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297)薛鑑泉令正,九月。子母瘧,熱時神昏糊語,今年寒熱更重,神昏作嘔,氣喘鼻扇,脈滑數,苔黃膩。濕痰內盛,邪伏肺肝,金木交戰不息,治以和化。

石菖蒲(七分) 鮮竹茹(三錢) 地慄(一兩) 桑葉(三錢) 陳膽星(七分) 竹瀝半夏(三錢) 海蜇(一兩) 黃芩(一錢半) 旋覆花(三錢) 天竹黃(一錢半) 蔞皮(四錢) 碧玉散(三錢)

二服愈。

十一月。虐後痢,痢後虐,刻下但熱無汗,時時昏厥,腹痛便難,頻頻嘔惡,舌苔黃,脈沉弦。伏邪戀於太陽、陽明、少陽表裡之間,治以大柴胡法,解其表裡之邪。

青蒿(三錢) 製半夏(三錢) 黨參(一錢) 當歸(二錢) 姜衣(五分) 枳實(七分) 大黃(三錢) 桑葉(三錢) 黃芩(一錢半) 西赤芍(二錢) 甘草(五分)

下宿垢頗多,寒熱減其大半,病久正虛,用何人追虐以扶本制邪。

何首烏(四錢) 姜衣(三分) 牛膝炭(一分) 青蒿(三錢) 潞黨參(二錢) 鱉甲(三錢) 鮮佛手(一錢) 稻葉(一兩) 全當歸(二錢) 茯神(三錢)

病後氣不攝血,易感時邪,漏下赤白,左寸微細,治以調補。

防風(四分) 黨參(二錢半) 白芍(一錢半) 當歸(一錢半) 石斛(三錢) 黃耆(一錢半) 茯神(二錢半) 香附(一錢半) 生地(三錢) 貫眾(三錢,炒炭)

(案298)陳興宗,四月。壯熱有汗,頭重脘痞,咳嗽痰稠,溲熱莖痛,腹鳴,脈軟,舌紅光亮。溫邪郁久化熱,熱久動濕,治不中肯,胃陰反耗,且擬利濕養津,用仲景法。

滑石(四錢) 鮮石斛(五錢) 杏仁(四錢) 枳枸子(四錢) 阿膠(一錢半) 冬瓜皮子(合六錢) 佩蘭(一錢半) 穀芽(七錢) 連翹(三錢) 枇杷葉(五錢) 蘆根(七錢)

諸症皆愈,多食甜膩致脘腹痞滿不爽,宜苦辛開降。前方去阿膠,加川連、川樸、蔞皮、半夏。

(案299)管少泉(茂才)令郎訥之,年未冠。夏末秋初患瘧,自知暑濕,進清化之品,神昏不語,兩目直視,脈象芤大,舌無華色,苔黑且干。邀余同議沙參白虎合牛黃丸,按脈憑證,十分中肯,而服後病勢更危,到四鼓時,身僵如屍,肢末失溫,舉家惶惶。切脈尚芤,思《脈訣》云:芤主失血。遂詢其曾見血否?答云:鼻血盈碗,前三天見過。余喜曰:無恐也!此是氣分之熱由血去舍空而逆傳營中耳。即以鮮生地五兩煎湯,調紫雪丹五分灌之,天明神清熱淡,劑以氣血兩清而愈。

(案300)白衣庵本師太,年三十許。同治甲戌十月中旬患牙宣出血如泉,不痛。醫投瀉火斂補。延至光緒丁丑三月,其血愈多,兼感時邪,凌秀甫用清肝化邪之品,諸恙漸平,勞神太過,背寒身熱,時盛時衰,心嘈不寐,咽癢咳嗆,足冷至膝,耳鳴頭眩,再投前方不效,而反嘔吐苦水,色如膽汁,脈形右關弦大,尺部如無,左尺細數,關脈細弦。余曰:此木失血養,沖胃擊肺,是震下之陽,坎中之陽孤飛於上,所謂龍雷之火,皆陰中之火也。亢龍有悔,豈不危乎?純陰之品愈潑愈熾,必當據其窟穴而招之。日月出矣,爝火無光;然火已在上,亦宜苦寒以折之。爰以既濟湯意,用連、桂、柏、斛等類,肉桂、黃柏為末飯丸,藥湯送下,背寒嘔嘈即釋。自汗不寐,火升足冷,牙宣不止,以熟地、白芍、歸身、安桂、丹皮補攝納腎,引火歸原,一劑汗收咳止,得寐納加,遂以六味去萸、苓,加肉桂、沙參、白芍、歸身,二劑血止,十劑而起榻出外。

