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初診:一熱則驚,其故者何?蓋緣邪積極甚,充塞於內,閉而生風也。驚後四肢反冷,熱熾於內可知,舌苔黃厚,脈象數實,症之險重何辭?歷考古人治法,都以涼膈散泄其無形之熱,去其有形之積為主。然陽氣能宣不閉,能行不冷,由此而論,治氣亦為緊著,必得腑通表達,庶可截其駕輕就熟之路,或可不踏前轍為妙,是否商進。
淡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鮮佛手(錢半) 牛蒡子(三錢) 鉤鉤尖(四錢,後入) 黑山梔(三錢) 連翹(三錢) 廣鬱金(二錢) 粉前胡(錢半) 達痰丸(二錢,入煎包) 大還丹(二分,待熱甚服)
二診:進涼膈散,腑氣雖未流通,無形之熱氣已泄,譫語稍平,煩躁亦止,熱衰十八,苔化大半,能於明日如是,方為邪敗之象,出入前議,以冀霍然。
大豆卷(三錢) 黑山梔(三錢) 全瓜蔞(四錢) 前胡、佛手、薄荷(各一錢半) 滑石塊(六錢) 焦枳實(錢半) 鬱金 牛蒡 荷梗 竹瀝達痰丸(一錢)
(案2)初診:症延十有六日,寒來不過四肢,身熱起伏,咳微不爽,從未得汗,脈來浮滑而數,舌質光紅而干。前日陡加煩躁,竟無片刻可安,的是伏邪歸入陽明,鬱蒸化熱。陽明本是多氣多血之鄉,經中氣血既為邪熱煎沸,變為多煩多躁之地。蓋胃上覆肺,迫近心包,此處既為邪熱所交迫,無怪其勢益甚焉。如再進一層則不堪設想矣。姑擬白虎湯一法,救肺之品亦寓其中矣。
生石膏(八錢) 生山梔(三錢) 天冬(三錢) 茯神(三錢) 夜交藤(三錢) 阿膠(三錢) 肥知母(三錢) 玄參(三錢) 淡芩(錢半) 生炙草(各五分) 百合心(五錢)
二診:煩躁又輕於前,今日脈象不靜,腹痛時作,臍下膨滿,舌苔黃而膩,中心一條光裂,乃濕溫化熱,分而後合。熱則陰分受灼,久則木橫乘土,脾胃雖皆屬土,大腹乃脾土所主。養陰泄熱,抑木和土乃一定章程。
川連(四分) 大豆卷(三錢) 北沙參(三錢) 煨木香(七分) 白芍(錢半) 茯苓神(各二錢) 淡黃芩(錢半) 冬桑葉(錢半) 白石英(二錢) 大腹皮(三錢) 香附(三錢) 臺烏藥(錢半) 杜竹茹(錢半) 戊己丸(一錢)
三診:大便數行,似可推陳致新,刻下不但腹痛未除,而臍上更且發熱,而兼身熱,舌心光裂今布淡黃,此無他,定由陽明之宿垢未楚,太陰又招新風。風為無形之邪,首必襲肺,肺令人咳,咳甚則身熱耳,還慮驚喘之變。
荊芥 枳殼 桔梗 蟬衣 橘紅 桑葉 前胡 象貝 竹茹 蘇子 牛蒡 神麯
四診:病中加咳既非本病,實由新感所致,雖未起床出幃,而虛則衣被之間亦可冒風。風性鼓盪,為百病之長。所以陡加咳嗽,身熱復甚,非散不可,非汗不解,且不宜緩,正所謂無糧之師,利於速戰耳。
南沙參 麻黃 荊芥 象貝 鬱金 橘紅 牛蒡子 前胡 桔梗 光杏仁 枳殼 竹茹
(案3)初診:癉瘧之濁邪本未盡徹,復因感寒,與素有之肝氣併發,犯胃侮脾,無所不為,是以陡為上嘔下泄,寒熱腹痛,不一而至也。恙後久虛,恐其不支而變。
廣藿香 川樸 烏藥 淡吳萸 制廣軍 新會皮 蘇梗 香附 枳實 連皮檳 白蔻仁
另:上瑤桂(一分) 上沉香(二分) 巴豆殼(二分) 生黑醜(二分) 研末先服。
二診:《經》曰:用藥如用兵,應戰則戰。昨日宛如敵寇圍集,勢不可緩,非大將長驅攻伐,焉能攻出重圍。必待敵人不得奔散,方可直走坦道,病勢自然告退,但餘氣尚甚,宜肅清為妥。
製半夏 藿梗 淡吳萸 香附 連皮檳 摩沉香(沖) 煨木香 廣皮 煨草果 枳實 制廣軍
三診:熱勢雖和,腹痛不已,連及腰脅,欲圊不便,舌色灰黃,乃濁滯內阻,氣遂窒痹,迫入於橫絡之間也。肝性剽悍,恐其肆橫無制,為暴厥之變。候商。
青皮 香附 乳香 草果仁 連皮檳 橘皮 延胡 川樸 木香 淡吳萸 上沉香 枳實
備急丸(二分) 溫化丸(二錢) 二味和先服。
四診:《經》云:藥與病竟如對待,寒宜溫,食宜消,窒滯宜通。此是寒滯阻氣,阻痹不便,以溫、化、通三法並行,得暢便數次,宿垢頓下,庶能腹痛大減,黃苔半化,脈象宣揚,正是陽明主腑,以通為用。況今氣道雖曰:無論虛實皆貴乎通暢,而在實面尤甚,昔賢早已定例。刻下余濁未楚,氣機未宣,還宜疏化,毋用通劑。
制茅朮 川樸 烏藥 枳實 香附 半夏 木香 連皮檳 制軍 陳皮 小茴 摩沉香(三分) 摩青皮(四分,沖)
(案4)初診:邪痧一候,遍體色紅,如塗胭脂,邪熱分泄,但點粒不清,面部色淡未足,咳痰不爽,煩躁神糊,滿口碎腐,汗瀉不暢,脘腹板硬而痛,大便溏泄不實,脈濡滑數,舌尖布刺,乃邪不外達,積難下化,化熱蒸痰,由肺胃而下趨大腸也。泄則傷氣,恐無力托載,邪從內走,為昏閉之變。
黑山梔 豆豉 連翹 淡芩 廣生軍 前胡 天竺黃 木香 枳實 連皮檳 鮮薄荷 川雅連 桔梗 蘆根 摩犀尖 萬氏清心丸
二診:熱雖得和,神識仍糊,皆由邪不外達,積難下化之故。蓋痧症即是時邪,邪與積蒸,化熱煉痰,蒙灼於肺胃。肺胃居於中土,在於胸膈之間。夫胸中本是清曠之地,氣機所聚之處,今為熱邪痰積僭居,機竅失靈,神明逆亂,所以語言無序,苔浮起腐,咳痰不爽,脘腹板痛,諸恙不退也。為勢尚在險途,恐有非常之變。
