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伤寒心要 | 镏洪 | 金·镏洪撰。约成书于1234年。全书4千余字。书凡1卷。首列伤寒心要论, 次列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小柴胡汤、凉膈散等三十方及新增病后四方, 末则列伤寒心要余论。是书专为伤寒而设, 但在学术上, 则多从河间“火热” 立论。阐释伤寒六经生理病理, 注重五运六气的变化影响。全书内容大体以论热病为主, 所用方药, 亦多系寒凉之剂。即使是伤寒表证, 亦主张施用寒凉。如其在《伤寒心要论》中说: “夫伤寒者, 前三日在表当汗, 可用双解散, 连进数剂必愈。” 若病不解, 病已传变, 治则主用平和之药, 如小柴胡、凉膈、天水之类。谓“双解、凉膈、白虎、泻心, 此理伤寒之妙剂”。本书在编写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在卷首与卷尾能用简洁的文字, 阐明伤寒六经病证辨治心要, 卷中则以较多篇幅论述伤寒热病证治方药, 以证类方, 以方类证等等, 参杂其间, 较为扼要明了。然镏氏概将伤寒作热病论治, 则似乎有些偏颇。此书在金代, 尚未见刊行记载。此书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京师医局本, 及刘河间伤寒三六书诸本。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 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上海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京师医局刻民国十二年(1923) 补刻《医统正脉》本; 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藏有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河间六书单行本。 |
何氏虚劳心传 | 何炫 | 虚劳病专书。又名 《何氏虚劳心传》、《何氏心传》、《嗣宗医论》。清何炫 (嗣宗) 著,何时希校。约成书于道光十二年 (1832年)。书中首载虚劳总论、调治七误、调治三要3篇医论,次论虚劳病证脉象、死候、虚劳饮食宜忌及养生之法,末为方论,并附前贤虚劳验案21则。作者认为,虚劳皆因酒、色、思虑、劳倦、忿怒等,伤其五脏,劳其精血,阴虚生内热所致,故反对用参芪助火、苦寒泄火、二陈消痰、辛剂发散及引火归原等法,主张补肾水、培脾土、慎调摄。对饮食宜忌和养生之法辨析精当,其于阴阳平衡、五脏生克之理,阐发尤为明切。所拟清金散、白凤膏、四五培元粉等方,后人常采用之。现存1832年抄本、《槐庐丛书》本、其他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建国后有影印本。 |
何澹安医案 | 何游 | 医案。清何游撰。一卷。游号澹安,丹徒(今属江苏)人。先世皆以医道名著朝野,家藏医书甚富。幼承家学,通内、外、针灸等科,在当地颇有名望。另撰有《医学折衷论》、《何氏十三方注解》 等书,但未见刊行。此书初稿成于光绪元年 (1875),后经曹炳章整理编次后刊行。依病证分为类中、肝风、眩晕、头痛、咳嗽、吐血、失音、肺痿、虚劳、遗精、淋浊、尿血、小便闭癃等十三类,每类又分若干证治。每案只载脉症方药,不记患者姓氏、年龄、里贯等项,有按语颇简。其法崇尚叶派,辨证精确,用药善权变。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一九三七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 |
韩氏医通 | 韩懋 | 《韩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 2卷。 明·韩懋撰。刊于1522年(嘉靖元年)。韩氏搜辑家传有效方案,结合个人临床心得编撰成书,书分九章,共九十五则。卷上为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 卷下为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四章。作者善用补法,对常用补药的配伍和用法深有研究;并发展了医案程式,重视四诊对病证的鉴别,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其于临证“一望形色、二闻声音、三问病情、四切脉理、五论病源、六治方法,每诊病必填式纸,慎重其事”(谭天骥《意园读医书笔记》)。由此可见,韩氏平素诊治疾病,重视程式和规范化,其制方亦较有深意,创用了三子养亲汤、天一丸、异类有情丸等方,其中三子养亲汤已成为后世广泛运用的著名方剂。此外韩氏并介绍了半夏曲制法、固本丸制法、枳术丸烧饭法以及食疗中黄牛肉、梨汁等的临床应用等。全书卷帙虽少,然皆切于实用。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海药本草 | 李珣 | 本草类著作。唐李珣撰。六卷 (一说五卷)。珣字德润,四川梓州 (在今四川省境内) 人,以售香药为业。李氏主要收录海外输入移植南方的药物,约一百余种。多录自 《唐本草》、《本草拾遗》及其他本草著作,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后世药物著作中。是书将药物按玉石、草、木、兽、虫鱼、果米分为诸部。每药录其产地、形状、性味、采集、主治、功效等,多引证他书,加以注释、说明。书中记述翔实,对研究外来药物有一定的帮助。有一九八三年尚志钧校辑缮写校印本,典藏北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
