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虽不能确知其创造之时代与作者,然以今日所发现甲骨文字之美备言之,可知其来源必甚古远。而即以此时为起始,迄今已有四千年之历史。此四千年之中,由籀而篆,而隶,而草,而行楷,其书体之演变,以及各期各体作者之贡献,岂可无一详备缜实之记载,以著其进步之迹象,而为世界文字史,与研究文字学研究文字之改革者之参考?而固不限于书法也。

世界文字,类皆起于象形而进为标音,中国亦然。故六书以象形指事居前,而形声次之。第中国文字至此期后,不复另制标音符号,周秦以降,保持不变,遂成为半义半音之特异字体,而在国家政治文化落后之时,遂有归咎于文字之不尽善者矣!

标音文字,优点甚多;然此半义半音之字体亦自有其半义半音之特长。以吾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历史之久,方言之殊,交通之限,而国家之统制,民族之结合,文化之传播,所利赖之者良多。且历史既久,载籍浩繁,习便为安,而必欲废弃汉字,改用标音,亦甚不易!但吾人于此世界学业一日千里,时间竞争剧烈之际,亦何可因循苟安?对于楷书书写之迟缓,略不注意。而吾国文字逐步演进之方法,以及列祖列宗过去所作语言文字与书法之启示,更不可不为深入之探讨也。

近十年来,余所致力于书道者,则为草书。意谓欲解除汉字楷体书写之繁难,此固有茂密完美之组织,甚可负其“兼功并用”之使命,故提倡标准草书,且有专书印行。经此整理,益发现古人创作精神之伟大,技巧之练达;而此至足宝贵之遗产,可以立济吾人之困穷者,不知接受,至可慨惜!因思各体书中,必皆有甚丰富之宝藏,以遗吾人,而有待于发现也。

今春王君德亮函示祝君嘉所著此书,阅之甚为兴奋;且欲请其于历代之草书作家,再为加详,而竟未获讨论之机会,亦憾事也!

书学史》取材甚富,眉列亦详,有志于书道者,手此一编,可免于搜检之劳;而于文字改良,谋犹孔多之今日,尤为需要。余亦深知整理文字之艰难者,故乐为之叙。

三十一年八月,于右任书于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