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分為)百脈(合為)一宗。(無經絡可別。)悉致其病也。(第見其證)意欲食。(而)復不能食。(口欲言。而又不言而)常默默。欲臥(而又躁而)不能臥。欲行(而又懶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以上諸證。全是恍惚去來不可為憑之象。惟憑之於脈與溺。確知其為熱。)其脈微數。(數則主熱也。溺出膀胱。膀胱為太陽之腑。其脈上至巔頂。溺時頭痛者。太陽乍虛。而熱氣乘之也。今)每溺時(而)頭(每)痛者。(乃熱氣之甚者。必)六十日(之久。月再周而陰氣復。陰氣復而陽邪平。然後)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則病稍淺矣。大約)四十日(可)愈。若溺(時)快然。但頭眩者。(則更淺矣。不過)二十日(可)愈。其(百合)證(多於傷寒大病後見之。)或未病而預見。(熱氣先動也。)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後見者。(遺熱不去也。)各隨證治之。
此詳言百合病之證脈也。此證多見於傷寒大病前後。或為汗吐下失法而變。或平素多思不斷。情志不遂。或偶觸驚疑。猝臨異遇。以致行住坐臥飲食等。皆若不能自主之勢。此病最多。而醫者不識耳。
程云來云。頭者諸陽之首。溺則陽氣下施。頭必為之搖動。曷不以老人小兒觀之。小兒元氣未足。腦髓不滿。溺將出。頭為之搖。此陽氣不充故耳。老人血氣衰。肌肉澀。腦髓清。故溺出時不能射遠。將完必濕衣。而頭亦為之動者。此陽氣已衰。不能施射故耳。由此觀之。溺出頭之痛與不痛。可以觀邪之淺與深矣。故百合病溺出頭痛者。言邪舍深而陽氣衰也。內衰則入於臟腑。上則牽連腦髓。是以六十日愈。若溺出頭不痛淅淅然者。淅淅如水灑淅皮毛。外舍於皮膚肌肉。尚未入臟腑之內。但陽氣微耳。是以四十日愈。若溺出快然。但頭眩者。言邪猶淺。快則陰陽和暢。營衛通利。臟腑不受邪。外不淅淅然。則陽氣尚是完固。但頭眩者。是邪在陽分。陽實則不為邪所牽。故頭不疼而眩。是以二十日愈也。其說亦通。
百合病。(見於)發汗(之)後者。(以其不應汗而汗之。以致津液衰少者。以)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 知母(三兩)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病。(見於)下之後者。(以其不應下而下之。以致熱入於下也。以)百合滑石代赭湯主之。
百合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病。(見於)吐之後者。(以其不應吐而吐之。以致內傷臟陰也。以)百合雞子湯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即所謂未病預見是也。此因熱氣先動。以)百合地黃湯主之。(然亦有太陽病久久不愈。始終在太陽經者。亦用此湯。)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熱壅皮毛。皮毛為肺之合也。以)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咸豉也。
百合病。(洗後而)渴不瘥者。(內熱盛而津傷也。以)栝蔞牡蠣散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根 牡蠣(等分)
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原病無熱。今)變發熱者。(其內熱可知也。以)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即內經用陽和陰之道也。)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即內經用陰和陽之道也。若)見陽(之病而)攻(其)陰。(則並傷其陰矣。乃)復發其汗。(是重傷其陽也。)此為逆。見陰(之病)攻(其)陽。(則並傷其陽矣。)乃復下之。(是重竭其陰也。)此亦為逆。
程扶生云、前治皆用陰和陽法也。此復補以用陽和陰。故仲景用思。最為精密。
狐惑之為病。(蟲病也。)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何其如此之躁。實因蟲擾之為害也。蟲)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而口)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蟲聞食臭而動。動則令煩心有如此者。而且蟲大動則交亂於胃中。胃主面目。)其面目(之)乍赤乍黑乍白。(亦隨蟲之聚散而變易。)蝕於上部。則(喉傷而)聲(自)嗄。(以)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邪傷厥陰。厥陰為陰之盡。其病自下而衝上。故)咽乾。(以)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以)雄黃熏之。(熏洗二法。皆就其近治之也。)