生石膏 黑山梔 前胡 射干 淡芩 天竺黃 鮮蘆根 生廣軍 連翹 牛蒡 桔梗 膽星 鮮薄荷
另:上濂珠(三分) 西黃(三釐) 川貝(三分) 同研末,和入摩犀尖(三分)。
三診:便雖兩行,俱屬不暢,有形之痰積仍與無形之邪火相蒸於表裡,充斥於上下,無怪其壯熱,煩悶,咳嗽不爽,喉間痰聲宛如拽鋸,口唇舌色竟如豬肝,滿口腐爛,神糊目赤,脘腹按之板痛,脈形沉濡滑數,諸款畢集也。刻下一葉小舟行於萬頃波濤之中,險莫甚焉。回思既業醫者,何思束手望視,不得不曲運神思,搜索枯腸,勉擬一方,乞得神功默佑,或可有弋獲之幸。
玄參 象貝 連翹 生石膏 前胡 廣生軍(四錢,梨汁浸,打汁沖先服) 牛蒡 知母 竹黃 鮮生地(豆豉同打) 枳實 風化硝(錢半,沖) 鮮薄荷 鮮蘆根 白茅根 摩犀尖(沖)
(案5)《經》云:夏傷於暑,秋必成瘧。瘧不離乎膽者,猶咳不離肺也,蓋咳有聲音,瘧有寒熱故也。是瘧已延兩候有餘,始起似有間日輕重之象,寒總不能慄,熱不退清,陽明之病兼涉少陽,不曰似瘧,名之起伏,起伏之由病居募原之間,相隨衛氣而發。古云:暑必挾濕,傷人氣分。所以作則煩悶嘔惡,非常難過,必然並見。刻下苔色黃而膩,脈象濡數不持,胸次痞窒,甚則覺痛,形似間日之瘧,實則為起伏耳。懷孕八月,手陽明司胎,大腸與肺相為表裡,胎為熱迫,其氣乃逆,逆則猶可,竊恐胎動下墜耳。總之暑為熱氣,胎宜涼安,用藥從此著筆,佐以芳香化濁,苟能應手,方可把握,然否?商進。
豆豉 桂枝尖 知母 連皮檳 川樸 淡子芩 草果 鮮佛手 滑石 鮮蘆根 鮮荷葉 摩近根蘇梗(三分)、摩老山檀香(三分,沖)
二診:間日起伏,邪在衛分,汗多不解,濕蒸故也。舌苔淡黃而膩,胸次痞窒而間暑濕之病,陽明之症昭如繪素矣。有娠病久,其元自虛,純補有礙於邪濕,獨散猶慮其傷正,法當兼顧以望各有裨益。
南沙參 香豉 淡子芩 連皮檳 香青蒿 川樸 草果仁 上紫蔻 鮮佛手 鮮薄荷 辰滑石 冬桑葉
(案6)寒熱下痢而致胎墮,張氏云:五日不止者,不治。古人之言,良不詒我!
當歸頭 撫芩 荊芥 紅神麯 橘紅 枇杷葉 澤蘭 澤瀉 楂炭 鬱金 粉前胡 枳殼 赤砂糖
西血珀(四分) 煨木香(四分) 同研末先服。
(案7)夏邪秋髮,謂之伏邪。伏邪二字,邪根深蘊可知。況今歲,甫交夏天即暴熱,吳氏所謂:時未至而氣先至,此謂太過。人處其間,壯者猶可運行;怯者從此感受,至秋風而成病。病來寒熱無序,起伏不一,汗不遍體,噦惡便難,胸悶煩懊,通宵達旦,無一刻可安之勢,從脘至腹按之板痛,乃積膈腸胃之徵。脈來滑數而渾,舌苔膩而心絳者,陰分素虧,陽邪獨發,夾積阻氣蒸濁成痰,內擾肺胃,上迫膻中。年雖不過五外,而早已未病先虛,當此之證,不但用藥殊難,更卜其易生變幻。姑擬一方,若得如合其意,或有見長之地則更妙矣。
半夏 淡芩 廣生軍 藿梗 鎊犀尖 桑葉 竹茹 豆豉 雅連 枳殼實 姜仁 白茅根 茯神
另:西牛黃(二釐) 濂珠(二分) 九節菖(三分) 生黑醜(三分) 同研末,先服。
二診:熱勢輕劇無序,即謂之起伏。他症無起伏,惟伏邪能起伏者,須從伏字著想,蓋伏即進,起即出,能進者能出,人身之氣道,晝夜運行,循環不息,晝夜行二十五度以分陰陽。今因伏暑內蘊,邪與衛氣並居,雖不能阻其往來之道路,而必隨衛氣以出入,至其所發,過其所伏。若論輕重長短,視其邪之多寡,正氣之強弱。其中夾他病,須隨症參切。此症素體陰虛,今為隔食阻氣,氣有餘即為火,昨用大黃黃連法復入清泄氣分,便已數行,腹硬得減,脈仍滑而帶數,舌轉花,淡黃而露底,望之質乾紅刺密布,良是滯積下而未清,胃中之津液傷。有限之陰液,難勝無情之邪熱,至於熱起之時,時候常早,似難捉摸。外來之病猶如盜賊,逐去即安,當此大戰之際,對敵之寇,若得散而不聚,應無猖獗之勢矣。擬方高明商進。
鮮生地 黑山梔 粉丹皮 石斛 茅根 瓜蔞仁 連翹 枳殼實 玄參 竹茹 摩犀尖(二分) 摩花檳(四分) 二味沖服。
(案8)上吐下瀉,名曰霍亂。霍亂者,霍然而亂之謂也。病有真偽之別,真者勢不可當,險如朝露;偽者不過寒積交阻,中宮格拒。此症固然非真,上不得納,便行如水,而今四日,指臂不溫,脈來沉濡而滑,舌苔淡黃而膩,乃寒積夾濕,交阻中宮,升降失度,水穀不分。煙體當此,近則恐其閉脫,遠則防轉為痢。姑用芳開天氣,溫通地道一法。擬方候商。
香薷(一錢) 木香(六分) 烏藥(三錢) 法半夏(三錢) 枳殼實(三錢) 藿梗(三錢) 紫樸(八分) 帶皮花檳(三錢) 橘皮(一錢) 紫豆蔻(六分) 桂枝尖(三分) 溫化丸(三錢) 桑枝(四錢)
(案9)年已古稀之外,氣液無有不虛。病患暑濕,竟成癉瘧,今已十有二日,熱勢雖衰,尚未退清。脈象小數,舌色光紅,有時神識不清,口渴頗喜得飲,濕因液虧而化,暑由氣虛尚逗。大凡暑病之不寒獨熱者,陽明病也,《經》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良有以耳。刻下虛多於實,正負於邪,古法本有扶正達邪之治,胃氣不振,托邪難盡,胃陰不復,飲食艱進,竊恐病去元敗,臨崖勒馬收韁而有不及之嘆。姑仿先賢兩虛一實之例,然否?
