日:原方去木香、女貞、菟絲、鹿角霜,加熟附子一兩、枸杞子三兩、鹿角膠四兩,照前丸。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
服此與前丸俱頗對症,月水有時應期,食飲倍增,而脘中毫無脹滿之意。即是啖肉而腹內安妥如常,並不腸滑便泄。皆緣脾陽之能運耳,此其所以奏績之捷也歟。
又,道光甲申正月二十二日丸方:
西黨參(四兩) 焦冬朮(二兩) 雲茯苓(一兩半) 歸身(一兩半) 大熟地(五兩) 鹿角膠(四兩,炒珠) 四制香附(四兩) 白芍(一兩半) 菟絲子(二兩,蒸) 炙甘草(一兩) 杜仲(三兩,生薑汁拌炒) 續斷(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白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此方即去冬十月初五之方去黃耆、附子、杞子,加菟絲、杜仲、續斷是也)
進是丸,安妥如前。
又,丸方(四月二十一日診):
沉疴積歲,歷有年矣。予以厚培坤元之法,脾土從斯日健。面色紅潤,肌體漸豐,諸證向安。而左腰胯不時痠痛,赤帶綿綿。肝腎之陰未復,再以脾腎雙補之法。取脾土足而肺金旺,肝木有監製之師;腎水充而相火平,肝陰得滋養之力。內以蜜丸,外以水疊,使先化者歸肺脾,後化者入肝腎耳,此又脾腎同治之妙法也。
大熟地(四兩) 鹿角霜(三兩) 淮山藥(三兩,炒) 歸身(一兩半) 馬料豆(二兩,鹽水拌炒) 白芍(一兩半,炒) 四制香附(四兩) 川芎(一兩) 破故紙(二兩,胡桃肉一兩半同搗) 豬脊髓(兩條,去外硬皮,蒸熟同搗) 豬腰子(一對)
要一隻豬身取下者。劈開去內白膜,用青鹽三錢、小茴香末四錢、杜仲末五錢,三味和勻填入腰子內,線扎。量用陳酒、河水各半。煮爛,去內藥末,入藥同搗。
上藥十一味照方制焙蒸搗,用煉白蜜為丸,如小綠豆大,曬令極干。
外用西黨參(三兩) 於術(二兩,土炒) 茯苓(一兩半) 廣木香(一兩半,勿炒) 炙甘草(一兩) 新會皮(一兩半) 六味,各焙曬研極細。用荷葉煎湯,灑疊為衣,曬乾。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
服後腰痛大減,帶濁亦稀。因其頗合,又進一料又半。服至交冬,腰痛已平,食飲如常,睡臥安寧。
又,九月三十日診,膏滋方:
生黃耆(五兩) 西黨參(六兩) 玉竹(八兩) 山藥(三兩,炒) 鹿角霜(二兩) 鹿角膠(二兩,炒珠) 茯神(二兩) 歸身(一兩半) 炙甘草(一兩半) 菟絲子(二兩,蒸) 南棗(五兩) 杜仲(二兩,鹽水炒) 制首烏(五兩) 制香附(三兩,四制) 陳皮(一兩半)
上藥十五味如常法煎膏,煎至滴水不散,用磁罐收貯,懸掛井中一夜以退火氣。每早用六七錢,如膏厚少和滾水,隔湯燉溫服,橘餅湯過口。
此膏服後,腰脊背板之疼刺不松及常常畏冷之勢俱止。服至乙酉正月望前方畢,諸證全愈。
調經丸方(乙酉正月二十六日診):