此言狐惑之病證治法也。傷寒論烏梅丸。亦可消息用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苦參湯方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尤在涇云。脈數微煩。默默但欲臥。熱盛於裡也。無熱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肝臟血中之熱。隨經上注於目也。經熱如此。臟熱可知。其為蓄熱不去。將成癰腫無疑。至七八日。目四眥黑。赤色極而變黑。則癰尤甚矣。夫肝與胃。互為勝負者也。肝方有熱。勢必以其熱侵及於胃。而肝既成癰。胃即以其熱並之於肝。故曰、若能食者。知膿已成也。且膿成則毒化。毒化則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當歸。乃排膿血除濕熱之良劑也。又曰、此一條。注家有目為狐惑病者。有目為陰陽毒者。要之亦是濕熱蘊毒之病。其不腐而為蟲者。則積而為癰。不發於身面者。則發於腸臟。亦病機自然之勢也。仲景意謂與狐惑陰陽毒同源而異流者。故特論列於此歟。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十分)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陰陽二毒。是感非常災癘之氣。從口鼻而下入咽喉。致死甚速。試以陽毒言之。)陽毒之為病。(為異氣中人之陽也。)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經氣未遍。故尚)可(救)治。(五日之外。五臟相傳俱受邪。至)七日(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則)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異氣適中人之陰。則為陰毒。)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經氣未遍。尚)可(救)治。(至)七日(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則)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此言陰陽二毒。治之不可姑緩也。仲師所論陰毒陽毒。言天地之癘氣。中人之陽氣陰氣。非陰寒極陽熱極之謂也。蓋天地災癘之氣。便為毒氣。人之血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癘氣之毒。值人身行陽之度而中人。則為陽毒。面者諸陽之會。陽毒上干陽位。故面赤斑斑如錦紋。陽毒上迫胸膈。故吐膿血。以陽氣法天。本乎天者親上也。值人身行陰之度而中人。則為陰毒。邪入於陰。則血凝泣。血不上榮於面。而面目青。血不環周於一身。而身痛如被杖。以陰氣主靜。凝而不流之象也。夫陰陽二毒。皆從口鼻而下入咽喉。咽喉者。陰陽之要會也。感非時之癘氣。則真氣出入之道路。不無妨礙。故二毒俱有咽喉痛之證。要之異氣中人。毒流最猛。五日經氣未遍。尚可速治。若至七日。陰陽經氣已周。而作再經。則不可治矣。方用升麻鱉甲湯以解之。升麻。本經云、氣味甘平苦。微寒無毒。主解百毒。闢瘟疫邪氣。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諸毒喉痛口瘡云云。君以升麻者。以能排氣分。解百毒。能吐能升。俾邪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而出。鱉甲氣味酸平無毒。佐當歸而入肝。肝藏血。血為邪氣所凝。鱉甲稟堅剛之性。當歸具辛香之氣。直入厥陰。而通氣血。使邪毒之侵於營衛者。得此二味而並解。甘草氣味甘平。解百毒。甘能入脾。使中土健旺。逐邪以外出。妙在使以蜀椒辛溫。雄黃苦寒。稟純陽之色。領諸藥以解陽毒。其陰毒去雄黃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陽分。不若當歸鱉甲。直入陰分之為得也。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 當歸 甘草(各二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陰毒去雄黃蜀椒。 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師曰。(瘧者。寒熱往來之有定候也。雖有三陽三陰之異。而其舍總不外乎半表半裡之間。少陽主乎半表半裡。其脈必弦。今為之提其大綱曰。)瘧脈自弦。(而弦中之兼見者。)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一隅可以三反也。至於因證施治。)弦小緊者。(以其小而知其在裡。可)下之(而)瘥。弦遲者。(多寒無有疑義。即)可溫之。弦緊(而不小)者。(知其在表而不在裡。)可(以)發汗針灸也。(弦而)浮大者。(知其邪在高分)可(以)吐(而越)之。弦數者(多熱。治則宜清。而熱極生風。當知其為)風發也。(若以上因脈施治諸法。治之而猶不止。更當)以飲食消息止之。(即難經所謂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之旨也。)
此言瘧證不離少陽。以弦脈為主。隨其兼見者而施治也。末一句言治之不愈。求之脾胃。是為久瘧虛瘧者。立一大法也。徐忠可尤在涇諸家之解俱誤。
男(元犀)按、素問瘧論。言之甚詳。大約邪氣與衛氣並居。合則病作。離則病休。一日發者。正氣不虛。易愈。間日與三日。正氣虛。內薄於陰。難愈。仲景以內經之旨深遠。難與中人以下說法。另尋出陰陽出入大沖要處。獨取少陽為主。以補內經未言之旨。並示後人握要之圖。開口即云瘧脈自弦。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見瘧證雖各不同。而少陽脈之真面目。自不可掩。