鮮南沙參(五錢) 川貝母(一錢) 益元散(四錢) 方通草(五分) 香粳稻葉(三十片) 肥知母(錢半) 鮮荷梗(二尺) 佛手露(一兩) 金釵石斛(三錢) 大豆卷(三錢) 新會白(五分) 佩蘭露(一兩) 連翹心(三錢) 元參心(三錢) 蘆根(一兩) 竹茹(五錢)
(案10)初診:夫暑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天之暑氣一動,地之濕氣隨之,人在氣交之中,觸目口鼻,內伏而發,秋涼引激,病於少陽則為瘧,即《內經》所謂「瘧不離膽」是也。病於陽明則寒不能慄,熱不退清,雖亦名瘧,然必嘔噦,胸痞煩悶。是症今五日矣,見象大概如是。而以脈象參之,左部見弦,右手濡數,弦則必有轉瘧之勢,濡則仍居於胃。胃為中土,又為坤地,地氣上騰,天氣不肅,猶如隆冬之雲霧迷空,日光被蔽,胸中清曠之地,宛如煙塵之處。煩躁難過,夜不安寐,勢當然耳。刻交成敗之際,正勝則邪達,似可日增康境;邪勝則正負,必至內陷神昏,扶正本非其時,達邪誠為要事。古云急者先治,旨哉斯言!但暑居濕下,清之徒然,濕遏熱上,開泄為主。治以苦辛,使其氣之升降,溫芳闢其濕之瀰漫,輕淡宣其蘊伏,希能應手而效,尚屬立陣布兵之時,何能一鼓掃蕩,如邪勢折挫,能免變幻,幸矣。備方商進。
香豆豉(三錢) 上川樸(八分) 苦桔梗(一錢) 桑葉 檀屑(三分) 全紫蘇(三錢) 上紫蔻(五分) 光杏仁(三錢) 闢瘟丹(三分,熱甚時服) 廣藿香(三錢) 生香附(三錢) 滑石塊(四錢) 九節菖、廣鬱金(各三分,研末服)
二診:《經》曰:暑傷氣,濕亦傷氣。氣能開合,邪隨開而為起,合而為伏。前日之起伏者,即氣為暑濕所傷,開合失其常度故也。煩悶為肺氣之合,膚冷為脾氣之合,不便為腸氣之合,是以桔梗以開肺,檀附以開脾,藿樸以開胃,郁菖以開痹,花檳專流於下焦之氣阻,豉滑以蕩胸中氣熱,蘇蔻以祛濕中之穢氣。而今氣開未全,暑濕未清,以致症象雖減不能大解也,仍處昏蒙之險,再當擴充前方。
上川樸 枳殼 鮮佛手 藿梗 生香附 炒香櫞 連皮檳 光杏仁 九節菖 桑葉 上紫菀 竹瀝滾痰丸
(案11)今歲甫交夏至即為大熱,吳氏所謂:時未至而氣先至,乃太過之謂也。人處其間,壯者猶可運行,怯者著而成病。病恰半月,熱仍夜盛,煩悶乾噦,脘板而痛,遍體透斑,斑色紅紫,固是正理,兼晦澀不澤者誠非佳兆,脈來濡滑而數,舌苔淡黃而垢,熱由氣膠錮不化之時,姑用大黃黃連瀉心合犀角大青之法。蓋斑與疹、㾦不同,斑宜清化,古人早已示後,原可一例而治,未識符否。備商。
半夏 川雅連 淡芩 廣鬱金 光杏仁 白茅根 黑山梔 鎊犀角 桔梗 薄荷頭 廣生軍 杜竹茹
(案12)六淫,即謂之六邪,惟暑濕二字,每都連呼者,良由天之暑氣動,地之濕氣自騰,人處其間,氣強壯者自可運行泄化,氣怯弱者未免著而成病。病經一旬,熱勢雖為大戢,而退之不清,脈來濡滑而數,舌苔積白如粉。自汗溱溱,暑可從此而泄,濕仍留戀中土,且素來心力紛勞,肺之液,胃之津,不但不得上供,未免因病益傷也,姑用十味香薷飲出入。
香薷 川樸 陳皮 川雅連(乾薑二分,同炒) 丹皮 歸身 茯苓 滑石 江枳實 杜竹茹
(案13)初診:夏病秋痢雖屬趲季為痢,然有其病者必有其因,抑且今歲天符熱早,雖非夏行秋令,其氣先至,顯然人為一小天地,豈不隨時更變?此症今恰半月,開手即痢,日夜竟有五六十度,裡急後重,紅白相兼,穀食宛如登仙,大腹竟似仰瓦,口舌滿布糜腐,幸而脈濡沉細。想其腸胃中之積滯早已隨痢而去,瀰漫之濕熱現被胃火充斥,升降失度,上衝則為腐為呃,下攻則為痢為泄。較之陰火為腐者,似輕一層,但年近花甲,症情已屬上為實熱,下為虛寒,上下宛如冰炭,用藥之難何待言者?擬用連理湯出入,應如桴鼓,或可斡旋元吉。候用。
東西洋參(各一錢,同粳米炒) 雅連(三分,東壁土炒) 茯苓(四錢) 橘白(八分) 鮮竹茹(錢半,薑汁炒) 生炙甘草(各二分) 炮姜(三分) 扁豆(三錢,炒) 砂仁(三分) 駐車丸(二錢,另服) 炒於白朮(各錢半) 訶子(一錢,麵裹煨) 白芍(三錢) 黃芩(一錢) 陳倉米(三錢,鮮荷葉色刺孔,煎湯代水)
