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咳论经旨 | 凌德 | 内科著作。清凌嘉六辑。四卷。嘉六字晓五,湖州 (今属浙江) 人。言医必本于经,所辑亦不越 《内经》 、《难经》 、《甲乙经》 、《金匮要略》 、《伤寒论》,故名。约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 。约五万余字。选录诸经中有关论咳证条文,并附前人注疏于后。卷一,录《内经·素问》有关条文,附唐王冰、清薛雪注。卷二,录《内经·灵枢》 、《难经》 、《甲乙经》 条文,附元滑寿、清丁锦、徐大椿注释。卷三,录《金匮要略》 条文及方,附明赵以德、徐忠可、清周扬俊、沈目南、尤在注释文及方论。卷四,录《伤寒论》 条文及方,附明方有执、清喻昌、张璐、周扬俊、柯琴注文及方论。末选录王叔和《脉经》有关条文。为归类辑录性书籍,对专科研究有所裨益。有 《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 |
重订喉科家训 | 刁步忠 | 喉科著作。4卷。清刁步忠(惠三)撰。刁质明(守愚)编辑于1918年。卷1论《内经》咽喉经义及咽喉所归脏腑。次述诊断、喉部识经、喉证虚实辨证及预后。再列咽喉外治各法,包括通关、针法、探吐等法,后列常用方药。卷2为咽喉内治辨证与方药。卷3介绍白喉治法。卷4为喉痧证治,强调喉痧先宜解表,并详言喉痧顺逆治法等。现存《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 |
增删喉科心法 | 刘序鹓 | 喉科学著作。清刘序鹓纂辑,潘诚增订,首刊于道光二十七年 (1847),后屡有刊刻。是书不分卷,含临症要诀、阳症喉痹、缠喉风、紧喉风、哑瘴喉风等32篇,附医案。辨论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简明允当。为喉科著作之佳篇。 |
集喉证诸方 | 佚名 | 喉科著作。不分卷。清黄惺溪集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惺溪,清代医家,生平履历不详。先论喉风36证证治。次述喉风针灸口诀。又载治喉风诸方,包括方药组成、加减及具体用药法。作者吸取前人有关喉病之学术经验,以个人临床心得予以简要论述。现存初刻本。 |
喉科金钥 | 袁仁贤 | 喉科学著作。又名 《喉科金钥全书》。2卷。清袁人贤 (浏阳人) 编撰。刊于宣统三年 (1911)。是书上卷为喉科热证现象表、喉病寒证现象表等26篇;下卷为实火门、虚火门、热疫门、寒疫门。首先综述喉病诸证现象、脉象、病因、药性调度、针灸穴法及用药等;继从实火、虚火、热疫、寒疫四者入门,详述病证;治法则分内服药、外吹药两类。其方或承师传,或采时贤经验,亦有出自家藏秘本者。 |
喉科大成 | 佚名 | 喉科著作。4卷。清马渭龄(醉古山人)撰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马渭龄生平事迹不详,全书介绍喉风、喉疳、喉痧等30余种喉科病,列述治疗方剂近百首。书后附口起泡,喉生红豆等杂病方剂。现存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 |
周易译注 | 周振甫 | 周振甫译注。该书《周易》的版本流传、理解《周易》的方法以及《周易》中卜筮的具体过程、卦象的来历、各卦的地位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将《周易》全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其主要内容包括《周易》经传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疑难字词的注释及注音、以“说明”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各卦之后的“总论”对该卦卦旨的系统分析、说解。 |
时疫白喉捷要合编 | 黄炳乾 | 喉科著作。清黄炳乾撰。一卷。炳乾字陶普,湘西 (今属湖南) 人。有感道光年间,白喉流行于江浙、湘鄂、黔滇一带,而治疗专述甚少,遂撷取张善吾《白喉证论》 之经效验方,潜心研学,博访旁咨,兼及己之临证验案,雕版以布后世。前列时疫白喉证论、续论,白喉诊治法,针法等诸篇; 后选急救等方剂十六首;末附药方歌和八种白喉不治之症。文笔简捷明了,便于实用。有光绪九年(1883) 初刻巾箱本。 |
眼科锦囊 | 本庄俊笃 | 眼科著作。4卷。本庄俊笃(士雅)撰,成书于日本文政十二年(1829年)。此书首述作者发明之说;次论内、外障之证治,终揭眼科常用之方。作者力排五轮八廓之说,推崇西洋医学之解剖生理知识及眼病检查方法。指出: “近视为眼面凸隆,远视为眼面扁平,物像不能正常投影至视网膜所致。”将内障、外障分为真证、附证予以阐论,介绍症因、治则、方药均较详明。此外,并介绍治疗眼疾的一些特殊方法,如催吐、㗜鼻、灼艾法及放血灌水等。并指出“温泉害目”及摄生禁忌等。书末载眼科常用方剂凡115首。现存日本天保二年至八年(1831~1837年)芳润堂刊本,我国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上海福瀛书局刊本等。 |
中国接骨图说 | 二宫彦可 | 日本人二宫献彦可撰。成书于公元1807年。此书精辟地总结了18世纪中国骨科的主要经验。全书列“接骨总论”、“正骨图解和接骨经验方”。此书最主要成就是“正骨图解”。书中绘有十五母法、三十六子法的骨折整复图及其说明,特别介绍旋转复位法整复颈、腰痛等。此书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译成中文出版。[图片请参阅PDF版] |