(案301)劉坤觀。丁丑七月中患瘧,截之太早,左脅結母。戊寅五月,微寒微熱,瘧母脹大如卵,一醫以為食積也,大投化滯破氣,以致脹至心口,下及陰丸,按之如石,脈餘部皆弦,右關緩大。曰:此邪依肝絡而為巢窟,治宜安撫,或宜緩攻,右脈不弦未為死候。授以楝、旋、絳、連、萸、蔥、香附、滋腎丸為方,十劑諸恙漸減,以香砂六君丸晚服,滋腎丸早服,調理半月而康。朝陽門外莊涇潭沈和尚敘。

(案302)邊鶴清。素疾眩暈痰多,茲因疾走長途,咳嗽氣怯,痰中有血,脈細舌紅,腎肝不足,痰阻上焦,行路過勞,血絡受傷。治法以調補為主,滌痰和絡佐之。

大生地 黑豆衣 絲瓜絡 杏仁 白前 淡蓯蓉 牛膝炭 冬瓜子 青黛 竹茹

血止,痰多而韌,頭暈盜汗,脈細。前方加牡蠣、川貝,去蓯蓉、絲瓜絡。

(案303)陶聘三。努力氣逆,絡松血溢,從氣為血帥論治。

香附 丹皮 牛膝 山茶花 降香汁 丹參 蘇子 藕汁 川石斛 白芍

(案304)蔣德。左關脈弦實,咽中干癢,咳嗽血塊,漸加嘔惡,舌苔糙膩,肝火夾痰刑肺也。秋金司令,木尚不和,恐其增劇於春時。

羚羊角 蛤殼 川貝母 杏仁 旋覆花 元參 山梔 絲瓜絡 藕汁 側柏葉炭 白茅花

(案305)錢誠德內,三月。因驚致心膽之火外越,肺金受刑,咳嗽痰血,舌紅心悸,脈數少寐。治以瀉火清金。

生甘草(三分) 木通(一錢) 白前(一錢半) 川石斛(三錢) 冬瓜子(三錢) 蛤殼(五錢) 青黛(三分) 生穀芽(五錢) 朱茯神 川貝(四錢) 杏仁(四錢)

咳減血止,心悸不定,加龍齒,去木通。

(案306)陸裁縫子,六月。壯熱有汗,白㾦已見,氣喘鼻血,便艱溲少,臥則神昏譫語,撮空肢痙,脈數苔黃。暑風濕內陷,擬清泄法。

羚羊角(一錢半) 杏仁(三錢) 連翹(二錢) 川貝(三錢) 牛蒡子(三錢) 滑石(三錢) 銀花(一錢半) 桑葉(三錢) 枇杷葉(五錢) 牛黃丸(一粒)

各恙悉平,脈舌如前,仍擬原方加減。

照前方去羚羊角、牛蒡子、牛黃丸,加豆卷(三錢)、通草(四分)

(案307)顧芳洲內,八月。灼熱口渴,嘔血鼻衄,頭疼肢麻,脈右寸動,舌紅苔白,懷孕六月。際此暑熱內熾熱深,恐其胎墜,急擬清泄保胎法。

淡黃芩(二錢) 青蒿(三錢) 豆豉(三錢) 桑葉(三錢) 川貝母(一錢半) 知母(一錢半) 山梔(一錢) 葦根(四錢) 竹茹(三錢) 藿香(一錢半) 佩蘭(一錢半)

又,去川貝、豆豉、山梔,加川石斛三錢、云茯神一錢半。

(案308)羅,左。咳嗽失血,用和絡宣肺,血去而咳存,頭痛脈數,木火上升,養陰和陽為治。

生地(四錢) 黑豆衣(三錢) 杏仁(四錢) 生香附(一錢半) 牛膝(三錢,炒炭) 羚羊角(一錢半) 白前(一錢半) 飛青黛(三分) 白芍(一錢半) 阿膠(一錢半) 藕汁(一杯)

滋水涵木,咳嗽大減。加磁石、熟地、元參、蓯蓉,去白前、杏仁、羚羊角。

(案309)張二和。胃熱唾血。

川石斛 三七 丹皮炭 牛膝炭 降香 竹二青 藕汁 側柏葉 馬蘭根 山梔

血止,加女貞子,去側柏葉、降香。

(案310)周,右。胃脘痛,綿綿不止,已一載矣。脈細緊數,舌中光亮。木邪侮土,胃液受劫,宜疏肝養胃法治之。

瓜蔞皮(四錢) 香附(一錢半) 生穀芽(七錢) 山梔(一錢) 干藿香(四錢) 沉香(三分) 鮮橘葉(五片) 金鈴子(一錢半) 鬱金(一錢半) 合歡皮(三錢)