二診:大便直行謂瀉,溏水細屑為泄,膠膿黏膩為痢,此三者似分而實合也。其間有臟腑之別,淺深之分。蓋瀉從腸胃而來,泄由太陰而起;至於痢之一症,雖則臟腑皆有,而實腑少臟多。大腸為腑,因其隸屬庚金,金旺於秋,痢為秋病,故以大腸為下痢之主症也。若論臟痢,肝脾腎三經皆有,腑淺臟深,輕重有分。此症開手即痢,諸款畢集,前進連理湯兩劑,不但圊數大減,且有轉泄態勢,即穀食亦可稍進,似屬佳徵。惟呃忒不平,喉腐未退,良以由肺胃宜降而返逆,所蘊之熱濁無不隨氣上衝,如七日不減就有非常之變,不得不預告知,抑不得不預防之,擬方。候商。
釘頭赭石(煅,三錢) 紫石英(四錢) 於白朮(各錢半) 東西洋參(各二錢) 刀豆子(三錢) 法半夏(三錢) 煨訶子肉(二錢) 旋覆花(二錢,包) 雲茯苓(三錢) 雅連(二分) 白芍(炒,三錢) 橘皮(八分) 竹茹(一錢)
另:上沉香(二分) 公丁香(一分) 大砂仁(半分) 西血珀(三分) 四味同研末服。
三診:夏病秋痢,晝夜無度,竟然口腐呃忒,穀粒不納,已屬危險之至,不堪設想矣。幸而素不嗜煙,為日不久,腐不滿口,呃不連聲,是暑邪蘊於陽明,濕滯阻於太陰,運化少權,和降失司而成,尚屬從實面而來,猶可挽回。即用連理湯兩劑,庶得圊數大減,噦惡得止,稍進穀食,口腐漸脫,雖屬佳徵,然延至今日,為勢只有輕減之意,而無告退之期,多延一日則元氣傷殘一日,直至土頹胃爛則去生遠矣,擬方。備商。
西洋參 茯苓 淮藥 橘白 公丁香 竹茹 於白朮 白芍 石斛 雅連 白扁豆 紋銀(懸煎,半分) 柿蒂 紫石英
(案14)夏令穢濕痹氣,觸自口鼻曰痧,當時針刮皆由散而不清,遂致似病非病者兩月,其間食物必雜,至今變為寒熱。熱有起伏,寒無定時,舌苔淡黃而厚,脈象濡數右大,腹痛板硬,便泄似痢,膩噦惡,汗少頭脹。先寒熱而後泄者,古謂經邪入腑,屬不順而逆。夫經者,陽明之表;腑者,腸胃之裡。胃為六腑之冠,腸為傳導之首,胃病則熱,腸病則寒,陽明半表半裡,其名募原,募原為病,寒熱不分。吳氏有達原飲一法,喻氏設逆流挽舟一法,羅氏參黃敗毒一法。刻下經邪未達,府積未通,為瘧為痢皆屬易易。年適花甲,如不早為驅逐,必致近則內閉外脫,遠則噤口昏陷。三子之法從中去取而治,必期應手,方為轉機,即請有道政之。
羌獨活(各八分) 柴胡(四分) 前胡(錢半) 木香(五分) 佛手(二錢) 上川樸(七分) 摩花檳(七分,沖) 薄荷(一分) 藿梗(二尺) 枳殼炭(一錢) 摩青皮(五分,沖) 豆豉(三錢) 生熟砂仁(各四分,打,後入)
(案15)胎前久瘧,產後未止,忌象疊見,藥焉能挽?勉強擬一方,以盡人謀。
東西洋參(各一錢五分,粳米炒) 茯苓(三錢) 煨肉果(一錢) 上上於術(錢半) 澤瀉(二錢) 煨訶子(一錢,土炒) 白芍(二錢) 木香(煨,五錢) 炙五味(二分) 毛燕窩(錢半) 香稻葉 生穀芽(一兩,荷葉包刺孔)
(案16)初診:暮秋至今,天晴不雨,燥氣流行,人處其間,感而受病,無有不襲肺。蓋西方生燥,在時為秋,在人為肺,一定之理。所以先為咳嗽身熱,汗泄不暢,痰白不濃,且不安易出,煩躁狂起,神糊亂語,脘腹板硬而痛,大便溏泄不實,脈來浮滑而數,舌乾白而底絳,此風溫化燥,濁未成痰與積交蒸,傷陰爍液,肺胃迫近心包,如再進一步則不堪設想矣。症經十有一日,本在波濤洶湧之際,抑恐狂瀾莫挽矣。擬方候商。
麻黃 光杏仁 生石膏 薄荷 前胡 天竺黃 牛蒡梗 竹茹 枳殼實 檳榔丸 連翹 茅根 玄參
二診:夾有時邪,治必散解。古人早已立論,蓋風溫口鼻而入,須從毫竅而出。所出者,汗也。積是穀食而成,定由糟粕而下。所下者,便也。前進麻杏甘膏湯復入檳榔丸一法,得汗透㾦,且已大便,表裡似已通暢,邪積應可分化,無如既成時症大病,非一汗透痦,便行一次即可解散,所以勢雖稍和,口渴舌乾,臍上依然板痛,咳痰猶然不爽,脈滑而數,重按少靜,乃所存之邪積仍然化熱蒸痰,傷陰爍液。當此兩候末期而正在進退之際,抑且邪積半留半化之時,若論其變尚易易,須得小心防護,始能挽入佳境。再擬涼膈散出入,以冀里通表達。
豆豉 連翹 廣生軍 薄荷 前胡 鮮石斛 黑山梔 淡芩 連皮檳 桔梗 枳實 白茅根
(案17)冬令正病皆是傷寒。今因自秋至今,天符亢燥,燥氣盛行,肺經感受所發見症,肖乎傷寒而實風溫也。夫傷寒乃冬令寒邪,先伏太陽,繼則循次傳經,延至七日,經盡乃戰,得汗而解;而風溫一症,始終在肺,夾痰濁者,兼涉陽明,因不傳經,故不外戰,所以病經一句,表外似達,裡熱尚甚,咳不揚,痰如沫,神糊語亂,汗泄不暢,當臍膨滿,大便欲解不行,脈來悶滑而數,舌苔淡黃而膩,此由風溫為濁所戀,濁未成痰,欲化熱而未化火,互蘊肺胃。而肺胃居於胸膈,迫於心包,心包為君主宮城,城外既為熱灼,神明焉得不亂。抑且病前已見寒熱,正氣無有不傷,誠恐正不勝邪,為內陷昏閉之變。
