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之目的,非为夸扬古国之文明,亦非为崇拜古人之伟大,更非为仿古以作复兴之举。实欲明了前途应走之大道。

欲明了前途应走之大道,其法有三:

一为历史的,即从历史上观察各演变之迹,由上古之事以推中古,由中古之事以推近古,由近古之事以推现在,由现在之事以求将来。

一为环境的,世界各国现都走入那一条道,我国为世界中之一,当然不能孤立,从其大多数走的道路中跟着走。

一为本身的,本国的情形如何?人民的能力如何?所处的国际地位如何?走某一条道,是否走得通。

假如从历史上指示我们应走某条道,世界各国也走某条道,我们的本身也能走到某条道。三方面都走着某条道,是走某条道就无危险可言了。

欲求本身,则在调查与统计;欲观环境,则在翻译与考察;欲知历史,则在考证与考古。

欲明了一事的如何产生?事实发展到如何程度?结果何在?影响何如?因书本子是平凡的记载,不得不将材料一条一条地找出,排比类列,加以考证,作为有系统的叙述。并且书本子记载既不详而且不确,于是考古之道兴。况于有史以前及史料缺乏之时代,全赖于考古的材料,故中国之考古,日盛一日。

考古之书可考者有两千余种,今所存者千余种,不是对于古物本身之考证,即是对于考古事实之叙述,而少有总合古今考古之各种事实而为考古史。有类似者,如《金石学录》、《印谱》等,但注重在考古之人与考古之书,而不注意考古之事。

余前有《中国考古小史》之作,但略古而详今。今已出版五年,新事实发生不得不增补,而五年之中考古上并未突飞猛进,材料也增加不了许多,因而另有此《中国考古学史》之作。

本书共计五章,附录一篇,各方叙述均有,目为考古学可,目为考古史可,目为考古评论亦可,目为考古成绩的总叙述更无不可。

上海自东方图书馆被毁后,参考书甚为缺乏,尤其是金石一类书,更感困难。宣古愚先生藏金石书五六百种,既借余观,又承指导,特附志于此。以谢。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一日记于上海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