病瘧。以月(計之。)一日(一)發。當十五日愈。(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氣十五日也。人受氣於天。天氣更則人身之氣亦更。更氣旺則不受邪而愈也。)設不瘥。當月盡解。(是又更一旺氣也。)如其(更二氣而)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瘧邪不衰。與氣血痰飲。)結為癥瘕。名曰瘧母。當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此言瘧邪因人正氣之衰旺。以為消長也。上節以飲食消息止之。為治久瘧之正法。若有瘧母。先急除其有形之癥瘕。再培其無形之元氣。醫者切不可託言小心。釀成姑息養奸之禍。如景岳方之何人飲休瘧飲追瘧飲。皆調停兩可。走江湖之套技。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即射干)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乾薑 大黃 桂枝 石葦(去毛) 厚朴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膠芍藥 牡丹 䗪蟲(各五分) 葶藶 人參(各一分) 瞿麥(二分)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無鼠婦赤硝二味。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陽獨發。氣為火蝕。火無水濟。)則熱而少氣煩冤。(陰孤絕。無以濡外。無以守中。則)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欲知其)但熱不寒(之所以然)者。(須知其)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肌肉為陰。陽極則陰消也。)
按內經所論之癉瘧。撮其大略。以肺素有熱。而偶受風寒。內藏於心。外舍分肉。表則寒而里則熱。緣陰氣內虛。不能與陽相爭。故但熱而不作寒也。師不出方。余比例而用白虎加桂枝湯。以白虎清心救肺。以除裡熱。加桂枝調和營衛。以驅外邪。誠一方而兩扼其要也。即先熱後寒。名為熱瘧。亦以白虎清其先。桂枝卻其後。極為對證。此法外之法也。然此節與內經稍異。師又略節經文。不言及外感風寒。以陰氣孤絕。陽氣獨發二句為主。方內有桂枝。又未中的。師早已熟審矣。若明薛立齋張景岳趙養葵。用六味地黃湯及玉女煎之說。反致滯邪生熱而增劇。俗傳瘧痢三方。為害更速。師於此等重證而不出方者。欲人尋繹而自得也。傷寒論自序云。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此物此志也。 男(元犀)按、下節白虎加桂枝湯。是內經所言之癉瘧。非師所云、云癉瘧之治也。師未出方。似可借用竹葉石膏湯之類。而梨汁甘蔗汁。亦可以佐之。(又有)溫瘧者。(冬不藏精。則水虧而火盛。火盛於內。外為寒氣所格而不出。則火氣內郁。日盛一日。至春令感溫氣而發。夏令感熱氣而發。是病在伏氣。與乍感不同。故)其脈如平。(但此病當憑證而不憑脈。難經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病。即此意也。)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為熱從腎出。外舍其合。而上並於陽明也。)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蓋於大涼肺胃之中。加一辛溫之品。因其勢而利導之也。)
此言溫瘧與內經不同。而其義則相表裡也。然余謂仲師書。讀其正面。須知其對面。須知其反面。須知其旁面。則順逆分合。如織錦回文。字字扣得著。上節言癉瘧。單主陰絕陽發。以補經文之未盡。至於經文所云。肺熱加以外感。為癉瘧之正證。亦包括在內。均一癉瘧。不無毫釐千里之判。此所以不率爾而出方也。至此節論溫瘧。又與內經不同。意者伏氣外出之證。其始也。熱為寒鬱而內藏。其發也。寒因熱盛而俯首。究竟釀此猖狂之熱禍。皆緣寒邪之格外為禍端。以白虎清其熱勢。加桂枝追其所由來。可謂面面周到。且所云無寒但熱疼嘔之證。俱是內經癉瘧之正證。師於此補敘其正證。補出其正方。文法錯綜變化。非細心人不能體會。雖然。篇首有弦數者風發一句。傷寒論有風溫一證。於此可以悟開大覺路。即可以普濟無量蒼生矣。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瘧(少熱)多寒者。(非真寒也。緣無形之寒氣。挾有形之痰飲。伏於心間。陽氣不能外透於肌表。故多寒。甚則有寒無熱。心為牡臟。因)名(之)曰牡瘧。(以)蜀漆散主之。(驅其心胸結伏之痰飲。則內陷之邪。亦轉旋而外出。)
此言牡瘧證也。方中雲母無真。未能速效。且此方原是宣通心陽。使氣行於肌表。則不至偏陰用事。卻不專在於湧吐也。故不註明吐之一字。余借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如神。