麻黃 鬱金 半夏 竹黃 桔梗 生石膏 連皮檳 前胡 光杏 枳實 薄荷 橘紅 牛蒡子
另:太乙紫金錠(三分) 加入上西黃二釐同研和,另服。
改方加黑山梔、犀尖。
(案18)《經》曰:夏令汗出少者,至秋風而為瘧。瘧類有四,其因非一,此症不但發於冬令,抑且間日而作。夏邪秋髮,已屬隔季為病,安知交冬甫發乎?邪之深蘊何待言哉?夫間日瘧者,其邪本不在少陽,而蘊於營衛之間。衛者陽氣,行於脈外;營者陰血,行於脈內,而衛氣一日一周力,左升右降,循環不息,氣為血舟,血隨氣流行其間,既為伏邪所遏而不能與衛氣俱行,邪亦不出,故間日而作。現已逾月,前日尚來,余濁故未掃清,而營衛亦可為寒熱也。蓋瘧者,虐也,久則傷脾。脾統血,統攝無權,便血後發。脾屬土,脾病則木來乘侮,以致滿腹攻撐,當臍作痛,脈來細澀而弦,舌苔花白而底絳,血見糞後,仲祖謂之遠血,此非大腸為病,乃從肝脾而來也。《金匱玉函經》詳註最細,用黃土湯一法,補少陰之火,生太陰之土,抑且恐溫藥性烈,內有生地以益陰,阿膠以養營,冀其剛柔相濟,火土合德,統攝有權,則血自歸經矣。當宗其旨,略為擴充。
熟附子 炙草 歸頭 伏龍肝 砂仁 紫石英 淡芩 大生地 白芍 橘葉 白粳米 於術 戊己丸
(案19)初診:症交七日,已作一候,起伏太甚,甚至譫語不已,起坐頻頻,四末乍寒乍熱,脈象右小左大,舌苔滿黃,大便直泄,伏暑夾濕夾積,頗有不得外達輾轉入里之險。蓋暑為無形之氣,濕為瀰漫之邪,同氣相求,每傷人氣。氣分三焦,主宰在肺。肺氣開展,則胸中清曠之處或可不成煙霧之天,心居其內方能君主有權,不為暑濕所侵,而致昏閉等險。
豆豉 桔梗 九節菖 鮮藿香 滑石 鬱金 上川樸 枳實炭 鮮薄荷 囫圇蔻仁 鮮佛手
另:天竺黃(三分) 陳膽星(二分) 二味研末服。
二診:症經九日,其勢本在顛風折浪之際,雖昨日午後得汗,熱勢外揚,神識覺慧,似屬邪從外越,熱傳膻中之險得以稍緩。然呃已三日不平,呃則氣逆,痰亦隨之上升。肺胃本宜下降,升則逆,降則順。逆則諸氣皆逆,肺胃失其順降之職,生化之權漸失,如日延一日,傷而益傷,勢必正不勝邪,而起內陷昏閉之變。擬方備商。
川樸 廣生軍 豆豉 陳廣皮 代赭石 枳殼 冬桑葉 半夏 嫩前胡 炒竹茹
另:上沉香(一分五釐) 公丁香(二分) 白蔻仁(二分) 同研末服。
三診:伏邪暮秋而發,本屬遲遲,若論愈期,輕則兩候得退,重則二十一天方愈。此症今恰十有二日,熱勢雖和,尚有起伏,便雖數行,得汗不暢,乃欲退而不愈之兆,似在正理。但呃仍不平,神識不慧,脘部板痛,咳痰不爽,由於無形之邪與有形之積痰互阻肺胃,而難泄化。夫肺胃皆欲下降,今既為其所阻,無怪其應降反逆。清不能升,濁不能降,肺為乾天,胃為坤地,乾天坤地竟似天地之氣,否而不泰,清朗之處轉為塵霧之天。若非開氣以徹其邪熱,通地道而化其痰滯,兩候不松,頗有昏陷之虞。候商。
半夏 膽星 枳實 上雅連 帶皮檳 天竹黃 川樸 淡芩 廣皮 制廣軍 鮮薄荷 石菖根 金沸草 杜竹茹
另:金礞石(二分) 豬牙皂(半分) 上沉香(二分) 春黑醜(二分) 四味同研末服。
四診:人無根株,穀食為命。無病之人,七日不食則不堪下問矣。抱病之人莫言一朝,即二十一天不妨身體者,何也?蓋病則邪勢充斥,臟腑為其蒙塞,所有一線正氣含蓄於內,俟其邪勢一退,先以米飲,繼以稠粥,使穀食之氣接續,正氣日長一日,勃然甦醒,猶如春節一到,草木榮華,氣滿乾坤,此生長自然之理也。至於此症雖未全愈,而已得痊,所謂小瘥也,惟胃氣索然,杳不思食,繼因服花露一杯,即為便泄,宛如痢然,且甚裡急,脈來細弱無神,舌花白而底絳,的系胃經氣陰俱傷,脾陽衰而不運,以致不飢、不食、不運三款疊見,生長無權,而欲其恢復難矣。反見神識不慧,兩耳不聰,懶言慵事,恙後見此,皆非所宜。姑擬培中土以進穀食,開心氣以通神明,冀其漸人坦道。高明商進。
人參鬚 白朮 益智仁 茯神 遠志炭 四神丸 炙龜板 龍骨 煨訶子 竹黃 石葛根 肉果 秫米
