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内经评文灵枢 | 周学海 | 医经类著作。清周学海撰。三十六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已著录。是书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含《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依通行本《内经》之编次,用品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逐条评述。从文字及医理的角度,阐述撰者的见解,简洁明了。对学习及研究《内经》颇有裨益。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及单行本。 |
儿科要略 | 吴克潜 | 《儿科要略》儿科著作,近代吴克潜著,书中整理辑录了儿科学的一些主要内容。总结了前人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对儿科常见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
伤寒心镜 | 常德 | 一卷。金常德(生卒年不详)撰。常德字仲明。镇阳 (今地不详)人。早年习文,后弃文攻医,从师于张子和。曾参与整理张子和所著 《儒门事亲》,且摭《儒门事亲》之遗著 《治法心要》。此书又名《张子和心镜别集》、《伤寒心镜别集》。书中载有七篇论文,论述伤寒双解法、发表、攻里、寻衣撮空、伤寒六经传足经不传手经、亢则害承乃制等内容,论述通俗易懂,多所发挥,基本上为刘河间、张子和之说。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宣统元年 (1909)上海千顷堂石印 《河间六书》 单行本。 |
伤寒论宗印 | 张志聪 | 伤寒论著作。清张志聪撰。八卷。志聪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已著录。张氏认为:能医伤寒则可医诸病。遂潜心研究十余年,对仲景之文加以分析注释,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内容为辨脉法、平脉法、辨痉湿暍脉证、辨六经脉证、辨霍乱、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辨不汗与可汗、辨不可吐与可吐、辨不可下与可下等,后附伤寒例。书中每篇先录仲景原文,多以内经理论加以注释,间有按语,概言其要。后附仲景原方,并有方解,对药物作用说明较详。论述详尽,但多以经解经。对经典著作,过分推崇,反映张氏浓厚的尊经思想。有康熙二年武林张志聪手抄本(典藏中国医学科学院),康熙间刻本。 |
伤寒论集注 | 张志聪 | 清张志聪撰。六卷。志聪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已著录。此书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张氏注释本书,未成病逝,后由门人高世栻重予编撰补订成书。卷一至卷二为太阳病脉证篇。卷三为辨阳明、少阳病脉证篇。卷四为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卷五为辨霍乱病脉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辨痉湿暍病脉证、辨可不可下、汗、吐病脉证。卷六为辨脉法、平脉法。撷取前贤注疏,结合心得,将《伤寒论》内容相似条文汇为一节,概括注论。纲目清楚,便于学者掌握,对后世医家影响较为深远。清代以来印本较多,有平远楼刻本,同治九年(1870)内邑公局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校经山房印本。 |
古书隐楼藏书 | 闵一得 | 以道教内丹著作为主体的丛书。十四册,三十九种。清闵一得辑。成书于清道光十四年 (1834年)。包括: 《碧苑坛经》、《修真辩难前编参证》、《修真辩难后编参证》、《阴符经玄解正义》、《金丹四百字注释》、《太乙金华宗旨》、《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医世说述管窥》、《皇极阖辟仙经》、《寥阳殿问答编》、《如是我闻》、《泄天机》、《上品丹法节次》、《养生十三则阐微》、《管窥编》、《天仙心传》、《天仙道程宝则》、《天仙道戒忌须知》、《二懒心话》、《雨香天经咒注》、《琐言续》、《三丰真人玄谭全集》、《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持世陀罗尼经法》、《陀罗尼经注》、《密蹪金刚神咒注》、《大悲神咒注》、《清规玄妙》、《就正录》、《与林奋千书》、《梅华问答编》、《还源篇阐微》、《翠虚吟》等。蕴含儒释道三家修炼之精华。此宗功法,融通三教,“一准天元,中间杂有作用者,盖以学人向自世尚入手,不得不假有作以致中庸耳。若未入世尚者,只从 《碧苑坛经》入门,而致有夫百祖所注《道德经》,云门朱祖所注《参同》、《悟真》两书,归宗于张祖《金丹四百字》,累行于《三尼医世》,致化于《天仙心传》,救弊于悟元子《前后辩参证》一书,证明于 《阴符经玄解正义》、《泥丸氏双修宝筏》二书。以上所事,翻翻覆覆,不过造致中和两字耳。其旨,只是返本还源,乃即所谓全受全归而已”。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道藏本] | 佚名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约成书於春秋战国时期,撰人不详,宋·史嵩音释。二十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共八十一篇。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之一。 |