脘痛止。

鮮薤白頭 鮮橘葉 蘇羅子 穀芽 鮮玫瑰花 干霍斛 旋覆花 蔞皮

(案311),沈,右,四月,南碼頭。胃脘痛,痛甚則頭搖牙咬目直視,時太息,胸中痞塊上撐至咽,下降至腹,四肢皆冷,脈形沉弦。肝木侮土,木旺生風,最多痙厥。

旋覆花(三錢) 左金丸(五分) 新絳(七分) 穀芽(五錢) 宋半夏(一錢半) 金鈴子(二錢) 香附(三錢) 薤白(五錢) 石決明(一兩) 玫瑰花(十朵) 檀香汁(四分)

厥痛皆緩。前方加瓜蔞皮、雪羹,去石決明。

納食作痛,逾時痛止,脾虛運遲,治以健中。

茯苓(三錢) 宋半夏(一錢半) 玫瑰花(五分) 木瓜(七分) 於術(一錢半) 砂仁殼(三分) 旋覆花(三錢) 穀芽(一兩) 香附(三錢) 瓜蔞皮(五錢)

土虛木克,服抑扶法已獲大效。茲擬丸方以圖全效。

白蒺藜(三兩) 雲茯苓(二兩) 白芍(一兩) 於術(一兩半) 甘枸杞(五錢) 白歸身(一兩半) 生熟地(各三兩) 甘草(五錢) 生香附(三兩) 西砂仁(三錢)

為末,以阿膠一兩、雞子黃五枚和丸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以紫檀香湯送。

(案312)張云甫。體虛腑實,攻補互用。黃龍湯加兩頭尖。

下宿垢數次,脘腹痛減,兩胯堅核未退,溲仍濃赤,脈和苔糙,濕熱毒三者內盛,清化為治。

鮮首烏(四錢) 金銀花(一錢半) 燈心(五分) 黨參(四錢) 青麟丸(四錢) 仙遺糧(三錢) 青黛(三分) 石斛(四錢) 槐花(四錢) 生草梢(七分) 綠豆(五錢) 麥仁(四錢)

十餘帖至今未發。

(案313)王炳內。脘痛,痛極則神迷作嘔,嘔出痰涎酸水方緩,忽寒忽熱,四肢時戰,脈沉弦,苔薄白。詢知動怒而發,肝氣素郁,怒則陡升莫制,有暈厥之慮,擬平肝調氣治之。

川楝子(二錢半) 生香附(三錢) 蘇梗(五分,磨沖) 茯苓(三錢) 石決明(七錢) 宋半夏(一錢半) 橘絡(四分) 玫瑰花(五朵) 左金丸(一錢) 薑汁炒竹茹(一錢半)

痛減,寒熱不減,兩和為治,前方去石決明,加青蒿、娑羅子。

(案314),羅,右。痛吐且咳,肺不肅降也,治以尤氏法。

紫菀(二兩) 蛤殼 宋半夏 香附 左金丸 杏仁 蔞皮 旋覆花 楝實 川石斛

投飼鶴散人法,痛止皆止,飲食亦加,天癸不調,郁久傷肝也。須丸藥日以圖十全之功。

生地 歸身 黃耆 旋覆花 桂枝 熟地 香附 丹參 瓜蔞皮 黃連 白芍 黨參 牛膝 紫菀 甘草

為末,合歡萱花湯泛丸如桐子,橘葉湯送。

(案315)陶匯子,夏家橋。初病脘痛,喜熱湯,喜揉按。交大寒後左耳腫痛流膿,頭疼眩暈,筋瘛肢冷,心悸欲惡,便瀉稀水。近日腹中冷氣上升則神昏譫語,棄衣而狂,逾時自醒,脈右弦,左勁,唇赤舌邊微紅,此肝木太過,衝犯胃土而痰阻神機也,法當平其太過,扶其不及,佐以清宮滌痰之品。

石決明(七錢) 甘草(七分) 金石斛(三錢) 菖蒲(七分) 羚羊角(一錢半) 茯神(四錢,辰砂拌) 旋覆花(二錢) 香附(一錢半) 菊花(一錢半) 竹茹(三錢) 海蜇(七錢)