蜀漆散方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附外臺秘要三方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 麻黃(各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尤在涇云、此係宋孫奇等所附。蓋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較猛矣。趙氏云、牡蠣軟堅消結。麻黃非獨散寒。且可發越陽氣。使通於外。結散陽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徐忠可云、瘧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入與陰爭則寒。出於陽爭則熱。此少陽之象也。是謂少陽而兼他經之證則有之。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所以小柴胡為少陽主方。渴易半夏加栝蔞根。亦治少陽成法也。攻補兼施。故亦主勞瘧。
柴胡桂薑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乾薑(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趙氏曰、此與牡瘧相類而實非。牡瘧邪客心下。此風寒濕痹於肌表。肌表既痹。陽氣不得通於外。遂鬱伏於榮血之中。陽氣化熱。血滯成瘀。著於其處。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及之則病作。其邪之入營者。既無外出之勢。而營之素痹者。亦不出而與陽爭。故少熱或無熱也。是用柴胡為君。發其鬱伏之陽。黃芩為佐。清其半里之熱。桂枝幹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蔞根牡蠣。除留熱。消瘀血。甘草。和諸藥調陰陽也。得汗則痹邪散。瘀熱行。而病愈矣。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中風之病。內經論之甚詳。而讀者每苦不得其要。且多與痹合論。同中之異。更不可以不辨。)夫風之為病。(中人徹於上下。故)當半身不遂。或(著於一處。)但臂不遂者。此(不為風而)為痹。(此風與痹之大分別也。然風從虛入。熱從風發。故診其)脈(虛為)微而(熱為)數。(可以一言定之曰。)中風(既成之證)使然。(若未中之前。初中之頃。則不盡然也。)
此一節先辨風與痹之殊。後之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八字。提出中風之大綱。如大海行舟。茫茫無際。中按羅經。以定子午。則所向自無差錯。余注之曰。風從虛入。指陽虛而言也。陽字指太陽而言。太陽虛。則不能衛外而為固。故脈微。余又注之曰。熱從風發。以其人素有內熱。而風中之。風為陽邪。內熱外風。風火交煽。故脈數。學者當知此八個字。是大慈大悲菩薩。立於雲端指示。以下止有四方。首方則為初中時邪未侵心者。示一堵塞法。次方為既中後邪已入心為癱癇者。示一下熱法。三方為邪已入心。病如狂狀者。示一表里兼治法。四方為風攻於頭而不去。示一外治法。細繹方意。無非著眼於少陰。少陰兼手足而言。寒從水化而歸於下。以足少陰為主。風從火化而歸於上。以手少陰為主。知其真證。便得真方。學者當於引而不發之中。得其躍如之妙。
(雖然。風從虛入。虛則脈微。熱從風發。熱則脈數。此為風證之既成。從少陰而化熱者言之也。若論其初。風不挾寒。則為和風。唯其挾寒。則傷人甚速。始傷皆由營衛。心營肺衛。必以寸口為憑。若中風而偏於寒者。)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正不足而邪乘之也。氣行脈外。血行脈中。浮而有餘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斷為)血虛。(血虛則無以充皮膚而養絡。故)絡脈空虛。(又無以循常度以御邪。故)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所傷。則筋脈不用而)反緩。(無邪之處。則其)正氣(獨治而)即急。正氣引邪。(其口目)喎僻不遂。(左喎者邪反在右。右喎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雖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里。亦有經絡臟腑之別。若)邪在於絡。(絡邪病表。故)肌膚不仁。邪在於經。(經邪病里。)即(筋骨)重(滯而)不勝。邪入於腑。(則胃腑燥熱。其支脈絡心。大妨神氣之出入。)即不識人。邪入於臟。(心腎二臟。俱連舌本。臟氣厥而不至舌下。故)舌即難言。(且廉泉亦開。)口(必)吐涎。
此為初病中風之偏於寒者。而詳其證之遞深也。師未出方。徐忠可云、節下侯氏黑散即次之。疑係此證之方。然余謂四肢煩重。心中寒甚者為的劑。若風火交煽。喻嘉言取用驅風至寶膏甚妙。方用防風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芍藥二兩半芒硝五錢生石膏一兩滑石三兩當歸二兩半黃芩一兩甘草二兩大黃五錢連翹五錢川芎三兩半麻黃五錢天麻一兩山梔子五錢荊芥五錢黃柏五錢桔梗一兩薄荷五錢熟地黃一兩羌活一兩人參一兩全蠍五錢細辛五錢黃連五錢獨活一兩。共二十六味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但此方醫者病人。或疑其散。或疑其攻。或疑其雜。往往不肯服而死。蓋有命焉。不可強也。呂純陽大丸更效。又按、風中經絡與腑者。可用驅風至寶膏。若入臟。最防迸入於心。宜用侯氏黑散。於驅補之中。行其堵截之法。至於風引湯。按法用之。無往不利。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此方主補虛以熄其風)