平素經水約二十日一至,自服余丸劑後約趲前二三日,亦有時應期。
大熟地(五兩) 淮山藥(三兩,炒) 歸身(二兩) 白芍(一兩半,炒) 女貞子(三兩) 澤蘭葉(二兩) 川芎(一兩半) 茯苓(二兩,人乳拌蒸) 生香附(三兩,四制) 紫石英(二兩,煅紅醋淬) 芡實(三兩,炒) 陳皮(一兩五錢) 西黨參(四兩) 炙甘草(一兩) 牡蠣(三兩,煅)
上為細末,煉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
此丸服畢頗妥,停藥四月,至八月十七日復診,方記後。
吳菊圃室人丸方:服前乙酉正月廿六日所定丸方,諸恙向安,已後停藥四月,日來背脊三椎覺疼,身中偶爾怕冷,連日便溏日三兩次。經水趲前二三日,未至前數日覺左腿牽疼。其餘無他苦,肌體豐潤,飲食睡臥如常。(八月十七日診)
西黨參(四兩) 生黃耆(二兩,防風一兩同焙) 於白朮(二兩,土炒) 杜仲(三兩,鹽水炒) 菟絲子(二兩,酒蒸) 補骨脂(二兩,酒拌炒) 大熟地(四兩,炒) 茯苓(一兩半) 當歸身(一兩半,酒洗) 四制香附(二兩,米泔、鹽水、醋、酒分四處制) 炙甘草(一兩) 芡實(三兩,炒) 豬脊骨(五寸,自大椎起,要囫圇者。陰陽瓦上炙熱,用生白蜜調。去油乳香、沒藥各三錢塗於骨上炙之。候豬脊骨炙至焦黃色帶脆為度)
上十三味為細末,煉白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丙戌春正延診,據述此丸服畢,前恙俱平)
(案59)黃聖濤內人素有肝胃氣,臍下作痛治驗
黃聖濤內人,年四十六歲,癸未六月。
素有肝胃氣,忽於月之初旬胸中跳動,臍下作痛,脘腹不爽。醫者作濕溫治,以四苓、平胃散輩消息之,病益增。繼用氣血並調中加入八味丸同進,以為汗多防脫。舉家倉皇,因邀余治。審其證,臍下痛劇難言,必得著人以手重按其腹,痛始少緩而氣逆亦少平。診其脈,左關弦細,尺脈遲澀。此衝脈為病,並足少陰之經逆氣上衝,乃下焦虛寒為患。痛甚防厥,勿藐視之。
《準繩》云:「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喜太息。肝著則常欲蹈壓其胸。」又云:「肝著,其人常欲踏其胸上」。蹈音道,踐也。踏音談,入聲,踐也。著音注,著也。
水煮熟地(五錢) 紫石英(四錢) 生白芍(一錢) 生左牡蠣(六錢) 上肉桂(七分,去粗皮) 金鈴子(一錢五分)
加淡茱萸三分。
進藥未幾,即覺胸中之氣下降,腹中大響。頃之臍下之痛頓減七八,可以坐立,口能言語。夜間安睡至平旦方醒,醒後進粥盞許。大便向來燥結,今已六七日未解。復診:原方去金鈴子,加制首烏三錢、柏子仁三錢、炮姜三分。
服一帖,便解痛平,再帖而痊。
(案60)木川吳師瞻內人脾虛作脹,腰腿漫腫治驗
木川吳師瞻內人,癸未六月十六日診。
脈右虛軟無力,左關小弦。食後作脹覺疼,腰腿漫腫,經停兩月。肝血虧而脾土更虧,土虛金弱,又兼咳嗆,防有中滿之變。