酸甘法兼斂神散而愈。

(案316)陸,右。血下若崩,小腹並痛拒按,用歸附加味。

醋炒香附炭(五錢) 蒲黃炭(五分) 續斷肉(一錢半) 醋炒歸身炭(一錢半) 貫眾炭(三錢) 川杜仲(一錢半) 醋炒丹參炭(三錢) 生艾絨(七分) 廣鬱金(七分) 童溲(一杯)

崩止痛定,去童便、丹參,加川石斛、茯苓。

(案317)徐,右。寒熱二發,忽而汛至。熱入血室,夜則神昏譫語撮空,天明略醒,耳聾便泄,腹鳴氣喘,咳嗽鼻扇,白疹密密,齒垢乾黑,舌質淡,苔干糙,脈疾。投小柴、玉女、達原無效。危急之秋,勉予牛黃膏合交加法,清氣血之燔。

丹皮(三錢) 川貝(三錢) 杏仁霜(三錢) 鮮石斛(五錢) 鬱金(三錢) 桑葉(三錢) 黑豆卷(三錢) 鮮生地(四錢,薑汁拌) 牛黃(二分,衝入) 琥珀(五分,衝入) 飛辰砂(五分,衝入) 冰片(二釐,衝入)

神清症減,少腹痛拒按。前方加桃仁、全當歸,去杏仁。

(案318)陶,右。產後反胃,至十朝而止,止後形寒,近加呵欠連連,四肢逆冷,脈微,舌光質白。二天陽氣受損,最多陽脫,暫擬仲景粳附法,以救中下兩傷。

粳米(一合) 製半夏(一錢半) 歸身(二錢) 苡仁(三錢) 附子(三分) 白茯苓(三錢) 桂心(三分) 穀芽(五錢)

肢溫呵減,再擬參附法加歸身、朮、苓、陳皮、香附。

(案319)王,右,七月。蘇州。倒經症也。

側柏葉炭 茜根 丹參 牛膝梢 細生地黃 丹皮 全歸 生香附

吐衄皆定,喉中仍有血腥,再擬調經。

丹參(三錢) 大黃(一錢半) 澤蘭(一錢半) 紫石英(三錢) 當歸(三錢) 生地(四錢) 茜根(一錢半) 烏賊骨(二錢) 香附(三錢) 赤芍(一錢半) 牛膝(三錢) 月季花(三朵)

(案320)張,右。血下若注,無有停休,眩暈難支,如立舟車之上,此乃營盤不能約束,腎虛無以固藏,危篤之症也。治以約營攝腎。

山茶花炭(一錢半) 焦山梔(七分) 杜仲炭(一錢半) 醋炒歸身(三錢) 生地炭(三錢) 新絳炭(四分) 醋炒 香附(三錢) 貫眾炭(三錢) 黑豆衣(三錢)

崩暈悉止,危症幸安,脈來九至即歇,安敢妄許挽回。培血必先補氣,茲宗其旨。四君子湯加生地、杜仲、歸身。

(案321)陶近陽母,九月,宋家涇。始由類瘧有汗,久延致壯熱有汗,頭疼口渴,胸悶作惡,舌苔乾黑,脈形軟數,此伏暑內蘊也。夫暑必夾濕,初起暑濕相半,今則濕去暑存,化燥而傷津也。今先救津泄邪,以潔烈焰之燔。

葦根(七錢) 豆豉(四錢) 蘇葉(三分) 竹二青(三錢) 鮮斛(七錢) 山梔(一錢) 川連(四分) 佛手(一錢) 青蒿(三錢) 桑葉(三錢)

前方滋液散邪,服後熱即涼清,繼而復熱,熱勢較前大減,苔轉薄黃,作嘔亦止。再擬清泄少陽,以杜其復瘧之路。

酒炒黃芩(一錢半) 清蒿(三錢) 佛手(一錢半) 茯神(一錢半) 川貝(三錢) 佩蘭(一錢半) 竹茹(二錢) 藿香露(二兩) 金斛(四錢) 桑葉(一錢半) 葦根(五錢) 荷花露(一兩)

但熱不寒,舌色根灰中白,再擬清熱滲濕。

糯稻根(一兩) 蔞皮(三錢) 黃芩(一錢半) 佛手(一錢) 枇杷葉(四錢) 旋覆花(二錢) 滑石(三錢) 杏仁(三錢) 天花粉(一錢半) 鮮斛(三錢) 蘭葉(三錢) 薔薇露(一兩)

