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應震先生四十四字要訣

理、固、潤、澀、通、塞、清、揚、逆、從、求、責、緩、峻、探、兼、候、奪、寒、熱、補、瀉、提、越、應、驗、滑、澀、大、細、促、結、舉、按、尋、候、逆、順、久、新、緩、急、清、濁。

資生萬物位坤宮,惡濕喜溫益理中,氣血源頭多此化,先天化育損為宗。

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鬚用味甘溫,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

夫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其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乃人人之寶。或因勞傷過度,損竭其精,以致精不能生氣,氣不能生神,使相火無有安宅,妄動飛騰。現出有餘之症,實非有餘,乃下元不足之氣,故若用苦寒之味,真氣愈虧,而邪火易熾。凡治此症,惟當溫補於下,而火自歸其位,而病自愈矣。

肺為華蓋去皮毛,金體由來畏火銷,便燥皮枯津液涸,滋營潤燥有功勞。

潤燥之功,不出乎滋營潤燥,流通氣血。多因嗜欲無節,致腎水受傷,兩火浮越,燥渴之疾生矣。或前後秘結,或痰在喉間乾咳,此皆津液不足,而火動元傷,理宜補養腎中真陰,使金水相生,則升降出入,濡潤宣通,何病之有?

脾濕生痰滑泄,腎虛氣弱多溏,遺精不禁是行藏,濕澀補方切當。

澀治之要,不出乎溫補脾。濕生痰,宜補脾,治在中。腎虛失禁,或溏泄,或多溺,或精泄,宜補腎,治在下。如婦人崩漏,脫而小腹作痛者,此經信時不謹,致血凝滯漸成瘕積,故有血崩之患。亦當驗血光,察脈氣,理應去其宿積,此通因通用之法。如崩不作痛者,此虛之盛也,大宜溫補,切忌寒涼,當用血脫益氣之法。二者不可不察。

痢疾瀉痛通用因,驗色明分辨久新,寒則當溫熱當下,有餘不足妙如神。

通治之法,不出瀉痢二端。若暴痢後重,窘迫而疼,連去無度,則滯有不行,或身熱色赤,此等宜下。如有不疼而瀉,亦屬積也。其瀉者旁流而下,若用澀止藥愈深愈疼,此等亦宜下之,俱有通因通用之法。若痢久紅白不止,身冷脈弱,去雖無度,其腹微疼,切忌寒涼之劑,急用附子理中溫補為主。此屬氣不能攝血,而統於諸經也。若瀉久色如鴨溏,亦宜理中溫補為要。古云:諸積諸疼,喜溫而惡寒,誠不謬矣。

塞因之法難傳,疏啟中間峻補兼,此理若能知得透,孰云醫道不通仙。

塞治之法,甚是駭人耳目,且氣脹無治法,人皆懼之。殊不知下氣虛乏,致中焦滯實。蓋腎乃生氣之源,若先天氣乏,焉能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喘脹之症生,故胸脅滿甚,不若峻補於下,疏啟於中,此王太僕之微言。且用補之法,少脹則資壅,多脹則宣通,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粗疏者不足以語此。

清肺甘寒味最良,水金滋養此源長,若加辛燥純涼劑,多使真元氣自傷。

肺為五臟華蓋,而統攝諸氣運行不息,乃至清之分,所畏者火之上逼耳。一或有傷,痰因火動,中焦之氣必傷,而咳嗽吐痰吐血,且肺受火制,失其乾健之能,在變生百病。藥宜甘寒滋養,使子母相生,不受火制,其氣自清矣。若用辛燥純涼之品,反傷真氣。更當察脈之虛實,脈如不足,雖有痰血,亦當溫補真元。