菊花(四十分) 白朮 防風(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細辛 乾薑 人參 茯苓 當歸 川芎 牡蠣 礬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徐忠可云、此為中風家挾寒而未變熱者治法之準則也。謂風從外入。挾寒作勢。此為大風。證見四肢煩重。豈非四肢為諸陽之本。為邪所痹。而陽氣不運乎。然但見於四肢。不猶愈體重不勝乎。證又見心中惡寒不足。豈非漸欲凌心乎。然燥熱猶未乘心。不猶愈於不識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參苓歸芎。補其氣血為君。菊花白朮牡蠣。養肝脾腎為臣。而加防風桂枝。以行痹著之氣。細辛乾薑。以驅內伏之寒。兼桔梗黃芩。以開提肺熱為佐。礬石所至。除濕解毒。收澀心氣。酒力運行周身為使。庶舊風盡出。新風不受。且必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藥積腹中不下。蓋邪漸侵心。不惡熱而惡寒。其由陰寒可知。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太陽之氣。行於胸中。徐氏此注。精細之至。)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壯其中氣。而邪不內入。勢必外消。此即內經所謂塞其空竅。是為良工之理。若專治其表裡。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出而復入。勢將莫御耳。
男(元犀)按、徐氏煞此九個字。真閱歷有得之言。不可順口讀去。
喻嘉言云、方中取用礬石以固澀諸藥。使之積留不散。以漸填空竅。必服之日久。風自以漸而息。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溫酒調下。以開其痹著。以後則禁諸熱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則藥積腹中不下。而空竅塞矣。空竅填則舊風盡出。新風不受矣。蓋礬惟得冷即止。得熱即行。故囑云熱食即下矣。冷食有能助藥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愚按、風家挾寒。雖未變熱。而風為陽邪。其變甚速。觀此方除熱之品。與祛寒之品並用。可見也。高明如尤在涇。尚有疑義。甚矣讀書之難也。余每用此方。病家惑於人言而不敢服。輒致重證莫救。不得已遵喻嘉言法。用驅風至寶膏。或借用後卷婦人門竹葉湯。一日兩服多效。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亦必預製以送。不明告其方。以杜庸俗人之論說也。
(又有中風而偏於風者。亦辨其脈於寸口。)寸口脈遲而緩。遲(者。行之不及。不及)則為寒。緩(者。至而無力。無力)則為虛。營(行脈中。沉而見)緩則為亡血。衛(行脈外。浮而見)緩則為中風。(然營衛俱在膚表與肌腠。尚未中經也。若)邪氣中經。(營衛氣弱。津血凝滯。)則身癢而癮疹。(若)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邪混胸中。阻遏正氣。為)胸滿而短氣。
此為中風之偏於風者。而詳其證之遞深也。風為陽邪。其脈主緩。師未出方。徐忠可云、此節下即以風引湯次之。疑係此證之方。余甚服其識。然與驅風至寶膏互服亦妙。此節以遲脈託出緩脈。言遲則為寒者。以扇動之氣雖寒。而自人受之。則為陽邪。故分疏營衛二句。單承緩而不言遲。則可知其所獨重矣。
風引湯 除熱癱癇。(此方主清熱以除其風)
大黃 乾薑(愚按應減半用) 龍骨(各四兩) 桂枝 甘草 牡蠣(各二兩愚按此品應加倍)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瘲。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徐忠可云、風邪內迸。則火熱內生。五臟亢甚。迸歸入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盪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故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反用腦麝以散真氣。花蛇以增惡毒耶。
愚按、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宜黃連阿膠湯。從少陰之本以救之。餘熱不除。虛羸少氣。近於痿證者。以竹葉石膏湯清補之。二方如神。
按喻嘉言云、本文有正氣引邪。喎僻不遂等語。故立方即以風引名之。