(案322)許阿大,九月。灼熱有汗,白疹密布,頻頻瀉泄,脘腹脅內膨滿,小溲全無,鼻扇口渴。伏邪夾濕相蒸,表裡上下俱病,且擬屠氏法。

滑石(四錢) 連翹(一錢半) 生樸(五分) 蠶砂(四錢) 桑葉(三錢) 苡仁(三錢) 銀花(一錢半) 葦根(四錢) 黃芩(一錢半) 豆卷(四錢)

(案323)俞瑞卿侄,東皋村。下痢赤白,少腹並痛及脘,昨日痛痢甚而全不納食,刻下胃氣稍蘇,痛痢似緩,脈細數,右關較實,四末失溫,小溲極少,口渴,苔薄白。此伏邪內盛,食滯陽明之明症也。擬以元功正治法,再佐養胃湯治之。

貫眾炭(二錢) 銀花炭(二錢) 槐花炭(一錢半) 廣藿梗(一錢半) 穀芽(生炒,合八錢) 鮮佛手(一錢半) 紅燈心(五分) 地枯樓(一錢半) 陳松羅茶(三錢) 砂糖拌淡蜇(四錢)

前方去地枯樓、海蜇、松羅茶,加金斛、茉莉、鮮香稻葉

(案324)蘇茂賢,八月,石頭浜。熱勢雖淡,仍不更衣,氣促痰稠,痞脘,不飢不渴,舌赤苔黃,額汗多而白疹隱隱,脈來軟數。伏邪留戀,腑氣不通,證情未入坦途,姑擬宣白承氣意為之,俾邪從下達為吉。

瓜蔞(一兩) 川貝(四錢) 杏仁(四錢) 旋覆花(二錢) 知母(一錢半) 葦根(一兩) 通草(六分) 枇杷葉(一錢) 枳殼(一錢,麻油炒) 紫菀(四錢) 黃芩(二錢)

照前方去枳殼、葦根、通草、蔞,加冬瓜子(五錢)、川斛(五錢)、茯神(四錢)

(案325)宋松,十一月,蘇家谷。堅積久戀不化,外邪襲肺,脘間並痛拒按,壯熱無汗,氣喘鼻扇,頭汗多,咳嗽頻頻,痰中有血,投消導則血愈多,進涼散則痛益甚。表裡皆病,主以辛平表散,輔以鹹味軟堅,再佐食譜解毒法。

牛蒡子(四錢) 瓜蔞皮(七錢,鹽水炒) 川貝(三錢,鹽水炒) 紫菀(五錢) 薄荷葉(五分) 新絳炭(四分) 姜衣(二分) 杏仁(一兩) 淡豆豉(四錢) 旋覆花(二錢) 羚羊角(一錢半) 葦根(三錢) 稻杆(三兩,煎湯代水煎藥)

壯熱神迷,脘腹並痛,按之益甚,甚至氣火上衝則頭角筋瘛,額汗如雨,鼻扇喘咳,痰膠面青唇碎,叉手冒心,大便頻瀉黃水,舌邊赤,苔微黃,津液皆干,脈弦洪滑數。此伏邪收斂於肺胃,氣不和而風陽內煽也,閉脫在即。勉書降肺和胃應之。

桑葉(三錢,米炒) 鮮沙參(四錢) 扁豆衣(二錢) 白前(一錢半) 牛蒡子(三錢) 甘草(七分) 冬瓜子(三錢) 菊花(三錢) 枇杷葉(五錢,薑汁妙) 羚羊角(一錢半)

前方加紫菀(三錢)、射干(一錢半)、茅根(五錢)

投肅肺護胃兼熄風陽後,壯熱轉為寒熱時形,鼻扇止,額汗收,喘嗽亦減十之五六,脘腹舒而漸思飲食,大便正,小溲長,皆佳兆也。左關右寸右關弦洪滑數未知,乃肺經斂留之邪未肅,故紅疹化而白疹續布也。再擬:

桑葉(三錢) 杏仁霜(三錢,青黛拌) 川貝(三錢) 菊花(四錢) 桑皮(一錢半) 六一散(七分再加甘草三分) 羚羊角(一錢半) 牛蒡子(二錢半) 冬瓜子(五錢) 枇杷葉(一兩)

