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阴符经考异 | 朱熹 | 一卷。南宋朱熹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阴符经》的真伪。一种意见认为《阴符经》不是商末就是周末之书;一种意见认为是战国时书;再一种意见认为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但如果不是深于道学之人不能作此书,而唐李筌不是深通道学的,所以认为此书是李筌之前的人所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此书即唐李筌所作,托名于黄帝又伪称得于嵩山石室之中。朱熹在《阴符经考异序》中,认真分析了各种意见,认为唐张果虽然称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但毕竟出于李筌之后,而《阴符传》也不是原书,更引各家考证之说予以否定,认为《阴符经》恐是唐李筌所为,是因为李筌着力去做,《阴符经》便流行于世。朱熹《序》后为《阴符经注解》,采用四百余字本,按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即道、法、术)之意,分为上、中、下三篇,不标篇名。注文外有黄瑞节附录,多引朱子与须溪刘氏之说以释经。注文中又多处附加按语,校对各家经文的异同。后世研究《阴符经》的学者,将朱熹对《阴符经》的考异作为一家之说,但经中之注与按语,实有助于后世对《阴符经》经文的校雠与成书年代的籍考。现存明《道藏》本,清 《四库全书》本等。 |
阴符经解 | 黄帝 | 一卷,又称《黄帝阴符经集注》,旧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注。《阴符经》又名《天机经》,经文仅四百三十多字,卷首有佚名序文一篇。一本不分章;一本分三章,曰: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经文出自何时,尚无定论。一说为先秦旧籍,即战国苏秦“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战国策·秦策》)。《隋书·经籍志》著录:《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有《周书·阴符》九卷。《阴符经》或为其遗编。宋代则被著录于道家(见《崇文总录》和《新唐书·艺文志》)。由于唐以前流传情况不详,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云唐李筌“自嵩山虎口崖,得《黄帝阴符经》本经”。故后人又怀疑为李筌伪撰自注。当代有学者提出该书为北朝人所撰(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阴符经》自宋后极被推重,注家蜂起,或认为“虽六经之言无以加”。经文内容重在阐述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事必须顺天而行。所论诸如“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因“自然之道不可违”,便以“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来制之,亦称为“机”。而后对《阴符经》的认识亦分为道家和兵家两方面。李筌等旧注则多从兵家解释,如“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等等。现有《说郛》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等多种版本。宋明以来其他注释本也传世较多。 |
阴符发秘 | 张清夜 | 张清夜《阴符发秘》,旧无刻本,且几近湮没失传。我们今天所见者,乃是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于1946年,根据手抄本和罗氏观妙斋聚珍本加以校订而成之《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蒙文通先生校竟写有清本及《校后记》,并请谢无量为之撰《序》,杨润六为张清夜撰《自牧道人别传》。(校后记》、谢序、杨传,发表在1948年6月《图书集刊》第8期。2001年8月,巴蜀书社出版的《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书辑校十种》,将经蒙默教授据清本整理的《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编人,并附录张清夜所撰《玄门戒白》、《青羊宫<阴符经碑>跋》,以及杨润六《自牧道人别传》。蒙默《整理后记》曰:“今兹整理一据清本,唯清本仅载谢序,今补人校后记及杨传。原抄本附有《胎息经》,清本未载,当以胎经传自古昔,或人误为子还作而附于子还书后,写校记之初拟`仍旧存之’,而写定清本时仍予剔去,今依清本不附。《阴符发秘》前有沈裕云序及张清夜自序。沈序认为,《阴符经》之博大精深,直可与《易》齐肩,二者都具有高度的理论及抽象思维之特色,谓:“古圣贤书多据事以明理,惟《易》则空悬其象,而万事万理皆包孕其中。后世兴亡治乱,即《易》之占验也;古来经史子集,即《易》之注脚也。《阴符经》殆与《易》为表里者软 ! 是经也,不过四百余言,而九天九地、无始无终、一本万殊、大含细入, 其旨归所在, 与《易经》贞下起元、 静中含动, 无二理也。 特其造语多奇, 用字多险, 后人遂于奇险处求之, 致滋歧论而反晦其意。 试平心静气、反诸吾身而通诸载籍, 则释氏之非空非色,老子之常清常静,与儒者 之无极太极, 皆一以贯之矣。 ” |