道德真经广圣义节略 | 佚名 | 道德真经广圣义节略,原题「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卷前有《道德真经外传》。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谓此书「其非玄宗御制明矣。……此盖诸臣所撰,或后人所为也」。《天一阁具存书目》称玄宗所撰《道德真经疏》十卷本与四卷本回异。又有当代学者检考其文,断此书作于玄宗之后。今按,此书即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之节录本。卷前所谓《道德真经外传》,是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之序,正文四卷亦从杜氏之书节录而出。杜氏为唐玄宗《道德经》注疏作义释,「义曰」乃杜氏所作。 |
陈莲舫医案 | 陈莲舫 | 清陈莲舫撰。3卷,成书于1914年。全书所收医案以内科外感、杂病为主,兼收外、妇科病证126种。上卷载中风、类中、肝风、历节风、春温、风痧、食复、霍乱、囊风、惊风、肺痈、哮喘、咳嗽、呕血、胸痹等42种病证。中卷列痢疾、肠风、泄泻、痰饮、脾胃、疟疾、脚气、臌胀、噎膈、淋浊、遗溺、癃闭、梅毒及耳、目、鼻、舌等病证44种。下卷为咽喉、失音、痫、痫厥、癫、头痛、河白、黄疸、汗、损病、疬、消渴、怔忡、鹅雪疳,以及外科各类痈症、妇人调经、胎前产后等病证40种。各症医案少则一例,多二十则,惟药物大多无剂量,为其不足。 |
麻疹备要方论 | 吴亦鼎 | 儿科著作。清吴亦鼎辑。一卷。亦鼎字砚丞,安徽歙县人。辑有《神灸经纶》。本书简要地介绍了麻疹之病原、脉症、各种兼症、治疗禁忌及备用诸方。是书曾与《原瘄要论》合刊有 《中国医学大成》本。 |
女子丹经汇编 | 陈撄宁 | 男女金丹地不同,(男子所观之地,与女子所观之地,初功本不同。)阴阳一理实相通,(男女都要炼成纯阳,其实理一而已。)清心寡欲为根本,筑基先要斩赤龙。(赤龙,月信也。炼去炼来月信不潮,两乳自缩如男子缩龟一般,则丹基始成。) |
玉皇宥罪锡福宝忏 | 佚名 | 一卷,旧题辛汉臣着。《高上玉皇宥罪锡福宝忏》又称《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或《玉皇忏》。时常称颂该经书可得到高上玉皇大帝的庇佑。“皇”者,指玉皇大帝;“宥”(yòu)者,指宽容、饶恕、原谅之意;“忏”者,指忏悔以往之过咎也。 |
费绳甫先生医案 | 费绳甫 | 医案医话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13年。本书上卷列经络病、湿热病、吐血、脱肛、遗精等十九类病案;下卷列心悸、不寐等八类病案,另附费氏验方。本书病案均先列症状,次列处方,加以辨证分析。方中对生地、麦冬、石斛、沙参等养阴、清热、生津之品应用颇多。 |
增订医方歌诀 | 王泰林 | 方书。清王泰林撰,曹仁伯增订。不分卷。泰林有 《王旭高医书六种》 已著录。本书为其六种之一,系周镇少时所录存,与《退思集类方歌注》 及《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详略互异,前二书已载者不收,仅载前二书未载,或歌注不同者。初刊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7)。全书约三千余字。书中分补益、发汗、攻下、和解之剂,凡四类。补益之剂载有鹿茸丸、菟丝子丸等五方; 发汗之剂载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八方;攻下之剂载有海蛤散、十枣汤等八方; 和解之剂载有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等五方。凡二十六方。每方均编以七言歌诀,说明方剂组成、主治证候及证治机理。歌诀中有注释,述来源,并引用前贤之言以论制方之理、主治证候及药物剂量。可供初学中医者参考。但载方太少,似为不足。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 本。 |
鲁楼医案 | 刘民叔 | 医案著作。刘民叔撰,由门人李鼎编辑。是书所载34则案例,皆系刘氏所治奇难险症,包括胃癌溃血、卵巢癌、子宫癌、肝癌腹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腹膜炎、肋膜炎、脑溢血、高血压、糖尿病、血吸虫症并发肝硬变、肺结核等病。每案均详述疾病诊断、化验等方面内容,以及刘氏所用方药。刘氏喜用巴豆猛峻之剂,此为是书突出之处。1955年由刘氏在上海自印出版。 |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 佚名 |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书注解六朝古灵宝经《诸天灵书度命经》。作者对经文或作概述,或逐句逐字详解,偏重于疏解章句字词之义。如解释「命」字曰:「命者,定也。群生之命定有三种:一者见在事命;二者过去业命,三者道命。其事业二命覆障道命。不得显耳,故使习《诸天灵书》,以度其事业二命,令归道命」。此种文体类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灵宝经义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等书。 |
