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观,观察,视察。本篇先写黄帝派遣大臣力黑到天下各地视察,然后再通过力黑与黄帝的一问一答,阐述了许多哲学、政治问题。

本文是一篇哲学思辨极高的论文。文章从宇宙的生成谈起,由此一直延伸到社会人生等诸多问题。首先,作者描述了宇宙的原始状况、天地阴阳的逐步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离析,以及万物的出现过程,俨然一幅万物生成图画。接着,作者提醒人类应该效法自然去生产、去生殖,在政治上也要像大自然那样,先恩德而后刑罚。作者反复警告,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就会搅乱自然秩序,造成万物混乱,初步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天人感应思想。

本篇极为重要,其中所论述的哲学、政治思想,几乎成为后世数千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基础。还有一些词语,如“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则成为后世的口头禅。

[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28],周留四国[29],以观无恒[30],善之法则[31]。力黑视象[32],见黑则黑[33],见白则白。地□□□□ □□□□□[则]恶[34]。人则视[35]:人静则静[36],人作则作[37]。力黑已布制建极[38],□□□□□曰[39]:“天地已成而民生[40],逆顺无纪[41],德疟无刑[42],静作无时,先后无名[43]。今吾欲得逆顺之[纪,德疟之刑,静作之时][44],以为天下正[45]。静作之时,因而勒之[46],为之若何[47]?”

【译文】

黄帝委派大臣力黑隐藏自己的身份去微服出访,巡视天下各国,考察人们的品德是否有不合规范的地方,并为百姓制定恰当的行为准则。力黑仔细考察各种现象,看到黑色的就确定它为黑色,看到白色的就确定它为白色。凡是天地养护的事物就善待它们,凡是天地惩罚的事物就抛弃它们。把百姓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借鉴:人们冬闲的时候需要休息了就让他们休息,农忙的时候需要劳作了就让他们劳作。力黑制定、颁布了各项规章制度后,对黄帝说:“天地形成之后人类也随之出现,但此时是非善恶尚无一定的标准,奖赏与惩罚也没有一定的规则,休息与劳作也缺乏时间上的规律性,贵贱尊卑也没有确定的名分。如今我想制定恰当的关于是非善恶的标准,赏善罚恶的规则,休息与劳作的时间规律,把这些作为治理天下的政令。百姓休息与劳作的时间规律有了,我们就可以凭此来统率天下百姓,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黄帝曰:“群群□□□□□□为一囷[48],无晦无明[49],未有阴阳[50]。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51]。今始判为两[52],分为阴阳[53],离为四[时][54],□□□□□□□[55]。[德虐之行][56],因以为常[57],其明者以为法[58],而微道是行[59]。行法循□□□牝牡[60],牝牡相求[61],会刚与柔[62],柔刚相成,牝牡若刑[63]。

【译文】

黄帝说:“最早的宇宙就是一团混混沌沌的元气,此时没有白天与夜晚的分别,也没有阴气与阳气的区分。此时连阴气与阳气都没有能够确定下来,所以我也就没有办法为它们命名。后来上天与大地分离开来,阴气和阳气也有了区别,然后又离析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奖赏与惩罚的原则得以施行,要遵循这些原则并把它们作为常规,要把自然、社会规律作为法则,要遵循自然、社会规律做事。遵循大道、法则行事就符合阴阳运行的道理,阴气与阳气相互交融,而阳气的刚强之性与阴气的柔和之性就能够团聚在一起,刚强之性与柔和之性相辅相成,于是阴阳二气就能够演化为具有形体的万物了。

“下会于地[64],上会于天[65]。得天之微[66],时若□□□□□ □□□□□[67],寺地气之发也[68],乃梦者梦而兹者兹[69],天因而成之[70]。弗因则不成[71],[弗]养则不生[72]。夫民之生也,规规生食与继[73]。不会不继[74],无与守地[75];不食不人[76],无与守天[77]。

【译文】

“上天的阳气向下降落与地上的阴气会和于大地之上就形成了五谷草木,大地的阴气向上升起与上天的阳气会合于天上就形成了日月星辰。因为得到了上天的精微阳气,时若□□□□□□□□□□,再依靠地上阴气的发动,于是该萌生的事物就萌生了,该生长的事物就生长了,上天顺应着万物的天性去成就万物。上天如果不顺应着万物的天性而万物就不能成功,大地如果不去养护万物而万物就无法生长。人类刚一出现,就要谋划着去生产食物与繁衍后代。人类没有婚配就不会有后代,这样就不会有人类在大地上生活;没有食物就不会有人类,这样也就没有人类去遵循天道行事了。