一贯天机直讲 | 魏尧 | 《一贯天机直讲》一书,署名“蜀西魏尧则之口述、浙会陈威公孟笔记”,记载了自1924年12月22日(即甲子年冬至日),到翌年四月初八(1925年4月30日),共讲课49次的讲课内容。因是根据讲课记录整理而成,所以本篇通俗易懂,是历代丹经道书所仅有的上乘佳作。本次整理,以民国三十年(1941年)蓬莱高恩洪刊印本《一贯天机直讲》为工作底本。此本是高恩洪“偶于书肆中获得”, 其披阅之余,叹为观止,对该书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其云:该书“对于三教菁华,诸经奥义,详加注释,发泄无余,实为亘古道书所仅见,所有修真一切秘旨口诀,暨玄宗释典先后天种种秘词奥旨,均为详注明晰,开卷了然,可为无师修真者之金针宝筏。若能循是虔修,不独可延年益寿,虽仙籍可登。”故而重新付梓刊板,以广流传。 |
玄真子 | 张志和 | 一卷。唐张志和撰,附天隐子 一卷。唐无名氏撰。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张志和的著述多已亡佚,今存除《玄真子》外,另有词《渔父》五首。《玄真子》又作《元真子》,又名 《玄真子外篇》。据《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本十二卷,陈振孙时只存三卷(似以篇为卷),说明已非完帙。《道藏》本载有三卷,与《书录解题》相符。《四库全书》作一卷收录,似为后人所并,其内容与《道藏》本同。此书仿《庄子》、《列子》文体之例,分《碧虚》、《鸑鷟》、《涛之灵》三篇。篇内设寓言问答,述自然、造化、玄真、有无诸理。如其在《碧虚》篇释自然、造化说:“无自而然是谓玄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又分玄、真而释之:“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总其要旨,是为道家虚无玄妙之说。《四库提要》称此书“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丽耳。”尽管学者对其书有如此之说,而其书对后世道家文化仍有一定影响,是后人研究道家文化的重要古籍。《四库全书》于此书后附录《天隐子》一篇。《天隐子》卷首有武则天时司马承祯序,说明此篇出于唐人之手而不知撰者姓名。《天隐子》共分 《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八节(司马承祯序称八篇)。文中先述易理,又述道家修炼方法。其要旨是使人通过斋戒、安处、存想、坐忘以达神解,而明神仙之道。其文简畅、其意明了,实为修身要籍。卷首司马承祯序文赞其书“自伯阳而来唯天隐子而已”实不为过。此篇在流传中似有缺佚。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此书另本有《三宫法》附于后。今本已不见《三宫法》实为可惜。后世学者对此篇作者争论颇多。宋代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以为是司马承祯托名之作,吴曾《能改斋漫录》则以为此篇成于司马承祯之前,清《四库提要》认为司马承祯有《坐忘论》已经很著名,无需再托名天隐子。谁对谁错,还有待考定,但此篇为唐人所著之说已无疑议。现存明 《道藏》(《玄真子》标名《玄真子外篇》,作三卷。《天隐子》与《素履子》二书同卷)本、清《四库全书》(标名 《元真子》) 本。 |
道法宗旨图衍义 | 佚名 | 题“铁崖邓柟以正纂图,养吾章希贤师亮衍义”。邓柟、章希贤,皆元人。前有章希贤序,撰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述雷法,从元始祖劫、混元化身谈起,谈到内丹及理学。 |
道法心传 | 王惟一 | 元王惟一述。道教经书。一卷。内容主要为以易理阴阳八卦解释道教心法,认为夬卦五阳生,乾卦六阳数足,神气必合,必待震动以施号令,故阳极则阴生。剥卦五阴生,坤卦六阴数足,皈根复命,保气养神,阴极则阳生。周而复始,生生化化之道,未尝间断。收有万法归心图、先天元精图、先天元气图、先天元神图、归根复命图、雷霆得中图、阴阳变化图等。为研究元代道教思想史的参考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