(更有)防己地黃湯。治(風迸入心。風乘火勢。火藉風威。其)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熱迸於內。而外反)無熱。(浮為風之本脈。而風火交煽。)其脈(益)浮。此亦風迸入心之治法也。徐靈胎云、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愚按、金匱書寥寥數語。讀者疑其未備。然而所包者廣也。中風以少陰為主。此節言風迸手少陰之證。出其方治。曰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者。蓋以手少陰心火也。陽邪迸之。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其見證無非動象。曰無熱者。熱歸於內。外反無熱。即傷寒論桂枝二越婢一湯證。外無大熱之例也。曰其脈浮者。風火屬陽之本象也。然有正面。即有對面。手足少陰。可一而二之。實二而一之者也。考之唐宋後各家之論中風。曰昏迷不醒等證。其不為狂狀可知也。曰猝倒口噤等證。其不為妄行獨語可知也。曰面如粧朱。可知寒盛於下。格陽於上。不能無熱也。曰冷汗不止。可知其四肢厥逆。不止無熱也。曰脈脫。曰無脈。又將何以言浮乎。蓋以足少陰腎水也。陰邪迸之。則寒水相遭。寒冰徹骨。其見證無非靜象。方書用三生飲一兩。薛立齋又加人參一兩者。蓋指此也。若痰涎如湧。三因白散可用。真陽上脫。氣喘痰鳴。黑錫丹可用。凡此皆為四逆證之例。究非中風之本證。其證散見於傷寒論中。金匱闢之於中風門外。所以示立法之純也。
防己地黃湯方
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風(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裡兼治。後人驅風至寶膏方。從此方悟出。)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 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此言偏頭風之治法也。附子辛熱以劫之。鹽之鹹寒以清之。內服恐助其火。火動而風愈乘其勢矣。茲用外摩之法。法捷而無他弊。且軀殼之病。內經多用外法。如馬膏桑鉤。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講久矣。
愚按、中風。大證也。內經與風痹風懿等證並論。讀者莫得其要。後世主火主氣主血主痰主虛。紛紛不一。而且以真中類中分門。張景岳又以非風另立一門。而中風究系何病。究用何方。茫然無據。每致患者十難救一。今讀金匱此論。以風字專指八方之風。中字從外入內。如矢之射人一般。病從太陽而起。在外在腑者為淺。在內在臟者為深。迸於少陰者為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間有言之未盡者。余於小注總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補之。庶無駁而不純。偏而不舉之憾。其云邪在於絡二句。言絡邪病表。在六經之表也。其云邪在於經二句。言經邪病里。在六經之裡也。其云邪入於腑。即不識人二句。腑指陽明之胃腑也。其云邪入於臟。舌即難言二句。臟指少陰之臟也。均以風引湯為主。余又以驅風至寶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令喧客奪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為逐風填竅之神劑。凡中風證初患未經變熱者宜之。病後尤賴以收功。免致再患。為終身之廢疾。金匱論只七節。方只四首。其實論外有論。方外有方。所貴讀者之善悟也。江西喻嘉言喜讀仲景書。著醫門法律。全錄金匱原文。而參以時說。以致奪朱亂雅。其中有彼善於此者。如資壽解語湯。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等症。方用防風炮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瀝二匙。薑汁一滴服。又於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黃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門冬。治腎虛風入不語。以少陰脈縈舌本也。又補錄地黃飲子方。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以腎虛氣厥不至舌下。方用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冬各五分。加生薑五片。棗二枚。薄荷五葉。水一杯半。煎八分服。嘉言引此數方。大與金匱所論相反。後人遵其法而多誤。醫學梯階。譏其駁雜。信不誣也。余在直隸供職。著金匱淺注。此一證稿經三易。忽於防己地黃湯證。從對面反面處會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風為陽邪。爛熟語。大有精義。他若陰邪為病。如三生飲三因白散黑錫丹等法。當闢之於中風門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湯。嘉言注云、治四肢不舉。屬於脾土虛者。須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風藥。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麥門冬三錢。姜三片。棗二枚。水二杯煎六分。加竹瀝一小盞溫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虛甚不熱者。加附子。此亦主虛而立論。或為善後調理之法則可。若中風時。藉此湯培元氣以勝邪。亦何異於閉門而追寇哉。