“是[故]赢阴布德[78]。[重阳长,昼气开]民功者[79],所以食之也[80]。宿阳修刑[81]。童阴长[82],夜气闭地绳者[83],[所]以继之也[84]。不靡不黑[85],而正之以刑与德[86]。春、夏为德[87],秋、冬为刑[88],先德后刑以养生[89]。姓生已定[90],而适者生争[91],不谌不定[92];凡谌之极[93],在刑与德[94]。刑德皇皇[95],日月相望[96],以明其当[97],而盈[绌]无匡[98]。

【译文】

“因此当阴气满盛的时候就要开始布施恩惠了。此时阳气逐渐积累生长,于是白天出现了,此时就要发动人们开始从事生产劳动,这就是用来养活人们的办法。阳气积累的时间太久了就要开始注意使用刑杀了。阴气逐渐积累生长,于是夜晚降临而大地一片昏暗,这就是让人们在家婚配、生育后代的方法。对于百姓不要过多地去加以约束,然而也要注意使用刑罚和恩惠两种办法把他们引向正道。春季和夏季体现了大自然对万物的恩惠,秋季和冬季体现了大自然对万物的刑杀,可见要先恩惠而后刑杀,以此来养护生灵。姓氏出现以后而各部落、国家各有自己的定分,然而相互敌对的部落和国家之间常常会发生争斗,如果不对敌国加以讨伐而社会就无法安定下来;大凡讨伐敌国的正确原则,就在于要同时使用刑罚和恩惠两种办法;要光明正大地去使用刑罚与恩惠两种方法,就好像天上的日月交替运行一样,要让天下的人们都知道我们的刑罚与恩惠使用得恰如其分,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出现失误了。

“夫是故使民毋人埶[99],举事毋阳察[100],力地毋阴敝[101];阴敝者土芒[102],阳察者夺光[103],人埶者兵[104]。是故为人主者[105],时𢯶三乐[106],毋乱民功[107],毋逆天时,然则五谷溜孰[108],民[乃]蕃滋[109]。君臣上下,交得其志[110],天因而成之。夫并时以养民功[111],先德后刑,顺于天[112]。

【译文】

“因此在使用民力的时候不要依仗人多势众,在有所行动的时候不要伤害了阳气,在努力耕种的时候不要伤害了阴气;伤害了阴气就会导致土地荒芜,伤害了阳气就会导致日月不明,依仗人多势众就会遇到战争灾难。作为一位君主,应该懂得把握季节,在春、夏、秋三个季节要节制自己的享乐行为,不要搞乱百姓的农事,不可违背农耕的天时,那么五谷就能够顺利成熟,人口就会不断增加。君臣上下,都能够各得其志,上天也会顺应人心而成就他们的事业。顺应着天时以帮助百姓进行农业生产,要先施行恩德然后再考虑刑罚,这就是顺应了天道。

“其时赢而事绌[113],阴节复次[114],地尤复收[115]。正名修刑[116],执虫不出[117],雪霜复清[118],孟谷乃萧[119],此[乃]生[120],如此者举事将不成。其时绌而事赢[121],阳节复次[122],地尤不收[123]。正名施刑[124],执虫发声[125],草苴复荣[126]。已阳而有阳[127],重时而无光[128],如此者举事将不行[129]。

【译文】

“到了万物生长的春、夏季节,却去做秋、冬季节应该做的事情,那么秋、冬季节的气候就会再次出现了,大地将会错误地再次收缩、肃杀万物。此时颁布政令去大规模地使用刑罚,冬眠的虫子就不会出现,寒冷的霜雪将会再一次降下,早春的庄稼就无法生长,各种灾害就会发生,如此做事的人将难以成功。到了万物萧条的秋、冬季节,却去做春、夏季节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春、夏季节的气候就会再次出现了,大地也就错误地不会收缩、肃杀万物。此时颁布政令不去使用刑罚,那么本该冬眠的虫子依然会在地上鸣叫不停,本该枯萎的草木会再次开花。已经过了一个春、夏季节却又来了一个春、夏季节,这种季节的重复出现将会导致日月不明,如此做事的人将会失败。

“天道已既[130],地物乃备[131];散流相成[132],圣人之事;圣人不巧[133],时反是守[134];优未爱民[135],与天同道。圣人正以侍天[136],静以须人[137],不达天刑[138],不襦不传[139]。当天时[140],与之皆断[141];当断不断,反受其乱[142]。”

【译文】

“天道已经形成,地上的万物也已经具备;万物或聚散、或流动而相辅相成,圣人顺其变化而行事;圣人没有机心巧智,就是顺应着时机的变化而变化;圣人特别爱护百姓,犹如天道博爱万物那样。圣人端正自我以等待天时的到来,以虚静的心态去处理人事,遵循着天意去惩罚有罪之人,而且从不迟延、从不改变。遇到恰当的天时,都要顺从天时立刻做出决断;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没有做出决断,反而会受到天谴而自取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