道法会元 | 佚名 | 道教经书。不题编者。卷帙浩大,共二百六十八卷。辑有宋元两代符箓诸派源流及各种符咒秘法歌诀,包括有雷法、祈禳、登斋、炼度、解厄、伏魔、飞步章奏、内炼、施食、月孛、灶告、遣瘟、治病、考召黑律收邪、占卜等,以清微派为主,是道教道法资料汇编。云:“道者灵通之至真,法者变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卷一《道法枢纽》)。又将道法分为:道中之道,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雷霆;法中之法,步罡掐诀,念咒书符。外此则皆术数。主张“养真气于内,施之以法,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谓“画符不知窍,反若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惊”。炼度当是以我之真觉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神生彼之神,以我之气返彼之气,以我之贤化彼之愚。是研究道教道法的重要资料,虽然其宗教色彩甚浓,从中亦反映了道教教义和精神所在。收入《道藏·正一部》。 |
大惠静慈妙乐天尊说福德五圣经 | 佚名 | 神号与《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同一系统,盖亦出自元明。天尊述五显灵观大帝宝号、咒、符,劝人受持真形睿号,诵经祝咒,以祈霑福佑。 |
大慈好生九天卫房圣母元君灵应宝签 | 佚名 | 大慈好生九天卫房圣母元君灵应宝签,撰人及成书年代不详。编首序文称是书乃奉「大慈好生九天卫房圣母元君」之敕命颁降。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中载灵签九十九条,每条有七言签诗一首,并有「解曰」一则,解释签诗之意。 |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 张万福 | 唐张万福编。道教经书。上下二卷。末尾题记说:大唐先天元年( 712 )十二月十二日太清观道士张万福谨记。则此书成于唐玄宗初。书中简述道教经戒,认为这些戒律是修道者首先必须进行的科目,否则不能得仙,犹如涉海而需办楫一样。根据信教对象的品位、贤愚、禀气清浊等而分别授以不同的戒律。书中开列了三归戒(初起心入道受)、五戒(令除五欲、出五浊、修五德)、八戒(持八事以契入神)、无上十戒(在俗男女所受,断十恶行十善)等等,按修道者功力深浅及正一、三皇、灵宝、上清等不同道派的弟子而设置,反映了当时道教戒律与受戒者的基本情况。此书为当时道教经戒的总结,为研究唐代三洞经戒法箓传授情况的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
传授经戒仪注诀 | 佚名 | 《三洞珠囊》引本诀,当为六朝道经。述传授经戒仪轨,包括太玄部十卷经目。大渊忍尔《五斗米道教法》认为恐怕是北朝末期作品。 |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 王文卿 | 坤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宋王文钾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宋王文卿述雷法。 |
北帝说豁落七元经 | 佚名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著录《上清太微帝君豁落七元上上符箓》,为六朝符箓,本经当与之有关。述醮祭科仪,并附符。北帝向七真述斋法,燃灯行道。 |
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 | 佚名 | 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又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经》,原不题撰人。内称:「吴赤鸟二年(239)葛仙翁受之于太上老君,至魏时叶先生传之于世」。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云笈七签》卷二十五亦录载全文。本篇言醮祭或存思北帝七元真人以解厄延年,飞升紫庭之法。「北帝七元」即北极七星之神,本篇内详载其隐讳、真形、神威,以及存思醮祭北帝七元之仪法。有各种神咒和「北帝七元真形图」 |