跌打损伤方 | 杨成博 | 中医伤科,清代杨成著。该书以人身五形与脏腑的关系为基础,强调伤后按六脉定虚实以判断生死的重要性,指出心、肝、肾、脾、肺受伤分别对应面红、青、黑、黄、白的面色变化。书中详述了人体周身七十二穴在遭受跌打损伤后的各类症状及治疗方法,包括不同季节受伤的用药原则和君臣佐使的配伍要点,还列举了大量针对头、乳、胁、腹、腰、脚等不同部位损伤的具体药方,以及熊胆、珍珠、牛黄等药材在治疗中的功效与运用,是一部对中医跌打损伤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 佚名 |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是一部在中医骨伤科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籍医书,它详细记载了针对金疮(即刀斧等利器所致创伤)、跌打损伤以及接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着重介绍了多种具有治疗功效的药物特性、用法及配方等内容,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宝贵总结,对后世研究古代骨伤科用药、治疗方法以及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 佚名 | 伤科著作。又名《少林寺秘传应验跌打损伤奇方》。不分卷。撰人与撰年未详。少林伤科起源于隋唐时期,伴随少林武术发展而成熟。僧众习武过程中难免受伤,催生了以气血经络理论为基础、内外兼治为特色的伤科体系。《少林真传伤科秘方》成书于明清时期,由少林寺武僧与医僧代代口传手录,融合了佛门禅医思想、道家养生理念与民间验方,形成了一套高效、务实的创伤救治方案。除收载众多理伤医方外,更详述各部位损伤整复手法,有的方法源于民间的临证经验。现有清刻本传世。 |
金疮秘传禁方 | 刘基 | 伤科著作。1卷。旧题刘国师 (基) 撰。撰年未详。系由 《理伤续断方》、《秘传叶保太仙授接骨奇方临症口诀》及《虎钤经秘传治金疮方论》等佚文所组成。除广收诸理伤医方外,尤侧重理伤手法的临床应用;并收有以 “膝圈”治疗髌骨骨折及多种布带包扎方法。为适用手术治疗的需要,尚收载局部冰冻麻醉法。全书于伤科临床颇多参考之处。现存旧抄本。 |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 刘基 | 中医伤科,相传作者是刘基(刘伯温),该书起源与明朝初期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当时太祖高皇帝为平胡灭虏,战争频繁,士兵多有创伤。太祖遂花费大量钱粮,召集方外名人和奇医,寻求接骨出镞、内伤跌仆、金疮等各种医术和起死回生的妙诀,并将经验之法记录成册,藏于宫中,作为国家征伐战斗的备用。后来青田先生刘基与闻国家大事,得此禁藏之书于家中。主要记载了接骨、金疮等外伤病症的治疗方法和秘方。包含论跌治法、论斗殴穴道、脉诊、宜忌类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各种跌打损伤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如不同部位骨折的处理、穴道受伤的救治等,还列举了众多药方,如行血归经散、顺气散、接骨夺命丹、接骨膏等。 |
痈疽神秘验方 | 陶华 | 方书。明陶华撰,薛己校。一卷。华有《伤寒六书》已著录。是书论述痈疽的病证机理,并根据痈疽的不同兼症,提出相应的治法和方剂,载有内疏黄连汤、托里荣卫汤、加味解毒汤等内服、外用之方七十二首。后薛氏将其收入《薛氏医案》 中,酌加按语,详析病因及治则,使其更臻完善。对痈疽的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供中医外科临症参阅。成书于正统十年(1445)。有《薛氏医案》 本。 |
疬科全书 | 梁希曾 | 外科著作。清梁希曾著。一卷。希曾字柘轩,嘉应(今广东梅县)人。有感于时医治疗瘰疬病之疗效不佳,且易留后遗症,遂细心研究十余年,颇多心得,验之临床疗效满意。将其经验集为一帙,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首列点疬药品与点疬方法,次叙辨疬治疬法,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采用不同治法,多为内外合治。继叙辨疬养疬法,强调治疬须分虚实寒热,提出辨疬不可拘泥古人分经络之说,可总以热痰、寒痰、实证、虚证概括之,并分述辨疬有关事宜。末附患疬饮食宜忌。为流传较广的辨治瘰疬病专著。有宣统元年铅印本,宣统二年刻本,《三三医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疡科捷径 | 时世瑞 | 外科著作。清时世瑞撰。三卷。世瑞字静山,道光间外科名医,亦善治内科,经验丰富,理论精湛。时氏鉴于外科著作虽多,或详而过繁,或简而过略,乃“选集诸篇,撮取要领,汇成一书,署曰 ‘捷径’,取其便于诵习云尔”,撰成于道光十一年(1831)。上卷为疡科总论,首以十篇歌诀论述痈疡的病源、辨证、治法及预后,而后记述头、面、项、背、腰、眼、鼻、耳、口、唇、齿部常见痈疽疔疮。中卷为舌、喉、胸、乳、腹、腋、肋、内 (脏腑)、肩、臑、臂、臀、股、膝、胫、足部外科诸疾,并附有十二经起止图与正面和背面疮疡全图。下卷为外科杂证如癣、丹毒、蛇咬、河豚鱼及砒霜中毒等。有道光十一年原刻本,光绪十年(1884) 重刻本及十一年新刻本。 |