归砚录 | 王士雄 | 医话。清王士雄撰。四卷。士雄有 《温热经纬》 已著录。因携砚游历江南北三十余年,对行医中见闻、杂感、经验和心得时有所录,归后于道光十八年 (1838) 整理成书,故名。全书约四万余字。卷一论述饮食,如水、米、茶等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论鸦片在我国之影响,阐明其危害,力主禁烟、禁酒。卷二首论阴阳五行,次叙名人轶事,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诸家学说,指出魏之琇 《续名医类案》讹误数十条,并对吴鞠通《温病条辨》详加评议。卷三、四为医案,不分门类,收载了部分前代医家验案,及耳闻目睹时人所治疑难怪症和个人医案,并收载许多民间单、验方和治疗经验,多为外感、妇科证治。辨析精详,立方平稳,叙述清晰明辨。所论针对时弊,颇有独到见解。有咸丰九年(1859) 据归砚草堂藏版印本,同治元年 (1862)《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 本。 |
广温疫论 | 戴天章 | 温病著作。四卷,附方一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病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尤其重视早期症候的鉴别。 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症等方面的不同;卷二列表症候32条;卷三列里证症候41条;卷四叙述汗、下、清、和,补等治法,并辨别由于温热余邪未尽所引起的种种后遗症等。所附《佛崖验方》一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内容并无改动;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清末何廉臣在《广温热论》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综合印证,内容又有所补订,并将原书并为二卷,书名《重订广温热论》,1949年后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顾氏医镜 | 顾靖远 | 又名《顾松园医镜》。综合性著作。清顾靖远撰,左国辑校。十六卷。靖远字松园,号花州,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医要》。初习儒,后弃儒学医,上自《内经》、《伤寒论》,下及历代诸家方书、医案,靡不披阅,历二十年,始编撰成书。成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全书约二十余万字。书中包括“灵素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本草必用”、“格言汇纂”、“症方发明”六部分。卷一至卷二,灵素摘要,以张景岳《类经》为主,摘其大纲,取必不可少之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脏象、气味、治则、病机、运气诸节。卷三,内景图解,将脏腑内景绘图注释,所附经络歌括重加考订。卷四,脉法删繁,分内经要语、先哲名言、持脉真诀三节,以明脉法。卷五至卷六,格言汇纂,分论治大纲、辨症大纲二节。论述七方、十剂、八纲等关于辨证与治疗方面内容。卷七至卷八,本草必用,分草、木、果、菜、谷、金、石、人、兽、禽、虫、鱼十二部,凡二百七十三味药物。对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禁忌、均详加阐释。卷九至卷十六,症方发明,详列临床各科病证之病因、证候、治则及方药,间附验案,以及证方之效验。全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通俗易懂,简明切要,于初学者或临床医生均有裨益。有一九三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刊本,一九六一年河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 | 王道渊 |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原题「南昌修江混然子王道渊注」。王玠字道渊,元末明初全真派道士。原书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合为一卷。是书经文取四百余字本,分卷而不分章。其注皆先释经义,后附颂语,故日「夹颂解注」。卷首有作者自序及《解题》,内称:「万物皆有形日阴,万物皆有性命日符,万物皆有自然之道日经」。又日:「阴符二字,身心也,性情也,水火也,神气也,铅汞也,龙虎也,动静也。乃为修丹之根本,养道之渊宗」。其解「阴符经」之义颇为穿凿。注文反复讲述惨炼内丹之理论及方术。多引魏伯阳、施肩吾、张伯端之说以及丹经,间涉儒释之言。可谓以丹道释《阴符》之集大成者。 |
黄帝阴符经注 | 俞琰 | 一卷。宋俞琰撰。此书原题“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解”。《阴符经注》,全称《黄帝阴符经注》,是俞琰道学著作之一。宋儒研究道学者,有邵雍、黄庭坚、朱熹等。俞琰本文士,兼学儒道,所以他多采用邵雍、朱熹之说,以儒家心性之说与道家养生之术注 《阴符经》。经文取三百字本,不分篇章。经文中 “人以愚虞圣”以后百余字,朱熹曾以为注文而未作解,俞琰录之并存。书前有元至正八年 (1348)师馀序,称“是经所解,发明朱夫子所未尽言者,使夫子复起,不易之矣。”后世学者对此书亦多赞誉。其书注文简明流畅,条理清析,解说透彻,实为诸家《阴符经注》中佼佼之作。现存明 《道藏》本,标名为 《黄帝阴符经注》。清 《四库提要》于道家类存目中著录此书。 |