外感風寒發嗽,身多寒熱頭痛,或兼火鬱在諸經,發熱發輕揚此定。

外感天時不正之氣,內因飲食失節,防礙真氣,變生諸疾,惟輕揚疏氣一法,應手而愈。

人火分明勢緩然,寒涼風伏藥相兼,兩須辨莫使,差訛至倒顛。

《經》云:微者逆之。人火者,心火也。其勢緩,可以水滅直折,黃連之屬治也。

龍火飛騰太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催折勢難兼,邪退正隨管見。

《經》云:甚者從之。龍火者,相火也。其勢速,不可以水直折,勢當從其性而伏之,惟桂附之屬可治也。

嘔逆聲頻氣有餘,欲餐難入費躊躇,熱因寒用無他技,薑製梔連倍竹茹。

寒動於中本腎虛,腎虛陽脫氣難拘,惟其地戶應勞閉,失禁終須喪厥軀。

《經》云:虛者責之。腎虛則寒動乎中,又真陽脫而瀉者,則不禁門戶矣。脈存者生,脈脫者死,宜峻補於下,緩則不能斡旋矣。

久而增氣理悠長,緩滯中和物化常,脾胃相宜惟谷菜,藥偏勝不為良皆。

《經》云: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夫胃者清純沖和之氣,惟於谷藥相宜。即參朮亦有偏勝,況寒苦辛熱之藥乎!要在察其病新緩,急當重劑治之,病勢緩以輕劑調之。苟或邪氣已退,而正氣未復,藥宜間服,加以飲食調之。緩急之道,不可不知。若過於藥,反傷中氣,則病愈綿延不休。醫者當臨機應變,庶無偏勝之患。

勢急難施緩治,實虛劑童當為,理中承氣斡旋分,用著驗如神應。

初驗難分真偽,欲施攻補狐疑,全憑調探虛實,此為醫家上計。

實能受寒,虛能受熱。

實虛相挾損元陽,攻補兼施用酌量,先理脾家為切效,氣行無礙補無妨。

兼治之法,攻補並行。倘為飲食所傷,致傷脾胃,或吐瀉,或胸脅脹痛,或怒氣挾食傷肝,皆損中氣。雖勞傷等症,頭痛發熱,務先調理脾胃,宜溫補加理氣之品,使脾氣運行,諸症平復。再授純補之藥。設有微邪,自然汗解而愈。古云:物滯氣傷。補益兼行消導,此之謂也。

傷寒表實汗為難,火數如逢發等閒,歷代明醫無此訣,於今識破妙機關。

外感有餘之象,必身熱頭痛,惡寒無汗,乃邪郁腠理,表實之故。若發汗發不出,不宜強其汗,候逢火數,必發戰汗出,亦有不戰而汗者。若戰汗時宜溫補以助,要使正勝其邪,自然汗出而愈。如數未至,強發其汗,反傷真氣,其病愈甚,此心得之妙。

臨症隨機見識高,宜攻宜守在分毫,心存專主人司命,急奪乾坤造化標。

惡寒戰慄非寒症,陽元陰微濟熱深,莫使差毫謬千里,也須著意箇中尋。

真寒之症,宜大劑溫之。熱極甚而反惡寒者,脈必有力,症有別,宜承氣下之。

惡熱應非熱,元虛氣自傷,莫教從實治,須用補虛方。

真熱之症,其脈洪大有力,身熱譫語,大便閉結,煩渴欲飲,得水不逆,此當急下無疑。如陰虛發熱而渴者,須生熟地等藥治之。

陰盛陽衰氣薄,便溫惡冷通情,醫能識破箇中情,起死回生有應。

實病恆有汗下宣,脈應對症法當權,若將忽略輕生命,訣有言傳出自然。

氣虛下陷因何故,勞損傷神理必然,秘說兩般無所據,全憑提固法當高。

中虛者胃氣,下虛者腎氣,先天后天,二氣相接,氣血流通,運行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傷,病則生矣。致使肝腎之陰不能生,心肺之陽不能降,上下不利,正當用提固之法。如效更當用溫補真陽,其氣自然通達。如婦人血脫虛寒帶濁,並宜峻補兼提,並治下氣虛脫泄瀉等症。《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化化生生亦由此一氣耳。

食塞胃中氣不調,越因越用法為高,食如嘔出因無火,溫補中宮積自消。

治法中間有四應,四應之處可回生,汗溫吐下應無失,失卻相應命必傾。

醫家臨症要分明,察色觀神識死生,腹滿按之虛與實,還憑驗舌聽聲音。

諸病之端,先難形氣,次察聲色。《經》云色之與脈,當相參驗,但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位居中央,四季兼有五色之中,稍帶微黃,方為佳兆,不可純見。故脈中兼緩、色中兼黃,為有胃氣,皆不至死。舌乃脾之絡,心之苗。鮮紅者屬熱,白胎而乾者亦屬熱;白胎而滑者寒也。色紫者,火熱亢極也。黑者,熱極反兼水化,少有生意,危之兆也。色黃兼利而唇口碎烈,非實熱,乃假熱也。此腎水枯竭,不能生化津液,宜大劑溫補。若用寒涼,反瀉真陽,其死必矣。

