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上清素灵上篇 | 佚名 | 《上清素灵上篇》,又名《玄丹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陶弘景《登真隐诀》已引此篇。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人首九宫神君之法。其内容文字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所载《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篇完全相同,当系南北朝道士节录该经改编而成。 |
上清曲素诀辞箓 | 佚名 | 《上清曲素诀辞箓》,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内载六种符箓,即《太极左真人曲素决辞箓》、《上清豁落七元箓》、《上清十天召龙箓》、《上清八威召龙箓》、《上清太玄河图九星箓》、《上清紫纹交带箓》,六种符箓皆出于早期上清派经典,用于召神伏魔,《三洞奉道科戒仪范》卷五已着录以上符箓,故本书当为南北朝上清派道士编纂。 |
银海指南 | 顾锡 | 眼科著作。清顾锡撰。四卷。锡字养吾,桐乡(今安徽桐城北)人。眼科治验丰富,因道家称目为“银海”,故名。顾氏在《内经》基础上,取《银海精微》、《原机启微》等书精华,广集华佗、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汪石山、薛岳斋等各家有关论述,并参以治疗眼疾经验,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撰成此书。卷一论述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六淫七情与眼病的关系。卷二论述脏腑主病及伤寒、中风等病以及眼病症状,舌脉辨析与治疗原则。卷三、四为眼科常用方药与医案。辨证精细,方药切合实用,书末所附医案详明,多给人以启发。有嘉庆十五年(1810)三友草堂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银海精微 | 孙思邈 | 二卷。唐孙思邈撰。“银海”,道家语,指眼睛。《四库全书》在该书《提要》中考证: “银海”指目,在王安石、苏轼之前未见,且此书唐宋志皆不著录,孙思邈本传亦不言有是书,据此断定此书作于宋以后,非孙思邈所作。此书是我国较早的中医眼科专著,分上下两卷。上卷首列五轮八廓总论,把双目比附为五脏,进而与自然界及五行八卦联系起来,反映了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辩证理论。上卷次列六十四种眼病,加上下卷所列十五种,共阐述了七十九种目疾证治。书中还有各种目疾图八十幅(加上五轮八廓图二幅计八十二幅),列出验方六十一首。既有内服方药,又有洗、点、针、劆等外治法及金针拨翳障法。此书主张区分情况,根据症状,宜内外兼治,补泻并施。此书是研究中医眼科理论及临床实践的重要文献,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有明嘉靖间刊本,万历十五年(1587)陈氏刊本,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近圣堂刻本,同治九年 (1870) 聚英堂刊本。1956—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醉耕堂刊本影印本。 |
阴证略例 | 王好古 | 内科著作。元王好古撰。一卷。好古字进之,号海藏。赵州 (今河北赵县)人。通经史,好医方,先学医于张元素,后师李东垣,官本州教授。撰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故集前贤有关学说,附以己见,于宋端平三年 (1236) 撰成此书。书中叙述阴证,首列《内经》 的阴阳脉例; 次列张洁古及王氏的内伤三阴例; 再举伊尹、扁鹊、张仲景、许叔微、韩祗和诸例。各证之后,间附药方,审证用方颇有条理。书末附“海藏治验”为王氏验案。本书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对阴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鉴别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奠定了阴证学说的基础,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有 《济生拔萃》 本,《十万卷楼丛书》本。 |
异授眼科 | 佚名 | 眼科著作。佚名撰。不分卷。约撰于清顺治元年(1644)。首载明目论,言及五轮八廓所配脏腑及眼病病因证治等问题。次以歌诀形式论述眼病之寒热虚实及治疗常用中药的药性及治疗宜忌等。对点药法、演药法、制药法、煎膏法、研药法、合药法、用药法、服药法、禁忌等均有述及。附以常用药方及加减法。后设七十二则答问,分述眼科七十二症的症状、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论述简明扼要,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眼目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治疗多以阴阳五行及脏腑学说为基础,方药以内服汤剂、丸散为主,间有点眼之剂,如推云散等。流传较广。有清嘉庆十六年 (1811)休宁陈文盛堂重刊本,光绪九年(1833)太原濬文书局重刊本,豫章刘继礼重刊本。解放后有排印本 (与《一草亭目科全书》 合刊)。 |