黄帝阴符经注 | 沈亚夫 | 黄帝阴符经注,原题「给事中沈亚夫注」。《通志•艺文略》着录是书一卷,当出于北宋。今本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前有序言一篇,总叙经旨。极陈内丹家言,然观其注文尚称简洁平实。经文取三百字本,分上中下三篇。卷末有缺漏,可取《道藏辑要》本校补。 |
黄帝阴符经注 | 黄居真 | 黄帝阴符经注。黄居真撰,约出於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黄帝阴符经注 | 蔡望 | 黄帝阴符经注,原题「蔡氏注」。《宋史•艺文志》有蔡望《阴符经注》一卷,当即是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据三百字本,分上中下三篇,不题篇名。注文简明平实,盖为儒者所撰。 |
黄帝阴符经注 | 唐淳 | 一卷。南宋唐淳撰。唐淳,号金陵道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撰有《阴符经注》一书流传于世。《阴符经注》,全称 《黄帝阴符经注》。学者研究注释 《阴符经》,始于唐而盛于宋。唐宋注释 《阴符经》者多家,各家从不同角度解释经文。或以兵家、或以道家、或以丹术释之。唐淳赞成后者,以修丹术解《阴符经》。用经文三百字本,分三章注之。经文中有杜光庭加入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十六字。其注文先引李冲、施真人 (施肩吾)、杜光庭、吕真人(吕岩)、袁淑真等前人注语,然后再附以己见,阐释内丹修炼之术。书前有金哀宗正大己丑年 (1229)孟绰然序,谓注《阴符经》者,唯有唐公一人得圣人之旨。虽未免失于偏颇,但此书对于修身养生,不无参考价值。现存天一阁本,明 《道藏》本。 |
黄帝阴符经注 | 刘处玄 | 一卷。金刘处玄(1147—1203)撰。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又称刘长生,清人避玄字讳,称刘处元。东莱 (今属山东)人,王重阳弟子,全真道随山派创建人,全真道称为北七真之一。撰有《仙药集》、《至真语录》、《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道德经注》等。《阴符经注》,全称 《黄帝阴符经注》。宋人研究 《阴符经》者,多以兵家、道家之言释解经文,阐述强兵战胜、机变权谋之理,强调天人相生相盗、五贼、三要之旨,或阐述内丹之法,重神仙之说。刘处玄本着全真道倡导三教合一的宗旨,则以“明心见性”、“返朴归真”之说释经,兼述养生修丹术。此书前有金代明昌年辛亥 (1191年)二月,宁海学正范怿序,称赞刘处玄《阴符经注》:“坦然明白,易知易行”。后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者,对此书较为重视,全真道士则更以为经典。清《四库提要》道家类存目有著录。现存明《道藏》本。 |
黄帝阴符经注 | 侯善渊 | 一卷。金侯善渊(生卒年不详)撰。侯善渊,金道士,号太玄子,修道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西),精通道书。撰有《上清太玄集》、《上清太玄九阳图》、《上清太玄鉴诫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黄帝阴符经注》等。南宋学者注《阴符经》,常按道、法、术之义分上、中、下三篇。侯氏 《黄帝阴符经注》则将三篇合而为一,取经文四百余字本注之,末尾一百多字无注。侯氏主张内著阴灵之性,外契纯一之真;以至真,上通三要之正;以其正,下伏九窍之邪,而达性合纯一之道。注文着重阐述抱一养神,内修至真,使心性与天道纯阳之理相合。其注文简明流畅,颇具文义,非熟研道书者不能为。后世道学者对此注颇为推重,但为注文过简而感不足。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道家存目著录此书,标名为 《阴符经注》。现存明 《道藏》本。 |
阳宅十书 | 王君荣 | 《阳宅十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由王君荣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了当时最盛行的堪舆学术著述,将其汇总而成。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泛,针对性强,以条目形式逐项介绍阐述。既有阳宅理论,如福元法、大游年法、东西宅四宅法,以及卦例、星命等的具体介绍,又涉及到阳宅营建元素的方方面面,可谓驳杂而全面。与其它阳宅理论及应用的著述比较,该书突出的优点是以图示形,重点介绍了宅内形和宅外形的各种吉凶情况,可谓一目了然,也将阳宅风水原理应用作了一种普及。 |