(病有遞歷關節而為痛者。名曰歷節。大抵由於肝腎先虛。而心陽復鬱而起。診其兩手寸關尺之)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脈象如此。肝腎之虛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於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雖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無形之寒氣。從汗孔而內侵。)如水傷心。(蓋心火也。水水也。外水內火。郁為濕熱。則病成)歷節(而)黃汗(亦時)出。(然此非中風不遂者比。)故(但)曰歷節。
此言歷節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鬱其熱。究其病源。大抵虛致邪聚也。然汗出入水四字。言寒熱互搏。不過於最易見者示其端。惟善讀易者。可以悟其理也。尤在涇云、此證若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濕內侵。則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以為歷節多從虛得之也。 又云、後水氣篇中雲。黃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黃汗。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則為黃汗。其並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
(亦有濕熱在內。因風而成歷節者。難以一言括其病由。惟以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八個字。淺淺言之。人可共曉。然致之則有三。一曰在胃。胃脈取之趺陽。若)趺陽脈浮而滑。(滑本主實。今診其脈)滑則(知其)穀氣(之)實。(然則谷何以不行而實。豈非酒濕先傷之乎。浮為陽象。今診其脈)浮則(知其胃熱而)汗自出。(然則胃何以致熱。豈非風搏其濕而化熱乎。一曰在腎。腎脈取之太谿。亦謂之少陰脈。若)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然則風何以得至於少陰。豈非因酒濕挾風乘之乎。一曰肥盛之人。若肥)盛(之)人(其)脈(不滑而為)澀小。(便知因濕阻滯而)短氣。(因風作使而)自汗出。(風濕相搏。則)歷節疼不可屈伸。(然則肥人多濕。其脈宜滑。今何以反見澀小。豈非酒濕困之乎。且汗出之後,其痛宜從汗而解。今何以汗出而疼不可忍。豈非濕而挾風乎。三證不同。而因濕熱而受風則一。可以一言斷之曰。)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此節、節中分三段。皆言飲酒汗出當風。而成歷節也。飲酒主濕熱而言。凡濕熱內盛之人。皆以飲酒例之。與上節汗出入水。俱宜活看。上節拈出水字為例。以陰邪郁其內熱者。視諸此也。此節拈出風字為例。以陽邪搏其濕熱者。視諸此也。
(上言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等。尚未出方。茲更申言其虛極之證。而補其方。)諸肢節疼痛。(歷節之證既成也。)身體尫羸。(其虛證一望便見。而且)腳腫如脫。(氣絕於下。)頭眩短氣。(氣虛於上。)溫溫欲吐。(氣逆於中。此三焦氣血兩虛。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言肝腎俱虛。虛極而營衛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徐忠可云、桂枝行陽。知芍養陰。方中藥品頗多。獨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證陰陽俱痹也。 又云、欲制其寒。則上之鬱熱已甚。欲治其熱。則下之肝腎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熱辛苦並用而各當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麻黃 附子(各二兩) 白朮 知母 防風(各四兩) 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上言因虛而病歷節。既出其方治矣。而所以致虛之由。未言也。蓋致虛之由。不止一端。因虛而病。不止歷節一證。茲請更詳其病由。兼別其疑似。如飲食間)味(過)酸則(病肝而)傷筋。筋傷則(不收持而)緩。名曰泄。(過)咸則(病腎而)傷骨。骨傷則(不能立而)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斷泄者。)營氣(涸流而)不通。(營不通則)衛不獨行。營衛俱微。(蓋營衛者。水穀之氣。三焦受氣於水谷。而四肢秉氣於三焦。故營衛徵。則)三焦(氣乏。而)無所御。四屬(失養而)斷絕。(由是精微不化於上。而)身體羸瘦。(陰濁全注於下。他處瘦小。而)獨足腫大。(而且)黃汗出。脛(常)冷。(此肝腎雖虛。不由於濕當風所致。不成歷節。絕無發熱之證也。)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此承上節肝腎俱虛證。而究其致虛之由。而推廣言之。又以因虛成病。不發熱者為勞傷。而發熱者為歷節。虛同而證則不同也。徐忠可云、歷節與黃汗最難辨。觀仲景兩言。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似歷節有熱。