往來流利各為滑,緩大相兼氣必傷,莫作痰看依古訣,當求陽分謗推詳。

沾沙刮竹一般看,滑澀當分滯利間,莫作氣鬱痰血積,元精久病必傷殘。

澀者遲難,為少血亡汗,傷精氣鬱。

脈大當知病進,氣虛邪盛同行,要分濁細推情,實瀉虛溫驗症。

肝脈、腎脈、心脈,小急不鼓為瘕。

細如一縷是元虛,若帶沉弦積有餘,當辨久新求責治,依經據理莫差遲。

細數,真陰虛;細遲,真陽虛。

身熱脈來歇止,數中越促非祥,若還漸退病無妨,愈進料應多喪。

脈遲帶結七情傷,歇至中間細忖量,痰血滯經多此候,當分新久實虛方。

輕循之法名曰舉,浮脈中間仔細看,有力有風兼表實,無神無力是虛端。

重取之法名曰按,按之不足是虛元,有力為痰多氣滯,宜溫宜下細推之。

不輕不重曲求尋,個理機關理最深,生死實虛從此得,粗工豈辨石和珍。

四時當旺何為重,要識強洪沉與毛,一字同情分兩意,診值節氣乃為高。

陽病見陰名為逆,形羸脈大亦皆然,有餘不足如相反,決死無疑命在天。

脈大形標兩得平,證餘脈大重還輕,形羸脈細無妨礙,脈症相符是順情。

暴病玄機在右關,右關神在豈傷殘,更將脈理來參考,莫把斯言作等閒。

宿病根源在絳宮,絳宮流利勢從容,若還肉脫難同例,久候雖調命亦空。

迢迢胃氣喜從容,旺在中和四季中,虛實補消分兩法,若無胃氣總成空。

胃氣之脈,弱以滑,和而緩,似有力而不堅勁也。虛不受補,實不受消,皆胃氣有虧,危之兆也。

火盛脈虛脈急,有餘不足交加,醫能分辨藥無差,正復緩來邪罷。

清脈無邪氣自傷,藥宜溫補是良方,病從內出無他故,訣有言傳識見長。

清者無力屬虛。

脈濁邪平氣有餘,應加疏泄莫躊躇,病因外入無他故,得訣回來好看書。

濁者有力屬實。

以上四十四字,乃王應震先生秘傳,醫中之精髓,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朝夕玩索,自能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古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非醫博不足以當此言耳。

二、王應震先生示子孫慎醫歌

良相功名在濟民,良醫施藥亦同情,陰陽理氣須融徹,才能道術貫天人。背謬醫書休浪讀,《內經》奧旨細推尋,理會各家知採擇,儒醫名義不虛稱。博聞多識能歸約,自然詳審盡其因,效法古方毋固執,常變相臨辨要真,果能造到逢源地,信手拈來總是春。

三、望聞問切

望而知之者謂之神,望其五色,以知其病也;聞而知之者謂之聖,聞其五音,以知其病也;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問其五味,以知其病也;切而知之者謂之巧,切其脈證,以察其病也。

四、四大家

外感法張仲景也,內傷法李東垣也;熱病法劉河間也;雜病法朱丹溪也。

五、辨寒熱虛實損脈法必要

寒症脈法

脈遲緊伏三部皆同,按之緊直如琴絃。若四至以上為寒邪,宜辛溫發散;四至以下是真寒,宜姜附之類以溫之。又云脈緊或微遲,大便溏瀉有汗,乃真寒之症。雖發熱好茶水,不可輕用涼藥,宜大劑補之。又宜溫熱藥滲利之,其瀉自止,其熱自退。

熱症脈法

脈按至骨不動,為真火症,若便秘宜下。外病脈洪數為邪熱,宜清涼發散;緊數而浮者,宜散;沉數者宜下。

虛症實症脈法

脈舉按形大,空虛而軟,無火之人。細數而軟,有火之人。脈至兼數數然,細數、浮數、弦數,俱屬虛火,大宜滋補。若洪數、沉數有力,此屬實火,宜清散降瀉。間有虛火,脈狀渾如蔥管一般粗。又云陽虛多遲,陰虛必數。