(案20)恙延月餘,始起寒熱夾痢,並駕齊至,延至兩旬,即為分娩。夫瘧與痢是秋令時病,豈可萃於一身。況妊娠下痢,諺云:井欄圈上釘銅錢,其錢無有不入於井者。胎之墮也,似在正理。然則瘧痢久延,氣無不傷,復又大產,血分亦虧。所以病至今日,瘧意雖輕,痢仍不止,裡急雖減,後重依然,且甚覺熱,舌苔花白底露鮮紅,脈來小數無神,杳不思食,小溲艱澀,乃邪固大半得退,其既化之熱與濕渾合,由胃入腸,腸雖多氣多血之鄉,但纏綿不解,氣血早已受傷,而陰與液焉得不為其燥,抑恐胃液告竭,竟至傾頹,轉成噤口下痢則不堪下問矣。再轉一法,以冀斡旋元吉。擬方候商。
東西洋參(各一錢) 柴胡(五分) 黃柏(五分) 益元散(四錢) 粉葛根(錢半) 茯苓(三錢) 撫芎(五分) 方通草(七分) 川雅連(五分) 淡芩 桔梗(七分) 荷葉蒂(四分) 戊己丸(四分) 導滯丸(八份) 縮砂仁(四分,打後入)
(案21)經事甫淨,即發伏邪,陰分之虛不言而喻,況邪行如水,虛處則受,幸而年輕氣足,尚可迎敵,所以熱勢夜甚,汗泄不暢,煩悶痞滯,脘腹板痛,大便難行,不甚爽暢,脈來郁滑而數,舌乾白而心灰。陽明之邪積交蒸化熱,肺胃之陰液無不受其蒸爍。急宜開氣達邪,通腑化積,不至陰傷及氣,托載乏權,或免昏陷兩字。擬方留請有道之士商進。
豆豉 鬱金 淡芩 廣生軍 黑山梔 連翹 枳實 鎊犀尖
另:上西黃(二釐) 西血珀(二分) 九節菖(二分) 辰燈心(二分) 同研末服。
(案22)伏暑夾濕,今交七日,正在充斥之際,適當經事下行,是以神糊譫語,苔加灰色,脈象沉濡而數,心中煩悶不已,氣血並病,其險何辭?勉擬桂枝白虎意,參入護里宣開之品,未識符否,明眼商進。
桂枝尖 黑山梔 鮮蘆根 鬱金 鮮佛手 淡豆豉 淡芩 鮮薄荷 滑石 苦桔梗
另:上西黃(二釐) 上西珀(二分) 九節菖(三分)同研末服。
(案23)起伏癉瘧,夾食腹痛,曾已熱閉,其險可知,且擬表裡雙解,能於應手,方不復蹈前轍。商進。
上川連 豆豉 桔梗 制軍 連皮檳 鮮佛手 光杏 鬱金 枳殼 蔻仁 辰滑石 冬桑葉
(案24)人之一身,從口而至肛門,門數有七,《內經》載注詳細,上四下三,穀食入胃,遊溢津氣,清升濁降,胃之下口曰幽門,渣滓歸入大腸而為糟粕,水濕走於膀胱而為小溲,而今結糞已抵腸間,欲下不得,當用通幽湯加減,水寬則舟自行也。
鮮生地 玄參 桃仁 廣生軍 生山梔 當歸身 郁李仁 麻仁 枳殼 全栝樓 梨皮 龍薈丸(二錢)
(案25)初診:陰分不足,木火凌金,不時吐血,翫忽未治,致木叩金鳴,咳遂不已,即此而論已足束手。秋間感觸風邪,邪入太陰,咳劇凜熱,熱勢稍減,旋即氣升,胸間悶,脈數弦,舌紅苔白而不甚厚,心胸之間,若有無數凝痰結聚攻劫,而致於保赤丹之猛烈,胸中並未得舒。非痰也,氣也。夫肺為氣出之戶,腎為納氣之源,氣但出而不納,將至腎氣日形空乏,暫以重鎮塞責,日後調攝須任高賢,非庸者之所可診治也。
旋覆花 代赭石 蘇子 鬱金 摩沉香 冬瓜子 光杏仁 薏米 蘆根 海蛤殼
二診:重以鎮逆,氣升減退什五,喉管結痹,大為寬展,無如呼吸之氣依然入少出多,內熱雖覺退輕,仍不能靜,脈猶帶數。勉再鎮墮以冀喘平,調理功夫,務再擇賢而任耳。
靈磁石 茯苓 蘇子 青蛤殼 代赭石 白芍 川貝 牛膝炭 款冬花 廣沉香 鬱金 竹茹
三診:重鎮之劑,喘退什五,原意繼進,理應續效,豈意初投則如桴應鼓,繼進如石沉海。無論在肺在腎皆與中樞無涉,何至食入而脘中不舒,脈細數而關部帶滑,舌紅咽膩苔白。良以腎本虧於下,肺氣壅於上,胃中之痰濕為熱氣所激,復注於肺,致肺胃下降之權全失,再從前意兼導濕熱下行。
冬瓜子 青蘆管 生苡仁 赤白芍 光杏仁 焦枳殼 廣鬱金 杜竹茹 炙桑皮 甜葶藶
(案26)素來腎關不固,癸水不足可知,泄時無夢,坎離失濟以致不無所養,雷火上衝,刑金則咳,絡傷血溢。病標雖則在肺,而病本實由乎肝腎也。此疾之發,固從實風輻輳,而虛體感邪,邪必不甚,但是隨感隨發,法當培本為主,稍兼函肺之品。
鮮生地 淡芩 川貝 炙桑皮 赭石 丹皮炭 浮石 阿膠 全栝樓 決明 馬兜鈴 十灰丸 白芍