医宗己任编 | 杨云峰 | 医学丛书。8卷。清·杨乘六辑,王汝谦补注。成书于1725年(雍正3年)。作者取“以天下为己任”之意,故以“己任”为书名。全书辑评清代医著四种,即高鼓峰《四明心法》(3卷)、《四明医案》(1卷)及吕用晦《东庄医案》(1卷)、董废翁《西塘感症》(3卷)。高氏等3位系浙江籍医家,学术渊源宗薛己、赵献可一派。《四明心法》叙诊法、脉义及方论、药论,悉从实践经验中归纳写成,理论较为简略。王琦所辑《医林指月》亦收入此书,改名为《医家心法》,由胡念庵评述。《四明医案》为高鼓峰所治疑难病证28例,颇多独到见解。王琦谓“鼓峰医术自是高手,四明人传其起痼扶衰,悬决生死日时多奇验”。案中有以麻黄、桂枝等止汗,以大黄、桃仁等止血。“时而攻人之所不敢攻,时而补人之所不敢补,洵非有胆者不能,尤非有识者未及也”(杨乘六评语)。其诊法尤精于脉,治法擅于养肝。《东庄医案》治法重于益气补水,几无案不用人参与地黄。《西塘感症》将时邪外感诸证,分本病、变病、兼病三篇阐述其辨证、处方的运用要则,条理清晰。治法以“治终照顾阴津”为根本,这对后世温热学家颇有启发,本书评注,亦多精当。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医中一得 | 顾仪卿 | 温病类著作。1卷。清·顾仪卿撰于1863年。此书为作者诊疗瘅疟、产后房劳与蓐劳之心得记录,附载与友人商榷瘅疟证之证治。谓瘅疟乃因暑热侵犯肺、胃、脾所致,临床上每见暑热夹湿之症,缠绵难愈。此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
医旨绪余 | 孙一奎 | 二卷。明孙一奎撰。此书约于万历元年 (1573)撰成。是孙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体会撰写而成。上卷共四十四篇,下卷共二十六篇。书中大旨发明论述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经络腧穴以及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张仲景、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等各家作了恰切的评论。如“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有余阴不足之谈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孙氏主张对古代医家进行全面分析,并博采众家之长。此书汇集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内经》原文编成。其中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有关咳、哮、喘鉴别诊断及治疗颇多可取之处。《郑堂读书记》曰:“钩素灵之隐,察变病之因,辨证名之异同,明经络之逆顺,畅往哲已发所未尽,摭前贤遗漏所未言。简册虽约,而其远宗之正,近取之周,考核之精,谦冲之度,一集而四善具焉。”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疫疹一得 | 余霖 | 二卷。清余霖撰。余霖字师愚,桐城 (今属安徽)人。少业儒,攻科举,屡试不第,遂攻医学。博览医书,长于治疗疫病。因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乃发愤著书立说。见当时治疫所用不外伤寒之剂,因研读本草,见石膏性寒,有解肌表热、胃热、泻实热之功,乃恍然大悟,试用石膏重剂治疗瘟疫,取得良效。后游京师,时值瘟疫流行,用石膏治之,活人甚众。余氏积多年临床经验撰成此书。专论热疫斑疹,热疫不同于一般热病,疫疹亦不同于一般疫病,故治法也有其独特之处,而热疫斑疹,交相传易,病同症同,故其治亦同。余氏对疫疹证治颇有发明,而自谦“千虑之一得”故以名书。上卷论疫疹病源、症状辨认,阐述运气主病,肯定病从口入;下卷论述疫疹差后诸症及治疗方法,疫疹诸方析义。以为治疫不宜表下,主张重用石膏以清热毒为法,并提出疫疹形色的鉴别辨治。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论斑疹,论治疫,论治疹,论疹形治法,论疹色治法,论发疮,论妊娠病疫,论闷证,论疫疹治验等。后附“疫疹条辨”共七十条,前五十条为热疫正病、正治之法,重点通过清瘟败毒饮一方,随证加减;后二十条是疫后调理法。余氏认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故立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疫疹的治疗大法。余氏为温疫治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创制的温疫治法亦为后世所沿用。