(案326)範茂內,九月,趙家港。下痢,古稱腸澼,謂澼滯而不爽也。醫投溫補升提,漸至白積變赤,或加爛魚之腸,或血水而麻沫相雜;胸悶不納,口渴,脘腹絞痛,氣促肢冷,神識時迷,左脈洪數,舌尖紅苔白。急危之秋,勉擬蔣氏法。

歸身(二錢) 青蒿(三錢) 川斛(四錢) 檳榔(七分) 生軍(一錢半) 槐米(三錢) 黃芩(一錢半) 甘草(七分) 紫菀(三錢) 雪羹(一兩)

疫痢,進蔣氏法頗覺藥病相安,即當依方進步。

海蜇(一兩) 蔞皮(三錢) 紫菀(三錢) 青蒿(三錢) 地慄(五錢) 甘草(七分) 川斛(五錢) 蓯蓉(三錢) 冬瓜皮(一兩) 歸身(二錢)

病衰大半,即宜安撫。

石川斛(四錢) 海蜇(七錢) 豆腐鍋巴(一兩) 二生稻(一兩) 云神(三錢,青黛拌) 老蓮子肉(三錢) 大麥仁(三錢) 地慄(五錢) 鮮佛手(一錢半) 冬瓜湯煎藥。

(案327)陳,左。春令陽升風動,內應乎肝,發為痛厥,足手麻木,治當柔肝。

白芍 醋炒當歸 旋覆花 桑枝 穀芽 甘草 醋炒香附 川楝子 川石斛 石決明

(案328)周,左。脘痛喜按,脈微,治以桂枝湯加味。

白芍 甘草 當歸身 香附 肉桂 大棗 金鈴子 茯苓

痛止,加西黃耆、潞黨參。

(案329)曹金觀內,七月,陳門涇。脘中頻痛,嘔吐痰沫蛔蟲,唇色時紅時白,脈來乍緩乍數,素喜香甜之物,乃蟲積症也。治以安蛔法。

蜀椒(三分) 製半夏(一錢半) 使君子(五枚) 穀芽(四錢) 烏梅(四分) 金鈴子(二錢) 左金丸(四分) 香附(三錢) 竹茹(一錢半) 楝根皮(五錢) 炙甘草(四分)

痛緩,前方加峻其制,以搗其穴。加雷丸、鶴蝨、榧子,去金鈴子、竹茹、香附。

(案330)張,幼,十一月。食犬肉、麵筋後著寒,寒食互結,脘腹並痛拒按,氣喘咳嗽,寒熱無汗,面浮肢腫,脈細緊,苔黃。治以消導散寒法。

白杏仁(五錢) 雞內金(一錢半) 木香(五分) 豆豉(五錢) 紅山楂(四錢) 香櫞皮(七分) 蘇梗(一錢半) 蔥白(三枚) 地枯樓(三錢) 伏龍肝(一兩) 枳殼(一錢)

(案331)錢,左,陸家角。食阻中州,過餌消導,遂致下血。今血止而腹滿且痛,大便溏,小溲少,脈細弦,舌紅苔白。乃肝因脾虧而來侮也。治以補脾抑肝。

於術 枳殼 冬瓜子 雪羹 廣鬱金 苡仁 香附 旋覆花 陳皮 金鈴子 吳萸

一劑知,二劑已。

(案332)陸竹坪,十一月。瘧後痢,痢後瘧,瘧後復痢,痢後復瘧,已累一歲,按法治之二月而始定。刻下飲食如常矣,惟兩膝之痛或發或止,或腫或不腫,內熱溲黃,究屬久戀之邪未淨,是痿症之漸也。《經》云:治痿獨取陽明。遵其旨為之,希報績焉。

金石斛(一錢半) 西茵陳(三錢) 桑枝(一兩) 黃芩(五分) 忍冬藤(五錢) 麥門冬(一錢半) 枇杷葉(五錢) 細生地(三錢) 甘草節(五分) 東壁土(一兩)

病久元虛漸復,法當膏滋培補,暫用小劑偵探。

生地(四錢) 天麥門冬(各一錢半) 茵陳(一錢) 杜仲(一錢半) 熟地(三錢) 忍冬藤(五錢) 茯神(二錢半) 阿膠(一錢) 黃柏(一錢) 金川石斛(合四錢) 甘草(六分) 枇杷葉(五錢)

(案333)陶維內,飯糰涇。產後三期,因鬱怒致憎寒壯熱,左脅脘腹刺痛,惡露時下,鼻血頭疼,口中苦膩,脘悶氣升,升則神迷不語,氣短作嘔,脈象細弦,苔色灰白。此中景所云「鬱冒兼夾暑邪」,乃危險症也。勉擬舒郁行血,佐顧外邪。兵法以寡以敵眾則當分擊者也。