(案27)病久其中變遷不一,且就刻下而論,風不潛藏則瘧,神不歸舍則昏,風旋於上則夢寐必飛,神遊於外則譫語不定,魂魄浮於軀殼之外,人身宛在縹緲之間。《內經》曰: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上盛者則下虛,下盛者則上虛,非盛也,陰陽相離不相攝納也。而大腹䐜脹,補氣之藥似是而非。蓋心血無主,肝無血藏,臟主既失,神魂乃越。古云:治厥必以通,然愈通則愈虛,虛則恐有不省之險;治痞必以鎮,愈鎮則愈墜,墜則恐有下脫之虞。勉擬鎮熄,但危險若此,恐有鞭長不及之嘆。
陳阿膠 煨天麻 煅牡蠣 乾地黃 珍珠母 雞子黃 夜交藤 炙龜板 干河車 辰茯苓 白芍 鐵落
(案28)經停七日,邇日汗多如雨,飲食減少,內熱不退,右脈細澀,左脈弦數,屢投益陰固衛之品,未見所長。拙見經因病而不至者,非瘀也,虛也;汗不醒寐而出者,非虛也,火也。既非停瘀不必以攻,知是火迫不必以補。古云:先斷經而後身熱者,為乾血;先時症而後經停者,為血虧。蓋血屬陰,陰為水類,氣屬陽,陽為火族,火燒則水涸,即所以益水滅火,必籍以苦寒。仿古四法之一。
當歸六黃丸 四制香附丸
(案29)按脈中空邊實,來往不利,此名芤澀,澀則有瘀,芤則血虛,胃絡震動,諸經失養,不可堵截,且用和絡。
茜草炭 黑豆衣 茅花炭 血蒺藜 血餘炭 丹皮炭 生蘇子 牛膝炭 鉤鉤 石決明 十灰丸 六味丸
(案30)懸飲入胃為痛,攻撐不已,漉漉有聲,溫和不應,當易疏通,河間、子和等法是也。
金沸草 橘葉皮 半夏 上川樸 雲茯苓 枳殼實 姜渣 連皮檳 溫化丸 舟車丸 香附 麥芽
(案31)胸脅作痛,吐血色紫,瘀傷在胃。胃為多氣多血之鄉,亦屬通衢大道,且仿古人折其上逆,引其下達之法。
鮮生地 廣生軍 牛膝梢 三味打汁,溫熱調服。
另:煅花蕊(三分) 上三七(三分) 研末同服。
(案32)灑淅寒熱,肖乎瘧狀,實則營衛不和,虛而且郁,正所謂氣痹則密,營虛則熱也,當用逍遙散出入投之。
當歸 草果 青皮 蘇梗 桑葉 雅連 柴胡 茯苓 丹皮 川樸 摩香附 沉香
(案33)風溫蘊肺,咳熱並重,兩感之症非輕可知,肺病逆傳,必至心胞,脈數舌紅。辛涼佐以甘寒方與春令風溫合宜。
射干 橘紅 鬱金 枳殼實 豆豉 牛蒡 象貝 前胡 光杏 白桔梗
另:鮮薄荷 萊菔 荸薺 同打絞汁,沖。
(案34)大便兩行,極少積滯,尚未盡下,脘右按之猶痛,噦惡稍減,汗仍未得,所蘊之邪亦未外赴,是以午後寒熱仍起,起則煩悶更甚,脈來濡數,舌苔黃膩,症經九日,本在波濤洶湧之際,其勢不劇即是退機,姑觀兩候期上動靜,擬方候商。
黑山梔 制軍 半夏 雅連 廣藿 枳實 鬱金 豆豉 竹茹 紫金錠(加入上西黃二釐)
(案35)虛火內熱,由乎肝腎而來,上吐血下泄精,陰虧則陽旺,火熾則水涸,勢所必然,山川草木焉能圖其痊愈,竊恐後交夏令火旺之時,身中素虧陰精,不足供其灼劫耳,速清,明見診治可也。
北沙參 白殘花 生淮藥 石斛 桑葉 丹皮 生鱉甲 香青蒿 川貝母 扁豆 料豆 當歸六黃丸 資生六黃丸
(案36)《經》曰:脈來數而中止為促,促為陽甚陰虛之病,咳熱痰紅而見此脈,推因外風入肺,已經化火內熾,古云水出高源,源病則水必日涸,凡為癆瘵者,比比皆是。
桑葉皮 地骨皮 冬瓜子 炙紫菀 馬兜鈴 炒丹皮 北沙參 光甜杏 竹茹
另:青培散、川貝母(各三分) 同研末,枇杷露調服。
(案37)久咳見血,本屬極易之事,蓋咳則諸絡皆震,肺絡受傷,則血溢於上。左脈弦數,咳血所忌者,有木火刑金之勢。
炙紫菀 丹皮炭 血餘炭 絲瓜絡炭 光甜杏 海蛤殼 海浮石 冬瓜子 炒黑竹茹
另:上三七(五分) 飛青黛(四分) 黑山梔(三錢) 燒秋石(一錢) 廣鬱金(一錢) 茅花灰(一錢) 六味為末,用陳阿膠烊化為丸。
(案38)風入於肺,身熱咳嗽,已經兩閱月矣,脈數而滑,舌紅而光,邪不外達,勢欲內傳,古人有咳嗽而成勞損者,此之謂耳。
麻黃 橘紅絡 鬱金 生草 竹茹 生石膏 象貝 光杏仁 桑葉 前胡 冬瓜子
(案39)大便數行,俱泄如水,以致喉間仍然哽窒,偏左攻觸,不時火升,頭面脘部汗出如浴,想其腸間之水濕雖下,肺胃之黏痰未化,鬱則肝火易迫液外泄也。
法半夏 淡射干 玄參 馬勃 控涎丹 薄橘紅 廣鬱金 川貝母 桔梗 香附 竹茹炭
(案40)過於耕作則肝脾兩傷,肝傷則血衰,脾傷則氣弱,遍體萎黃力乏,近又漸寒而熱,脫力如此,名曰勞傷,《內經》之重症也。
當歸 茵陳 連皮檳 橘白絡 功勞葉 白朮 豆卷 連皮苓 桑葉枝 五加皮 左秦艽 餘糧丸 資生丸