淮山藥(三錢,炒) 苡仁(五錢,炒) 白扁豆(三錢,炒) 茯苓(二錢) 炙甘草(八分) 木香(七分) 叭噠杏(三錢,去皮尖炒) 百合(四錢) 廣皮白(六分)
加雞內金一錢半,炙。
進五劑,腹脹咳嗆俱大減,尚有嘈雜之勢,天癸已行。
復診:原方去叭噠、廣白,加木瓜、白芍、益智仁、黑大棗,加飴糖五錢,沖。再五劑,脹咳俱平,夜來腰腿腫退。後以六君子湯加乾薑、木香,調治而安。
(案61)文學劉小峰室人嘔吐有年,不時舉發治法
文學劉小峰乃室,年逾三旬。
嘔吐有年,不時舉發。今於癸未五月二十一日嘔吐,至今二旬未已。嘔出不酸、不苦、不甜,腹亦不痛。更醫屢屢,藥進無功。且湯藥到口中即嘔,飲粥有不吐之時。北人素喜食麵,又喜水果生冷。右脈沉小乏力,左關虛弦。陽明胃土久傷,肝木乘土犯胃。既進湯藥不合,莫若暫投丸劑,待嘔吐漸平,再為善後之謀。
越鞠丸:每服二錢,早晚各一服。服時用淡鹽湯泡炒出汗開口川椒五粒,以此湯送丸。
(案62)予妹腦漏治法並詳明奇驗妙方
予妹。
素多肝鬱,胸中常悶,木火上炎,或目珠紅腫,或有時鼻衄,或偶爾舌痛,已有年矣。今於道光癸未春,忽左鼻出臭水,或清,或濃,或如豆腐腦者,其臭不堪。始為鼻淵,繼成腦漏,病成而前之鼻洪、目腫、舌痛等並不一發。合證脈而詳審之,皆肝火鬱而沖肺。肺竅開於鼻,木火侮金,故見於左鼻也。肝與膽為表裡,經云:「膽移熱於腦」,發為鼻淵。甚則漏下如豆腐腦者,此之謂腦漏也。雖分兩名,其理一也。予於斯而得一探本窮源之治,庶幾無遺蘊矣。
不落水豬腦(一具,用辛夷末五錢、白芷末三錢同豬腦拌和,放磁盆內,再以陳酒二兩拌勻,置飯鍋上蒸熟,聽用) 廣藿香葉(三兩,用豬膽汁浸一日夜,取出曬乾,焙研極細) 北沙參(三兩) 焦冬朮(二兩) 百合(三兩) 茯苓(二兩) 炙甘草(一兩半) 薄荷頭(八錢) 歸身(一兩) 白芍(一兩,炒) 北柴胡(五錢) 黑山梔(一兩半) 苡仁(三兩,炒)
上藥十二味為細末,再入制熟豬腦搗和,用神麯打糊為丸。每服五錢,食後滾水送下。
服此一料,左鼻臭水及如豆腐腦者俱止。因停藥多日又漸有鼻水,並無臭氣,索性停劑。數月間日漸水多,味仍帶臭,以後如豆腐腦者益多。夜睡則清黃水常有,起身後,頭一舉則腦中之濁水由喉舌而出,午後如腐腦者尤甚。囑其再將前丸合服自爾平可,而執意不聽,必欲速愈方快。於甲申九秋,予妹倩王履安訪得祝由之術,以為數日建績。往返數里,服符水半月,毫無功效,而尚不思服藥,予亦無如之何矣。後於冬十月,適有鮑君名嘉蔭者,官居浙省玉泉場,告假來吳,延余診治。一日偶談及向有鼻淵,治之罔效。後遇故鄉鄭公,用六味地黃湯加沙苑蒺藜,服之覺臭水少減。適又遇一友亦得此疾多年,有教伊單服沙苑蒺藜一味,煎湯作茶飲,服之全愈。因亦用此煎服,日三二次無間,月餘而鼻淵全瘳矣,永不再發,誠平淡中之神奇也。予聞之甚快,因將是方囑予妹服之,日服三四盞,不可間斷。如言服之,不一月而腦漏臭水內如腐腦之成塊者,俱十去其五六矣。再如前服,兩月而症霍然矣。
