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名理,名号与正理。本篇重点阐述了名号与正理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指出,大道是一切智慧的根源,因此人们不能违背大道。接着,作者申述了物盛则衰、以柔克刚、信守诺言等道理。最后重点强调,作为君主,遇事一定要弄清楚这些事情的名号,进一步考察这些名号是否符合正理,是否符合它们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灭亡。

道者,神明之原也[581]。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582]。处于度之[内]者[583],不言而信[584];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585]。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586];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587]。动而静而不移[588],动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589]。

【译文】

大道,是最高智慧的来源。具有最高智慧的圣人,自身处于法度之内而能够了解法度之外的事情。因为圣人的行为处处符合法度,所以他们不用讲话就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因为圣人了解法度之外的事情,所以他们讲的话就会成为不可更改的真理。当他们处于法度之内的时候,清静无事而思想不可改移;当他们去了解法度之外的事情的时候,有所行动而思想依然不会发生变化。清静时坚守大道不可改变,行动时依然坚守大道没有变化,这叫作最高智慧。具有最高智慧的人,就是思想界的楷模。

有物始[生][590],建于地而洫于天[591],莫见其刑[592];大盈冬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593]。莫能见知[594],故有逆成[595];物乃下生[596],故有逆刑[597],祸及其身。养其所以死[598],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离其亲[599],伐其与而□□□[600],后必乱而卒于无名[601]。

【译文】

有一种事物——大道刚一出现,它就涵盖了整个天地,但是没有人能够看到它的形体;它广大无边、充满于天地之间,却没有人能够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因为人们不能完全认识大道,所以违反常规的事情就会经常发生;因为违反常规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也就出现了违背大道的刑罚,其结果是自取其祸。去养护那些可以导致自己死亡的事物,而去损害那些能够保护自己生存的事物;破坏自己的生存根本而去疏远自己的亲人,攻伐自己的盟友而□□□,其结果必定是一片混乱而无功无名、一事无成。

如燔如卒[602],事之反也[603];如繇如骄[604],生之反也[605];凡万物群财[606],长非恒者[607],其死必应之。三者皆动于度之外[608],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祸必反[自及也][609]。以刚为柔者栝[610],以柔为刚者伐[611]。重柔者吉,重刚者烕[612]。若者[613],言之符也[614];已者[615],言之绝也[616]。已若不信[617],则知大惑矣[618];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

【译文】

事物如果发展到了极盛,就会由兴盛走向衰落;人如果骄傲了,就会由生存走向死亡;所有的万事万物,如果过分生长而超出了常规,衰亡就一定会到来。上述的三种情况都是因为其自身的活动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法度,却还奢望着功成名就,他们是绝对无法成功的,而且还会自取灾祸。把刚强的性格改变为柔弱的性格就能够生存,把柔弱的性格改变为刚强的性格就必定败亡。重视柔弱性格的人就事事吉祥,追求刚强性格的人就会灭亡。许下诺言,就要做到行为与诺言相符合;不去实现诺言,就是行为与诺言不相符合。已经承诺了却不守信用,那么这是智慧中的最大迷惑;已经承诺了就一定要坚守信用,这种行为就符合了法度。

天下有事,必审其名[619]。名□□循名厩理之所之[620],是必为福[621],非必为[622]。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623],以法为符[624]。审察名理名冬始[625],是胃厩理[626]。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627],见正道循理,能与曲直[628],能与冬始[629],故能循名厩理。刑名出声[630],声实调合[631]。祸废立[632],如景之隋刑[633],如向之隋声[634],如衡之不臧重与轻[635]。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636],乃得名理之诚[637]。

【译文】

天下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首先要仔细审查这些事情的名号。名号审查清楚了,然后根据这些事情的名号去考察它们的道理与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所在,这样做就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不这样做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在弄清楚是非分别之后,要用法度去加以裁决;要采取虚静审慎的态度去观察事物,处理这些问题时要以法度为依据。要自始至终地仔细考察名号与道理的产生过程,这才叫作能够彻底地探究其中的道理。只有那些大公无私的人,才能够认识天道而不迷惑,才能够发愤图强。因此掌握了大道的圣人在观察天下事物的时候,能够明白正道而遵循天理,一切行为都能够与天理保持一致,而且能够始终保持一致,因此他们能够按照名号去考察其中的道理。所有事物的形和名都具有显现在外的具体名称,事物的具体名称一定要与它们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灾祸、福祉、废除、建立,这些名称与实际情况的关系就好像影子跟随形体一样,还好像回音跟随声音一样,还要像秤杆能够显示物体的轻重一样。因此掌握了大道的圣人能够做到内心清静、公正无私,能够认识正确的道理,能够把握住名称与道理的真实情况。

乱积于内而称失于外者伐[638],亡刑成于内而举失于外者灭[639],逆则上洫而不知止者亡[640]。国举袭虚[641],其事若不成,是胃得天[642];其事若果成[643],身必无名。重逆[以荒][644],守道是行[645],国危有央[646]。两逆相功[647],交相为央[648],国皆危亡。

【译文】

国内动荡不安却又在外交上举措失当的君主,就会失败;国内已经出现了败亡的迹象却又在外交上出现失误的君主,就会灭亡;违背天道、傲慢骄横而又不知改正的君主,就会亡国。举全国之力去袭击弱小的国家,如果没有成功,这是上天在保护他;如果袭击弱小国家的行为成功了,他最终也会无功无名。严重地违背天道就会导致国家混乱,按照这一原则一意孤行,必定会使国家危殆、自取祸殃。对内对外的双重违背天理的行为一起损害国家,都会为国家带来灾难,凡是这样做的国家都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