北帝伏魔经法建坛仪 | 佚名 | 题“先天太极法师卢中苓编”。经中有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元代封号。另本仪与正一部《伏魔经坛谢恩醮仪》从形式、内容 到所举师名皆一致,应为一经。后者撰于明。故本经亦当撰于明。 述伏魔经法建坛仪。 |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 佚名 |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唐终南山隐士裴铉编撰。《宋史•艺文志》着录:「裴铉《延寿赤书》一卷」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所撰〈进书表〉,自称撰《延寿赤书》一卷,进献开元圣文神武法天至道皇帝(唐玄宗)。其书大半抄袭《真诰•协昌期》,分作八篇:其一〈郁仪前奔〉:言存思日月光芒及身神法术。 其二〈洗心内忌〉:言学道修真者日常起居栉沐之禁忌。 其三〈清神外禁〉:列举丰都六宫之名,并言辟恶梦法术。 其四〈藏密钩神〉:言存思内视法术。 其五〈宝神平气〉:言 *** 栉沐,返老驻颜之法。 其六〈注藏永图〉:言饮食服药禁忌及去疾除秽之法。 其七〈阴行真气〉:言 *** 眼目,使明亮彻视之法。 其八〈对时习真〉:言检制魂魄,消灭鬼尸之法,以及选择时日诵经修真。 |
上清镇元荣灵经 | 佚名 | 上清镇元荣灵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老子镇元灵经一卷」,疑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类。经文为太上授仙公(葛玄),内容皆为符咒法术。首为七星符。用于祈告北斗诸星,召真通灵,驱鬼解厄。此外又有行病神符,主治病;天策符,主占卜;召神符,主收鬼;圹野符,主寻墓;缚贼符,主拘盗;神怪符,主伏怪。以及博戏符、入山符、木解符、纳真符、通目符、天甲符、地甲符、人甲符、役使鬼神符、黑白二符等等。 |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 佚名 |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春六十一收入部分内容,述修行炼气、十干日服气、十二月服气诸法。 |
上清经真丹秘诀 | 佚名 | 经名:上清经真丹秘诀。未着撰人。似出朴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乃南宋人所集。述地仙丹药之名号、治症、修炼次第及服食方法。 |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 | 佚名 |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又名《金书玉字洞房上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北朝。据称乃上清紫精君、皇初紫虚君之经,上相青童君传授。内言存思北斗九星及洞房神君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
三皇内文遗秘 | 佚名 | 三皇内文遗秘,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宋道士采集六朝时《三皇经》、《太上黄神越章》、《抱朴子内篇》等书改编而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卷首有紫微道人所撰序文。正文分上中下三章,分别为天地人三皇内文,其文多为咒语。谓依法受持念诵,或书写佩带,或埋地下,或焚烧吞服,可以落死保生,入山辟恶兽邪精,召神护佑,招财治病等等。正文之后有《太清黄神越章秘印》,系早期天师道杀鬼治瘟之神印符咒。又抄录《抱朴子》论黄神越章神印之语,以及五岳真形符文。 |
三洞枢机杂说 | 佚名 | 三洞枢机杂说,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唐代道士撰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乃杂抄六朝隋唐道教三洞经书仙传而成,全书分编为九节。其内容颇杂,大抵以养生治病、降种驱邪法术为主。其中有导引治病法、叩齿咽液法、 *** 通血气法、守庚申制三尸法、北帝曲折咒(召神驱邪术)、仙真圣二十七品说、服符念咒以除殃长寿之法、通灵真香法、降真香珠法,以及制作香油神烛之法等等。书中又杂入刘京、唐览、惠施、麻姑,王方平等仙真术士故事,颇为杂乱。 |
气法要妙至诀 | 佚名 | 气功著作。作者姓名、成书年代不详。本文主要论述气功养生法中“气法”的巧妙及深奥道理。同时结合导引,指出习炼气功,认识神气的相互关系至为重要,因为神气的相互作用促进身体的阴阳变化。同时还认为习炼气功,要节制性欲,调节饮食,避免精神刺激。 |
彭祖摄生养性论 | 佚名 | 彭祖摄生养性论,撰人不详。其部分内容见于《抱朴子内篇》,似为六朝或隋唐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本篇言摄生之道,谓柔弱忧畏者神强,鼓怒骋志者气强:「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人之思虑言行,衣食起居,皆须有所节制,不可过极,极则伤生。是故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寒而后衣,热而后解,不甚饥,不过食,不甚劳,不过逸,冬不极温,夏不极凉……一切皆得中不偏,则可保五脏魂魄不受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