鄰按:蒺藜子乃腎、肝、肺三經之藥,本草云補腎,可以代茶。其味甚平而奏效甚捷,神妙莫測,非海上仙方不能有此效速也。
(案63)吳聲振孫女患濕毒瘡之治驗
吳聲振孫女,癸未九月初旬。
忽患濕毒瘡,數日內由手臂而至兩里股及肩胛內俱生㾦㿔,甚癢,抓無寧刻。惟手腕臂有如小豆膿窠狀,抓之出水,浸淫皮膚。夜睡肌熱且癢,天癸如常,食飲不減。內服祛風、涼血、解毒、定癢之法。外用煮熟雞子黃十枚放銅杓內,慢火熬油,去渣,調川黃柏末一錢,用棉裘蘸藥搽之,如細小癢極者可以蘸擦。兩日後延診,據述內服外擦,夜來癢止,㾦㿔漸自焦平。內有幾窠大如豆者尚未平,卻亦不癢,膿亦無。內服方仍以前方出入,外仍照前法搽之,五日而痊。
(案64)戴松林母泄瀉腸紅,腹中疼脹治驗
戴松林母,年六十歲,於嘉慶乙亥七月望日診。
泄瀉有年,長夏尤甚,食後膨脹,兼之腸紅。醫因腸紅概以涼血清火,泄瀉益盛,延綿季夏。日瀉數十次,夜間少減。食飲維艱,腹疼且脹。家居吳江,買舟就治於余。診其脈,脾脈細軟無力。當調坤土,以免中滿。
白扁豆(三錢,炒) 苡仁(四錢,炒) 淮山藥(三錢,炒) 煨木香(八分) 焦冬朮(一錢半) 茯苓(一錢半) 益智仁(一錢半) 白芍藥(一錢半,炒) 防風(一錢半) 甘草(八分,炙)
加煨姜三片。
服五帖,泄瀉頓止,腸紅亦平。因路遙舟中不便,停劑半月,食飲不節,復又泄瀉,較前甚輕,復來求治。即於原方內去白芍、防風,加陳皮、乾薑。再進五六劑,瀉止食增,精神健旺。治病用藥不在乎奇,對證便是良方。數年之病,未半月而全瘳矣,快哉!
後於七月二十九日,特求丸方調理。方用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益智仁、煨木香、白芍、歸身作丸,用炒神麯打糊為丸。每服五錢,清晨滾水送下。
(案65)吳春泉女經行飲冷,結塊如杯誤藥成癰治驗
吳春泉女,年十七歲,於五月下旬。
經水將至,喜飲冷茶一碗,當即經止。次日結塊如杯,伏於脅下,覺痛。延瘍科治,以為串痰流注,服破氣攻塊藥六帖,塊反增大,疼痛不已。更延內科,斷為經水停蓄,防成中滿,初劑用溫經活絡通瘀法,塊頓移於臍旁,其痛如前;次帖用兩頭尖二錢(旁註:不可為法)佐青蔥、韭子輩,服後則痛如刀割。三日前曾發寒熱,今已止。病勢日重,於六月初八日復求治於余。細按其腹,痛塊左臍旁之左,大如五寸盆,堅硬不散。塊之中央痛如雞啄,手不可近。小便如常,大便不爽。舌絳無苔,口乾喜飲,脈象細小。證脈詳審,始為冷茶阻遏經水,以致經停成塊。理應溫通一二劑,而塊消痛止矣。瘍醫不明此理,謬指為流注,妄治誤人,無怪病反增重。後之內科論意頗是,而用藥又不中的,故塊頓移下,而又痛極難忍也。自予觀之,有弄假成真之象。大凡癰疽之生,皆因營氣之不和,逆於肉理而成者。今經水為寒所凝,成塊且痛,其為營氣之不和可知。瘍醫誤投攻伐,內科妄用猛劑,俾氣血交阻,經絡凝滯,痛如雞啄,肚癰已成,所謂弄假成真者此也。第脈未數疾,膿未成也。亟宜調氣和營,繼以內托排膿,使其膿出而不至有內攻之憂,是又在乎用藥者。