诸脉主病诗 | 沈金鳌 | 诊法著作。清沈金鳌撰。一卷。《诸脉主病诗》按李时珍《濒湖脉诀》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将各脉所主之病分以咏之。与《脉象统类》相呼应。 |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验方家秘 | 佚名 | 中医方书,不分卷,署名山野居士撰,真实姓名不详。约收秘方900方。 |
观音大士莲船经 | 韩湘子 | 《观音大士莲船经》一卷,底本出于《重刊道藏辑要》,作者韩湘子,字清夫,故号「清夫先生」。《道藏辑要》于嘉庆年间编篡,光绪年间增补十七本道经,是为《重刊道藏辑要》,《莲船经》即其一,编入《斗集》,为「续斗集一」,当是清朝道士托名韩湘子而创作。此经包括六节:叙二,《關聖帝君窮理盡性至命上品說》一,《文昌帝君烹煉抽添火候中品說》一,《川主大帝大藥鼎爐金丹下品說》一,正文一。经文主旨即修炼金丹,亦推崇三教合一。道教金丹派的祖师是钟离权和吕洞宾,分为南北二宗,南宗近道,北宗全真教近禅,又韩湘子受道于吕洞宾,又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作者疑似全真道士。「观音大士」仅为加持,无慈无悲,与经文无关,将其换成「赤脚大仙」、「齐天大圣」,对经文亦无半分曲解。 |
六壬银河棹 | 佚名 | 《银河棹》是《周易》的衍生书,全名《六壬银河棹》,有人说是诸葛亮的著作,也有人说是九天玄女的著作,还有人说,根本就没有这本书。棹指的是船桨;银河,天汉也,也称为六壬学。所以《银河棹》即“六壬学”之船桨也。“六壬学”是一门预断吉凶的学问。天干有十,而六壬学独取壬,因为壬水属阳,天一生水,为数之始,壬又寄宫于亥,亥属乾宫,乾是易卦之首,所以取壬。六壬是指干支相配成六十花甲,每干配六支,以壬配六支则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故称六壬;另说壬有王形,为诸易之王,故称壬学。 |
五十二病方 | 佚名 | 古代中医著作。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的一种。出土时,此书并无书名,因其中有“凡五十二”种病的字句,所以人们把它起名为《五十二病方》。事实上,全书所涉及的病症达到103种,而所用的治疗方剂总数也达到283个之多,用来治病的药物共有247种。这些病症,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尤以外科病症为多,约占全数的70%左右,述及出血、刀刃伤等症,还载有一些治疗技术如治疗腹股沟疝气。《五十二病方》书中所反映的医疗水平,表明它比较朴素原始,应该是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就已经写成的,也反映我国医学早期的面貌,是先秦时期医疗经验积累阶段的产品。 |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 | 佚名 |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间。南北朝隋唐天师道经书皆称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太上道君于蜀郡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其说虽不可尽信,但此书确为早期天师道符箓,最迟在南北朝已编集成书,应无疑问。原书卷数不详。今《正统道藏》本六卷,收入正一部。书中辑录童子将军箓,三五功曹箓、保命长生箓等二十四阶符箓,与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二十四治等相应。各篇符箓内容大致相似,皆列举诸神将吏兵之名额、符图及盟仪,用于召神驱鬼,护卫身家。 |
陈莘田外科方案 | 陈莘田 | 《陈莘田外科方案》为清代医家陈莘田临证病案,刊行年代不详。陈莘田为清道咸间吴县(今属江苏)人氏,世居长洲枫桥,通内外科,以疡科名医,名重一时。书中以病为纲,分为肺痈、胃脘痈、痰瘿、手腕流注、眉心疔等230门,计录病案658则,并载外科备用汤方36首(其中有3首重复,实为33首)。内容涉及疮疡痈疽、瘿瘤、流注流痰、乳房、皮肤、前阴等疡科疾病。每案先列病情,后载方药。 |
阴骘文注 | 朱珪 | 《文昌帝君阴骘文》注释书,清朱珪撰。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骘文》有宋郊之事,当作于宋代。”阴骘,原指默默地使安定,转指阴德,后引申为默默行善的德行。《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它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劝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