而黃汗無熱。然仲景敘黃汗。又每曰身熱。則知黃汗亦可有熱。總無不熱之歷節耳。若黃汗由汗出入水中浴。歷節亦有由汗出入水而水傷心。故黃汗汗黃。歷節或亦汗黃。則知歷節之汗亦有不黃。總無汗不黃之黃汗耳。若歷節言肢節疼。言疼痛如掣。黃汗不言疼痛。則知肢節痛。歷節所獨也。若黃汗言渴。言四肢頭面腫。言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言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而歷節但有足腫黃汗。則知以上證。皆黃汗所獨也。若是者何也。黃汗歷節。皆是濕鬱成熱。逡巡不已。但歷節之濕。邪流關節。黃汗之濕。邪聚膈間。故黃汗無肢節痛。而歷節少上焦證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上既言其證。今可補其方。以)烏頭湯主之。
尤在涇云、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徐忠可云、病歷節。括足腫發熱言。承上文也。按足腫而膝脛不冷。似可加黃柏知母。
烏頭湯方 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耆 甘草(各三兩炙) 烏頭(五枚㕮咀以蜜三升煎服一升即無烏頭大附子亦可)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 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此腳氣外治之方也。前云疼痛不可屈伸。以烏頭湯主之。至於衝心重證。似難以外法幸功。然衝心是腎水挾腳氣以凌心。而礬能卻水。兼能護心。所以為妙。想必以烏頭湯內服後。又以此湯外浸也。
附方 (考岐伯謂中風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所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風懿。即該中風卒倒內。金匱不重舉。)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甘草 乾薑 石膏 當歸 人參(各三兩) 杏仁(四十粒) 川芎(一兩五錢)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徐忠可云、痱者。痹之別名也。因營衛素虛。風入而痹之。故外之營衛痹。而身體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轉側。內之營衛痹。而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因從外感來。故以麻黃湯行其營衛。乾薑石膏調其寒熱。而加芎歸參草以養其虛。必得小汗者。使邪仍從表出也。若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此風入而痹其胸膈之氣。使肺氣不得通行。獨逆而上攻面目。故亦主之。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 黃耆(各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風入營衛肢節之間。擾亂既久。因而邪襲腎府。手足拘急。陽不運也。百節疼痛。陰不通也。煩熱心亂。熱收於心也。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腎家受邪。不能交心關胃也。故以麻黃通陽開痹。而合黃耆以走肌肉。合黃芩以清邪熱。獨活細辛專攻腎邪為主。而心熱腹滿氣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為邪入內者治法之準繩也。
近效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一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按喻嘉言云、經謂內奪而厥。則為風痱。仲景見成方中。有治外感風邪。兼治內傷不足者。有合經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則曰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營衛素虛而風入者。再則曰千金三黃湯。治虛熱內熾而風入者。三則曰近效朮附湯。治風已入臟。脾腎兩虛。兼諸痹類風狀者。學者當會仲景意。而於淺深寒熱之間。以三隅反矣。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附子(一枚) 桂枝(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按宜服三錢)
按、漢之一兩。今之三錢零。此方附子用一枚。計今之法馬。重應一兩。此方地黃應用二兩六錢六分。山藥山茱萸應用一兩三錢三分。澤瀉茯苓丹皮應用一兩。桂枝應用三錢三分。附子一枚應用一兩。今人分兩多誤。今特核正。如若多用。照此遞加。
千金越婢加朮湯 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二兩) 甘草(二兩) 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