童便炒香附(五錢) 玫瑰花(十朵) 廣鬱金(三錢) 萬安沉香汁(五分) 旋覆花(四錢) 延胡索(一錢半) 真紫降香汁(七分) 紫丹參(四錢) 澤蘭葉(一錢半) 經霜桑葉(三錢) 廣藿香(二錢)

諸苦悉蠲,惟寒熱不定,理當專治伏邪。

豆卷 藿香 茯神 金石斛 姜皮 青蒿 桑葉 鬱金 川貝母 丹參

(案334)趙,右。抑鬱而後患瘧,寒熱極重,汗出不暢,頭疼口苦,脘痞太息,納呆,脈弦數,苔薄白。醫投清化不應,當用小柴合逍遙意。

柴胡(五分) 製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藿香(二錢) 黃芩(二錢) 旋覆花(二錢) 香附(三錢) 橘皮(一錢) 雞蘇散(三錢)

(案335)園上陳茂內。丙子五月二十五日冒雨,肺俞受寒,即起咳嗽背寒。至秋寒甚,而夜分內熱,口苦腹痛,尚能云為動作。丁丑正月初旬,其症漸劇,腹中聚癖攻痛,不飢不食,起坐頭眩,咳嗽不止,左關之脈乍弦乍數,舌光如鏡,不寐形槁。女科謂勞損已成,藥難挽救,乞余診視。按脈憑症是風寒固表,郁久化熱,竊居肝膽之絡,癖痛口苦,斯其的據。治以清邪宣絡,或有小補未可知也。果十劑而起榻行走。方用夏枯、桑葉、青蒿、旋、楝、絲、斛、茯、貝、蜇、鱉等味。至耘稻時將欲復原,誤聽人言童雞最補,殺而一頓食完,作脹,越日云亡。惜哉!此非死症而竟至於死,乃命之數定,人力不足以挽回耳。

(案336)張,右。脾司統血,腎主藏納。脾腎為先後二天,不振,血乃崩脫,色如屋漏水;五更泄瀉,一身黃腫,舌無華色,白苔滿布,脈形細代。勉擬扶元法,望能挽回於十一。

潞黨參 附子 絨艾炭 生雞內金 於邑術 黃耆 茯苓皮 冬蟲夏草 橘皮 用伏龍肝(二兩)、飯鍋焦(一兩,煎湯代水)

又,去冬蟲夏草、雞內金,加歸身、杜仲、補骨脂。

代脈續,血崩止,五更腎泄得定,一身之腫亦退,危症轉關,再當大補。

東洋參(一錢半) 附子(四分) 補骨脂(一錢半) 茯苓(三錢) 野於術(三錢) 歸身(一錢半) 益智仁(四分) 西黃耆(二錢) 杜仲(一錢半) 新會皮(一錢半)

(案337)陸,右。經漏已久,近日大下,脈細神疲,防虛脫。

黨參炭 丹參炭 蒲黃炭 醋香附 醋歸炭 生艾絨 杜阿膠 黑豆皮 貫眾炭 杜仲

(案338)陳,右。汛期漸後,來時腹痛腰楚,耳鳴眩暈,尺脈細軟。腎陰不足,奇經亦病矣。

熟地(四錢) 蓯蓉(三錢) 黑豆衣(三錢) 杜仲(三錢) 歸身(一錢半) 丹參(三錢) 紫石英(五錢) 香附 茯苓(三錢)

經來甚適,去黑豆、茯苓,加龜膠、鹿膠、月季花。

(案339)馬,右,馬姓棧涇。坐產九日,漿水去多,胎反上逆,腰痠腹痛,神倦難支,左肢微冷,昨夜昏厥一次。急擬扶正決津,最怕虛脫。

西洋參(三錢) 生蒲黃(五分) 元明粉(一錢半) 全歸(八錢) 桂圓肉(十枚) 五靈脂(三錢) 淮牛膝(五錢) 香附(三錢) 黑大豆(四十九粒)

午刻進藥,腐胎即下,惡露雖降,脘腹並痛,脈起。再擬去瘀生新。

全歸(三錢) 丹參(三錢) 香附(三錢) 澤蘭葉(一錢半) 延胡(一錢) 山楂(三錢) 益母草湯煎藥。

(案340)王,右,三月。懷孕七月,腰痠漏紅,急擬銀苧法,胎勿下墜為吉。

紋銀(一件) 元米(一合) 砂仁炒白芍(二錢) 苧根(三錢) 續斷(三錢) 砂仁炒生地(三錢) 歸身(二錢) 蓮子(三錢) 杜仲(三錢) 香附(三錢)