枕藏外科 | 佚名 | 《枕藏外科》作者佚名,成书时间约为明末清初。书分“诸症”和“必用诸方”。“诸症”绘八十形图,每图一至多症不等,标示病症名称、部位,偶及性状,图后附文论其病因、病机、传变、治法、禁忌、方药、预后。图直观,文精审,相得益彰。“必用诸方”录九十余方,多汤剂,其次为散、膏、丸、饼、药酒方,方水煎,或酒、姜汤送服,外用方以敷、洗浴为主。本次整理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胡瑔刻本为底本。【图片见PDF版】 |
入药镜注 | 傅金铨 | 《入药镜注》为清代傅金铨所著,是对道教内丹经典《入药镜》的阐释之作。《入药镜》全文 246 字,以三言韵语形式,托言设喻,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采药炼丹过程及火候。傅金铨的《入药镜注》运用其深厚的丹道知识,结合传统易学、中医理论等,对《入药镜》中先天炁、后天炁、火候、药物等内丹修炼的关键概念和方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隐晦的内丹术语和修炼要诀,揭示内丹修炼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
外科备要 | 佚名 | 外科著作。又名《外科证治方药备要》。4卷。清易凤翥(丹山)编辑。易凤翥生平不详。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书中列外科疾病为35部,分别阐述近300种疾病的脉候、症状、病位、经脉所属及其引经药物;并将医方、治法分为托里、补养、洗溻、吹药、敷贴、麻药、膏药、丹药、生肌散、金疮药、灸法、针法、验方等13类。全书详述经脉辨证,治疗用药内外并重,述证简明。现存易氏家藏原刻本。 |
青囊全集秘旨 | 黄廷爵 | 外伤科著作。清黄廷爵撰。二卷。廷爵字虎臣,今湖南长沙人。因世间所传外、伤科方术者虽多,但指明穴络,确定方位者甚少,乃将家藏秘方汇为一册,成书于光绪十二年 (1886)。全书约二万四千字。内载针刀灸法,以按穴络而分部位。卷上,首为药性赋。以辨药之性味,明主治; 次为各种图说及以伤科为主之方百十余首。卷下,论述疔证为主。首为总论,述疔证的治疗原则及禁忌; 次则分述各种疔证的治法及手指各分属脏腑; 继则膏、丹、丸、散汤头歌,歌下列药味及加减。全书对外、伤科病症论述颇详,从辨症到治疗较为全面,既有图像,又有歌诀,对病因病机也有阐述。其论简赅精确。如扑跌之人,不可专攻瘀血,要求其源,固其本,兼调瘀血; 疔证治疗一要早,二要辨阴阳,三要分上下,在上宜针,在下宜灸。可为外、伤科临症参考。有光绪十二年刊本。 |
外科心法 | 薛己 | 外科著作。明薛己撰。七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薛氏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是书在广集诸家医论基础上,于嘉靖七年(1528)撰成。卷一至卷二集各家外科医论。卷三至卷六为治疗外科诸证医案,及外科针灸之法。卷七为各卷所用方药,并附验方。薛氏博采各家医论,不拘泥于成方、成法,有独到见解。书中所载医案,条分缕析,辨证准确,方药允当。有明嘉靖七年(1528)新书堂刻本,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贻经堂镌本(附外科选要)。 |
外科证治秘要 | 王泰林 | 本书一卷,系清末无锡名医王旭高先生所著,内容概括了中医外科临床辨证论治常法,言简意赅,叙证扼要,用方平妥,故能由博返约,要言不烦,实为中医外科入门之书。该书虽文字简略,原为先生课徒之书,但对初期临证者确有帮助,因临床病证千头万绪,方剂药物繁复不一,初临病人,未免茫然。若能辨证得其要领,论治明其常法,则临床施治便有方向可循,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开辟门径。 |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 | 佚名 |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是道教全真派日常修持的重要经典,也是道士每日早晚必修的功课仪范。全书分为《早坛功课经》与《晚坛功课经》两部分,内容汇集了道教核心经典、仙真宝诰、咒诀偈赞等,如《清静经》《心印妙经》《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及诸天尊圣号,旨在通过持诵经诰、礼拜仙真、澄心静虑等方式修持身心,培养道性。 该经不仅是道士日常修行、持戒炼心的法门,也被视为沟通人神、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其内容融合了道教哲学思想、养生智慧与宗教仪轨,体现了道教“性命双修”的宗旨,强调清静无为、积功累德。作为道教斋醮科仪的基础文献,此经在传承道教文化、维系信仰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亦是研究道教仪范与修持思想的重要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