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 佚名 |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撰人不详。「洪恩灵济真君」即五代南唐道士徐知证、徐知谔兄弟,明永乐中受封真君之号,故是书当出于明代。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中载签诗五十三首,皆为七言绝句。如第一签云:「上吉。龙韬豹略韫奇谋,若遇明时即献筹。世道风波多勇猛,好从静处细沉浮。」 |
海琼问道集 | 白玉蟾 | 海琼问道集,南宋白玉蟾撰,弟子留元长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是白玉蟾于嘉定十年(1217)传授留元长。全书收录白氏散文和诗赋八篇。其中《龙虎赋》、《乌兔经》、《玄关显秘论》、《金液大还丹赋》、《金液大还丹诗》、《道阃元枢歌》等篇,分别阐述修炼内丹之理论和功法要诀。《海琼君隐山文》、《常寂光国记》二篇。前者阐述隐居山林逸趣,后者记述游历「大慧明天常寂光国」之经历与见闻感受。常寂光国是作者虚构之理想国境。 |
海琼白真人语录 | 彭耜 | 内丹术著作。宋彭耜编,四卷。本书为编末有彭耜淳祐辛亥 (1251年) 年后记。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岁丁丑)。白玉蟾游历江南,在平江(今苏州)、常州、庐山、武夷山以及彭耜家乡泉州等地讲道游览时,弟子彭耜等人记其此间语录、诗词、杂文、书扎等汇辑而成。卷一题紫壶道士谢显道编,记白玉蟾与弟子彭耜、留元长等相互问等,讲论道法,后载表奏一篇、游览及题赠友人诗词四十余首; 卷二 《鹤林法语》,题门弟子福州天庆观管辖兼都道正紫光林伯谦等编,记白玉蟾在彭耜家为其父举行黄箓斋醮事,录有白玉蟾、彭耜、林伯谦等互相问答语;卷三前半部分包括《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庐士升堂》、《平江鹤会升堂》四篇,题门人烟壶叶古熙等录,记白玉蟾在各地升堂讲道事;后半部分题门人紫璚子赵收夫录,包括《东楼小参》、《冬至小参》两短文及《西林入室》、《西林驾造钟楼普说》咏西林禅寺两诗歌;卷四载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诗文数篇及与彭耜书扎数则。 |
阴符经三皇玉诀 | 佚名 | 三卷。原题轩辕黄帝制。此书卷首有《序》,称轩辕黄帝于大山石匣中得“元始天尊《混元三皇玉诀阴符经》”,取出开看,尽为天文篆书,三百余字,分为三卷:上卷天皇、中卷地皇、下卷人皇。黄帝与百官议此经,皆不明经义,乃问于崆峒山广成子与峨嵋山天真皇人,故是书以问答形式,即先由黄帝就经文发问,再由广成子与天真皇人解答。《阴符经三皇玉诀》文中解 “阴符”二字,不外唐李筌之言。其释“上有神仙抱一之道”,是“太一舍真之炁”、“虚无炼神之道”。称“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为养炁、保神、炼真精成金丹之道。谓“下有强兵战胜之术”,乃“真炁战胜阴气”,使精炁化为纯阳而不泄于外。总其要旨,在于阐释炼养精炁、修成金丹以求长生之道。后世有学者批评其书“辞旨鄙浅”,其《序》“文尤谬陋”,又据金代明昌年间(1191)范怿曾引此书(见刘处玄《黄帝阴符经注序》),疑其为北宋人伪作。现存明《道藏》本、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
学仙辨真诀 | 张无梦 | 学仙辨真诀,原不题撰人。《宋史‧艺文志》着录张无梦《学仙辨真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张无梦乃北宋初华山派道士,陈抟弟子,通内丹之学。本书分、〈辨真〉、〈辨宝〉、〈辨水银〉、〈辨汞〉、〈通辨〉五篇,末附〈子母歌〉。各篇就丹经中常用之金、铅、汞、水银等名词。引述《参同契》、《金碧经》等道书,辨明其含义。认为炼丹者当据天地变化之道,合三为一,修情合性,以达到归根复朴,返魂还元,从有为返于无为。 |
悟真篇注释 | 翁葆光 | 悟真篇注释,原题「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渊明即南宋道士翁葆光。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按翁氏《悟真篇注》,另有元人戴起宗《悟真篇注疏》本。此本所载《悟真篇》之诗词篇数及前后排列次序皆与《注疏》本有所不同,翁氏注文及序文之文字亦多删省窜乱,较戴本为劣。 |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 李道纯 |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纯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赤文洞古经》注本,其经文与长筌子注本相同。李氏注文兼采儒释道三家之说,先分句注经,然后概述各章要旨。注文曰:「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为最上一乘,无上可上,故日无上。」又云:「抱本归根,人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日赤文」又云:「忘目泯耳,收视反听……名为照了,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日洞古。」又曰:「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以上解释经文标题,即全篇要旨。 |