初八日方列下:
制香附(三錢) 歸尾(一錢半) 元胡索(一錢半,炒) 桃仁(三錢,研) 赤芍藥(一錢半,炒) 甘草(八分) 小青皮(八分) 烏藥(一錢半) 上肉桂(二分,研沖)
服後塊痛如前,中間一點如龍眼大者,按之漸□,惟此最痛,乃癰之頭也。脈象浮數,有潰膿之□,再議托裡排膿之法。
初九日方列下:
生黃耆(三錢) 西黨參(三錢) 當歸(二錢) 大貝母(一錢半) 川山甲(一錢,炙) 甘草節(一錢) 角刺(一錢) 赤芍藥(一錢半) 金銀花(二錢) 廣陳皮(一錢半) 花粉(一錢半)
服一劑,痛緩,癰勢漸軟。再劑膿熟,用咬頭膏貼上,次日癰膿約有兩中碗。從此痛止食增,繼以氣血並調,少佐清火解毒數帖,肌生肉平而愈。
(案66)予內人下脘感寒,腹疼、泄瀉治驗
予內人。
每夜四鼓時,臍上微痛即瀉,已六七日矣。脈右沉遲,知其受寒停食。服後方一劑,是夜腹痛便泄頓止。藥之對證,效如影響。
神麯(三錢,炒) 枳殼(一錢半,炒) 淡乾薑(一錢半,炒) 煨木香(一錢) 烏藥(一錢半) 生甘草(六分)
(案67)先慈咳嗽喉鳴,朝重暮輕治驗
予先母,年七十一歲。
素有咳嗽症,每交冬後漸發。今夏間不時咳嗽,月餘來愈甚,薄痰盈盂,喉中如水雞聲,朝重暮輕。風邪客肺,輕疏為宜。
前胡(一錢半) 杏仁(二錢) 黑蘇子(二錢,炒) 萊菔子(二錢,炒) 橘白(一錢) 甘草(五分) 海浮石(三錢)
服兩帖,痰嗽俱大減,喉鳴亦平,再兩帖而安。後於十一月十九日咳嗽上氣,當服疏散藥不應,先大人以固表法亦不應。仍用前方去萊菔子、甘草,加製半夏、旋覆花(絹包)各一錢半。
一劑減半,再劑而痊。
(案68)予內人小腹痛甚、微寒治驗
予內人,年二十六歲,嘉慶甲子二月初五日。
忽小腹痛甚,微有畏寒,服後方一劑痛止。
桂枝(一錢) 防風(一錢半) 淡乾薑(一錢,炒) 赤茯苓(一錢半) 芍藥(一錢,炒) 炙草(六分) 臺烏藥(一錢半,鹽水炒)
加青蔥一大枝。
又,四月初二日方:經行半月餘,忽多忽少,色帶紫泡。四日前,自覺內熱,晚間尤甚。診其脈,關尺沉中兼數,左稍大於右,舌色純紅無苔,口乾不渴,知其陰虛內熱。用後方一劑夜間不熱,惟覺疲倦,懶於言動,食飲稍減。
方用四物湯加炮姜(一錢) 續斷(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後以西黨參、丹參、炙鱉甲(各三錢) 側柏葉(四錢) 白芍(一錢五分) 炒黑蒲黃(一錢) 炙甘草(八分) 當歸、炮姜(各六分)
服一劑,次日即覺精神爽快,惟血未停,再劑至午後漸止,又一劑而全愈矣。
(案69)黃埭周氏女寒熱兩月治驗
黃埭周氏女,年二十四歲。
寒熱兩月,脈象虛弦。速宜退熱,久恐骨蒸之慮。
淡豆豉(三錢) 青蒿子(一錢半) 柴胡(八分) 甘草(六分) 製半夏(一錢半) 草蔻仁(五分,炒) 黃芩(一錢半) 赤苓(一錢五分)
加蔥白三枚。
服兩帖,夜間稍寒,熱勢退其大半。
復診:原方去柴胡、半夏,加陳皮、生穀芽,再三帖而痊。