虛損辨症與脈法

脈細而浮,是氣虛也;脈大而浮,是血虛也。自汗不止,惡寒盜汗,是氣虛也;晡熱內熱,發熱不寐,是血虛也。發熱煩躁,肉瞤筋惕,是氣血兩虛;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熱作渴,自汗盜汗,亦氣血俱虛。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元氣下陷也。肚腹喜暖,口忌冷物,此形氣病,氣不足也。飲食勞倦,起居失宜,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兩足痿軟,日晡發熱,胸膈不利,飲食善消,面帶紅色,大便秘結,是三陰虛也。胸腹作脹,飲食少思,是三陽虛也。胸腹脹滿,寒出如雨,四肢逆冷,睡中驚悸,覺上升如浮,下陷如墜,脈洪大而數,重按微細,此乃屬無火,虛之極也。遺精白濁,自汗盜汗,內熱晡熱,口乾作渴,喉痛口裂,胸乳脅脹痛,頭頂或痛,眩暈目花,心神不寧,寤而不寐,小便赤澀,莖中作痛,此屬無根虛火為患也。

傷寒賦

欲治傷寒,先須識症,識症定名,處方必應。且如太陽有傷營傷衛之分,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別,少陽在半表半裡之界,但主乎中,故曰膽為清淨之府。至三陰有傳經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者,脈急數而煩熱。真中者,脈沉細而清涼,當汗而下。為結胸痞氣,當下而汗。為厥竭元陽,腸垢鶩溏,須辨脅寒脅熱、瘀血蓄血,可知發狂發黃,癮癥斑爛。發於濕熱二症,肉瞤筋惕,起於汗下兩傷。若失風濕則喘息多眠,濕溫則妄言不食。風濕,肢體重而額汗流;中濕,肌膚黃而小便澀。陽毒則面赤而斑狂,陰毒則唇青而厥逆。發汗戰汗,身涼者喜水火既濟之功;合病並病,下利者俱木火互相為克。又聞實者為譫語,虛作鄭聲。水飲停蓄者,或嘔或噦;火邪劫奪者,或狂或驚。喘咳者水搏寒之所致,吐衄者熱逼血而妄行。單杖雙伏,此非怪脈,乃否極泰來之兆;陽易陰易,皆為危證,引男女交接之情。惡寒喘嗽者,發表自愈;惡熱喘滿者,攻裡必寧。咳逆,又名乞忒,動悸更曰怔忡。雙傳者,雙經同病;百合者,百脈一宗。懊,因心中之鬱悶;奔豚,自臍下之攻忡。腑痛引陰,名為臟結;厥利反食,號為除中。瘛瘲者,手足抽搐;怫鬱者頭面蒸紅。勞食再復,因新差之犯禁;過經不解,與溫瘧而相同。蓋傷寒傳變之不一,非雜症逢真而可攻。予茲略陳其要,學者自當變通。

六、湯論

治傷寒和營透表解肌湯 此桂枝湯之脫化方也。

當歸 桂枝 秦艽 炙草 陳皮 防風 神麯 生薑

身痛無汗畏寒,甚頭目痛,肢節皆痛,加羌活;如出汗,加炒白芍,減羌活、防風;如系出冷汗,加附子、茯苓;如氣虛者,加白朮;如氣滯嘔惡者,加藿香、砂仁;如痰多泄瀉者,加白朮、半夏、茯苓,去當歸;如兼陽明症,加葛根、白芷;如兼少陽經症,加柴胡。

以上出入加減,總要憑脈虛實,在表在裡,審症虛實,宜攻宜補,或外感挾內傷症,或內傷重挾外感症,斟酌淺深,機變增減,無不中肯綮矣。

清解風熱保肺湯

桔梗 薄荷 前胡 杏仁 甘草 枳殼 貝母 姜蠶 防風 沙參 牛蒡子

透發痧疹邪毒湯

防風 荊芥 桔梗 前胡 葛根 甘草 赤芍 連翹 升麻 蟬衣 牛蒡子

如口渴目赤內熱,唇燥舌苔,加石膏、生地;如體虛不甚者,去赤芍、升麻,加沙參;如挾有寒濕者,方法又當別論,不同拘泥。

潤養脾陰湯

山藥 茯苓 沙參 扁豆 陳皮 石斛 白芍 炙草 柏子仁

補火生土湯

白朮 茯苓 黑姜 陳皮 米仁 人參 炙草 補骨脂 菟絲餅

七、診視脈案方法

培養精氣充足

精生於氣,氣化於精,陰陽互根,坎離妙用,是以人之精氣充足,則寒暑不入。道書言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鼻為外三寶。人能潛視返聽,蓄養精神,則可以煉神還虛。養生者豈可舍此根蒂,而求見枝葉之末,有何益哉!脈細軟。