有乾隆五十九年 (1794)手抄本、乾隆年间原刻本、光绪五年 (1879)刻本、光绪二十六年 (1890)坊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医原 | 石芾南 | 医论。清石寿棠撰。二卷。寿棠字芾南,安东 (今江苏涟水)人。家七世业医。曾举孝廉。晚年以候选同知奉檄赴巡抚治所,客死苏州。另辑有《温病全编》。临证注重“轻重之准,刚柔之质,先后之宜”,更重于原,“因病之原,探医之原,并探其原中之原”,故名。约九万字。所论广涉阴阳五行、脏腑气血、营卫行度、证治大要、诊断大法,并伤寒、内、妇、儿各科证治,凡二十篇。行文简捷,论证贴切,“人身一小天地论”,对于天人相应的理论颇有阐发。关于望、闻、问、切四诊各有专论,尤以“望病须察神色论”篇为精,“燥气论”“湿气论”对于燥、湿理论阐发较详,独具特色。潘霨赞曰:“探原立论,济人济世,诚善本也。”有咸丰十一年留耕书屋新镌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八三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医验随笔 | 沈奉江 | 方书所载之因症脉治有定,而临床诊治则变幻无定。是故医生于精研方书之外,尤当熟玩 医案,庶几神明变化,活法在人,不为疾病所困矣。本书系无锡中医友谊会理事沈奉江先生口 述,门人周逢儒君笔记。案虽不多,而诊断之精确,用药之工稳,直可上追古人,下启来学。盖沈 君为孟河马培之征君高足,学有根柢,识超侪辈,曾著《全球医通》一书,日久遗失,知者惜之。 |
医学正传 | 虞抟 | 一名《新编医学正传》。综合类著作。明虞抟(1438—1517)撰。八卷。抟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家世业医,幼曾习举子业,后继承家学,医术高超,撰有《方脉发蒙》、《苍生司命》等。虞氏为“使后学知所适从,而不蹈偏门以杀人”,故以《素问》、《难经》为理论根据,兼采历代医家之说,结合临床体会,于正德十五年(1515)撰成此书。共三十九万字。是书首列“医学或问”五十条对医学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辨析,以申明前人“言不尽意之义”。次分述各科常见病,以证分门,先论证,次脉法,次方治,所述诸证,皆采历代名家之语。伤寒宗仲景,内伤宗东垣,儿科多本钱仲阳,其余诸病悉宗丹溪。并附有家传方、个人验方、验案及心得体会。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等均持批判态度,于理论研究及临床参考均有一定价值。有嘉靖刻本(题为《新编医学正传》,残卷),万历五年(1577)金陵三山书舍吴江重刊本,一九六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步虚大师预言诗 | 佚名 | 步虚大师预言,作者,步虚大师。预言诗乃是乩文,在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日甲辰1904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居士请得随朝天台步虚和尚(又作步真麈君)降乩。民国初年,此乩文即甚为哄动一时,因预言光绪之死,以及清廷灭亡,皆谈言微中也。降此乩文者,或地仙、人仙之果位,故其前知乃如是了了。据道家言,地仙人仙能知一百年世事,实不可谓为无稽也。预言是上天慈悲,为了警醒世人而留下的。其预言共十二节,对近代约一个世纪的历史讲的十分详细,最后一段描述了一个承平盛世,但却语言隐晦。前面大段内容看上去是在预言历史,实则为最后的一段作垫而已。据传步虚原为隋朝大将,历见隋末腐败乱世,出家避难到天台山中。 |
梅花诗 | 邵雍 | 《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其与刘伯温烧饼歌、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姜太公乾坤万年歌、步虚大师预言并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预言了他身后中国的大的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还是写给修炼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 |
马前课 | 诸葛亮 | 《马前课》又叫《马前神课》,相传为诸葛亮著作,诸葛亮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易学大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通过八阵图阻挡东吴追兵,八阵图就是他年少时根据《易经》创作的。相传,在行军的闲暇,诸葛亮就推算、预测未来的天下大事,并把结果记下来,写成了《马前课》。与其他预测文不同的是,《马前课》共有十四卦,每一卦就是一个朝代,十分明了。从诸葛亮所处的割据时代,一直预测到未来世界的大同,天下一家。据说,现在《马前课》已应验到第十卦。这十卦都非常灵验。如第一卦说道:“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这是在说,他知道他所辅佐的汉王室气数已尽,忠汉者已无回天之力,他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不辜负刘备对自己的信任,“八千女鬼”即“魏”,将一统天下。