(案341)陳,右。經阻腹痛欲厥,二便皆秘,左脈弦,苔黃膩。肝鬱不宣,治以疏降。

歸尾 楝實 草梢 西珀 木通 鬱金 延胡 滑石 大黃 烏藥 蟋蟀

(案342)張,右。子腫喘咳,產後腫勢更甚,惡露不通,小溲赤秘,藥後瘀溲皆通。鄭氏遙擬泄風分利,致諸症復萌,腹脅皆痛。再宗前法出入,勉希萬一。

西琥珀(一錢,沖服) 五靈脂(三錢) 香附(三錢) 腹皮(三錢) 歸鬚(一錢半) 生蒲黃(一錢) 金鈴子(一錢半) 蔥須(三錢) 茯苓(三錢)

又,加冬瓜皮五錢。

(案343)陶洪亮。癸未春月起,巔痛如劈作,風寒客巔,肝陽上冒,脈弦舌白,用白芷、羚羊角、甘、風、蠶、桑、菊、薄、蒡等,一劑知,二劑已。

(案344)邊憩泉室。患寒熱類瘧,蘇郡錢醫進敗毒散去人參,足指忽冷,眩暈不支。又用四逆加味,寒熱如前,自汗如浴,頭角震痛,兩目赤腫而盲,足冷過膝。余診得弦濡之脈,微黃之苔,曰:此是伏邪內發,升動肝陽,化風上冒耳。予桑、菊、旋、杏、碧玉、朱、磁、枯、茶、貝母、草決明子等。服後紅疹即見,汗止足溫,寒熱亦定,去茶、菊、磁、朱,加丹皮、羚角,赤疹即退,改用育陰和陽以善後。然肝陰為藥劫盡,雖養陰潛陽日服,兩目之盲不能復明矣。

(案345)周致祥。年三十二歲,丙子十月十二日下河挖泥,十四日覺陰囊脹痛,十五日移至小腹,漸占至胸,並痛呃逆,二便不通,嘔出痰食蛔蟲、黃綠汁沫,切脈遲弦,舌苔黃厚,渴喜熱飲,兩足逆冷。連投溫下,咸不能受,復加頭汗氣促,脹處轆轆有聲,彈之鼕空如鼓。危急之際,煎謝氏霹靂劫巢湯合蔣氏倉公火劑湯,與服不吐,少頃嘔止,二便未痛,汗呃漸止,切脈流利如平人。明日未刻,大便一通,小便亦解,瀉下四次皆黃水,燥糞則豆大五六粒耳。鼓脹既釋,食粥碗許而泄止,心中怔忡,是病去露虛,用六君子湯加香、砂、歸、志,調理而康。(雅診)

(案346)邵逸村鍊師。平日飲酒過度,丙子九月患行痹症,初由肩背,不以為意,淹纏數日,其證大劇,夜則神昏譫語,兩足相移而痛,不腫色紅,其形如疹,求治於余。余用蠲痹湯內服,摩風膏外擦,其痛立減,以定風酒常服,杜其根株。

(案347)教場頭王松山內。初起寒熱下痢,嘔吐不納,脈弦苔黃,余用清降泄邪,嘔吐既止,寒熱得輕,下痢不止。更醫,謂:中虛下陷。溫澀升提日進,旬余後,其痢日輕日重,兩足腫亮,小溲短少,脈見弱微,舌中干光,邊苔薄白。余曰:中虛則固然溫升,則足腫舌光奈何?先哲有「補腎不如補脾」、「補脾不如補腎」二言,各具至理,苟執衷於聖訓,則先補中土即是甘藥調之之意也。但腎為胃關,理宜兼顧,爰用參、朮、茯、斛、谷、歸、骨脂、冬蟲夏草為方,黃土半斤煎湯,煎藥二帖,漸見糞色,小溲日長,腫勢日退,改以大補而康。

(案348)陳介花。勞力過度,丙子九月十三日憎寒壯熱,咳嗽脅痛,頭疼口渴,脈形浮弦,苔白乾燥,劑以泄表救津,舌上雖潤,病勢不減,改以蟬、羚、牛、菊、翹、貝、甘、絲、紫荊、豆豉,一劑汗出,發出紅痧如麩,再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