五显灵观大帝灯仪 | 佚名 | 五显灵观大帝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末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五显灵官大帝,礼赞启告,祈求消灾降福。所谓五显灵官大帝,即都天威猛大元帅显聪昭应孚仁广济王、横天都部大元帅显明昭烈孚义广佑王、通天金目大元帅显正昭顺孚智广惠王、飞天风火大元帅显直昭佑孚信广泽王、丹天降魔大元帅显德昭利孚爱广成王。此五神又称五通之神,据称其威力广行于三界,慈悲普度众生。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张志聪 | 又名《素问集注》。医经类著作。清张志聪(1610—1674)著。九卷。志聪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代医家,师事张子卿学医,业医数十年,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聚同道者讲论医学,攻研古典医籍,辨其是非,从学者甚多。张氏医理宗《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撰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集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著书必守经法,有尊经思想。注释《内经》“惟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素问集注纪要》)。本书刊于康熙十一年(1672)。为张氏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全书八十一篇,约四十万字。张氏治学严谨,注释本书,昼夜悟思,深究岐黄精义,善抒己见,对《素问》原文逐句注释。“凡经中章节字句,均释得融洽分明”(浙江医官局增补凡例)。尽管有所不足,但对学习《内经》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光绪十六年(1890)浙江书局刻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急救仙方[道藏本] | 佚名 | 急救仙方,原不题撰人。约出于明代。十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四库全书》本六卷,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内容分三部分。前三卷为明朝徐守贞所撰〈妇产急救方集〉,言救治妇产科疾病之方。分作妊娠诸疾品、产难诸疾品、产后诸疾品、妇女杂病品。卷四至卷五为〈济阴品〉,撰人不详。后六卷又为另一书,内言救治外科疾病方。分作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伤损方、疗疮治法、秘传五痔品、上清紫庭追痨方。可见此书乃三种医书合编而成,搜罗治妇产、外伤、痔疮、痨瘵等类验方颇多。其中卷十一收录「净明法中治痨疗法」,似为明代净明派道士编集。 |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 佚名 |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原不题撰人,书中载唐天皇(唐高宗)问道于中岳潘尊师(潘师正),当系唐代上清派道士所作。南宋《秘目》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太平部。此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上卷一至八页)概述道教及道门经法肇起原由,并解释三天、三洞 、三君、十二部经、三乘、三界、四等、六度行、六根、四大、五荫、三业、五苦、三涂等名同术语乏义,第二部分(上卷九页——下卷二页)是唐高宗与潘师正关于道教绎法之问答记录档,解答的问题有存三守一、发际九宫、六合寓、道教阶梯证果、天尊名号阶级、天尊十身、诸天圣真名号居处、诸真位业品级、三十六天名号、日月星宿之神、玄中大法师十号等等。第三部分(下卷二至十七页)为道教法术名词解释,所释名词有二乘、一念、二景、二气……等等,约百余条。第四部分(下卷十七至二十页)摘录《海空智藏经》,解释有关修持心性观慧之名词术语,如「三阶」、「十心」、「十行」、「十回」、「十转」、「十种障」等等。全书所释道教经法名义约一百四十余条,实为一部解释道教义理之小辞书。 |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 佚名 |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撰人不详。大约为南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内言传授《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之科仪,分作《师资行事》、《太真九科》二篇。《师资行事》篇有书经诀、启告诀、传讳诀、法信诀,叙说传经时写经、斋告、存思经师名讳等仪式及所需法物。《太真九科》言传经时应持守之科戒,按《太霄琅书琼文帝章》乃古《上清经》之一。《道藏》正一部所收《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十卷,其第五卷中收入本书。 |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 佚名 |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原题「西城金母王夫人受」,当系南北朝上清派道士伪托。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士修行,须记诵诸天神名讳,方能定名仙录。诸真秘讳皆书于尺素,由法师盟誓传授,本书即法师传授弟子之诸真秘讳。书中首载传授尺素真诀之誓词,其次从各种古道书中抄出诸多神仙真人之名讳、符箓、简策、玉字内音、咒诀。征引古道书多至数十种,皆注明出处。篇末注称「此卷后缺」,盖已非全帙。 |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 | 佚名 |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又名《诸天内音经》或《内音玉字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本二卷,后分作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题作《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另有敦煌残抄本一件(P2431)。此经乃天真皇人讲述。内称东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各天之上有「天书玉字」八个,共有256字。此乃上天灵文,皆凝飞玄之气自然形成,刻书玉简,故称「自然玉字」。修仙者若有其文,知其内音,书写佩带并念诵其文,即可度人无量,长生成仙。经文前二卷分述三十二天名称、诸天玉字(符文)功用及书符佩带方法。后二卷乃天真皇人解释天书玉字之音义。以各天玉字编成五言八句洞章,共三十二章,并分别说明其章句旨义。 |