八宅明镜 | 杨筠松 | 《八宅明镜》作者是唐代杨筠松,撰者是清代箬冠道人。该书是一部专论阳宅的堪舆名著。“八宅派”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在阳宅堪舆中独占鳌头,被尊为风水堪舆的正宗。中国古代有众多的风水流派,八宅派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主要因为它能化繁为简,提出的观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以点带面,深入到风水理论之中,还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八宅明镜》就是八宅派的代表作品。这本书根据人的年命,强调家宅的门、灶和吉凶方位,从浅入深,初学风水的人不但容易理解、明白,还能够融会贯通,很快就能学会相度阳宅的基本方法。当然,作为一本风水著作,《八宅明镜》这本书中也有许多唯心的观点,书中既有精华,同时也存在糟粕,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理智地对待它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古为今用。 |
葬经翼 | 缪希雍 | 缪希雍,明代著名风水师,中医家,所著的《葬经翼》对我国风水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中,是我国是大风水名著之一。其中翼,有翅膀之意,同时又有辅佐、帮助的意思,即帮助学习理解《葬经》。《葬经》又名《葬书》,作者为东晋郭璞,风水一词,即出自本书。该书不仅论述了风水及其重要性,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为我国风水文化之宗。而缪希雍撰写的《葬经翼》将郭璞的《葬经》作为蓝本。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在《葬经翼》中有段话十分著名:“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因此关中,被人们公认为是天下的脊梁,中原的龙头,这也成为历代帝皇定都长安和历史学家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之一。《葬经翼》共分为十二篇,其分别为原势、察形、怪穴、怪病、峡论、分龙、四兽砂水、明堂、余气、水口、望气和葬旨,在学习和了解《葬经》时可同时阅读《葬经翼》,其对《葬经》的解读着实精炼。 |
博山篇 | 黄妙应 | 《博山篇》是唐代由黄应妙编著而成。该书是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其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系中国古代风水勘舆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地理人子无不习之。 |
雪心赋 | 卜应天 | 《雪心赋》系唐朝卜应天所著,是风水形势法、峦头法的经典著作。卜应天,字则巍,号昆仑子,又称卜都监。卜应天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入道门,为黄冠师。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因而将其著作取名《雪心赋》。《宁都直隶州志》载:“仆都监,逸其名。善青乌术,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仆与杨筠松避地县西怀德乡,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三传传其子瑀,瑀传其婿谢世南,世南传其子锡。 |
黄帝阴符经心法 | 佚名 | 金末胥元一注。三卷。经文采用四百一十四字本, 分三章。卷上发明天理章, 卷中开示养生章,卷下胜欲复命章。主旨在明天理,绝私欲,外则人事和悦,内则心神安静,乃养生入道之门。胥注以儒家理学之旨解《阴符》,承朱子《阴符经考异》而加以发挥。收入《道藏》第57册。 |
黄帝阴符经疏 | 李筌 | 黄帝阴符经疏,原题「少室山李筌疏」。三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据考此书并非唐人李筌之作,而系宋人取李筌《阴符经序》与袁淑真《阴符经疏》(亦名《阴符经集解》)拼合而成。 |
黄帝阴符经注解(邹䜣注) | 佚名 | 黄帝阴符经注解,题「崆峒道士邹䜣注」。邹䜣即南宋理学家朱熹化名。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又《四库全书》收入此书一卷,标名《阴符经考异》。是书经文取四百余字本,分上中下三篇而不题章名。注文着重以理学心性理气之说释经,并多处附加按语,考订校对各家经文异同。其断定「人以愚虞圣」以下一百十四字为经文,可备一说。书中又有黄瑞节附录,颇引朱子及须溪刘氏(刘辰翁)之说释经。据《四库提要》引《吉安府志》,黄瑞节乃元代人,而是书问世已至元末。 |
黄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注) | 佚名 | 黄帝阴符经注解,题「绥德军道民任照一注」。《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是书一卷,当出于北宋。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前有作者小序,谓「黄帝阴符书三百余言,直指人心,使谛观天道与人道有阴符契机之理」。又总叙经文要旨云:「阴者暗也,符者合也。……黄帝修《阴符经》,以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其说本于李筌所传骊山老母玄义。注文着重发挥天道与人心契合之理,兼涉内丹养生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