(案41)寒積動蛔,腹痛陣作,牙齦糜爛,得食痛甚,是氣鬱化熱上走於絡也。痛甚恐變驚厥。
川雅連 摩花檳 黃柏 雷丸 吳萸 江枳實 使君子 鶴蝨 蕪荑 生軍 摩鬱金 楝根皮
(案42)熱戀不退,下午為甚,天明白汗,咳嗽痰白,脘腹脹痛,不時攻撐,乃厥陰氣火未平,上凌肺金,中犯肝胃也。
青蒿 香附 橘紅 黑山梔 桑葉 川雅連 羚羊角 象貝 淡芩 花檳 枳殼
另:上沉香 生黑醜 巴豆殼 同研末服。
(案43)古云:爍物消物,最莫如火,火劫津液,病成上消。上消治法,獨取太陰,清養既應,再宗甘寒,佐以微酸,正合經旨,甘守津還,酸甘濟陰之條。
鮮生地 鮮蘆根 南北沙參 甘草 白芍 黑玄參 烏梅肉 真陳阿膠 麥冬 知母
(案44)瘧母必結於左脅者,瘧不離膽,其絡行於此也。夫塊當分聚散,散則無形曰瘕,氣也;聚則不散、不移、不動曰症,血也。至於瘧母,當假邪濁痰沫而成,其根較深,其愈益遲,潔古、東垣每取丸散留中,亦由有形之病治以有形,即同氣相求之謂耳。
鱉甲煎丸 香砂枳朮丸
(案45)瘧連三月有餘,汗不通體,近加咳嗽噦惡,舌苔黃膩。乃邪不達,輻輳新風,防其變驚。
半夏 川雅連(吳萸同炒) 前胡 生石膏 麻黃 枳殼 藿梗 牛蒡子 淡芩 廣鬱金 橘紅 桑葉
(案46)血敗之後,淋瀝不淨,脈數內熱,舌苔黃膩。是氣虛血熱,夾濁內阻也。
炙龜板 腹皮 香附 淡芩 藕節 煨木香 陳阿膠 白芍 通草 黃柏 杜仲 木香導滯丸
(案47)寒輕熱甚,頭痛無汗,腰疼項強,脈形緊數,宛如巨陽初症,例用麻桂,然時當暮春,舌漸干黃,溫邪為新邪所伏,宜用葛仙翁肘後蔥豉煎之法,方不背於先賢。苟能應手,方免喘驚。
蔥白頭 淡豆豉 光杏仁 萊菔子 甘菊花 秦艽 廣鬱金 桑葉枝 嫩前胡 晚蠶沙 江枳實
(案48)初診:花後氣血兩傷,外邪易入,咳熱半月,右脈數大。乳兒當此,喘驚極速,慎之慎之。
牛蒡 橘紅 射干 楂炭 淡豆豉 鮮薄荷 桑葉 前胡 杏仁 象貝 廣鬱金 鮮萊菔
二診:花後元虛火盛,玄府易開,衛不固,風溫湊襲,咳熱痰鳴,脈數舌乾。辛涼佐以微苦,既得其效,當仍步其議,諺所謂:效邊求是也。
牛蒡子 橘紅 象貝母 射干 鬱金 枳殼 冬桑葉 前胡 淡豆豉 杏仁 連翹
(案49)寒熱無序,咳久不已,左脈大,舌黃膩,邪尚在肺。蓋肺胃為衛氣之主,尤能剋制肝木,自然衛虛則邪易出入,肝橫則腹滿脹痛。前方既應,再當擴充而投。
蘇子梗 前胡 桑葉皮 半夏 川樸 烏藥 蔞皮 橘紅絡 鬱金 花檳尖 摩香附 木香(沖)
(案50)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由乎持重拼傷而起,曾經嘔吐見血,脾絡大傷,最怕身熱之險。
絲瓜絡子 金沸草 大川芎 降香屑 川鬱金 生蘇子 橘葉絡 焦麥芽 大腹皮 摩三七、香附(沖服) 赤芍藥(吳萸同炒) 臺烏藥
(案51)不咳而血從上出,胃病居多,雖云胃為多氣多血之鄉,然血由五穀精液所成,日生幾何,無怪其四維痠軟,頭眩耳鳴,虛象鳩聚也。
金沸草、猩絳(同包) 血餘炭 廣鬱金 生蘇子 茜草炭 竹茹 丹皮炭 白蒺藜 石決明 牛膝炭 雙鉤鉤 杞菊地黃丸 十灰丸
(案52)氣乃無形,宜乎清通,痰因氣鬱而阻,氣由痰濁窒痹,致為喉中作脹,脘中痞悶。微辛以開,微苦以降,症象頗退,再當損益。
金沸草 陳香櫞 半夏 腹皮 光杏仁 老檀屑 白芥子 瓦楞子 竹茹 香附 雲茯苓 枇杷葉
(案53)《經》云:木性條達,脾司健運。健運失司則作脹,條達失職則攻撐,肝脾既病藏統無權,衝任何由而充,經傷不行,少腹漸滿。正所謂氣為血之舟楫,氣病則血亦病矣。
金鈴子 玫瑰花 撫芎 香櫞 五靈脂 上沉香片 連皮檳 延胡索 砂仁 香附 摩降香、烏藥(沖)
(案54)肝病不犯於脾,即犯於胃。大腹攻撐,脘窒兼嘔,犯胃之徵。蓋肝屬木,脾屬土,土衰則木旺,自然風動不熄,上盛下虛,頭暈耳鳴,蜂飛鵲起矣。
製半夏 白蒺藜 白芍炭 陳香櫞 廣陳皮 雙鉤尖 焦麥芽 紫石英 竹茹 酒香附 摩降香、蘇羅子(沖)
(案55)喉燥雖減,氣粗痰黏,不時心悸,火升頭汗,是肝火爍肺,濁蘊痰聚之所致也。
金沸草 羚羊角 前胡 川貝 代赭石 云茯神 玄參 香附 杜竹茹 全栝樓 廣鬱金 控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