万灵灯仪 | 佚名 | 万灵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燃灯供奉万灵。所谓「万灵」,并非特指某位天神,而是指一切神灵。凡能显灵降世,护国救民,利人济物,有求必应之神,皆可供奉。修道者可根据自己需求愿望,选定某位神灵燃灯供奉,礼赞启告,祈求消灾降福。 |
土司灯仪 | 佚名 | 土司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内称凡兴土造作,触犯太岁尊神或土司禁忌,即有灾祸。此时应建醮燃灯,供奉九方星君,祈福消灾。所谓九方星君,即东方震宫大圣三绿星君、东南方巽宫四碧星君、南方离宫九紫星君、西南方坤宫二黑星君、西方兑宫大圣七赤星君、西北方干宫大圣六白星君、北方坎宫大圣一白星君、东北方艮宫大圣八白星君、中宫大圣五黄星君。此九方星君依九宫八卦象数及方位排列。 |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 | 佚名 |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元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所载科仪属雷法仪轨,用于祈福禳灾。道士依法设坛建斋,奏告三清天尊、太极高真、北斗九星君、诸天地神圣以及火府诸师君将帅等神。祈求诸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族长幼安康,七世祖先亡灵俱得超度。其行仪节次有步虚、焚符、奏告文词、召降、降师、降圣、燃灯、上章等。 |
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 | 佚名 | 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乃太上所说,用以谢罪消灾,以求登真。书中载五十位玉清天尊名号及忏悔文式。内称凡男女法身、清信弟子,「若不忏除夙冤往业,终不得位列玉庭,名标金格」。若能于太上像前设香花时果旙灯供养,归命信礼天尊,并作忏悔,则可济拔九祖,福流后嗣,获致登真。 |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 | 佚名 |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讲说道法、大放光明,普照十方,度脱地狱罪人皆超生人道,又太上告诫众生:凡造业犯罪之人,死后皆入地狱受苦。若能一心恳祷,归依上真,忏悔罪业,即可拔罪解脱。书中列举四十六位泰清境天尊真人名号及忏悔文式。本篇与《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原当为同一组忏文。 |
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 | 佚名 | 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乃太上所说,用于消灾延寿。内载五十一位上清天尊名号及忏悔文式。宣称凡清信男女,若遇灾病,当于本命日、甲子日、庚申日、三元日、八节日等,以时果香花旙灯供养太上像前,志心归礼天尊,礼诵忏悔文,或请道士代为礼诵忏谢,即可获福延寿。本篇与《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原当为同一组忏文。 |
道典论 | 佚名 | 编撰者不详,当为唐代人所辑。原书三十卷,今存四卷。为道教辞书。列举道教名词术语凡五十四条,引据道教典籍加以诠释。大致分为六类: (1) 神名,如“太君”、“飞天”之类;(2)道门称呼,如“太上”、“道士”之类;(3)成仙途径,如“尸解”;(4)罪报, 如“不孝”、“承负”之类;(5)灾祥征兆, 如“灾异”、“吉兆”之类。(6)修炼,如“导引”、“胎息”之类。所引皆唐以前之道教经典,引文一一注明出处,故亦称“教门要典”。一些亡佚的道经, 赖以保存佚文,尤足珍惜。收入《道藏》第764册。 |
草堂集 | 王丹桂 | 王丹桂撰。明正统本《道藏·太平部》有《草堂集》一卷,无序跋,题“五峰白云子王先生撰”,词一百四十五首。按集中《行香子》注云:“忆师父训号白云子,名丹桂,字昌龄。”知为王丹桂撰。饶宗颐《词籍考》卷七云:“其《水调歌头》云:‘赵舍人又写日本国人词,索和其韵。’盖词中所少见。其《齐天乐》下片四字对句,作‘啰噔哩噔,唇歌舌诞’,亦全真《捣练子》之类。”《全金元词》据《道藏》本入录。 |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 | 佚名 |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此篇为钟离权《破迷正道歌》后半首,《正统道藏》单出为一篇,收人洞真部玉诀类。诗言内丹修炼法。认为修炼之道,须采合先天二炁,聚真炁于太空,以乾坤为鼎器,「拨得阴阳归掌内。顷刻中间造化生」,此即「混沌凝神神仙道」。 |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 陈致虚 |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元代著名道士陈致虚(字观吾)注。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至元丙子年(1276)作者自序,概述《度人经》要旨。认为灵宝度人之道即金液归真,形神俱妙之道也。但世人只知念诵祈祷,而不知有还丹久视之道。故本书作者分别以「道用」、「世法」注解经文。所谓「道用」,即金丹内修之法,学道者「依之修行而登仙」。所谓「世法」,即诵经祈祝外修之法,世人「精勤诵念而求福」。自南北朝唐宋以来,《度人经》注家或主道用,或主世法。本书作者则兼采两派之说,主张「修行人道用和世法并行,以道用而隐世法,以世法而全道用,是为性命双修」。此种主张符合元代全真道内外双修功行两全的教义。 |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 陈椿荣 |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原题陈椿荣集注。书中多处引用宋徽宗「政和御注」,应出于北宋末或南宋。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书注经以内修法为主,作者分经文为若干小节,逐段逐句详注,解说诵经方法及指诀(诵经时用手指掐诀)。经文中又插入六十四卦象、时晷及多种图像、符文、祝词、咒语。后人萧应叟、青元真人、张宇初注《度人经》,受此书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