熟地(四兩) 枸杞(一兩五錢) 澤瀉(八錢) 丹皮(一兩) 山藥(二兩) 茯苓(一兩) 人參(二兩) 鹿霜(一兩五錢) 炙黃耆(一兩五錢) 山萸肉(一兩五錢) 菟絲餅(一兩五錢) 補骨脂(一兩)

遵雷公制末為丸。

嘔惡作瀉畏寒

先天之本在腎命,後天之本在脾胃,然有形精血亦賴後天穀氣生化,是以四時脈皆以胃氣為主。今診脈參伍不調,兩關絃動,證則嘔惡,子夜作瀉,身倦畏寒,中氣不舒等候,總由脾腎交虧,不能蒸糟粕化精微也。節屆冬至,倍加保護為主。

焦術 茯苓 菟絲餅 炮姜 川椒 陳皮 人參 補骨脂

嗽喘傷肺腎

《經》云:五臟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然久嗽兼喘,亦無有不關乎肺腎兩臟,且腎為氣之根源,肺為氣之統帥,水出高源,自有以也。時當秋令,脈見浮數,皆屬虛火所致。治宜清金納氣歸腎,足為斯症綱領。

熟地 茯苓 北五味 山藥 沙參 白芍 石斛 菟絲餅 麥冬 枸杞 阿膠

腎虧耳聾頭眩

脈象弦數之至,肝腎大虧,自有耳聾頭眩氣怯等候,宜返觀靜養,佐以藥力,庶可杜其履霜堅決之虞。如視為泛泛,必至臨渴掘井,猶恐不及事也。

熟地 枸杞 山藥 山萸 茯苓 丹皮 澤瀉 石斛 龜板 菟絲餅

風寒食滯口渴

風寒傷於營衛,閉郁皮肉,陽氣不能疏暢,自見發熱之症;飲食滯於中焦,津液不運,自見口渴之候,皆非火也。溫散導滯,自可霍然。初起失於溫散,每至纏綿不解,傳變他症。

防風 秦艽 桂枝 杏仁 砂仁 陳皮 神麯 生薑

腎虧

腎為先天之本,又為作強之官,故人之強弱勇怯,無不關乎天稟之初。善調攝者,能悟知雄守雌,蓄陰養陽之理,亦可補先天之不足。

熟地 山藥 菟絲餅 山萸 澤瀉 鹿角 人參 甘枸杞

後天脾土虧弱

《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可見日之生化全賴後天脾土。今病已久,中土虧敗,不能傳送藥力,神氣日見消剝,最為病家之忌。

人參 焦術 茯苓 陳皮 炙黃耆 炙草 當歸 益智 南桂

風寒痰嗽化熱

病因起於風寒,有失於疏散,邪氣乘虛內伏,致令內熱痰嗽口乾,腑中不利,頭眩背痛。雖經日久,病本未除,還當治本,庶免傳為虛候,慎之。

橘紅 半夏 炙草 桔梗 茯苓 前胡 姜蠶 秦艽 杏仁 玉竹 生薑 羌活

肝風頭搖瘛瘲

肝主通身之筋,因風熱內熾,則筋脈不柔,而頭搖瘛瘲之病作矣。幸神志不傷,語言如常,病在筋脈。治宜清肝熱,散肝風,風熱去則筋自柔,庶可望止,但此症恐成痼疾,速當早為除根。脈浮而數。

當歸 天麻 鉤藤 姜蠶 白芍 茯神 遠志 香附 赤芍 白芷 金器

咳嗽泄瀉腰痛

本質雖因目病,攻擊過度,氣血不無被傷,又兼怫鬱,以致失血,已經調理妥適矣,無煩再議。現在咳嗽發熱,口渴引飲,泄瀉腰痛頭眩,脈亦緊數,確有陽明新冒外因所召。若作舊病理治,恐難中肯。