第二卦说:“火上有火,光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这是在讲晋朝,司马家族在曹魏掌握大权,实质上,宰相司马昭已成为统治者。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立即下令让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篡夺了曹魏的天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火上有火就是“炎”,指司马炎。公元280年,晋军攻陷建业(今南京),活捉东吴皇帝孙皓。晋朝统一天下,可谓“光烛中土”。司马炎的晋朝,是篡夺曹魏而建立,因此“称名不正”。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中原被少数民族占据。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即位称帝,建都建康,东晋建立。建康地处江东,因此说:“江东有虎……”这十卦均对各个朝代进行了精准的预测,因此《马前课》在民间流传非常广。 |
医学摘粹 | 庆恕 | 丛书。清庆恕撰。五种,八卷。恕字云阁,满族,辽宁抚顺人。少读儒书,后因母病为庸医所误,二十七岁弃儒学医。博览群书,对徐灵胎、陈修园、高士宗、张隐庵、黄元御等诸家著作深入研讨,云阁以四大经典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后世名著,补充其未备,结合临症经验,摘取古医籍经典与辨证施治有关精华部分,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汇成此书。包括《伤寒十六证类方》二卷,《伤寒证辨》一卷,《四诊要诀》一卷,《杂证要法》三卷,《本草类要》一卷。对诊治伤寒、杂病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三年 (1897)重刻本,一九八三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医学启源 | 张元素 | 综合类著作。金张元素撰。三卷。元素字洁古,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幼攻读四书五经,后弃科举,专心医学,与刘完素同时而年辈略晚,曾因治愈刘完素伤寒病而医名日著。其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反对拘泥于古方,提出“古今医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学术见解。在脏腑辨证、制方遣药等方面有其独到见解。撰有《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等。继承其学者有张璧、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诸家。张氏为教其弟子,以《内经》为理论根据,兼采各家学说,结合其临床体会撰成此书。约十余万字。初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上卷为天地六位脏象图、手足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三才治法、三感之病、四因之病、五郁之病、六气主治要法、主治心法;中卷为《内经》主治备要、六气方治;下卷为用药备旨。据范声山《杂著》云:“张元素并无著书,所有《内经类编》、《难经注》、《医学启源》诸书,乃其弟子李明之承师说而笔之者。”光绪二十年重修《广平府志》称该书为金代医家李庆嗣撰。然兰泉张吉甫于卷首序曰称元素“暇日辑《素问》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药性,名曰《医学启源》”。可证本书为张氏所著,并为其代表作。书中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证治以及对药性的认识和运用,发展了脏腑寒热虚实辨证说,并对药性气味、归经、补泻以及养胃气等理论方面均有所建树,对后世医学有一定影响。书中间杂迷信之语,为其不足。有元刻本,明正德刊本。 |
质疑录 | 张景岳 | 医论。明张介宾撰。一卷。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为张氏晚年之作。认为医以寄生死,故不得不阐发其精微,探其义蕴。故取先圣之经,正前贤之误,对其谬误,必加质疑,而予以辨论,故名。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约二万字。书中论有:“论伤寒无补法、论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论肝无补法、论无痰不作眩、论阳常有余、论气有余即是火、论痢无止法”等医论四十五篇。从中医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断治疗,对前贤之误,均提出质疑。有些论述颇有卓见,如伤寒一证,必辨虚实,攻补兼施,而不泥于伤寒无补法之说。中风必辨十二经见证,而不以治伤寒之法治之。血证必先清外感,次理内伤,而不泥张洁古“见血无寒”之语等。书中体现了重阳气,习用温补之剂以疗虚寒证的特点,尤以“论阳常有余”论中体现明显。对研究中医基本理论,颇有参考价值。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收入《医林指月》。 |