(案70)胡氏女頭疼畏寒治驗
胡氏女,年十八歲,丙寅冬。
頭疼畏寒,舌絳。寒束於外,火鬱於內,宜以疏散法。
蔓荊子(一錢半) 荊芥穗(一錢半) 防風(一錢半) 桔梗(八分) 廣藿香(一錢半) 廣橘紅(八分) 神麯(三錢,炒) 甘草(七分)
加蔥白兩枚。
服兩帖,全愈。
(案71)白楊灣顧氏婦感寒停食,腹痛、泄瀉治驗
白楊灣顧氏,年二十九歲。
冬月感寒停食,身中畏冷,腹痛泄瀉。病經四日,宜於溫散。
防風(一錢半) 桂枝(一錢) 荊芥穗(一錢半) 六神麯(三錢,炒) 炮姜(八分) 烏藥(一錢半) 廣木香(一錢) 赤茯苓(一錢半) 甘草(六分)
加蔥二枝。
服兩帖,痛減七八,瀉僅一二。原方去桂枝,加枳殼,再劑而安。
(案72)李氏婦腰痛如折兼之身熱治驗
李氏婦。
腰痛如折,兼之身熱。服後方一帖而愈。
荊芥穗(一錢半) 秦艽(一錢半) 淡豆豉(三錢) 藿香(一錢半) 穭豆皮(三錢) 獨活(一錢半) 熟半夏(一錢半) 神麯(三錢,炒) 新會皮(一錢半)
加煨姜三片,蔥一大枝。
(案73)予內人盛夏炎熱慣用冷水灌汗發熱治驗
予內人,於嘉慶乙丑閏六月二十六日。
因暑天炎熱,慣用冷水灌汗,頭疼,皮膚外微熱,骨節痠痛,內熱尤甚,有汗口渴,舌色淡紅。知其暑熱內蘊,用後方一劑全愈。
香薷(一錢半) 秦艽(二錢) 白扁豆(三錢,炒) 麥門冬(一錢半,去心) 甘草(五分)
(案74)薛松濤妻左脅塊痛,發則脹瀉不寧治驗
薛松濤妻。
左脅塊痛有年,不時舉發。發則食飲不貪,得食即脹,脹則瀉。肝脾兩虧,木邪乘土,以逍遙散出入之。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半,炒) 元胡索(一錢半,醋炒) 白扁豆(五錢,炒) 苡仁(五錢,炒) 茯苓(一錢半) 炙甘草(八分) 薄荷(一錢二分) 柴胡(六分)
加生薑五分。
外用熨法:陳香櫞(一兩半) 青蔥(二兩) 皂角(三挺,大者) 生薑(一兩半)
四味煎,熨痛處,冷則易。
如法用之,服藥後塊平痛止。再劑,食進,脹消而瀉停矣。
(案75)周氏女風疹屢發,骨節疼痛,風化為熱治驗
周女,年十三歲,嘉慶己卯五月七日。
舟中不避風邪,風疹屢發。發則內熱口乾,骨節疼痛,脈左浮數。風化為熱,治在清散。
防風(一錢半) 鉤藤鉤(五錢,後入) 黑山梔(一錢半) 秦艽(一錢半) 連翹(一錢半,去心) 炒荊芥(一錢半) 生甘草(六分)
加鮮浮萍草五錢,洗淨。
服兩帖而安。
(案76)王松濤女腹痛、便溏,寒食凝滯治驗
王松濤女,五歲,嘉慶癸亥三月八日。
忽然腹痛,即欲大便,每解不爽,日三五次。此寒食凝滯,溫疏為宜。
廣木香(四分,酒磨沖) 大腹絨(一錢半) 山楂肉(三錢,炒) 枳殼(一錢半,炒) 烏藥(一錢) 五穀蟲(一錢,炙) 生甘草(四分)
加煨生薑五分。
服一劑,大便未解,腹亦不痛,再劑全愈。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