羌活 葛根 甘草 杏仁 白芷 桔梗 前胡 當歸 秦艽 川芎 生薑

腎虧火亢焦燥

兩手脈皆澀而帶數,症則焦燥不寧,飲食微少,壯年非所宜也。此必因勞思抑鬱,搖精耗神,致令水虧火亢,變現諸病。若不早為見機保護,誠恐履冰堅霜之至矣,毋忽之。

熟地 山藥 麥冬 人參 山萸 枸杞 丹皮 澤瀉 石斛 龜板 菟絲子

遵雷公制末為丸

脾腎大虛,火不生土

脈症不虛,急宜重補,方克有濟,所謂峻補於下,疏啟於中。此遵先哲塞因塞用之法也,如或畏懼生疑,仍然治以利器之品,猶恐根荄愈傷,致蹈虛虛之候。

熟地 茯苓 山藥 山萸 澤瀉 丹皮 附子 肉桂 車前 牛膝 人參 菟絲

胃熱嗽血

左脈平順無恙,右脈略覺燥動,素多胃熱,可徵偶然痰嗽見血,胃火觸動肺金也。不宜作陰虛陽亢虛損調理。

麥冬 花粉 川貝 梔子 甘草 丹皮 瓜蔞 葛根 荊芥 石膏(熟)

久嗽傷肺失血

按脈兩手皆弦,傷血所以動血,然不數不燥,諒不至成真病。據症吐血有時發作,或由內傷外感不一,咳而兼痰,累久不休,非可全藉醫藥救療。惟有靜坐養神,少勞心,少費神,少動怒,恬淡從容,時時保衛,自然氣血安和,血不期止而自止,咳不期愈而自愈矣。萬勿以意服藥,寒熱涼散,不時常試,究竟無效,徒呷苦水,何如擯除一切,以善養之為得乎。管見如斯,高明自裁。

藕 雄豬胱 雪梨 西瓜 腳魚 綠豆

凡同類於此症者,皆可常吃。

調元養氣

《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症之所由起也,日復一日,屢服消導之劑,雖所快於一時,而胃氣重傷,脈皆短細,兩尺尤甚,將有累及其腎之象,及早圖之,庶不流為食㑊。

熟地 山藥 茯苓 丹皮 焦術 山萸 杜仲 補骨 人參 肉桂 木香

正氣大虛

形色脈症,無不是虛之象,不可以意猜摸。自認為氣為滯,若誤作實治,誠恐正氣日剝,蹈入虛虛之象,遷延日久,挽回非易,毫釐千里之謬,幸毋忽之。附方請教,高明政之。

人參 黃耆 焦術 熟地 白芍 當歸 遠志 炙草 陳皮 茯苓 五味 肉桂 生薑 大棗

百合病

年甫四十,脈則弦多胃少,諸症直如蝟毛,先哲所謂百合病也。宜以輕鬆之劑,緩緩調理,或可冀其奏功。

百合 沙參 石斛 炙草 橘紅 茯苓 山藥 女貞

安胎

脈息滑利,確屬有喜,急以固之,慮其勿易。

熟地 白芍 當歸 川芎 焦術 炙草 茯苓 艾葉 糯米 紵麻

怒傷肝鬱,吐血而嗽

病因鬱怒傷肝,既血逆上而為吐,橫侮肺金而為嗽,血去則陰虛,陰虛生內熱。按脈細而急,肝肺陰虧之象,難免不損,治宜養陰平木,保肺清金之品投之,再看轉機。

熟地 生地 元參 川貝 桔梗 炙草 麥冬 白芍 當歸 百合

元虧將脫

六脈浮大無根,此真元大虧,刻刻防脫,勉擬一方,以盡人事可也。急當多請高明,參酌再用。

人參 焦術 茯苓 炙草 陳皮 麥冬 五味

火衰土敗

尊恙總因命門真火不旺,未能熏蒸脾土,故胸痛徹背,進食維艱,防成里關外膈之症,只有八味一方補火生土,庶可奏功,再聽酌服。

熟地 山藥 山萸 澤瀉 丹皮 茯苓 附子 肉桂

陰竭抽搐

年及七有七矣,天癸應期不斷,非有餘也。偶一及之,蓋勉力之為耳。常苦頭筋抽搐,肝腎真陰欲盡,一點微陽上竄,瞽之微驗無疑。設能發白,庶可免煎劑。養心生血以歸脾,自可吻合病情。

熟地 山萸 茯苓 山藥 丹皮 澤瀉 附子 牛膝 肉桂 鉛錫

兩手脈細碎無神,真陰虧竭極矣。頭風貫目而瞽,乃為佳兆,否則孤陽貫頂,則無能為力矣。仍以前方,加龜板、秋石,再服二劑。

經衍虛熱,色淡腰痛

脈細急少力,三陰虛熱,且經不應期,體痛色淡,法當養營調之。

當歸 料豆 丹皮 茯苓 菟絲餅 丹參 杜仲 山藥 續斷 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