医学实在易 | 陈修园 | 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八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卷一记脏腑易知、经络易知、四诊易知、运气易知。简述中医基础理论;卷二至卷四分述表、里、寒、热、虚、实诸证发生发展;卷五至卷七为表证、里证、伤寒各方;卷八为补遗并外备诸方。此书集《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圣济》、《活人》各书之精华,并元明诸家著作,用通俗易懂文字,阐释古奥艰深的中医理论,为后学启开升堂入室之门,故能长期广泛流传。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善成堂刊本,光绪三十四年校刊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医学课儿策 | 高鼎汾 | 医论著作。又名《医学问对》。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15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进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的经验心得,对病原、诊断、治疗处方均有明确细致的分析。 特别在疑似之间类同之处尤见功力。如温、湿二症,痉、瘈、痫、厥四症等反复辨析,揭示其辨证要点与治疗上的不同。论述能抓住证治要点。是一本较好的参考读物。原系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
医学见能 | 唐宗海 | 又称《医学一见能》。综合类著作。清唐宗海撰。四卷。宗海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已著录。简述临床各科证治,以冀读者“一见而能”,故名。成书于同治十二年 (1873) 。卷首论诊法,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及四诊; 卷一按人体部位如头骨、两耳、眼目、唇口等论述证治; 卷二论杂病证治,包括寒热、呕吐、咳嗽、喘齁、失血等; 卷三论妇人调经、安胎、保产,小儿外证、内证,外科疮证、刀伤跌打诸证治; 卷四附录救急之法,包括中菌毒、中煤烟毒、跌压猝死、梦魇猝死、汤火伤、自缢死等证治,并载清胸涤毒饮、清凉解热浆等验方。书中以歌诀形式提示概括,易于习诵,论述简明,切于实用。为医学入门书。有光绪十六年 (1890) 唐氏家藏版本 (附于《血证论》后),光绪二十四年石印本,一九二四年成都博文堂刻本。 |
医学集成 | 刘仕廉 | 综合类著作。清刘仕廉纂辑。四卷。仕廉字清臣,双流(今属四川)人。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卷一为医学总论,论及阴阳、脏腑、诊法等中医基本理论问题; 卷二至卷三,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疡诸证; 卷四为医案、十四经脉图、经穴歌等,并附程钟龄医门八法。有同治十二年原刊本,光绪十二年 (1886)益元堂刊本,一九二一年双流刘氏刊行本(有图象),益新书局石印本,题名 《医学指南》。 |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 | 佚名 | 《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辑录数种六朝上清派经典法诀。主要有《太极真人服四极云牙神仙上方》、《清灵真人说神宝经》、《太上明堂玄真上经》、《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三元真经诀》、《真一经口诀》。以上诸经方要诀,言思神服气、诵咒吞符、拘魂制魄、吞食日月精华、按摩沐浴等道法,皆为早期上清派修炼之方术,旨在招真降灵,飞升成仙。 |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 佚名 |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早期上清派符箓,约出于东晋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上清太上琼宫灵飞六甲箓」,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言存思六甲玉女,吞服六甲神符之术。其内容与《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书大体相同,唯文字和符图稍有差异,盖系同一道书之不同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